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广东省东莞市历史中考考试大纲
2010年广东省东莞市历史中考考试大纲
【文件内容】
根据《关于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东中招办[2009]21号)文件的要求,东莞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地理、生物科目考试有关工作的通知》(东中招办[2010]5号)文件,对2010年中考历史的相关内容及要求做了统一部署,具体安排如下:
考试时间:2010年6月20日下午16:40-17:40 考试形式:采用笔试形式考试,全部采用标准化试题(单项选择题),用答题卡作答,共50个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满分100分,并根据考试成绩按卷面分30%的比例折算后计入学业考试(初中升高中)成绩。
考试内容:(以北师大版本历史教材为准)
七年级上册:第7、8、10、13、14课;
七年级下册:第2、3、18、23课;
八年级上册:第1、6、7、8、9、13、18、20课;
八年级下册:第1、6、7、11、14课;
九年级上册:第1、2、3、4、5、8、11、14、15、16、17、20课;
九年级下册:第2、4、6、8、10、11、13课;
【广东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根据东莞市特殊要求节选)
一、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指导思想
(一)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切实有效地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注重考查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三)体现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试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四)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确保试题的效度、信度,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杜绝有科学性错误的试题。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和评分要求,以保证阅卷工作准确、公正、合理地进行。
三、考试依据
广东省义务教育历史学科学业考试,是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的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际而制定。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一、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三、“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四、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五、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六、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七、长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八、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一、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四、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六、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
七、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八、七七事变的史实,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九、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十、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十一、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二、詹天佑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十三、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一、开国大典的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四、“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五、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七、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八、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九、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四部分 世界近代史
一、《神曲》、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二、《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三、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四、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五、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六、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七、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八、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九、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十、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十一、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二、罗斯福新政。
三、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四、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五、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六、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七、欧洲联盟。
八、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九、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第二篇:2013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大纲
2013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大纲
(与2012年相比有20处变动)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2.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2.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3.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4.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八)科学技术
1.司母戊鼎,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明珍和《本草钢目》等名医名著。
3.《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4.“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九)思想文化
1.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3.《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智慧和创造力。(新增内容。删除了“以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张择端为例,了解古代书法、绘画的主要成就”)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邓世昌和《马关条约》。
6.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增加)
2.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5.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及长征胜利的意义(新增内容,删除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的概况,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七七事变的史实,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5.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删除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的有关史实。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
1.张謇“实业救国”的基本史实。
2.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技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2.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3.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的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新增内容,删除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5.“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删除了: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4.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3.从我国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新增内容)
育的普及、“科教兴国战略。”(新增内容,删除了: “863”计划的制订。)
(七)社会生活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部分世界古代史
(一)上古人类文明
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漠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二)中古欧亚文明
1.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2.西欧城市的兴起。
(三)文明的冲撞与融合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第五部分世界近代史
(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新增内容)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3.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历史贡献。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
1.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基本史实,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2.从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疯狂掠夺,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1.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林肯的主要历史贡献。
2.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3.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五)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
1.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
2.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八)科学与思想文化
1.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
2.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
第六部分世界现代史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2.以国家工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3.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3.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4.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2.欧洲联盟。
3.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2.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六)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度独立的基本史实。
2.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史事件为例,了解”)
(八)科学技术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五、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
可采取闭卷、开卷以及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具体方法可由各地视情况决定。
(二)试卷结构
1.自行组织命题的市,试卷结构由各地级以上市统一确定。
2.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组织命题的试卷结构为
(1)考试用时50分钟,试卷卷面总分为100分。
(2)试题的题型、题量和分值详见下表:
题号题型题量分值
一选择题(由“单项选择题”改为“选择题”)25题75分
二综合题2~3题25分
共两大题 共27~28题共100分
(3)试卷分为试题和答卷,分开印刷,试题不留答题位置。答案答在答卷上。使用计算机辅助评卷的市的答题方式由各地级市统一确定并公布。
(4)考试的知识内容比例为中国古代史约20%,中国近现代史约40%,世界古代史约2%,世界近现代史约35%。广东乡土历史约3%。
