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霸王别姬观后感
霸王别姬观后感
还是高中的时候看过《霸王别姬》,那时候总觉得没怎么看懂,后来又简单的看了一遍。
程蝶衣,少时,他的母亲为了把六指的他送去梨园,不惜切去了他的手指。这与小豆子在一举一动中所表现出的对母亲的迷恋形成了显明的对比。不合群的他在一直在寻求那一束温暖自己的光。终于,在师哥那得到了,雪中送炭胜于锦上添花。于是,他把自己的迷恋,渐渐转到师哥身上。逃跑前不忘提醒师哥取那几个铜板,重情义而又天真。他在唱戏时,坚决说:“我本是男儿郎,不是女娇娥。”这是他对他自己性别的忠贞,绝不背叛。这或许有些偏执,却也
率真。
段小楼他少年时侠肝义胆,是个很仗义的人。可是在现实的车轮下,渐渐的化为了平淡。他的角色是西楚霸王,何等骁勇?可是他说是和师弟唱一辈子戏,却娶了青楼妓女菊仙。说是爱国,却是在蝶衣给日本人唱戏把他救出来后鄙视蝶衣。他背叛了自己,背叛了自己的戏剧理想,说是:“演戏得疯魔,没错。但如果活着也疯魔,咱在这凡人堆里怎么活?”可是,不疯魔,不成活啊!若是心里没有一点执念,若是没有一点底线,一昧的虚假,奉承,背叛,人生的意义何在?
段小楼是个看起来坚强的人,远比程蝶衣健壮的多,可靠得多。他在文革的牛鬼蛇神中,却是比谁都懦弱。问:那你爱不爱菊仙?答:不爱!这是对妻子的背叛。之后的对程蝶衣的揭发,那句“汉奸”更是对师弟的背叛。为了自己的苟活,迎合。他的“霸王”气概难道只是在“拍砖”这种自残行为中才能体现
么?是的,他是假霸王,蝶衣才是真虞姬。他只是个懦夫。
这部电影是大气的,悲凉的,带着一种历史的沉重感。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思维的结晶。纯净的美,不带世俗气息的浮华。是一部戏,也是一个人生。人生中也是充满了迷恋与背叛的。忠诚难寻,真相隐匿。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里却做着偷鸡摸狗的猥琐的事。只能带着怀疑,于是,“相信”这个词也只会在梦里浮现了。其实,背叛最可怕的是,最后背叛了自己。抛弃了自己曾经的理想,离开了自己曾经赤诚的心,丢失了自己心灵深处的灵魂。如此可悲,可叹,可怜。如果把灵魂卖给了魔鬼,尽得千金,抱得美人,风流快活一世又如何?没了灵魂,你还能感觉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么?电影里的程蝶衣看起来是悲情的,但他作为戏痴,能把一生献给戏剧,他何尝不是快乐的?段小楼看起来是快乐的,但他背叛了灵魂,纵然每天可以灯红酒绿,他亦只是醉生梦死,只为活
着而活着。霸王不死,总可能会东山再起,但他还是霸王么?
戏剧学家马丁艾思林曾说:“如果你在一个刚去的市镇上,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步行,到一个一里两里之外的地方去,那么这个旅程在第一次显得是无止境的,但是在第二次,当你记住了道路上那些成为次要目标并把旅途连接在一起的路标时,厌烦就会减轻,时间也就过得快多了。”因为一件事物,如果没有形式上的,缺乏表示其内在联系的标志,它就会显得是无止境的。一旦我们了解到这个距离,那么朝着一个明确的,遥远的目标前进时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因此,结构的清晰和演出过程中设置明确的“路标”是戏剧中极为重要的形式。一部史诗性电影往往具有“史”实的一面,展示宏大的社会场景,历史进程,众多的人物画像,也具备“诗”的特点,饱含高度的主观情感,诗化处理,在叙事线索上分支更多,包容更广。
《霸王别姬》人物性格的符号化取
向与脸谱化的戏曲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在叙事方法上,明显带有传统戏曲的史诗性叙事的特点,偏向于故事有头有尾,情景戏剧化,人物命运传奇化等等。
或许这就是电影民族化的象征。《霸王别姬》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楼宇深深,静观蝶变
观《霸王别姬》有感
0920141117 杨静娜
中国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美好的电影作品了。时隔十几年以后再看《霸王别姬》,没有一丝一毫觉得它是老电影,从来没有觉得它过时。也许,好的电影,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的。
