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荐申报杭州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的通知
关于推荐申报杭州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的通知
有关区、县(市)农办(农业局)、财政局:
根据《杭州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扶持管理办法》(市农办„2017‟76号),现就杭州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推荐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条件
1、在杭州市范围内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企业(含以村集体经济兴办或控股的农村新经济组织)。
2、有较大规模、连片且生产条件较好的农业生产综合园区。
园区内同时具有农村一二三产内容。其中二产内容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已有规划且在申报时已经在建、一年内可以投入生产的;(2)有量产的分级、包装等粗加工项目;(3)二产项目不在同一区块内,但一二三产由同一主体经营,且在同一乡镇的;(4)二产非同一主体,但品牌系同一主体,委托同一区、县(市)范围内企业加工的。
3、申报的示范园用地规模原则上连片(同一行政村内)500亩以上(含),其中“农创客”和西部县(市)放宽到400亩,已租或流转但未产业化开发利用的山林、旱地、水面不计算在内,同时必须符合当地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且能够保持较长的稳定性。
4、资金保障。申报的示范园具备较好的生产条件,近五年来已投入资金1000万元以上。
5、经营合法。示范园的营业场所、附属设施、服务项目和运营管理必须符合有关法律规章,做到依规合法经营,没有违法记录。
6、生产安全。示范园的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设施符合规定要求,各项制度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教育常态化,过程和日常管控严格,近3年内未发生过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7、财务规范。示范园财务管理规范,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完整,企业管理整体水平较高。
8、带动性强。对农民增收、当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对本区域内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加快三产融合的示范作用较强;对带动作用明显的项目优先推荐。
以村级集体经济兴办或控股的三产融合示范园申报条件可适当放宽。
二、严格把关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均一票否决。
1、申报示范园连片面积少于规定面积90%。
2、申报的示范园一二三产业不全的。
3、近五年来投入资金不足1000万元的。
4、申报的示范园区内有房产开发项目的,则不属于本次申报对象,也不允许将园区的房产项目用地分割后申报。
5、除以村级集体经济兴办或控股的农村新经济组织外,申报示范园的企业必须是单一主体,主体之间不得因为连片土地面积不足或产业融合欠缺等原因而联合申报。
三、推荐程序
1、企业申报。
申报企业向所在区、县(市)农办(农业局)提出申报材料,包括:申报表(见附件一);园区规划;项目报告(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一二三产融合现状、优势和不足,创建目标,新实施的具体项目,完成的时间节点,资金保障等);企业合法经营的有关依据(包括园区合法用地材料、土地承租或流转协议等);对当地农民就业致富、集体经济发展的带动情况;保障机制建立情况;申报主体及法人签字盖章的示范园创建承诺书(见附件二)。
2、区、县(市)初审。
由示范园所在地农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园区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意见。并联合对项目进行实地踏勘、检查,对申报材料特别是资格条件进行审核,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按优先次序将申报材料汇总并签署书面意见、盖章后上报市农办。
3、项目筛选。
由市农办牵头,会同市财政局对各地申报的项目进行汇总,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筛选(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赴现场核实)。
4、财务审计。
市农办、市财政局联合委托审计机构对列为市级示范园创建培育项目进行财务审核、投资额评估。重点审核示范园历年享受省、市、区县(市)三级财政的扶持情况。重点评估园区历年投资额。
5、项目立项。
项目经筛选、财务审核、评估,在年度财政预算盘子内,按照“好中选优”的原则,择优确定一定数量申报企业,经公示,若无异议,即联合下达“杭州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培育项目”立项文件并下拨第一期扶持资金。
本通知系《杭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扶持项目管理办法》的补充文件。
四、推荐时间
各地要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工作,严格按照申报条件,及时推荐上报项目,于2018年2月12日前将规定的申报材料汇总后报杭州市农办经济发展处,联系人:李鹰,电话:85256968,手机:***。
附件:
1、杭州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申报表
2、杭州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承诺书
3、杭州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考核评分标准
第二篇:一二三产融合试点申报单行材料
附件2:
试点申报单行材料模板
一、试点产业融合实施主体情况
主要包括:
1.实施主体基本情况:工商注册时间、股权结构、主营业务、规模效益、辐射带动能力、核心竞争力,等等;
2.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具备的基础条件:带动基地情况、带动农户情况、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情况、利益联结方式,等等;
3.开展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实践和探索; 4.开展试点工作的具体思路和目标任务,等等。
二、产业融合项目情况 主要包括:
1.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建设地点、拟开工建设时间、投资资金结构,等等;
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3.项目试点类型和实施路径、与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方式,等等;
4.已经总社农业综合开发支持过的项目,只需提供项目名称及建设时间即可。
第三篇:某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情况汇报
某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情况汇报
HS因“七山一水一分田”地貌限制,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业生产难以取得较大突破,多年来,我县因势利导,将主要精力用于生态特色农业建设,寻求一二三产融合、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以茶叶、毛竹、中药材、畜禽、渔业、油茶、果蔬等农业支柱产业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有茶叶、毛竹、中药材等各类生态示范基地140多处,生态农业基地达122万余亩,通过农业三品认证78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中华老字号产品1件,中国驰名商标5个,安徽省著名商标25个,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商标示范企业7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超9000元。HS县先后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茶叶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我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始于2006年左右,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营数量不断增加,投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全县各种不同类型的一二三产融合实体企业已发展到479家,接待能力和直接经济效益都有大幅度提升。尤其是近两年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带动下,全县掀起了大力投资发展一二三产融合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热潮,新增休一二三产融合企业52家,其中投资规模超过2000万元的5家,已经建成的太阳船仓花海、太阳九仙尊HS石斛养生基地、太平HS绿斗石斛生态观光园、安徽福康居生态石斛养生园、淮源农庄和衡山镇仙人湖休闲农业示范园等一批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投资规模均超过5000万元。
