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

时间:2019-05-15 12:2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

第一篇: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

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

(一)奴隶社会“贡赋制度”

实施背景:奴隶主建立国家政权后,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力量确保国家机器的运转。

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部落(夏、商)或受封的诸侯(周)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品(物)。

评价: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奴隶社会国家的分裂,年年战争不断。

(二)鲁国“初税亩”

实施背景:1.铁器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2.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3.私田主人控制私田的产品,不交纳给国君。实施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

评价: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其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三)西汉赋税制度

实施背景:恢复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实施目的: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编户农民向封建国家交田租,即土地税,交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

评价:将农民尽可能地固定在土地上,以确保封建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剧Do

(四)北魏新租调制

实施背景:1.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2.均田制的实行。

实施目的:保证封建砌有的财政收入。

内容: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

评价: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同时,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五)唐朝初期租庸调制

实施背景:1.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2.均田制的实行。

实施目的: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作“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评价:农民依旧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但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唐朝中期两税法

实施背景:1.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土地兼并严重。2.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实施目的:解决财政上的困难。

内容: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

评价: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在两税法开始实行的一段时间内,唐政府财政收入增多了一些,但唐朝的阶级矛盾从根本上并未解决。

(七)北宋方田均税法

实施背景:北宋中期,封建统治危机严重。

实施目的: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内容:由政府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评价: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后被废除。

(八)明朝一条鞭法

实施背景:明朝中期,社会矛盾尖锐,豪民隐占田地,逃避赋税,给明政府带来严重的财政危机。

实施目的:解决财政上的困难,增加收入。

内容: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评价: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它是我国赋税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实行徭役征银的办法,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作物的商品化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九)清朝“地丁银”

实施背景:清朝建国之初,赋役制度混乱,赋役负担不均。

实施目的:稳定税收额数,解决财政上的困难。

内容:雍正帝时,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

评价: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这有助于封建秩序和税收的稳定。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二、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变化所呈现的主更趋势

1.由向国王纳税转变到国家征收土地税。

2.由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转变到以土地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

3.由赋役分征转变到赋役合征,名目手续简化。

4.由实物、劳役地租转变到货币地租。

第二篇: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③隋唐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 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④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F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作用:A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D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E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⑤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内容: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

特征:交钱代役;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实质: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⑥明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背景: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土地集中、阶级斗争的产物。目的: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化繁为简、平均赋役,内容:A赋役合并: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B折成银两,C部分“摊丁入地”: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意义:A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制,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纳银代役的规定,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

B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C赋役统一征银的办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适应了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对豪强漏税有一定限制作用。

结果:虽然由于大地主的反对,不久就停止实行,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⑦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原因:①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安定,而且人头税使隐蔽人口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②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③1712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亩提供了条件。内容: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地丁合一又叫摊丁入亩,丁随地起,即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摊丁入亩的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惟一标准,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从而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评价: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2)规律总结:

①特征分类(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 A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人头税”,即丁税。如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B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土地税,即田租。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

C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D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另外,还有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演变特点):

A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B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C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D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E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F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上述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自然经济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无法抗拒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第三篇: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丰富积淀﹑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民得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曾经是享誉世界的衣冠大国,在漫长而浩瀚无垠的世界服饰文化长河中,它也曾经辉煌过,它所闪亮的光辉,曾经照亮自己,也照亮世界,因此,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是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遥远的古代,人类穴居野处,过着原始生活。那时,人们只知道用树叶草葛遮挡烈日,防止虫蛇的啃咬,风雨的侵袭,保护身体。或者是为了猎获野兽,把自己伪装成猎物的模样,提高狩猎效果。

约在五六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步入繁荣阶段,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形成。麻衣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发明饲养蚕和纺织丝绸是相当早的。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已熟练掌握了丝织技术。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我国服饰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审美观念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的发展与变迁,总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的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冠服制度进一步纳入“礼治”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充分反映着封建的等级制度。

战国时期,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的大变革。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个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汉代秦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但现成了佩绶制度。

北魏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显著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与“常服”同时并行,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南北向交流有所不同,这次的特点是东西向的服饰大交流。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址。但由于宋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等因素,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辽金元三代均为少数民族掌权;服饰既各具本民族特色,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相融合的特征。

