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驰骋/聘请 饶恕/夙愿 塞翁失马/敷衍塞责
B.瑕疵/遐想 遏止/摇曳 是否/臧否
C.诽谤/磅礴 洗涤/嫡亲 累积/劳累
D.渗透/掺杂 俯仰/辅导 屡见不鲜/鲜为人知
【参考答案】A
【点评】仍旧是自主命题以来稳定的考查形式,四项三列,分别考查形近字、音近字和多音字。同时延续上年的小变化,引入成语的考查,仍旧是两组成语。
B中xiá、C中dí、D中fǔ。D,“俯仰”考查了两个第三声相遇,前者发第二声的经典知识点。
A.chěng/pìn shù/sù sài / sè
B.xiá è/ yè fǒu/ pǐ
C.bàng/páng dí lěi / lèi
D.shèn /chān fǔ xiān/xiǎn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与连篇累牍的电视剧本身相比,剧中翻书的动作、人物的坐姿等,只是一些细节。然而,令专家如鲠在喉、遭观众调侃的,正是其中与历史常识相冲突的文化“倒刺”。梳理这些细节,无论是将死后谥号、庙号当作生前名号,还是“早产”的线装书、字画、历史事件等,其中的知识性错误都不难发现。只要多一些检查环节,多一些细节上的较真,在文化产品正式推向受众之前做好知识核查,诸多类似笑话或许是可以避免的。
A.连篇累牍 B.如鲠在喉 C.梳理 D.受众
【参考答案】A
【点评】没有了去年的虚词。两个成语、两个词语(实词,一个动词,一个名词)。
A连篇累牍:累,重叠,堆积;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多为贬义。此处并没有体现出贬义。
B如鲠在喉: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此处使用正确。
C梳理:梳爬整理。这里指对细节的整理,使用正确。
D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大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参考答案】C。
【点评】A项偷换主语。“采集”的主语应该是“人”,偷换主语。“贝母”应该是“被采集起来”。
B项语序错乱。应该先是“达成一致”,再“定稿”。
D项“不仅……还”属于递进关系,前后内容倒置,应该是不仅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还是“……的先驱”。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④①③⑥②⑤ B.④③①⑤⑥② C.⑤③④①②⑥ D.⑤④③①⑥②
【参考答案】D
【点评】乱序排列衔接题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行文的逻辑关系。先看选项,首项不是④就是⑤,寻找两项的共性——“物理学家们”,它在④的句首,在⑤的句末(由事实引出物理学家),可见,⑤在④前,排除AB;观察CD差异,③、④以及②、⑥两组的先后关系是重点,只需要判断一组即可。③讲“管弦乐”,④由“物理学家”引出“声音”,“管弦乐”是“声音”的一个表现,所以应该先④后③。答案出来,为D。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将论囚 论:讨论
C.持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 决:判决
【参考答案】B
【点评】B的“论”是“评定”之意。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口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口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口以讽谏
A.①且 ②则 ③所 B.①以 ②于 ③因
C.①且 ②则 ③因 D.①以 ②于 ③所
【参考答案】B
【点评】选项中,①和②是保持一致的。所以①和②只需要会判断其中一句即可。①中指王尧臣为了避嫌,就把刘敞排为第二名。“以”字是介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而“且”要么递进要么并列要么让步,这里都不通。排除AC。直接看③。③中刘敞陪伴英宗读书,利用历史故事和典籍来讽谏的意思,“因”和“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是这句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比较恰当。“所”引导的凭借,往往凭借的内容在后。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参考答案】C
【点评】实在是太喜人的一道题。听过新东方高考语文课的学生应该觉得轻而易举。整个句子延续了“四六”的基本句式,去掉人名“尧”、副词“惟”、语气词“耳”,都是四字结构!又对仗整齐——“天地享之”“百姓戴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参考答案】D
【点评】此题相比往年,难度下降。考查题干信息与文本的信息对应,考查文意理解、疏通能力。A提到征作他用、经过努力与归还百姓三点,一头一尾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经过努力体现在“发运使争之”。发运使是官名,他不同意刘的做法,但“卒以予民”,可见是刘使他折服,自然刘也是经过努力的了。B中任职地扬州与永兴军(西安)都是对的,扬州雷塘一事,永兴军范伟一事,都可说明“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C主要是翻供,这一点在“即变前狱”中非常明显。D中“犯颜直谏”错误,而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
【参考答案】(道路)非常笔直、好走,用不到几日便可抵达中京,因为什么缘故要走这条路呢?
【点评】关键字词“径”,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翻译为“笔直的”;“易”,与语境切合,翻译为“好走”;“道”,名词作动词,翻译为“走”。
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
【参考答案】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申明冤屈,才敢告发,原来杀人的人,是姓陈的富人。
【点评】关键字词在“直”、“乃”、“盖”。“为己直”是为王甲做主,结合字义翻译为伸冤、洗冤。“乃”可以是“才”或“于是”,这里表条件,译为“才”。“盖”之后为原因,且此处用了一个判断句式,翻译时要注意。
(2)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分)
【参考答案】契丹人的叹服,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刘敞能记忆地图,准确地说出道路的不妥当。一是大家都不认得的野兽,刘敞不但认得,还能引用古书来例证。
【点评】在文中第二段中找。段中讲到两事,一是带路,一是认兽。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参考答案】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整个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
【点评】抓住总体之景:时间、地点、氛围;细致描写每一个画面,将每一种景物写出来即可。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参考答案】诗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一直看到帆船比沙鸥还小,还不忍离开,“愁云”再次渲染;最后,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反倒怪起友人离别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可见两个友情之深。
【点评】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一定要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2)开荒南野际。,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3)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4)元嘉草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参考答案】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点评】再次反猜题,再次考《论语》!其余三篇都属于诗文短篇,易记。总体难度易。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要,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一首40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选自《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升华。
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E.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
【参考答案】AE
【点评】此部分内容考查集中在重点段落3.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艺术价值便现在情感慰藉方面,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
B.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更需要具有初极关怀的艺术作品。
C.《赋得古草原送别》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被人们传颂至今。
D.中国古典艺术能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审美观照,给人以情感的慰藉。
【参考答案】A
【点评】难度较大,涉及文本各处多样具体、综合信息的整合。
14.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什么形式实现呢?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以宗教实现。因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以三种形式实现:一是哲学承诺,一是宗教承诺,一是艺术承诺。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和哲学不发达,那么就主要以宗教承诺来实现人的终极关怀。
【点评】考查对全文结构的梳理。全文主要的论述对象是艺术,主要谈到是艺术给人带来的终极关怀。但在第二段中讲到了艺术承诺只是人类终极关怀三种方式之一。
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星夜》所描绘的景象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画面上11颗星星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像炽热燃烧的火球。评论家说,这幅画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
【参考答案】
(1)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评论家认为凡高的《星夜》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便是把它上升到了“终极关怀”的高度。
(2)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因此,画中景象虽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同样能成为名画,就在于此。
【点评】外在材料对应文中观点是这两年的热点题型。既能考查对文中观点的全文
梳理,又能考查对文中观点的理解程度。做这种题,一般先对材料进行分解,抓住两个信息点:1是画中景象与现实世界不同;2是画的象征意义。接着根据这两个信息点对应原文观点。即可形成答案。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鹤 陆蠡
一个初冬的薄暮,弟弟气喘吁吁地从外边跑进来,告诉我邻哥儿捉得一只鸟,长脚尖喙,头有璎冠,羽毛洁白。“大概是白鹤吧。”他说。他的推测是根据书本上和商标上的图画,还掺加一些想象的成分。我们从未见过白鹤,但是对于鹤的品性似乎非常明了:鹤是清高的动物,鹤是长寿的动物,鹤是能唳的动物,鹤是善舞的动物,鹤象征正直,鹤象征淡泊……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
当我们看见它的时候,它的脚上系了一条粗绳,被一个孩子牵在手中,翅膀上殷然有一滴血痕,染在白色的羽毛上,她们告诉我这是枪伤。瞧它哪种耿介不屈的样子,一任孩子们挑逗,一动也不动,我们立刻便寄予很大的同情。我便请求他们把它交给我们豢养,答应他们随时可以到我家里观看,只要不伤害它。大概他们玩得厌了,便毫不为难地应允了。
我们兴高采烈地把受伤的鸟抱回来,放在院子里。复拿水和饭放在它的面前。看它不饮不食,料是惊魂未定,所以便叫跟来的孩子们跑开,让它孤独地留在院子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起来观看这成为我们豢养的鸟。它的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像个“宰相步”。它的头上有一簇缨毛,略带黄色,尾部很短。只是老是缩着头颈,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
昨晚放在盂里的水和饭粒,仍是原封不动。鹤是吃什么的呢?人们都不知道。书本上也不曾提起。“从它的长脚着想,它应当是吃鱼的。”弟弟也赞同我的意见。我们把鱼放在它的面前,看它认识趔趄踌躇,便捉住它,拿一尾鱼喂进去。看它一直咽下,并没有显出不舒服,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对的了,便高兴得了不得。而更可喜的,是隔了不久以后它自动到水盂里捞鱼来吃了。
从此我和弟弟的生活便专于捉鱼饲鹤了。它渐渐和我们亲近,见我们进来的时候,便拐着长脚走拢来,向我们乞食。我们时常约邻家的孩子来看我们的白鹤,向他们讲些“乘轩”“梅妻鹤子”的故事。受了父亲过分称誉隐逸者流的影响,羡慕清高的意思是有的,养鹤不过是其一端罢了。
我们始终不曾听到它长唳一声,不曾看到它做起舞的姿势。它的翅膀虽已痊愈,可是并没有飞扬他去的意思。一天舅父到我家里,在园中看到我们的鹤,他就皱皱眉头说道:
“把这长脚鹭鸶养在这里干什么?”
“什么,长脚鹭鸶?”我惊讶地问。
“是的。长脚鹭鸶,书上称为’白鹭’的。唐诗里‘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鹭。”
“白鹭!”啊!我的鹤!
到这时候我才想到它怪爱吃鱼的理由,原来是水边的鹭啊!我失望而且懊丧了。我的虚荣心受了欺骗。我的“清高”,我的“风雅”,都随同鹤变成了鹭,成为可笑的题材了。舅父接着说:
“鹭肉怪腥臭,又不好吃。”
懊丧转为恼怒,我于是决定把这骗人的食客逐出,把冒充的隐士赶走。我拳足交加地高声逐它。它不解我的感情的突变,徘徊瞻顾,不肯离开。我拿竹帘打它,打在它洁白的羽毛上,它才带飞带跳地逃走。我把它一直赶到很远,到看不见自己的园子地方为止。
次晨踏进园子的时候,被逐的食客依然宿在远处。好像忘了昨天的鞭挞,见我走近时依然做出亲热样子。这益发触了我的恼怒。我把它捉住,越过溪水,穿过溪水对岸的松林,复渡过松林前面的溪水,把它放在沙滩上,自己迅速回来。心想松林遮断了视线,它一定认不得原路跟踪回来的。果然以后几天内园子内便少了这位贵客了。
几天后路过一个猎人,他的枪杆上挂着一只长脚鸟。我一眼便认得是我们曾经豢养的鹭。这回子弹打中了头颈,已经死了。它的左翼上赫然有着结痂的创疤。我忽然难受起来,问道:
“你的长脚鹭鸶是哪里打来的?”
“就在那松林前面的溪边上。”
“鹭鸶肉是腥臭的,你打它干什么?”
“我不过玩玩罢了。”
“是飞着打还是站着的时候打的?”
“是走着的时候打的。它看到我的时候,不但不怕,还拍着翅膀向我走近哩。”
“因为我养过它,所以不怕人。”
“真的么?”
“它左翼上还有一个伤疤,我认得的。”
“那末给你好了。”他卸下枪端的鸟。
“不要,我要活的。”
“胡说,死了还会再活么?”他又把它挂回枪头。
我似乎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便回头奔回家去。恍惚中我好像看见那只白鹭,被弃在沙滩上,日日等候它的主人,不忍他去。看见有人来了,迎上前去,但它所接受的不是一尾鱼,而一颗子弹。
(选自《美丽中国·自然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6.“我”为什么会以白鹭为“鹤”?(3分)
【参考答案】(1)我们都没有见过鹤。(2)根据书本和商标上的图画,掺杂一点想象,弟弟觉得抓到的鸟和鹤在外形上很像。(3)第一眼看到鸟时,它受了枪伤,但“一任孩子们挑逗”,“耿介不屈”,引起我们的同情,令我与鹤的“清高”“不屈”等品性相对应。
【点评】考查对文中信息的整合和概括能力。主要在第一二段中找。
17.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6分)
①啊!我的鹤!
②“不要,我要活的。”
【参考答案】
①心理描写。表现了当我还沉溺自己养鹤的高雅想象中时,美好想象破灭时的惊讶、失望和懊恼。我不愿相信这个事实,同时感到自己的附庸风雅的虚荣心受了欺骗,随之由懊丧转为恼怒。
②语言描写。既表现出我对猎人行为的怨恨,联想起白鹭对我的亲近,我对白鹭的喜爱,对自己竟然因为虚荣心而抛弃白鹭使其致死的愧疚和难受。
【点评】考查“我”感情的变化,重点是梳理感情变化的契机。
18.文章为什么不以“白鹭”为标题,而以“鹤”为标题?(6分)
【参考答案】(1)故事的主角是被误当作“鹤”的白鹭,而不是鹤。
(2)我的情感因“鹤”而起,但是由发现真相而产生转折,对“鹤”和对“白鹭”的不同情感形成比照,更加深化了对附庸风雅的虚荣心的批判,和对白鹭的愧疚与伤心,因此,情感的重心放在“白鹭”。
(3)以“白鹭”为题,前半部分却都在写“鹤”,有利于引起读者的好奇心/阅读兴趣;同时引发读者对最终文章主题的思考。
【点评】考查的文章主旨。涉及到的是次要对象对主要对象的作用,要抓住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寻找文章的主旨,由主旨去明确次要对象的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念念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年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地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很难爬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课时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叫它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19.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分)
【参考答案】
(1)过程:从书本研究到实地考察、寻访,再纠正错误说法、得出自己的结论。
罗哲文先生看了关于长城的相关书籍记载;穿越尼泊尔实地寻访、考察汉长城;多次到八达岭、山海关等实地考察,通过画图记录、文字介绍、勘察文献等方式不断研究,得出结论。
(2)结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整合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20.在古建筑保护土,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分)
【参考答案】
(1)中国的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
(2)年轻人一定要重视并认真学好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如画图功夫、勘察文献等。
(3)要注重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一是培养工匠,二是重视建筑材料工艺。
(4)文物的价值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区域选定“古建筑保护”字眼。
21.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有责任心与有担当,体现在罗哲文先生不忘师嘱。
(2)身体力行,信念坚定,体现在罗先生以80岁高龄穿越了罗布泊。
(3)坚持不懈,体现在罗先生坚持实地考察汉长城近60年。
(4)不畏艰险,为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体现在罗先生攀登长城时遇险,差点丢了性命。
(5)谦虚,体现在罗先生不居功自傲,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成就。
(6)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后辈的教育与爱护,体现在罗先生给从事古建筑保护的年轻一代提出学习要求。
【点评】考察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通过罗哲文先生所做的事情、做事的态度和观点看法,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大颅榄树是曾经生长在毛里求斯的一种珍稀树种。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① ?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②,而渡渡鸟在三百年前灭绝了,因此,大颅榄树也跟着消失了;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大颅榄树的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于是,又有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假说: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大颅榄树的消失。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 ③;如果被证伪,则会被抛弃。
【参考答案】
①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②大颅榄树的种子要靠渡渡鸟的肠胃软化才能发芽
③如果被证实,大颅榄树灭绝的疑团就可以解开。
【点评】考查上下文语意的连贯性。根据上下文可推出答案。难度中等。
23.阅读下面三副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
①当你开始上坡时,你以为你可以越走越高。
②当你退回平衡点时,你才发现平衡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进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第二篇:2011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我内心已有非常好的保障,若一个人不知足,即使拥有很多财产也不会感到安心。举例来讲,如果看着比尔·盖茨的财富和你自己的距离那么大,那么你永远不会快乐。重要的是内心的安静,表面看来很忙,但内心其实没有波动,因为自知做着什么工作。我知足,但不表示没有上进心。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 文
本试卷共8页 24小题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
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卷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 先划掉原来的答案
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
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 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 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
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 每小题3分 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协作/提携 歼灭/忏悔 畜牧/牲畜 B.豁免/庆贺 膝盖/油漆 载重 /载体 C.胆怯 /商榷 扮演/搅拌 反省/节省 D.储存/贮藏 阻挠/妖娆 传记/传奇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 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
我国历代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 更是卷帙浩繁 蔚为大观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 各国文学读物大量涌现 使人自顾不暇
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 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
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 为读者所诟诟病 但就其主流看来
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
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 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 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
A.蔚为大观 B.自顾不暇 C.鱼目混珠 D.诟病 3.下列句子中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 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 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B.《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 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
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都是好人 人间自有真情在
C.成功的基础是奋斗 奋斗的收获是成功 所以
天下唯有不胃艰难而奋斗的人 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D.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 映入眼帘的 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 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4.语意连贯的语段 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使用语言 不仅要用得对 在语法上不出毛病 而且要力求用得好 要有艺术性 有感染力
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 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 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 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 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 说都说不通
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 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
⑤ 好的修辞
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 B.④③⑤①② C.⑤②①④③ D.二、本大题7小题 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5-9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 见于《圣武记》者详矣 其智能亦自可韬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公尝率兵入南山 搜余贼
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晨必发火器惊之 公问故 令获一猴来
⑤③④①② 剃其毛
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明晨俟群猴来 纵之去 皆惊走 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 夔关临峡 山水迅急 瞬息千里
盐枭至则鸣金叫呼 越关以过 船皆设炮械 两旁系大竹 弯如弓 他船追及 断系发之 船必覆 人莫敢撄 公募善泅者
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俟船过 附而锯其舵 抵关适断 船不能行 触石破 尽获之
罗少亡赖 数行窃 令捕之杖毙 弃诸野 中夜而苏
匍匐至一老妪家 周之 乃改行 投身军营 骁勇冠绝侪辈 当赵金龙之乱 罗受命
