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邀请函
版式1:
敬啟者:
適此秋葉送爽之際,鄙會創立迄今逾年二十有五。近日成立之候選內閣“天下唯中”,茲定於戌子年十一月十九日晚7時於何善衡工程學大樓王統元堂舉行諮詢大會。
貴會與鄙會素有兄弟之誼,相輔相成之狀,為他人之所羨。值此佳時良辰,誠邀貴會成員蒞臨,本會必盡地主之誼。若蒙賜教,實乃三生有幸。
萬望晤面。
版式2:
值此春意盎然之际,中国茶都—信阳第十八届国际茶文化节暨2010中国绿茶大会兹定于公元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八日隆重举办。本届茶文化节倡导和谐、和睦、合作,茶和天下,融会贯通,共同推动中国茶文化之可持续发展。
茶之大道,通于天下,鄙届文化节集聚天下之茶商,融汇共通之文化。贵会与鄙会实乃兄弟之谊,相辅相成之状,为他人之所羡。冀望贵会之承爱,引茶界之翘楚,结商界之盟友,缔宏篇之巨制。于此,叨扰贵会助一臂之力,拓宽资源为盼,为招商事业再添重彩。再次劳烦贵会,万望力引国外之资源,敞国之大门,以信阳为基点,融世界之茶文化,融会贯通“茶和天下”之主题,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发展与复兴,让中国茶文化走向全国,迈往世界。
值此佳辰良时,诚邀贵会成员携友莅临,本会定尽地主之谊。
望复函。
版式3:
敬启者:
适此阳和方起,万物生辉之际,鄙会兹定於庚寅年四月十八日巳时(9:30)於xx酒店x楼xx厅内堂举行“xx开盘盛典”。鄙会素感君之惠顾,相辅相成,唯有今日盛世之况呈现,未知何当以谢。
白鹿访于深山,苍鹰会在崖边,且以谢君之眷顾,以此思之,诚邀莅临。届时鄙会必尽地主之谊,盛宴以待,若蒙赐教,实乃三生有幸。
万望晤面。xx躬身拜上
庚寅年四月七日篇二:邀请函和请柬
邀请函和请柬
饶苑玉
导入:进入今天的课题之前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接触过哪些具有邀请性质的函件? 好的,我们叫两位同学来回答
一、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就是邀请函和请柬。
邀请函属于请约性书信,用于企业在业务往来及公共关系活动中郑重地向有关社会组织及个人进行书面联系,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
请柬属于礼仪性书信,是邀请团体或个人参加比较隆重的典礼、会议或某种有意义的活动(如开业、校庆、结婚等)的一种专用书信。
学习完请柬与邀请函的定义我们一起来分析 请柬和邀请函的异同 就是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集体朗读一遍,加深印象)
看到随堂小练习1.企业和媒体较为正式的场合是用邀请函 2.朋友和长辈来见证隆重的成年典礼要用到请柬
二、邀请函与请柬的写法
1.标题:邀请函或请柬写在第一行居中或封面上。2.称呼:被邀请者(个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写在第二行顶格。要写明对方姓名、职务、职称、学衔。也可以用“ 同志”、“经理”、“教授”、“先生”、“女士”、“小姐”称呼。通常还要加上“尊敬的”之类定语。3.正文:写清楚活动内容;举行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如果是请看戏或其他表演还应将入场券附上。有较为详细出席说明的,通常要另纸说明,避免邀请函写得过长。4.结语:如致以敬礼、顺致崇高的敬意等。5.落款:注明邀请者(个人、单位)的名称或盖章。日期要全,数字用中文。6.形式上的要求:邀请函的形式要美观大方,不可用书信纸或单位的函纸草草了事,而应用红纸或特制的请柬填写。
三、看到邀请信的范例 1.邀請信都由哪些构成?邀请信里面有一个词 拨冗 词义:(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冗,繁忙。释义: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参加晚宴。2.邀请函
3.请柬的范例 要注意的是 要提前多久发请柬啊 至少要提前一周!4.请柬 假座:有借的意思,借用(某个场所);“假座”就是暂借座位、借某处地方的意思.“假”——可解释为借用.“座”——这里是作场所.薄酌 菲薄的酒食。谦辞。意思是:当然就是准备的意思薄,东西很少,引申为不丰盛酌: 全句的意思就是:我为了表示对你的敬重。
三、课堂练习 1.找一下这篇邀请函有哪些错误指出来 2.修改一篇请柬
四、作业
五、张先生与颜女士将于2012年11月18(周日)下午六点在德胜路海外海大酒店举行结婚典礼,请给王哥发一封请柬。篇三:邀请函
邀请函
尊敬的吕老师,您好:
我班拟2014年10月15日(星期三)20:00在行逸楼a203举行14届采矿1406班大学第一次班会。诚邀您莅临指导, 喜!
