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性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问题的分析

时间:2019-05-14 16:5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女性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问题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女性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问题的分析》。

第一篇:对女性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问题的分析

对女性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问题的分析

摘要

恩格斯曾说:“在每一个社会中,女性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总的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女性的发展水平与速度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尺度和标志。虽说,当今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男性和女性都是这个社会发展的主体,但性别歧视却是一亘古的世界性问题。例如女性就业难、女性就业质量差、女性失业人数比重较大、女性再就业困难、女性劳动权益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以社会的弱势群体——女性的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关键词:就业问题 性别歧视 劳动力市场

一、绪论

“歧视”是指基于一系列与人们的潜能或能力无关的因素而存在的不公平对待。以就业方式划分,可将歧视分为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以表现形式划分,可将歧视分为民族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宗教信仰歧视。

性别歧视也属于歧视的一种,是仅由于性别差异而存在的不公平对待的现象,使两性之间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现实生活中,很多国家都有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致使女性在接受教育、职业选择等方面受到限制,也直接致使女性平均收入低于男性,而失业率却大大高于男性。

二、女性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的表现 根《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的规定,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是指,由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导致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但由于工作本身的特殊要求致使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不应视为歧视。也就是说,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实际就是招聘企业采取一定的歧视手段,在就业过程中使女性丧失与男性平等的择业机会以及待遇。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工资歧视和职业歧视两个方面。

贝克尔定义工资歧视,“女性与男性工作一样,学历一样,经验一样的情况下,因为习俗或者公司政策而获得的收入却比男性的少”。在劳动力市场中,企业对员工所支付的工资常因性别不同而不同,但不能因此而直接说明这是性别歧视。女性一般选择职业是由职业偏好和理性共同决策的。一方面,女性喜欢从事脱离劳动市场一段时间也不会迅速贬值的职业。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赋予女性更多的家庭责任,女性会将重心偏向于家庭,而选择出差少,工作时间短,离家比较近的工作。这些因素都会使女性的工资报酬降低,但又难以衡量,因为这些因素只表现在对可观察生产率特征所应得报酬的削减上。除可观察生产率特征相同的情况下仍然会存在男性与女性的工资差别,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工资歧视。

从宏观来看,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的职业中的分布非常不均匀,工资报酬较高的职业中女性分布比例较低,在工资报酬较低的职业中女性分布比例却过高。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职业歧视。

在劳动力市场中,由于企业想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会分 析成本与收益,会优先选择高素质低价格的劳动力。而在体力、出差、工作时间、职业寿命等方面,男性比女性更有优势也更具有主动性的选择。因此企业在招聘、分配、晋升等方面会优先考虑男性,甚至出现性别歧视的情况。在佟新所著的《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中将性别歧视的表现概括为职业性别隔离;女性从事大量非正规和兼职工作;两性工资差距较大三个方面。

职业性别隔离是将男性和女性分配在不同的职业领域而导致不同职业性别集中的情况。而女性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普遍从事的是辅助性、服务性、职业地位较低的职业,智力型职业所占比例较少,而体力型职业所占比例较大。男性则更多从事等级较高、技术要求较高的职业,拥有更多权利和影响力。50%以上女性从事简单操作为主的工作;智力型职业中女性的比例仅为男性的50%;尤其在领导岗位男女比例接近9:1;科研岗位中女性仅占30%。有调查表明,我国女性择业时,有88.8%的女性择业者选择工作环境好的工作,88.1%选择挣钱多的,43.8%选择风险大、竞争力强的工作,仅有22.9%的女性选择自主创业。在家庭美满与事业成功中,更是有65%以上女性选择前者。如果说从前女性就业受到所受教育程度的限制,那么近年来高素质高学历的女性为何也遭遇就业难的问题呢?江苏省南京市对三所高校的几千名女大学生进行一项调查,调查显示,80%以上的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77.3%的男生及91.8%的女生认为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就业难。有一项针对都市女性职业的调查显示:男性占公司经理层的57.9%,女性占42.1%;而在总经理及以上的职 位中,男性所占比例约为83.4%,女性仅为16.6%。这些数据都表明了劳动力市场没有给女性提供与男性同等的就业机会。

随着劳动力市场愈加具有弹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从事非正规就业,即包括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的工作。根据2007年城镇各类就业形式从业人员性别情况显示,城镇就业人员中非正规就业的比重已经超过正规就业的比重,女性非正规就业的比例更是远远高于城镇单位就业比例。此外,城镇女性从业者中有62.9%为非正规就业,比男性同比高出8.4个百分点。这些显示,在非正规就业中,职业性别分布不均匀更加明显。非正规就业女性年收入中位数比正规就业女性年收入中位数要低1800元;而男性仅低800元。即便是正规就业的女性年收入中位数也就是正规就业男性年收入中位数的85%,在非正规就业中女性年收入中位数更低至男性的69.4%,同时这些因素也大大加剧了男女收入差距。另外,社会保障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远远低于正规就业的社会保障,而非正规就业的女性社会保障水平甚至比非正规就业男性更低,单就养老保险来看,男性仅有20%,女性则低至16.1%。这类不稳定、收入低、社会保障低的工作,导致非正规就业的经济脆弱,且非正规就业者在劳动市场分化严重。

联合国调查表明,男女收入差距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地位低、薪酬低导致女性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大约是男的四分之三。根据我国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14个大中城市调查后发布的“中国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中显示,男性的工资均高于女性,即便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均相似,也是男性工资高于女性,如果将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进行比较,男女工资差别会更加明显。

三、女性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的原因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女性在就业中遭遇性别其实呢?我们可以从社会学和人力资本的角度进行分析。