明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清兵入关以后,为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强制施行“剃发令”,并相继制定了官民服饰制度﹑服色制度等。结果导致传统服饰制度的最终消灭,形成满族服饰的统一地位,从而出现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四次大变革。至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长空,辛亥革命发生,掀起了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更大的变革,服饰的发展重新回到了一个更自由的状态。

第四篇:浅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浅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关键字:饮食文化 餐制 主食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由于笔者对美食有着特别的喜好,所以想结合中国古代历史,谈谈我国饮食文化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宗,肴馔丰美,世所罕见;宴会上的58道菜可以说是唐代市场上高档菜的代表。李公羹是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创制的保健食品,用珍玉、宝珠、雄黄、朱砂、海贝煎汁,每杯羹费钱三万!相比宫廷菜的极尽奢华,中档的官吏日用菜稍显亲民,嫩肉爆炒浑羊殁忽生羊脍葫芦鸡 热洛河则是由于安禄山与哥舒翰不和,唐玄宗为调和二人关系,用鹿血煎鹿肠制成“热洛河”,令二人食用,希望二人亲热和睦。

我们发现我国古代的上层社会的饮食之所以奢华考究,主要是因为选材珍贵,有些甚至是世界稀有,显然这些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消受的起的,然而俗话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强大的,市民普遍用菜价格低品位不低,还可达到食疗的效果,千金圆是孙思邈首创的食疗用品,用黄豆芽制成丸子形状,可供妇女怀孕后期服用,以利于产时分娩。百岁羹是荠菜汤,据说有益寿功效,所以人们都爱饮。

现代人总觉得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人人往往误认为宋代的经济相较稍逊,其实宋代的商业远比唐朝繁荣,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间基本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黑灯瞎火”的景象,这种严格控制商铺空间和时间的坊市制度严重阻碍了饮食业的发展。宋朝废除了坊市制度,夜市非常盛行,使人们的休闲饮食娱乐大大丰富起来。此时不但出现了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郑家油饼、湖上鱼羹等著名风味食品,而且还注重食品的形象和包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生动的刻画了宋人的热闹非凡的市井风貌。

四、走向成熟的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时期,此时政治上中央集权增大,专制皇权空前升级,以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为标志达到顶峰,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失去兼容并包的精神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被扼杀在摇篮。文化上,政府严格控制言论,八股取士,许多文人为逃避现实,乐于从事饮食,游山玩水、吃遍天下饕餮盛宴,达到空前高涨时期;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至高无上的宫廷皇族及贵族为了显示其尊贵无比的地位,在饮食上也是标新立异。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宫廷筵席,表明尊重两民族的文化习俗,喻义着满汉一家。满汉全席达到清代宫廷菜宴的极致,从不同的场合可分为(1)廷臣宴,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殊,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2)万寿宴,帝王的寿诞宴,后妃王公,文武百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3)千叟宴,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 而著名的贵族菜要数谭家菜了。其肴馔集南北烹饪之大成,既属广东系列,又有浓郁的北京风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声誉。谭家菜的特点是选材用料范围广泛,制作技艺奇异巧妙,尤以烹饪各种海味为著。调味讲究原汁原味,以甜提鲜,以咸引香;讲究下料狠,火候足。

老百姓的食谱就相形见绌了,小说《金瓶梅》侧面反映出了明代中等家庭的饮食状况:早餐中餐为简单的点心,以粥、烧饼、馒头及各种饼类为主。副食方面有煎面筋、酱菜类和荤食如鸡肉、鸡蛋等,韭菜和蒜的食用当时也很普遍。

五、中国饮食文化特点和弊端

纵观历代饮食风貌,我们不难看出博大精深特立独行的古代传统饮食文化与西方相对粗糙的饮食的千差万别。其特点有如下:

第一,风味多样,四季有别。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有来自甘肃的大学同学就告诉我,他们那儿说“吃饭”其实不是我们认为的吃米饭,就是“吃面”。一年四季,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二,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就算是一个红萝卜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第三,饮食结构有一定科学性。农耕文明下人们以五谷为主食,多食蔬菜少肉类,保障了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取,有效预防了肥胖症引发的疾病。而西方菜以肉食为主,近来兴起的快餐文化也使他们的体型变得臃肿,肥胖人群与日俱增。