特此,邀请。
提出宝贵意见。如蒙应允、不胜欣 采矿1406全体同学篇四:邀请函和请柬的差异辨析
邀请函和请柬的差异辨析 邀请函和请柬,均属于对客人发出邀请时使用的专用礼仪信函。在当今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中,邀请函和请柬的应用非常广泛和频繁,是社会礼仪交际的重要媒介和平台,但二者有着重要的差异,写作时不可混淆使用。
一、内涵性质差异 邀请函,也称邀请信,是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邀请有关人士前往某地参加某项会议、工作或活动的一种专用书信形式,发出邀请函是为了表示正规和重视。请柬,也称请帖,是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在活动、节日和各种喜事中邀请宾客使用的一种简便邀请函件,一般用于社会组织友好交往活动、座谈会、联欢会、派对、联谊会、纪念仪式、婚宴、诞辰和重大庆典等,发送请柬是为了表示庄重、热烈和隆重。邀请函和请柬在内涵性质上的差异在于:邀请函一般是为具有实质性工作、任务或事项发出的,如学术研讨会、科技成果鉴定会等;而请柬一般是为礼仪性、例行性、娱乐性活动发出的,如上述的“庆典”、“娱乐”、“晚会”等。
二、邀请对象差异
邀请函一般由社会组织出面,邀请对象的范围往往不能确指,而是某个行业或较大的范围,被邀请的人员较多,使用称谓大多为泛指。当被邀请人员较多时,邀请函的称谓可以不确指某人,而是组织,如“各培训机构”、“各煤矿企业”;当被邀请人员较少时,可以确指“张三李四”,如“尊敬的××老师”、“××同志”等。请柬可以由社会组织出面发出,也可由个人发出,邀请对象一般都是上级领导、专家、社会名流、兄弟单位代表、友好亲朋等。请柬的称谓一定要确指,如“尊敬的××教授”、“敬爱的××总经理”等。邀请函和请柬在邀请对象上的差异在于:邀请函的邀请对象与主人是宾主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请柬的邀请对象与主人有时存在着上下级关系或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三、身份礼仪差异
邀请函和请柬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均属于礼仪文书,文首文尾处须使用敬语来表达礼仪,但由于二者在邀请对象身份上的差异,对于邀请对象的礼仪表达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使用敬语有称谓和结束语两处。邀请函为了表示对被邀请者的尊重,可以使用重要的敬语,也可以使用一般的敬语。在使用称谓敬语时,可以直呼其名,如“尊敬的××女士”、“××先生”、“××教授”等。有时,由于邀请函发送对象的不确指性,当向某个行业范围发送邀请时,使用的称谓还可以不用填写姓名,如“各专家组织”、“各培训机构”等。在结语处,邀请函使用一般敬语或问候语即可,如“此致”、“专此奉达,并颂秋祺”、“敬请光临”等。请柬,既可以表示对被邀请者的尊重,又可以表示邀请者对此事的郑重态度,因此请柬一定要使用重要的敬语,如“尊敬的×××女士/先生”、“敬爱的×经理”、“ 亲爱的×小姐”等。由于请柬发送对象的确指性,在使用称谓敬语时,一般不能直呼其名,往往采用“敬语+职务(长辈)”的模式。在请(结)语处,请柬必须使用特殊的典雅敬语,如“致以敬礼”、“顺致崇高的敬意”、“恭候莅临”、“敬请出席”、“敬请光临指导”等,敬语是请柬的重要标志。邀请函和请柬在身份礼仪上的差异在于:邀请函的邀请对象与邀请者无上下级关系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可使用一般性敬语;而请柬的邀请对象与邀请者或是存在着上下级关系或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或是专家、社会名流、友好亲朋等,感情色彩较浓,要使用重要性敬语。
四、结构要素差异
邀请函往往对事宜的内容、项目、程序、要求、作用、意义做出介绍和说明,结构复杂、篇幅较长。文尾还要附着邀请者的联络方式,且以回执的形式要求被邀请者回复是否接受邀请,文尾处邀请者需要加盖公章表示承担法律意义上的责任。
请柬内容单
一、结构简单、篇幅短小,可用三两句话写清活动的内容要素。一般可使用统一购买制作的成品,有时也可自行制作随意化、人性化的精美作品,不要求被邀请者回复是否接受邀请,邀请者不必加盖印章。邀请函和请柬在结构要素上的最大差异在于:邀请函可用信封通过邮局寄出,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请柬大多由“里瓤”和“封面”构成,属于折叠并有封面的形式,封面写上“请柬”或“请帖”两字,要求设计美观、装帧精良,可用美术体的文字和烫金,图案色彩装饰以鲜红色的居多,表示喜庆。
五、语言特征差异
邀请函的文字容量大于请柬。从整体而言,对事宜的内容、项目、程序、要求、作用、意义做出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务必使被邀请者明确其中的意思,达到正常交流交际的效果,最终做到表意周全、敬语有度、语气得体。
请柬的文字容量有限,要十分讲究对文字的推敲。语言务必简洁、庄重、文雅,但切忌堆砌辞藻;语气尽量达到热情和口语化,但切忌俚俗的口语;请语以文言词语为佳,但切忌晦涩难懂。最终做到话语简练、达雅兼备、谦敬得体。邀请函和请柬在语言特征上的差异在于:由于二者在邀请对象和身份礼仪上的差异,因此,邀请函的语言要准确、明白和平实;而请柬的语言务必简洁、庄重和文雅。
鉴于邀请函和请柬具有上述五种重要的差异,在应用两种礼仪文书时,就应酌情慎重行文,以求“文”“意”相匹配,实现社会组织准确无误地传达有关信息,确保社会交际礼仪作用的充分发挥,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有关组织或个人的兴趣,从而展示自身良好形象和达到预期的理想交际效果。(作者: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编辑:杨红星篇五:邀请函 政治学习心得
