第一篇:德鲁克管理思想与实践专题培训感想
德鲁克管理思想与实践专题培训感想
——做对的事比把事做对更重要
初次接触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就被其高深的理论深深吸引。被尊为“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广泛涉猎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哲学和文学,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对许多问题都提出自己的精辟见解,他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判断力为组织绩效精神的关键资源。德鲁克对管理的定义为:“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纵观德鲁克的经典管理箴言,对我影响颇深的莫过于“做对的事比把事做对更重要”这一至理名言。用德鲁克的管理语言来说:做对的事即是效能之意,把事情作对则是效之意。做对的事就是道,把事做对则是理。因此,综合“做对的事与把事做对”就是所谓的“道理”。”这一观点,被称为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做对的事情”就是要把握方向,清楚利弊,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仔细考虑,进行分析判别,着眼于长远,讲求实际效果,理清来龙去脉,找出关键点。而“把事情做对”则将关注重点从方向引向了过程,强调做事情“正确”,是强调做事情的方法要正确,要符合原则和要求。所以,正确的思维应该是:先“做对的事情”,然后再“把事情做对”。如果方向错了,那么不管过程怎么完美,都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不论是做对的事还是把事做对,不管是效能还是效率,道还是理,都如鸟的双翼,少可任何一边,便再也飞不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做对的事呢?德鲁克提出了边界条件这一定义,边界条件即是要解决问题的范围是什么。同时,德鲁克告诉我们:“边界条件需要自问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决策的目的是什么?
2、至少要完成什么目标?
3、要满足什么条件?这个观点使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高质量的思考是做对事的有力保障,更是做对的事能力的自我提升。二十一世纪的知识型员工,靠的不只是专业能力的生产力,更是做对的事能力的生产力。不然再高深的知识,再强大的专业技术,再优越的工作经验,若不能做对的事,而只是想把一堆事情做对,最终得不到应有的结果也是枉然。
“做对的事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就是找到正确的人,摆在正确的位置,并协助他做正确的事,才会取得较有效的成果。做对的事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用己之长,用人之长,用企业之长,用环境之长,使自己的企业具有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去满足客户,创造顾客,以客户为依归,以顾客为诉求,让对的人做对的事,让对的客户得到对的需求满足。在企业经营的实战中,只有具备“做对的事情”的观念,才能把自己造就成稳操胜券的“常胜将军”。能否成为“常胜将军”,取决于一个指挥者的前瞻能力和决策能力,以及二者的完美结合。这要求他对市场不仅要看得见、看得起、看得懂,而且要看得透,看得出市场发展规律,看得出所经营企业的发展“运程”。这样的话,他总是“做对的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德鲁克的管理与实践理论留待我们挖掘和理解的东西还有很多,经过这次培训,我由衷的感受到德鲁克不愧是“大师中的大师”,没有使人糊涂的复杂系统和让人茫然的大道理,都是在用直白易懂而又精确的语言,一句句道出管理学的真谛,告诉你工作中的每件事应该怎么去想,怎样去做,使我对管理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日后工作中必将身体力行,将的德鲁克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
第二篇:德鲁克的管理思想
德鲁克管理思想
德鲁克“112358”的定义是企业的一个目的;企业的两个职能;关于管理的三大任务;管理者的五项工作和企业需要设定目标的八大领域。
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
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
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企业的目的-----创造顾客
企业的两个职能-------营销和创新
管理的三项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命,考虑成果和绩效;内部工作有
成效,员工满意度高具有责任感;考虑社会影响承担社会责任。
五项工作-----------设定目标、组织工作、激励和沟通、绩效评估、培养人才。
设定目标的八大领域---------市场定位、创新、生产力、实物和财力资源、获
利能力、管理者绩效和培养管理者、员工绩效和工作态度、社会责任。
公司组织有大有小,职位有高有低,但管理者的核心应该是一致的,最终检
验管理的是企业的绩效,管理者的工作就是为整体绩效负责。现在企业需要的管
理原则是能让个人充分发挥特长,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团队
合作,调和个人目标和共同福祉。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唯一能做到这点的管理
原则,并将公司的客观需求转变为个人的目标,因此能确保经营绩效。
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
人的工作。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确定了总的经营目
标后,必须对其有效分解,转变成各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
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目标是公司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理
引力。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
