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课文注释、上下文语境理解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微妙心境。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写景小品文刚刚接触,从“言”的角度,学生疏通文意、积累字词还比较重要,但从文章的中的“文美”“文人”“文化”的角度理解可能还太少。3重点难点
品味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微妙心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记承天寺夜游
每个喧嚣的白日后,我们总会期待着一轮月亮,它以如水的清凉洗去了我们心中的尘埃,让世界回归无限的清澈。面对明月,有人思念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人感叹人生:“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人怀念故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今天当《记承天寺夜游》的文字慢慢向我们走来时,请同学们用心品味面对明月苏轼抒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感慨,品味他被流放黄洲时精神的高贵;品味他的淡泊镇定、清雅空灵。活动2【讲授】记承天寺夜游
读美文
知文意
1、范读:这是一篇描写月夜小景的文章,老师特别喜欢这篇文章,我想把文章朗读一遍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揣摩感情。
提示:读音——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柏 bǎi 节奏(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自由朗读课文。
3、译读(结合注释、工具书、同学合作)重点字词提示: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欣欣然)(2)
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
月色入户:(门)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盖一癞蛤蟆)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口技 重点语句提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活动3【活动】记承天寺夜游 品文字
触情思
文字是有温度的,文字本身隐含作者丰富的情感。
1、再读课文,猜读文中哪些字词蕴涵作者细腻的情思
如“欲、入、欣然、念、遂、寻、亦、步、盖、但、闲人”(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苏轼的寂寞,主动与他作伴,慰藉失意的苏轼。闲——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为乐者”朋友稀少
“但
”透露其闲)作者微妙的情思体现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被贬的悲凉、人生的达观
2、深情朗读
活动4【练习】记承天寺夜游
望明月
赏美景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被誉为描写月色的绝唱。你能品出她的绝妙之处吗?
A、字里无月,却处处有月境。
B、比喻将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C、动静结合,给月色增添十分诗意。“积水空明”,这是一种静谧之美;“藻荇交横”,这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动静相承,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淡雅而又具有风韵的诗化的透明世界。
D、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喜悦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活动5【测试】记承天寺夜游
掬水月
诵在心
每一次吟咏,每一回陶醉,每一次感动,都是一次诗意的尝试,请同学们合上课本,用心掬起一掊水月,深情背诵文章,去领悟“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无限境界。活动6【作业】记承天寺夜游
吟诵描写“月”的诗句。要求:收集默写诗句并用此句式“这是一轮的明月”说话。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一轮清幽香满心田的明月。记承天寺夜游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记承天寺夜游
每个喧嚣的白日后,我们总会期待着一轮月亮,它以如水的清凉洗去了我们心中的尘埃,让世界回归无限的清澈。面对明月,有人思念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人感叹人生:“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人怀念故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今天当《记承天寺夜游》的文字慢慢向我们走来时,请同学们用心品味面对明月苏轼抒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感慨,品味他被流放黄洲时精神的高贵;品味他的淡泊镇定、清雅空灵。活动2【讲授】记承天寺夜游
读美文
知文意
1、范读:这是一篇描写月夜小景的文章,老师特别喜欢这篇文章,我想把文章朗读一遍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揣摩感情。
提示:读音——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柏 bǎi 节奏(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自由朗读课文。
3、译读(结合注释、工具书、同学合作)重点字词提示: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欣欣然)(2)
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
月色入户:(门)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盖一癞蛤蟆)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口技 重点语句提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活动3【活动】记承天寺夜游
品文字
触情思
文字是有温度的,文字本身隐含作者丰富的情感。
1、再读课文,猜读文中哪些字词蕴涵作者细腻的情思
如“欲、入、欣然、念、遂、寻、亦、步、盖、但、闲人”(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苏轼的寂寞,主动与他作伴,慰藉失意的苏轼。闲——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为乐者”朋友稀少
“但
”透露其闲)作者微妙的情思体现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被贬的悲凉、人生的达观
2、深情朗读
活动4【练习】记承天寺夜游
望明月
赏美景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被誉为描写月色的绝唱。你能品出她的绝妙之处吗?
