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老人与海鸥》
西土山乡河渠小学
胡倩
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主要内容: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吴庆恒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食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食海鸥、呼唤海鸥、与海鸥交谈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教学难点: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激发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1.教师:在昆明翠湖公园湖畔有一位老人和海鸥的雕塑,关于这座雕像有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家想知道吗?想。下面我们共同走进21《老人与海鸥》。
2.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老人。(课件出示)
二、查字词认读情况。
课件出示本课字词。学生开火车读。强调多音字。
三、浏览课文,把握大意。
这篇课文描写了每逢冬季来临,一位老人便每天徒步二十余里路去____、____、____等事例,以及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___、___、___等悲壮画面。
学生完成填空,教师板书主要事件。
四、抓住重点语句,品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人喂食海鸥,呼唤海鸥的语句。(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读感悟。3.找小组代表汇报结果。4.找同学读出感悟。
5.后来老人十多天没有来,我和友人把老人的遗像放在湖边,发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3)、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4)、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6.让学生结合重点词语来品读感悟。
7.课文最感人的部分15-19自然段。男女生分组配乐感情朗读。
五、情感升华。
1.海鸥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源于老人对它们深沉的爱,让我们怀着尊敬的心情来追悼老人。请同学们为老人的遗像题词。
2.用诗一样的语言对老人,海鸥说几句话。看课件。
3.老师小结:老人与海鸥,真心换真意,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让我们猛然醒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此美好,如此动人。让我们明白,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六、课下作业。
1、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狼图腾》。
2、课文通过抓住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细致刻画,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请你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个你与小动物之间的精彩片断。
3、写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议。
七、板书
21老人与海鸥
喂食海鸥
相伴
呼唤海鸥
无私的爱
与海鸥交谈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翻飞盘旋
吊唁
连声鸣叫
震撼的情
肃立不动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一面》教学设计1
六年级上册《一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7、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反馈交流
8、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1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习作一教案设计 ——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徐剑平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
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三)、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四)、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小树与鸟的对话;雪的自述;大自然的声音;蟋蟀在唱歌;听雨;游××ׄ„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四)、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五)、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第四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1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习作1-教案
习作目标:
1.学会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描写细致,感受真实。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照片,讲故事:(教师出示自己假期时在庐山游玩拍摄的照片)讲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游经历。
二.师生交流,激发写作兴趣:
1.师: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儿,去拥抱大自然,在假期中,想必大家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大家吗?生自由交流。
师: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假期生活,与其回忆,还不如现在就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好吗?
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师: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我们来献计献策。
生讨论.
1. 师: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照片的地点和内容作为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难忘。
2.师: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在大会堂所看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景,感悟写作方法:1.师:同学们,我们要记录自己的假期生活,你们还想到了什么?
2.写作提示:就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假期生活,想想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及当时的感受,然后有条理的写下来,注意突出重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一会我们交流。
五.理解“难忘”,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写作素材:1.刚才,大家在提建议时,说到了要记录假期生活的快乐,那在你在假期中除了快乐的经历让你难忘以外,还有不同的感受让你难忘吗?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难忘的经历。
生:可以是惊险的一段历程;可以是紧张的一个画面;可以是兴奋的一个瞬间;可以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可以是一次后悔的经历;可以是一种心酸的滋味„„
2.师:现在,对于“难忘的假期生活”,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生:不一定只有快乐是难忘的题材,只要是一段有意义的经历,都值得记录下来;生:我们的写作素材可以丰富一些,写出自己的认为最值得难忘的经历和故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师:是呀,一段难忘的童年之旅,之所以难忘,就是因为纪录了你自己亲身感受,刻骨铭心的历程,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神奇的,也许是充满挑战的,只要你写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一篇有价值的好文章。
六.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第二课时
一.讲评提示:
这节课,就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假期生活,想想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及当时的感受,看看哪些同学文章有条理的,注意突出重点,是否写出真情实感,我们一起举行交流。
二.学生阅读同学习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三.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四.刚才,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花在自然景观的特色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1.学生自己修改。
2.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3.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4.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习作一 讲评(1课时)
