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课程计划
下白崖小学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制定出我校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总体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从小积淀祖国语言文字,增强语文素养,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人格品质。
三、课程实施的建议: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突出该课程的特性: 1.突出课程的生活性
要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要紧扣儿童行为习惯培养要求,以正确的行为习惯观念引导儿童开展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活动。
2.突出课程的全面性
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内容要让儿童感兴趣,并涉及到学习、生活、游戏各个方面,涵盖儿童的全部生活时空。要从学校扩展到家庭,从课堂扩展到社会,在学校、社会、家庭的配合和联结中交互构建,弹性延展。3.突出课程的实践性
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行为习惯实践活动为课程呈现形态,重视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实践活动是
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而非单纯地讲教材;儿童更多地通过实践,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并在生活中主动加以体验、实践,养成良好的习惯。4.突出课程的活动性
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养性,在活动中修身,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符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学校的“活动育人”特色。
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遵循习惯养成教育的原则: 1.从最简单、最容易做到的开始
宁少勿多,宁易勿难;注重行为细节,循序渐进,反复训练。3.先做后知,重在实践。
好习惯是养(天天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所以,可以不明白,但必须去做。
2.严格要求,坚持就是胜利
严格要求:养成贵在严格,没有严格就难养成,所以,身教为先,耐心细致;绝不姑息纵容,决不敷衍。坚持就是胜利:不断重复,养成好习惯的秘诀就是重复,好习惯不在难,可以从简单的开始,但要不断地重复。持之以恒,永不放弃。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好习惯在坚持中养成!
五、具体措施
(一)切实做好培训工作
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我校将以讲座、自学、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切实抓好实验进程
我校校本课程,学生的参与面广、可开发空间大,课程研发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实验的管理与督导,不断推进此项工作的深入实施。教师必须按照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按照学校对各科的课时要求之规定,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切实搞好教师大赛及评价
本学期将组织全体校本课程教师的教学展示课活动,通过大赛的评比,使每位教师更充分的利用和挖掘校本课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的同时,更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修正校本课程。
教师考核评价
(1)定期查阅教案,听课评价,作出意见反馈,给予指导。
(2)召开学生座谈会,开展学生评教师活动,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改进教学。
(3)任课教师交流感受,互补互学,取长补短,及时反思、总结。
(四)切实组织好学生展示
依据不同年级所学校本课程内容的不同,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评比活动,检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效果,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考核评价
(1)检测对良好行为习惯知识的掌握,以试卷答问形式进行。
(2)日常行为举止的观察检测,以此为重点,学校定期讲评,及时鼓励,加以强化。
(3)学生自我检测,互相交流收获感受。
(4)学生互相评价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掌握学习知识与培养行为密切结合,重在行为培养。
(5)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等级评定由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学生家长共同评定。
总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使用和管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以此促进我校新课程的改革,使我校的素质教育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校本课程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2、以推动我校“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为目标,加强本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意识,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个性,加强校本课程研究,创建合作、探究的校本教研氛围。
二、教学目标:
1、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自己的家乡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并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从小立志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2、提高综合能力,发挥学生潜能。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十四个班共有学生864人,学生的认识范围一般,知识面比较狭窄,在这方面加强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以便使学生能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上学期学生对长清的名胜:灵岩寺、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五峰山三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家乡名胜由来、搜集歌颂家乡名胜的诗歌、并将自己游览的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受到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保护环境的情感熏陶,提高了语文素养。
四、具体措施:
1、注意积累相关校本课程资料,为学校新课程改革积累经验。
2、充分收集、挖掘本地的各种资源,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实验。
3、综合与开发有机结合。
五、对教师的要求: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教学中认真思索,积极钻研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不断反思,形成经验。
六、个人业务学习安排:
1、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并积极参与研讨。
2、积极参与相关的教研活动,努力学习电脑新技术,在实践中提高课件制作水平,促进校本课程的教学。
3、研究教材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努力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得以迅速提高。
4、利用休息时间,多多阅读教育教学期刊,搜集、筛选并积累有益相关信息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七、实践活动:
1、办一期介绍家乡的手抄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家乡景色,画下来或拍成照片,并在下方配上一首小诗。要求图文并茂。
2、搜集长清革命先烈的故事,开一次读书演讲会。
八、时间安排:
校本课程《可爱的家乡》与《国学启蒙》隔周上一课。
第三篇:校本课程计划