由于长期的社会习俗和社会文化的培养和塑造,使人们自然的形成了社会性别的角色的意识。一般,对于男性,会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对于女性,则更多的强调她们应该承担家庭责任。这些因素就会直接影响女性就业时的职业选择和招聘方对招聘者的选择。根据中国女性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长达4.01个小时,而男性仅为1.31个小时,且这个数据与10年前差距不大。但在这10年中我国女性就业比例却大幅增长,我国大部分女性是有工作的,相比男性,女性不但负担工作压力也承担家庭责任,并且女性在家庭责任与家务劳动中付出的远远比男性多。因此,在面临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和长期社会习俗的观念中,大部分女性会选择倾向家庭从而选择稳定、挑战性小、便于兼顾家庭的职业。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中的知识和技能等的总和,是由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即对劳动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投资、迁移投资和其在接受教育时放弃的工作收入(机会成本)等价值在劳动力身上的凝结。也就是说个体人力资本投资越 高,他的劳动生产率将越高,体现在劳动市场上,则会取得更好的工作及待遇。但男女两性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生理差异,这些生理差别因素是产生职业性别歧视现象的基础。在体力女性上不如男性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直接导致女性在就业中遭到歧视;心理上女性在一生中会经历孕期、哺乳期、更年期等不同时期,使女性情绪出现波动造成工作影响,这些转型期会使女性承受工作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对工作及就业造成影响;女性不可逃脱的生育责任造成了男女之间的生育差异,一旦进入生育、哺乳期女性将不得不在盛业的关键时刻,身体的黄金阶段形成一个事业中断,消耗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对孩子进行生育和哺育,给女性带来一系列工作问题;任何企业的基本目的都是盈利,因此企业会考虑男女之间的劳动成本差异。在女性的各个身体时期中,即便女性的劳动产值减少了,但对女性的照顾反而会使企业的支出增加。例如女性产假期间,不但要照发工资,还需请临时工,无形间增加了培训的支出,因此,大多数用人单位选择拒绝女性;在工作年限上,女性一般低于男性5年,这使得人力资本浪费增大,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减少。

四、缓解女性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的几点建议

性别歧视在就业中对女性的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制约和影响。如何能缓解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以提高促进女性就业总量和就业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制定法律法规,设立监管部门,为女性构建一个宽松的 就业环境,消除传统存在的就业领域性别歧视。我国早已在80年代初期签约了第3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并且我国也制订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女性就业的权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过女性的就业权益,但却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仍需运用法律规范劳动力市场,对于女性在就业性别歧问进行改善和消除,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运用法律手强制禁止招聘、用工过程中的性别歧视行为,切实保护女性平等就业的权益,也维护促进劳动力市场良性、稳定的发展。

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女性生育社会保险制度,对女性给予更多的社会保护和社会关爱。由于女性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性别歧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女性生育及由生育带来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因此,政府应改善生育保障制度,增加对女性生育健康环境的投资、完善女生育的社会补偿保险制度,以扩大对女性生育保障的覆盖面,由社会分担部分由女性生理因素给企业带来经济负担的负担。同时,增强社会监管体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列入社会保险的主体范围内。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在女性生育期的经济和管理负担,以避免企业招聘由于女性“五期”而将女性拒之门外,另一方面,也可消除一些企业克扣、挪用女性员工生育津贴的现象。

三、为女性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加强对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为贫困地区,尤其是女性提供更多的教育补贴,普及、推广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打破传统重男轻女观念,鼓 励、支持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同时,在社会上推广职业教育,为不同类型的女性失业、待业女性提供不同需要的再教育,以提高女性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四、多渠道扩大女性就业机会。着重发展第三产业,为女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降低女性的就业门槛。同时,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女性自主创业。

五、加大社会中男女平等的宣传,消除人们传统重男轻女的观念。以社会舆论监管就业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也要培养男女气质多样化,增强女性就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任洁:《对当前女性在就业中遭遇性别歧视问题的研究——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百度文库,2007年

[2]张抗私:《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第106页

[3]谭林:《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J],北京:杜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第46页

[4]许姗姗:《妇女就业性别歧视与公共政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知网,2005年

[5]杜德勇、邓建军:《试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与就业》,中国知网 [6]王红芳:《城市化进程中女性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载《价格月刊》,2006(3)

第二篇:浅谈女性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浅谈女性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2134122463 环境科学 徐琳桢

摘要:女性就业中的不平等性尽管不是一个新问题,但近几年越来越引起妇女界的关注。就业的不平等问题实质上是性别歧视问题,它不仅会大大影响妇女群体的整体素质及其可持续发展,而且必将制约社会文明的发展。本文首先陈述了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分析了我国女性就业不平等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从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并推进就业立法,明确政府职责,提高女性整体受教育程度,完善自我等方面提出了我国了女性平等就业的对策。关键词:就业歧视;女性就业;反就业性别歧视;对策

随着中国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女性解放运动的推进 , 女大学生、女研究生日益增多。但这些通过无数平等的无歧视的考场选拔出来的女性佼佼者们 , 却不得不面对就业市场上的种种歧视。在学习上 , 女生的成绩不比男生差 , 不少院系经常是女生的成绩排在前列;在活动上 , 女生的组织能力和参与积极性也都很高。但在择业时 , 男生的机会却总是多于女性。本文正是带着这一疑念 , 拟从性别、市场、政府诸因素的分析中 , 揭示职业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 , 并努力寻找解决对策。