《霸王别姬》的故事让人心生感伤。样貌如女孩般清秀的小豆子被妓女母亲剁掉了第六个手指后丢到了戏班子,随即受到同学京剧的孩子们的孤立和嘲弄,只有大师兄小石头关心他,在他训练压腿的时候帮助他,从而受到关师傅的惩罚。小豆子在一次逃跑的过程中看到京剧名家的排场,并感叹于京剧的魅
力,从而决定苦练基本功。只是豆子在唱“思凡”的时候总是唱“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被师兄拿烟斗捅嘴,之后再也没有唱错。童年的遭遇,以及清朝遗老张公公的摧残,加上师兄小石头的百般相护,小豆子对师兄产生了一种莫名朦胧的情愫。长大后的小豆子和小石头成了京剧名角,改名程蝶衣和段小楼,二人合演的《霸王别姬》名震京师。后来师兄邂逅花满楼妓女菊仙,并与之结婚。蝶衣的心灵受到重创,并与一直捧他的袁四爷走到了一起。后来日军入侵,段小楼音不满其嚣张跋扈被抓走,程蝶衣前去营救,给日本人唱了《牡丹亭》“游园”一折。日军投降以后,程蝶衣以汉奸罪被国民党抓进监狱。袁四爷、段小楼、剧院经理那坤出庭为其作证,没有帮到蝶衣,但是蝶衣终无罪释放。文化大革命到来,他们都被打倒,段小楼为了自己,揭发妻子菊仙的妓女身
份,最终导致菊仙上吊。十年**以后,程蝶衣和段小楼,以衰老之躯,重登舞台。在最后的《霸王别姬》中,蝶衣拔出了真剑,在爱慕了一生的师兄面前自刎身亡。
不得不说,这是个悲壮、凄凉的故事,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两位戏子的大半生演绎得缠绵缱绻。程蝶衣是我很喜欢的角色,他的心里只有“从一而终”,对师兄段小楼的爱慕一直未变,最终死于绝望。他的那句“说好的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让人心生震撼。他是戏里戏外的真虞姬,他不疯魔不成活,他单纯而执着的活着,充满诗意的活着。他拥有女子所有美好的特质,温婉,美丽,爱得深刻,恨得疯狂,却生为男儿身,一生哀怨。他对师兄说,你忘了咱们是怎么唱红了的,不就凭了师傅一句话,从一而终!师哥,我要让你跟我,不对,就让我跟你,好好唱一辈子戏,不行吗?他的热烈的表白换来的是师兄结婚的消息。剧院经理那坤说,这虞姬再怎么演,也得有一死。这也是程蝶衣的真实写照。
他出神入化的将虞姬演绎到了极致,在那个苍白**的年代,是一抹鲜艳的明黄,如同虞姬的披风,熠熠生辉。程蝶衣最终自己一剑结束了生命,留下师兄独自彷徨。
师兄段小楼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鲁莽,神经大条,豪放,也在社会的动荡中变得自私,为了一己私利揭发爱他的妻子。那一句“她是妓女,我跟她划清界限”,让人听得心里生疼,使妻子菊仙更加绝望。他是戏里的霸王,戏外的另一个人。他说,蝶衣,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呀!唱戏得疯魔,不假,可要是活着也疯魔,在这人世
上,在这凡人堆里,咱们可怎么活呦!可见他是一个将演戏和生活分得很清楚的一个人,也注定了程蝶衣的心空有一番激情,却得不到哪怕一丁点的回应。
花满楼头牌菊仙,是一个让人不知道怎么评说的人物。想声讨她,为了自己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不让丈夫段小楼
唱戏,不让他斗蛐蛐。把爱人绑得太紧。后来又一想,她要的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女人所需要的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家庭,丈夫,孩子,太太平平的心。她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有什么错呢。虽然她不喜欢师弟程蝶衣,但是在帮助他戒毒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母性光辉。这是一个很立体很真实的人物,巩俐的演出让这个坚强女子变得生动鲜活。
人物的命运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着各种不同的变化,他们的心境也会改变,唯有程蝶衣,从一而终,一直将唱戏作为生活的唯一,将师兄作为生命中唯一的那个人。从清末到文化大革命以后,他一直都是温婉的女子心境,坚韧如丝,却也总得不到那无转移的磐石。他坚持着京剧的精髓,坚持着自己对于京剧的纯粹的观点,坚持不向现实妥协。观影过程中,我真的希望蝶衣有那么一丁点的改变,就不会受伤之深,不会在那个黑暗的黑白年代成为最后的虞姬,含笑而逝。
