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村支部书记材料
一心为民的领路人
—记XXX大茶园村支部书记—XX 有句俗语:“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的一言一行,群众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XXX大茶园村支部书记XX年青时候当过兵,回乡喂过猪,办过酒厂,也外出务过工,2010回乡参加村支部书记选举,全票通过。在群众眼里:他是个不怕吃苦,不怕困难,遇事不推诿——“敢为天下先”的好干部,把群众事放心上,真心为民做事的好支书。
迎难而上,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民修路
上任之初,XX社道就成了赵书记心中的大“难”题。当时,群众热情高,想修路,可遇到筹钱就一筹莫展;而乡上领导要求,只要资金筹措不到位,坚决不准动工;同时村上班子有人认为,这件事干不成,后面会成烂尾工程,不但不能得民心,还会招骂名。在如此情况下,赵书记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退缩。而是寻求村里德高望重老人的支持,大茶园村老支部书记XX拍着胸脯说:“书记,你放心,有用得着我这老胳膊老腿的,你说一声,我绝不含糊”。挨家挨户做解释工作筹措资金,向上争取项目,传达群众的心声。最后乡党委书记说:“只要你们村上能够自筹资金10万元,向上我去争取项目,跑资金,早点为群众修通路”。不知多少个夜以继日的工作,召开村民大会对嫁出的、户口迁移的、过世村民的土地进行回收重新分配,用群众自筹资金8万元,“一
事一议”补贴12万元,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28万元,为全社92户,365人修通了2.7公里长的社道路(泥结碎石路)。
雷厉风行,抓好产业发展为民增收
面对群众收入低,生活困难的“难”题。XX书记想:“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条好出路”。但是,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劳动力不足,群众担心筹措的钱付之东流等诸多问题。在村上发展什么产业,可难坏了赵书记。他从领近村、领近乡镇借鉴经验,还自费到外地考察,最终结合本村实际,采用排除法,一项一项去除不合适的,得出发展银杏种植可行。说干就干,召开社员会动员群众,跑资金,引技术,按照2M*2.5M的间隔,每亩规划种植160株的方式种植银杏树苗,成立大茶园村银杏树专业合作社。现已在杨家湾、竹坝子、XX岭三处种植,幅员250余亩,定植4万余株,长势很好。
真心为民,建好新农村为民解难
群众外出务工多年,家里房屋年久失修,现人人都想在国道347边修房建屋。可国道线边除去河流,大山,基本农田,还能达到退距20米的地方几乎没有。赵书记首先做的就是宣传政策,以图改变群众观念,修房建屋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同时对不听解释,私自乱修乱建的,还要顶着群众 “流言蜚语”的压力严厉执法,这个把有些村民得罪了说:“现在的支部书记可不是为了群众服务,尽是
给群众下阻拦,出难题”。俗话:“堵不如疏”,不准修不是办法,而是给群众找可以的地方修才行。因此,通过多方调研,觉得根据群众意愿结合民政补助和其它房屋类补助资金加之自筹一部分,在交通方便的地方为他们集中修建最经济的砖混结构的廉价房(每套房屋含地皮总造价计划控制在20万元内)的方式非常可行。现通过集体平整土地,农户自建、外出务工者请包工头承建、统一风貌、危改资金配套的方式,在苟家地已建成8套,在建3套,切实的解决了一部分群众修房难的问题,同时还预留了360个平方的公益设施建筑地块。
扎根山村,默默奉献,他身上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但是用自己努力工作,推动了全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他用开阔的思路带领群众逐步走向富裕;他用那无私的情怀给每一名需要关心的群众带来温暖和慰藉。这就是我们的村支书XX。
第二篇:村支部书记优秀事迹材料
村支部书记优秀事迹材料,男,汉族,县乡村人,1949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86-2006年任村村支部书记。
同志在任支部书记期间,脚踏实地、心系群众,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牢记党组织的嘱托,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广大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在卸任后,仍然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自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同志始终认为,要做好农村基层工作,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作为立身做人的一部分。因此,他十分注重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同时,村党支部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作为一项根本的任务来抓,任务再重,工作再忙,从未动摇。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方面,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领导班子议事日程,严格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凡关系全村的重大问题、重要决策都坚持集体领导、集体决策,确保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班子内部团结一致,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为了搞好支部团结,他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同时带领全村群众谋发展,使村各项事业走在全乡前列。2007年,因为年龄问题卸任了支部书记职务,但他并没有就此置身事外,村支两委班子全面分析本村的发展形势,经多方调查与思考,决定在全村搞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种植枇杷。他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表示全力支持。