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祖国69年变化调查报告
祖国生活变化调查报告
***年级***班 *****
祖国六十九岁了,变化日新月异,在这次国庆期间我对周边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变化进行了一些调查。结果如下:
一、家庭变化
调查对象:50年代出生的表舅爷
通过调查,在60年代吃饭是“两稀一干”,一个月吃两次肉就算不错了!连电扇都没有,热了就只有拿扇子扇,大多数人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新鞋,而且都是自己缝制的。
到70年代,在吃住上并没有多大变化,当时时兴“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录放机,这是当时最奢侈的东西。
到了80年代许多家庭都有了“三转一响”,那是最想要的东西是“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一星期可以吃一次肉了,也可以到商店买衣服了,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90年代“三大件”已普遍进入家庭,也取消了计划经济,自由交易催化了市场经济。
现在,空调早已进入家庭,汽车也日渐普及,智能移动电话更是人手一部。
二、交通变化
调查对象:60年代出生的表婆婆
通过调查,60年代主要交通工具是两条腿,当时自行车都很稀有。70年代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到了80年代,摩托车已普遍出现。从90年代开始,汽车也渐渐进入了家庭。
在家乡成都,在60年代—70年代全是坑坑包包的土路。到了80 年代就渐渐有了柏油公路。90年代,水泥公路开始出现。进入新世纪,高速公路通车,火车通车,近年高铁也和西安通车了,我们亲人之间的联络更加的安全、快捷。
三、房屋变化 调查对象:身边的亲人
60-80年代都住着平房,连厕所都没有,只有两间屋子,五口人住20平方米。90年代就住上了楼房,不过也只有五六十平方米,墙面只需刷白就行了。
现在,住上了高楼,有电梯,而且都是100多平方米,装修也漂亮了,智能家电的普及让生活变得方便和有趣。
四、整体变化
调查对象:电脑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8)国防和建设迈出新步伐;(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结论
中国的飞速发展让我深感惊叹,老辈人亲眼见证了祖国起步的不易,见证了祖国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坚定目标和逐步实践目标的决心与勇气。过去的生活,我们无法掌控,但我们有信心把控未来。现在我们房子越住越大,马路越来越宽,生活出行越来越方便,我们的幸福感不断上升,我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我深信未来的中国会更加美好,祝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调查人:****** 2018年10月5日
第二篇:祖国60年生活变化调查报告
祖国60年生活变化调查报告
预备一班 王顾宇
祖国六十岁了,变化更是日新月异,这次国庆我就针对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变化进行了一番调查。
一、家庭变化
调查对象:50年代出生的叔叔
通过调查,在60年代吃饭是“两稀一干”,一个月吃两次肉就算不错了!更不用奢望空调,连电扇都没有,热了就只有拿扇子扇,大多数人一年才有一件新衣服,一双新鞋子,而且都是自己做的。
到了70年代,在吃住上并没有多大变化,就是有了“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录放机,这是当时最奢侈的东西。
到了80年代许多家庭都有了“三转一响”,那是最想要的东西是“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一星期可以吃一次肉了,也可以到商店买衣服了,一般家庭都能吃饱了。
90年代是“三大件”已普遍进入家庭,也取消了计划经济。
现在,空调进入了家庭,汽车也渐渐进入家庭,体型小、功能全的移动电话进入千家万户,电脑更是风靡全国
二、交通变化
调查对象:60年代出生的阿姨
通过调查,60年代主要交通工具是两条腿,当时自行车都很稀有。70年代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到了80年代,摩托车已普遍出现。从90年代开始,汽车也渐渐进入了家庭。
我的家乡广元,在60年代—70年代全是坑坑包包的土路。到了80 年代就渐渐有了柏油公路。90年代,水泥公路开始出现。进入新世纪,绵广高速通车,广元到各县区、大多数乡镇,甚至到部分村社都是水泥路、沥青路。在不久的将来,广元将有两条铁路主干线、五条高速公路纵贯全境。
三、房屋变化 调查对象:身边的亲人
60-80年代都住着平房,连厕所都没有,只有两间屋子,五个人才住20平方米。
90年代就住上了楼房,不过也只有五六十平方米,墙面只需刷白就行了。
现在,住上了高楼,而且都是100多平方米,装修也漂亮了。
四、经济变化
调查对象:电脑
从1952年到200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增加了77倍,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今天的中国,与60年前相比,一天创造的财富相当于当时一年的总量,国家的财政收入是那时的1000倍;今天的中国,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已经不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穷国弱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1%上升到了6.4%,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2007年就超过了美国。2008 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中逆势强劲增长,总量突破3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也从1952年的1.39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1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五、结论
中国的飞速发展让我深感惊叹,无论是家庭、交通、房屋还是经济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我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我深信未来的中国会更加美丽。
2009年10月3日
第三篇:感受祖国变化调查报告
感受祖国变化调查报告
八十一年风雨兼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路披荆斩棘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从此过上了当家做主的日子!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到十二五时期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向世人展示了自立、自信与自强!这也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一个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祉的政党的无限智慧。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战争的破坏,我们一穷二白,毛主席感慨地说:我们除了造桌子椅子还能造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恢复和发展的30多年,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30多年,也是我们党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认识的30多年。30多年来,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认识成果,集中体现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目标的认识,有一个由“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飞跃 我们党对于“三个文明”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左”的错误的影响,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物质文明建设。结果是,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左”的错误,实现了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意识不断增强。在物质文明方面:
(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一五计划”: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54年《宪法》颁布基本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使得我国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3)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的赎买政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66.1元。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步入了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
