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浪华 山西省广东商会会长
陈浪华 山西省广东商会会长
山西省广东商会以『团结、联络、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为会员服务、为两地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立会之本。七年来我们对商会的性质、功能、组织形式、议事方式、社会作用、内部管理方式、在思想上有了明确的定位,在行动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在组织上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骨干队伍,造就一个甘于奉献、团结一致,卓有成效的领导班子。形成了一整套以各项管理制度为基础,运行良好的工作制度。会员自觉地把企业的发展融入到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大局中来,使企业的发展与山西经济发展相协调,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体现出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根生南粤叶茂山西,这是对我们已成为推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的真实写照。
第二篇:陈浪个人总结
“三下乡”中工作娱乐两不误
光阴荏苒,难忘的精彩的大一新生生活结束了。精彩不断!紧接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钟声敲响了。一瞬间原本已经冷清的打印店又热闹起来了,打印三下乡活动申请表的人来来往往,归家似箭的心被“三下乡”的钟声牵绊住了。参加大学暑假期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我进校来的一个梦想,于是我毫不犹豫的报了名。很庆幸我的申请通过了。对于我一个来自蜀地偏远山村的“放牛娃”,下乡对我来说意味着的不仅是一种锻炼,还是一种对家—乡村的回归。我提前准备好了行李,期待着....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校团委有关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这次“三下乡”的主题是“喜迎十八大,奉献在农村”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服务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不仅增进了队员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高我们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7月3日天微亮我们便整装待发,清晨的校园,草木幽香沁人心脾,微风拂脸凉意透人,伴着晨鸟清脆的歌声,我们踏上了这期待已久的下乡旅程。7:15我们顺利的搭上了去新余的火车,一路上从天方夜谭说道大话西游,谈笑间,老师偶然会给我们做个工作安排或者爆料某人某事。我是个晕车的人,但不知咋滴那几天的车程中,每一次坐车我都特别精神,没有一点晕车的感觉。3日下午我们到达新余,一下火车便受到政府派送的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安排住宿。还记得镇长为我们接风洗尘的第一餐饭,那道被伙伴们称为“辣椒炒辣椒”的菜,让所有人“望而止筷”但却很合我口味。各种感动、各种艰辛、各种有趣使接下来的工作成为了我这一生最难忘、最宝贵的经历。
我的工作篇
我的工作时用相机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记录下那些属于我们的点滴。亲!“顶着日晒很不爽,但是我真的不热”就在那天我体会到了,7月3日下午我们全队人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刚刚到敬老院门口张院长就热情地出门迎接我们。张院长为老人们介绍我们团队的去意后,老人们很高兴地与我们交谈起来,接着我们为老人们送去解暑水果。老人们对我们并不感到陌生微笑着聊着天,闷热的室外让人窒息,院里却是凉意满屋。我们分组为老人们扫地、抹桌、文艺表演。那首经典红歌《东方红》和那支轻快地舞蹈赢得了老人们阵阵掌声。我突然想起了我爷爷,我小时候爷爷教我的第一首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所以我至今记忆犹新。一首《明天会更好》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道别的时候老人们送我们到门口,有几位老热依依不舍在门口目送我们很久当时。“有种说不出的感动,虽然我们只有一面之缘,可能您还不知道我的名字,也许明天您已不再了,今日的相聚也是离别,用我最真挚的情感祝福您,祝您平安幸福。”在老人们交流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时间洗不去的不是记忆而是永不褪色的微笑,爱心没有界限,因为我们都是华夏子孙—龙的传人。作为新时代年轻人我们肩负的不只是小家,我们更应该主动担起“兼济天下”的重任,为国家为什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7月4日参观新农村,一早我们乘上了去生态农业基地的汽车,林博士亲自带领大家参观了新型农业基地。晨光洒在地平线上,野花繁木铺满道旁,新型温室鳞次栉比,葡萄酒庄熠熠生辉,科技改变了这里的黄土堆,我想说这不是乡村,这是美丽农庄,科技与智慧的结合。我拿着相机一路拍到尾,几小时下来都不觉得累,知道相机没电,至今都还沉浸在那优美的风景中。我的感悟:我决定了我要做一个农民,一个现代化得农业。7月5日发放农业资料,早上8点我们在街口摆好了点准备发放资料,正好遇到地方上的闹市,十几个队员根本忙不过来,不到2小时我们发放了两千分资料,村民们有向我们咨询农业种植问题的,有向我们咨询农大招生问题的,来来往往,把我们的工作点围得水泄不通。电视台的记者也来到现场对我们进行采访。虽然我忙着拍照没能上镜头,我仍旧感觉很自豪,很有成就感。科技下乡,我想这是我们实践活动最重要的一部分。7月6日我们营队分为两个小组,挨家挨户看望留守儿童,为他们送去铅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品。“关爱他人,快乐自己”我看到孩子们拿到礼物之后活蹦乱跳的样子,真的很欣慰。有个胖胖的小孩很想要那支笔但是却客气地跟我们说:“我不要,谢谢哥哥姐姐”当时逗笑了所有在场的人。于此同时我们还向村民们展开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医保”的问卷调查,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每天都是忙到凌晨,写新闻稿的亲们甚至到凌晨2点,确实很辛苦,我们累并快乐着。
我的娱乐篇
队长是个不喝酒的人喝一口就会脸红头晕,某天吃饭他离席了片刻,我把他的饮料换成了啤酒,回来之后他一饮而尽,之后才发现中招了。傍晚的篮球比赛我们全部队员全趴了,当然不是被他的技术压倒,是他“醉球”动作把我们笑趴了。
第一天晚上是亚玲同学的生日,亲们悄悄“预谋”了很久,直到看到操场上摆好的心形蜡烛的时候,才知道队里某某人把生日献给了“三下乡”。“祝你生日快乐...”吹蜡烛,切蛋糕,分蛋糕,多么温馨的一晚。一切是那么的令人难以想象,这样的环境下大家能聚在一起为同伴过生日,这是记忆中我参与的最特殊的一个生日晚会,寿星亚玲很感动,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很搞笑动作的吃着蛋糕,罗书记甚至感叹:“我们的那个年代就是缺少这种烂漫!”
每晚洗澡,总是会有人说“oh my god,这水太冷了” 他们总是伸手碰了水之后又缩回来,在旁边小隔间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我找来一空桶接上满满一桶,从空中往隔壁一倒,1秒钟后隔壁洗澡间一声悠长的“狼嚎” 突然洗澡间的人都不怕冷了洗的很嗨。
这次下乡最大的收获是:我真正地了解了自己什么地方不足,急需要改正。我懂得了什么是学以致用,什么是学无止境,“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一样都没少。说实话这次下乡给当地政府添了不少麻烦,先是热情的安排我们住宿,耐心配合我们各种工作,细心准备每天的伙食等等。真希望能考上公务员,真正为群众为社会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亲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努力的。