在全村的党员会上,感慨地说:“我们人虽穷,但志不可短,一定要有愚公移山精神,苦战几年,把人畜饮水架好,把村庄道路打通,把产业搞起来,把群众引上致富道路。”为了带动群众,他带头示范种植,并向群众传授种植枇杷的技术。经过几年的奋战,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加入种植枇杷行列,成了乡乃至县中枇杷发展最为先进的村。去年全村实现产值260多万元,达到人均6000多元,成了枇杷种植大村和致富最快的村,而他成了“富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致富领路人。随着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的投入,村的枇杷有名气了,特别是2011年第五届枇杷学术年会的召开,村作为现场参观点荣获了“中国枇杷晚熟基地”、“枇杷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晚熟枇杷产学研基地”的称号。
同志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献爱于村庄,服务于群众,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基层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在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和谐的进程中,时刻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第三篇:优秀村支部书记事迹材料
为民多奉献为党添光彩
—绣惠镇茂李村党支部书记李仟绩事迹材料
李仟绩,男,1952年3月出生,汉族,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12月起任绣惠镇茂李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村级父母官,李仟绩同志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上任以来,该同志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主动从群众最盼、最愿、最急、最难的事情做起,以民为本,无私奉献,恪尽职守,自我加压,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基层党员先进性,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干群一心,共谋发展,实现了村庄经济和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他时时刻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工作中开拓创新、务实求是,受到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连续多年被镇上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镇领导谈起李仟绩,都夸他领导的村工作开展得好,老百姓提起李仟绩,都说他是带领大家建设新农村的的主心骨,是群众的贴心人。
“打铁先要自身硬”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要更好的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就必须要当好村支书,当好“班长”。用李仟绩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打铁先要自身硬,党员干部自身不强,怎么带领群众奔小康?”。自从李仟绩担任绣惠镇茂李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就率先带头带领大家学习理论政策、学习实用科技、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从班子建设入手,进行支部两委的工作、作风、思想整顿。要求两委成员通过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支部一班人多次召开会议,分析了原来支部班子存在的问题,就人心涣散,班子软弱,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查找原因,对症下药,通过交心谈心、书面汇报等形式的沟通,解决了思想疙瘩,-1 绩常说:“作为一个村党支部书记,时刻关注和及时解决好大伙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责无旁贷。”
关注民生,大力发展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李仟绩同志工作的一个核心理念,几年中,他对村级基础设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建改工程。整修道路、自来水管网改造、电路改网等,关系到了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村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面貌,是群众盼望已久的事,修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成为村两委的共识,李仟绩同志克服各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投资45万元,硬化了村内全部街道,平整的水泥路改写了祖祖辈辈走泥巴路的历史,为了达到真正改善村容村貌的目的,还成立了一支3人的专业清扫队,对村内道路定时清扫维护,彻底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在修街过程中,为了节约资金,让群众放心,在争取党员和群众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李仟绩实行了村民自治,集体补贴的办法,由各条街上的住户自己选出代表,自行组织修街,按照平方数再由村集体进料统一补贴,群众自发出义务工。这一做法大大节省了资金,保证了质量,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屡见不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能大大缓解沉重的医疗费。