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修善公宗祠序
重修善公宗祠序
亲睦本支之义著于诗,昭穆之序详于礼。尝闻,凡成就大业者必昭其功;弘家发族者,必彰其德。吾陈氏家族,源于帝舜重华。自陈胡公之后,是为望族。唐中和四年,僖宗御笔亲赐“义门陈氏”,是以,江州义门陈饮誉天下。
始迁祖庠生仕善良弼,号平湖,慧质天生,学甚优裕,淡泊功名,毕生践义。年近而立,决然弃祖庄田产,携幼弟仕翰公于兴国桂盛壇徙至牌楼下。遴址于发祥之地,筑舍于腾龙之基。斫荆垦壤,畎亩躬耕。渔桑农牧,立业兴家。先弟后已,义薄云天。娶成、赵、胡、刘、李老太君,生子六:猷、藁、最、启、孚、则。后裔虽乏达官显贵,却也子孙昌繁,成就泱泱大族。
明代中期,即建有善公宗祠,五重华构,画栋雕梁,飞檐斗角,气势恢宏,堂皇富丽。外陈石鼓一对,彰显高贵荣尊。乃善祖派下伯瞻公之外孙,明
太守曹府表亲所赠。
奈何富河水库蓄水,宗祠由是毁焉。致我善祖派下左昭右穆,位无处登;孝子贤孙,礼无所执。今中华崛起,国富民殷。吾族群贤,为弘扬善祖义德,再展义门风采。长者承其义,少者知其亲。遂邀各房合议,辛卯(2011年)冬,于故址之侧择基重建。族下千余丁众,人人出资献力,翌年告竣。但见新祠门楼凌霄,腾龙援壁。粉墙碧瓦,画栋雕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美哉善祠!坐青山,临碧水,鸢飞鱼跃;含翠霞,笼月影,毓秀钟灵。壮哉善祠!
善祠平基之时,掘地数尺,得天然巨石凤凰一对。咦!孰谓此非善祖德义之所致耶?天人之所望归焉!
是为之序。
第十四世孙黄山世良撰
第二篇:重修大宗祠倡议书
重修大宗祠倡议书
xxxx大宗祠,是我xxxx的象征,亦是我族根之所在!宗祠稳固,始祖公安坐其中,佑我族人长安,是我族人的共同夙愿。
追溯xx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距今已历172载!翻开族谱的扉页,从字里行间渗出馨香,当年我们的先贤,经过多番的努力,筹备近五十年,才完成族人的心愿,兴建起xx大宗祠,过程可谓艰辛重重。随着岁月的流逝,宗祠已经变得木朽墙残,加上白蚁的蛀蚀,后座祖堂的上盖,已于上世纪80年代坍塌,后用锌铁瓦重盖,一直沿用至今。宗祠的前座金中架杉桁等,亦惨遭白蚁、水渍的遗祸,居左边的金中架现已约莫下沉十几公分,凡落雨天,杉桁俱湿,墙体剥落,整座xx大宗祠,大有不胜岁月的重负,行将倒塌之虞!
xx大宗祠曾在上世纪20~40年代间用作办学,培育村中子弟,校名唤作“崇德学校”,而当年上学最年幼的学子,现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八旬老翁了。曾记得2009年8月,旅居加拿大的我族宗亲古大彦先生(版画家古元之子)回到故乡,第一件大事就是上大宗祠向始祖进香。步入祖祠,醒目的“崇德堂”牌匾三个大字映入眼帘,他眼眶都濡湿了,似乎怅然若有所思。后来古大彦先生告诉我们:“父亲古元曾告诫他,家乡的‘崇德学校’就是他当年的启蒙学校。”虽事隔数十年,古大彦先生一直将这番说话铭记于心。今日有幸目睹父亲的启蒙摇篮,更是思绪万千,对“崇德”二字有进一步的理解。现在和那些硕果仅存经已是凤毛麟角的当年学子闲话家常,说起崇德学校的旧事,他们都会像一个老顽童一样兴致勃勃地告诉你:当年的后门山古树参天,有两人合抱不过的大松树,林中茂密,四时水果应有尽有,生态盎然。更是雀鸟繁衍的理想场所。他们一下课,就抓紧时间去掏鸟蛋、捉雀仔、采野果,然后又结伴偷偷去大碑沟冲凉,捉鱼摸虾,后来又不知怎样被老师、父母知道,又如何处罚他们,忆述起来事情恍如发生在昨日,但一讲起现今的大祠堂,却残破不堪,修缮乏力,一个个都黯然伤神,嗟叹不已!他们更担心的是,随着他们逐一的物故凋零,大宗祠亦跟着灰飞烟灭,不复存在!繁衍六百多年的xxxx,究竟何处是根,何处是家?漂泊海外的游子,午夜梦回,魂归故里时,他们又情系何处?
