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荒唐人的梦》读后感(xiexiebang推荐)
《一个荒唐人的梦》观后感
《一个荒唐人的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的寓言式短篇小说。它以高度凝练的形式概括出作家对个体人及整个人类的精神发展阶段的艺术观照,表现了作家所体验的真理与自由的真谛,也是作家对自己一生创作思想的诗意性概括和寓言式总结,在作家的创作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荒唐人有勇气承认世界的虚无,却要自杀,为什么?他是一个诗性存在的人,个体的心性决定了他决不能忍受价值的缺失而继续生存下去,他一定要自杀以表明对罪恶世界的不屈!荒唐人比存在主义者勇敢,后者宣称没有出路就是出路,这分明是对罪恶的屈服和无赖一般的勇气;而荒唐人一旦明白现世的无望就敢于用自杀证明世界的荒唐:既然现世没有出路,我就不再留在现世!他在等待绝望确定的那一刻,自杀!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因为一颗小星星而决定自杀:受到理性迷惑的荒唐人在深深怀疑人类理性时仰望星空,突然之间的明澈使他看透了那位伟大的哲学家道德说教的虚假,内心的道德律根本没有让人敬畏,相反,良心的责备使下一次犯罪没有了负担:良心已经责备过我了,我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欧洲道德哲学理想的破灭带来了价值的缺失实在震撼,自杀成为必然抉择。
然而他没有成功,居然是因为一个小姑娘的缘故。小姑娘很
可怜,对了,就是可怜!荒唐人说:“既然我已经决心在今夜自杀,所以现在我对世上的一切应当比任何时候都更无所谓。为什么我要在转眼之间感到并非全无所谓,去可怜一个小姑娘呢?我记得我十分可怜她;甚至感到一阵奇怪的心疼,一种在我的处境完全不可思议的心疼”。他在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情况下产生了对他人的同情——与伊凡对孩子的怜悯一样——不彻底的虚无!一刹那间他考虑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死亡背后如果不是“无”怎么办?“我忽发奇想,假若我以前住在月球或是火星上,在那里干下难以想象的最无耻下流的勾当,在那里遭到唾骂,出尽了丑,丢脸到只有偶尔在梦境里或是作噩梦时才能体会到和想象出的那种程度;又比方说我后来来到地球上,并且一直记得我在另一星球上的所作所为,此外,还知道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再返回月球了,那么,当我从地球上仰望月球时,——是不是会觉得无所谓呢?我会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呢”?理性提问之后发现自己陷入窘境:一旦存在彼岸世界,那么哲学的智慧就要让位给上帝的启示!这怎么可以?这意味着一切现存事物的荒唐,甚至于——自杀也是荒唐的!“这些问题使我激动,叫我气恼。不先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目前我似乎还不能去死”。当然不能死,如果存在彼岸世界,那么本来具有反抗意义的自杀就成了笑话和耻辱!
可以看到诗人很严肃地对待虚无的问题,非常深入地探讨虚无主义的走向,借着荒唐人的自杀事件揭示了虚无思想也是理性的一个骗局。理性的无力被等同于生命的绝望,希望从何时和理性划上了等号?
