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灵猎手
信息之毒
201230300315黄慧桢
这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观后感。
当看到黑板上硕大的四个字《心灵捕手》,我便在心里默默地为这部电影印下一个标签——心灵鸡汤,而且是典型中的典型。以至于我一看开头就知晓了故事的发展脉络以及必然的happy ending。
然而惊喜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当我听到一段令我无比动容而又些微恐惧的台词,那是sean对will说的:“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麽。所以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知道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肯定未见过吧?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只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再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对于我来说,这段话实在是太过锋锐了,仿佛我的整个过往都被穿透,一下子就醍醐灌顶了,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惜自己生活的肤浅。我以往是一个浅阅读重度患者,现在也是。尽管我知道这么感人肺腑的一段话应该了为了印证罗素的这一句:Experience without learning is better than learning without experience.可是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和我的大多数同龄人们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与外界联系的手段,新兴电子媒介正肆意掠夺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如今的我们足不出户,只要一点鼠标,一划屏幕便可通晓时事,各抒所闻。信息过剩的时代,甚至催生出一大堆“新闻控”、“微博控”等对浅阅读严重中毒的群体。过去几十年,我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过度丰裕的食物会导致营养过剩,滋生出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所谓的“富贵病”,并开始改变饮食习惯。可悲的是,如今的我们似乎在重蹈覆辙,绝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信息恰恰是糖之于口,多食无益。在网络的开放性以及信息的免费性双重作用之下,太多与我们生活并无太大关系的也无需思考的细小事件充斥着我们的所见所闻,人们普遍的想法是“多知道一些东西是好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持续接受这些信息而不知饱足,于我们的大脑它们就像五颜六色的糖果。
当我们看得多了,想的也就少了。思考需要精力集中,而要集中精力就要求有不能被打断的连续时间段。但严重过剩的信息恰恰就是为打扰你而生,它像是病毒入侵你的大脑偷走注意力,让人成为肤浅的不思考的肉身。有人说:“我们都讥笑过那个把所有的首饰都戴在身上的贵妇,现在我却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把所有的玩具都抱在手里的孩子,我迷恋于信息,却迷失了自己......”
事实上,每天被动地接受蜂拥而至的各类信息而不加以思考归纳,就像不断地往大脑里面添加各种毫无关联的知识碎片而又无暇整理,时间久了装不下了就删除旧的给新的腾出空间。这样的大脑仿佛是一个废物临时停留中心,什么有用的东西都没有。更为可怕的是,用Warrant Buffett的话说:人类最擅长的就是用我们过去的观念和知识来解读接收到的新信息,新闻无疑大大助长了这样的错误解读。因此人们变得过度自信,冒无谓的险,以至于错过很多好机遇。新闻也同时助长了另外一个认知错误的产生:故事偏见。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讲合理的故事,即使它与事实毫无关联,即使它与我们了解新闻的初衷背道而驰,只要它能产生不亚于获得信息的“快感”,谁又在意那么多细节呢。例子详见最近炒得火热的“文章出轨在微博上引起轩然大波”。
知道得越多越会限制我们的创造力。这也是大多数数学家,作家,作曲家的傲人作品来自于他们年轻时的一个原因,那时他们的大脑有大量未被占据的空间来孕育好的作品。我们常说现在的社会风气越来越浮躁了,窃以为不过是愿意认真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了。问“度娘”,“谷哥”能解决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这样下去难免会发展成为一个“全民啃老”的时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闭上了眺望远方的双眼,何其可悲啊!
知道得多了,沸腾的求知欲望就少了。也曾兴致勃勃地计划去一个地方游玩,出发之前本着汲取前人经验的想法津津有味地看了很多篇游记,仿佛随着作者的描述自己也能身临其境一般。直至我再也搜不到有趣的游记了,那一刻我幡然醒悟,我已经没有去那个地方的必要了。那种感觉就像自己打算看一部心心念念了很久的电影却无意中被人全部剧透,真的糟透了。再后来,我终于明白有些东西还是要自己亲自看过的才算数。别人游记里面的那一朵丁香花,哪怕我已经看过了她的图片,想象过她的芬芳,却始终未曾与她有一面之缘。一如台词中的“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亲爱的人在身边醒来的幸福感觉”、“在战场上把挚友的头搂进怀里”乃至于“痛失挚爱的感觉”,这些东西是无法复制的,也传授不了,是你我各自拥有的独一无二的人生财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雷姆特,我可以去见识那九百九十九个别人家的哈姆雷特,但心中自留一个足矣。
第二篇:猎手的子弹的数学测试题
一次有三名老猎手带了同样多的子弹出猎,他们每人打死了两只狐狸、一只狼、一只兔子,而且枪法很准,每发子弹打死一只。回来时,三人还剩下子弹的总和,恰巧等于他们出去时一个人所带的子弹数目。想想看,这三人出发时各带了多少发子弹?
每人带了6发子弹。
第三篇:儿童幽默故事:猎手张三
张三是村里抢法最差的猎手,连兔子也没打到过一只,没想到,这天他在地里干活时,却意外地捉到一只兔子,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马上解下裤带,拴住兔子的后腿,把它吊在地头的树上,飞快地往家跑。
张三娘见张三提着裤子跑回来,连忙关切地问:“咋了?拉肚子了?”