另一方面,我也恨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们。程蝶衣给国民党唱戏的时候,那些人用手电筒晃人,掀蝶衣的裙子,而给日本人唱戏,是台下恭恭敬敬的坐着听戏的,程蝶衣一个人在台上唱。这样的反差让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有那么多优秀的东西却总被忽视。文化大革命同样是那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黑色记忆。人们的无知和
愚昧,将所有先进的、美好的文化毁于一旦。我无意批评什么,对历史也不想评判,只是在欣赏这部优秀的影片之时,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到深深的悲哀。如果这是一个程蝶衣的时代,如果我们还有那么多纯粹而坚持的文化人,我们的民族,甚至我们的世界,将会是另一种模样。
楼宇深深,静观蝶变。那一抹明黄,优雅了所有的年华。
岁月·回首
尽管距离那天观看霸王别姬已经
过去了几天,可是我却不能阻止自己不去想到它,而我,也终于明白了何为经典。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对梨园兄弟的悲欢离合。电影以两人走戏为由拉开大幕,转瞬时间倒退,记忆涌现······
1924年,北洋军政府时代,在北京的天桥儿聚集着无数民间艺人,他们个个身手不凡。当那一群画着京剧脸谱的毛头小子出现在眼前时,相信每一个看到的人的内心都是喜悦的,轻松的。
可是我们永远都想不到也猜不到接下来发生的那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小小年纪的小石头似乎深谙人世,说话行事远远不是我们现在的同龄小孩子所表现的那样,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生活所迫,不论怎样,他只是为了活的更好。面对叫嚷着砸场子挑衅的人,他豁出去自己的生命,只为保住他的兄弟和师傅;面对责罚自己的师傅,他高
声叫嚷着”打得好”;面对同在戏班的小兄弟们,他悉心照料,甚至擅做主张放走了小赖子和小豆子······这样一个为了讨生活而不得不坚强乐观的孩子,怎能不让人疼惜。
同是年少踏入梨园行的小豆子似乎有着别人无法触摸到的内心世界。沉默,源于他不幸的童年。不管他的母亲出于什么原因,结果终究是将他送进了梨园行,而陪上的便是他那截与生俱来的第六指以及起伏的一生。年少的他被迫去接受、适应一个陌生且近乎残酷的环
境,每天练功、吊嗓、听那些戏中的传奇,陷入“男儿郎”与“女娇娥”的纠结当中挣脱不了,以及那些少不了的责罚······这样一个孤独却善良的孩子,怎能不叫人怜惜。
当小豆子在王府唱戏出来捡到一个弃婴时,班主说:“个人有个人的命”。在当时的情况下,班主只能如此安慰那受伤的心灵。可是一个人却能改变自己 的命,前提是成角儿。我想,这大概是那句话的另一层深意吧。
《霸王别姬》,让小豆子回心转意,让他们成长,让小石头成了段小楼,让小豆子成了程蝶衣。
当贫穷、困苦渐行渐远时,生活并没有从此一帆风顺。蝶衣对小楼的依赖近乎偏执,他坚持要同小楼唱一辈子的戏,就像虞姬与霸王一样,成就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美好愿景。只可惜,小楼是世俗的,除了戏曲,他对一切俗世的东西都可以轻松享受。所以,就算没有菊仙,小楼身边还是会出现其他女人,只可惜,蝶衣不明白。这样看来,菊仙似乎是最好的选择,至少她对小楼是真心实意的,无论发生什么,就算与全世界为敌,她也会拼尽全力护着小楼。
蝶衣不顾一切深入敌营唱堂会,只为救出最令他挂念的师哥;小楼放下骄傲请求袁四爷出手马,只为救出最令他放心不下的师弟。他们之间的情谊不言而喻,只是时代的变革令他们不得不接受
近乎歪曲的一切。
小楼说蝶衣是“戏痴、戏迷、戏疯子”,毫无疑问,这是对蝶衣一生最精准的评价,却也同时判了蝶衣的死刑。蝶衣气急,脱口而出
对小楼和菊仙的指责。只有菊仙,什么都没说。可是,她又能说什么呢?她爱了一生、护了一生的男人就这样丢下了她,她明白,这次她掉进的是万劫不复而非段小楼的怀抱。
起初,我恨极了段小楼。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又有谁在那样一个时间点受的住再多一点的煎熬,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即将承受的是不是最后一根稻草。有人选择自保,有人选择自尽,那是一个悲伤的年代,我们没有严格的定义说谁对谁错,只是可惜了那一个十年。当一切归于平静,当他们历经艰辛后还好好地活着,当他们重归舞台演绎《霸王别姬》时,蝶衣却选择了同虞姬一样的归途······
回首那段岁月,有笑容、有眼泪,投在心上的是斑驳的记忆。
霸王别姬
尹巧 04110502 教科院小学教育 ***