教师:摆瑞娟
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将是我今后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因为,合格教师不是终身的,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更新观念,终身学习
二、勇于探索,与时俱进
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
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习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就会影响其它环节,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教师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
远程教育心得
教师:摆瑞娟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使用已成为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最佳途径。通过对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中的使用,我对远程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远程教育资源它含概的内容很多,一节课除了有优秀的课例外,还有很多相关的动画课件、练习题、课外扩展知识。优秀课例也并不能完全应用到课堂上,因为我们是农村中学,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别,他们接受不了高频率的学习活动。如果一味地完全应用优秀课例,学生学习跟不上,只会适得其反。那么,在我一开始想象中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恰当、合理的选择和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素质教育倡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即使你是一个幽默大师,只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的,而远程教育资源恰恰给我们地处偏僻的学生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它通过多媒体画面再现历史故事、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面对这么好的资源,我想:要用好这些资源,要想成为一名学生都喜欢的好老师,必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要能够灵活熟练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我应抓住这个好的契机,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丰富资源,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精彩、生动。有了想法,就有了行动。首先,我克服一切困难,认真学习操作
技能。经过反复地操作演练,远程教育的神秘面纱在我的面前一层层的被揭开,完全能够做到从微机中熟练调出远程教育资源,浏览和选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其次,切合实际,设计好教学方案。通过听骨干教师所作的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示范课,掌握了把它应用到自己教学中的方法。然而,要想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并不能一味的照搬、照用,它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经过对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自己从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我们老师调用、修改网上资源在网上备教案,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使老师有更多时间去探索教法、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信息灵通了,变得“耳聪目明”,更具发展潜力;使教师的素质、能力更上了一个台阶,我相信学生、教师会拥有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评 课 稿---文言文复习之倒装 教师:摆瑞娟 文言文历来是中考的一个重点,对于文言文考查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句式是重要的一块内容,文言文的句式是多变的,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上星期五周丽琴老师就文言文的句式中的倒装句作了一番系统的复习。内容的延伸,知识的拓展,运用多媒体和手中的练习纸,使整堂课的容量相当大。首先课一开始从现汉语的角度出发,对于知识的掌握,习惯于从浅入深,由易到难,以“认真的学生第天读三本书”入题,让学生找出句子的成分,从一般的句序渐渐过渡到文言文的倒装句。老师一开始明确文言文的倒装句式,一般有这么几种:主谓倒装、提宾句、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以及定语后置,对于这些类型,周老师也列举了一些例子加以辅证,如: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但遗憾的是,学生对于这句话的翻译却没有一个能够翻译妥当的,特点是对于甚矣这个词的解释。),提宾句则又分为向种条件,周老师还强调了状语后置,基本上是介宾短语后置,最后教师也列举了定语后置的例子:马之千里者。接着老周师明确了今天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出现提宾句的条件,并且学会辨析;(2)如何在复杂的句式中,提出题目所给的要求。
