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齐读课题,相机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
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描述了哪几个画面?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从这句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邦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邦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1、过渡: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自读思考。
3、交流。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4、欣赏《革命练习曲》片断。
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兰人民从此就放弃了吗?没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要通过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来表现波兰人民的哭喊与抗争。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5、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6、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师: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肖邦坚持了多少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2)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篇:第3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文本具体语言材料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2.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实物投影,集体评价,自由读、指名读,集体纠错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自由读、讨论、交流、读思结合、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情感。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背诵重点段落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写作要用心抒情,我笔写我心,我心道我情。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教师板书课题(3、把我的心脏带回中国)学生齐读课题。
2.提问:你读了课题后,从课题上知道了哪些信息?又产生了哪些疑问呢?(信息:“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
疑问:“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3.提问:你对肖邦有哪些了解呢?(请同学们把课前预习搜集的有关肖邦的生平资料给大家读一下: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教师过渡语:同学们,想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大量的去阅读有关他的东西,如有关他的书籍、报刊、杂志、网页等,或他的作品等。咱们这篇课文也是一个例子,就让我们走进第3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文章中,了解这位波兰音乐家肖邦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怎样的爱?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2.检查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1)检查预习,看学生预习单完成情况。(实物投影,集体评价)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2)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3.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咏、腔、忧、烛”这几个字要写的左窄右宽;“黎”还要注意不要多写一撇。
(2)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4.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两人为一组,每人一段接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读后同学们找出读错处,断句不准处,然后集体再读。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理清课文脉络:
①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出自课文的哪句话,你能找出来吗?(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句子)
课件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句话在课文哪个自然段里?请你找出来再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读了这段后,肖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默读思考,然后轻声读一读)
②简单交流:(他很爱国)③再次自由练读这个自然段,你心中对肖邦有什么质疑吗?
(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动脑思考,举手简要回答理由(列强瓜分波兰),教师简介当时波兰的时代背景。
④师生讨论理清课文脉络:离开——告别——思念——带回
(2)谁能用简洁的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语:“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一句话充分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至死不渝的挚爱之情。心脏代表一个人的生命、思想,心脏在哪里,人的生命和思想就在哪里。让肖邦痛苦一生的是,他的生命最重要的和最后一刻不是祖国度过的。这让他死不瞑目。只有将心入祖国之土才能安息自己灵魂。这是一个爱国者最终的要求,充满了悲壮。
(3)让我们再来自由读全文感受一下。(学生自由读课文感受)
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情感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场景体现了肖邦的爱国情感?哪些语句让你感动?请在文中画下来(边默读边思考画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读后的体会、感想。)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 ⑴教学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从第一段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颇深?(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注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
②教师启示语:在战场上与敌人正面交锋是为国而战斗;作为一名音乐家要为祖国波兰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必须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创作出更多的能够激发起祖国人民斗志的音乐作品。所以他必须走。这走不是躲避,不是畏难怕死,而是一种更好的战斗,但是这种战斗毕竟不是直接的,所以不到迫不得已,肖邦是不走的,他的走是“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③让我们带着“满怀激愤”的感情来朗读课文这段话吧。(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过渡语:那“不得不”离开的场景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悲伤吧!11月,波兰的深冬,河边,气温很低,以致河面上出现了薄薄的雾霭。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呢?是的,肖邦已是“涕泪满衣裳”
⑵教学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令你感动? 全班交流理清顺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故土。
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全班交流: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教师过渡语:肖邦一人在外,故国的亲人朋友怎能不记挂?即使是衣食住行,一个人在巴黎的肖邦也是充满艰辛的。更何况,肖邦还要用音乐和敌人作斗争。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课件音乐响起送别曲--《你远在他乡》)
A.请你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学生想象、指名回答:难过、不舍、悲伤等等。)
B.请读一下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的话。(课件出示:“„„无论„„都不要„„啊”)
联系下文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说这番话?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C.读中悟请:教师指导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④教师启示语:泥土作为礼物,是至贱又是到贵的礼物。泥土不值钱,可是这盛在银杯中的泥土不仅仅是泥土了,它是祖国波兰,有什么礼物能够高贵过祖国?这是一份特殊珍贵的礼物。接过这样特殊意义的礼物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
指名读有关语句。重读:“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等词语,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⑤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肖邦心中百转千回,祖国呀,祖国呀,我不会把你忘记,无时无刻你都在我心中,我可以为了你付出所有的一切。肖邦登上马车,毅然离去。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指导学生背诵。(学生理清思路: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练背。检查。
⑶教学第三自然段
教师过渡语:满怀悲愤的肖邦离开了他深爱的这个——波兰。可是一个噩耗让他“悲愤欲绝”。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令肖邦悲愤欲绝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指名回答)
①课件出示句子: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
a联系上文可以知道,肖邦“悲”的是什么?