最真实感言,很感谢我们队里每一位队员,尤其是负责宣传的亲们,每晚都是2点睡的吧,还有那些O型血的亲们每天被蚊子“伺候”想想让人心疼。经过这5天的实践,我懂了真正的友情,需要同甘共苦的经历之雨来浇灌,我们有大二到大四的同学但是我们交流中没有一点学弟与学长之间的隔阂,也没有学生会主席与学生会干事之间的区分,很和谐,很给力,很不舍。所有工作都做完了,在观巢镇的最后一晚,所有队员,坐在宿舍外草地上,听胡导讲他的故事,那个夜晚星空很美,空气清新,敞开心扉那晚我们一起熬夜,一起歌唱,一起静坐,一起听虫鸣~。回到家两天了,前些日子同志们忙碌的身影还浮现的眼前。无限怀念。
夜幕的街灯朦胧的瞌睡人的眼,怀旧的歌曲燃烧着青春的梦,门外,又是雨声希希,寻梦,撑一纸小油伞,相约仲夏之夜,期待下一个夏。(作者: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陈浪)
第三篇:学习体会陈祖华
《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读后感
陈祖华
寒假中我拜读了《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这本书,书中的案例很好地说明了我们做老师的应该怎样去做。要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首先是如何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因此教师如何组织管理高效课堂是极为重要的。
我认为每当一名教师接任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都应对学生提出自己课堂的一些常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就能为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提供基本保证。在我的课堂上我就对自己提出以下要求:首先是将自己的课堂常规规范化,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其次是合理赏罚,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维护规范的课堂教学常规;最后应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意识与习惯的培养内容。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习惯,新课程讲求个性发展,但并不意味着个别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讲求合作精神,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探讨和交流,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至关重要,教师必须注意这一点,创设条件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已的观点,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习惯,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生学习习惯新的内涵。让学生学会倾听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无论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行为习惯,都源于最初的倾听。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只有学会尊重他人,重视采纳他人意见,才能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培养学生质疑对抗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同时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在人数不多的小范围内,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按照课堂规范的要求,遵守课堂秩序,使课堂讨论、展示、对抗质疑有序进行。对于教师个人来讲,我觉得另外一方面也要重视管控课堂情绪。情绪是人在体验周围环境和各种事物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外在表现。它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人,在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都能较好的把握住自己的情绪与言行。但是在遇到困难与麻烦或突发事件过程中,人的各种情绪就会明显的表现出来。它可助人成事,也可毁人败誉。尤其是教师每天都面对着几十名学生讲课,哪种情绪控制不好都会影响到课堂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控自身的情绪,保持积极的教学状态,从而去感染学生,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篇:新作文 陈进华
浅谈如何高效地进行小学作文教学
江苏省张家港市兆丰学校陈进华
摘要:在小学作文进行教学时,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作文,会对写作产生畏惧的心理。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写作,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使他们在进行作文创造时有话可写。在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就要让他们学会用眼看,用耳听,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描述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激发兴趣观察创新思维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对他们进行兴趣的激发,学生喜欢写作文能使他们对自己关心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在写作时学生能把自己对事物特征的了解进行详细的描述,创作出好的作文。小学生对于所见所闻的新奇事物都想向别人倾诉,这时他们的才思敏捷,表达清晰,同时对于描述事物的特征热情非常高。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来提高了解,同时鼓励他们用口头表达的方法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来,通过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来促进他们在写作文时对词语的使用。例如,在体育课上小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拔河比赛,在接下来的作文课中教师就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拔河比赛的感受。这时他们要表达的情感非常丰富,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学生有的说拔河的时候自己用尽全力了,但是所在小组还是输了,感到很遗憾;有的学生说自己特别喜欢拔河比赛;还有的学生介绍拔河比赛时怎样用力。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教师进行了总结,把学生对拔河比赛感受描述的重点列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以拔河比赛为内容进行作文的写作,由于学生对拔河比赛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是自己亲身体会的,所以在动笔写的时候他们都有内容可写。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勇于创新,从对作文的命题开始要打破墨守陈规的传统习惯,把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理解进行阐述。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对一件普通的事从深刻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要求教师从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改变过去直接给出学生作文题目的做法,而是通过开放性的题目来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对作文要求中的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在一次作文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做过的一件好事写出来。