A、字里无月,却处处有月境。
B、比喻将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C、动静结合,给月色增添十分诗意。“积水空明”,这是一种静谧之美;“藻荇交横”,这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动静相承,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淡雅而又具有风韵的诗化的透明世界。
D、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喜悦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活动5【测试】记承天寺夜游
掬水月
诵在心
每一次吟咏,每一回陶醉,每一次感动,都是一次诗意的尝试,请同学们合上课本,用心掬起一掊水月,深情背诵文章,去领悟“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无限境界。活动6【作业】记承天寺夜游
吟诵描写“月”的诗句。要求:收集默写诗句并用此句式“这是一轮的明月”说话。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一轮清幽香满心田的明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青州市偶园回中马宁
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 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
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诗文对抗赛。老师先把比赛规则说一下: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红组和蓝组),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另外一组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在向另外一组发问。如果回答不准确,就由本小组同学帮助回答,但发问权归另外一组所有。(生翻译,合作交流。师巡视指导。)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生兴致高昂,积极踊跃)师:好,准备开始!
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师:大家同意这种解释吗? 生(齐):同意。
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 生4:覆盖,遮盖。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你的回答得很准确。
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 生7:窗户。师:是吗? 生(齐):是。
师:不是。“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生(齐):知道。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释义。)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真是你方问罢我登场,你问我答,你来我挡;友谊对抗,兴致高昂呀!同学们表现真棒!文章内容我们有了初步感知,那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1: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师:概括得很完整。那我们就跟随苏轼一起去赏月色美景吧!师:那本文中苏轼是如何描摹月色的呢?
生1:写月色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2: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师: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3: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生朗读。)师: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是:是啊,月光如水,所以竹柏的影子就成了水中的藻荇,藻荇的浮游,又让人感到水的流动。月光在朗照,那无形的静态的月光便有了动态的美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古人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轼描摹的却是:明月庭中照,藻荇影中游。月色之美尽在其中啊。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师出示板书填空:
的朗月世界 生:澄澈透明!生:空灵!生:皎洁无暇!生:清朗幽美!
师:(板书)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师:情因景生,景为情设,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出了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独斟独酌,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感。眼前的朗月美景,唤醒了诗人心中涌动的情,于是触景生情,作者不禁感慨道:„„
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师:那何为闲人呢? 生:悠闲的人。生:闲暇的人。
生:我认为苏轼被贬谪,心情很郁闷,闲人是对自己的嘲弄吧。师:同学们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则信息(多媒体显示)(指一生)你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屏显背景材料:知识撷萃:(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师: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生2: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有道理。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 生(齐):不是!
师:“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生1:空闲。生2:闲暇。生3:清闲。师:是不是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月色美景呢?(生沉思、摇头)那“闲”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4:悠闲、闲适。生5:闲情逸致。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
师出示板书填空:
的旷达胸襟 生1:乐观积极向上。生2:从容面对苦难。
生3:豁达乐观。
生4: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
师:(板书)乐观积极、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生5: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师:你很有思想,回答非常精彩!