一、绪论: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世界女性就业人数的增长是近来尤其是20世纪8O年代以来的趋势,之前从来没有如此多的妇女积极参与经济中来,女性劳动力(加上就业和失业女性)在2003年是12亿,而在l993年是10亿,2003年,全世界只有63:100的女性与男性劳动力比率,目前全球男性的平均就业率超过80%,而女性则为60%,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2O07全球妇女就业趋势报告》指出:全球妇女就业率正处于历史上的最高点,去年全球女性就业人数创历史最高水平,但女性失业人数也处于历史上的最高点,达到8180万人;她们大多从事的是农业和服务业中的低生产力的工作,所领取的报酬也少于同一工种的男性;(2007)劳工组织在《妇女就业趋势报告》中所引述的证据还显示,女性与男性的工资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大多数地区和许多行业从事同一工种的女性赚取的收入要低于男性,通常说来,女性收入至少要比男性低10%,即使是在一些女性传统行业,如担任护士和教师,两性收入平等也未做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女性就业问题,为了保障女性在就业方面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从法律上确立了女性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权利。因此,女性的就业平等权的研究在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女性就业歧视的现状

(一)女性就业歧视的定义

简单地讲,女性就业歧视实际就是指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或明或暗的歧视手段,使女性在就业中丧失与男性平等的择业机会及待遇。另外,联合国在1979年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也对“女性就业歧视”作出了一个权威的定义,即“基于性别所作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在男女平等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或任何其它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以上关于女性就业歧视的两个概括式定义各有其侧重点,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强调了两性在就业机会和待遇的不平等,而联合国的定义强调的是权力和基本自由的不平等。

(二)我国女性就业歧视的相关数据

05年全国妇联牵头进行了“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职场中的女性权益仍在遭受侵害。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再就业较男性困难,49.7%的女员工认为再就业时受到年龄和性别歧视,比下岗男员工高出18.9%;18至64岁人士的就业率,女性比男性低6.6%。城镇就业女性的年均收入大约是男性收入的70.1%;从收入分布看,城镇就业女性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占47.4%,低收入的女性比男性高19.3%,而年收入高于1.5万元的女性为6.1%,中等以上收入的女性比男性低6.6%。城镇男女收入的差距与就业状况和职业层次直接相关。女性较多地集中在收入偏低的职业;在相同职业中,女性的职务级别又比男性偏低。女性在各类负责人中的比例占6.1%;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占22.8%,但这两类职业中,女性收入占同类男性收入的比例仅为57.9%和68.3%,低于平均水平。

(三)我国女性就业歧视的几种情形 1.偏见对待

多数用人单位直接表明不招女性,偏见在未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就已经产生。例如,2004年鞍钢集团提供的近10个专业,20多个招聘名额,竟没有一个招女生的。对此,招聘单位认为,从体力、适应性上来说,一些工种显然更适合男性,况且,女生就业后立即面临结婚、生育等问题,也会延误最佳工作时间。

2.不平等对待

企业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标准,虽然招聘女性,但是要求“形象好,气质佳”或签订“禁孕条款”。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女职员在一定期间内不得怀孕已成为不成文的规矩。这说明当前大部分用人单位的企业目标还只是停留在以商业利润为中心的目标群,而其中不包含有社会目标。也就是说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没有兼顾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所以才会有“禁孕协议”的出现。

3.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即间接性的不公平。女性想要获得更高的待遇和职位,就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在一些三资企业、跨国公司,女性在中高层以下发展空间很大,升职加薪的机会很多,然而,平等竞争呈金字塔形,往往做到部门主管已是事业的“顶峰”,在考虑诸如总经理职务人选时,尽管女性的业绩远高于男性竞争对手,结果却是男性胜出。

三、我国女性就业的不平等的原因 1.女性的自身因素

首先是生理方面的原因。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生理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及男性。这就使得女性在一些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中根本无法与男性竞争。此外,女性还承担着生儿育女的任务,怀孕、生产、哺乳都会造成她们正常工作的中断,从而使得她们在一些要求持续工作的行业中无法与男性竞争。

再者是女性的心理弱点。大众网心理学家认为,女性在事业上容易失败,其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最常见的四种是: 过分的优越感;爱情取代事业;同性的嫉妒心理;不善于创造。社会认为女性不如男性,她们就心甘情愿接受这个事实,女性的这种自卑心理也导致她们在工作中谨小慎微,不敢迈开大步独挡一面,或是在竞争中干脆退缩。在事业与家庭的天平上,女性的砝码往往向家庭倾斜。特别是结婚以后,女性会更多地沉溺于家庭生活,从而淡泊对事业、理想的追求。这也是阻碍女性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2.受教育方面的原因

虽然现在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受“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女性受教育机会和程度仍明显低于男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含量低的传统产业在逐渐萎缩,科技含量高的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后者对就业者的基本要求是受过高等教育。在受教育水平上落后于男性,导致就业困难。3.用人方面原因

虽然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为用人单位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但更实质的原因在于:首先,女性特殊的生命周期(生育后代)和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使企业预见到这些因素将潜在的影响到女性的数量、减少所雇女性的工资等。其次经济改变力企业的命运机制,企业的兴衰和经济效益紧密相关,女性职工生育费用和生育带薪产假必然增加所在企业的经济负担,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最后,企业受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影响,用人单位预期女性的实践能力不如男性。

四、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女性综合素质

1.家庭方面:要提高女性综合素质,家庭必须增加教育费用的支出。在城市,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城市家庭普遍只有一个孩子,在家庭只有一个教育投入对象的情况下,城市女童自然得到与男童相同的教育机会。但在农村,情况却不容乐观。一些封建残余思想仍然影响着农村的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很根深蒂固,加之监管力度不够,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导致近年来农村女童的义务教育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要使农村女性得到平等的教育,在农村地区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