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 贼已困 将擒矣 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 未至
诸公议待禧至 罗曰:“围久师怠 贼必遁
”遂违众一战 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 不少讳
并请文人历叙其事 洵奇男子也 改行后 始娶妻 忽患奇疾 百方不治
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 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 ”罗自念贫窭 安得三十千钱
语其妻曰:“吾病且死 汝亦饿死耳 苟鬻汝 得钱买药 则两活矣 ”妻泣而从之 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 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 纵之去 腾跃 C.官夔州游击
夔关临峡 做官 D.抵关适断
船不能行 碰到 6.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 其智能亦自可韬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语其妻曰......越关以过 船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
弃诸野 D.遂违众一战 歼贼且尽
妻泣而从之
病果瘳 吾病且死 汝亦饿死耳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
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①公学率兵入南山
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侯船过
随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 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 贼必遁
” ⑥得钱买药 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 群猴偷吃庄家 村民深受其害 罗提督巧用计策 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 罗提督因地制宜 巧妙部署
他令下属避其锋芒 暗中袭击
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 后洗手不干 投身行伍
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 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 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 他让人提醒自己 以此为鉴
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糙糠
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理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⑵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 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 洵奇男子也
10.阅读下面的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 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 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
颠倒红英间绿苔
⑴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的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⑵结合全词
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
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1分)(6分)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论语》)⑵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次语重唧唧------------!(白居易《琵琶行》)⑶ 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杜牧《阿房宫赋》)⑷----------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三、本大题4小题 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 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 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 用的家具
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 来说他们美不美
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 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 首先碰到的
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 把美的东西当成美
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 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 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
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 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 来回答“什么是美” 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 说他所要探讨的
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 而是“什么是美” “我问的是美本身 这美本身
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 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 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 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 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 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 关于美本身
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 也就是美的本质
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 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
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 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例如漂亮的小姐
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
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 美的东西千千万万 但它们都各有其美 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 更不能相互等同
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
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 也是各异其趣 迥不相同
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 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
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 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
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
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 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 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 例如西湖
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 条件不同
它就具有不同的美
而当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
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表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
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 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
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
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 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从自然到社会 从物质到精神 从生活到艺术
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 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 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 当然不可能 同一种东西 可以是美的
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
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 也可以都是美的第四
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 本来不是一种“东西” 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一种东西呢?谈到味 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 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 凡此
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 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 但是都不然
你是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
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 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 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 而在于味外之味 色外之色 声外之声 这样
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 固定的味、色、声 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
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选自《美学新论》 有删减)
12-13 题为选择题
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 选对两项给5分 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
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从美的本质看 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 人的嗓音好 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 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
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黑、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13.下列说法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 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 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
1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中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4分)
1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 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 几小时后 他们迷路了
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 请从美于人的关系的角度 结合文中原理
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 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
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 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6-18题