为此,经两委会研究,由村集体为全村1376口人垫付了合作医疗费用,有效的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鉴于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在李仟绩同志的带领下,投资12万元进行了自来水改造工程,在村内重挖自来水管道,重修自来水保障设施,对保障吃水用的深水泵进行了维护,使全村不再看着自来水龙头挑水喝了,有效的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难,也进一步保证了群众的吃水安全。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李仟绩多方筹措资金18万元,规划建设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村文体广场,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针对农村养老难问题,大力倡树尊老敬老之风,在做好村风整治工作的同时,实施了为老人送温暖活动,利用每年的重阳节挨家挨户给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100元生活补助和油、面等生活用品,在李仟绩的带动下,全村尊老敬老之风大行。
战线上的共产党人,长期以来李仟绩都恪守着“奉献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人生格言,为实现个人价值而不懈奋斗。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干部才是好干部”
上任之初,他的思想压力很大。围绕着如何才能把茂李村的工作开展的更好,他先后到一批老干部、老党员家中进行交谈,了解当前村中的实情。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级运转。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要想带领群众致富,开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这扇大门,金钥匙便是办企业,上项目。可是办工厂,一缺资金,二少门路,三缺人才,怎么办?面对这种形势,与两委干部经过反复权衡,认真分析了村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优势和出路:村子紧靠镇驻地,毗邻绣江路,交通便利,物流畅通,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二是有一定数量的闲置多年的非耕地,便于为企业上马提供场地;三是村民素有务工传统。为此他首先发动群众,围绕盘活村里的闲置资产多方招商,为防止出现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现象的发生,切实保护好企业的正当经营权,李仟绩规定,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到企业吃拿卡要。李仟绩坚持以身作则,不做“榨油机”,甘当“助推器”,并提出了“墙内的事情企业干,墙外的事情我们办”的口号,真正让企业感到来得放心,干得舒心。对新落户的企业,积极主动地靠上做好工作,为其办理各种手续,协调各方关系,提供周到服务,让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抓生产经营;对出现问题和困难的企业,帮助他们找出路,想点子,上项目,跑资金,千方百计帮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完善工业小区基础设施配套,村里先后投资10万余元,对园区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并安装了路灯,进一步改善了企业的出行条件,极大的激发了企业搞好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先后有10家企业落户茂李村,固定资产投入达到850万元,招用茂李村企业职工132余人,实现年销售额320万元,利税达到48万-5
第四篇:优秀村支部书记事迹材料
为民多奉献,为党添光彩
—池上镇中郝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东强事迹材料
赵东强,男,1960年5月出生,汉族,200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赵东强同志从2004年就担任中郝峪村的村委会主任,2011年起兼任中郝峪村村党支部书记。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村级父母官,赵东强同志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上任以来,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主动从群众最盼、最愿、最急、最难的事情做起,以民为本,无私奉献,恪尽职守,自我加压,践行基层党员先进性,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干群一心,共谋发展,实现了村庄经济和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他时时刻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工作中开拓创新、务实求是,受到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连续多年被镇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镇领导谈起赵东强,都夸他领导的村工作开展得好,乡村旅游发展得好,老百姓提起赵东强,都说他是带领大家建设新农村的的主心骨,是群众的贴心人。
“打铁先要自身硬”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要更好的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就必须要当好村支书,当好“班长”。用赵东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打铁先要自身硬,党员干部自身不强,怎么带领群众奔小康?”。自从赵东强担任池上镇中郝峪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就率先带头带领大家学习理论政策、学习实用科技、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从班子建设入手,进行支部两委的工作、作风、思想整顿。要求两委成员通过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支部一班人多次召开会议,分析了原来支部班子存在的问题,就人心涣散,班子软弱,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查找原因,对症下药,通过交心谈心、书面汇报等形式的沟通,解决了思想疙瘩,统一了认识,明确了责任,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中大事征求意见,小事集体研究,求大同,存小异,各项工作都能做到民主决策,消除了大家的心理隔阂,心-1