在小说中,那个“荒唐的人”最后他放弃了自杀去布道,还认为人们对他的讥笑十分亲切,其实为的只是赎罪,为他的梦赎罪,也为犯了错甚至是犯了罪的穷苦人赎罪,体正在俄国发展的资本主义烦的错赎罪。„„这最后便又指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先生的文学指向——拯救世界便是美。
第二篇:《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读后感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享受孤独,享受反思,享受遐想…
卢梭说,自己的一生是一个长长的梦。而我现在,就要随他一起散步,踱进他的梦里去了。
写这部作品时,卢梭已到垂暮之年,已完全放弃了与敌人周旋和与命运斗争的徒劳的努力,一切听天由命,因此心境恬适,十分悠闲,落笔为文宛如信步咏哦,把十篇《散步》写成了十篇优美的散文诗。
卢梭的孤独是永恒的,是痛苦的,但不悲观、忧伤。这不仅仅体现在他终身投入的学术研究,也是对他的爱情的最好诠释。《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的第十篇写于他与华伦夫人初次见面五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这段爱情,他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孤独者的高贵,明白它只属于那些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跋涉、攀登的遥遥领先者。卢梭觉得华伦夫人的爱情让他找到了使灵魂永远用一种合适的方式保留下去的方式,从此对孤寂和冥思的兴味,伴随着他心赖以生的温柔情感。他庆幸自己在四五年的时间里享受了一世的纯净丰满生活并且对此充满感激,因此之后每每无人能与他进行直达内心世界的攀谈,他反而更加珍惜和享受这份弥足珍贵的孤独。这种孤独勉励着他,让他置身于纷争之外,更能心无旁骛地思索。
卢梭这个孤独的散步者是善良的,他用自己善良的灵魂孤独地承受着正直与良知的压迫,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过于明智,它十分清楚自己绝对没有能力超越自己的浅薄。然而卢梭没有退让,“我的一生都要追求真理。”卢梭始终将此作为自己的箴言。
读到卢梭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的时候,我突然总结出一点:“在一个群氓的时代,一个掌握真理的人应该学会去沉默。”我本以为这正是卢梭的意思,但是恰恰相反,卢梭正是反对这一点的,他的“正人君子”无所畏惧。其实,或许我们都误解了,我们误解了卢梭,误解了启蒙运动,或许,连当初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分子们都没有明白这场启蒙运动对于我们这些知识分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个孤独的散步者曾孤独地生存于这个世界,最终也孤独地离开。这种孤独的内涵其实是一种超越时间的永恒,没有任何功利所在而为人民世世代代心口相传。这个孤独者的生死,其实都是为了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追求真理的人.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仅仅掌握现在,不论它持续的长短都不留下前后接续的痕迹,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不是残缺的、贫乏的和相对的幸福,而是圆满的、充实的、使心灵无空虚欠缺之感的幸福。
卢梭说:“我为自己做好事,结果却招来一系列义务,最后变成了一种负担。于是,我时常感到做好事没有一点乐趣。”在他看来,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他的情感不为所动,任何人都无法让他惟命是从。
卢梭说:“一件事情只要是带强制性的,它尽管符合我的愿望,但也足以使我的愿望消失,使之逐渐转化为厌恶之情,甚至强烈的反感。就这样,别人要求我做得好时,我只觉得其苦;别人没有要求我做得好时,我就会主动去做。我所乐于做的是纯粹没有功利动机的好事。”一旦为自己做好事的行为变成一种义务甚至负担,人们出于惰性把我的这种帮助看作应得的而恣意索取,否则便以德报怨。这时我的乐趣早就烟消云散,只有苦恼了。如果我迁就而继续做下去,那么就意味着软弱,并没有什么真心实意。而我也会在心里因此而自责。卢梭认为,做好事帮助别人,首先是为自己做好事,真心诚意地帮助别人让自己的心情愉快。其次,也不能单纯只顾自己快乐,而不顾接受者的感受,要力图做到在自己获得乐趣的同时让别人快乐。
卢梭,多谢善言的你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研究你自己,用充满诗意的笔写下与你自己灵魂的对话,记录你心灵的变动以及这些变动的来龙去脉。正是在你无意阐明某种理论的记录过程中,我被牵引在你漫步的小径上,沿着你的步伐,散漫得梳理着自己的经历与遐想。若不是站在你的肩上,我又如何能将自己凌乱无章的思绪付诸笔端?