对高目标的追求,也才能启发动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记得一位哲人说过“目
标和起点之间隔着坎坷和荆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只能用奋斗去同统一;困难,会使弱者望而却步,却使强者更加斗志昂然;远大目标不会象黄莺一样歌唱着向
我们飞来,却要我们象雄鹰一样勇猛地向它飞去。
读后感有很多,暂时就写这些吧,其实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应该都
可以从这本书上找到答案。
2011-8-2
第三篇:德鲁克管理思想学习心得
德鲁克管理思想学习心得
——认清企业发展新时期下的工作需要
按照徐董事长在《谈新时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要求,要学习借鉴优秀企业经营思路,更要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经营管理模式,在经营思想、理念和模式上,要积极向优秀企业学习。太阳雨净水市场部组织了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学习分享会,会上每个人都简单谈了自己在阅读《21世纪的管理挑战》和《巨变时代的管理》两本书后的感受,并结合现阶段企业发展的情况,结合自身具体工作开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总体来说,经过分享会的讨论剖析,大家都能很清晰的认识到徐董事长做出学习要求的原因,对徐董事长及公司高层对企业发展及管理的焦虑及危机感也慢慢的感同身受。基于企业快速转型的新形态下,所有人都要考虑,怎么样调整工作的思想和心态,做好自身的工作定位,继而有效的开展工作,并在部门工作中不断学习创新,是总结大家学习心得后得出的一致想法。
创造未来,忘记昨天
从企业发展方向来讲,我们公司明确了“核心再造,再造核心”的经营战略,并且倡议企业员工要放下原来辉煌的包袱,以创业的心态再出发。要想变革,首先是需要对变革的必要性有清醒的认识,需要一种敢于变革的魄力,找准方向,一往无前。
而对于原有的已经付出很多努力的事情,如果证明是不明智的,就需要考虑到机会成本,尽早做出决断。在我们非理性的决策中,有很多是因为,我们无法放下昨天导致的。
找准定位,组织创新
找准自己在企业、工作中的定位。企业转型中,更应该找准自己在企业发展中的位置,明白自己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什么帮助,在企业给予自己的岗位上,能做出那些对企业发展有收益的工作。作为领导者,要认清工作的方向重点,把握管理的公平,而没必要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而执行者,作为自己的管理者,则需要了解工作的目的,找到工作的方法,完成具体的工作要求。
《巨变时代的管理》中有《组织的新社会》一章,重点对组织的行为进行了探讨。中间提出了组织的法则:善创新、重效益。对组织的奥义进行了具体阐述:组织的活力在于创新成为习惯,组织的未来在于跟上时代发展,组织的责任在于效益持续增长。
企业能够创新就能不断改进组织在做的每件事,就能充分利用组织掌握的新知识。普通的管理者,随时针对每个流程、每种产品、每套程序、每项政策提出改进措施,这就是创新,并且是最基础的创新。伟大的领导者,要跳出日常的、表面的变化影响,而从长期性的、结构性的视野,来思考根本性变革。只要上下结合、默契配合,必能让创新成为习惯。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能力,每个人在四五年内必须要更新自己的知识,企业必须要把握发展的大形势,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沉溺于过去成功的人是可悲的,最终将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沉溺于过去成功的企业是可恨的,众多的优秀员工都一起随着企业沉沦。如果一个企业缺乏自我更新的能力,变革的巨大能量就会积累起来,有朝一日可能爆发为剧烈的动荡,让大船快速沉没。
第四篇:《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
黄水利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中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不胜枚举,每一个原则都可以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联想。但是诚如德鲁克所言:“因为管理涉及人们在共同事业中的整合问题,所以它是被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内容在联邦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或巴西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工作方式却是千差万别。”因此,本文只结合自身工作且最触及个人思想的几个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必须要做到卓有成效【p158】。智力、想象力,还有知识,是知识工作者个体最重要的资源。但是在企业中,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组织是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工具。知识工作者本身并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他的产出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它必须转化为有形的产品才具有实际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的行动上,也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源。有的很有才华的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把追求才华的本身作为目的,只重视知道什么,而忽视了把他的才华用于社会实践。对企业而言,“效”就是产品,它看得见、摸得着、能说明一切。做好产品,应该作为我们的宗教信仰。好产品是修炼出来的,容不得半点忽悠。