2.社会组织方面:要提高女性综合素质,社会组织必须提供一切有利措施。一是要确保男女享有同等的终身教育机会,保障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利用网络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女性接受终身教育提供条件;鼓励和支持女性参加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各层次的学历教育;增加女性出国出境学习考察和培训进修的机会。二是完善和实施对外来劳务女工的“再社会化”培训,将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城市生活基本知识、安全生产、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知识列入各级各类企业新招人员的岗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将外来劳务女工的再社会化培训作为基本素质教育的内容,并对企业进行督促、检查。三是充分发挥基层妇女学校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以多种形式每年定期组织女性参加文化、科技、法律等知识的学习,防止和杜绝文盲现象的发生。

(二)成立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执行机构,加强执法和监督的力度

在我国,各级劳动监察部门和各级妇女组织这两个专业化的执行机构在保护妇女劳动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问题依旧层出不穷。通过借鉴国外的的先进经验我们可以效法美国建立“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这样专门的执行机构,切实协助劳动者开展反对就业歧视的诉讼或者维权活动,提供畅通的法律援助渠道,通过实施事前预防措施和事后补救措施双重策略,将保证女性的平等就业权落实在实处。

(三)用人单位要废除男女不平等的选拔标准

用人单位必须严格遵照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一视同仁地为男女提供同等的就业、升迁机会,并实现同工同酬,平等地保障女性就业权利,使劳动力场的竞争建立在才能和知识的基础上,杜绝为的、性别的因素对女性就业的影响。用人单位要摆脱先人为主的性别选拔标准,要在应聘者享有平等竞争机会的前提下考察应聘者与工作相关的能力和特征来进行优胜劣汰。如果特殊行业有特殊需要,对应聘者的年龄、身高确有要求,应履行公示的原则,把限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予以充分说明。

(四)健全女性就业的社会化补偿体系

生育保险制度是我国对女性就业进行社会化补偿的一个制度选择嘲。但1994年颁布实施的生育保险制度,仅在有限的范围内和程度上发挥着作用。要充分发挥生育保险在促进两性平等就业方面的作用,就需要不断完善生育保险制度。一方面要建立社会统一的生育保险制度,把所有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纳入其保障体系内,既有利于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还有利于降低用人单位因生育原因在接纳劳动力时而排斥女性的可能。另一方面要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切实保证生育保险基金的拨付、管理和增值,逐步统一并适当提高生育保险金的拨付标准,使生育保险金制度成为能被所有单位接受,能为妇女带来保障的有效制度。在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妇女平等就业的基金。女性在生育和家务劳动方面的付出是社会总劳动组成部分,仅仅因为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造成女性所承担的比例大大超出男性,进而导致了女性在就业市场遭遇到不平等的对待所以,从公正的角度考虑,需要建立一个面向整个社会的“人口再生产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对生育期问的女性进行经济补助,基金来源可由国家的财政投入、各类经济组织交纳、按一定比例从个人收入中收取等三个方面组成。

五、结论

解决女性就业歧视问题需要多方面配合,多角度进行,本文主要叙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即完善我国反女性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通过对我国在反女性就业歧视的法律建设存在的不足,我们看到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是处于讲原则、喊口号的空白状态,我们应该加快我国反女性就业歧视的立法进程,并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监督,让法律在促进男女平等就业的实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女性获得平等就业的机会,以发挥她们的个人价值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克俭,贾玲.当代女大学生择业与女性平等就业的调查与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2):3-4 [2]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 [3]崔田田.论我国女性就业平等权的立法完善.学位论文 , 2011 [4]徐林清.女性就业的行业一工资倾向与性别歧视.期刊论文,2004,(04). [5]庞惠.当代中国女性就业平等权的研究.学位论文 , 2009

[6]田瑞兰、安涛.女人学生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与正视.保定学院学报,2008(2)

第三篇:职场女性在求职就业中遭受的性别歧视分析与对策

职场女性在求职就业中遭受的性别歧视分析与对策

摘要:女性在求职就业中经常遭遇性别歧视,导致她们职业生涯的间断性。文章通过分析剧中女主角在求职和就业中遇到的性别歧视问题,并探究其原因,进而提出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维护女性在求职就业中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性别歧视;求职就业;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然而,女性求职就业中的遭遇的性别歧视常常成为导致很多女性面试失败的结果,即便是在公开招考的录用过程中,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是本着“保男舍女”的原则,把女性求职者排除在外。许多单位在招聘中对女性也存在刻板印象和歧视现象,凸现了两性之间在求职就业中的权力不平等和女性的弱势地位。

一、职场女性遭受性别歧视的原因分析

(一)用人单位现实的理性追求

企业的本质是以最低的成本追求最大利润。而女性的身体因素和职业观念,成为用人单位不得不考虑因素。首先,从女性本身的特点而言,女性体质比男性差,生理上又有一些的特殊性,容易造成他们比较敏感和情绪化,尤其在月经期和更年期,容易影响工作,也从而决定了她们是次劳动力群体,在就业后的职场,很容易处于次社会劳动领域。其次,当适婚适育年龄的女性进入工作岗位后面临着结婚生育问题,必然导致了职业生涯的中断,不仅岗位延续性受影响,用人单位还要依法提供薪水和医社保等,造成企业巨大的沉没成本。出于用人单位现实的理性考虑,他们在招聘中会趋利避害地出现歧视女性的行为和现象。也正是上述客观因素,女性求职者会把自己排除在某些男性职业的选择上,在求职就业中往往把自己定位于自己熟悉的职业,比如像会计出纳、小学教师和护士等职业,对于她们不熟悉的工作岗位,很少人会去尝试。这也纵然了用人单位对重男轻女的不法行为,长期积累,便形成现实的职业进入的性别隔离。

(二)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传统观念上女性一直被定义为软弱、依赖、自卑、顺从等形象,我国社会历史进程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男尊女卑的观点根深蒂固,这造成了两性求职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也严重影响了女性在求职就业中的竞争。虽然女性的智力并不比男性低,现在女性社会地位也有了长足的提高,但是在两性的性别定位中,一般都认为: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相夫教子是妇女最重要的工作。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定式在相当长的一定时间内很难改变,它所造成的刻板的家庭分工对女性的影响很大。