b联系下文可以知道,肖邦“愤”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同位讨论回答)②“悲愤欲绝”的肖邦为祖国做了什么呢?(指名回答:谱写了《革命练习曲》鼓舞波兰人民继续战斗)
教师引导语: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话)
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课件出示音乐《革命练习曲》学生欣赏感受肖邦的爱国热情。⑷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哪些语句感动你?(指名回答)①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②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③第一句话和后文是什么关系?(学生思考:总——分的关系。肖邦忘我的工作的动力就是源于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④读到这里,看插图小结:
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你觉得此时的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⑤小拓展:
教师启示语:肖邦化悲痛为音乐,化音乐为力量,他在以音乐为武器催人奋进,号召波兰人民呐喊、抗争。同学们,在各种战争中,有很多革命者就像肖邦一样用不同的方式来抗争,你知道谁?(指名回答:音乐家聂耳,鲁迅用笔做武器与敌人作斗争等。)
⑸学习五、六自然段
过渡语:就是因为他没命的工作,所以才肺结核病复发。生命即将结束,在
他弥留之际他还喃喃地说这段话:(课件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吧!(学生深情地齐读)
①什么是“弥留之际”?(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②在他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说这段话?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学生思考,指名回答:对祖国的热爱。)
③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与世长辞”这个“辞”字,你是怎么理解的?(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告别人世的肖邦当时他才39岁。
④带着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和对祖国深深的爱,我们再来齐读这段话。(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总结课文。
师生总结:这就是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爱国钢琴家,正如课文里所说的那样,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的忧虑全部倾注在他的音乐之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体会他的心声。(播放钢琴曲配上课文录音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引导学生按“离开——告别——思念——带回” 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第二段(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第三段(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第四段(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回归课题,升华情感:“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是的,谁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呢?
教师引语: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也是深爱着祖国的。同学们此刻请你再朗诵我们第一课:《我们爱你啊,中国》,相信你的心里一定会对祖**亲有了更深厚的情感。让我们满怀激情一起来朗诵吧。(师生一起深情朗诵《我们爱你啊,中国》)
(七)链接生活,激情写作
1.搜索有关肖邦的小故事或者其他爱国人士的故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2.我站在肖邦的画像前„„(小练笔)。
(八)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波兰 不得不离开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第三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
昨天同学们已经回去预习了课文,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读长句子。?)
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们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
默写,订正,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巴黎、肺结核)
肖邦 悲愤 咏唱 一腔热血
忧虑 巴黎 肺结核 蜡烛
二、出示课题。
指读课题,今年老师要告诉大家一句话,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来。
文字是会说话的,透过文字,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看看你有哪些发现?