第二篇:文言心得
学古代汉语的心得
古文,我们从初中就接触了,那时觉得那一句句的“之乎者也”甚是拗口。而且那些语法、句式、词义难以理解,但是因为那时的语文老师对我们的文言文学习抓得不严,因此就得过且过了。到了高中,我为了高考的时候能在文言文那块拿高分,所以在学习古文的时候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句式、断句、词义、翻译、、、、、、都一一苦记,正是因为这样,往往我就忽略了文章的一些更深的涵义。
终于寒窗苦读十二年我如愿考上大学,并选择了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再次接触古文,这次学习古文我觉得我不能局限于课文本身的词义解析了,我应该深入一点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老师的循循引导之下,我懂得了学习古汉语要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在学课文的时候可以在脑海里展开一幕幕相关的联想,结合知识理论感受文言理解文言。
记得上第一节古汉语课时,老师就跟我们说为什么要学习古汉语,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课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而我们又是师范生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古汉语知识,而且“古代汉语”还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不仅这样学习古代汉语还有利于理解、学习和运用现代汉语,并且,学习古代汉语我们才会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想教好中学语文必须要学习古代汉语。
经过接近一年的学习古汉语给我留下了很多印象深刻的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抄写小篆,在这个抄写的过程我虽然带有应付的情绪,可在抄写的过程,我还是学到了不少有趣而且有用的知识。看着那些笔画繁杂的字,如一幅幅名家的画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时人民的生活的情景,让我们身处二十一世纪的人也能了解、走进那个我们之前不曾了解过的世界,感受那时特有的人文气息。还有呢,在上学期,我做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的家教,刚好,她的语文习题有关与小篆的,恰好那几个算是简单的小篆我认识,所以就颇为轻松地解答出来了。看着小女孩崇拜的眼神,心里那舒服。
学习古代汉语通论的时候,才知道之前我所接触的古文知识只是冰山一角。在这里我学到了更多专业的古汉语知识填充了我贫瘠的脑袋。有人说学习古代汉语时有一把钥匙,只要掌握了这把钥匙,我们就能开一切古籍之门,不是讲一篇懂一篇,不讲就不懂。至于有没有这样一把钥匙呢?我想答案是见仁见智,在我看来如果把这把钥匙看成为灵丹妙药,希望不劳而获,这样的钥匙自然是没有的啦。如果说,认真学习课堂内容,讲究学习的方法,课后积极探讨,那么这把钥匙还是有的。在我看来,学习好通论是学习好古汉语的一把重要钥匙,当然要真正学好古汉语不仅仅是学好通论,还有文选和常用词,只有把这三部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了,那么学好古汉语就不再是摘星之说了。
当然,学习了这么多篇传承千古的古文,心中还是有很多感触的,看到一些激励人心的文章,心里便如注入一股动力,一股永往向前、毫不畏惧的动力。看到一些教如何为人处事的古文,心中更是油然而生对先人那种看破世事、大智如愚的广阔胸襟的羡慕和向往。
每当老师讲一篇文章,我便不由自主的想把这古文读透,然后久久沉溺其中。还记得老师《左传》的时候,我心中对《左传》极其好奇。于是就把书上的课文大致看了一遍,当然,因为一些句式和词义难以理解,所以我阅读起来难度很大。不过,在查阅书本和借助网络,我还是勉强的读完书本的那几遍文章。其中,我觉得我之所以能读懂,大部分还得归功于一直以来坚持的课文翻译,因为翻译多了,对一些经常出现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就会比较熟悉,这样不仅减少了阅读的难度和时间,也为自己的古文词汇量增加不少。所以,我就总结出了一个学文言文的笨方法,多看翻译,多做翻译。方法虽然笨但贵在踏实,能真正学到和记住知识。