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程蝶衣光影下一晃而过的十一年,是一场索然无味的苦等。时光匆匆,聚下因,结下果。他的十一年,只是在携着时光移向他必然的结果。一出京戏,一场死亡。一辈子,从一而终。程蝶衣太执着,太较真。他外表举止阴柔似水,实际上却少有人像他那样坚定、矢志不渝;段小楼很机灵、有胆气。但看似豪迈的堂堂七尺男儿、英雄盖世的霸王,却也有低头认输的时刻。人的本性往往经不起考验。程蝶衣,你是真虞姬,我是假霸王。
女生看电影、小说,常常纠结于谁爱上谁、谁不爱谁。我对这部电影的思考,也是从段小楼爱不爱程蝶衣开始的。我相信段小楼对程蝶衣的关怀不只是出
于义气。首先,在文化大革命中,在里三层外三层人体堆砌的巨大压力下,他揭发了程蝶衣,他与菊仙划清界限,他并不是真的那么重情义的人。他对程蝶衣,除了情义,我想,也有其他的一些感情。其次,他在揭发程蝶衣的时候,先说程蝶衣是汉奸,再用唱戏的花腔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地列数程蝶衣的“累累罪行”。在最后红卫兵对他拳脚相加之后,逼他揭实质问题之时,背景音乐变得伤感,他结结巴巴欲言又止,“他为了讨好大戏霸袁世卿??他??你有没有?他给袁世卿当??当??你有没有???你当了???”在断断续续的质问声中,在程蝶衣惊愕痛楚的眼神中,他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情愫也在一层一层地撕裂,露出不堪回首的过往。有些事,他并不是不在意,只是不愿意提起;有些感情,他并不是不理解,只是不愿意去触及。其实,当与不当,真的重要吗?他与他在那纷乱的世俗中,保全自身已是万幸,朦胧的爱在历数一条条的“罪行”时,终究楚河
汉界,镜花水月。
人的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两种。从社会性别上来说,没有纯粹的男人,也没有纯粹的女人,男女在截然不同的同时,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共性。而且,性别根本不可能是爱情的阻碍,社会压力才是。同性之间,没有不能相爱,只有不敢相爱。在同性恋备受歧视的时代,面对这样尖锐的问题,霸王也失了胆气。他永远不敢与整个社会为敌。还是那句话,人是社会人。
“文化大革命”实在是一个证明“人是社会人”的绝佳契机。最能击垮一个人的,不是肉体上的苦楚,而是精神上的压迫。当所有人都高喊着要打倒你的时候,内心的恐慌将轻易地将你淹没。因此,我崇敬程蝶衣,却也理解段小楼。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段小楼不愿意在别人的反对打压下踽踽独行。做一个愚昧的群众,也比坚持正义却不为人理解要好。却也
有人,不疯魔不成活,揭发姹紫嫣
红,揭发断壁颓垣,不愿跪下求饶,那就是程蝶衣。
就像程蝶衣问的,虞姬为什么要死?
就像程蝶衣答的,从一而终。
看完《霸王别姬》一部独具匠心之作,排除表演艺术不说,单就题材给人两大思考——阶级、个人命运。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向来都是谁占领了地域就依谁的规格算,至于占领的手段和过程不用追究。再怎么时代转换,舆论总能主导思想里残留的“污渍”,也不清楚明主跟自主能否扯上关系,千人所指的单个人不一定都是过街老鼠,还可能是前朝代遗留的王子皇孙,才子佳人;至于个人命运,痛苦与折磨是骄傲的开端,很多人都忘了关注成功人士没被人看透的多数时光。不过可喜的是,无论在怎样的背景下降落尘世,个人命运还是或多或少可调节的,当然说不上控制,每个人的精神承受力终归是有限的,霸王又如何,戏里的霸王又如何,在看似最明主的解放时期,却被逼着唾弃最亲最亲的师弟最后的尊严,是时代的悲哀还是他们戏子的悲哀?可怜的蝶衣,从小师兄口中亲切的小豆子,又小又弱又带几分女儿气的小豆子,师兄为了他冲撞师父的小豆子,被徒弟误解的蝶衣,应该是剧中最悲情、最催人泪下的的人物“元素”了,从小受到师兄的庇护,到底该不该喜?然而为什么最后的悲剧又偏偏源于此呢?不过就戏里角色的心理考虑,无论如何都是心甘情愿的,这就够了,有的事不讲结果,也不讲理由。可怜最后一幕:“我本是男儿郎”咋一惊,可怜的蝶衣才蓦然醒悟,自己竟迷迷糊糊过一生,为迟晚矣,只能应了戏中的情节,以死了解所有“情愫”与“恩怨悲哀”,留一个永未完结的画面。英雄小人,孰能无悲无喜,无怨无恨!捉弄人的缠绵随着时光延续,思想不断,遗憾就不断。
至于譬如京剧这样的文化精粹,费解蝶衣的“要是谁谁还在,京剧早就带到
日本了”,可能真是无奈之下的信口雌黄罢了?但是再想,战乱纷纷,灾难重重,又有谁能将它们“宝贝”呢?
