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第2课时

时间:2019-05-14 13:0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第2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第2课时》。

第一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第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简介作者。

2.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3.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4.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6、.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四、填写“我的视角”。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作业设计:

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板书设计:

凉州词

孤独 荒凉

同情

浪淘沙

流程长

蜿蜒曲折

激奋

第二篇:小学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二首》2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1.简介作者王之涣。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5.想意境,悟诗情。(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 指名背诵。2. 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2.《同步学习与探究》。3.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沙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课后反思:

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第三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测试题2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测试题2

1、看拼音写词语

zǔ náo yì

rán

â

liâ

miǎn lì rě rãn jī xiào()()()()

()chà dào zhēn zhì mãnɡ lïnɡ qī liánɡ qǐn bù ān xí

()()()()

()

2、选字填空 艰 坚

()持()巨()固()险()贞

无()不摧

()强()辛()定()决()苦

举步维()

3、按要求写句子

①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把这句话改为反问句)②宋庆龄把李燕娥安葬在宋氏陵园。(把这句话改写为被字句)③我随手把作业本郑重地交给老师。(修改病句)

4、重新排列下面的句子,使它成为一段连贯的话。()老杨树上挂满了一串串嫣红嫣红的花穗。()春天,万物复苏。

()微风吹来,花穗随风摇曳,远远望去,仿佛一片火红的彩云在空中飘浮。

()小小叶片娇嫩嫩、绿油油的,展示出无限的生机。()花开花落,新叶抽出。

()在这绿叶丛中,一串串树种渐渐长大成熟,吐出了洁白的杨花。

()那一缕缕、一团团的杨花,载着树籽去孕育新的生命。

5、写出两句表达爱国情感的名言

含英咀华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对台北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啊!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回。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泪“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怅惘。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着雨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摘下送到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1.作者来台北干什么?究竟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ABCD四项中“盛”的意思分别与(1)(2)相同的项是什么,请分别填在相应的括号里。(1)盛情邀请()(2)盛况空前()

A、参加盛会

B、盛意难却

C、身着盛装

D、盛气凌人 3.第③段“紧紧”“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乡与我们交谈时神情“黯然”是因为什么?而“铿锵的声音”又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看戏的老乡们一听到《卖苗郎》、《寻儿记》便失声大哭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与哪句相呼应?用“

“画出来。温故知新

1、读拼音,写词语

dǒu qiào yín sînɡ

ào mì yùn hán

()()()()jìnɡ mì hōnɡ kǎo yīn yùn qín miǎn()()()()

2、填字组词

()乐道

()高()重

()然大物 意味()

()匆匆

()冲()撞

不()一格

年过()

3、按课文原文填空,体会表达的妙处。(1)()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了()。

☆这组

句,通过

觉、觉、觉写出了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引发的和。

(2)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进我的(),流进我的()。

☆这个句子写出了雨中山林的美,两个“流进”说明这种美不仅是眼睛看到的,也是 感受到的。

(3)我()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唤回来。

☆这是一个

句,从中我体会到了。

4、日积月累——填一填

☆落红不是无情物。☆今夜偏知春气暖。☆,不知云与我俱东。☆,每于寒尽觉春生。含英咀华 第一抹春痕

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走出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地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在春寒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和()呀!也许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觉得到。当孩子们采集到它时,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声地欢呼过。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这以后,稍一(),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彩尘,()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他们的课桌上。终于有一天,我看见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

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娇娇:

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

2、选择恰当的词填入文中括号内

①耐心 ②细心

③留心

3、文中“发现第一抹春痕”指的是什么?

4、将“这些鲜艳的粉末„„细心的孩子们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他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中的“染”换成“插”好不好?为什么?

5、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是哪个?说说为什么。

三思而行

1、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不但欣赏到了

,体会到了,还学到了一些写作方法:① ② ③

2、我还知道背诵和做摘抄是一种积累语言的好方法,学完本单元,我背诵了 篇诗文,做了 字的摘抄。今后,我还要坚持下去。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试题

1、看拼音写词语

ɡē bǎn bào yuàn kuí wú dǎo mãi yōu lǜ()

()

()()

()

shì

bào qiàn ɡē

shě

sī pî liū zǒu()

()

()

()

()

2、写出两句有关诚信的格言

3、下面一段话,共有4处错误,请在原句上改正。

一轮明亮的园月挂在空中,元宵佳节马上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马路边,张小冬和刘文斌由他的爸爸带着,拉着兔子灯跑来跑去,表情多么舒畅啊!