师: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学生自由朗读,找学生按标准格式诵读课文 :题目、作者、朗诵者)师:同学们朗读得非常棒,读出了月色之美,我觉得有的同学更读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照亮了作者的心灵深处。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屏幕显示: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以前读文章,见到描写月亮的句子,总以为是表达思乡之情的。今天,读了《记承天寺夜游》,才知道月亮也能传达豁达乐观的情怀。月亮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加丰满了。生2:以前被别人误解时,我都要沮丧好几天,跟苏轼比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心胸坦荡,就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生3: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掌声)
生4: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掌声)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让老师也特别感动。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师:最后,让我们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读美文、颂东坡吧!(生大声诵读课文,在诵读声中结束本课学习)【板书设计】 :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 闲 ↓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心无尘俗的旷达胸襟
【教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完以后,我从各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全面的反思,认为收获不小。从教学设计上反思:
本课我力求营造一个书声朗朗的课堂,把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无标点朗读、自由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齐读、熟读成诵;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朗读教学是成功的,因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把学生引入具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设计三大板块:(同游承天,徜徉经典——赏明月清辉郎照大地——品千古美文感悟情怀)思路清晰,由感知文本到感悟意境到品味语言到课外知识拓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理解文章、感受思想。整个过程力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及教师引导下自我发展,探究质疑。这正符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读读背背理解的诵读要求。
从理论上反思;
我国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文言词句的丰富之美、意韵之妙,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到语言文学的魅力。如果说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就是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描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 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从理论上思考,我觉得对于文言文教学,我应将朗朗书声洋溢课堂。
从个人教学角度反思:
我觉得整个教学设计比较满意,因为它体现了我文言文教学的总思路,它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方法,更因为它是一个充满竞争和乐趣的课堂,是一个享受性的课堂。但是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大面积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太多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有效的引导学生将所知展现出来,而不知之处老师补充指导,真正让学生融入课堂,又能走出课堂。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在这一点上因为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做的还不到位,另外还没有全身心融入到课堂之中,缺乏激情;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今后需要改进。
第二篇:10《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熟读成诵,默写全文。2.过程与方法:赏析本文写景句子的妙处,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并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词语的基本意义。2.品析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探究“闲人”的内蕴,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演示法、问答法、练习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如果把中国古典文学宝库比作一个展画厅,那么其中一定有许许多多使我们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精美佳作。有一种画轴,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独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其中,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便是绝佳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轴精品,借东坡文采,有幸一览一千年前的那个月夜,那片竹柏影。
二、走进作者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2.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寓居于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这篇仅为80余字的短文真实地记录了苏轼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名家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3.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发现月光从窗口射进来,于是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4.教师强调并引导学生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3)解衣欲睡:(想要,打算)(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也;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第二课时
四、自主探究
1.朗读课文并思考这次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
答: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2.是什么原因激起了作者夜游的兴致呢?
答: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3.记叙部分哪些字词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遂、寻。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把句中的“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五、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文中“闲人”的深层意蕴。答: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六、小结
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开放性问题)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七、作业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人人的家乡都有美景。你知道你的家乡在月夜里是什么样子吗?请以“月夜里的家乡”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游记。要求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绘。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东营区一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新授 时间:2009.11.16 执笔:周光学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的韵味。背诵课文。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写在下面。
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字音、读出停顿。
☆正音: 藻()
荇()
怀民亦未寝()遂()
☆划分节奏: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把不清楚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闲人
耳
☆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的困惑:
4.在现实生活中,“得”与“失”相依相成,“得”中有“失”。“失”中也 有“得”。请你写 出自己曾有过的一次类似的经历。并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二.学习·研讨 1.交流预习情况
2.初读文章,感知内容,理解文意。①有味地朗读课文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3.问题探究:
①作者笔下的月色有何特点?作者用妙笔绘美景,你认为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②有人认为: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一个“闲”字,对此,你怎么看?试说说你的理由。
三.巩固·拓展 1.积累:背诵课文 2.拓展: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采用“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的形式。
3.欣赏: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助读资料:
资料一:
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 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 ,写下无数传世杰作”。的确 , 苏轼21岁中进士 ,13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从青少年起便抱有济世之志,可是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 岁(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任职上苏轼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这期间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闲暇时纵情山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不朽篇章。资料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材料三: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本文即写于此时。
第四篇: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陈黎明,男,48岁,中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现任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竹瓦初级中学语文老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竹瓦初级中学 陈黎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感受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式阅读,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并体味意境。【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材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也是一篇颂月佳作,文中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心情,也从字里行间透出他当时贬官黄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时也透出一种参禅向佛的宁静心怀。【学生分析】
1、八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积累。我就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以前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本课的语句,采取抢答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积累,学会学习。
2、学生与苏轼时隔千载,年龄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人生经历更不相同。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对于情感体悟和美学经验不足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我在教学中努力以资料扩充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实到虚,深入文本语言内部,贴近作者的心灵,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钢琴曲《Kiss the rain》;两轴精品画卷图像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以及PPT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课件播放钢琴曲《Kiss the rain》,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新课。)
一、引入新课
导语:有一种画卷,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随着教师的深情导入,伴随舒缓的背景音乐,两幅画轴在屏幕上徐徐展开。)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苏轼,感悟苏轼
1、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注意正音。
①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然后进行抢答。(屏显。)
⑴欣然()起行。..《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⑶盖()竹柏影也 .《童趣》:盖一癞蛤蟆。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⑸水中藻、葕交横()。.(提示:用加字的办法解释。)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② 提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见到了哪些景物? 指名回答。
3、寻友赏月(屏显。)
寻友赏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学生齐读后,研讨下列问题:
①初冬之夜,苏轼本来是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
教师归纳:是优美的月色激起了苏轼夜游的兴致。
②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苏轼当时夜游的兴致很高?