第四,饮食与各个文化领域相联系,使自身富有品味情趣。饮食与手工业起源发展密切相关,如陶瓷的产生是因饮食的需要,产生了陶瓷文化。礼仪源于饮食,《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文学艺术源于饮食,赋诗也是在宴饮中的文化内涵之一,将古诗句引入菜肴名称可谓出神入化、雅俗共赏,如“叫化鸡”“龙凤呈祥”“东坡肉”“蚂蚁上树”。记得十年前播出的《还珠格格》中,紫薇将一根啃过的大骨头称为“凤凰台上凤凰游”,引得群臣一阵赞叹。可见菜品的欣赏与诗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第六,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寓意。据说伊尹借“五味”“调和”向商王阐述如何成为“天子”的“圣王之道”。韩非子也认为治理大国要十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古礼规定统治阶级按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肉食,士以上可以享受公家供应的肉食,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不过按照马克思唯物论的思想,任何事物要都辩证的看待,我们的饮食文化同样存在一些弊端。合食制就是一个典型,原来汉唐时期继承先秦的传统,基本上是采用分食制的,这种食制对于减少交叉传染疾病,维护人民健康是有利的。但是,到了唐代后期被合食制取代,这对于人民健康非常不利。尽管今天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这种合食制的弊端,但是改起来还是很困难。

此外,汉唐时期已经出现刻意追求珍奇异食的现象。除了一般的鱼肉类之外,还追求如“封熊之蹯,翰音之跖,燕髀猩唇,髦残象白。”为此,他们不惜大量捕杀珍禽异兽,食其珍美部分,从而为珍稀动物的灭绝、生态平衡的破坏种下了祸根。

公费奢侈吃喝也是一个突出现象。封建官吏自上而下公费吃喝成风,鱼肉人民。信修明在《宫廷琐记》中记录了慈禧太后的一个食单,其中仅燕窝的菜肴就有六种。据传慈禧仅在从北京至奉天的火车上,用以准备御膳的车厢就占四节,上有“炉灶五十座”“厨子下手五十人”,每顿饭都要一百余种菜色。令人瞠目结舌。

作为通过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饮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的以我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自豪。我相信中国饮食文化会继承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摒弃糟粕,不断创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1] 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2]电子教材《第七章 中国饮食文化》 [3]百度百科“中国饮食文化”

[4] 刘朴兵:《略论唐宋饮食文化的差异》

刘思余 08金双2班 40804586 2010年5月16日

第五篇:2018高考全国卷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复习目标:掌握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名称、内容、影响、演变过程和演变规律;复习时注意链接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解决土地的方案;新中国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对土地制度的影响;世界史上欧美主要国家英、法、美、俄、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采取的土地政策及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①确立:战国时期,法律上正式确立的标志是商鞅变法。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其自给自足、分散性的特点也是封建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其转让和买卖的特点造成了封建社会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③废除:1950年—— 1952年,新中国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封建土地国有制

①均田制。始于485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前期沿用。唐朝中期,因

的严重,国家支配的土地大大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下去了。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要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土地。②王田制。③屯田制。(②③因未列入考试范围,故略)

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如:更名田,1669年,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于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制度(土地政策)

⑴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 》。特点:绝对平均主义的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方案,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⑵资产阶级: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其民生主义思想即平均地权。特点: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是改良的土地纲领,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⑶中共的土地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只是限制封建剥削)③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建国以后:①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②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国有制。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世界史上主要国家的土地政策:英国圈地运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和拿破仑的《民法典》,确立小农土地所有制;美国《宅地法》;俄国1861年改革的土地赎买政策;日本明治维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土地买卖禁令;苏俄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1927年农业集体化,土地国有。

二、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中国古代赋役制演变的基本线索: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自战国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主要有四种:战国秦汉时期的租赋制、魏晋至隋唐的租调制、中唐至明中叶的两税法、明中叶至鸦片战争前的一条鞭法和地丁合一。