去年大寒,我们几叔侄萌生奇思妙想,回故乡古劳寻根问祖。早上七时驾车上路,约两个钟头的车程,回到魂牵梦萦,阔别已六百多年的古劳围。踏进故土,思潮起伏,内心的疑问却越来越多———故乡现在还有些什么亲人?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又如何?他们讲何种方言?广府话抑或客家话?还能认我们作兄弟吗?真是思绪万千,不敢想象。后来我们确定:先找xx大宗祠、再找大宗祠属下的理事会,取出我们一起裹带去的《xxxx族谱》,说明我们的始祖叫做瑜保公,600年前从鹤山古劳迁居到香山,对方新、旧理事长古伟明、古裕章二先生一一耐心听我们细说缘由,认为切合情理,遂互相称作兄弟。继而在祖祠,向我们的先祖都禄公上香,并于大宗祠门前摄照留念,并约定明年农历九月,回祖家古劳参加三年一度祭祖活动。已近响午,古劳方面的宗亲在西江河边,设宴款待我们一行。大家举杯畅饮,互询近况,共叙祖德,此情此景,令人难以忘怀。酒酣之际,我凝望着滔滔东去的西江水,思绪漂得很远,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祖都禄公,亦是经此水系,带上祖先灵牌,由南雄举家漂流至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传承千年。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深深体会到:祠堂、祖墓、族谱在一个家族中,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它能找回你无价的历史,亦是我中华民族其中一部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尊祖敬宗,是做人之本,为人子孙,理应时刻紧记。现眼见我们的xxxx大宗祠日渐颓败,我辈又岂能坐视不顾?大家有否想过,百年之后,我们准备留下一些什么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座大宗祠,一本完整的族谱,使我xx万代流传,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吗?兄弟们,历史的重担已经昭然落在我们的肩上,如果我们不行动起来,谁又能够给我们完成此一历史任务呢?今有古族裔孙:古根和、古耀源、古庆伟、古志强、古国祥郑重向外界发出倡议,举阖族之力,重修xx大宗祠、继修《xxxx族谱》,功成之日,上慰祖先,下抚耆老,免却xx古族百年之忧,诚虔哉,快哉!
去年清明节,在大祠堂的祭祖晚宴上,宗亲古根和、古耀源二先生就率先提出重修大宗祠的建议,得到大家的应声附和,后经过大宗祠临时理事会一年多来的探讨研究,大家意见一致,遂提出重修大宗祠的意向,并聘请江门市嘉和古典建筑工程队作出工程预算,并制作出xx大宗祠的电脑效果图,以供各位宗亲参考,望能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力求工程质量尽善尽美。
现临时理事会决定:
(一)重修xx大宗祠,向族人、社会各界工商友好筹集资金110万元;(本次出资修建大宗祠功德无量刻石留名以彰其功)
(二)第五次编纂《xxxx族谱》的工作同时进行,先做好前期的资料搜集,一一登记在册。
自倡议书发出之日始,愿我族人团结一致,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为完成我们共同目标,作出自己的义务和贡献。还是古根和兄台阐述得好:“我们这一代人的事,就应该由我们这一代人来解决,为了子孙后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吧!”语言简单朴素,有力,古人云:“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早日完成我们的宏大计划,奋斗!奋斗!再奋斗!!