二、管理必须根据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及其成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p8】。一成不变的管理是不存在的,在企业管理的不同阶段,管理的重点是不同的。在管理的某个阶段,管理的重点也有所侧重。如同孙子云“良将用兵若良医用药,病万变,药亦万变”。管理应根据具体的运行而调整,管理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我理解目前凝华的主要矛盾在于:高涨的销售势头和滞后的生产效率;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快速交付的要求与落后的质量保证(含设计、生产、材料等)。那么,针对当前的主要矛盾,凝华就需要及时调整管理工作,调配资源,使其能够“根据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人事决策)真正的重点是完成任务的能力。如果具备这种能力,公司可以弥补其他欠缺的方面,反之,如果不具备这一能力,其他方面就毫无价值【p107】。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凝华各个岗位的管理者们,在过去的一年或者是某个时间段里,他完成任务的能力到底怎么样。在述职中我们进行过若干设定、评分、权重,按本原则来看,最重要的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战争中,忠诚和打胜仗是衡量指挥员的基本准则,如果准则很多,却不管打仗,能否存活也是问题了。另外为专业组织甄选管理者,必须要“内行管理”。因为专业人士难以接受一个不尊重其业务能力的人做自己的领导。因此选择工程经理时,选择范围就应该仅限于本部门技术最高的工程师【p109】。
四、企业家精神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创造性的”,它其实就应该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工作【p112】。我们可以高谈阔论愿景、创新、竞争优势、团队实力,但是在鼓舞完员工的士气之后,我们必须要时刻牢记我们的产品现实,我们要老老实实地把精力投入到我们的产品上,离开产品,离开满足客户需求,凝华将什么也不是。企业家精神代表着创新。为使企业具备创新能力,公司必须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进而使得员工具有企业家精神。必须以企业家精神为中心设计各层关系,必须确保其奖励和激励措施、薪酬待遇、人事决策等所有政策,都能够鼓励创新行为而不是惩罚这种行为。
五、体现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是重视贡献【p171】。所有人都重视贡献,注意对成果负责,其注意力就不会为自身的专长或技术沾沾自喜,而更看重自身专长或技术对全局的贡献;不会为其自身所属的部门所局限,而会看到公司的整体绩效;就会更重视外部世界重视客户,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公司内部和别人的议论。所谓专长,不论是管理、销售还是技术,本身就是片面、孤立的。即便是技术,也是局限于某个技术局部,也必须与其他的专长或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成果。强调贡献,首先是有利于上下沟通,上下级都以贡献为准则,由下级自行设定的贡献(目标),其完成情况往往超乎上级的想象;其次有助于横向沟通,能够促进团队合作,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和以便与其他人结合而产生成果;第三是有助于自我发展,因为你要做出贡献就会想办法提升自己,越想做出大贡献就会越提高自己;第四有助于培养他人,因为焦点在于贡献和成果,我们的理想和目标将更为远大,也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斗。---那么,我们还应研究每个员工对公司的贡献,他是否胜任岗位,他的贡献的价值所在《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论述十分精辟,但是本书蹩脚的翻译实在是不敢恭维。不过瑕不掩瑜,我硬着头皮反复读过几遍后,把不理想的翻译忽略过去,慢慢地越读越顺利,越觉得其精深的思想还是很值得我们继续反复研读的。
2013/6/30
第五篇: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
德鲁克管理理论
※ 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 管理的三大任务:
1、实现组织的特定目的和使命。
2、使工作富有成效,员工具有成就感。
3、处理对社会的影响与承担社会责任。※ 管理者的五项工作:
1、设定目标;
2、组织;
3、激励与沟通;
4、评估绩效;
5、培养人才。
※ 企业的八大目标:
1、营销;
2、创新;
3、人力资源;
4、财力资源;
5、物力资源;
6、生产力;
7、社会责任;
8、利润需求。※ 管理的本质:既非财富,又非地位,而是责任。
※ 责任心的内涵:
1、能否做事高效;
2、做正确的事;
3、不作恶。※ 责任心的考核重温:承担责任,甘冒风险主动执行(卓越);遇到困难时主动执行(优秀);主动执行并取得好结果(良);分内事主动执行(合格);被动不执行(差)。
※ 管理的重要性:消除贫困;提供高等教育;提供工作,不再受阶级、出身的限制,人人都有机会,管理是无国界的。※ 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张总体会:
德鲁克管理理论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人还是组织/企业要有成就,首先就是培养、树立使命感和价值观,它具体体现就是我们有没有责任心。
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无论他(她)的出身、学历如何。只要付出努力,他(她)都会得到机会、认同与回报。真正的管理者,他(她)首先肯定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反之,每个有责任心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管理者。
BB、相关文摘
※ 遇到高标准的老板(上司)是人生幸事——人生沧桑是正道,高标准、高要求。
※ 知识是管理的基础——灵魂的质量决定管理的质量,管理的质量决定生活的质量。
※ 寻找创新的七个来源:
内部机会:
1、意外之举;
2、不协调;
3、成效的需要;
4、产业和市场结构的改变。
外部机会:
1、人口结构的改变;
2、认知的改变;
3、新知识。※ 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艰苦工作。
※ 如何身体力行(苏格拉底):
1、Know yourself——认识你自己;
2、Control yourself——控制你自己。
※ 铁路的发明使人类控制了距离,INTERNET的发明消除了距离,电子商务的发明颠覆了传统买卖行为方式。※ 知识是将信息转化为创造财富的能力。※ 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使命决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