张三顾不得答理娘,他摘下墙上的猎抢,一手提着抢,另一只手提着裤子,边往外跑边说:“娘,今天我不锄地了,上山打只兔子……”
张三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树边,兔子正头朝下拼命地挣扎。张三等气喘匀了,才把抢口顶在兔子身上,正要开抢,突然觉得这样太不像一个猎人了,于是,往后退了十几步,屏住呼吸,瞄准兔子,扣动扳机,只听“砰”的一声,拴兔子的裤带应声而断,那只兔子掉到地上,“哧溜”一下就逃得无影无踪。张三一下傻了,正在追悔莫及,身后突然响起一个叫好声:“太准了!张三你打得太准了!”
张三扭过头,只见一个漂亮的姑娘站在路边,原来是高中同学英子,英子接着夸张三:“老同学,几年不见,想不到你练出了一手好抢法,离这么远,一抢就把绳子打断了!”
张三涨红着脸,不知如何应对,连忙掉转话头,邀请英子到家里玩。英子在校时跟张三处得很不错,今天遇到了,也十分高兴,红着脸看了张三一眼,跟着张三回了家。
张三娘见张三两手空空地回来了,疑惑地问:“你不是上山打兔子吗?打的兔子呢?”
张三一把拉过身后的英子,说:“娘,这是我的同学,她—属兔……”
第四篇:《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
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会永远跟随着人永远不会离去,那么我想,我的答案一定会是孤独。
但麦卡勒斯没有用爱情和自由的惨烈或迷茫来描述关于生活与孤独的一切,它更像是一首平淡生活的序曲,一个街区上的人,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和追求,也有他们各自无法为人所知的希望与失落。它没有十分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这本书并没有所谓的主人公,每一个出现的人,都是关于孤独的主人公。所以,对于《心是孤独的猎手》的评价一直呈现出两极化,部分人强烈否定,另一部分人又高度赞誉。
或者说,这本书并不是讨论孤独本身,而是人们怎样在琐碎的生活里,一点点感知属于自己的孤独。
印象最深,或者说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哑者辛格的部分。他一直有一个放在心上,无比在乎的聋人朋友,而这个朋友并不懂得他对他的关爱,甚至不可能给予相同的回应,而辛格对他的期待似乎也并不是所谓的回应,只要对方好好活着便好,哪怕是坐很久的火车去见他,能够见到他,似乎都是与孤独无关的。而后来,当这位朋友去世时,辛格先生终于选择了开枪自尽。
有时也会想,孤独其实并不是孤身一人,也不是无法依赖,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孤独的理由。也许,有的人需要的是鲜花与掌声,有的人需要的是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的人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又比如,如辛格先生一样,需要的是同类和爱的寄托。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好像时时刻刻都有孤独在跟随着,甚至慢慢它们成了影子和癖好。但如书的名字一样,人的孤独其实还是源自内心,外界给的冷终究不及心底的寒。也许,生活需要每个人去学会如何与自己和平共处。
第五篇:《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
读书笔记是大家平时在读书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或者读后感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摘抄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1、“只要能看到你一眼,我就能平静半年。但如果看不到你。我就死。”
2、人越是明白,越是有追求,就越孤独。
3、心是孤独的猎手 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每个人都孤独,却并未因这相似的孤独相连,人终究是孤独的,好像人终归是要死的。过去的那些岁月里,他总觉得这笑容里藏着某种微妙和智慧。如今他觉察到一种狡黠和嘲弄。天逐渐变暖了,令人昏昏欲睡。焦虑慢慢地化成疲倦,在他身上可以看见一种深深的平静。
4、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或许,经历绝对的孤独,才能体味人生的幸福。
5、这也很奇怪,在拥挤的房子里,一个人会如此的孤独。
6、有两种人:知道的人和不知道的人。你知道,我们知道的人彼此遇见,这是一个事件。它简直是不可发生的。有时我们遇见了,从来想不到对方就是知道的人。时间在苟延残喘。因为某些人有一种本能:他们要在某些时刻扔掉所有私人的东西;在它们发酵和腐蚀之前,把它们抛给某个人,或某种主张。他们必须这样。不说话也可以是争吵,我感觉,就算是像这样一言不发地坐着,我们之间也在争论什么。
7、“有些事情你就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不是因为它们是坏事,你就是想让它们成为秘密。有那么两三件事,即使是你们,我也不会说的。”
8、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我只遇到过很少的我们。
9、我是这样需要你,我孤独得受不了。很快我会再去看你。我的假期还有六个多月呢,但我可以提前一点。我想我只能这样。我不应该孤单,不应该没有你。
10、因为某些人有一种本能:他们要在某个时刻扔掉所有私人的东西;在它们发酵和腐蚀之前,把它们抛给某个人,或某种主张。鲍蒂娅说米克: ”可你从没爱过上帝,也没爱过人。你像牛皮一样又硬又糙。不管你咋样,沃克看透了你。下午你会到处乱跑,啥也称不了你的心。你会四出闲荡,好像非得找到丢失的东西你会兴奋地把自己整得越来越激动。你心跳加速,差点死过去,因为你不爱,你没有安宁。结果有一天你会像爆炸得皮球,彻底崩溃。
11、世界上有爱者,也有被爱者,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往往,被爱者仅仅是爱者心底平静地蓄积好久的那种爱情的触发剂。每一个恋爱的人都知道这点。他在灵魂深处感到他的爱恋是一种很孤独的感情。任何一次恋爱的价值与质量纯粹取决于恋爱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