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村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面貌,是群众盼望已久的事,修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成为村两委的共识,但是资金方面实在是困难太大,赵东强同志克服各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硬化了村内全部街道,平整的水泥路改写了祖祖辈辈走泥巴路的历史,为了达到真正改善村容村貌的目的,还成立了一支3人的专业清扫队,对村内道路定时清扫维护,彻底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屡见不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能大大缓解沉重的医疗费。为此,赵东强逐户宣传,动员全村村民及时参与,有效的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鉴于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在赵东强同志的带领下,筹资进行了自来水改造工程,在村内挖通自来水管道,修建了自来水保障设施,有效的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难,也进一步保证了群众的吃水安全。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赵东强多方筹措资金,规划建设农家书屋,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针对农村养老难问题,大力倡树尊老敬老之风,在做好村风整治工作的同时,实施了为老人送温暖活动,利用每年的重阳节挨家挨户给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100元生活补助和油、面等生活用品,在李仟绩的带动下,全村尊老敬老之风大行。
现在漫步在整洁的林阴大道上,嗅着扑鼻的花香,农闲时在书屋里看看书、下几盘棋,在赵东强的带动下,如今的中郝峪村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展、诚信文明、群众富裕、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赵东强真正成为了群众信赖的“自家人”和“主心骨”。
“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赵东强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让群众感到党的温暖。自担任书记以来,在群众眼里他从不摆架子,群众有困难,他总是想在前面。村里大事小事,他始终积极主动,不计得失,用自己的爱心让贫困群众感受党的温暖,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3
脐橙的市场前景相当好,价格又高。于是他便带头承包了80多亩旱地种植脐橙,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种植了脐橙,几年以后,脐橙给中郝峪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此外,由于中郝峪村的地势、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于西瓜、梨子、李子、板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有一定的优势,所以赵东强书记又根据市场实际带领村民适时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1年5月14日县委书记张才金,县委常委王金海在池上镇党委书记徐文魁镇长向洪江及政府全体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中郝峪村考察调研,部分党员、村民代表参加座谈会,向各级领导汇报具体情况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外地老板大车无法进入本村你,要求拓宽道路并硬化。
二、为果农修建脐橙道四条,每条一千米左右。
三、七四年我村的河改工程现已被洪水冲快,100多亩良田全部损失,因此要求重修河改工程。张书记当场表态就同意了前两条,第三条要等水利局及发改委的同志视察之后再作恢复。
如今中郝峪村村民在赵东强书记的带领下和睦共处,村支部也十分团结,全村有彭、黄、周、龙等姓氏,没有宗族派别,大家亲如一家,无论那寨那户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村委会都会一道前去送上一份心意,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小忙。每逢大年初一,彭书记和村主任都会走访全村,给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中郝峪村的党员去拜年,每人送上一个50元的红包。
“当干部就要一身正气,廉洁自律,无私奉献”
村级财务账目,一直是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给群众一个明白,给自己一个清白,赵东强在财务管理上增加透明度,在支出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为群众当好家,理好财。“自觉管住自己的嘴、手、腿,坚决做到不该吃的不吃,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保证资金的严格管理,在村内设臵专职财务管理人员,严格资金使用、报销、报帐制度,确定了收支必须有正式单据,必须经过一把手认可、经手人签字、理财小组审核三道关才能走帐的规定,堵塞资金跑冒滴漏的一切途径。三道关过后,到记账中心报账,并进-5