第三篇:时代之荒——《巨流河》读后感
时代之荒——《巨流河》读后感
拖了一个多月的书评大坑终于填起来了,结尾有点草。唉,拖太久了。
一、武汉大学
以前有同学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太厚了便作罢,也不记得理由是何。过了两年来看时,才发觉原来是要我看书里描述的乐山时期的武大生活。我看过后觉得,若是把武汉大学换做其他名字,我倒不会如此惆怅。近日的武大自然不可与往昔相比,且不说那些大师级的老师,学校本身许多传统被连根斩断,人才流失,管理易手,权力多为上级下派,成了货真价实的官本位大学企业。我觉得让这样的武大和那时的武大同名都是对民国学术的一种亵渎。
然而,在多层割断时间点以前,乐山时期的武大如此生动活泼地呈现在我这个武大学子面前,还是具备相当的震撼力的:一是她那保持着民国时期大学课堂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优美姿态,一是她在国难当头时全校师生艰苦求知的卓越精神,一是她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所提供的无限自由性和延伸性。尤其是第三点,我并不是为了说她的学术氛围有多好,使所有学生像齐邦媛那样能够和朱光潜先生面对面坐在小屋里谈诗论文,而是说齐邦媛那些性格迥异的同学们,那些有着不同政治立场和人生方向的同学们,虽然天涯殊途,但无不终身携带武大经历的印刻。母校在他们的生命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是国难中的庇护所,也是人生的引导者。或者说,那时的武大秉持大学的精神培养了一代人才。
令我十分感兴趣的,是那时大学生的生活,有许多我未曾想到的细节。齐邦媛上英诗课时,几个女生一边结伴逛街一边背诵诗歌。齐邦媛是最痴迷于此的学生,所以逃离了政治活动,找到一处清幽之地看书。这英诗课并非因为好就受到欢迎,不少学生也为教师严格的背诵要求叫苦不迭。就算是在战争期间,也有翘课和上课开小差的事情,也有因为选修人数少而撤课的事情。这表现了国难不意味着全体学生都会艰苦学习,著名教授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爱选他的课。
齐邦媛对这样的大学生活是接受并喜爱的,同时她排斥政治。她不是从一开始就雄心勃勃的学生,而因颠沛流离的童年,才习惯把学习当初一种保护自己的壳,这也助于她对文学保持着天然的直觉。她与那几个热衷政治的同学的冲突,隐隐蕴含着她对一些学生做法的不满。这些情节表现了教学氛围好不意味着全体学生都对学问有着纯洁的认知,而政治压力大不意味着全体学生都对政治产生自觉的参与心态。学生可以在大环境中选择相信和怀疑,众生千面各取所往,不问彼此对错,年轻人便能对自己未来负责,人生可以产生大的张力。
在我看来,齐邦媛所记叙的乐山武大精神中最为可贵的便是这种自由的权力。这种环境与GCD长久以往善于操纵的全民运动和全民宣传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记忆里,学生时代永远都有一个“主流”声音,不仅是“主流”,还是完全“正确”的,与之不同的其他声音都是“错误”的,是要规避的,甚至抵制的,甚至杜绝的。这种要求从公共领域一路侵袭到私人领域,实质是官本位的观念作祟。而在如今的武大,与这种“主流”声音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物质主义,或者“主流”声音已经被物质主义化了,成为语言腐败的一部分。
此外,作为中文系的学子,今日已再无可能感受到那时学贯中西的大师风采。教学质量与高校扩招成了华丽丽的反比,坦白的说,今日的高校文科教育未必比得上那时的南开中学。因此我也不愿再作对比,是为时代不同,世态各异。可惜即便是同样的科目面前,我们这一代显得不仅
懒惰无能,更叫人难受的是迷惘无知。外语学院小语种是越开越多,好像大都掉进语法的深坑里,职业外语淹没了文学外语。而我所在的中文系的自我尊严已经被经济的大潮冲成了碎片,一切探讨都如缩在壳里的乌龟,或成为那堵威严的政治高墙上的墙头草,其中难有率性的发问和智性的启迪。
