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拉贝日记抒情作文
拉贝日记抒情作文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不容遗忘的历史,是不容抹杀的记忆。拉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用自己的笔触记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也许他的记录并不是很完整,但是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记录下了这一切,他的记录是更加客观的,没有特别的民族主义。
拉贝,本是洋行的员工,可以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离开。但是,他选择了留下,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员工。他作为一个德国人,在中国的位置有点奇怪。德国做为日本的盟国,他本该帮助日本,但是他却在保护中国的百姓。
在日本进攻南京的初始,中国人在说拉贝要保护中国人,成立安全区只是一个圈套,他们不相信他。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留下来保护中国老百姓的。他和一批外国人在异国他乡做起了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当然,利用德国人的身份还是有些好处的,比如日本士兵对他会敬让三分,暂时不会威胁到他的人生安全。但随着时间愈来愈长,他所设立的安全区不再能很好的保护那些难民。
他本是怀着日本人不会做出伤害百姓的事的,但很明显,事情不是他所预料的那样。日本人以杀人为乐,四处寻找妇女寻乐,烧毁房子取暖,这就是大日本皇军的所做所为,让人愤恨的所做所为。之后,拉贝渐渐丧失了对日本皇军的希望,他知道他们是不会认真去帮助他们的。
中国人,30万中国人,竟然就这么被几个日本兵杀死。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反抗,是他们不愿意反抗。他们想用自己的,以获得一线生机,但是他们都错了。留下他们,就是对日军的威胁。中国人是太懦弱了吗?是几百年的太平日子让他们忘记了斗争了吗?但是红军长征时,不是照样以一抵十吗?如果当时的中国人能奋起反抗,还会有这样的结局吗?拉贝日记让我们记住历史,让我们不因为历史的远去而淡忘!
第二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事实就是事实,不承认不代表不存在——观《拉贝日记》有感
初看《拉贝日记》是在高三那年,一个周末的午后。加试历史的我,闲暇时刻的爱好就是上网搜罗关于历史的影片,从中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历史那数不尽的沧桑和道不尽的对错。时值建党90周年,再次温习这部影片,让我又一次受到了灵魂的震撼。也许,你会觉得突兀,一部出自外国人之手的日记能说明什么?它向世人说明了南京大屠杀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亲眼见证日本人在华烧杀抢掠行径的佐证。
正因为这部影片内容的特殊性,使它还未露面就已经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在日本成为了禁播对象。可见,其对历史描述的客观性具有相当大的可信度。
影片中提到了惨无人道的百人斩事件,泯灭人性的慰安妇事件,体现了强有力的控诉力量。我想在这里没有必要过多地介绍本片的内容,对于这段饱含这血与泪的辛酸历程,只要是身为一个中国人都略知一二。南京大屠杀不管日本承不承认都是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人抹不去的伤痛。
写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九一八事变前,在中国尚未遭受大举侵略的背景下,我国还处于国共矛盾时期、内战不断。而在东三省沦陷,外敌压迫空前严重的时候,蒋介石还是只顾个人恩怨,决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放任日本军队占领我们的土地,欺凌我们的人民,实在是令人无法接受。要不是西安事变的发生,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抛却个人恩怨得失,主动寻求合作,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我们怎么能指望只顾个人利益的蒋介石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呢?
再说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后以小米加步枪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光靠战略战术,更重要的是——民心。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巨大推动力。
从“攘外”到“安内”再到建国,中国共产党一路走得曲曲折折,充满艰辛,也曾出现过文化大革命,三面红旗这样的错误;但是,它总体上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人民确实富裕了,国家确实强盛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明显提高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党派,一种政策,到底好不好,关键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不是起推动作用。也许我们的社会正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存在,但只要能用心去解决,就会看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真理!
