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的设计说明

时间:2019-05-12 17:2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案”的设计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案”的设计说明》。

第一篇:“教学案”的设计说明

“教学案”的设计说明

一、“教学案”的设计理念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教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二、“教学案”的设计特点

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或设置台阶,层层深人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当堂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设计既要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学习中找出问题,积累经验;在讨论质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在总结交流的学习中共同成长,拓展创新。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从“教会”转到“学会”进而“会学”。“教学案”设计的有效性对教师提出了三种能力:一是教学设计中的“厨师”能力。教师必须用好教材,精选开发素材,精选认知策略,精设反馈渠道。选好教法学法,用好教学手段。在抓“重点”,突“难点”,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二是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三是教学中的“导演”能力。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亢奋的状态。

三、“教学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教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

1、明确学习目标。

2、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3、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5、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达到上述常规要求,“教学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关: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

四、“教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

“教学案”的设计经历了由粗到精,由师到生,由表及里的过程,形成了提前进行个人设计。集体研讨优化设计,以学为主考虑设计,分层把关确保质量的操作流程,并通过轮流设讯交流研讨、课后反思、不断改进等措施,达到学生学有所得,师生共同成长的效果。确保了教学设计的落实和学习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教和学的有效性。

“教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外联系,关注不同学科的课堂学习,关注所有学习过程等方面。“教学案”课时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过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常见的环节有: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的基本设计内容。课前预习导学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能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教学案”的课前预习从具体的内容人手,使之问题化,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如,1、通过预习初步归纳出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点:

2、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知内容、方法及其它相关信息。

3、写下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

4、展示预习成果:交流你的思考和做实验的情况。课堂学习研讨l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课堂学习研讨一般从“交流课前准备情况”人手,它的设计意图有两个:第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二、为后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讨做准备。

课堂学习研讨的设计关注的是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教师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成既有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解决,又有新问题的研讨交流平台,使学生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课内训练巩固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课内训练巩固一般分为“同步训练”和“达标测试”。“同步训练”不是简单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同步训练,以达到精选、精讲、精练的目的。“达标测试”部分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一系列测试题,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了教学案的当堂检测反馈功能。

例如,同步训练设计主要由以下方面组成:

1、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

2、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3、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达标测试”的设计主要是自主评价和平行性矫正:

1、根据学习内容和知识体系形成基础训练内容,体现本节课基本学习要求。

2、用不同题型的组合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达标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

3、体现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点内容,学生自主发展、自我评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后拓展延伸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的总结外,还要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后拓展延伸”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l、在讲学稿的空白处要写上学后记,关注学生学习后的问题和指导学生有效进行方法、规律等的笔记。

2、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设计下节课的相关课前学习问题,以及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第二篇:教学案

班2010---2011学第一学期中,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成绩显著,被评为“三好学生”。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灌云县鲁河中学2010.11.18

第三篇:教学案

上饶县石狮小学教师备课单

(共案)

年级 学科 议课时间

课题

课型 课时 上课时间

第四篇:教学案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欣赏作品,体验歌曲在节奏、速度、节拍等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2、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布吉-乌吉”、摇滚的不同风格。

3、能通过学习掌握变奏曲的概念,并能初步进行变奏的改编。重难点:

1、聆听中能分辨出作品的变化。

2、在欣赏中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摇滚的不同风格。

3、掌握变奏曲的特点。教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的主题部分。

1、用哼鸣的方式发声练习《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主题部分;

2、用wu方式。发声练习《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主题部分。

二、新课学习

师:回忆刚才唱过的旋律是哪一首乐曲? 生:《铃儿响叮当》

师:原曲是什么样情绪的?你听过哪几种不同的版本?

1、介绍《铃儿响叮当》背景。

《铃儿响叮当》是圣诞歌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从十九世纪的英国开始,后来传入美国。进入二十世纪后,他起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开启神奇的旅行,再次体验这一广为流传的乐曲的历史变迁。

2、聆听乐曲,第一遍 师:你听到了什么?