第二篇:霸王别姬-观后感
《霸王别姬》读后感
——削去了戏与现实的隔阂,成就了虞姬的疯魔
20*** 秦张弛
认真地看了第一遍《霸王别姬》,觉得还是漏掉了很多细节,又看了第二遍,才有了一些对影片全局上的把控。第一遍在看的时候,对影片中的很多人物带了有色眼镜去看待,将主角和相关人物隔离开来。比如菊仙小姐和段小楼,我想当然的认为,阶级不对等的两个人,一个妓女嫁给一名角儿,一定会成为彼此的累赘和拖累;再比如袁四爷,开始只是粗暴地把他划分为坏人一列。等再看一遍过后,对待每个人物的发展有了新的眼光,历史的层次感也渐渐呈现在眼前。近3小时的电影,前后跨度却是半个世纪之久;剧中演员年龄更是从幼时到少年再到成年,成功演绎了一代人在乱世中的命运,剧情带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主人公是两名京剧的角儿,演艺生涯恰在改朝换代之时,随着影片的推进,人物的个性渐渐显露:小时角色的错位造就了虞姬,一个与时代环境慢慢大相径庭的人物出现了,“真虞姬、假霸王”形成了故事的高潮,人物的命运也有着完美的诠释。从影片最初谈起,面对的就是传统教育问题。梨园的戏班,像是传统教育的一个缩影,师长处于权威和不可撼动的地位,“孩子不打不成器”这一思想贯穿教育的始终。但这种教育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无可厚非的。封建时代,人们对待孩童的教育只是为了满足生计的需求,而慢慢到了现代,追求个人价值和创造社会财富变成了教育的最终目标。程蝶衣在成名之后,也许回首小时的经历,会感恩师傅当年棍棒教育对他的栽培。但这是可悲的,活生生地将一个人变成了训练的工具,并且让其思想彻底接受这一方式。时代在发展,社会风气在转变,当程蝶衣用师傅的老方法教育小四儿时,农夫与蛇的一幕出现了,传统的教育引来的却是发自心底的叛逆。
再来谈谈一张嘴就露出两颗大门牙的袁四爷所反映的阶级问题。在影片中,袁四爷作为梨园大拿,可以说是最懂程蝶衣的人了。或许在程蝶衣眼中,开始时,袁四爷只是由衷地欣赏他的戏,但到后来,程蝶衣也会像我们观众一般发觉袁四爷对待他的感情。不管怎样,袁四爷展现给段小楼和程蝶衣的一面,是风度翩翩的贵族爷,是“文武昆乱不挡,六场通透”之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贵族,在新时代下被人民批斗为“反动戏霸”,拉出去枪毙了;可想而知,他对于普通百姓所造成的迫害有多大。也直到这时,我才想起观赏影片时忽略了广大群众的立场。但直到袁四爷被批斗时,段小楼对待他的态度依旧是蒙在鼓里,以致于当听闻当众宣判袁四爷死刑时,目瞪口呆地惊呼“那可是袁四爷啊”。这让我想起,希特勒贴身秘书特劳德·琼格在回忆录中记述的关于希特勒的故事。从她的角度而言,希特勒是个非常体贴,温柔,博学和幽默的领导者,也只有到希特勒最终无路可走时,才展现给她不曾见过的另一面。我们距离一个人太过亲近,感受到的他的姿态往往与众旁人不同,只能在最终的审判中,无奈地接受那残忍的结果。
传统文化在影片中是个隐藏的主题。程蝶衣和段小楼对于“霸王别姬”这一戏段,从最初在封建社会被张公公赏识,到给日军慰劳,再到给国民党伤军,最后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给解放军士兵出演,时过境迁,变的是外部文化和旁人的心境,不变的是传统文化和蝶衣的痴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需要刻意的去维护,更需要一种社会环境去容纳和保护。一种文化是由当时特定的环境氛围所创造的,人们只是不由自主地接受并适应了它;同时,人们又是无数文化的摧毁者,正如《乌合之众》所说,聚集在一起的人群会丧失其理智,会更加冲动和低智化。想起影片中日本官兵观赏中国京剧演出时的正襟危坐,抛弃对于日本人侵略中华的现实,不禁产生崇拜和敬佩之情。程蝶衣的虞姬当真出神入化,许多人总结说是因记住了师傅的一句“从一而终”,从此不疯魔不成活;而我认为小豆子在小时抛弃了一些对于外部客观事物的评价,形成了自己的信念,而这份信念,伴随他经历了改朝换代,经历了情感的大起大落。
影片中每个人物看似合理的结局,都有着在特定环境下,因时代文化而作为牺牲品的可怜之处。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张公公和袁四爷可以理解为同一大类人群,即在封建时期位于上层统治阶级,他们的结局,因与人民群众利益背道而驰,可谓是十分悲惨。小人物如此,虞姬与霸王更加可叹。正如前文所讲,一种文明的结束,必定是群众将其摧毁;但正确性,无从评价。因此这种悲壮性,只可叹息,不可更改;电影中人们每次的选择都是对人性的锤炼,真实又无奈。感慨再多,没有虞姬,就没有这部旷世之作。可怜其一生,只在始和末才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于他人,是十足惋惜的,于虞姬,是不足以感到疑惑的,因为他的行为是契合内心的,无可遗憾。要怪,只能怪这世道的翻云覆雨,怪世俗的纵横百变。人生如戏,该离场时,不需要再去疑惑为何还有许多戏份没有完成,而要去坦然地准备那还属于你的完美谢幕。