2、社会经济效益显现。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快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一是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一二三产融合不仅带动了农产品的直销,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还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将原本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提升为服务业向第三产业延伸。2020年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共接待游客突破100余万人次,综合收入9亿余元,其中直接销售农产品收入1亿多元,休闲游客人均消费100多元。二是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全县一二三产融合企业吸纳农民直接就业6000余人,带动农民间接就业3万余人,有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三是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带动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休闲景点和园区的建设,美化了村容村貌,提升了农村环境品质,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3、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已从前初级阶段“一家一户”的农家乐,向以农业庄园、示范园为主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其模式不断创新。一是以产业为支撑的一二三产融合经营成为发展主流。太平畈石斛养生体验基地、下符桥瓜果采摘园基地、诸佛庵三河合作社茶叶体验观光园、大沙埂现代农业示范园、桃源河第一竹海等等,都是以农业产业和特色体验项目为基础发展的休闲旅游点。这些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资源,而休闲产业又进一步拉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增加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经营项目综合化成为一种发展方向。经过近几年探索,全县一二三产融合逐渐改变了原先经营项目单一的弊病。如磨子潭镇堆谷山村农家乐集群,已形成了集农家餐饮、户外烧烤、徒步探险、农事活动参与和客房等项目的综合性休闲场所;落儿岭镇黄茶体验园依托HS大峡谷漂流景区辐射,开发出集茶园观光摄影、摘茶制茶体验、品茶和欣赏茶艺表演等一套完整的茶旅融合项目,每年春季,黄茶体验园接待游客一万余人次,周边茶农户均增收5000多元。三是一二三产融合产业组团式发展有了雏形。如今,HS已经形成了下符桥、太平畈、太阳最美旅游扶贫快速通道三大片区组团式发展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
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情况
我县每年给予不低于全年用地指标的10%用地计划,用于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累计475.19亩,有效保障了乡村振兴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积极为农业项目,办理了48个项目设施农用地备案,其中作物种植类10个,总面积34.973公顷,生产设施总面积34.4947公顷,附属设施用地0.4783公顷;畜禽水产养殖类项目38个,总面积13.2378公顷,生产设施用地12.9662公顷,附属设施用地0.2716公顷。
三、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一二三产融合融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一二三产融合理念不强。由于受地方财力以及环境、土地、产权等条件制约,产业融合还存在着政策引导不足、资金投入不够、配套服务不全和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工作重心不同,实践中出现分割管理的情况,未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二是一二三产融合深度不够。我县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丰富,但产业融合发展相对滞后,休闲农业开发水平低,尚未形成规模,大多农旅产品、休闲农业园区及景点内涵单一,形式趋同,还没有一个拿得出、叫得响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拳头产品,离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三是一二三产融合联结不紧。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带动能力不足,目前农村产业融合除采取订单农业、流转承包土地外,真正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还很少,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四是一二三产融合配套不足。我县因地处大别山腹地,交通区位相对闭塞,无铁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及景区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配套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介平台等现代设施都还不完善。
四、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把全域旅游与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依托特色农业、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坚持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制定实施意见。
立足我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突出休闲生产生活、绿色生态服务等功能,融入科技、品牌、观光、采摘等旅游要素,制定出台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产业融合健康有序发展。二是突出“点、线”建设。
突出“三线、多点”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三线”主要指在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最美环线,国省干线公路、茶谷沿线发展“经济林果+经济作物”的立体种植模式,如“果树+药材”、“果树+茶叶”、“果园+养殖”、“草坪+林果”等;“多点”主要是指分布在全县的景区周边和与下但一片、黑诸落一片、佛磨大一片、漫水河一片,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主,重点发展生态种养、特色民宿、度假养生等功能的休闲农庄。三是培育经营主体。
引导、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拓展产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自身生产、销售等经营情况,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融合发展。支持有能力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改善基础服务设施,发展农家乐和小型采摘园等,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四是树立示范典型。
重点抓好面上的品牌创建推介与点上的典型培育。组织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工作,打造一批天蓝、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根据全域旅游的整体布局,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力量建设2-3个省级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建设要破除传统观念,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农村风味,选准主导产业,挖掘农耕文化,把旅游元素融入到园区建设中,精心打造主题园区,做到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一园一精品,避免千篇一律,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品尝、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可借鉴外地经验高标准打造1个示范性的田园综合体,真正把HS农村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通过典型示范,摸索经验,找准发展模式,并着力推介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营造氛围,扩大宣传,打造品牌,推动发展。第四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摘 要】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推进不同经营主体契约融合、共同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探索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等为核心,促进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关键词】产业链;产业融合;城镇化;新型业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生产经营合作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为主要方式,推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探索建立农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实现机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如何有效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