2003年,中郝峪村“两委”自筹资金1万元作为旅游业户的奖励扶持资金,鼓励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在5户村民的积极响应下,2003年夏天,该村的第一批农家乐经营户正式开始营业,且在年内就收回了前期的全部投资,并得到了村里每户2000元的扶持奖励。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村民们的积极性也被带动了起来,在村“两委”的积极倡导下,新修了通往志公坪旅游景点的旅游路;实施了“空心村”、旧村改造工程,把全村60余户无人居住的房屋统一有偿收回,并投资280万元改造成为度假村。为美化村庄环境,该村在原有基础之上,新栽植了白玉兰、水杉、华山松、樱花、翠竹等观赏性树种,使原有的村庄面貌的到了极大的改观。随着生态度假、自驾游等新兴度假方式的兴起,到中郝峪村就餐、住宿的游客逐年递增,为此,市、区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规定,给兴办农家乐较好的带头户各奖励3000元,村民办农家乐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全村上下统一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共识。
二、健全配套设施,统一管理模式
随着游客的增多,农家乐的规模不断壮大,完善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随着自驾游的盛行,在完善道路建设的基础上,还建设了停车场和停车位,方便游客停车;为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村里投资40万元,对村民的住房进行了改造翻新,统一粉刷,在所有吃、住场所配备一次性卫生用品,达到省旅游局制定的农家乐卫生安全标准;投资15万元,实施旧房拆除、街道治理和改厕改造工程,并成立保洁队伍,对全村卫生划分卫生区域每天进行卫生清理,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保证了村容整洁;先后投资95万元,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新建村委大院,建成小公园、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扩建了村卫生室,达到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制定了关于发展旅游的村规民约,配备了相应的监控安全设备,24小时对全村所有主干道-7
周边城市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三是加强与兄弟村镇之间交流互动,与张店、沂源等地的村委结成“姊妹村”,强化学习与帮扶力度。四是做好对外宣传,制作专题宣传片,在市区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以更直观的效果提高中郝峪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五是外聘20名业务员长期驻扎东营、滨州、济南、潍坊等地,积极配合多家拓展公司进行宣传,吸引外地客源。
中郝峪村位于博山区池上镇南部,鲁山脚下。全村现有村民116户,人口346人,党员15名,山林面积3900亩,耕地面积61亩,林果面积1002亩,水域面积40亩。村内四周青山环绕,峰峦叠翠,林木繁茂,花果飘香,森林覆盖率达98%。
近年来,中郝峪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因地制宜,立足村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围绕提高全体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参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公民道德公约和道德规范,本着“合情、合法、管用”的原则,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将涉及村民生产生活、家庭团结、环境整治、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积极协商,多次修改完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郝峪村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并非空洞的教条说教,而是具体到禁止养鸡养狗这样的细节。制定之初,村两委几乎每天入户做工作,又与年内福利挂钩,一两个月之后村内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村民自觉地将柴草堆、粪堆、沙石堆清理,整齐堆放在相应位臵;村里修建了6个垃圾箱、-9
村民116户,人口346人,党员15名,山林面积3900亩,耕地面积61亩,林果面积1002亩,水域面积40亩。村内四周青山环绕,峰峦叠翠,林木繁茂,花果飘香,森林覆盖率达98%。
近年来,中郝峪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因地制宜,立足村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围绕提高全体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参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公民道德公约和道德规范,本着“合情、合法、管用”的原则,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将涉及村民生产生活、家庭团结、环境整治、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积极协商,多次修改完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郝峪村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并非空洞的教条说教,而是具体到禁止养鸡养狗这样的细节。制定之初,村两委几乎每天入户做工作,又与年内福利挂钩,一两个月之后村内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村民自觉地将柴草堆、粪堆、沙石堆清理,整齐堆放在相应位臵;村里修建了6个垃圾箱、8个垃圾池,聘任专职保洁员负责垃圾清运;鸡、狗全部圈养,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除了对村居环境的治理规范,村规民约还包括对家庭和谐的约束。“严禁酒后闹事、在街上大吵大闹、打架斗殴,影响村民正常生活秩序”、“ 发扬尊老爱幼的好风气”等条目也列入村规民约,村里再无一例醉酒闹事及不孝敬父母的事件发生。近十年来,中郝峪村无一-11