二、知识分子的童年
巨流河就是辽河,家在北方。齐邦媛在几十年的人生中经常回忆起这条河,想到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倘若郭松龄将军那晚成功跨越辽河,拿下了沈阳,她的一生可能就此改变,千万东北同胞的可能也不会流离失所远走他乡,中华大地的苦难岁月可能不会如此艰苦而漫长,中国近现代史就是另一个面貌。只是辽河边的那一晚,一点点迟疑,一点点怀疑,一点点阴差阳错,错失了良机,一切倒了个。齐邦媛对此忧愤终生。
历史已逝后是必然的,在正在时却是如此具体,具体到在巨变发生后人们可以找出无数个细节的理由去悔恨当初,归结为那些可以避免的偶然。这是否是徒劳呢?齐邦媛表达了这样的态度:不管在学术与政治这两条路上走得多远,她对故乡的惦念永不断绝。她质询的那个历史偶然,促使她不断奋斗;她因那个历史偶然而导致的童年,为她塑造了一生的目标以及追求这个目标的性格信念。
阅读这本书,我想读者难以不为齐邦媛的命途多舛而感叹,也难以不为齐邦媛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奋斗而感动。然而与这感动同时存在的,并让我同样感受深刻的,是齐邦媛对三四十年代的认知,与长在大陆的我所知的,有着许多具体而微的差异。这差异从大的政治层面到小的生活层面,从客观的判定到主观的感情,随着作者栩栩如生的描述中,在我的脑海里凸显出来。我从她的眼里回看这段历史——其实也无甚意义,我与那段历史毫无人身瓜葛,然则我与齐邦媛有着专业和学校的瓜葛,所以我反而容易接受了这样“熟人”的眼光——这样生动的历史,与我从前得知的碎片以及脑补的景象有着很多不同。
我也不想花时间去一一比照那些差异,纵然大陆这些年也有不少中立化的历史观点,但还无人敢公开言论解放战争是共产党蓄意挑起的,因此那些更多的小的历史细节出现认知差异也是自然的。说到底,我在想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齐邦媛的态度,彰显了知识分子与政治之间的差距。如果一定要以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审视时代,国民政府的存在具有最强的合法性,政府作风彬彬有礼,具有文明大国风度。文明对一个知识分子有天然的吸引力,而相反对于大字不识的贫下中农则是一种威严乃至威慑。无怪乎无产阶专政的新中国也要对知识分子发动文革来去除对这种威慑的恐惧。
只是想不到政治革命结束多年后,和平时代独立思考的真正意义的新知识分子,回头再看时,实际上已然不是贫下中农的心思了。齐邦媛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对政治的认识,尤其是受齐邦媛的文学人格的感染的人文社科学子。
我对政治和历史并不擅长,然而我不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与知识分子独立人格产生对立。从接受到的阅读信息中,我能确定的是,齐邦媛所代表传统的文人人格,是一种很独立的人格。
这很有意思,我想解释一下。因为我读到齐邦媛到台湾后,都觉得齐邦媛是一个平常的知识
分子,因为她的天赋和在大学的积淀,她肯定不算平庸,但显然也不卓越。她不够聪明,也不够勇敢,正如她对自己的描述,她的性格相当不够开放。她在大学时对文学诗歌的认知,还是处于年轻人的憧憬阶段,文学对她来说更多是疗养院和庇护所。就算到了结婚生子,做助教,当中学老师,她连“学者”的名号都称不上。这时她都将近三十了,还没有进入到高级研究单位工作。齐邦媛自己说,在中学教课的那几年,她猛补了不少海内外名著,成为了她以后进修做研究的基础之一。那段时期是她人生中最心无旁贷的读书时光。