第三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看一部好片
影视名称:拉贝日记
观后感:
1937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凡是中国人都不会遗忘的日子,它是一道烙进了所有中国人心里的疤痕,它时常提醒我们的痛,我们的屈辱。因为在这一天之后的长达六个多星期,侵华日军在被攻陷后的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抢掠、强奸等。在这六个多星期里,我们痛失了30多万中国同胞,三分之一的南京城被烧。
《拉贝日记》从一个德国人——拉贝的视角,揭露了他们这一恶行。他是一个德国西门子公司中国分公司的负责人。在1937年中国市局动荡的时刻,他亲眼目睹了日军进入南京后惨无人道的屠杀。他不顾让他立刻回国的命令,联合了十几位外国传教士、医生等一起建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前后拯救了近20万中国子民。期间他的妻子差点被杀,他自己也冒险多次与日本人发生冲突。最后各国大使回到南京,日本不得不承认安全区,而拉贝也被潜回德国。
影片被谴责并没有真实的反映日本人南京大屠杀的罪行,然而大部分人还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的,为这个德国人而感动、鼓掌。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拉贝的司机被日本人杀害后,日本提出让他在众多的中国战俘里选20个出来赔偿他,他走在人群中,面对着一双双渴望活下去的眼睛,然后选择谁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想除了他本人,其它任何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到的。于是除了对日本人令人发指的罪行的控诉外,我想到,生于这个和平时代,我们过于幸福,然而,却越来越不珍惜自己的生命,面对一点困难就寻死觅活。对比当初那些为了维护更多生命而做出牺牲的人们,我们情何以堪!生命太容易获得,也太容易失去,为什么不能更加珍视它呢?有句话说得好“有勇气去死,竟然没有勇气活着”,是的,生命可贵啊。
另外,电影中讲述到由于安全区中人超过了预计的人数,食物成为了难题,钱也是一个问题。而拉贝在这个时候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偷偷地将它们放在了教堂的神坛上。圣诞节,他一个一个的给安全区的人发钱作为礼物。钱,作为礼物,在现在似乎是很稀疏平常的事,我一向觉得那很俗,同时也偏激地将它们与腐败等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这儿,我却为此深深地感动,并不是说钱有多少,而是那一份爱,那一份人道主义精神,那一份无私。
在影片的最后,安全区被承认,拉贝被潜回德国时,得到帮助的中国人怀着感恩的心拥着他离开,叫他的名字,终于他和妻子见面相拥,让我们忍不住也欢呼,喜极而泣。不过拉贝回到德国,因涉嫌与中国人勾结串通而被拘捕,并禁止他说出在中国的见闻,留下的日记等都被没收。二战后后,要求放弃纳粹党级一度被拒绝,最终于1950年,在被人遗忘和穷困潦倒的情况下死于柏林。多年后他的日记才被公诸于众。
直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仍然试图否认“南京大屠杀”,不过历史不会忘,人民不会忘,也感谢拉贝先生的日记的佐证。我想,拉贝先生或许曾经在被人遗忘的情况下死去,但是今后,不管多少年过去,他都将被铭刻在中国感谢的史册上,永不会褪去。
《拉贝日记》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爱,人道主义,生命,贡献„„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那句永恒的话“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发愤图强,振兴中华,不能只依靠别人,把希望全寄托于他人,屈辱我们会铭记,同样我们会以更加全新的面貌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不会倒,我们会以我们自己的力量立于世界之林。
第四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在看拉贝日记前我也看过许多相关评论,褒贬不一。看完后我觉得至少《拉贝日记》并没有把屠杀场面当成是一种噱头去炫耀它的刺激,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和相对中立的立场去叙述。
起先的拉贝,对中国人还有那么点高高在上的味道,略带歧视(司机张用德语说:长脑袋是为了不让雨滴掉到喉咙里的那一小段,以及拉贝第一篇日记,旁白部分“其实日本人在中国增加点势力也未尝不是好事”)。影片开头塑造的拉贝,是个很纳粹的纳粹分子。拉贝最初不希望南京分部关闭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他多年努力的心血,他的事业。他考虑的只是自己而已。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本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相似的一幕也曾出现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拉贝同样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第五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虽然《拉贝日记》号称中国版《辛格勒的名单》,但由于它讲述的是沉重的日军侵华历史,心里总怀着些不舒服的情绪。这是一段我们不能遗忘的真实屈辱与拯救。
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上了《拉贝日记》。它是成功的,虽然它的立意也许不
够新颖,但这样的主题永远也不会老旧,就像经典歌曲,什么时候听都感觉心底涌起一股暖流。当天灾人祸不可避免,当浩大的战乱无法逃避,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拯救能拯救的,用尽全力,对抗看起来无法对抗的,折射出来的那种品格,叫大爱,叫至善,叫勇敢,它闪耀着最宝贵的光芒,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最基本的定义!
影片以拉贝的角度,阐述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禽兽的“恶”,展现拉贝救人的“善”。恶与善的交错,使拉贝的人性在黑暗中闪光。他摊开纳粹旗帜救人,毅然放弃回国的机会留下来,并担任安全区的主席,散尽家财给难民。
特别是摊开纳粹旗帜救人这一情节,使大量中国难民免受日军轰炸之害。这一情节,无关“国家”、无关“主义”、无关“政治”,只有真正的人性。即使他曾经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上的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在人性的光辉面前,这些都不能阻止观众们为拉贝的壮举而感动,起立,鼓掌。
约翰·拉贝经常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因此更值得我们去追逐。对于观众来说,我想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我们不能漠视这段屈辱的历史,更不能忘却这段拯救的事实。拉贝于1950年在西柏林逝世,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南京,是拉贝最终的精神归宿之地。
据说,《拉贝日记》最后的字幕,德文版上有一句话的原意是“南京大屠杀至今仍然不为日本政府所承认”,翻译给中国人看的是“南京大屠杀到今仍然不为日本右翼势力所承认”,修改的本意据说是为了现在“中日关系”的需要。我不懂德文,但我不会忘记这段真实的屈辱与拯救。
向一部优秀的作品致礼!向那些伟大的人物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