第五篇:优秀村支部书记演讲稿
用行动获信任用真情赢民心
——xxx镇xxx村党支部书记xxx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叫xxx,现任xxx镇xxx村党支部书记。今天,因为组织的信任与厚爱,已过花甲之年的我荣幸地登上了行政礼堂神圣的讲台,向大家汇报我们村的发展变迁,分享我的人生历程,我激动、我自豪,同时也深感压力与不安。
xxx村环场镇而落,共有7个农业合作社,351户,1421人,耕地面积731亩。我从200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狠抓村“两委”班子建设,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共图发展。如今,全村7个社实现了4个100%:100%通水泥路、100%通便民路、100%的村民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00%的村民吃上了自来水、90%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楼”。2008—2010年连续三年全县兔业现场会在我村召开,其中2009年全县农村公路现场会也在我村召开。我村先后荣获县委表彰的“五好村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近续三年荣获全镇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
我始终坚持抓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支部成员凝聚力。
一根梁造不出几间房,一个篱笆三个桩。团结凝聚力量,团结催生希望。日常工作中我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 1
公开。在我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平时工作中,我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在我的带头作用下,村干部的作风有了明显的转变,工作松散的少了,起早贪黑的多了,办事推诿扯皮的少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多了,村两委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使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又树立起来,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我始终坚持抓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村民出行问题。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我们村虽然离场镇较近,却被两条河一分为三,交通条件十分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是原村机耕路的真实写照,落后的交通设施严重限制了经济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一方面组织发动村民筹资投劳修路,另一方面积极到县上争取公路建设指标。由于公路里程长,工程难度系数高,村民人平筹资金额要1000多元,群众都不愿意交,款一直收不起来。我和村“两委”班子就制定“修路宣传月”的计划,趁着一早一黑,背着会议机到各社各户家中,通过召开村民小组会、院坝会等方式,逐社逐户进行宣传动员,讲解修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做好“钉子户”的工作,一次不行,我就去两次;白天找不到人,晚上接着去,6社特困户罗兴书被我的这股狠劲所感动,卖掉家里仅有的资产—一头老黄牛,带头把款给交上了,并帮助劝说周围村民主动交款。一个月下来,每家每户跑了一遍又一遍,黄布胶鞋磨烂了一双又一双,人瘦了整整五斤。为了节约经费,每次到县上联系工作后,在县城连午饭都舍不得吃一顿,往往都是3点多赶回家里才吃午饭。
路终于动工修了,后因物价上涨,资金缺口巨大,水泥买不起,沙石运不回来,随时面临停工,怎么办?总不能修到半途就算了吧。我想到了出生在我村的新疆天地集团总裁xxx。走,找他去。2008年的冬天,寒风凛冽,天寒地冻。我带了1个塑料杯、10个馒头、10个毛鸡蛋作为往返新疆的伙食。为了省钱,买了1张火车站票,从成都站了整整两天两夜才到新疆。由于自己年事已高,几天下来,腿肿了、脚冻了,加之又冷又饿,当我刚向郑大清说完来意,自己没再忍住,一头栽倒在地。醒来时,xxx的第一句话就是“罗书记,我给老家捐40万,40万!”
上得援手,下自奋力。几年来,我们抢晴天、斗雨天、抓白天、熬夜间,终于实现水泥路社社通,总里程达到7.4公里,架起了2座公路桥,便民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口,总里程达到11.4公里,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向郑大清争取资金近30万元,在1社修建集中供水站1处,争取国家安全饮水项目,新打人饮机井28口,全村家家户户都跟城里人一样,水龙头一拧,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哗哗”的流进缸里,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担水吃、雨天背水吃、天干没水吃的局面;向上争取资金,新修山坪塘4口,整治山坪塘6口,新修石河堰50米,解决了2、4、5、6四个高山社近400亩的农田灌溉用水;新建了1座两楼一底的村级活动室、村办公室。村民们都说,我们村真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啊,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些。如今变成了一个如景似画的美丽新村,令人向往。
我始终坚持千中心,万中心,经济是中心;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寻找到一种适合村子长期发展,村民持续受益的产业成为我和村“两委”的头等大事。经过外出考察,学习借鉴,摸索比对,最终把兔业确定为立村富民的主导产业。几十年的农村工作经验告诉我,要