(三)法律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关于男女性别平等和男女就业平等的相关法律法规很多,但是这些条款都没有被更好的执行。女性在求职中合法权益被侵犯了,她们也很难用法律武器来解决问题,尤其申述渠道不足够畅通,申述时间成本过高,申请取证难等现实原因,使得女性更多的处于被动和无奈的境地,只能是顺从的接受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或者选择一些无奈的一工作。这不仅影响了女性的合法利益,也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提升?场女性求职就业水平路径

(一)女性要了解社会需求,接受社会现实,合理进行职业规划

女性要加强身心锻炼和职业历练,改变思想观念,摆脱“弱女子”的形象,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明确顺利就业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及早确立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自己的优势减少用个人单位的现实理性顾忌。社会现实如此,完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女性通过加倍努力,完善自己,完全可以平等的参与到男性的工作中来(除了某些特定岗位是有特殊的工作性质外)与男性同台竞争。

(二)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树立男女平等观念

在文化建设上,加强宣传,营造男女平等、能者居上的氛围,把握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改变传统落伍的职业观念和家庭观念,减少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善于借助大众媒介特别是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引导社会舆论,增强用人单位各级管理者的男女平等意识和法律意识,努力形成良好的决策环境。在全社会倡导男女平等、尊重妇女的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文明进步的男女平等观。广泛宣传各行业的优秀女性,通过榜样的力量,树立新时代女性形象,鼓励女性积极参与各行业的求职就业,转变女性自身的消极求职就业观念。同时批评、抵制落后的观念和腐朽文化,逐步消除对妇女的偏见、歧视和贬抑妇女的社会观念,使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女性求职就业的自信,消除用人单位招聘中重男轻女的思想藩篱。

(三)加强法律支持力度

拓宽和畅通申述渠道。一方面充分发挥妇联等官方女性维权机构的作用,及时了解妇女的需求和困难,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培养合法的女性社会组织、行业行会及其相关法律规范。拓宽女性维权渠道,积极利用新媒体,让广大女容易知道并方便利用这些方式维权,完善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执法力度,增加对用人单位违法成本。

(四)建立完善的制度设计体系

完善的制度体系设计为女性求职者在就业中提供坚强的后盾保障力量,消除女性在求职就业中的性别隔离和职业隔离现象,让女性平等的参与到更多地被认为是“男性的行业”中去,实现男女两性在工作中携手进步和共同发挥。积极开发女性人力资源、实施新时代女性人才战略,让用人单位乐于,至少不排斥录用女性求职者,以此平衡就业女性、雇主和社会利益之间。

三、结语

女性是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从女性自身的建设层面、从文化宣传层面、从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完善制度设计能更好的维护女性在职场中的权益,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参考文献:

[1]胡佳.台湾地区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2]王洋.纠结在“生育”和“工作”之间[N].中国人口报,2016.作者简介:陈怀珍(1986-),女,福建漳州人,硕士,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教师,主要从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性别差异研究。

第四篇:英语中对女性性别歧视语言的词汇特征

英语中对女性性别歧视语言的词汇特征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张 娜 来源:考试周刊 发布

时间:2007-11-03 关键字:英语 女性 性别歧视 语言 词汇

摘要:本文从熟语和人名两个方面,运用举例、对比等方法,探讨了英语中对女性性别歧视语言的词汇特征。

关键词:性别歧视 熟语 人名 词汇特征引言

性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是一个性别成员对另一个性别成员的歧视,既包括对女性的歧视,也包括对男性的歧视,实际上常指对女性的歧视。性别歧视反映在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性别歧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观点是在揭示了语言的不对称现象以后提出来的。语言学家们相信,受宗教法规、等级制度等制约的文化环境中的语言,反映的是男性世界图景的本质内容—男性属于中心地位,而女性的形象却是残缺不全。文化伴随意义,语言国情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受民族文化制约(即形式上来表现)的附属义,主要包括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评价色彩,两者相互联系,其总和概括地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褒贬态度(顾亦谨,1991:23-4)。词汇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密切,透过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可以看到文化里渗透的性别歧视。本文将从熟语、人名两个方面谈谈英语中对女性性别歧视语言的词汇特征。女性性别歧视语言的词汇特征

2.1熟语

熟语按其性质可分成谚语、俗语等六类(王德春,1997:144)。本文仅讨论前两类。

2.1.1 谚语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简洁的化身。语言学家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民族之明镜”,“语言活化石”(杨永林,1987:37)。谚语作为观念文化的产物和语言的组成部分,无疑会折射出性别歧视的思想意识。

汉语里的“三个女人一台戏”说的就是女人多嘴多舌,英语里也有类似的说法:Three women and a goose make a market.在英语谚语里,描写女人多言的谚语似乎跟鹅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Many women, many words;many geese, many turds(鹅的粪多,女人的话多);Where there are women and geese, there wants no noise(有女人有鹅,把耳朵都能吵破)。(徐超墀,1983)

夫妻关系中对女性歧视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 are.(拳脚之下出好妻,棍棒之下有义犬,核树敲打结果多。)The house goes mad when women gad.(女人爱闲荡,一家乱纷纷。)Smoke, rain and a very crusty wife make a man weary of house and life.(烟熏、雨漏、泼辣妇,使人厌世家难住。)(徐超墀,1983)