第三篇:霸王别姬观后感
霸王别姬观后感
(一)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女人的面孔,轻浮的,无助的,带着点疯癫的意味。
怀里的孩子用布蒙着脸,能看到的只是一双漆黑明亮的眼睛,惊奇而又茫然的看着眼前的世界。
一张有着精细面孔的男孩子。
无法想象这个每日靠出卖肉体为生,靠轻薄的男人指缝里漏出的钱过日子的女人是如何有了这么一个孩子,而且,把他养到了这么大,然后狠狠心把他送入了戏班。
不太能想明白的是在那个时代为什么人们的生活和戏剧联系的那么紧密,以至于戏班的师傅踱着步子告诉这群孩子凡是人呢,就得听戏。
总之那个孩子还是入了梨园,他的母亲在严寒的冬日里用刀剁去了他多余的那个手指,人们不顾他的手上的血和眼里的泪强行要他行了拜师礼。
也许就在他多余的一指离开他的身体的时候,那个女人以及她的世界从此就和他再也不关。
每日里辛苦的练功,也许是那群孩子卑贱的生命所能做的唯一的事情。
但是即使在寒冬的天气里,他们也可以对着大江唱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虽然他们不会知道他们唱的是古代的大英雄所留下的穿越了多少个世代的毫言。每日的生活是师傅的皮鞭和他们并不懂得的戏词,但是心还是会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里觉醒着。
于是就在那句戏词里挣扎着:“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蛾„„”
想逃,其实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何,也许只是因为他只想要自己是个男儿郎。于是也许仅仅因为外面有他们梦想中的冰糖葫芦,就趁着那声吆喝夺门而出。
于是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除了有冰糖葫芦还有角儿,有一天也许他们也可能成为的角儿,要万人捧着,享尽荣耀的角儿。
于是,回去,也许冥冥中感觉到了自己的命运。
还有看不到头的弱者,看够了皮鞭木棍,吃了糖葫芦,一条绳子结束了自己。也许,还会有来生。他也许会这么想过。
经历了生死,接下来听到的是完整的霸王别姬的故事,记住了一句话:人,要自己成全自己。
(二)依旧会在清晨的时候对着有一条有着滔滔江水的大河唱着:力拔山兮气概世„„
在哪一刻唱顺了那句戏词,终于不再有挣扎,还了它本来的面貌“我本使女娇蛾,又不是男儿郎„„”
在哪一刻唱顺了那句戏词,终于不再挣扎,抛却了原来的自己。终于成了虞姬,在一个老公公的府上。可是那个把他们带出来的经理却说:这虞姬不论怎么演,总逃不过一死不是么? 于是,小豆子死了。活下来的是虞姬。在回去的路上拾到了一个孩子,师傅告诉他:一个人有一个的命。
却还是把他带了回去。
在冰糖葫芦的卖声和静默中,他终于破茧而出化做了蝶,改名为蝶衣。
在戏剧中活着,不论时世。国亡了也罢,糖葫芦的叫卖也罢,都再也听不到。镜中的人宛然一个妖艳的女子。
以为他就是虞姬,就是虞姬。
可是他的楚霸王却恋上了一个青楼女子。
任他的虞姬已到了人戏不分,雌雄同在的境界;任他有着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的容貌。
他只是想和他演一辈子的戏,完完全全的一辈子,不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尘世中,男子阳污,女子阴秽,独观世音集两者之精于一身,欢喜无量。
也许他也集了两者于一身。可是却不得实现在最最简单的愿望。
唱戏的时候人人都可以风魔,但是生活中,不可以。
在他的霸王成婚的那夜,他找到了他幼时就梦想得到的宝剑,他说霸王要有了这把剑,就能成皇上了。而虞姬,也能成正宫娘娘了。
(三)他对他的霸王说,从此,你唱你的,我唱我的。
从此,不论世事,只是活在戏里。
日本人也罢,国民党也罢,解放军也罢,只是活在戏里,他就是杨贵妃,他就是杜丽娘。鸦片烟袅袅升起的烟雾里会有一个要他沉迷的地方。还会有写给他母亲的信,一个也许在他的记忆里永远有着眼离的容貌,也许在他的心里他永远都是那个没长大的孩子。只是它们永远也不会被别人看到,那么安静的生了又灭了。
我想他不懂得这个世界。
他不懂得什么抗日救国,不懂的国共战争,不懂得什么复杂的人情交际。他只是一个简单的戏子。