严冬海猎
陈秉汉
①风静了
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 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 海肚天脚一片胭红 怕怜的夕阳像喝多了酒 醉醺醺地投入暮霭中 这是霜冻的征兆
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 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 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旧衣服 衣服又宽又长 过了膝盖
袖口还卷了几卷 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
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 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
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 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
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 仰头喝几口烧酒 脱下衣服 跳进海里
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 妈妈
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 但是聪明的海龙知道爸爸是怎样捕鱼的 觉得很过瘾 很刺激
他几次要跟爸爸下海 都被爸爸骂了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 桌上放着一竹篓瘦小的番薯 一钵清得照见人影的稀饭 还有一碟咸虾子和一碟咸萝卜
小屋里响起单调乏味的蚕吃桑叶般的咀嚼声 妈妈捞一碗稠的稀饭放在爸爸的面前 爸爸把稀饭倒进钵里 舀了一碗粥汤
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 不时停下来咳嗽
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 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儿 像吹箫一样呜呜响
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 天气这么冷 你别去耍海水了 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 邻居老叔说的
”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 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他把一块番薯连皮带根吞咽下去 今晚他毫不客气 只顾填饱自己的肚子 今晚他要干大事业
天黑下来
破漏的小石屋冷冷清清 爸爸咳嗽着躺下了
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 海龙心中有事
装作睡着了的样子发出做作的鼾声 不知什么时候了
爸爸的咳嗽和呻吟声渐渐轻了 海龙这才蹑手蹑脚溜下床 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 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 洒下淡淡的星光 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 大海平潮了
远处传来哗哗的涛声 像大海沉睡时的均匀鼻息 海龙觉得那地方非常美丽 非常遥远 好像一个幻境
那里有星星点点的渔火 像醉人的眼睛 此刻可能都睡着了 他深情地望望小石屋
冬夜的小石屋像梦一般静寂
此刻被一种凄凉而又温暖的气氛所笼罩 门前木麻黄纹丝不动 斑驳的树影爬上西墙 渐渐拉长 淡了
屋里格外昏暗
偶尔传来爸爸的咳嗽和妹妹睡梦中磨牙的声音
海龙已经学会看星星辨早晚了 俗话说:冬潮涨子午 远处起大潮了
一会儿轰轰潮声铺天盖地而来 大海瞬息万变 海龙心里激动 仿佛已经长大成人
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黯淡 和夜色融成一体 他不会喝酒
也不知道爸爸的酒放在哪里
他悄悄掏出两个埋在热灶灰里的番薯 还有些烫手 他拍掉草木灰 连皮吞进肚里 全副武装 肩挑尖担
挑着鱼篓、干柴捆 快步向海滩走去
他把尖担插在潮水线上 爬上礁屿 解开柴捆
划了几根火柴才把柴枝点燃 柴枝熊熊燃烧起来
照得周围海面红光闪闪烁烁 他脱下衣服 浑身一阵哆嗦
急忙用水布包好衣服盘在头上 迅速溜下海里
深夜的海水不同白天 像冰窖一样
海龙感受到裂肌砭骨的寒冷 他没有后悔 没有退缩 爸爸忍受得了
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 他咬咬牙 挥动双臂 捞水擦擦身体
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 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
海龙的周围已经簇拥着许多尖头鱼 它们笨拙地向海龙的腋下、胯下钻来 寻找最理想的去处 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 忘记了寒冷 牙齿叼着鱼篓 双手左右开弓 左一条右一条
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 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 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 到插尖担的地方 鱼篓满了
要是爸爸便立即拔起尖担挑起鱼篓上岸来 脚一蹬穿上裤子 手一伸穿好衣服 弓着腰小跑回家
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 放着钞票不捡才是傻子 可是鱼篓满了
没地方放呀!得想想办法 他爬上礁石 添了柴火
解下盘在头上的衣服 拿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 一段裤带把裤角扎牢 把篓里的鱼倒进去 再用另一段裤带扎了口 海龙带着鱼篓再次溜下海里
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滑滑溜溜的尖头鱼 现在简直像大把大把捡钞票 他激动得热血沸腾 忘记了寒冷 忘记了饥饿 忘记了困乏 他干狂了 干傻了 干邪性了
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潮水开始撤退了 海龙穿好上衣 拴好水布 光着屁股 拔起尖担 肩挑沉甸甸一担尖头鱼迅速爬上岸来 这才感到寒风刺骨 浑身哆嗦 牙齿打战
嘴巴发出呼呼怪叫 双脚已全麻木了
后半夜 爸爸连连咳嗽 醒了过来
用手一摸不见海龙 急了
忙找到妈妈床前 也不见海龙影子 鱼篓和尖担也不见了 他心里明白
急忙穿上破裘跑出门外
遥见礁屿那边还有篝火明明灭灭地燃烧 急忙用手合成话筒呼唤海龙
妈妈被惊醒了
点亮船灯和爸爸一起向海滩走来 船灯被海风吹熄了 爸爸妈妈一脚深一脚浅 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 一点回应都没有 爸爸妈妈好不着急 妈妈一个踉跄 脚下好像绊着什么 软绵绵的 她低头一看
这不是孩子吗?妈妈双脚一软 跪了下来
只见海龙光着屁股
肩上的担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 都盛满了银晃晃的尖头鱼 爸爸妈妈惊呆了 赶忙背起海龙
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 喝下一碗热水 钻进妹妹的暖被窝 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 把妹妹惊醒了
“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妈妈忙哄妹妹:“哥哥给你捡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 不禁破涕为笑
妈妈钻进被窝用力挤
爸爸搬过来自己的破棉被盖上去 钻进去
把海龙夹在中间 用力挤 挤出热气来 小石屋格外温馨
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 穿过石缝儿溜走了 黎明前的大海静了
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选自《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 有删减)
16.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4分)
17.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分)18.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
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3分)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4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9-21题
梁宗岱①先生 ① 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 我从来没见过 他那种高兴劲儿 有时候把你吓一大跳 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 我敢说
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 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 宗岱热爱人生 热爱得要命 对于他
活着就是上了天堂 他一息尚存 便心满意足 他笑着过生活 我们许多人
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 也只好笑一笑 宗岱呢
因为对生活无所求 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
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 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
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
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 这很好!” 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 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
它渴望着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 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 中等身材 稍有些瘦
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 实际上
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
他洋洋得意地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 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
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 我不大相信 不过 我敢说
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 此外 为了保健
他操练孙唐②的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④ 宗岱喜好辩论 对于他
辩论简直是练武术
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 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
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 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 辩论得越激烈 他走得越快 他尖声喊叫 他打手势 他踢腿 若在室内 也完全照样 辩论的缘由呢 为字句 为文体 为象征主义
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 要是不跟宗岱谈话
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 多么简单的题目 也会把火车烧起来 因此
跟他谈话
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 说是谈话
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 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 宗岱最有兴趣
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加 他们的著作
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 法雷芮的诗 他极喜欢
但我们若听他朗读
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
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的宣传
⑥旁人看来
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 纸上的文字仿佛都跟他有仇 他一个一个地计较 死盯着不放
不独一字字的地译
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 他这样难为字句几近傻气
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 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 不要信念” 是宗岱衷心信服的
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 实际上
他并不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 无疑
他就是相信自己 相信人生可恋 文学可喜 女人可爱
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 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 应该看看宗岱 便可有所领会
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