1978-2003年期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9%,成为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期,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8%。
中国的人口总量占世界1/4,是当今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最大的经济转型国家。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被誉为人类经济增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中国在5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在“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的经济增长率,其他时期基本取得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尤其是1978年以来,有10年的增长率在10%以上,除了1989、1990年之外,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是在7%以上,平均年增长率超过9%。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不多见的。二是经济增长的波动比较大。总体来看,1949-1978年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波动幅度非常大,并且波动周期相对较短。正增长最高达到32.6%,而负增长最高达到-33.5%。但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变小,波动周期增大。尤其是1994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趋于稳定。
三是相对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而言,中国1978年以后的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水平更高。2002年中国GDP突破了10万亿元(RMB)。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无论是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还是与前苏联或俄罗斯比较,都是比较高的。可以说,在这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最快的。尤其是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对其他国家是加快的。这一点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远大于以上这些国家,而波动周期则小于这些国家,这一特征即便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也是如此。
1949年建国之初,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经过5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两次转折:
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期间重工业的快速发展,第一个转折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成的,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变为第二产业占优势比重,三次产业结构变为“二、一、三”。第二个转折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完成,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到“二、三、一”。此后,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在经历了一定回落后逐步上升,但总体稳定,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
从就业结构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持续降低,进入1990年以后劳动力规模也开始减退,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大幅度上升,1994年以后超过第二产业,并表现出较快的势头。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调整与转移,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明显呈现出成为“世界加工厂”的趋势。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大国,拥有很多其他国家发展制造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中国劳动力素质较高而且还在不断提高;困扰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障碍目前已经基本消除;中国工业配套能力较强;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中国在加工制造方面的优势则越来越吸引着全球的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在政治文明方面:
新中国成立 60多年来,中国政治整合先后经历了 “改造式整合”、“运动式整合”、“无意识容纳”、“选择性整合” 等阶段,并逐步显示出 “全面整合” 的特征。与此相应,中国社会在经过长期的 “阶层合化” 之后重启了 “阶层分化” 的进程。“阶层分化” 虽然有效释放了社会发展空间,但是整合机制的滞后性却制约了社会阶层的正常分化,造成 “阶层分化” 与 “政治整合” 之间的结构性紧张。目前,阶层冲突增多、阶层结构失衡、分化动力不足以及各阶层政治参与需求增长等,都对新时期的政治整合提出了新的挑战。阶层结构在社会变革的宏大叙事中,不断经历着合化、分解、重组的历史演绎。但是,任何历史性转轨都会伴随新旧结构的强烈冲突和衍生新的矛盾,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整合机制,社会改革的空间将被大大压缩,阶层矛盾的激化还将冲击社会发展的进程。
从1953 年起,新中国开始推行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了逐步实现工业化,在苏联模式影响下,国家权力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公共权力直接作用于阶层结构,同工农阶级结盟,大大提升了社会底层群体的政治地位。为了控制社会流动, 1952 年到957 年,中国相继实行了 “户籍管理”、“粮食统购统销” 等阻断人口流动的政策,自由就业的劳动力市场被关闭,正常的社会流动被阻断。在思想文化上,毛泽东强调 “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剥削阶级进行强迫性的思想改造,对党内干部和工农群众,则采取了教育和整风的方针。通过持久的思想改造运动,新政权逐渐控制了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
改革开放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引入的市场因素,一度形成了 “双轨制” 的资源配置方式,改变了阶层分化的动力格局,由权力主导的阶层差别模式逐渐转换成了 “权力 +市场”、“身份 +契约” 的“双轨诱变” 模式,政治整合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容纳社会变迁是政治整合的最起码要求,在改革开放前期,虽然很难说有一个对社会结构的总体安排,但是许多具体的改革促进了阶层分化,并且在无意识中容纳了这种变迁。2006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标志着中国全面政治整合的开始。执政党开始从追求经济绩效的合法性资源,逐渐转向深耕民生土壤,以赢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国家开始了 “建设服务型政府” 的步伐。这也正是回应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调动各阶层积极力量而实施的重大步骤。向社会各阶层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使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弱势阶层等措施的推行,标志着中国政治整合从原来重汲取” 轻 “赋予”、重 “市场导向” 轻 “利益均衡” ,进入到注重民生、以利益共享来整合社会的时代。在精神文明方面: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把一个昔日贫穷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作用。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明确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精神文明建设进入的时期。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60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十八大即将召开,今后的时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发展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的手中实现,我们将投身见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而我们则是这辉煌史上最为璀璨耀眼的群星!