以产业为依托,围绕解决一家一户面临的土地经营零散、劳动力不足、社会化服务难等问题,通过生产经营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完整产业链。只有有效的整合土地、劳动力、社会服务、土地股份等要素,才能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实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享,实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推进不同经营主体契约融合、共同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围绕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等,通过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方式,强化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重点探索形成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农产品购销价格,逐步建立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保护农民利益,让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充分分享产业链增值,价值链提升带来的更多收益。
三、探索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总结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的有机融合,稳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健康养老产业等新业态,既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又弘扬农耕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等为核心,促进融合发展
(一)农业产业纵向型融合
通过订单生产、承贷承还、贷款担保、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多种方式,建立有效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生产经营合作,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培育等环节的有机整合,增加农业附加价值,促进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管理智能化水平。
(二)农业多元化服务型融合
发展以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服务、产品营销、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总结推广农业综合服务站、信息服务平台、粮食银行、产业联盟等社会化服务有效形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运行市场化,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多元化服务的融合是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惠民、富民的重要举措。
(三)产业聚集型融合
建立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平台,引导从事种植、加工、销售的各类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向优势区聚集,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形成优质产业集群和品牌优势,提高种植效益。积极推进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推进粮饲兼顾、种养融合、循环发展。
(四)农业多种功能型融合
通过规划引导,重点围绕打造都市休闲农业带,建设提升一批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示范点,开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科技教育等多种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五、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六、大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八、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
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九、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征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应转向精细密集农业.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5):16~20.[2]梁晓东.我国的农业经营形式初探.天津社会科学,2013(4):15~22.
第五篇:关于开展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实地调研的通知
LA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LA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LA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开展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
实地调研的通知
各县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局:
根据《LA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LA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LA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开展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调研的通知》要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局拟于近期到各县区开展调研工作。为落实好本次调研工作,现将实地调研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时间
2021年5月12日
二、调研人员及地点
本次调研人员分为三个小组,分别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农业农村局部门人员组成。
第一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调研S城县
调研地点:S城县桃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S城县另选取4个乡镇。
第二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调研S山县
调研地点:S山县选取4个乡镇。
第三组: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调研S邱县
调研地点:长集现代农业示范区、S邱县另选取4个乡镇。
三、调研内容
(一)各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现状和趋势,产业形态、项目类型、投资主体及投资等情况。
(二)当前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用地问题。
(三)围绕农村一二三产发展,就贯彻落实《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在项目选址、规划布局、用地范围和使用途径、用地审批及监管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四、调研方式及有关要求
(一)本次调研活动将采取实地走访和座谈会两种方式进行。
(二)本次调研实地走访地点除已选定地点以外,其他乡镇由各县安排。
请统筹选好推荐地点,并安排好调研走访准备工作。(三)请参加座谈会的三个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相关企业、合作社、相关乡镇负责人围绕调研内容提前做好发言准备,并提交书面材料。
202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