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游鲁迅纪念馆有感
游鲁迅纪念馆有感
12英语A1姚鸿飞20124870878
我们小组选了鲁迅纪念馆作为参观地点,所以我们一大早就去鲁迅公园去缅怀这位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一进入纪念馆就是一尊大型的青铜坐像。坐在鲜花中的鲁迅先生表情自然,仪态从容,严肃又不乏亲切,眉宇间似藏着无限的深思。陈列厅内详细地介绍了鲁迅的坎坷人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8年,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看完这些,我不禁为鲁迅先生的气节所折服。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抗”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孤独”和“绝望”的“挣扎”。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和“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O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最有价值深度的主题之一,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而鲁迅先生的在那时中国梦不就是让中国人民走出黑暗,走向富强,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梦!
所以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努力向前,奋发图志,为我们国家和我们民族的梦添上绚丽多彩的一笔。
第二篇: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六(2)班 王昊廷 26号 今年暑假,我们去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去上海的鲁迅纪念馆了。鲁迅可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鲁迅的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我也读过他的散文,但许多太深奥,看不懂。但我爸爸就十分的喜欢他的文章了。
那天早晨,我们一家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参观鲁迅的纪念馆。
一进纪念馆,就连空气中都有文学的味道。在二楼的东面,全是名言,其中,有一句名言是这样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意思是有的人的确是活着的,但他整天无所事事,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没什么意思,思想已经死了。但死去的人呢,他在生前做过很大的贡献,人们还记得他,所以他还活着!
进入主展厅进口,里面全都是关于他的名言、作品、照片……
突然眼里看到了鲁迅!原来是彩色塑像!他在干嘛?原来是和几个青年在交流!我站在一旁,仔细地看着栩栩如生的彩色蜡像感叹道:“啊!怎么会做的这么像呢!”
很快,我又被其他东西吸引了,那是什么呢?没错就是鲁迅的作战武器!————钢笔!那个可是著名诗人冯雪峰在鲁迅53岁时送给他的金笔,还是原物哦!还有好多都是原物!比如背心、杯具、冬天用来取暖的怀炉等等。看到鲁迅亲手用过、穿过的东西,能不令人激动吗?
转了好久才到出口,只见旁边都是鲁迅的书刊,再加上墙顶的镜子,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在鲁迅世界里漫步,心情难以平静,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不禁跳跃在我的耳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鲁迅先生是不会死的,这里分明仍然回响着他伟大的声音,仍然跳动着他生命的脉搏。
第三篇: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模版)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在寒假期间,我抱着缅怀革命文人,继往开来的心态,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它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无比的震撼。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给我们这些晚辈留下的,不仅是文章、语言,更多地是精神和灵魂得感动。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财富,无人能及的是他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带来的革命,谁也不能替代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其中有一件展馆是专门介绍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爱情经历的。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从1923年起,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执教期间,鲁迅发现许广平是最敢于淘气和放肆的一个。她坐在第一排,好提问题,有时竟会打断鲁迅先生的话。是她的聪明、才气以及肯动脑筋的好习惯打动了鲁迅先生,使鲁迅对她颇怀好感。后来与许广平相识、相知,并彼此倾心爱慕。
鲁迅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父亲过世得早,从小是母亲带大的。从小是母亲带大的。所以当他得知母亲骗他回国娶亲的真相后,也没有拒绝,他说过,他说过,与朱安结婚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意外的礼物,是母亲在娶儿媳妇,“我只能好好地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于是和朱安的名义婚姻一直持续到了鲁迅去世。
鲁迅的伟大体现在他的爱国上。他曾经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并为此而奋斗着,弃医从文是他意识到从精神方面改变国民的重要性所做的决定,为此迈出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当封建制度死灰复燃时,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有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这段时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实伴侣许广平。可以说,正是有了许广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后9年时间内,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学作品。
鲁迅,这个名字永远烙印在我心里,每当听到这个名字,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如今有幸能够参观鲁迅纪念馆,兴奋之情难以言说。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朴,他把他的一生致力于唤醒国民、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之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第四篇: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滕蓓瑾
上海鲁迅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