由于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们都积极地进行了写作。但是由于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方式下进行学习,形成了固定思维,大多数学生写的千篇一律,内容都是自己做了好事,然后得到了表扬。而有一名学生独辟蹊径,作文的题目是《好心办坏事》,讲的是一次妈妈下班回来很累,在妈妈炒菜的时候“我”帮妈妈炒了,但是炒的时候没有问妈妈放没放盐,结果妈妈放了盐,“我”也放了盐,菜咸得不能吃了。“我”以后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认真细心,多说多问,一定不能让好心办成坏事。我把这名学生的作文当做范文在全班进行了朗读,表扬了他在写作文时的独特思维,同时要让其他学生学习这种创新思维。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学生在写作文时会把自己积累的语文知识进行运用,如果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牢,在描写句子时的选词就不能恰当。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教师还要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通过读书来学习书中的描写方法,积累好词好句。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效率和对知识的积累量,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办读书主体班会,通过班会让学生来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并鼓励学生互相交换书籍进行阅读;还可以举办“小小故事家”和“我是辩论小能手”能活动,引起学生对读书的兴趣,通过举办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他们在写作时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之初,首先要进行思考、分析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符合作文要求。作
文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运用的具体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如果在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和积累好词好句,那么他们在进行写作时就能流畅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在进行一些开放式的作文写作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从命题上体现出独具特色,在内容描写时能加入自己的情感,只要写出心中所想就是一篇好的作文。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要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在看到作文的写作要求时,不要急于下笔,而是要从全局上对作文进行把握。把作文的大纲列出来,然后在分析哪些内容要详细写,哪些内容一笔带过。通过分析再动笔写,能使学生的写作思维更顺畅,创作出比较优秀的作文。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例如,在我教学的班级,学生写出的《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年》、《步行街呼唤文明》、《"三国"卡热潮》等作文,从题目上就能看出学生独特的命题方法,在写作时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让他们有话可写,有感可发。在生活中,让小学生用心观察获得的体会来增加他们进行写作时的信心,在逐渐对作文提高兴趣的同时,学生也能获得较高的写作能力,写出优秀的作文。
参考文献:
1.周泓;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姜一敏;;浅谈微型日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3.吴瑞雪;以读攻写: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第五篇:陈慕华
陈慕华同志生平
2011年05月18日17:07新华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新华网北京5月18日电 陈慕华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经济工作和妇女儿童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原主席、名誉主席陈慕华同志,因病于2011年5月12日12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陈慕华同志1921年6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少年时期,她接受进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七七事变后,全民抗战的形势激发了她抗日救国的热情。1938年3月毅然奔赴延安,后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大生产运动中被选为模范青年,参加了西北青年救国总会召开的模范青年大会并获得奖章。1942年2月任抗大三分校训练部军事佐理员,10月任延安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五团教育参谋。后任延安留守兵团司令部教育科参谋、兵团军事研究室研究员。1943年1月任延安联防司令部后勤部家属招待所政治指导员、后勤部经建处秘书。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陈慕华同志被派往东北工作,任热河军区司令部一科参谋。1946年4月任东北铁路总局机关政治协理员,同年11月任穆棱煤矿工会特派员。1948年9月任东北铁路保育院院长。1949年1月任中长铁路中央医院副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陈慕华同志任东北铁路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组(处)组长。1953年1月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组(处)副组长。她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制定宣传计划,组织整顿宣传队伍,为开展群众性宣传工作作出突出成绩。这期间,参加了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和抗美援朝等有关工作,多次受到表彰。1954年3月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交通局副处长、处长。1961年5月任对外经济联络总局成套设备局副局长。1964年10月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三局副局长。她多次出国参加经济援助工作,为我国援外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慕华同志受到冲击,但她坚持原则,认真执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确定的援外方针政策,坚决抵制“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为维护国家信誉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做了大量工作。
1971年4月起,陈慕华同志历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部长、党组书记。她坚决执行中央对外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以经济促外交,努力争取广大第三世