不过说起我最喜欢的古文,我还是最喜欢《诗经》,里面的诗歌句句经典,句句动人,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人心扉的歌。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的源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部巨作里,我可以看到古人那股傻傻的单相思情结,触摸到主人公内心的欢乐和悲哀。读之,能让我看到他们的心情和性格特点,如《氓》中的情仇爱恨、悲欢离合。也教会我最容易得到的是感情,而最容易失去的也是感情。读《君子于役》中因丈夫远役而倚门伫望、愁思无限的女子的寂寞。读之,让我懂得了爱一个人要耐得住寂寞。看《静女》中的相约城隅、爱而不见的男女主人公那焦急的心情,两人的形象放佛就要从作品走出来一样,音容笑貌,愁情别绪,逼真而丰满。读之,不免想起自己等心上人的情景,不也是这般焦急又期待嘛!还有叹《硕鼠》百姓那艰辛的劳动生活,而可恶地主坐享其成的不公。读之,让我想起现在中国的官场贪污腐败,让百姓苦不堪言的尴尬现实。每一首诗歌,都触动着我内心的那根弦,由此不得不佩服那时的劳动人民的坚强和乐观。即使出困境仍能作诗写词自娱自乐,给后人留下一笔憾世瑰宝。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学到的不仅是书本的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的方法、还有日后为人师表的一些的技巧和讲课方法,其中最大的一次锻炼是上那三尺讲台为台下的同学讲解《诗经》中的一首诗——《芣苢》,虽然我不是上台的那位同学,可是在制作幻灯片的时候,我懂得了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制作课件,而不是以个人的喜好出发。还有,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学到的知识不再是停留高中的那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而是比那更深入的探究写作背景和中心思想。当然,过后老师的点评也给了我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总的来说,一年下来的学习经历,让我对古代汉语的认识更深了,这短短的心得体会虽未能把我的全部心情说出来,可不管怎么样,我学习古代汉语最大的心得体会是学好它难,但是只要有方法,有兴趣,有恒心就会把难度从一百下降到自己所能接受的高度。而学习这门课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开始对做好一个语文老师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和确定了一个相对正确的方向。现在,我还是个对古代汉语心存懵懂的四分之一个中文人,不过,我相信,只要努力学习了就会有成果的,我相信四年后我不再是古代汉语的门外汉。还有,我会是个合格的正式的中文人。
第三篇: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定)主------(状)谓-----(定)宾/补。【概念点】文言倒装句 【类型】
(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谓语前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多项修饰语
【概念点】宾语前置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实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3)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类型】3.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实例】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2)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我们周朝东迁时,依靠那晋国、郑国。](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4)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例(1)至(3)是名词宾语前置,例(4)是代词宾语前置。
【类型】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实例】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一九年》)..[译文:俗话所讲的“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是说楚国呀。]
【概念点】定语后置
【定义】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类型】1.数量词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后置时,翻译应改为前置。【实例】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去讨伐京。](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译文:我拿来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
【类型】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实例】
(1)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 [译文:驾驶着八条蜿蜒的长龙,插着迎风招展的云旗。](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类型】3.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也就是说,将定语化成一个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有时,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插上“之”字(个别的插“而”字),还有的插上“有”字。【实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太子和知道那件事的宾客,都白衣白帽去送别荆轲。](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译文: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孟子·告子上》)..[译文:五谷是美好的植物品种。]