宗祠临时理事会
2010年7月6日
第三篇:重修胡氏宗祠的倡议
重修胡氏宗祠的倡议
胡姓家族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蓬勃发展,四代昌盛,功旺列祖阴德;功归先辈宏恩,立祠建堂以示后人之缅怀,弘扬列宗之德志。
胡氏宗祠于清乾隆31年开基,乾隆37年开建。由绍圣公主持,历经四次修缮完满成功。北座三角山脉,南锁贺龙水口。落宝地,气势宏伟;成华堂,雕栏奇观;屋宇轩昂,展现了胡氏的繁荣。门楼高矗,标志着胡氏的盛大;胡氏宗祠,鼓舞着胡氏子孙奋进;激励着胡氏后裔拼搏。它是胡氏兴盛的象征,它是胡氏团结和象征,它是胡氏发展的象征。
历史变迁,沧海桑田,时世变化,覆云翻雨,几经波折,几度春秋。胡氏宗祠的宏伟英资远离历史而去。它将自己的全部无偿地献给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宝基上建起了育人传儒之学堂。好惋惜,太荣幸,望学兴叹,吧息祖传的胡氏建筑精华消失,望学兴慰,慰喜排排教学楼为当地培育了精英良才,列宗显圣,祖德泽被。
改革在深入,社会在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中华56个民族,团结奋进,中华民族的复兴的趋势,势不可挡。我们胡氏后裔借东风抓机遇,将重修胡氏宗祠提到议事日程,是胡氏家族的大喜事,大好事,此举将会载入史册,在这里,我们:世界胡氏宗亲联合总会湖北胡氏宗亲会大冶分会倡议:
凡胡氏子孙应全力以赴,积极投入胡氏宗祠的重修工作中来,出谋出策,出钱出其,尽才智,留下丰功传绩,倾资铢,建立不朽功勋。
将胡氏宗祠的重修视为己任,己责,己职,千方百计,任劳任怨,为光大胡氏辉煌伟业而倾心血,作贡献。
更渴望名流、财亨、大款、殷实大户、富裕个体,解囊资助,功德千秋。重修胡氏宗祠功在当代,德在千秋。它将来的落成,将再现胡氏宗祠的雄资与风采,再显胡氏家族的豪气与威风,让世人知道胡氏是有志气,有魄力,有远见,有人才的豪门家族,天地间,英雄处世取忠义,人寰中,豪杰做人凭德仁。
胡姓的后裔们行动起来吧!
倡议者:公元二0一四年元月
第四篇:重修吴氏祠堂序
重修吴氏祠堂序
吾族自陡山迁居吴锦堂湾,已历数百年矣。先祖之琏公,本西山先生之苗裔,其性行之高洁,为时人所敬仰。至十七世祖礼魁公,筚路蓝缕,刻苦经营,终成本邑商界之翘楚。魁又于本湾修葺祠宇,以报祖德。然时过境迁,昔日先辈所遗广厦敞庐多有损毁,尤以祠堂为甚。族人每念及此,无不叹惋矣。
夫天地之间,上有苍天生成之德,是以万物欣然而四时分;次有祖宗庇荫之恩,是以人丁兴旺而才俊出;况江河尚有源流,树茂缘自根基,是以君子当时刻勤勉,不致亏负也。
今逢清明盛世,商贾发达,社会进步。然先祖之祀不可荒废,族谱之续不可断截,祖辈之名不可遗忘。若泯此三者,则尊卑异位而纲常废,长次颠倒而礼节失,吾辈亦留柄与他族,岂有颜面见列祖列宗。
有鉴于此,第?世孙??于西历贰仟零一十五年,岁次乙未?月首倡义举,重修本族祠堂。斯议一出,各房各户,随即踊跃捐款,醵金?万以为修建之资。更有??,??,??,??,??,不惧事务之繁缛劳苦,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历时?月余,于老祠旧制复立将圮之墙门,改三进为二,使昔日之祠光大矣。乙未年腊月十九吉日,行竣工礼。又迎奉历代先祖神位于祠中,使先祖在天之灵有所依附也。
如斯伟业,皆诸公勠力同心之功矣。列祖列宗在天有灵,亦当勉其诚心,褒其精神,欣慰若此。后世子孙,亦当鼓舞振奋,勤勉努力,以为师之矣。如此,则重整家风,光耀门楣,皆在指日也。
今祠宇焕然,诸宗贤不以某才薄德浅,嘱予作文列叙其事,予自揣于宗族无尺寸之功,实乃有感于诸公修葺宗族旧祠之赤诚,忝自受命,录此盛世之壮举。若使百代子孙知前人不易,则幸不辱命矣。
是为序。
译文:
我们这一族从陡山迁居到现在的吴锦堂湾,已经经历几百年了。先祖之琏公,他是西山先生(应澍公)的后代,他性行高洁,在当时就被人们所敬仰。到了十七世先祖礼魁公(吴锦堂)时,他艰苦创业,刻苦经营(产业),最后成为本县商界最杰出的人才。礼魁公又在本湾修建了祠堂,来回报历代先祖的荫蔽之德。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历代先辈们留下的华美的房屋和开阔的庭院有很多都损毁了,尤其以祠堂的破坏程度最高。我们族人每次谈到祠堂的损坏,没有不感叹惋惜的啊!
