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五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对国学经典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国学经典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朗读”、“尝试”、“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教学内容 《弟子规》
三、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弟子规》的含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诵读《弟子规》,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3、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2.理解含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措施:
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复习
第二周至三周:学习《弟子规》“出则悌”
第四周至八周:学习“谨”
第九周至十二周:学习“信”
第十三至十六周:学习“亲仁”
第十七至十九周:学习“余力学文” 第二十周:复习
五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修养提高,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弟子规》
三、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1、每天利用早读和午读共20分钟进行的国学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
2、每天利用语文课课前2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3、学生建立一本经典诵读集锦的小册子,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或建立扑克牌式的经典诵读卡,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4、粘贴关于国学经典的图文或出有关内容的黑板报。
四、教学原则
1、理解性原则:理解意思,并能熟练背诵。
2、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复习
第二周至三周:学习《弟子规》“出则悌”
第四周至八周:学习“谨”
第九周至十二周:学习“信”
第十三至十六周:学习“亲仁”
第十七至十九周:学习“余力学文” 第二十周:复习
五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国学经典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中华经典文化,开发其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本学期的经典诵读内容是《弟子规》。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二、诵读目的
1、诵读大量经典后,记忆力大幅度增强,背诵课文以及学其它学科都会变得轻松简单。
2、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注意力
每天利用二十分钟时间背诵经典诵读,孩子便能心平气和地学习。在背诵大段大段的文章同时,孩子的静定能力也得到提升。
3、诵读经典有助于儿童人格的成长。
读经的孩子心中深知圣贤之道,自然容易在成人讲道理时回应、共鸣,孩子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人格善化是经典教育最大的收获。
4、孩子变得有涵养、举止文明、懂礼貌、体贴父母、知书达理、活泼开朗、为人处事有分寸、有头脑。
三、班级诵读方案
1、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以指读、跟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每天早读,午读《弟子规》。和家庭结合,请家长和孩子共同诵读。
2、礼仪行为规范:结合《弟子规》,将经典与做人做事道理相结合,教导言谈举止的基本礼仪;培养优秀品格。如(父母呼,应勿缓。事虽小,勿擅为等)
3、语言训练:将经典文章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语文文学底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朗诵水平。
4、静心训练:每天坚持诵读,调整情绪,提升专注力、静定活动心平气和。包括教室的布置。
5、善行日记:学生每天记录所做的有意义的事,共同交流学习,将《弟子规》的学习与实际行为结合。
四、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复习
第二周至三周:学习《弟子规》“出则悌”
第四周至八周:学习“谨”
第九周至十二周:学习“信”
第十三至十六周:学习“亲仁”
第十七至十九周:学习“余力学文” 第二十周:复习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每天利用早读、午读时间复习巩固,学习新内容。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复习
第二周至三周:学习《弟子规》“出则悌”
第四周至八周:学习“谨”
第九周至十二周:学习“信”
第十三至十六周:学习“亲仁”
第十七至十九周:学习“余力学文” 第二十周:复习
“国学经典诵读”班级学习计划
五年一班
高桂艳
“国学经典诵读”班级学习计划
五年二班
杨 超
“国学经典诵读”班级学习计划
五年三班
代丽男
“国学经典诵读”班级学习计划
五年四班
苏宝欣
第二篇: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背诵中华经典《古诗词》,初步理解诗词大意,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采用自读、导读等方法诵读古诗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进度
第1——10周《石灰吟》《墨梅》《乡村四月》
第11——14周《书湖阴先生壁》《晚春》《大林寺桃花》
第15周《菊花》《赋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16周《逢入京使》《赠花卿》《村晚》
第17——18周《竹枝词》《咏月》《冬夜读书示子律》
第19周《观书有感》《回乡偶书》《秋夕》
第20周期末复习展示
第三篇: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氛围,与学习相辅相成。为更好的发扬国学文化,特制订一下活动计划: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提高学生道德、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并从中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明事理,懂得生活的艺术,升华自己。
2、学习读书方法,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3、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和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提高注意力;
4、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学鉴赏水平,陶冶高雅情操;
5、提高心理素质,使人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
三、活动方案
1、活动内容
《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诗经》
2、活动措施
(1)周一-周五早读前10分钟,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或优生领读形式诵读。午读10分钟复习早读内容,熟记。(2)利用早、中、晚广播时间,播放诵读录音,或者选举优生通过广播进行经典诵读,从而丰富校园经典诵读氛围。
(3)每天回家让学生与家长分享早读的诵读内容,营造家庭诵读氛围。
(4)在学校宣传栏或者教师板报当中设置一块国学经典诵读板块,每月一期。
(5)举办经典诵读大赛。
3、活动原则
(1)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2)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3)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4、活动总结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持之以恒的活动过程,这需要我们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和实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要求应因人而异,重激励,忌强迫,不让学生觉得是负担。
第四篇:国学诵读计划