(4)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译文: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5)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
【概念点】谓语前置句
【定义】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这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
【类型】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实例】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概念点】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义】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类型】1.动+ 以 + 宾 【实例】
(1)请以矢,盛以锦囊。.[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
【类型】2.动 + 于(乎,相当“于”)+ 宾 【实例】(1)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她。]
【类型】3.形 + 于 + 宾 【实例】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译文:人本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译文: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在人口方面不足。]
【辨析】当“于字结构”充当动词“在”、“至”的补语时,译时只需去掉“于”字而不需要调整语序,或者保持“在于”不译。(1)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译文:读书人的争论,特别注重名称和实际的关系。](2)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贾谊《论贵粟疏》)..[译文:想使百姓致力农业生产,在于提高粮食的地位。]
【概念点】多项修饰语的次序
【定义】文言文中多项修饰语(包括状语和定语)的相互次序,大都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也有个别不同之处,理解和翻译时应加注意。
【类型】1.几项定语次序不合 【实例】(1)大王,亲高皇帝孙。(《史记·淮南王列传》).[译文: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2)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说苑·善说》).[译文:鄂君子皙是楚王的亲母弟。]
【类型】2.几项状语次序不合 【实例】(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译文:把沛公的话都报告项王。](2)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同上).[译文:汉军已经全部夺取楚地了吗?这里为什么楚地人这样多呢?]
【类型】3.状语插在其他成分之前 【实例】(1)素天下士归之。(《汉书·窦婴传》).[译文:天下人士一向归服他。](2)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荀子·正论》).[译文:商汤和周武王是天下最善于令行禁止的人。]
第四篇:文言故事
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 黔州,现今贵州省境内。蔽:躲藏。且:将要。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它的叫声。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庞然:身体高大的样子。应应然:小心谨慎的样子。骇:恐惧,惊骇。遁:逃遁,跑开的意思。搏:搏斗。狎:表示亲近但态度放荡、不庄重。踉:踉跄。乱步行走的样子
柳宗元:人名,生于公元七七三年,死于公元八一九年,是我过唐代著名的大作家。
与虎谋皮 宋·李昉《太平御览》
周人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注释:
周:朝代名,姬发(武王)所建立。少牢:古代祭祀时,天子所用牛、羊、猪三牲为祭品叫“太牢”,诸侯只用羊、猪二牲作祭品叫“少牢”。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语:
1.周人欲具少牢之珍: 2.言未卒: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2.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
三.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给你什么启示?