4、加上不同的标点,使句子意思表达不一样。①明明哥哥叫你快去 ②明明哥哥叫你快去 ③明明哥哥叫你快去

5、下面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A.环境描写 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 E.动作描写

①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③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

④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⑤“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含英咀华

他要感谢那只手

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孩子们也纷纷猜测。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

一个皮肤棕黑色

又瘦又小

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

弯腰 低头问他

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

这是你的手

老师

孩子小声答道

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 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有物质上的给予,()还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1.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给短文分段,用“//”在原文中标出,并写出第二段段意。4.为什么“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

5、这篇充满人情味的散文表达了一个极为明确的观点,这就是

6、假如给你一个同样的主题——我想感谢的东西,请你画一画,你会画什么? 为什么?

三思而行

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我感受到了,还学到了一些写作方法:① ② ③

第四篇: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二单元测试卷姓名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心()肉()难以()()()()暗长

()()不绝 汹涌()()浑浑()()

()纲()领()()不安 灰心()()

照样子填空,把成语补充完整。

无()不()——没有一件坏事不干。

无()不()——没有哪一种坚固的东西不被摧毁。

无()不()——什么奇怪的现象都有。

无()不()——没有哪一个细微的地方照顾不到。

无()不()——到哪里都取得胜利。

无()不()——比喻抓住一切机会,有空子就钻。

无()不()()——比喻事情的产生都有原因。

无()不()()——比喻事情非常凑巧。

三、修改病句。(用修改符号)

1.学习《穷人》一文,真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2.威华和小强通过争论,仍然不能把他的错误认识改变过来。

3.这棵树上许许多多又红又大的果实。

4.邻居家的小妹妹,不仅年纪小,而且很懂事。

四、联系课文内容作答。

1.通过第一二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高尚的人:有工作,生活 的周总理,有 的穷人桑娜和渔夫,有 的大兴安岭守林人,有的杨震。

2.《东施效颦》中的“颦”字是 的意思,这个寓言告诉了我们: ;《楚王好细腰》通过,讽刺了。

3.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片段中描写渔夫动作的词语有: ;描写渔夫神态的词语有:。

(2)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句子中的“熬”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他一句一句地(),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1)按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这个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总理对待工作 的态度。

5.“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唯一的听众》)

请问: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要说自己“耳朵聋了”?从这句话中你感悟到什么?

五、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暮夜无知者。

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所以美。

3.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

六、阅读短文,按要求作答。

生日的翅膀

儿子提出今年的生日不在家里过,要自己和同学们一起过。16次生日,他都是在家里和我和他妈一起过的,第一次,他要离开家,离开我和他妈妈,自己去过了。我知道,儿子长大了,随日子一起长大了,但多少心里有些失落。

①儿子的这次生日,早在半个多月前就开始和同学们紧锣密鼓地筹备了。②自己动手,比在家里我们帮他过生日要认真,也要有兴趣得多。③他们找到一家小饭馆,物美价廉,环境也不错。④那一天生日的时候,他一清早就出去了,准备先到北海划船,然后再去聚餐。⑤那些同学也早就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打来,热线联系,为他准备好了生日礼物。⑥一位同学为了他这个生日,本来全家要到北戴河去避暑疗养,任爸爸妈妈一劝再劝,楞是忍痛割爱,毫不犹豫,留下来陪他。⑦另一位同学和家人在西安度假,电话里得知他的生日,自己提前赶在他生日的那一天回到北京。⑧而另一位同学怎么找也找不到,以为刚放暑假时曾经对她

讲过的生日的事她忘记了,便不抱希望。⑨谁知生日的前一天晚上,这位同学打来电话,她是特意从老家赶回来的,刚刚进家门……

这就是孩子!只有孩子才会这样的热情,这样的认真,这样的纯真,将一个普通的生日做了一种友谊、一种承诺、一种象征。如果我是儿子,知道有这么些同学如此对待自己的生日,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家和同学们聚会在一起。当我知道这一切,我不再责备儿子,而是有些羡慕他。