校本课程计划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理智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灵魂。他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胡,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深刻的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学校古典诗文经典诵读课文教材以《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0首》《中学生必背古诗文50首》为主,教师依照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安排。我们所主张的“古诗文经典诵读”不是狭义的唐诗,而是着眼于大文化的大经典,他的外延是开放的。如文学意义上的千古名篇,唐诗宋词和《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当然也包括现代国内外的一些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学名著,又如科普意义上的中外科普名著,励志意义上的中外古今名人的传记、幻想世界里的童话寓言。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策划,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有积极作用的课程。为了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做到:
第四篇:校本课程计划
校本课程计划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
一、指导思想: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结合我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探索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途径,反思自身实践,外部经验,坚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追求新的发展,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育龙小学建成办学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长上的高质量、社会上的高信誉为标志的特色学校,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实施目标:
1、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培养自信心、建立“自我概念”、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
2、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开发、设计、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特别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争取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撰写有特色的案例。
3、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过分看重学科成绩的倾向,以学生全面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一种更适合学生需要的育人环境。
三、校本课程内容: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整体建设发展的目标和宝山区教育局开发的写字课程资源,设立了以下各学段课程内容安排:
一至三年级是折纸、写字; 四至六年级是唐宋诗词鉴赏、写字。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力度,在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相关项目开发小组,设立组长,在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积极组织运作,撰写方案,组织人员,落实编写任务,反馈信息,充分发挥作用。
2、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和校本培训,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旧课程理念,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目的,明确如何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3、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经费投入,设立专项拨款,立项拨款;鼓励教师结合家乡特点、学校特色自立、自报项目,并给予经费支持,对表现突出,有创新的教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4、严格校本教材课程设置。把校本课程纳入正式课表,保证有课时,有教师,有课本,有计划;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有计划地
灵活使用课时,对有些课作弹性化处理,使校本课程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并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资料,积累经验,不断充实完善、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5、坚持校本课程研讨制度,把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年内举行至少四次校本课程研讨活动,并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资料,有总结,有课题。
6、积极营造校本课程开发氛围,校本课程的限定项目和自主项目有机结合,挖掘教师内在潜力,提倡教师独立或合作申报项目,学校领导部门及时给予技术与经费方面的支持。
7、学校的各部门、各条线积极地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有利条件,如图书馆、电脑房、科技室等,专任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学校应给予有力的支持。
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李 述 美
坊安街道李家小学 二〇一〇年六月
第五篇:校本课程计划
科学校本课程计划
科学校本课程课题:蚯蚓的饲养
活动小组成员:
张杰、赵辉、张妍、张纪康、孟爽、巩娜、朱梦
冉、程春山、杨鹤、王瑜贺、朱鹏宇、朱恒宇、李铭、刘新丽 指导老师:朱德宽、刘红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推广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功能,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开创学校特色品牌,提高办学水平。
二、课程目标、意图
1、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一些生活中所应用的科学知识和原理,更好的掌握知识,并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让学生体会科学的魅力,知识的力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蚯蚓的养殖意义
人工养殖蚯蚓工作是一项新兴的养殖事业,它能作为畜禽、鱼类等的蛋白质饲料,利用蚯蚓改良土壤,培育地力,还能处理城市有机垃圾,化废为肥,消除有机废物对环境的污染。蚯蚓的用途很广,有极
高的经济价值。
四、本学期设置蚯蚓养殖校本课程计划如下:
第3周:了解我国常见蚯蚓种类和分布;
第4周: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
第5周:了解蚯蚓生长、繁殖对环境的要求;
第6周:准备器材水槽3个,小铲1把、土壤少许、沙子、洒水壶、树叶若干,记录纸等。
第7周:了解采集蚯蚓的方法;
第8周:熟悉蚯蚓,分组实验;
第9周:了解蚯蚓的生长规律;
第10周:了解蚯蚓的人工繁殖技术,再生能力;
第11周:了解蚯蚓养殖的日常管理、饲料供给;
第12周:了解蚯蚓的天敌、病害及防治;
第13周:了解成蚓的采捕;
第14周:了解蚓粪的采收;
第15周:了解卵包的分离;
第16周:了解鲜蚓的运输
第17周:了解蚓粪的加工;
第18周:了解蚯蚓的加工;
第19周:介绍我国蚯蚓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和对发展蚯蚓养殖业的几点建议。
五、我们的收获
养殖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记录活动,在这期间教师要给予活动成员充分的肯定,以这部分学生的研究热情去感染其他学生,使他们也产生参与研究的愿望,从而形成一股课外研究的热潮,使大家在研究中共同成长。这样就能有效实现科学探究活动从课堂到课外的延伸,从而展示科学探究的无穷魅力。在教学中进行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学生不但兴趣很高,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的合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活动有利于推动校园科技文化的发展,形成科技文化教育特色。
刘红
2012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