介绍《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创作背景。《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是由美国作曲家彼得彭特所作。1987年杨鸿年听后进行部分的缩编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合唱作品

3、聆听乐曲,第二遍。师:找一找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

生:八次或者九次(引导这八次变化是围绕主题发生的,所以是八次)

4、分小组聆听第三遍

师:注意听自己的部,和主题对比找出三个特征。分组聆听乐曲——讨论总结——分小组说明。

5、分部分聆听,完成游戏:领贴纸。

教师出示不同变奏的对应曲风贴纸,由各小组认领。

6、再次完整,聆听全曲。

由小组将各部分特征在聆听过程中进行展示。

三、了解变奏曲

1、在音乐声中分组讨论变奏曲特点。

2、教师总结变奏特点

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

四、拓展:创编《小星星》

1、出示《小星星》主旋律

2、视课堂时间,改编华尔兹和爵士风格

第五篇:教学案

天上的街市

预习

一看

1、作者简介及其文学成就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他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在中国文坛上骁勇地驰骋了60多年,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代表作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

2、时代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3、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指由某人或某物而想起的其他相关的人或物。联想必须有相似点或想关点。

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新的事物形象,想象必须合理,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二做

1、读三遍课文(出声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标小节号。

2、读课文,圈划诗中的 生字、新词,并注意使用工具书,掌握音、形、义。

3、整体感知:

你听说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诗中想像“浅浅”的天河并不宽广,牛郎织女来来往往,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思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双翅”,本诗联想自然、想象丰富,试概括诗中运用的联想、想象之处。

《天上的街市》教案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3.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吗?

深深相爱着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划出的天河相隔着,只有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才能鹊桥相会一次。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生活啊。同学们一定希望牛郎织女在天河中自由地骑着牛儿来往吧!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早在80多年前(1921年10月)就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种美好愿望写进了自己美丽而迷人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 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四、朗读诗歌

1、初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把握诗的感情基调

朗读要求:

1、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2、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再读文章,注意本诗的节奏和重音(听录音,再齐读)

五、自由朗读、自主思考: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

2、诗人由远远的街灯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想法?

3、诗人看到了明星景象产生了遐想,天上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美好、幸福、自由、光明)知识点链接: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相关的其他事物的思维活动; 想象:在一事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此诗哪一节是联想的内容?怎样联想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哪几节是想象的内容?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六、合作探究

1、文中也提到了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文中他们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但是传说中的与作者笔下的却不一样,作者为什么改动传说呢?

对比:传说——诗中 人间现实——诗人愿望 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例:第四节)

(1)“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雕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强调“悠闲”

(2)这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朵”

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3)你觉得还有哪些词用的较好?请找出来,并说一说为什么。

七、归纳总结

本诗通过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富足、自由、幸福、光明、美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八、拓展延伸

读完了诗人的美丽诗篇时,当你仰望苍穹,你又想到了什么?

下载“教学案”的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案”的设计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案

    1、导入: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曾皙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

    丑小鸭教学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丑小鸭》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2.认识《丑小鸭》这一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3.懂得命运......

    海伦教学案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

    海燕 教学案

    《海燕》教学案 高尔基 一、 学习目标 听海燕——美文美读 识海燕——感知形象 悟海燕——体验反思 二、《海燕》的深远影响 《海燕》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所写的一首......

    aoe教学案

    主备人 范妹玲授课时间2020年9月审核人邓艳阳课 型新授课 题 a o e课 时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 3、情感与价值观 1. 正确认读单韵母ɑ、o......

    《散步》教学案

    《散步》教学案 云阳县院在初级中学:曾捷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

    故宫博物院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并积累应用。 (观察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方位词和方位短语)。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 读准字音 金銮(......

    汉字教学案

    汉字专题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的美。 2 在合作、交流中享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学习方法: 合作 交流 探究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二 示标 三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