天地之间,首先(是因为)有苍天孕育万物的功德,所以万物生长并且四季调和分明;其次(是因为)有祖宗保佑族人的恩德,所以本族人丁兴旺并且出现了杰出的人才;何况大江大河都有自己的源头,树木茂盛是因为根基稳固,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时时刻刻勉励自己,不至于浪费了这大好的机会呀!
现在我们生活在政府清廉的盛世里,经济高度发达,社会日益进步。但是对先祖的祭祀不能荒废,续写族谱不能中断,祖辈的名讳更不能忘记。如果不能做到这三样,那么(族中地位)的尊卑会变化而导致宗族秩序的荒废,族中长者和幼者的次序会颠倒而导致待人接物礼节的失传,我们这一族的人也会给其他族的人留下笑柄,我们又有什么脸面去面对列祖列宗呢?
正是考虑到这些原因,第?世孙??在公元2015年?月,首先发出倡议,重新修建我们宗族的祠堂。这个建议一提出来,各个房下的人和各家各户的人,都马上积极的捐款,大家凑了?万块钱作为修建祠堂的经费。尤其是??,??,??,??,??,等人,更是不怕修建祠堂的事物复杂和辛苦,辛勤劳动,奔波劳累,经过?月多的时间,在原先祠堂的基础上,复修即将倒塌的墙面和门窗,把原先三进的院落改为两进,使以往的祠堂更加辉煌。农历2015年腊月19是吉祥的好日子,在这里举行了竣工典礼。又迎请供奉历代祖先的神位在祠堂里,终于让历代先祖的在天之灵有了依附的地方。
像这样伟大的事业,完全是所有人齐心协力的功劳啊!列祖列宗在天有灵,也会肯定他们的诚心实意,表扬他们的精神,一定会感到很欣慰吧。(我们宗族)的后代子孙,也会备受鼓舞振奋,更加勤恳努力,并学习他们的精神吧。如果像这样,那么重新振作家族的兴旺,光大吴氏宗族,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
现在祠堂焕然一新,各位贤德的族长不认为我的学识浅薄,德行低微,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些事情,我自认为对宗族没有一点的功劳,又实在是被他们修建祠堂的诚挚之心所感染,所以小心地接下了这个任务,记录下这件盛世的伟大事业。如果能让后世的子孙明白前人(修建祠堂)的不易,那么我也就庆幸自己没有辱没这件使命了。
这就是重修吴氏祠堂的序文。
第五篇:重修颍州系谱序
重修颍州系谱序
孟子云: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论其文史也。史者,国之实也,所以纪治乱、定优劣、劝惩之义也。家之有谱,所以分支派、别亲疏、睦九族也。载谱例之严,以诫恶,立传赞之美,以劝善;亦寓劝惩之义也。虽有宗谱、族谱、支谱、派谱之名,其义亦无二焉。每见修谱之家,于显达之时者多,穷困之时则忽略矣。盖谱不可不勤修,勤修则无讹诬。富贵有祖,贫困亦必有祖,木本水源不容己也。惟逆恶下贱之徒,谱例不录其名,非渠无祖,祖先无渠矣。外此者,未尝不以祖宗为源流也。