2.1.2俗语

现代美国俗语里,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表现为把女人比作食物、植物、动物。有些词乍看挺美,但实际上语义双关。这与女人的外貌、性别及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容颜的苍老,所用的词也发生变化,含有轻蔑、讽刺、厌恶之意了。可见女人处在被供养、观赏、品尝和玩弄的地位,女性的重要性仅仅在于美丽、年轻和性方面。下面对“The book of slang”(1983)中出现的带有对女性性别歧视的词汇进行分类。

2.1.2.1比喻食物

peach 桃子;漂亮女子;cherry樱桃;处女;sweet-pie甜馅饼;情人;tart果馅饼;妓女;举止轻佻的女子;cheesecake干酪饼;富于性感的裸体女人像;mutton羊肉;做少女打扮的老妪;tomato西红柿;妓女;漂亮女子

2.1.2.2比喻植物

blossom花;女人;daisy雏菊;漂亮姑娘;rose玫瑰;极其美丽可爱的女子;rosebud玫瑰花苞;漂亮姑娘;初入社交界的女子;clinging vine有藤蔓的植物;依赖男子的女子;wall flower墙头花;舞会中无舞伴的女子;shrinking violet蜷缩的紫罗兰;羞怯的女子。与此相反,男人的角色主动、刚毅、果敢,难以想象有谁把男人与花朵联系在一起。唯一能侮辱男人的就是骂他象个女人似的:pansy(三色紫罗兰,无大丈夫气的男子)

2.1.2.3比喻动物

人们用动物比喻男人和女人,并把自己的好恶和褒贬也带进了这种比喻。由动物的形象及其比喻引起的联想常能产生各种各样受民族文化制约的附加意义。这种附加意义反映的就是民族心理特征以及民族风俗和伦理道德观念。

cat猫;心地恶毒的女人;bitch母狗;坏女人 淫妇;crone老母羊;干瘪的老太婆;butterfly蝴蝶;轻浮的人(尤指女人);bat蝙蝠;妓女;dragon龙;严厉固执的女人;heifer小母牛 漂亮姑娘; shrew地鼠;泼妇;悍妇。

美国作家Nilson.A.P.(1982)曾将女人的一生用chicken metaphor来描述,英文如下:In her youth, she is a chick, then she marries and begins feeling cooped up, so she goes to hen parties where she cackles with her friends.Then she has her brood and begins to henpeck her husband.Finally she turns into an old biddy.幼时,她是一位可爱的小女孩,长大后结了婚,开始有种被关进鸡笼里个感觉,于是她去参加妇女集会,在那里唧唧喳喳与女友们说个没完。再后来,生了孩子,开始象母鸡啄米一样无休止地谴责丈夫。最后,她成了一位十足的长舌妇。

这段话用一连串绝妙的双关语,形象地描写了女人的一生,其中几个“关键词”都与鸡有关。如chick(小鸡;小女孩;年轻的女子),coop(把鸡关进笼子;受束缚),cackle(母鸡下蛋时咯咯叫;形容女人嘀嘀咕咕地讲),hen parties(母鸡群;妇女集会),brood((鸡等)一窝;小孩),henpeck(鸡啄米;“妻管严”),biddy(母鸡;长舌妇)。

2.2人名

从表面看,人名只是人们用语言区别人的特定标志,每个人名都有具体的确定所指,千万个人名只是相区别的语言个体存在。实际上,无论是人名的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含义,都与相应的社会文化紧密相关。(顾亦谨,1991:77)

2.2.1名字的文化内涵

2.2.1.1名字的含义

“人名是各族人民历史的一部分,它们反映了各族人民的风俗、信仰、希冀、向往和艺术创造以及它们与历史的联系(顾亦谨,1991:77)”。因此,名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观念,反映出父母对男孩、女孩的不同期望。人们普遍认为女子名应该表现出女性的美丽、温柔与“贤妻良母”的气质(刘晓民,1998:89),所以女性常以花卉、小动物和珠宝为名,以显其娇气、嫩弱、依赖、爱惜、呵护,供人欣赏、受人珍藏等被动意味。如:花卉Rose, Lily, Violet;小动物Faw, Salmon, Vanessa;珠宝Ruby, Jewel, Crystal, Diamond, Margaret等。

2.2.1.2名字的短暂性

女性在年幼时,是父亲的daughter,从父姓;长大了,就成了某某人的girl friend;结了婚,按照惯例,不仅要放弃姓,有时甚至是名字。当妇女无权拥有自己的“姓氏”,无权拥有自己家族的“姓氏”时,无形中就强化了女人是男人的财产这样一种观念(Spender D.,1985:24-5)。比如在美国,一个叫Mary William的女子和一个叫Henry James的男子结婚后,Mary William的名和姓完全被取消了,她从此被称为Mrs James。丈夫死后,妇女仍得保留夫姓,若是再嫁,又得换后来丈夫的姓。

即使出了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多大改变,如大名鼎鼎的英国前首相Mrs.Thatchel(撒切尔夫人),虽为铁娘子,但人们也只知她是Mrs.Thatchel, 而真正的姓氏却鲜为人知。上任美国总统Klinton的夫人原来也是一位婚后坚持用娘家姓的“解放了的妇女”,为了帮助丈夫竞选总统,才改用夫姓。对她来说,这大概是为丈夫的事业所做的最尴尬的牺牲。更换姓名的传统,反映了美国女性是男人的附属品,没有选择自己姓名的权利。

2.2.2名字的作用

在英语语言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表现在一些表示女性和女孩名称的词,经常被用来指称一些令人厌恶的事物。如:南美洲有一种毒性很大的蜘蛛,交配后将雄蜘蛛吃掉,英语中称其为black widow spider。