第三篇: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大纲
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大纲
(与2013年相比有4处变动)
一、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既可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指导思想
(一)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
切实有效地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景”;注重考查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三)体现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试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四)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确保试题的效度、信度,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杜绝有科学性错误的试题。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和评分要求,以保证阅卷工作准确、公正、合理地进行。
三、考试依据
广东省义务教育历史学科学业考试,是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
[2002]26号)的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际而制定。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说明:红色楷体字内容是新增加及改动的考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原始人类文化遗存。
2.炎帝、黄帝的传说。
3、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3.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2.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3.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宋代的都市生活。
2.宋代的都市生活。
(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4.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八)科学技术
1.司母戊鼎,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明珍和《本草钢目》等名医名著。
3.《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修改)
4.“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九)思想文化
1.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3.《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4.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马关条约》及影响。(改动)
6.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5.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的概况,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七七事变的史实,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5.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的有关史实。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
1.张謇“实业救国”的基本史实。
2.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技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2.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3.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的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5.“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4.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3.从我国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六)科技、教育与文化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科教兴国战略。”
(七)社会生活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世界古代史
(一)上古人类文明
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漠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3.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二)中古欧亚文明
1.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2.西欧城市的兴起。
(三)文明的冲撞与融合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四)思想文化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第五部分世界近代史
(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1.《神曲》,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3.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历史贡献。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
1.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2.第一次工业革命及意义。(改动)
(三)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2.从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疯狂掠夺,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1.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林肯的主要历史贡献。
2.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3.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五)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
1.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
2.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八)科学与思想文化
1.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
2.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
第六部分世界现代史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以国家工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3.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1.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3.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4.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1.战后美国经济的主要特征。
2.欧洲联盟。
3.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2.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六)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度独立的基本史实。
2.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3.“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八)科学技术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五、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
可采取闭卷、开卷以及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具体方法可由各地视情况决定。
(二)试卷结构
1.自行组织命题的市,试卷结构由各地级以上市统一确定。
2.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组织命题的试卷结构为
(1)考试用时50分钟,试卷卷面总分为100分。
(2)试题的题型、题量和分值详见下表:
题号题型题量分值
一单项选择题 25题 75分
二综合题 2~3题 25分
共两大题共27~28题共100分
(3)试卷分为试题和答卷,分开印刷,试题不留答题位置。答案答在答卷上。使用计算机辅助评卷的市的答题方式由各地级市统一确定并公布。
(4)考试的知识内容比例为中国古代史约20%,中国近现代史约40%,世界古代史约2%,世界近现代史约35%。广东乡土历史约3%。
第四篇:2013荆门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3荆门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一、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之一,是测量初中毕业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上是否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方式。2013年历史学业考试将结合我市历史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几年来取得的考试改革成果,力求试题以教育价值与能力立意,进一步提高学业考试评价水平,推进我市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考试目标
2013年历史学科属于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统一考试科目。历史学业考试为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校是否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课,检查教师是否按照部颁标准授课,是否体现了历史教育的新理念,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是否形成了基本的历史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否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从而提高其历史素养,促进其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命题依据
2013年历史学业考试的命题依据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四、命题原则
1.指导性原则
试题要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性功能,严格按照《历史课程标准》命题,试题要反映出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试题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基础性、发展性、探究性、启迪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2.基础性原则
立足于基础性历史知识的考查,覆盖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核心内容,突出对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基本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结论的考查,强化对历史人文知识的学习、了解与掌握。
3.教育价值与能力立意的原则
试题坚持教育价值和能力立意,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感知、理解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如下能力:能简单地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能按一定要求对重要历史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比较;能阅读理解一些历史材料和图表,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能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探究现实事物的历史文化内涵;能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图表等形式表达自己的一些历史观点。特别加强考查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研究、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整合、表达、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力度。
4.创新性原则
继续保持我市近几年历史学业考试试题命制的特点:知识的广泛性、选材的借鉴性、内容的综合性、试题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性、题量的适当性和思维的发散性。同时注重命题技术的改革和创新,增强试题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将历史学习与研究的基本方法纳入纸笔考查的范围,以知识为载体,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为适应网上阅卷要求,今年将继续在答卷版面上设置答题卡。
五、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统一国家的建立
(1)秦兼并六国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2)汉武帝大一统
(3)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唐科举制度
(2)贞观之治
(3)武则天 开元盛世
(4)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
(5)遣唐使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
(2)郑和下西洋