我读到这里,便觉得有意思了,齐邦媛这人深藏不露啊,工作了以后还能猛读书,还能读这么多,还能想这么多,还能坚持往亲人、工作、学术上投注精力。虽然齐邦媛常常歉疚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多,然而从文中可以看出她在学校教学时依然将丈夫、孩子挂在心头。在此环境下,她对教书和学习下了很大的一番功夫,我想这也得益于学校对教学本位的坚持,若是换了大陆的中学,会不会变成背诵标准答案和翻来覆去的习题集呢?齐邦媛受了教学相长的益处,如此才算是垫了一些学术的底子。
往后她随工作调动,接触教会学校,后又进入大学任教,逐渐积累起了一些教学经验和与人接触的经验。要知道她大学时是多么冷峻的人,这么长一段时间在不同环境里历练的人情改变了她。担任故宫博物馆秘书时,她与国学大师钱穆有所来往。这段情节,齐邦媛已超出了我的评价水平线,她的可敬之处也逐渐明显:坚定、传统、体谅、谦逊。接着年过四十的她竟然考取了赴美学习的奖学金名额,孤身一人在美国苦读了两年。这实在令人震惊。然后她回国先后任教中大与台大,主持国际学术活动,又担任国立编译馆馆长,介入政局。齐邦媛的后半生,在学术界、教育界和公共知识界都发挥着巨大的能量。
纵观齐邦媛的人生,似乎是一个不断向上的过程,但并非总是幸运女神的眷顾。正如这本书的宣传语所言“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齐邦媛的个人努力显得如此重要。她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决定是那样坚决果断,她对于自我的批评和发展是那样坚持,她对家人和社会的关怀是那样持久,她像一本历久弥新的书,又是一个老当益壮的战士。我记得许多个她挑灯夜战的场景:为等半夜处理突发事件的丈夫平安归来挑灯夜战,为给学生备课和抄写试卷挑灯夜战,为赶着读书和做笔记挑灯夜战,为写论文挑灯夜战,为编译书籍挑灯夜战,为探讨出版法案挑灯夜战,为国际文学交流活动挑灯夜战„„地点,有在台中、台北、美国、欧洲等等,她在自己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不曾浪费时光,用心地学习工作。
而更重要的,是读者跟随齐邦媛的脚步往前走时,你能感受到她的节奏简直是愈来愈快,越来越强。走到六十岁,她还经历了车祸,伤愈后还继续进行编译工作,在台海开放后还以七十多岁高龄重回大陆故土一游。这样猛的节奏,这样强的生命力,有没有来源?我想是有的,那就是她内心的一种传统,一种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时期的磨难和拼搏中逐渐形成的。童年的颠沛、亲人的离散、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张大飞、父母、丈夫、在台中教书等等这些因素缺一不可。齐邦媛幼时面对国仇家恨无能为力,然而长大以后她将这份深远的情感转化成个人奋斗的动力。有人特别指出张大飞的爱情是支撑齐邦媛的重要因素,我觉得其实那个逝去的人和那个时代一起成为了齐邦媛的精神宝藏。颠簸了一生后,齐邦媛终于回到早已变样的故乡,一切荒芜,半世纪前的痕迹被抹得干干净净,那个让她日夜思恋的东北却不认识她了。也许她就是以这种家国热忱支持着半世的奋斗,最后她的奋斗硕果累累,影响了战后台湾一代华语文学,然而荒谬的大陆历史仍然辜负了她的归心。
回到这个问题:人们试图为历史的糟糕结果寻找当初那个成因的偶然事件,这是否是徒劳的?齐邦媛用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她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把握住了自己生命的许多个偶然和必然,以己之力朝着理想奋进。那个给她伤痛的时代永不复归,无数学子收益的时代却由她开创。这大概就是真正的知识分子面对苦难时的人格,坚强不逃避,并用历史的反思和知识的力量去反击命运。
三、文学与人生
曾听闻一句话:“作家的童年大多是悲惨的。”的确,童年的命途多舛培养了作家本人对外界事物超乎常人的敏感。但并非所有悲惨的童年都能孕育出一个优秀的作家。