在美国,过去常以女性的名字来给飓风命名。二战期间,美国海陆军气象人员首次以女孩名字按字母顺序为太平洋上爆发的飓风命名。该方法于1952年被美国气象局采用。第一张飓风名单为“Alice Barbara, Carol, Dolly, Edna, Florence, Gilda, Hazel, Irene, Jill, Katherine, Lucy, Mabel, Norma, Orpha, Queen, Rachel, Susie, Tina, Una, Vicky and Walis”。破坏性很大的飓风称为Hurricane Betty。气象局用女孩名字命名飓风的做法曾引起许多妇女的不满和抗议,因为名字与飓风雷同的女性受到了人们的取笑,并由此造成生活中的麻烦和苦恼(夏决芬、陈晓珊,1999:71)。

有些毒品的名称也冠上了女性的名字。在Judith S.Neaman %26 Carole G.Silver写的“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1983)一书的“(服毒后的)幻觉与幻觉者“中,一共有20个词语,其中5个用来描写女性,1个描写男性,中性14个。如用Mary, Mary Jane, Mary Anne, Mary Warner婉指大麻毒品marijuana;用 White Lady, Old Lady White 婉指可卡因毒品cocaine;用White Nurse, Miss Emma婉指毒品吗啡morphine,而男性名称婉指毒品的只有Boy一词,人们用它婉指毒品海洛因heroin。

通过对女性名字用途的考察,我们也找到了女性受歧视的痕迹。

小结

本文从歧视女性这一角度,从熟语和人名两个方面,运用举例、对比等方法探讨了英语中对女性性别歧视语言的词汇特征。性别歧视的研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它反映着操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学习语言,不仅要掌握语言符号,还要掌握符号里蕴涵的民族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语言,充分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亦谨.语言与文化—俄语语言国情学概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2]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杨永林.性别歧视在谚语里的表现[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987.[4]徐超墀.英谚译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5]黄凌,郭建民.英语谚语里的女性歧视[J].兰州大学报,第1期,1992.[6]刘晓民.英汉性别歧视语与文化渊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1998.[7]Spender D,1985,Man Made Language[M].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8]夏决芬,陈晓珊.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第6期,1999.

第五篇:浅析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解读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为密集型,科技水平的提升,丰富的劳动力却成为了社会的负担,就业问题提到了议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劳动密集型是其突出的特征,导致就业结构问题突出,因此不可能提供足够的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而大学生就业难则是其中的一大难啃骨头。大学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且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新生后备军,满怀激情投身于社会的建设中,希望能够在社会岗位中大展风采。而现实给他们泼了盆冷水,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正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平等的就业机会在大学生中产生较为强烈的不满情绪。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怪现象:大学生找工作难,女大学生找工作更难。在知识需求的时代,大学生为什么会遇到如此难堪的问题?在现代的平等潮流中,这批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本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宝贵后备人力资源,却因为性别的差异而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产生对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原因与责任在哪里,面对如此不公平的就业条件,女大学生该如何维护自身的权利。

关键词:女大学生平等权 就业歧视

大学,是许多人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冲刺的一个大目标;大学,是培养社会接班人的园地,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跳板;大学生,是社会普遍认可的高素质后备军。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跟着提高了,就业难也成为了社会焦点之一,于是

出现了“大学生找工作难,女大学生找工作更难”的怪现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也是一个构成非常复杂的人群。从学历来看,一般把从大专学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多个阶段和层级的学生都归为“大学生”。那么女大学生我则可以如此定义:接受了高等教育,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同时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女性群体。不同层级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存在很大差异,但同一层级的女大学生却比男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这令人费解。

在我国的封建时代产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曾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即使在现在的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代,这一封建思想仍然扎根于部分人的大脑,一定程度上还左右着他们的行为。而平等作为一项最基本的人权,是指每个人在生来有不同的资质、环境和条件的情况下,法律保障每个人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国家事务和享受经济、社会、文化的权利。平等权不是天赋的权利,而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6条规定,“所有的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并有权受法律的平等保护,无所歧视。在这方面,法律应禁止任何歧视并保证所有的人得到平等和有效的保护,以免受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理由的歧视。”我国宪法也把平等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首要权利,冠于各项基本权利之首,其中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虽然人人平等有了立法上的保障,但是现实中依旧存在“大学生找工作难,女大学生找工作更难”的怪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平等的含义。在此所说的平等,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程序保障,不是事实或结果的平等,不是不分能力和创造地对劳动成果加以区别,而是同等分享成果。平等仅仅是机会的平等,给每个人提供同样的条件和起跑线。而在经济、社会、文化上的平等则体现在一是受教育的平等机会,二是就业和工作机会的平等。当然这种平等只是强调机会的平等、手段的平等,而不可能追求结果上的平等,结果上的平等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追求实现男女大学生平等就业中是追求就业机会上的平等,这样的平等在给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发挥才智和能力的公平舞台的同时又不至于扼杀社会的创造性和效率。

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改革,整个社会和经济进入了竞争时代,同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个人利益和多元化经济利益,竞争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用人单位出现各种不同的选择,于是产生了平等与歧视的问题。因此要实现男女大学生的就业平等,那就要反对就业中对女大学生的歧视。虽然男女在受教育方面存在性别鸿沟,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这批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本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宝贵后备人力资源,然而事实证明,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确实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歧视。那何为就业歧视?