(3)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4)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
(1)汉字的演变
(2)孔子 百家争鸣
(3)佛教传入 道教兴起
(4)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5)《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
侵略与反抗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危害
近代化的探索
(1)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创办的近代军事、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评价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孙中山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4)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内容新文化运动在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爱国运动史实五四精神中共“一大”成立及意义
(2)黄埔军校北伐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3)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工农红军创建和革命根据地创立及其意义
(4)工农红军长征史实长征精神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及局部抗战西安事变概况
(2)七七事变
(3)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抗战胜利及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和挺进大别山
(2)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概况及取胜原因
经济和社会生活
(1)张謇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2)近代交通、通讯出现文化生活变迁社会习俗变化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近代科学技术代表人物及其成就魏源、严复的主要思想
(2)新式教育的开端文学、艺术家及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2)抗美援朝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一五计划基本任务一五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端与失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建立国有企业改革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导弹部队建立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3)中美中日关系亚太经合组织
科学教育与文化
(1)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2)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第三部分世界历史
步入近代
(1)文艺复兴新船路开辟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及《人权宣言》主要内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重要影响
(3)珍妮机瓦特与改良蒸汽机“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1)美国南北战争
(2)俄国废除农权制日本明治维新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1)电力广泛使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2)“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
璀璨的文化
(1)启蒙思想的火种科学的革命
(2)文学巨匠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2)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战后“新秩序”对亚太地区安排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
(1)慕尼黑阴谋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2)《联合国家宣言》与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变化
(1)美国经济发展及特点
(2)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日本的崛起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美苏冷战美苏争霸
(2)一超多强科索沃战争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欧美文学名著现代美术
六、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式
2.赋分:45分
3.题型: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非选择题包括识图、材料识别及简述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比例为40%:60%。
4.内容比例: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比例为60%:40%。
5.试题难度:试卷中容易、中档、较难题的比例为6:2:2。
第五篇:2011山西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试卷结构
2011山西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试卷结构
一、考试依据
山西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业考试以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学生历史课程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二、命题要求
命题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利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贯彻。
1、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测量学生历史课程应达到的学业水平,兼顾不同层次学业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注意试题难度适中,分布合理,力求使所有学生的学业水平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2、考查历史思维能力。有效测量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题型,适度体现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反映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将社会热点与历史史实自然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考试内容
1.考试的范围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六大板块知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其中涉及的山西历史也将有所体现。
目前我省使用的教科书有:《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分别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三个版本的教材。它们是命题的主要参考书目。但考查的内容及其范围不超出《历史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能力要求
(1)学生知道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理解基本概念。
(2)学生能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辨识历史图表的能力。
(3)学生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材料正确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4)学生能够结合背景、过程、结果和有关史料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5)学生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同世界的多元性等。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采用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时间为70分钟,分值为75分。
2.第Ⅰ卷为选择题,机读卡答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纸笔答卷。
3.选择题主要是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简答题(含列举题)、材料分析题、分析说明题、探究题等题型。考查的知识内容和题型的比例如下:
2011年山西中考思想品德考试大纲试卷结构
一、考试依据
山西省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业考试以教育部2003年5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思品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思想品德课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考查。
二、命题要求
学业考试思想品德科目命题,要依据《思品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体现《思品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有力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习方式改革,全面落实《思品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知识的要求,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继续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命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思品课程标准》中规定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规范日常行为、文明健康生活以及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要切实体现思想品德课学科特点,进一步贴近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现实,体现本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积极引导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重视形势政策教育,关心国内国际大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将所学的德育知识真正加以内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继续探索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命题形式,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学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命题要杜绝设置偏题、怪题,避免出现科学性、政治性错误。
三、考试内容
1.基础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考查范围
学业考试思想品德科目命题,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和健康发展途径、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关系、我与他人社会自然的道德规范、基本法律知识及其基本作用和意义、我国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等《思品课程标准》规定所学基本知识,“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近一年来(2010年3月21日至2011年3月20日)的国内外大事为基本内容。其命题的知识内容与实践活动范围具体说明如下:
说明:
(1)考虑我省初中学校思想品德课程开展实践活动的经费、时间、安全和学业负担等实际情况,实践活动考查命题范围将以思品课标所规定的部分实践活动(见上表)为主。
(2)时事政策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品德课程学业考试的必考内容。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有关内容约占10%的分值,一年时事将与所学教材内容相结合一并考查。
2.能力要求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和评价考试改革发展趋势,学业考试思想品德科目命题,要着重考查学生的道德、心理、法律和社会责任感等德育综合素质,突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德育知识指导自己规范日常行为、文明健康生活的成长过程与效果,注重考查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考查如下能力:
(1)调控自己情绪和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2)掌握爱护环境基本途径和方法,具有爱护环境的习惯和能力。
(3)掌握交往与沟通技能,积极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4)搜集、处理、运用信息以及选择与处理社会生活的能力。
(5)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复杂性,能够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6)理解社会生活中规则的必要性,领会法律意义,遵纪守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能力。
(7)恰当使用思想品德学科专业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进行表述。
四、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采用开卷笔答形式,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其中:
第Ⅰ卷为选择题(分值约50%左右),机读卡答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包括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实践探究题等主观题,分值约50%左右),纸笔答卷。试卷内容比例、开放性试题比例及试卷总体难度列表说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