生日那天,儿子和他的同学在那家小饭馆里一直热闹到很晚。第一次他的生日,家里缺少了他,一下子显得冷静了许多,但我可以想到儿子那里点燃着的生日蛋糕上的红红的蜡烛在跳跃着生命的火焰和那里洋溢着只有青春才会拥有的活力、朝气和欢乐。我知道,这是家里无法给予他的。家里可以给予他无限的温馨、欢快和富有,却难以给予他这些。一片叶子即使再温煦,柔和的风中也难奏响悦耳的乐章,只有一棵树上那一片片叶子聚合在一起,才会在风中飒飒细语,诉说着不尽的话题,摇响着一片他们彼此听得懂的动人的音乐……那天晚上十一点多的时候,儿子在那家小饭馆里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嗡嗡的话筒里,可以听得见欢笑声,想来儿子他们玩得正开心。儿子告诉我:他们正聊到兴头上,他想今天晚上不回家住了,他要到一个同学家里去住,可以接着兴致勃勃地海阔天空。他问我行吗?我该怎样回答?我能说行吗?我虽然有些不大情愿,有些无可奈何,但最后我还是答应了儿子生日这一天惟一向我提出的要求。即使我多少有些伤感,但孩子毕竟已经长大了,比我们想像的要飞快地长大。再美好温柔的家,也只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孩子总是要像鸟一样离开家飞走的。我知道这时候送给孩子最好的生日礼物,就是送他一副飞翔的翅膀。

1.读句子,联系第2自然段内容填空。

(1)“只有孩子才会这样的热情,这样的认真,这样的纯真,将一个普通的生日做了一种友谊、一种承诺、一种象征。” “热情”可以从 句(只填写句子序号)中可以看出;“认真”可以从第 句中看出。

(2)“一片叶子即使在再温煦柔和的风中也难奏响悦耳的乐章,只有一棵树上那一片片叶子聚合在一起,才会在风中飒飒细语,诉说着不尽的话题,摇响着一片他们彼此听得懂的动人的音乐……”。“一片叶子”暗指,“温煦柔和的风”暗指,“一片片叶子”暗指,“飒飒细语”暗指。

2.回答:儿子在外过生日很开心,“我”(父亲)却“多少有些伤感”。我为什么伤感?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教案 北师大版

古诗二首

三维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感受世人对明月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法:朗读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计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鸟鸣涧》。

1、认识生字“涧”。介绍诗人王维。

2、释题:“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回想一下,以前我们是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三、合作探究,精读点拨。

1、开展“古诗挑战赛”。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画出节奏);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

2、小结。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全班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月亮有关的古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明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介绍作者。

知道“暮”是指什么时候吗?“吟”是什么意思?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画出节奏。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评价。

4、师小结,再读古诗。

三、品味古诗《暮江吟》。

1、再读古诗,你知道了什么?

2、解释: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瑟瑟----形容江水的碧绿。铺----铺展。形容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可怜----可爱。似-----好像。真珠----珍珠。

3、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师适当点拨。

4、品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5、再读诗歌,比赛读。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鸟鸣涧 暮江吟 美 残阳 山中月夜 江边 静

教后反思:

下载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第2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第2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二首”教案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4.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一、单元主题 本组教材围绕“生活处处有真情”这一主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穷人》《唯一的听众》是精读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灵去倾听......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375教育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第三单元 数字 数字歌 教材分析: 《数字歌》是一首通俗易懂、活泼有趣的童谣,文中通过描写小朋友熟悉且喜......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6课《黄果树瀑布》(2课时)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6课《黄果树瀑布》(2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本课的作者,完成《助学》 “预习积累”第2(1)题。 2、通读课文,完成《助学》“预习积累”第2(3)题,并查阅《现代汉......

    古诗二首(2018北师大语文五年级下)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

    讲学稿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第2课时[大全五篇]

    黑林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科目:语文执笔:审核:课题:革命烈士诗二首课型:新授课学生姓名:备课时间:授课时间:课时编号: 一、营造气氛:播放电影片断 二、换位感受:介绍几位革命烈士......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草原(第三课时)(合集)

    草原(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最终定稿)

    你,浪花的一滴水雷锋,原名雷正兴, (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