所谓就业歧视,是指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受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无关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够享有与他人平等被雇佣的机会,从而使其就

业平等权受到侵害的现象。性别歧视是指基于性别的差异,而具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则是指女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由于其性别的原因而遭受到显性的或隐性的有区别的对待或排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证明,在同等的条件下,女大学生因为性别的差异而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表明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确实存在歧视现象。

(一)显性歧视

在校园信息公开栏里,粘贴着许许多多的招聘信息。通过观察,我们会很明显的看到在95%的招聘信息中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关于招聘对象的性别限定,其中的绝大部分明显表示只招男生,当然同一意思表述多样,如“男生优先”、“要求男生”等等。在这第一关中,由于用人单位把招聘对象限定为男生,那么基于性别差异的因素,女大学生面对这个“绝杀”性的要求只能低头认命,因为性别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

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动科学研究所对于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一大部分单位在招聘中存在明显偏向录用男生或有性别倾向的现象。这种雇主的偏好倾向又称统计性歧视,是指凭借经验和习俗,对某个职业岗位不做具体分析,就对其的任用或安排进行强制的限定,进而使任用或安排的程序或结果不合理。正是由于雇主的这种个人偏好,使女大学生在求职中失去了竞争的机会。

(二)隐性歧视

由于近年来学者和社会对性别歧视的愈益关注,就业歧视也越来

越隐蔽。虽然在招聘信息的发布中,已经注意相关措辞,制造了一种不歧视的假象,但是在最终的录用中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女大学生。这一隐蔽歧视表现在面试过程中和工作中的待遇方面。

在面试过程中,用人单位通过设置特别问题来限定女生,如“是否已经有男朋友及对结婚的打算”,而对于女博士研究生还涉及婚后的生育情况等问题。通过调查表明,男生在面试中很少甚至没有被问到相关婚姻家庭情况,而女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表示遇到这样的问题。除此外,有些单位甚至规定女大学生在录取后多少年内不得结婚或者怀孕。这样的规定是不合理的,妇女(法律中的定义)承担着哺育人类的特殊责任,在孕期、产期、哺育期受法律特别保护。虽然妇女在这些特殊期限内会影响正常工作,但是用人单位有容忍义务,这种义务是一种社会义务,也是一种法律义务。在工作中则表现为同工不同酬、机会多寡不均、岗位层次高低不同、福利待遇也不同。此外,在简历的筛选中也存在着隐性歧视。虽然许多用人单位没有在招聘广告中明确要“男生”,但在实际的筛选简历环节依然是只留男生的简历,这种隐性的歧视并不给女生以任何解释,看似好像是女生因为各种“能力”原因而被淘汰。

再看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动科学研究所对全国16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进行科学的抽样调查,所得的数据表明,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5.7%,而女性毕业生的该项比例仅为41.08%,由此可见,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大量的数据与实践表明,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被歧视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告诉我们,任何现象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女大学生在求职中遭受的不平等现象的起因于何方呢?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经济学分析认为,劳动力市场歧视通常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个体的歧视偏好,由于个人不喜欢与某些特定人群打交道而产生;二是统计性的选择,雇主将某种先入为主的群体特征强加在个体身上而引起;三是非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力量,由某种制度、约定俗成形成。此外原因还有可能是原单位性别比例失调,通过招收男生调整,传统性别观念和性别劳动分工在人们心中的内化,使得女大学生就业遭歧视赖以存续的一块沃土。

面对就业中的这一系列歧视,女大学生不能就此甘于沉默,安于现状,应该做出一个积极的反应。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势中,女大学生就业遭受歧视,那么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自身:

首先要认清自身的地位,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转换个人择业观念。对于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人们一般的认识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制约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具体而言就是他们只看好工作环境好、薪酬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劳动密集型是其突出的特征,导致就业结构问题突出,因此不可能提供足够的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所以要转换不着边际的过于理想化的个人择业观。

其次努力提升个人能力,重视校内、校外社会活动。传统观念就认为女生的能力不如男生,加上身体生理的特殊性,女大学生更要注

意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女大学生要敢于面对现实,对于用人单位的歧视性待遇,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当前的社会情况看来,许多女大学生选择容忍沉默来对待这些歧视问题,而不是勇敢的抗衡,更多的是因为女性的妥协心理及时间与金钱的成本。

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时由于多方面原因的,那就要对症下药。因此社会就要努力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

首先用人单位要尊重与认可女大学生,不能一味排斥女大学生,消除个人传统观念及人际关系等在求职中对女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其次学校加强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络,成立女大学生就业互助组织,完善就业信息服务。

最后国家政府加强对大众的性别平等意识,同时面对各种招聘方式中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建立明确的反性别歧视机构和法律条文,加大执法力度,规制招聘中性别歧视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谭琳、杜洁著《性别平等的法律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游钧 主编 《中国就业报告(2006—2007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蔡定剑 主编 《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下载对女性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问题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女性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问题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女性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的是否受到性别歧视的调查研究

    在市场化改革中女大学生在求职时受到性别歧视的调查研究 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各大招聘公司的招聘章程上都白纸黑字上写着“只招男性”的招聘信息,而不管个人本身的素质如何,仅仅......

    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创伤情绪危机干预 社102班19号李智丹 一、问题概况: 我的一个朋友,性别女,年龄22,,她是有他爷爷带大的,从小跟爷爷一起生活,常年与父母分开,跟爷爷的感情非常深厚。 在她大一的时候......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的增加。这也就导致了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竞争压力也慢慢增大。与此......

    就业领域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就业领域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一、引言(一)就业中性别歧视的概述(二)探索就业中性别歧视的意义 二、当前我国就业中性歧视的现状 (一)女性社会就业机会不平等 (二)女性就业职业范围选......

    关于女性就业的相关分析专题

    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年轻人寒窗苦读,却找不到工作,或者马上面临失业,这是非常沉重却不可回避的话题。找不......

    女性就业现状分析

    1 请描述女性就业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潜在的不利 一、女性对就业的偏爱 50%的女性即使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条件下也愿意工作;50%的女性不愿工作 影响女性是否就业的因素:年龄因......

    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论文

    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大学生就业环境日趋激烈。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探讨和分析大学生就业......

    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文献综述本文收藏自:神虎网 社会工作专题 ——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文献综述 作者:李智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朝产业化方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