还有哪些字词也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 教师归纳:欣然;念、乐、遂、寻、亦。
③ 从苏轼的“解衣欲睡”,你能读出一点什么呢? 教师先让学生感知一下自己是不是一到晚上就准备脱衣睡觉,然后结合屏示资料来理解苏轼的“解衣欲睡”。
(屏显。)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共事”,近乎于流放。
教师小结: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此时此地的苏轼或郁闷,或悲凉,或寂寞,或惊喜,但是,是月光入户的那一瞬间,屋里顿时明亮了,正是这一现象激起了苏轼的情趣:欣然起行,夜游承天寺!只有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不辜负生活赐予的美景而由此雅兴呀!
4、庭中月色(屏显。)
庭中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 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② 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生交流后,让学生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月的境界。
③ 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想象“庭中月色”描绘的画面。(屏显。)
(在宁静清新的钢琴曲《Kiss the rain》中,教师深情提示:那或许是一副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那或许是一副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好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那或许是一副清幽宁静的画面;那或许是一副似真似幻的画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师生交流。
④ 朗读这个层次,读出感情。
5、月下抒怀(屏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探究下列问题:
①此时的苏轼和张怀民可能会谈些什么呢? 师生交流。
② 这里的“闲人”可能是怎样的人?
教师归结:闲雅之人、清闲之人、悠闲之人。
(屏显。)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辖,以山林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再次感受他们两人是怎样的人?
教师归结:心胸坦然之人、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志同道合之人。
③朗读这个层次,读出感情。④教师小结
在常人眼中,这里也不过是一轮最普通的山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写满了种种情趣!此时,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这样一个闲置之人,身处逆境,还能拥有闲情逸致,拥有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情怀!
三、与苏轼同行
(随着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屏显。)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遭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一分钟后,随着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屏显下列文字。)
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①思考:面对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师生交流。
②带着自己的感悟再次把课文朗读一遍。③根据屏幕上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屏显。)
让经典永驻人间
叙事:月色入户→欣然(欢欣)→念(微撼)→遂(激动)→寻(急切)→亦(心有灵犀)→相与步(平和从容)
写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影——藻、荇交横
抒情:无月?无竹柏?但少闲人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千年不变的共同追求!在大家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苏轼,记住《记承天寺夜游》,记住我们今天的这一节课。
(在音乐声中,屏显。)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屏显。)
1、推荐阅读:苏轼《东坡志林》;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2、收集一个身处逆境却乐观不屈的人物事例。
【教学评价与反思】
怎样让学生比较容易且能深刻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内涵?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于是,我决定在教学中通过体验式阅读,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设置情境,收获一种别样的精彩。
1、以资料扩充情境
《记承天寺夜游》虽然只有84个字,所写的也只是作者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场景与细节,但是,短短的84个字却折射出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心情百态的影子。怎样能更好地把文字中的一字一句还原到苏轼的生活场景中去,我想,资料的引入是必要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恰当地插入了“乌台诗案”和张怀民的相关资料。以及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让学生走进苏轼的人生境遇,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依然具有闲情雅致,并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
2、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能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令人心驰神往。它特有的旋律、节奏,常常会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本课我主要运用了钢琴曲《Kiss the rain》来营造宁静恬淡的氛围,渲染清新、静谧的情境。同时,又选用了平和而又触动心灵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激起学生与苏轼的心灵的碰撞。
我以这样的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受到了听课老师的高度好评。
这是我难忘的一课,也是学生难忘的一课!感谢苏轼!感谢多媒体!
附个人资料:
作者:陈黎明 电话:*** 邮政编码:438211 单位:湖北省浠水县竹瓦初级中学 邮箱:6721252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