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热情颤动 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用的兴趣 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 那么朝气蓬勃 生气勃勃
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 他活多少年
我一定相信多少年
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
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注]①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 诗人、翻译家
②孙唐:德国体育家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 有删改)
19.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 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分)
(2)对于他 辩论简直是练武术
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分)
20.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21.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五、本大题2小时 每小题6分 共12分
5分)
22.(1)请在下列关联词中 选取最恰当的3个 分别填入句子的空格中(3分)
既然 不管 尽管 无论 既而 因而 然而
① 古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 并不完全是唯物主义者 但是他们②是现实主义者
思想中就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
③他们能够从艺术描写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现实
(2)将下面3句话整合为一个单句(含标点符号不超过35个字)(3分)
①真的东西总是同假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②善的东西总是同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③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23.班上举行节日文化主题班会
李明同学先介绍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接下来韩梅同学将介绍“中秋节” 这时班会主持人需要说一段话
将前后两位同学的节日介绍串联起来 请你为班会主持人写一段这样的话 要求衔接自然、语意连贯 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6分)六
本大题1小题 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 “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 可以是长河的源头 可以是坐标的中心
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 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 写一篇文章 自定文体
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存疑)
1、D
2、B
3、C
4、A
5、C
6、B
7、B
8、D
9、(1)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罗公招募一些擅长游泳的人
(让他们)拿着利锯隐藏在上流的水中
(罗提督)邀请了文人来记叙他先前的人生经历 他的确是让人感到奇异的男子
10、(1)早春时节
主要体现在富有季节性的事物上 如莺的啼叫 如酥的微雨 似有似无的春草
(2)面对眼前早春美景
词人不由的抒发了“休辞醉倒”的感慨 对早春美景生发出无限喜爱之情 同时
由于岁月的更替
作者也生发了“人生易老”的慨叹 “花不看开人易老” 慨叹中又不失旷达、洒脱
11、(1)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12、A E
13、D
14、第一个“味”是指气味 如酸甜苦辣
主要是指事物的物质属性 第二个“味”则具有抽象的意味
主要是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5、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
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 它是美的
大学生刚进入原始森林时 他们以欣赏的态度来看 便对森林美景赞叹 这时的森林是美的
而当他们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 原始森林就可能不美 如夜幕降临
周围的景物让人心生恐惧
16、第一处景物描写交代了小说发生的背景 季节是严冬时分
与题目中的“严冬”一词相照应
并且为整个故事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从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处描写
写出了大海的宁静
该处描写反映出海龙一家人的心境
对“在艰苦的岁月中亲情的讴歌”这一主题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17.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渔民 捕鱼技法高超
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人
但因生活的窘迫病痛的折磨而又表现出的无可奈何 18--21 略(1)尽管 既然 因而(2)真、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丑、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言之成理即可 和2010年的题型相似 没有什么难度
第三篇: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及详细答案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
文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驰骋/聘请
饶恕/夙愿
塞翁失马/敷衍塞责 ......B.瑕疵/遐想
遏止/摇曳
是否/臧否 ......C.诽谤/磅礴
洗涤/嫡亲
累积/劳累 ......D.渗透/掺杂
俯仰/辅导
屡见不鲜/鲜为人知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与连篇累牍的电视剧本身相比,剧中翻书的动作、人物的坐姿等,只是一些细节。然而,令专家如鲠在喉、遭观众调侃的,正是其中与历史常识相冲突的文化“倒刺”。梳理这些细节,无论是将死后谥号、庙号当作生前名号,还是“早产”的线装书、字画、历史事件等,其中的知识性错误都不难发现。只要多一些检查环节,多一些细节上的较真,在文化产品正式推向受众之前做好知识核查,诸多类似笑话或许是可以避免的。
A. 连篇累牍
B. 如鲠在喉
C. 梳理
D. 受众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大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A.④①③⑥②⑤
B.④③①⑤⑥②
C.⑤③④①②⑥
D.⑤④③①⑥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素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 将论囚
论:讨论 C. 持府县短长
持:挟制 D. 卒之付御史决
决:判决
6.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口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口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口以讽谏 A. ①且
②则
③所
B.
①以
②于
③因 C.
①且
②则
③因
D.
①以
②于
③所 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B. 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 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D. 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2)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分)10.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2)开荒南野际。,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3)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4)元嘉草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要,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一首40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选自《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A.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升华。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E.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艺术价值表现在情感慰藉方面,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B.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更需要具有初极关怀的艺术作品。C.《赋得古草原送别》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被人们传颂至今。
D.中国古典艺术能给异化的显示人生以审美观照,给人以情感的慰藉。
14.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什么形式实现呢?为什么?(4分)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星夜》所描绘的景象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画面上11颗星星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像炽热燃烧的火球。评论家说,这幅画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鹤 陆蠡
一个初冬的薄暮,弟弟气喘吁吁地从外边跑进来,告诉我邻哥儿捉得一只鸟,长脚尖喙,头有璎冠,羽毛洁白。“大概是白鹤吧。”他说。他的推测是根据书本上和商标上的图画,还掺加一些想象的成分。我们从未见过白鹤,但是对于鹤的品性似乎非常明了:鹤是清高的动物,鹤是长寿的动物,鹤是能唳的动物,鹤是善舞的动物,鹤象征正直,鹤象征淡泊……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
当我们看见它的时候,它的脚上系了一条粗绳,被一个孩子牵在手中,翅膀上殷然有一滴血痕,染在白色的羽毛上,她们告诉我这是枪伤。瞧它哪种耿介不屈的样子,一任孩子们挑逗,一动也不动,我们立刻便寄予很大的同情。我便请求他们把它交给我们豢养,答应他们随时可以到我家里观看,只要不伤害它。大概他们玩得厌了,便毫不为难地应允了。
我们兴高采烈地把受伤的鸟抱回来,放在院子里。复拿水和饭放在它的面前。看它不饮不食,料是惊魂未定,所以便叫跟来的孩子们跑开,让它孤独地留在院子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起来观看这成为我们豢养的鸟。它的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像个“宰相步”。它的头上有一簇缨毛,略带黄色,尾部很短。只是老是缩着头颈,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
昨晚放在盂里的水和饭粒,仍是原封不动。鹤是吃什么的呢?人们都不知道。书本上也不曾提起。“从它的长脚着想,它应当是吃鱼的。”弟弟也赞同我的意见。我们把鱼放在它的面前,看它认识趔趄踌躇,便捉住它,拿一尾鱼喂进去。看它一直咽下,并没有显出不舒服,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对的了,便高兴得了不得。而更可喜的,是隔了不久以后它自动到水盂里捞鱼来吃了。
从此我和弟弟的生活便专于捉鱼饲鹤了。它渐渐和我们亲近,见我们进来的时候,便拐着长脚走拢来,向我们乞食。我们时常约邻家的孩子来看我们的白鹤,向他们讲些“乘轩”“梅妻鹤子”的故事。受了父亲过分称誉隐逸者流的影响,羡慕清高的意思是有的,养鹤不过是其一端罢了。
我们始终不曾听到它长唳一声,不曾看到它做起舞的姿势。它的翅膀虽已痊愈,可是并没有飞扬他去的意思。一天舅父到我家里,在园中看到我们的鹤,他就皱皱眉头说道:
“把这长脚鹭鸶养在这里干什么?”
“什么,长脚鹭鸶?”我惊讶地问。
“是的。长脚鹭鸶,书上称为’白鹭’的。唐诗里‘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鹭。”
“白鹭!”啊!我的鹤!
到这时候我才想到它怪爱吃鱼的理由,原来是水边的鹭啊!我失望而且懊丧了。我的虚荣心受了欺骗。我的“清高”,我的“风雅”,都随同鹤变成了鹭,成为可笑的题材了。舅父接着说:
“鹭肉怪腥臭,又不好吃。”
懊丧转为恼怒,我于是决定把这骗人的食客逐出,把冒充的隐士赶走。我拳足交加地高声逐它。它不解我的感情的突变,徘徊瞻顾,不肯离开。我拿竹帘打它,打在它洁白的羽毛上,它才带飞带跳地逃走。我把它一直赶到很远,到看不见自己的园子地方为止。
次晨踏进园子的时候,被逐的食客依然宿在远处。好像忘了昨天的鞭挞,见我走近时依然做出亲热样子。这益发触了我的恼怒。我把它捉住,越过溪水,穿过溪水对岸的松林,复渡过松林前面的溪水,把它放在沙滩上,自己迅速回来。心想松林遮断了视线,它一定认不得原路跟踪回来的。果然以后几天内园子内便少了这位贵客了。
几天后路过一个猎人,他的枪杆上挂着一只长脚鸟。我一眼便认得是我们曾经豢养的鹭。这回子弹打中了头颈,已经死了。它的左翼上赫然有着结痂的创疤。我忽然难受起来,问道:
“你的长脚鹭鸶是哪里打来的?” “就在那松林前面的溪边上。” “鹭鸶肉是腥臭的,你打它干什么?” “我不过玩玩罢了。”
“是飞着打还是站着的时候打的?”