2、主要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⑴春秋末年:概念: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实行按亩收税。

作用:①这两项措施都属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此以前,受田的诸侯臣下向授田者交纳一定的贡赋;在此以后,齐、鲁两国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开创了后来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先河。

②由交纳贡赋到按亩纳税的变化,适应并促进了土地所有制的进步(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齐国和鲁国都在今山东境内,最早实行按亩纳税,反映了我国古代山东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秦朝: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田租),徭役,户赋,兵役,杂税

(3)两汉的编户齐民:概念:西汉政府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财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那时,田租较轻(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多次减轻田租),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作用:编户制度是一种政治经济相结合的制度。西汉政府通过这一制度在政治上统治人民,在经济上剥削人民。编户制度的建立是西汉时期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结果 又促进了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加强。

(4)租调制和租庸调制

概念: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户税,交纳帛或布),还要服徭役,称为租调制或租调徭役制。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50岁以上的男子,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绢,以代替徭役,以庸代役的办法开始在部分受田农民中推行。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规定受田的农民不去服徭役的都可以纳绢或布代替,不再有年龄的限制,史称租庸调制。

作用:租调制和租庸调制都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但是,隋唐时期推行的租庸调制比起北魏的租调制来讲,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纳绢或布代替徭役的规定,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5)两税法

背景:均田制的瓦解和农民因战乱而大量逃亡,使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了。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制的新税制,主要内容有:

①“量出制入”。即中央政府根据每年的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分配给各地,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总额向当地人户征收。

②依据土地、财产的多寡征收地税和户税。地税征粮食,户税征钱(实际征收时,大部分钱都折算成绢帛)。

③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④“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即无论是本地的土著人户,还是外迁来的人户,都在居住地交纳。

⑤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⑥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由所在州县按其收入的1/3征税。

作用: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实行初期有积极作用:

①扩大了征收赋税的范围,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赋役负担较为合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但是,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身之居”的现象随处可见。大地主凭借政治势力,千方百计隐瞒土地和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随着政治的腐败,唐政府在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户钱折成绢帛,随着钱重物轻,农民的户税实际上不断提高。由于以上原因,到了唐朝末年,农民的赋税负担不断加重。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正是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

(6)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分别是纳钱代役和按亩纳税。(7)一条鞭法

概念:明初实行按田亩征收田赋,按户、丁征发徭役的赋役制度。为此,明政府编制了《鱼鳞册》(登记田亩)和《黄册》(登记人口)。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和赋役不均的情况日益严重,农民大量逃亡,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①赋役合并。即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②将以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摊入田亩,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

作用:它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积极作用有: ①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将部分丁役(不是全部)摊入田亩,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并为以后清朝实行的“摊丁入亩”开了先河。

③赋役征银,这在中国赋役史上是第一次,既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8)摊丁入亩(地丁银制度)

概念:清朝于1644年迁都北京后,宣布以明朝的“一条鞭法”征派赋役,免除一切杂税和“三饷”,农民的负担一度有所减轻。后来,随着用兵频繁,军需日增,丁银负担不断加重,农民被迫逃亡。

为了稳定征税的数额,清政府于1712年(康熙51年)宣布:以1711年(康熙50年)的丁银额为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以后增加的人口,不再加征丁银。1723年,雍正帝在全国实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即把全部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所以称“地丁银制”。

作用:“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是明朝“一条鞭法”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最后一次改革。积极意义:

①丁税全部(一条鞭法只是一部分)摊入田亩中,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②赋役征银和“一条鞭法”一样,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据《熙朝纪政》记载:“摊丁入亩”后,“保甲无藏匿,里户不逃亡,贫民免敲扑”。意思是隐瞒人口和农民逃亡的现象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这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之,“摊丁入亩”的实施,是18世纪中国出现“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规律

⑴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

⑵赋税由实物租为主到货币租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发展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⑷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⑸税种由繁到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⑹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对商品征收的税越来越重。

检测:想一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方案中,哪些有利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减轻?更赋、庸、两税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检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两大主要趋势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

两大主要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人头税;赋税由实物租为主到货币租为主。

影响:政治上,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经济上,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人口增长方面,隐蔽人口的现象大大减少,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也有利于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以税种分类:

⑴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有:编户齐民、租调制、租庸调制。

⑵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有: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⑶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有: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4、高考热点预测:

土地政策、赋税改革可与“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等相结合或切入。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西汉政府实行编户制度主要是为了 A.恢复和发展经济 B.控制农民和保障税源 C.稳定社会秩序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西汉时期,在赋税上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其最大特点是

A.设立以人丁为主要赋税标准

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严密

B.实行赋税与行政管理一体化 D.赋税简明易行

4.唐朝两税法的实行表明

①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 ②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 ③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

④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⑤封建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⑤ 5.唐德宗实行两税法的主要作用在于

A.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C.减轻了农民负担

6.与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相比,唐朝中期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特点是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依据资产和田亩多寡收税 D.农民的赋役负担有所减轻

D.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

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7.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最主要区别是

A、废除了人头税

B、征税标准不同

C、征税范围扩大

D、以征收实物地租为主

8.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9.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因为改变过去

A、以土地多少为主的征税标准

B、以财产多少为主的征税标准

C、以土地和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D、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10.两税法实行后,地主阶级千方百计把新增加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

这里的“新赋税”主要是指 A.人丁税

B.土地和财产税 C.兵役税

D.徭役税 11.明朝时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

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B.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C.农业、手工业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2.一条鞭法遭到大地主反对,主要是因为

A.按实物征税 B.把实物折成银两征税

C.解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D.按田亩的多少征税 13.清代征收“地丁银”是指 A.只征土地税,废除人丁税 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

C.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 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 14.“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点是 A.废除了人头税 B.以田亩数计征 C.赋税折银征收 D.按照资产交纳 15.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 A.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B.使赋税的征收办法简化 C.土地的利用率提高 D.使雇佣劳动者增多

16.明朝后期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雍正帝实行的“摊丁入亩”共同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保护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 C.实践儒家的仁政思想 D.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17.以下按土地多少为标准征税的制度是

①初税亩②两税法③租庸调制④一条鞭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18.明朝后期,一条鞭法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 ①赋役合并②以钱募役③赋税征银④按田亩征税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19.明朝的一条鞭法和唐后期两税法体现了倡导者怎样的理财思想 A、轻徭薄赋

B、无夺农时

C、平均负担

D、平源节流 20.明朝后期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摊丁入亩制度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以货币形式征收租税 C.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

B.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 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1.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的相似之处在于 A.都征收银两 B.都损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反对而停止

C.不以人头为征税的标准 D.都加强对土地和财产数量的征税

22.上述三种赋税制度的演变反映出封建生产关系的趋势是 A.由征收实物税转变为征收货币税 B.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C.由以人丁为主征税标准演变为按田亩征税D.阶级矛盾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3.中国古代的徭役不断演变,先由实物形式代替,乃至于最后摊入田亩中,统一征收地丁银。这种演变从本质上表明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人身控制不断松驰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小农经济不断巩固

②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 24.纵观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史,可知其演变的基本趋势有

①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革而演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5.从西汉到清前期,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①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 ②由征收实物逐渐向征收银两过渡 ③人口税在赋税中的比重越来越少直至被取消 ④商品税在赋税中的比重日益减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6.纵观古今的税收,从根本性质上说,社会主义税收 A.较前种类增多了,但数量减少了 B.较前范围扩大了,种类增多了 C.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D.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非选择题

27.赋税制度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重大影响。在清朝康乾盛世,赋税制度发生过重大变化。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谕大学士、九卿等曰:]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摘自《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

材料二 将全国丁银总额固定下来,不再随着人丁数字的增长而加赋,这对无地少地的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好处,也使广大农民不再因丁税太重而四处逃亡。这对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增加政府税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③征税标准由计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过渡④赋税形式由实物形式逐渐向货币形式演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材料三“地下合一”(即“摊丁入亩”)的具体内容是:“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证解,统谓之‘地丁’。”“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清史稿》卷一二一)以上所引,说得很明白,“地丁合一”的基本精神是简化赋役的征收办法,将双重标准化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对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减轻了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摘自李治亭主编《清史》(上卷)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材料一说明康熙年间在赋税制度方面有什么新举措?实行这一新举措的原因如何?