余音绕梁 《列子·汤问》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注释: 韩娥:周代韩国最会唱歌的人。雍门:齐国的西城门。梁(lì):栋梁。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
1.昔韩娥东之齐: 2.鬻歌假食: 二.翻译全文:
三.积累成语:余音绕梁
余勇可贾 《左传·成公二年》
(齐、晋鞍地之战前一日,)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余勇!” 注释:
高固:人名,齐国大夫,又叫高宣子。桀:通“揭”,举起。桑本:连着根的桑树。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
1.桀石以投人: 2.禽之: 3.以徇齐垒: 二.翻译全文:
三.积累成语:余勇可贾
沧海桑田 晋·葛洪《神仙传》
(东汉时,仙人王方平,降蔡经家,召麻姑至,年十八九,貌美丽,手爪似鸟。)麻姑谓王方平曰:“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注释:
王方平:《神仙传》中所记仙人名,名远,后汉峄(yì)人,官至中散大夫,曾弃官入山修道。蔡经:后汉人。麻姑:古仙女名,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上。蓬莱:传说中的海中仙山名。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向到蓬莱: 2.水又浅于往昔: 二.翻译: 1.水又浅于往昔。
2.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三.“沧海桑田”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笑里藏刀
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李义府传》
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注释:
义府:即李义府,唐高宗时的奸臣。贼:这里指狠毒狡猾。褊(biǎn):狭小,狭隘。著:通“着”,附着。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文言词: 1.义府貌柔恭: 2.凡忤意者,皆中伤之: 二.翻译: 阴贼褊忌著于心
推 敲
南宋·胡仔《隋唐嘉话》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马上得句云:“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作“推”字,练之未定,不觉冲尹。
时韩吏部权京尹,左右拥至前,岛具告所以。韩立马良久,曰:“作„敲‟字佳矣。” 注释:
贾岛(799-843):字阆仙,唐代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因屡试不中,曾出家当和尚,后来还俗,做过小官,一生穷愁潦倒。京师:京城,国都,这里指长安。练:通“炼”,锤炼。韩: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散文家,先世居昌黎,世称韩昌黎。吏部:官署名。京尹:京兆尹,官名,治理京都地方的长官。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
1.贾岛初赴举京师: 2.初欲作“推”字: 3.时韩吏部权京尹: 4.岛具告所以:
二.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请说明好在哪里;而后代也有人认为“推”字更好,也请说明好在哪里。
画虎类狗
东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注释:
马援:东汉时的名将,茂陵人,字文渊。兄子:侄儿。龙伯高:名述,汉代京兆人。清:指好人。浊:指坏人。谨敕(chì):谨慎。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字:
1.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2.父丧致客: 二.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三.马援为什么告诫自己的侄儿要学龙佰高,不学杜季良,谈谈你的观点。
四.语言积累: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形容词意动用法:忧:以……为忧,乐:以……为乐
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假谲(jué决)》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注释:
魏武: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行役:行军。指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的路上。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
1.乃令曰: 2.可以解渴: 3.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 二.翻译:
1.魏武行役,失汲道。2.乘此得及前源。
三.语言积累:查《古汉语字典》,整理总结“乘”字的所有读音和义项。
朝三暮四 《列子·黄帝》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注释: 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儿。狙,古代的一种猴子;公,年老的男子。芧(xù):橡实。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文言词: 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3.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 二.辨析下列文言词的意义:
三.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教育?
比肩继踵 《晏子春秋·杂下》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注释: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代齐国的相国。傧(bīn)者:迎接客人的人。临淄(zī):齐国都城,因城临淄水而得名,在今山东省广饶县南。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以晏子短: 2.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3.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2.然则子何为使乎? 3.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4.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
三.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能体味晏子高超的论辨艺术吗?