让传统“小农思想”严重的群众重新选择一种新产业,何其难。这必须找到一个条件差,想致富,且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村民来带头推广。一社村民邱广银,是全村出了名的“穷光蛋”,家里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我开导他养兔。没有兔场建设资金,我就到信用社担保帮他贷款;建兔场时请不起劳力,我二话没说帮着搬砖、合灰浆、上房盖瓦,还发动党员干部帮着干;兔场建起引不进兔子,我又自掏腰包帮他买了50只品质优良的种兔;兔子养起了万一得病怎么办,我又给他买兔业养殖资料,带他外出学习养殖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就见了效,实现产值1.8万余元。尝到甜头的邱广银,后又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建起了全镇最大的养兔场,年实现产值40多万元。当年的“穷光蛋”摇身一变成了“大富翁”,买了商品房、小轿车,去年还被市政府评为“全市劳动模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邱广银的示范带动下,一社又有20户农户自发的养起了商品兔,仅万只商品兔场就达2个;而全村现有养兔户近100户,万只商品兔场3个,全村年出栏商品兔12万余只,仅此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200余元。全村已基本形成以兔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我村成了全镇名副其实的兔业第一村。
以前,由于村里条件差,外出打工的人很多,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现在村里条件好了,能不能把那些有条件的务工人员招引回来自办厂矿。这样足不出村就可以打工挣钱,又能照顾家庭,同时还能帮助部分村民就业,让更多的群众致富。我心里琢磨着,并尝试着跑深圳、下广州,跟那些在外务工的人联系,给他们讲这些年村子的变化,分析村子发展前景,强调回家创业时村上在土地协调、办理手续等方面都可以给予适当优惠。比如土地承包金前2年免收,创业资金不足的我可以协助贷款等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如今,全村已新办预制板厂1个、砖厂1个、塑料颗粒加工厂1个、酒厂2个、制衣厂1个,帮助近100人实现就业。全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严重的现象也有所好转。
我始终坚持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
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是基础,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是目标, 村容整洁是形象、乡风文明是保障。我特别注重加强村民道德教育,大力倡导孝贤文化。在广泛宣传地基础上,与群众一道制定了《丁字桥村村民公约》,印制了“讲文明、革陋习、树新风”为内容的宣传资料,定期利用广播、会议向群众宣讲《弟子规》、《百孝篇》等。鼓励村民帮助邻居中的留守儿童、老人,7社村民郑发平夫妇二人长期在外打工,留下儿子郑敏独自一人在老家读书,想照顾孩子却力不从心,孩子孤独可伶。我就坚持每个月到学校去看一次他,遇到放假、过节的时候还把他接到屋头住,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个娃儿很听话,也很争气,去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
同时,我还鼓励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认真劝阻婚丧事大操大办、赌博、封建迷信等各种落后的生活行为,使全村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村里购置了音箱,像城里一样跳起了广场舞,定期邀请舞蹈爱好者前来指导;每年开展好儿媳、好邻居、好夫妻的评选活动。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过年过节村里都为他们发放生活物资。考上大学的孩子,村里奖励500元。村民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讲卫生、讲文明蔚然成风,一个和谐进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初步形成。
我始终坚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
俗话说得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也时常告诫自己,“当一天书记,就要为民办一天事。”只有你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群众也才会把你当回事儿。2008年“5·12”大地震,震裂了大地,震垮了房屋,生灵涂炭,人心惶惶。地震发生时我正在村办公室办公,由于事发突然,我顾不上回家看看因患血管瘤卧床的老伴儿,而是迅速带领村“两委”班子到各社察看灾情,通知村民如何抗震自救。在3社察看情况过一处山河沟时,余震袭来,一个踉跄摔了下去,右腿连二杆当场折断,我叫随行人员简单固定后,硬是拄着拐杖忍痛跑遍了余下的几个社。回到家时,右腿肿得像个“冬瓜”,老伴儿留着泪骂我是个“憨包”“傻子”。但我觉得用一次“憨”“傻”换来的是对全村家家户户情况的掌握,值得。医生曾告诉我,5月14—16日是老伴儿手术治疗的最佳时间段,如果错过的话治愈的几率就会很小。但我怎么走得开嘛?余震时有发生,全村灾情紧急,救助面大,七社村民罗军房屋被震垮,一家五口连住的地方都没。我告诉她,我不仅仅只是你一个人的老公,更是全村351户,1421人的书记啊!说完后,我流着亏欠的眼泪转身出了门,扑进抢险救灾中。
各位领导,自我任村支书以来,我们村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行路不难,饮水方便,产业凸显,农民人均收入提高到4200多元,群众富了;老伴儿身体也已康复,家庭非常幸福。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但我心里明白,与其他先进兄弟村相比,我们村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发展后劲有所欠缺,我的工作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为党的工作奋斗不息,为群众的利益无怨无悔,情洒热土,带领全体村民发家致富,是我入党的誓言,也是我一生的追求!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