告诉他的母亲,在他的心底永远都活着,把他抱在怀里的母亲,他一切都好,虽然外面的世道不太好,可是他只是安分的唱戏,把戏唱完换回包银,太太平平就是了。
一个简简单单的戏子。只是懂得他的戏,戏里面一颦一笑的美。
即使是日本人,即使是他是个侵略者,杀害了许多的中国人,可是,即使是他们懂得他所喜爱的戏曲,他也会惋惜他的死。
他只是想,如果那个日本人活着,京戏就传到日本去了。
江山易主,一代又一代。
他依旧是个戏子。
可是现实中,他依旧是个平凡的人。在大的政治风暴到来的时候,他依旧是也如一颗无力反抗的小草。
可笑的是,他亲手拣回来的孩子,却把他推到了风暴的最前沿。
然而,做为一个平凡的人,只有忍受,别无其他。
也许还能想起师傅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可是他不知道命到底是什么。
是那只能带走好多,也带来好多的他永远也握不到手里的,把他玩弄于其中的巨手?心慢慢的沉了下来。
在好多的东西都从他的眼前和心里逝去的时候,他唯一想要的,只是唱完那出戏。戏台上他依旧是风华绝代的虞姬,舞姿摇曳,戏台上的词是这样的: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受风霜与劳碌,年复年年,恨只恨无道秦,把生灵涂炭,只害得众百姓痛苦颠连„„拖着长长的余音,好像虞姬穿过千年的哀怨依旧不绝。
最后的时候,他和虞姬化为了一个人,死在了戏台上,虞姬自刎而亡,而他,终于飞离了这个尘世。
在他临死的一刻,也许他会想,还是活在戏台上比较简单。”
很长的一段影评,可是看了很感人,看了电影更是不能自已。。。
第四篇:霸王别姬观后感
看了《霸王别姬》,对于世事变迁,白云苍狗,生命在变换莫端的时间里沉没起伏,不禁感叹生命的微不足道。‘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段小楼和程碟衣戏里戏外的一生结合社会的历史舞台,把人与人的感情和冷酷的社会现实结合的淋漓尽致。
文革时期,时代动荡,思想的禁锢透视出这个时期形形色色人物的丑陋与无奈。那段历史对于我们整个民族来说都是可悲而又耻辱的,叫世人知道了曾经的中国人对魔咒使命的迷恋与尊崇。我不禁对看来人格分裂,戏里戏外找不到自我的碟衣的同情,对着一幕幕悲剧镜头感到无奈。这让我们勾起对历史暴力的控诉、反思。
程蝶衣,一个戏子,一个旦角,一个为情为戏而生的赤子,一个重情重戏的同性恋,一个敢爱敢恨的人!。被母亲狠心的砍断六指,再抛弃于陌生之处,梨园的艰苦生活,同龄孩子的嘲笑,让敏感的他有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于是柔弱的他和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倔强,本能封闭起自己,其实,他只是在保护自己。段小楼对他一连两次的解围,无形中将他充满防备的心敲开了一道缝隙,透过这道缝,爱将他的心填满了。唱旦角的他无法接受“我本是男儿郎”,却扮成“女娇娥”的命运。而当他真正唱对这句词时,他已人戏不分,一生的命运也因此发生改变。就是由于生活在那样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程蝶衣才会混淆自己的性别,走向悲剧的结局。程蝶衣是个专一的人,袁四爷虽对他穷追不舍,但他只爱段小楼一人。他曾对段小楼说过“说好了一辈子,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也不算是一辈子”,当段小楼负了他娶了别人时,他却做到了从一而终。他是个固执的人,他认准的事就不许改变,解放后京戏的行头简单不复杂,他却宁愿被抓也要维护传统京戏的行头。他是个单纯的人,他轻信于别人,菊仙为救小楼只说出敷衍的话,他也深信不疑,为日本人唱戏,不考虑战争和国籍,他只想唱给懂戏的人听。蝶衣在戏台上越是唱的婉转动人,在戏台下越是寂寞痛苦得不能自己。没有人尝试过走进他的干涸的内心,也没有没有人能够走进他痴迷的内心。沉沦不是程蝶衣的初衷,为了麻醉支离破碎的心。二十一年未同台的蝶衣小楼二人走上戏台,程蝶衣在舞台上自刎身亡。程蝶衣让我们看到理想的美好又能看到现实的残酷。
段小楼也是舞台上的名角儿,与程蝶衣不同的是,他把戏和现实分的很清楚,走下了舞台,他可以肆意所为,甚至娶个妓女做老婆。段小楼是个热心的人,在小豆子被众人排斥时,只有他愿意关心保护小豆子。在妓院看见菊仙被欺负,他不顾后果,果断上前相救,甚至娶了菊仙,说明他是个正直的人。他的憨厚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无论是菊仙还是蝶衣,无论对方生气还是开心,他都始终笑脸相迎,从不轻易动怒。另一方面,他不管对方是日本人还是国民党,不管对方势力是大是小,他什么都不管,冲上去就乱打一通,不顾后果。所以他身上也有着北方汉子与生俱来的鲁莽,冲动。至于后来他揭发蝶衣、揭发菊仙,保全自己,也要归于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人性发生了变化。