时代在召唤,未来在召唤,我们就是创造美好未来的新星,让我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吧!
第四篇:祖国在变化
祖国在变化
时间如车轮在飞转,祖国正在崛起,科技不断在创新,祖国迎来了它60华诞。6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这头东方巨龙开始慢慢苏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起家乡的变化,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比如新的商业街、栋栋大厦、全免费开放公园、恐龙园和野生动物园等等,都以崭新的面貌来面对我们。
首先,放眼农村,农民的生活已经完全告别了瓜干饼子的年代,吃上了白白的小麦面粉,饭桌上鸡鸭鱼肉成了家常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也成为了可能,而且交通工具更是有着想也不敢想的变化。乡里人也不仅仅只讲吃得饱,而且也在讲究吃得好,吃得健康。原先的小草房也早已不见,到处可见的是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有的甚至是楼房,家里电器也是一应俱全。最吸引人的是那广阔的绿色的农田正是这绿色养育了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基地。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街越来越热闹,公路上的车越来越多,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每个住房小区里都有草有花,有老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孩子们也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享受着现代化教学带给他们的乐趣。
其次,我国城市的经济贸易和社会活动日益繁忙,城市交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增长。现在的公交车线路布满了全国的每个城市,私家车也越来越多,泥泞的小路都变成了条条柏油马路,人们出差旅游随心所欲,飞机火车方便快捷。
再有,北京奥运会在全世界数十亿双眼睛的关注下顺利地落下了帷幕,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聚会,也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中国给世界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世界也给中国投来了称羡的目光。16天的喧闹和狂欢过后,站在全球体育金牌霸主的宝座上回望,无惊叹奥运会给中国带来了无数的感慨和希望。
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的沧桑巨变,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我为能生活在如此发达,先进的中国而感到自豪。祖国,我想对你说:祖国为我你骄傲,为你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自豪!
第五篇:祖国的变化
祖国的变化
祖国的变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祖国的变化,将永远成为我们中国人民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面对祖国的版图,我深深地感受到如母亲般温柔的爱抚,目光在雄鸡般的轮廓上定格,一股深情的歌自心底静静地流淌……
其实变化发生在每一处细微的角落,从中可以看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从前,人民主要的是吃得饱,穿得暖就可以了,可是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与以前的比起来真是截然不同。现在,在吃饱穿暖的条件下,更需要惬意。从前吃东西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什么都要票,还有限量的。可是现在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吃好,生活的很幸福。从前,一年四季都是一件衣服,冬天添棉花,夏天拆成单的。可是现在每个人都有漂漂亮亮的衣服穿,富裕的还可以每年换着样穿。在从前,我们的祖国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家。可现在,我们的祖国也变得繁荣富强了。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加快行动的步伐吧!让我们所努力的一切成为建设美好未来的基石吧!也只有这样祖国的地基才会更扎实牢固。
08年奥运会在我们的首都——北京举行,奥运会的开幕式使我至今难忘:一个柔美的身躯在画卷上跳舞、画画;一个个炎黄子孙用刚硬的手击缶,声音传遍五湖四海;一个个用烟花放出的脚印代表我们的祖国又进步了……残奥会举行,是多少残疾人的愿望,即使他们的身体残疾了,但他们的心没有残疾,终于取得了二百一十一枚奖牌的好成绩!神舟七号升天,是多少工作人员智慧的结晶啊,就在升天的一刹那,全国人民不约而同的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欢呼声,我们的祖国又向世界迈出了一大步!
转眼间,我们心爱的祖国快要六十周岁了,经过六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六十年的洗礼,我们心爱的祖国成为了一个科技发达的国家。现在,我们的生活这样的美好,这样的幸福,还要归功于那些祖国建设者。我希望,现在我们好好学习,长大成为一个祖国建设者,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祖国的变化
盘山县高升学校边东小学
作者:秦琦 指导教师:秦志新 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