“是走着的时候打的。它看到我的时候,不但不怕,还拍着翅膀向我走近哩。” “因为我养过它,所以不怕人。” “真的么?”
“它左翼上还有一个伤疤,我认得的。” “那末给你好了。”他卸下枪端的鸟。“不要,我要活的。”
“胡说,死了还会再活么?”他又把它挂回枪头。
我似乎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便回头奔回家去。恍惚中我好像看见那只白鹭,被弃在沙滩上,日日等候它的主人,不忍他去。看见有人来了,迎上前去,但它所接受的不是一尾鱼,而一颗子弹。
(选自《美丽中国·自然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16.“我”为什么会以白鹭为“鹤”?(3分)
17.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6分)
①啊!我的鹤!
②“不要,我要活的。”
18.文章为什么不以“白鹭”为标题,而以“鹤”为标题?(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念念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年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地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很难爬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昌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课时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叫它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19.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分)20.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分)
21.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大栌榄树是曾经生长在毛里求斯的一种珍稀树种。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
①
?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②
,而渡渡鸟在三百年钱灭绝了,因此,大颅榄树也跟着消失了;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大颅榄树的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于是,又有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假说: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大栌榄树的消失。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
③
;如果被证伪,则会被抛弃。23. 阅读下面三副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进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分别考查对形近音同(或音异)、形异音同(或音异)、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分析时,可用排除法。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B望文生义。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成分残缺。B项,表意不明。D项,结构混乱。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这类题的解题方法一般有三种:根据已掌握的实词知识直接判断; 其次是联系学过的课文知识加以辨析;其三就是运用替代法,把提供的词义置放于句子中,然后根据语境判断正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6【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7【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由原文“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大意可知,应是刘敞的意见与执政者不合,而皇帝采纳了刘敞的意见。所以选D。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答案】(1)①本来有大路可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这么走呢?②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平冤,才敢告发,原来富人陈氏是杀人凶手。
(2)①刘敞对契丹道路了如指掌;②刘敞不仅能认识驳这种怪兽,还能描述怪兽的声音和模样,熟知古书。【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1)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2)此题可根据答题区间第二段,根据刘敞出使契丹时做的两件事加以概括即可。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答案】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解析】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答出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2)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知、拙、假、胥、赢、仓、皇。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答案】AE 【解析】
试题分析:可根据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表述不正确。可知,B项过于绝对化。C项,属于强加因果。D项,“只有…才…”表述错误。所以选AE。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可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找出与原文细微的差别。A项,“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不符合文意,过于绝对化。B项,“更需要具有初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表述不正确。C项,强加因果。所以选D。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到答题区间最后一段。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学 科网凡·高的名画《星夜》给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以精神关怀和情感的慰藉,表现了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解析】
试题分析:答题时,先从文章中找到与这段话相符合的观点,然后结合着这些观点,根据自己对凡·高的名画《星夜》的理解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我”从未见过白鹤;根据书本上和商标上的图画推测和想象的;这只白鹭耿介不屈的样子跟鹤清高的形象相似;“我”以鹤来暗喻自己的清高、风雅。【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分析能力,对作品形象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可根据文章的提示性语句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角度,学科网 可得出,“我”以白鹭为“鹤”是为了暗示自己的清高风雅。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①体现了“我”的惊讶、失望、懊丧的心情。“我”在得知“鹤”竟然是白鹭时,自以为清高、风雅的虚荣心也随之消失,因此内心失望、懊丧。②体现了“我”内疚、后悔、自责的心情。白鹭因为平时与“我”的亲近而误读了猎人的凶残;因“我”的驱赶而遭猎人残杀,从而表现了“我”的内疚自责和后悔的心情。【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可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句,根据提示性的词句,来理解画线语句体现的“我”的心情,结合着对上下文中能表达“我”的思想感情等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答案】以“鹤”为标题,能点明故事内容、深化主题;在结构上,“鹤”贯穿全文,起着线索作用,使故事情节起到出人意料的作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以鹤为标题,自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1)几十年前从书上了解到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2)2013年,罗哲文先生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学科网罗布泊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3)探寻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危险;(4)考察和探寻长城60多年,去过100多次。(5)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6)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时,先从文本中找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的语段,根据主持人和罗哲文的对话部分中提示性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1)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2)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3)要重视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4)要重视材料问题。【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主持人和罗哲文的对话中,找出与古建筑保护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
【答案】(1)中国古建筑学家、一代大师;(2)爱好做手工;从小就喜欢做手工、画画之类;(3)讲信用、有责任感。牢记梁思成先生文物保护的嘱托。(4)具有执着的探寻精神。考查和探寻长城60多年,一百多次。(5)敢于面对困难和危险,学科 用于付出。网 考查长城时,差点付出生命。(6)谦虚、谈吐生动不凡;见解独到深刻。认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木石的史书。(7)注重培养新人和技术传承。对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的建议。【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可着眼于全部文本,从主持人与罗哲文的对话中,结合着具体的内容来概括罗哲文先生的形象特征。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①到底是什么原因呢?②种子发芽需要渡渡鸟的肠胃软化;③ 如果是真的,则会被采纳。【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答案】①当你走在平衡点之前时,以为会越走越高。③当你站在平衡点时,你会发现达到了平衡。【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图为转换的能力。在感知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第四篇:2014年广东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解析
Two days later, Alice got a call from Anne Herbert, a woman living in Marin.It was in a restaurant that Anne wrote the phrase down on a piece of paper, after turning it around in her mind for days.“Here’s the idea,” Anne says.“Anything you think there should be more of, do it randomly.” Her fantasies include painting the classrooms of shabby schools, leaving hot meals on kitchen tables in the poor part of town, and giving money secretly to a proud old lady.Anne says, “Kindness can build on itself as much as violence can.”
The acts of random kindness spread.If you were one of those drivers who found your fare paid, who knows what you might have been inspired to do for someone else later.Like all great events, kindness begins slowly, with every single act.Let it be yours!
31.Why did Natalie Smith pay for the six cars behind her?
A.She knew the car drivers well.B.She wanted to show kindness.C.She hoped to please others.D.She had seven tickets.32.Judy Foreman copied down the phrase because she _________.A.thought it was beautifully written
B.wanted to know what it really meant
C.decided to write it on a warehouse wall
D.wanted her husband to put it up in the classroom
33.Who came up with the phras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Judy Foreman.B.Natalie Smith.C.Alice Johnson.D.Anne Herbert.34.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closest in the meaning to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above?
A.Kindness and violence can change the world.B.Kindness and violence can affect one’s behavior.C.Kindness and violence can reproduce themselves.D.Kindness and violence can shape one’s character.35.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A.People should practice random kindness to those in need.B.People who receive kindness are likely to offer it to others.C.People should practice random kindness to strangers they meet.D.People who receive kindness are likely to pay it back to the giver.C
Like many new graduates, I left university full of hope for the future but with no real idea of what I wanted to do.My degree, with honors, in English literature had not really prepared me for anything practical.I knew I wanted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somehow, but I had no idea how to do that.That’s when I learned about the Lighthouse Project.I started my journey as a Lighthouse Project volunteer by reading as much as I could about the experiences of previous volunteers.I knew it would be a lot of hard work, and that I would be away from my family and friends for a very long time.In short, I did not take my decision to apply for the Lighthouse Project lightly.Neither did my family.Eventually, however, I won the support of my family, and I sent in all the paperwork needed for the application.After countless interviews and presentations, I managed to stand out among the candidates and survive the test alone.Several months later, I finally received a call asking me to report for the duty.I would be going to a small village near Abuja, Nigeria.Where? What? Nigeria? I had no idea.But I was about to find out.After completing my training, I was sent to the village that was small and desperately in need of proper accommodation.Though the local villagers were poor, they offered their homes, hearts, and food as if I were their own family.I was asked to lead a small team of local people in building a new schoolhouse.For the next year or so, I taught in that same schoolhouse.But I sometimes think I learned more from my students than they did from me.Sometime during that period, I realized that all those things that had seemed so strange or unusual to me no longer did, though I did not get anywhere with the local language, and retur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 different man.The Lighthouse Project had changed my life forever.36.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author?