1、我肖邦。(简介肖邦)板书:钢琴家
2、肖邦现在不在国内,在国外。(可以追问,从哪儿看出来的?正确吗,我们说话,要言之有据,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3、这是肖邦说的一句话。
转到课文的结尾,出示那句话。
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找一小组,开火车,反复读)问,你体会到了这句话背后的什么?(肖邦的爱国)
板书,爱国。(同意吗?好,我们六一班的同学非常棒,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问题。那么,你们能从课文的其他文字中来证明你们的结论吗?默读课文,画出文章中能够体会到肖邦爱国情感的词语来。)
三、默读课文,体会爱国。(10)A,悲愤。年轻的 肖邦得知
理解:悲愤欲绝。
这里有个词语,悲愤欲绝,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分别理解四个字的意思,然后合起来,说明痛苦愤怒到了极点,甚至不想活了,以前我们课文里学到过,当司马迁受到酷刑的时候,他也曾经悲愤欲绝。这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就是先理解)
B,留恋 不得不 回首
C,思念 第四自然段
D,四处奔波 生计 祖国
F 致死不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相机理解:与世长辞,辞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告辞,对,故人西辞黄鹤楼。辞就是离开的意思,与世长辞就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人世。通过联系相近的词来理解词语,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小结:
四、回顾欣赏
这就是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爱国钢琴家,正如课文里所说的那样,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的忧虑全部倾注在他的音乐之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体会他的心声。(播放钢琴曲)
五、释疑质疑
至此,我们基本了解了一个爱国的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肖邦,但,课文中还有许多疑问没有解决,比如课后第四题就有两个疑问,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学贵善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找出来。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悲愤
钢琴家 留恋
思念
爱国 四处奔波
至死不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阅读,我们初步体会到了肖邦的拳拳爱国之心,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有人说,音乐是流淌的诗,诗是凝固了的音乐。而肖邦也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来尝试一下走进肖邦的内心。
【体会诗与音乐】
1、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音乐家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诗人则用诗来表达。老师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春望》
指读齐读两段话。
2、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播放《革命练习曲》)
而同样遭遇亡国之恨的文天祥也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篇章。(《过零丁洋》)
小组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书法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出示肖邦说的最后一句话)
一小组开火车连续读肖邦的话,最后齐读。
这句遗言,饱含了什么?(失望、悲愤)
再齐读。
一个深深热爱着祖国的人,致死却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空留遗恨,这让我想到了陆游的那首《示儿》。
出示示儿,指名读。
小 结:同学们,你看,诗与音乐是相通的,而爱国之情,无论古今,无论中外,都是一样的。在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每一个人都会拿起武器,用自己 的生命和鲜血去捍卫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这一点,中外音乐家也是相似的。听这首《革命练习曲》的时候,我的耳边又想起了一段耳熟能详地旋律。(起立)
唱、听《义勇军进行曲》。
【写诗,悟情】
不同的是语言,相同的是帜热的爱国情感。让我们再回到维斯瓦河畔,回到那个分别的场景,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即使你远在他乡,(即 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即使 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亲。)
出示歌词,默读。
即使你远在他乡,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生长的地方。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灵魂的故乡。不要忘记祖国,用你的双手效力祖国,铭记祖国,用你的智慧振兴祖国。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思念的地方。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梦中的天堂。唤醒你的祖国吧,用你的音乐去感染她!赞美你的祖国吧,用你的激情点燃她!即使在你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也别忘了,吻你伟大的祖国 [习作,走进内心]
肖邦致死也没有忘记老师和同学们的叮嘱,他做到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里肖邦只说了一句话,这样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人,用他的音乐在倾诉,你听出了他说了些什么吗?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来。
再次播放《革命练习曲》,学生练笔。
讨论,交流。
总结全文:这就是肖邦,一个波兰人民的儿子,这就是肖邦,一个爱过的典范。每一个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最起码的准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要大声地说《我们爱你啊,中国》
齐背,下课。
第四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有感情的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理解和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了解肖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音乐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多媒体展示:
“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能作为战歌。战歌已绝响,但他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集体朗读)
启发谈话: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是的,这句话正是出自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之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走进肖邦的心灵世界。
二、精读课文,探究肖邦之死。
1、齐读第6自然段。(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一个“才”字用得好,含义深刻,寓意丰富:肖邦英年早逝既饱含了作者无限痛惜之情,又深藏了强烈的谴责之意。
那么,肖邦之死的原因又有哪些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2、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共同探究,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怀。
学生可能找到的内容有:第4、5两自然段,教师在此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肖邦为了国家忘我的工作精神。
(1)探究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什么? 学生交流(肖邦忘我工作)
理解“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没了时间概念”等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结合课文插图说明。交流,出示: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小结: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可是他毕竟是血肉之躯啊,哪能经得起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打击啊!(2)探究第五自然段
紧抓前四句话进行探讨,总结出肖邦之死的直接原因是肺结核病复发,根本原因是为了祖国的独立解放事业而过度透支了身体。
三、再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感
1、精读第二段,感受师生情谊
(1)国家危难之际,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场面感人之至,文章写了几个场面?你被哪个场面感动了?为什么?