齐邦媛的这本自传,充满波折起伏的内心情感,而与许多作家不同的是,她控制情绪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深厚的阅历和超脱的心态。她试图用冷静的叙述去描写记忆中的事件和当时的情绪,而随着年轻的情绪泛上来,她又将其导入未来的反思中。
这是一本高龄著作,一位老人回忆事情难得有如此清醒而坦诚的心态。我们可以想到许多老人(甚至在他们还未老时)在回忆过往时容易陷入一种伤悲或者自负的情绪里,他们要么对以往的人生遗憾感伤不已,要么以过度的骄傲抵抗岁月对生命的侵蚀。老人的回忆往往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以他们希望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好给他们安享晚年的理由。这大概是因为少有人认真思考过他的人生,尤其是面对生命中的不可抵抗之力时,他们习惯接受和随波逐流,便难以为自己的人生理出一条线路来。
说来又有多少人真的相信人的生命是自己主宰的呢?又有多少人真的愿意对所谓的命运束手就擒呢?但凡人类都在二者间徘徊不已,无法抉择行动,于是犹疑恐惧耗费了我们许多人的时间。这些犹疑却又往往在回忆中被淡化,我们总是说自己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后悔做了什么,后悔没做什么。那些耽误时间的犹疑好像都没了价值。
我想齐邦媛不是这样想的,她对自己的人生记得相当完整;不仅相当完整,还层层叠进,前后呼应。她从来不否定自己犹疑的价值,她总是由许多年前想到许多年后,由许多年后引回许多年前。她仔细记叙儿时对一草一木一座山一个场景的心情,这些仿佛没有任何用处,但却成了她人生中永不磨灭的精神家园。对她而言,生命是连续的,是有因有果的,是可以改变的,所以这本高龄著作得以面世。
这些是齐邦媛控制情绪的方式,或者说她根本不需要控制情绪,因为情绪已经在她的生命里有过结果。我必须要说,从小说的角度上看,《巨流河》决然不是那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才子书,才情不是成就这本书的主要驱使。《巨流河》是个人传记,像史书,又充满温情的描述,甚至大段抒情:记叙时代的**,是在讲着阴郁残酷的历史事件;记叙个人的感情时,是在讲着朦胧的青春故事;记叙阅读的感想时,是在吟唱永恒一般的诗篇;记叙对大小具体人事的看法时,又是理据皆有的慷慨陈词。
少有人能成功处理好如此丰富的材料。文学巨匠自然是有这样的实力的,但是文学巨匠的思维往往超越了现实,天马行空,因而凡人难以追随。而齐邦媛只是紧紧抓住一个时代的现实来写,她对这个时代的感受至深可想而知。她的每一念头,都让读者感同身受,深为动容。
所以我由此知道了老人写作的好处。老人往往是说什么都有道理的,尤其在我们这些年轻人看来,总有许多已经度过的时光成为他们威严的碑刻,让人无法揣测更多。但是老人又显得脆弱无能,只会念叨过去的故事,不曾看向未来,年轻人自然又会轻薄了老人的想法。老人对于社会的意义,只是他盛年时所做的一切吗?老人真的只是上个时代上一段河流冲刷过后的沉淀吗?如果把社会的价值集中在中青年上,老人就显得甚为过时和多余。老人只是一种纪念碑,一面展现畏惧将来的镜子。
好在齐邦媛不是那样孱弱的人,她以老人的眼界看着未来,由于她一生经历之多,这最后的目光几乎成了必然的,因而充满坚定不移。这坚定的目光将会激励许多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而对于齐邦媛,文学给予她最大的礼物,大概是她学会了坦诚面对自我和他人,学会了正直与明智地做人,学会了体谅自我和别人的苦难。所爱之人的伤逝与无法承担的苦难教她皈依宗教,她却不曾窝在一个理想的天堂里,她依旧看到现实,依旧为改变而奔波。