A.His university education focused on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B.His dream at university was to become a volunteer.C.He took pride in having contributed to the world.D.He felt honored to study English literature.37.According to the Paragraph 2, it is most likely that the author ________.A.discussed his decision with his family.B.asked previous volunteers about voluntary work
C.attended special training to perform difficult tasks
D.felt sad about having to leave his family and friends
38.In his application for the volunteer job, the author ________.A.participated in many discussions
B.went through challenging survival tests
C.wrote quite a few papers on voluntary work
D.faced strong competition from other candidates
39.On arrival at the village, the author was _________.A.asked to lead a farming team
B.sent to teach in a schoolhouse
C.received warmly by local villagers
D.arranged to live in a separate house.40.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in Nigeria?
A.He found some difficulty adapting to the local culture
B.He had learned to communicate in the local language.C.He had overcome all his weaknesses before he left for home.D.He was chosen as the most respectable teacher by his students.D
Scientists today are making greater effort to study ocean currents(洋流).Most do it using satellites and other high-tech equipment.However, ocean expert Curtis Ebbesmeyer does it in a special way---by studying movements of random floating garbage.A scientist with many years’ experience, he started this type of research in the early 1990s when he heard about hundreds of athletic shoes washing up on the shores of the northwest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There were so many shoes that people were setting up swap meets to try and match left and right shoes to sell or wear.Ebbesmeyer found out in his researches that the shoes — about 60,000 in total — fell into the ocean in a shipping accident.He phoned the shoe company and asked if they wanted the shoes back.As expected, the company told him that they didn't.Ebbesmeyer realized this could be a
great experiment.If he learned when and where the shoes went into the water and tracked where they landed, he could learn a lot about the patterns of ocean currents.The Pacific Northwest is one of the world's best areas for beachcombing(海滩搜寻)because winds and currents join here, and as a result, there is a group of serious beachcombers in the area.Ebbesmeyer got to know a lot of them and asked for their help in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bout where the shoes landed.In a year he collected reliable information on 1, 600 shoes.With this data, he and a colleague were able to test and improve a computer program designed to model ocean currents, and publish the findings of their study.As the result of his work, Ebbesmeyer has become known as the scientist to call with questions about any unusual objects found floating in the ocean.He has even started an association of beachcombers and ocean experts, with 500 subscribers from West Africa to New Zealand.They have recorded all lost objects ranging from potatoes to golf gloves.41.The underlined phrase swap meets in Paragraph 1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_____.A.fitting roomsB.trading fairs
C.business talksD.group meetings
42.Ebbesmeyer phoned the shoe company to find out _______.A.what caused the shipping accident
B.when and where the shoes went missing
C.whether it was all right to use their shoes
D.how much they lost in the shipping accident
43.How did Ebbesmeyer prove his assumption?
A.By collecting information from beachcombers.B.By studying the shoes found by beachcomber.C.By searching the web for ocean currents models.D.By researching ocean currents data in the library.44.Ebbesmeyer is most famous for ________.A.traveling widely the coastal cities of the world
B.making records for any lost objects on the sea
C.running a global currents research association
D.phoning about any doubtful objects on the sea
45.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author in writing this passage?
A.To call people's attention to ocean pollution.B.To warn people of shipping safety in the ocean.C.To explain a unique way of studying ocean currents.D.To give tips on how to search for lost objects on the beach.ldlife, I specialize in zoology, and I’m a good observer与monitoring wildlife相匹配。Ⅲ 写作(共两节,满分40分)
第一节基础写作(共1小题;满分15分)
你接受了一项写作任务,要为当地英语晚报写一篇报道。
[写作内容]
请根据以下信息写一篇英文报道,内容包括:
第五篇:2014年广东高考英语答案解析
2014年广东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完形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1-5 DBCBC6-10 ADAAC11-15 DADBC
本文首先指出父母与十几岁的孩子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及其原因,然后是研究发现的不同父母对此采取的不同方法,有的方法较另一些方法更有效果,最后一段是心理学家对解决冲突的建议。
1.D 由not easy living with them(their parents)(孩子觉得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不易)与
difficult to live with teenagers(父母觉得与十几岁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很难)可知,孩子与父母有“相似的”感受。(逻辑推断)
2.B 由前两句,可知父母之间有“矛盾”,再根据regarding untidiness and daily routine tasks(关于不整洁和日常事情),对照各选项,只有argument(争吵)适合。(逻辑推断)
3.C 由前句的untidiness和后面的clothes thrown on the floor可知,房间是messy(凌乱不堪的)。(逻辑推断;也可将untidiness与messy看作是近义复现)
4.B 由上文提到的收拾房间之类的事,应是housework(家务活)。(上下义复现)
5.C 由后面的not cleaning up their room or refusing to do the shopping可知,这里应是dropping the towel in the bathroom,一起为blame them的原因。(逻辑推断,或词语同现,受责备的应都是负面的意思)
6.A 由下句的However, some approaches提示,可知这里是指“不同的父母对待这些问题有不同的„方法‟”。(原词复现)
7.D 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有的方法比别的方法更能“达到预期的目的(successful)”。下文中的do better也有提示作用。(逻辑推断)
8.A 指yell at their children(对孩子大声叫喊)之后,意为“但是„后来‟又为他们清扫房间”。(逻辑推断)
9.A 改变孩子不爱整洁的“行为(behavior)”。(逻辑推断)
10.C 据下文所举的例子“不帮父母去买东西”“在冰箱里就找不到自己最喜欢的饮料”可知,这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逻辑推断)
11.D 在有了上述经历之后,他们就会“重新考虑”他们的行动。(逻辑推断)
12.A 由下文中的Communication is a two-way process可知,此处填communication。事实上,当完成第13空后,就基本上确定此题选A了。(原词复现)
13.D 由but可知,要选与lend an ear to(=listen to倾听)相对的talk。(词语同现;逻辑推断)
14.B 由but可知,要选与understand(理解)相对的scold(责骂)。(词语同现;逻辑推断)
15.C 此句是强调结构,是对前两句的总结,一句是说要lend an ear to(=listen to倾听),一句是说要understand(倾听),所以总结为“只有通过倾听和相互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才可得到解决”。(原词复现)