一、总评:
本次习作同学们写的事例丰富多样,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表达流畅,言之有物,其中写的比较好的同学有:笪媛媛的《难忘的一件事》,刘倩的《暑假趣事》,程雅琪的《暑假趣事》等同学。
二、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5--6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3.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
三、自主空间
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68页,圆的面积。【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渗透极限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探索和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利用已有知识并结合渗透“极限”的思想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板书:转化)
5、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补充感知、理解意义
(1)(出示圆片):那位同学来指一指圆的面积是哪一部分?(2)同学们再用手指一指自己带来的圆的面积。
(3)谁来说说什么叫做圆的面积?(板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圆的面积。)学生齐读。
2、比较猜测、探明方向
(1)提问:猜猜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下面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是否与半径有关:①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②想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互相说说。)
(3)活动要求:折一折手中的圆片能折出什么图形?(4)把16等份圆和32等份圆分别剪开(在黑板上贴出这两个圆),拼成两个长方形,拼好后一起思考黑板上的两个问题:
①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面积相等)
②课件演示: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什么图形?(分的份数越多就越像长方形)
(教师配合课件演示作适当说明)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并剪成2个半圆,重新拼组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剪成2个半圆重新拼组成一个更接近长方形。小结:它们的面积没有改变,圆的面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3、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a、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b、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c、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d、你能找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探究、分析,并将结果汇报。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 ∏r×r= r2 齐读公式
S= ∏r2
强调r2= r × r(表示2个r相乘)同学们太捧了,学会了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并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三、巩固运用、形成技能
1、我们用了多种方法推导、验证了圆的面积公式,并知道了圆的面积大小与半径有关,你们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2、求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只有知道半径才能求圆的面积?(1)课件出示例1(2)学生独立审题
(3)教师板演解答过程.3、求下面圆的面积
r=3m
d=5cm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集体核对时,强调要先算平方再算乘法。
4、判断题(课件出示)
5、拓展练习:机动题
小力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厘米。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约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深化认知: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练习十六2.4题.附:板书
圆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
×
宽
↓
↓
↓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 ×半径
=∏r×r
=∏r2 例1:r: 20÷2=10(m)S :3.14×102=314(m2)
答:它的面积是314 m2。教学反思: 课型:实践活动课 确定起跑线 教学内容:教材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与什么有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200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场面,博尔特以9秒58创新世界纪录。
师:为什么那么多人为这9秒58而欢呼不停?(与学生聊一聊比赛中公平的话题。)
2、播放200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决赛场面。师:看了两个比赛,你们有什么发现,又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①100米跑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400米跑运动员为什么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②400米跑的起跑线位置是怎样安排的?外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最前,这样公平吗?
3、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运动场。(板书课题)
二、观察跑道、探究问题:
(一)观察思考,找出问题关键。
师:观察跑道图,每条跑道一圈的长度相等吗?差别在哪里?比赛的时候,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怎样才能做到公平?
(二)分析比较,确定解决问题思路。
1、小组交流:观察跑道图,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
①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一个圆的周长 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圆的周长不一样。
2、小组讨论:怎样找出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①分别把每条跑道的长度算出来,也就是计算2个直道长度与一个圆周长的总和,再相减,就是相邻两条跑道的差距。
②因为跑道的长度与直道无关,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再算出相邻两圆的周长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
(三)计算验证,解决问题: 师: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 生:直径 师: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方法一:计算完成下表。
方法二:
75.1×3.14-72.6×3.14=7.85(m)
77.6×3.14-75.1×3.14=7.85(m)…… 师:刚才大家通过计算已经知道了400米跑相邻两个跑道长度大约相差7.85米,也就是相邻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7.85米。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呢? 生:第二种方法更简便。
师:如果我们计算圆的周长时直接用π表示,你有什么发现?(72.6+1.25×2)π-72.6π =72.6π-72.6π+1.25×2×π =1.25×2×π
(75.1+1.25×2)π-75.1π =75.1π-75.1π+1.25×2×π =1.25×2×π ……
(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跑道宽×2×π”)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 生:与跑道的宽度关系最为密切。
小结:同学们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确定起跑线的秘密!其实只要知道了跑道的宽度,就能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三、巩固应用,形成技能:
小学生运动会的跑道宽比成人比赛的跑道宽要窄些,要开小学生运动会,你能帮裁判计算出相邻两条跑道的起跑线又该相差多少米吗?400米的跑步比赛,跑道宽为1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如果跑道宽是1.2米呢?
四、回顾小结,体验收获: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确定起跑线
75.1×3.14-72.6×3.14=7.85(m)
77.6×3.14-75.1×3.14=7.85(m)……(72.6+1.25×2)π-72.6π =72.6π-72.6π+1.25×2×π =1.25×2×π
(75.1+1.25×2)π-75.1π =75.1π-75.1π+1.25×2×π =1.25×2×π ……
(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跑道宽×2×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