鲁北第三小学2016-2017学 第二学期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为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濡养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一代新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经校领导研究,决定在我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系列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指导,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为宗旨,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为载体,诵经典、知经典、悟经典,营造和谐的、人文的、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崇高志向、自强人格和诚信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领导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三、活动目标
1.传承国学经典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在诵读中,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胸襟、陶冶性情、启迪智慧,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3.夯实学生文化底蕴。国学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诵读活动开展,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使学生道德、文化、情操、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活动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营造书香校园
五、活动内容 各年级重点诵读内容:
一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20首》,《小儿语》六言,《新三字经》 4-6段。
二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20首》,《新三字经》11-13段,《神童诗》4-7段。
三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20首》,《笠翁对韵》5-8段,国学经典名句26-50句。
四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20首》,《笠翁对韵》13-17段,励志名言9-15句。
五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20首》,《名贤集》五言集,《增广贤文》4-6段。
六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20首》,《增广贤文》10-11段。
六、活动的时间及形式
1.每天利用上下午预备铃前、后,进行5—10分种的国学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学习委员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吟诵,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年级诵读内容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做到天天坚持。
2.双休日各班语文教师安排学生背诵国学经典内容;
3.每周的校本课,由各班语文老师具体指导本班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
4.班级文化建设要努力体现国学经典教育特色。
5.各班指导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在每个班级的黑板上由学生专人负责每周一句经典文句。学生在一周内反复诵读,并记忆。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6.指导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
7.各科教师都要自觉地在班主任教师的统一协调下,在规定的时间段里,有条不紊地创造性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七、活动具体措施 各班语文教师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并动员全班学生,全面启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八、考核办法
1.学校各年级包联领导督促本年级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2.学校教务处每月第三周深入班级检查活动开展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抽查,每次抽查人数为15人左右。
3.每次抽查结果报教务处,教务处学期末进行汇总,评出年级组第一名,学校给予奖励。
总之,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我们将按计划并根据实 际情况以满腔的激情开展此项活动。
2017年3月
第五篇: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纪昌庄小学
国学经典《弟子规》诵读活动方案
2013-2014学年
一、指导思想:
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的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读背诵《弟子规》,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修养提高,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中国古典文化方面的基本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构建和谐家庭。
三、诵读内容
主要诵记内容为《弟子规》。
四、具体目标
低年级:在本学年末背诵至“信”。“信”后面的部分要求能够熟练朗读。
中年级:在本学年末背诵至“泛爱众”。“泛爱众”后面的部分要求能够熟练朗读。
高年级:在本学年末背诵至“余力学文”(完)。并能简单理解全文内容,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
五、教学原则和方法
1、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2、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小朋友,跟我念”--诵读的六字真言。引读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读;分组读、个别读、接龙读„„,想方法多听多读。并非完全不要理解,了解内容大概即可。只要自然地熟读,而后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纳入校本课程计划,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诵读、赏析,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评点。
(4)每日课前抽5-10分钟进行诵读。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不限于语文老师)利用经典诵读课以及午间时间背诵。
(5)回家后,每天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0分钟。
(6)以班级为单位,不定期举行国学诵读比赛和表演赛。
五、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依照“经典诵读教育”的特性,评价之鼓励性质大于测试性质。采取“每周评价”、“每学期评价”、“弹性评价”方式。
1、每周评价
(1)、正常评价:评价的范围是上一周的进度。评价时间最好在周一,老师只要用一分钟,亲自考一个学生,会背了即算通过,即给他一百分。该生即指定为本周经典诵读班长。让他利用课余时间去检测组长,组长再去检测组内同学。不能通过检测的人,记下名字,交与老师处理。(2)、特殊评价:凡通不过组长检测者,由老师特殊处理。让他补念约二十或三十遍即可,补念二三十遍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他一百分。
2、每学期评价: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进行达标和定级评价。评价内容分为两部分:必背和选背。学校规定诵背内容为必背内容,达到要求即可。学生增加背诵自选内容达到学校规定数量,便给予相应的表彰。
3、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鼓励学生发掘潜力,自己抬高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