界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为破除帝国主义的经济和外交封锁、促进我国外交工作的发展和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3月,陈慕华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党组书记,1981年9月又兼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即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党组第一副书记。她参加了新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四项原则(平等互利、讲究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制定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积极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合作租赁和对外投资办厂等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积极推动我国远洋渔业船队率先“走出去”打开国际市场,开拓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新的业务领域和工作范围。
1982年3月,陈慕华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1982年5月起为国务委员)兼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党组书记。她团结部党组一班人克服困难,整合工作职能和干部资源,认真研究解决外经贸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她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贸易、对外援助、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外国投资管理的业务融合和深入发展。她认真做好经济特区建设、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有关工作,加强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对外推介。主持进行了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的设立和北京吉普引进切诺基等一些重点项目,使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的成功范例。她重视加强和完善对外援助工作,改进援外方式,突出援助效果,指导实施了肯尼亚体育综合设施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她努力探索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改革,组织研究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和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的政策措施,推进建立出口商品基地,广开运销对路货源,对转变我国出口增长方式、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扩大创汇途径、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她还组织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海关、商检工作的政策措施,按照中央部署启动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对外谈判的前期工作。她积极推动创办《国际商报》,努力宣传我国外经贸事业。这期间,我国外经贸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她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推动我国对外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慕华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期间,还分管医药卫生、计划生育、金融和外事、旅游等方面的工作。1978年4月起先后兼任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她高度重视爱国卫生工作,积极推动恢复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改变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开创了爱国卫生运动新局面。她深入医疗、科研单位调查研究,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她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中西医结合和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她认真执行我国新时期外交工作方针,组织广泛宣传对外开放政策,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增进国际友谊。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她深入考察景点,调查旅游资源,指导国家旅游局制订工作方针,支持引进外资,完善旅游设施,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努力。
1978年6月,陈慕华同志兼任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长,1981年3月兼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她认真研究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倡导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坚定不移地实行少生、优生和计划生育的政策。参与了《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的起草工作。这一文件对国家计划生育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全国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她建议成立了“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人口学会”、“中国人口情报资料中心”(后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推动了我国人口理论的学术研究。她注重计划生育科研工作,指导成立了“国家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研技术骨干,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3月,陈慕华同志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她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管理、监督和调控职能,提高了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她狠抓金融宏观调控,促进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国民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在改进计划调控手段的基础上,引入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贷款等手段控制信贷和货币供给。