今年10月的一天,我们凉城四幼的老师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凭吊,寄托自己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年前扩建后的新馆。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鲁迅纪念馆”五个大字,白底黑字,鲜明耀目。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我们还没有参观展览,已经走进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穿过庭园,便是高大轩敞的大厅,无论建筑材料、建筑语言都是现代化的,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格调。
在大厅左首,一座高二点五米的鲁迅全身铜像端坐在窗前,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在一楼还设有“奔流艺苑”与“朝华文库”。前者乃专题展厅,由巴金题额的“朝华文库”则专门收藏鲁迅的弟子、友人以及与鲁迅有直接接触的现代文人的文化遗存,每人一库,我看到有冯雪峰、陈望道、许广平、巴人、黄源、曹靖华、李霁野等十六人的专库,从他们身上也折射出了鲁迅的光辉。
我们从大厅拾级登楼,二楼是鲁迅生平陈列厅。宽敞的大厅里,弧形的墙上排列着六幅浮雕,每幅高二点六米,宽一点一米,用黑玉石雕成。每幅都有先生的头像,背景、画面不同,反映出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战斗与生活,生动而概括地展现了鲁迅的一生。纪念馆的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突出方面。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纪念馆、一个展览,拥有丰富的馆藏和展品是最重要的关键。目前鲁迅纪念馆收藏文物八万余件,大量珍贵的鲁迅手稿、遗物,文献照片,使人倍感亲切。其中有《藤野先生》、《<坟>的题记》、《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手稿,《毁灭》的译稿等,鲁迅逝世前两天所写的未完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手稿,这一切都显示先生真是用自己的笔战斗和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令人肃然起敬,激动不已。鲁迅的一些遗物、实物、照片也弥足珍贵。这一切都是鲁迅光辉人生的历史佐证。展览还采用了多种艺术展示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电脑、影视、声光电控制等高新科技手段,给人强烈而全新的感受。如展厅中《阿Q正传》的场景、三味书屋的活动模型、鲁迅逝世前十天与青年版画家围坐交谈的蜡像等,都紧紧地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
离开鲁迅纪念馆后,我们又到公园里的鲁迅墓去凭吊、瞻仰了一番。我们也曾去绍兴鲁迅纪念馆参观过,两次参观都让我们心情难以平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在我的耳边响起。是的,鲁迅先生是不会死的,这里分明仍然回响着他伟大的声音,仍然跳动着他生命的脉搏。
2014年11月
第五篇:游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游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2010年12月26号我们小组八人参观了位于常州市中心的瞿秋白纪念馆。这个不大但很别致的纪念馆却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参观之前,我们先查了一下有关瞿秋白的生平事迹。瞿秋白是江苏常州人,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曾经担任过中央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在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是,他主持召开“八七”会议,会后主持中央工作。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到苏区任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罗汉岭英勇就义。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这一。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整个生命。
还没进入瞿秋白故居,由茅盾先生题词的“瞿秋白同志故居”7个大字就映入眼帘,让我们一下就确认了这就是我要即将参观的地方。这是一座林荫道旁的建筑,随临马路,但很安静,完全脱离了城市的喧嚣。这个故居是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庸甫鱼清光绪年间,任湖北市政使时捐款建筑的宗祠。在1912-1916年,瞿秋白因贫困所迫,借居于祠堂东院。在1996年,他的这所故居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秋白纪念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纪念馆和故居。进入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铜制的瞿秋白同志的铜像,后面的木板上写着“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它令我难以忘怀。接着我们走进大厅,只见两行大字映入我们的眼帘:“烈士浩气贯天日,秋白精神激后人。”然后我们走进展览区,一一浏览了瞿秋白的照片、书、名言、房间、衣裳和他的物品。其中有一幅他画的画和他的一句话最令我难忘。瞿秋白用10个“Q”巧妙地画了一幅有趣的漫画"阿Q"像。画的下方有一句话:“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我从这句话中看出瞿秋白想消灭敌人的决心很大。接着来说说我最难忘的一句话:“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从这句话中我明白了瞿秋白当时想消灭敌人,让中国人幸福地生活在这肥沃的黄土之上,免遭皮肉之苦和妻离子散带来的痛苦。
接着,我们踏入了瞿秋白同志的纪念馆,纪念馆显得非常的亮丽光线。同样刚进门也是一尊巨大的瞿秋白同志铜像,在铜像两旁一一陈列着书籍和画像,还有的就是出土的文物。
在纪念馆里,他的一首《哭母诗》,也令我为之动容。瞿秋白的母亲因家贫,看着这些嗷嗷待哺的孩子,母亲心如刀绞,她在1916年农历初五的晚上自杀了,时年四十。瞿秋白当时在无锡当小学教师,闻讯赶回家奔丧,哭倒在母亲遗体前,写了这首诗。诗有四句:“亲到贫时不算贫,褴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瞿秋白在斧钺交加时,脸不变色心不跳;在敌人的枪口面前,他说“此地甚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但在慈母的遗体前面,他却泪水漣漣,悲痛欲绝。这就是瞿秋白的完美的人格的体现,堪为今人楷模。
这次参观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瞿秋白是不朽的。他是一派浩瀚的大水,在大地的怀抱中终古地流淌着,不息地流淌着;他是喜马拉雅上的珠穆朗玛峰,象高山一般的崇高,一般的雄伟,一般的壮丽,一般的高昂,巍然耸立,永不倒下。
他的人格,他的信仰,他的坚定,他的道德,他的文章,他的聪慧,他的希望,将永世长存!瞿秋白纪念馆门前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便是最好的说明。
瞿秋白的一生,疾病缠身,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拼命工作,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为人处事的态度,对文学的热爱,对革命的忠诚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人,然我们肃然起敬。从五四运动到红军长征,从《晨报》到《新青年》,瞿秋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是瞿秋白毕生奋斗的座右铭,他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寻求中国光明之路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的一生。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