(2)材料三所涉及的赋税制度对上述新举措有何进一步发展?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二者的共同影响。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决定在安徽全省和其他省(市)自治区选择少数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这次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

材料二 这次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这次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简化农村税种,将原来的一些行政收费项目统一改为税,并把原来按人口和地亩均摊税费的办法除农业税外,统一改为按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征收。

请回答:

(1)我国古代史上赋税制度有过多次改革,简述清初税费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2)材料一中提到我国农村1950年起进行了土地改革,1979年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试概括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材料二中提到当前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请你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

(4)从政治常识角度看,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对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的稳定有怎样的意义?

29.清朝建立以前,我国赋税制度完成了两次重要转变:一是收税的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财产为主;二是收税的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于唐朝,第二次转变发生于什么朝代?简述这次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30.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主要表现在哪里?在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中,是如何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步放松的?其实质是什么?

31.简述西汉至唐朝中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简述唐初至清前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

一、选择题

1.D 2B 3B 4D 5D 6B 7B 8.D 9D 10B 11A 12D 13D 14C 15A 16A 17D 18B 19C 20B 21D 22B 23A 24.D 25B 26C 二.非选择题

27.(1)新举措: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原因:人口增加,人均土地面积减少。(2)发展: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影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稳定社会秩序。

28.(1)雍正帝时,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地丁银。这样,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相同点:都是一次重要的改革,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同点:改革的内容不同,前者是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后者是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改革的结果不同:前者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后者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推动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3)税费改革简化了税种,改变了过去按人头、田亩均摊税费负担的做法,避免了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由于以前的乡统筹费主体是行政机关,收费项目和标准的设置随意性大,容易导致乱收费。乡统筹费改为税以后,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税收的确定和变化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不得随意更改,这样就彻底杜绝了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需求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需求不足在农村表现得也很突出。要刺激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是一条重要途径,只有减轻

农民负担,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扭转农村消费不足的局面,从而带动全国消费需求的增加。

(4)我国对内职能之一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次税费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将农村的分配制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从而消除了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29.明朝(或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影响:促进了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商品化。

30.⑴农民被编入国家户籍,人口、性别和年龄被作为征收和征发徭役的主要依据。

⑵唐朝两税法,规定按资产和田亩交纳赋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明朝一条鞭法,把按户口、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到田亩上。清朝的“摊丁入亩”,把木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废除了人头税。

⑶调整封建生产关系。

31.(1)演变:西汉编户制度(以赋役为主):北魏租调制;隋唐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唐中期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2)趋势:一是税种由繁多向单一发展;二是征税标准按人丁收税逐渐发展为以地产收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三是税收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四是由劳役地租为主过渡到实物地租为主。

(3)演变: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唐中期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明中期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于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废除人头税。

(4)趋势:以银两代实物,赋税中货币比重加大;征税从以人丁为主要标准改为以地产为标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

下载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二.试述《离骚》的艺术特点。(5分) 答:(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在艺术表现上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异的想象境界。《离骚》后半部分......

    中国古代文史一

    第一章 上古文学史散文集。以记言为要主张:尚贤、尚同、包括《离骚》、《九的代表作品《七发》。《狱中上梁王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一、名词解释: 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 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它主要收集了西周初......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2012年7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组汉乐府诗中完全采用了五言体的是。A.《孔雀东南飞》、《上邪》B.《十五从军征》、《陌上桑》C.《东门......

    设备停复役制度五篇

    设备停复役管理制度 总则 1.1 为加强公司设备的管理,做好设备的计划检修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适应电力市场营运,特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明确了公司设备系统的运行与......

    中国古代回避制度

    古代回避制度 原因:夏、商、周三代,血缘关系是权力分配的根本原则,国家政权掌握在宗族势力手中。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政治上的血缘关系受到极大冲击。......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宫中专用宦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制度。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有产物。历史上多次发生宦官专权、干预朝政,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有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一、 概述 1. 谈古代官制,先从“官”字说起 官,作为一个整体,历来有多种称呼和解释。“官”字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西周时又称“寮”,亦作“僚”。《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