在制止“信贷膨胀”、“经济过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提高了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她提出并推动建立强有力的、灵活自如的、分层次的金融调控体系;建立以银行信用为主体,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信用工具聚集和融通资金的信用体系;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金融机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有步骤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强和改善外汇管理等。同时,积极推动交通银行的重新组建工作和中信实业银行的组建工作。她重视金融监管和金融法制建设,主持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为后来有关重要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她积极推动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事业,扩大国际金融合作,促成我国成为亚洲开发银行的成员,提高了中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地位。她注重金融基础建设,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狠抓金融机构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她注重人才培养,创办中国金融学院,支持和推进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发展。为加强金融宣传工作创办了《金融时报》。她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慕华同志还担任中国花卉协会名誉会长,努力推动恢复和发展我国的花卉产业。她主张整合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并指导创办了《中国花卉报》,促进了我国花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
1988年4月,陈慕华同志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在任期间,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积极贡献。她重视立法和人大的监督工作,主持审议了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铁路法、税收征收管理
法、产品质量法等多部经济法律草案;加强了对财政经济工作的监督,形成了财政经济委员会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汇报的会议制度。她注重调查研究,率领全国人大考察组赴三峡考察,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她重视全国人大与外国议会间的交往交流,多次率团出访,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1988年9月起,陈慕华同志先后兼任和担任第六届、七届全国妇联主席、党组书记和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她团结带领全国妇联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把妇女工作纳入全党工作大局,为新时期妇女工作的发展创新了思路和格局。她推动建立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国人大妇女儿童专门小组、全国政协妇女青年委员会,积极建议并推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她领导、组织在农村和城镇全面推开“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创建”三项主体活动,为城乡妇女更好地融入改革大潮、提高素质、贡献智慧力量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为落实《北京行动纲领》和《妇女发展纲要》的目标,她因势利导启动了“巾帼系列行动”和“女性素质工程”,重点解决妇女在教育、就业、贫困、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适应知识经济挑战和妇女高等教育事业需要,她协调各方,集资兴建了新中国第一所女性高等院校“中华女子学院”。在她倡导和努力下,全国妇联多次与中央组织部联合召开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会议,建立妇女人才库,畅通推荐、交流女干部的渠道,推动形成培养选拔妇女干部的有效机制。她领导创办了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并亲自担任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会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妇女脱贫致富、为儿童健康成长办实事。她发起实施救助失学女童的“春蕾计划”,集资兴建了300多所春蕾学校,帮助160余万失学女童重返校园。她倡导兴建“母亲水窖”,帮助干旱地区贫困家庭修建水窖9万余眼,小型供水工程1100多处,使90余万人受益。她发起的“母亲健康快车”活动,为西部贫困母亲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她倡导动员社会力量兴建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并发起“中国儿女情系列活动”,多次举办海峡两岸妇女和妇女组织大型交流研讨活动,加强了大陆与港澳台妇女的沟通,增进了友谊。她领导妇联组织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妇女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程度。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为促进国际妇女运动的健康发展、提高妇女地位、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坚定倡导者和实践者,她高度重视妇女理论研究和创新,多次主持和参与重大理论问题的研讨。她主持全国妇联工作10年,为我国妇女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促进了妇联工作的新跨越,开创了妇女发展可持续、良性循环的局面,提升了妇联组织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陈慕华同志是中共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届、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慕华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她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陈慕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追求真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生。她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她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她党性强,顾全大局,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她勤于学习,注重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工作深入细致,重视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她作风民主,宽厚待人,团结同志,乐于倾听不同意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和爱护干部。她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她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生活俭朴,对家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光荣本色,备受人们敬重。她的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