就一本个人生平事迹而言,齐邦媛在书中对于文学诗歌的记叙已经太多了,这些似乎远不如她和张大飞的感情故事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而就一本作家的个人自传而言,齐邦媛的记叙肯定远不如她真实心胸的丰富充实。我们看到她从一个爱哭的小女孩长成战后台湾文学之母,她背后仿佛一直站着那些伟大人物的身影,而且越来越多。
《巨流河》的宣传语云:“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纪;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这四个短句的关系,在我看来,家族记忆史是作者奋斗史的来源和动力,而文学大事纪是作者奋斗史的成果,最后的天籁诗篇则是对齐邦媛厚重的一生的评价。
现如今,在信息发达的高科技时代读到这样的传记,不免有点时代之荒的怅然。
向那段岁月里奋斗过的人致敬,向爱国者们致敬,向文学研究者们致敬。向齐邦媛先生致敬。
第四篇:一个永远的梦
一个永远的梦
梦,梦是什么?是睡时闪过的念头,还是心中不变的幻想?你有那个不变的梦吗?我会说,我有。想起每一个暑假去山中的七天,我的心就被它牵动……
弯弯曲曲,晃晃悠悠,颠颠簸簸,山上绕行,只需要一个钟头,打个盹的功夫,就到了。鼻中闻到的是山的味道,耳里听到的是水的动感。我加快了脚步,朝溪流走去。水淌淌地流着,不算急,也不算静,看不到浪,也看不到镜面。但这水就是一个字“清”,清得水中的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粒沙子都清晰可见。水草被溪水冲得发亮,冲得左右摇摆,冲得弯下了小蛮腰。几位老奶奶在溪边洗衣服,一冲,一棍,一拧,就只有这三道工序就完工了,所以这每一位山民的衣服闻起来总是那么清新。
我赤脚走在水中,痒痒的,硬硬的。哦!原来是终年被溪水打磨的石头在调皮呢!捡起一块,仔细打量,忽然觉得手中捧得是一件珍宝!黑白之间夹杂着一点紫,紫中又带点小黄斑,层层递进,让人看着眼花缭乱。我不觉发出感叹:大自然的颜色才是真正的美!大自然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画家与艺术家!
吃过中饭,嘴中还残留着野菜的香味,我就踏上了山间小路。石块奇形怪状,东凑西拼才成了这石阶。但这也应是富有乡情味的农村该有的,城市中的柏油马路不管多平坦也不能与这相提并论。鸟鸣,蝉叫,风吼,这样的合奏又让我的心情上了一个等级。越往上走,越觉得山顶遥不可及,一旁是农田,另一旁是竹林,山上有鸟啼,山下有人家,炊烟袅袅,不知是雾,还是烟,如此的气氛简直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我感到有点累了,停住了脚步,侧身坐在了一块大岩石上,还想再来品味这与众不同的意境。大山啊!你终于让我摆脱了城市,摆脱了那个喧闹的世界。
晚上,躺在靠椅上,静静地仰望着天空。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夜晚,赏月是最合适不过了。见到了这般纯净的月光,心灵仿佛被洗涤过一样澄明,心中所有的烦心恼事都化为乌有,犹如得到重生一般,我只想在这夜晚多呆一会儿罢了!
那山,那水,那石,那月,那鸟鸣,一次次牵动着我的心。我只有一个梦,一个永恒的梦:在山中永久生活,在山中永久穿梭,在山中永久戏耍。大山啊!请让我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完成这个心中的梦吧!
第五篇:一年级作文:一个梦
一年级作文:一个梦
昨天晚上做个梦,本来忘了,但是一看到涛爷我又想起来了!真是个奇怪的梦呀,我梦到我跟涛爷走呀走,走呀走,突然碰到一个不认识的老师,于是乎我们就坐下来聊天,他说他是化工学院的老师,他说他们学院有个老师,是个副教授,中科院出来的,就很自以为是,教书教的很烂,是他们学校最烂的老师,教化工原理的,还说他自己教书特别好,把那个烂老师贬低了一番,最后说,那个老师姓范,谁要是被他教,就完了!
然后我跟涛爷瞬间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