钱氏宗谱起自少典十世孙篯铿,封彭城伯,寿七百七十岁。生子五十四人。第二十八子曰孚①,为周文王师官,去竹氏钱,受姓之祖也。让乃孚五十世孙,官至征东大将军,封富春侯。让之二十三世孙鏐,即吴越武肃王也。唐赐铁卷,开国之祖也。鏐传第七子元瓘,立十年,薨。其六子忠献王,立七年,薨。传七弟倧,立八个月,薨②。传九弟俶,俶传第八子惟演。惟演传第六子暄。暄传第九子景臻,为宋仁宗驸马。其第三子愐,封秦国公、咸宁郡王。其第二子端瑀,官至江东转运使、直文华阁。其子承事郎筠,筠长子继祖,官将仕郎。子伯乙,为宋殿前点检,为镇江始祖。其子闻,闻生茂洪;茂洪生臻,为北京太医院医士。其长子原濬,濬长子琏,为郡大宾。其四子寕,寜次子貝,貝次子繪,繪长子翱,翱次子稥⑤,稥 生寅工,寅工生二子,长子九思,次子九惠。九惠为颍州始祖也。先繪祖③父子三人游山东檀城,遂居焉。后繪祖与逯回镇神主皆入祠堂。惟稥与寅工居塟无考。由山东迁颖,兵戈扰攘。惟九惠祖神主在堂,坟在小河北岸。故斯续以九惠为始祖也。
熙贤乃九惠祖九世孙也。乱后访寻族众,无陷于贼者,亦无遇难者!贤吁然叹曰:此祖先德厚所致也。或后世有昌达者因可望焉,谱何可不续葺也!以是告诫同族,无不道续修为是。然无有分任其劳,更眛于派所由分。贤乃抚膺而叹曰:续修乃当今之急务!观先人修谱之时,人才不乏,同志同劳者甚多,今贤独以驽钝之资,慎成厥事,遂不禁又一叹也。想今日之孙为后世之祖者,非有子有嗣哉!贤年五十二④而无嗣,为今日之孙乃异日之孤魂耳。虽然,贤仅乏一人之嗣而已,何则?父去世,吾弟始五岁,家道萧条,衣食莫给,或非贤而未能成立也。今吾弟度用稍裕,且有二子,祖父有祀。贤虽贫薄,罪可稍减矣。独是二百余年之谱未续,非贤寔或失之。至于续葺之法,例依先人之章程,更加详焉。沿户查考清楚,历历无讹。编修成帙,分为三支。起于同治癸酉正月,至甲戌秋而后成;凡年馀始竣,遍存各支,咸有藏本。展卷一观,大宗小宗,本支百世,无不釐然毕覩。此所谓有功于祖考,有造于子姓,岂渺细乎!原为钱氏后代子孙者,勿轻视斯编为易易也。录旧序旧文数条,以观先王之德;录鏐祖八训及谱例者,戒后世勿相违也。新载告例数条,因前所未发,故书之。其余存之老谱,不能尽录,于修葺之时,请观可也。新编既成,或可报祖德于万一也欤?
颍州系九世孙熙贤拜撰
注解:《重修颍州系谱序》由三十四世孙文斌标注。
①、第二十八子曰孚。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故錢铿第二十八子曰孚,待考。
②、传七弟倧,立八个月,薨。忠逊王钱弘倧(928年-971年),字隆道,948年内衙统军使胡进思跋扈,干预政事,将吴越忠逊王钱弘倧软禁在义和院,以其重病不能视事为由,拥立其弟钱弘俶续位。钱弘俶把钱弘倧迁至东府越州(今浙江绍兴),并为其兴筑宫室,以东府官物为供给。此文“立八个月,薨”不妥。
③、先繪祖父子三人游山东檀城:见《吴越钱氏宗谱》卷九翱祖生二子游山东。
④、贤年五十二:熙贤祖时年五十周岁。
⑤、《吴越钱氏宗谱》卷九稥加走之旁,现代汉语中无此字,故用“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