菊仙是旧社会妇女中的典型代表。她虽生在旧社会,又是遭人唾弃的妓女,但她胆大,敢爱敢恨。她敢于为自己说亲,敢于在旧社会抛头露面,敢于掌管自己的命运。她聪明,世故。做事圆滑,不卑不亢。她用自己的方法使段小楼履行承诺,娶了她,在别人都无计可施时,她又让袁四爷愿意营救程蝶衣。她认定段小楼只要有程蝶衣在就不会过好日子,她又以两人断绝来往为条件才营救程蝶衣。她可以周旋在任何类型的人群之中,无论是妓院,戏院还是权势之中。所以她是个有心计,有手段的女人。而在帮助蝶衣戒烟时,她心疼地抱着生不如死的蝶衣时又让我们看到了她有爱心的一面。菊仙最大的愿望就是和段小楼好好过日子,并为此一直做着努力。然而,这么个小小的愿望也没有让她实现。她是个能融入社会的人,可社会却并不让她融入。
喧嚷的戏台和忙忙碌碌的人间百态,只是历史先在设计的一部分,而历史也被先在的设计成一场无力摆脱的悲剧,对于在历史的喧哗和沉重面前渺小的个体,充斥着无限的无能为力感,而感情的生死存亡,与国家和民族的时代命运相比,其微小琐屑永远只能处于任人摆布的位
置。程蝶衣拔剑自刎,心灵的苦恋在时间的折磨下已经千疮百孔,面对不同的时代,相同的只是不同时代的痛苦经历。“哀莫大于心死”,只要心灵还有希望的光线照入,我们就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权力
第五篇:霸王别姬观后感
霸王别姬观后感之张国荣与虞姬
很多人在看过霸王别姬之后都说张国荣饰演的虞姬无可替代,称赞他的表演精彩绝伦,“简直就是把虞姬演活了”,而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张国荣与程蝶衣何其相似。
到底是虞姬造就了程蝶衣还是程蝶衣唱活了虞姬?
当程蝶衣还是小豆子的时候,他就为自己的身世而斗争过,他会逃跑,他坚持“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在他的性别意识还是很朦胧的时候身边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观点都是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虞姬,他本不想成为虞姬,但是在现实下,在对名利与身份地位的追求渴望中,小豆子最终还是屈服了,他开始明白想要活得好一点想不被打成为角儿,他只能成为虞姬。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也逼着小豆子面临这样一种局面:台上的虞姬,台下也成为虞姬。师傅说“不疯魔不成活”、张公公的虐待玩弄,一次又一次颠覆着小豆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连戏里戏外对自己都很好的师兄也喜欢上了别的女人,小豆子或者已经成为了程蝶衣的他已经分不清台上台下的距离了,他终于以为自己就是虞姬,而师兄就是自己的霸王,而霸王竟然在虞姬之外娶了别的女人,程蝶衣不甘,但是不甘又能怎样,段小楼对他,始终是兄弟般的情谊。程蝶衣只能在戏台上宣泄对霸王的爱,用自刎,一种决绝而有凄美的方式。
程蝶衣有一个懂他的袁四爷,只是袁四爷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也并不能保他周全,在红卫兵要段小楼交代程蝶衣的罪过时,程蝶衣被诬陷了,终于绝望了,无论是对他的师兄还是对自己的人生对这个世界。在历经沧桑的最后,在最后一次站在舞台上的霸王与虞姬,虞姬自刎,徒留项王怀抱着美人与宝剑痛失他所失去的„„
不得不说,程蝶衣的一生有过高潮也有过很多很多的低谷,他也抗争过,但是始终都争不过命运的安排。他把自己的一生当成了舞台上的虞姬,就算是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要穿着戏服在舞台唱完最后一句戏文“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或者可以说是程蝶衣终于可以从戏文中跳脱出来,变成真正的蝶衣、小豆子,只是他知道自己明白得太晚,青春年华不再,很多东西已经不再,还不如就这样轰轰烈烈为戏而生为戏而死成就最终的虞姬与霸王。为什么说程蝶衣把虞姬演活了?其实他只是一直活在虞姬的世界里,他就是虞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