第二节 语法填空(共10题;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
16.it 考代词。17.earlier 考形容词比较级。18.were told 考谓语动词根据时态语态以及主谓一致规则的变化。19.but 并列连词。20.why 宾语从句的连接词。21.for 考介词。22.surprisingly 考词性转换。23.the 考冠词。24.where 考定语从句连接词。25.sunburned/ sunburnt 考动词变为非谓语动词。
Ⅱ阅读(共两节,满分50分)
A篇是记叙文,介绍有音乐天才的Samuel Osmond。
26.D 细节理解题。由第一段中的However, he can play very difficult musical pieces by musicians such as Chopin and Beethoven just a few minutes after he hears them可知选D。顺便提醒,有however或but的地方往往是出题的地方,可以注意哟。
27.B 细节理解题。由第二段最后两句 “Samuel wanted to become a lawyer as it was the wish of his parents,but music teachers told him he should study music instead.Now, he studies law and music”可知选B,Samuel按照父母的意愿是想做律师的,而不是做音乐家。因按父母的意愿是学法律,按老师的建议学音乐,故D错。
28.C 综合细节题。由第三段最一句Samuel can‟t understand why everyone is so surprised和第三四句 “I suddenly decided to start playing the piano, without being able to read music and without having any lessons.It comes easily to me---I hear the notes and can bear them in mind---each and every note”可知,他不用看音符就能演奏钢琴,故选C。
29.B 推断隐含意义。由第四段最后一句Samuel says confidently, “It‟s all about super memory---I guess I have that gift.”可推出。
30.B 选择标题题。也属主旨要义题。每段都有Samuel,全文都是说学法津的Samuel有音乐天才。
31.B 细节推断题。第一段说Natalie Smith 为其后面的六辆车交费,第二段交等了其中的原因,是她看到的 “Practice random kindness and senseless acts of beauty”这句话给了她深刻印象,由此推断,她是受这句话的启发,“想给他人施恩”,故选B。
32.A 细节理解题。由第三段第三句“I thought it was beautiful,” she said, explaining why she‟d taken to writing it at the bottom of all her letters可知,选A。选项B文中无信息支持,无中生有;选项C“决定将其写在仓库墙上”与文中“看到离家很远的一个仓库墙上看到这句话”意义不同,张冠李戴;虽然文中有她老公将其写在教室的墙上,但并不是她要他写的,更不是她抄写这句话的目的,与事实不符。
33.D 细节理解题。本题是问“谁想出这句话来的”,由第四段中的 “It was in a restaurant that Anne wrote the phrase down on a piece of paper”可知,是Anne Herbert想出这句话来的。可用排除法,Natalie Smith是在朋友的冰霜上看到的,Judy Foreman是在仓库的墙上抄下来的,Alice Johnson是从她女儿那得知的,她女儿是因为Judy Foreman的老公将此句写在教室的墙上而得知的,故不是这三个人想出来的。
34.C 推断句子意义。推断词、短语或句子意思,需结合上下文去理解。本段中先是Anne Herbert解释她想出的那句话意为:你认为(生活中或世界上)应该多一些存在的事,那么你就随意去做这样的事。接说着她想象中的这类事包括“给破旧教室粉墙”“在穷人区的厨房里留下热饭”等善举。那么该段结尾的话“善举和暴力一样可以在它们自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再看看接下来这一段,特别是第一句“随意的善举是可以传播或蔓延”,可知“善举同暴力一样是可以自我繁衍的”,故选C。
35.B 推理判断题。由最后一段的第一和第二句可以推知:受到恩惠的人很可能会施惠于他人,将恩惠传播下去。
本文作者叙述的是自己申请叫做灯塔计划的志愿者工作的过程和被选作志愿者后去阿布加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工作的经历,这段经历让作者学到了许多,改变了人生。
36.A 细节理解题。由第一段第二句 “My degree, with honors, in English literature had not really prepared me for anything practical”可知,作者的大学教育注重的是理解知识,选A。
37.A 推理判断题。由第二段最后一句In short, I did not take my decision to apply for the Lighthouse Project lightly.Neither did my family(总之,我并不是轻易决定申请灯塔计划的,我的家人也一样不是轻易决定的)和第三段首句Eventually, however, I won the support of my family(然而,最后我赢得了家人的赞同)可以推断出,作者是同家人讨论商量过的。
38.D 推理判断题。由第二段的第二句 “After countless interviews and presentations, I managed to stand out among the candidates and survive the test alone”可推知,作者面临了与其他候选人的激烈竞争。选项A“参加了许多讨论”,文中无信息支持,是无中生有,应排除;选项B“经历了富有挑战性的生存测试”,特别是由survival可知,编题者利用了文中的只言片语(survive, test),编造与文中不符的信息,迷惑考生,应排除;选项C“写了相当多的有关志愿者工作的论文”与文中“sent in all the paperwork needed for the application(呈送申请所需要的文书)”不符,应排除。故选D。
39.C 细节理解题。由第四段Though the local villagers were poor, they offered their homes, hearts, and food as if I were their own family可知,一到达这个村庄时,他受到村民的热情接待,故选C。文中信息具体,正确选项是对其概括。
40.A 推理判断题。由最后一段第一句all those things that had seemed so strange or unusual to me no longer did(他当初觉得奇怪或不寻常的所有事现在都不再觉得奇怪了)可推断,已适应了,但当初不适应时要适应这些,是有困难的,故选A。
本文是说明文,介绍了一种研究洋流的特别方式。
41.B 词义猜测题。由前面的so many shoes和后面的to try and match left and right shoes to sell or wear,特别是sell,可知是建立交易市场,故选B。
42.C 细节理解题。由第二段二、三、四句 “He phoned the shoe company and asked if they wanted the shoes back.As expected, the company told him that they didn't.Ebbesmeyer realized this could be a great experiment”可知,选C。
43.A 细节理解题。由第三段第二句Ebbesmeyer got to know a lot of them(serious
beachcombers)and asked for their help in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bout where the shoes landed及其后几句可知,选A,“通过海滩清理者收集信息”。
44.D 细节理解题。由第四段第一句Ebbesmeyer has become known as the scientist to call with questions about any unusual objects found floating in the ocean可知,选D。
45.C 写作目的题,也属主旨大意题。文章主题句在第一段,即However, ocean expert Curtis Ebbesmeyer does it in a special way---by studying movements of random floating garbage,由此可知选C。
第二节信息匹配(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46-50:BCDFE
Ⅲ 写作(共两节,满分40分)
第一节 基础写作(共1小题;满分15分)
2014年基础写作题材仍是报道性的应用文,主题选自国外新闻,和2013年火志愿者,2012年澳大利亚老年学位狂人,2011年虎妈战歌等相似,贴近现实生活。今年题目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对考生信息组织能力要求很高(信息组织能力包括信息归类、信息排列和信息表达),要求考生能够娴熟运用各类从句和非谓语等.想要文章出彩还得考高级词汇和从句非谓语等复杂结构两大法宝。
参考范文:
Version 1:
Richard Avis, a British who was born on December 1st, 1974, has started to look for time twins in the world since 2011 in order to know about different meanings of successful life in different culture.He uses the local media to help himself.So far, he has found 32 people, including 17 men and 15 women from 13 countries.They are government officials, athletes, drivers, teachers and artists.He plans to find 40 time twins before his fortieth birthday and then he intends to write a book according to this experience.第二节
参考范文:
Version 1:
Oseola McCarty was a laundrywoman for more than 75 years.Sheearned a few dollars each time.But she donated $150,000 which was her life savings to help the students who needed financial help.I think her behavior is worth praising and very unselfish.Everyone should help others in need.But how much to donate should be based on our actual situation.The $150,000 is very helpful to the students who have financial problems.They can buy many things they need as other students.And they may be more grateful and kinder.Therefore, it‟s more likely for them to help others in the future.If I am going to give donations, I will choose students too.They are in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 in their life.They need to get a long education.They have to buy a lot of books,pencil-cases, pens, erasers and so on, which will certainly cost a lot.They are growing up rapidly, which needs a lot of nutrition.If they don‟t have enough money, they can‟t eat enough food and take in enough energy.In a word, money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ents.(189 words)
读写任务(共1小题;满分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