(2)交流:
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自由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a、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送上祖国的泥土,深情的对肖邦说。你能明白老师的用意吗?再读老师的话。
b、指名读,分角色读老师的话及肖邦的表现。
c、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
d、交流。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感受肖邦爱国行动(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3、继续精读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集体读:
多媒体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3)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四、拓展延伸
1、课文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情,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肖邦的故事,听一听他的音乐作品,进一步感受他的创作才能和满腔的爱国热情。
2、收集中外音乐家的故事,讲述并交流。
第五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新纪元小学
张海兰
一,板书课题,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找同学围绕本课的课题回顾一下,你都了解到了那些内容?(“我”指肖邦,祖国是波兰,肖邦曾经被迫离开祖国,一直到死都没能返回祖国的怀抱,把心脏带回祖国,说明肖邦十分爱国„„)2.肖邦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标画出 相关语句。
二,精读感悟。
(一)临终遗言
(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
3“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病重将死的时候)处在“弥留之际”的人一般是什么状态
(极度虚弱,有气无力的„„)弥留之际的肖邦是虚弱无力的,他又哪来的力量“紧紧”的握着姐姐的手呢?作者这么说这不是自相矛盾么?(爱国)
强烈的爱国之心,让肖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出了感人肺腑的临终遗言——引读
4肖邦为什么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样的遗嘱包含着肖邦什么心愿?(希望能过魂归故里,只是他与祖国生死相依的美好愿望。)
5这真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板书:魂归故里,伴国)5指导朗读。
(二)悲愤离国
1.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2.“瓜分”是什么意思?
3.这里的“深渊”怎么理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想象一下荷兰人民当时的生活状态,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无家可归,背井离乡,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5.真是惨不忍睹!所以,肖邦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板书:满怀悲壮 离国)
过渡::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三)师生送别 1. 认真读第二自然段,文中的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画出相关语句,并写写令你感动的原因。2. 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a.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b.生讨论发言
c.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小黑板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d: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e: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a: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b.《西游记》中,唐僧取经临走时,皇帝在地上捻起一捻土放在唐曾的手心说: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咱们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如果到异地有水土不服的情况的话,用家乡的土冲水喝,就会缓解.b:埃斯内尔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又有什么用意呢?(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3.面对师友们的深情送别,肖邦又表现的怎样呢?
引读:当艾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____________________;当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5.指名分享。
(四)夜以继日的工作
1.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是什么事。
2.“悲愤欲绝”是什么意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绝”:气息中止。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3.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4.为了鼓励起义失败的荷兰人民重新拿起武器,肖邦创作了《革命练习曲》,用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战的最好武器就是音乐。因此,身在异乡的肖邦开始了忘我的创作活动。让我们一起伴随着肖邦的《革命练习曲》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再现肖邦为了国家忘我工作的十八年。(相机板书:忘我工作,报国)5.配乐朗读
6.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疲劳加上忧愤,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年仅39岁的肖邦走到了生命的尽头。39岁,人生最灿烂的阶段,他去再也没有机会享受:作为钢琴诗人,肖邦再也没有机会去触碰那熟悉的黑白键,作为荷兰人,肖邦再也没有机会亲自踏上荷兰国土。肖邦的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伤心,痛心„„)
7.带着这种惋惜与痛心,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 在我们中国,也有许多这样的爱国人士。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并被没过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依然带领全家回到祖国。
无论是肖邦的离开祖国,还是华罗庚的回到祖国,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一个国民都有保护祖国的责任,当祖国需要时,我们要勇敢的承担起这份责任。
四,板书设计:
把
我的 心 脏 带 回
祖国
悲愤交加离开
肖邦
忘我创作报效
波兰
魂归故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