解铃还须系铃人
明·瞿汝稷《指月录·法灯》
金陵清凉泰钦禅师,性豪逸,众易之,法眼独契重。
一日,眼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对曰:“系者解得。” 注释:
金陵:南京的古称。清凉:即清凉寺,在南京西面清凉门内的清凉山上,风景清幽,为南京名胜之一。泰钦禅师:一个佛教和尚的名字,又叫法灯禅师。法眼:即法眼禅师。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
1.性豪逸,众易之: 2.虎项金铃,是谁解得: 二.翻译: 1.法眼独契重。2.师适至,眼举前语问。
三.知识积累:形容词活用如意动词:易
想当然 《后汉书·孔融传》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时,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注释:
邺(yè)城:古地名,在今河南安阳一带。袁氏:当时的豪强割据势力袁绍。妇子:指袁绍的妻子刘氏和儿子袁熙等家中之人。丕:曹操的长子曹丕,字子桓。融:孔融。武王伐纣: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妲己:商纣王的妃子。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鲁国国君的始祖。他曾帮助周武王灭商,武王死后,他掌握周王朝大权。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
1.初,曹操攻屠邺城: 2.袁氏妇子多见侵略: 3.融乃与操书: 4.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 二.翻译:
1.称武王伐纣时,以妲己赐周公。2.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班门弄斧
明·杨循吉《蓬轩别记》
采石江头李太白墓在焉,往来诗人题咏殆遍。有客书一绝云:“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般门前掉大斧。” 注释:
采石:即采石矶(江河中的石滩),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江头:江边。鲁般:即鲁班,名叫公输般,春秋时代鲁国人,著名的巧木匠。掉:卖弄。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1.采石江头李太白墓在焉:
2.往来诗人题咏殆遍: 3.采石江边一抔土: 二.请向同学讲一个关于鲁班(般)的故事。
三.成语“班门弄斧”常含贬义,但我们完全可以贬词褒用。请以“要敢于到鲁班门前弄斧”为话题说一段话。
请君入瓮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注释:
周兴: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的酷吏,官至尚书右丞。丘神勣(jì):唐代人,官至大将军,后因谋反被杀。太后:这里指武则天。来俊臣:武则天当皇帝时的酷吏,官到御史中丞。鞫(jū):鞫讯,审讯犯人。推事:研究刑事。推:求。内状:宫里的命令。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文言词:
1.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2.火围如兴法: 3.有内状推兄: 4.因起谓兴曰: 二.翻译: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三.周兴、来俊臣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酷吏,你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有名的酷吏,请向同学讲述一下这些酷吏的故事。
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注释:
黔(qián)敖:齐国人。辑:收拢。屦(jù):古代的一种鞋。贸贸然:眼睛不明的样子。贸:通“眊(mào)”,眼睛看不清楚。嗟(jiē):不客气的招呼声,如今之“喂”。从:跟从,这里当“赶上去”讲。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文言词:
1.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2.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二.翻译:
1.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三.请对饿者“不食嗟来之食”一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人琴俱亡
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伤逝》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注释:
王子猷(yóu)、子敬: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两个儿子,一为王徽之,字子猷;一为王献之,字子敬。恸(tòng):极度悲哀,指痛哭。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而子敬先亡: 3.子敬素好琴: 4.月余亦卒: 二.翻译: 1.语时了不悲。2.都不哭。
三.“人琴俱亡”是一个成语,它后来指什么含义。
叶公好龙 汉·刘向《新序·杂事》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注释:
叶公子高:春秋末期楚国令尹(官名)沈诸梁,字子高;“叶”是他的封地,所以称叶公。钩:钩具。写:描摹其形状。凿:凿具。雕文:雕刻和文饰。施(yì):延伸,这里是“拖”的意思。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叶公子高好龙: 2.天龙闻而下之: 3.屋室雕文以写龙: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2.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三.好龙的叶公是一个怎样的典型形象?现实生活中有无此类人物?
按图索骥
明代·杨慎《艺林伐山》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跌日,蹄如累麹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麹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所谓按图索骥也。注释:
伯乐:姓孙,名阳,战国时代秦穆公时善于相马的人。伯乐,神话中的星宿名,掌管天马的,因孙阳善相马,故称他为伯乐。隆颡(sǎng):形容额角丰满。跌日:形容眼睛闪闪发光。蹄如累麹(qū):形容蹄子又大又端正。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子执《马经》以求马: 2.略与相同: 3.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二.翻译全文: 三.积累词语:按图索骥
《战国策·楚策》: 骥服盐车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注解:
至:这里指马齿全部出齐,正是壮年时期。大行(xíng,又读háng):大路。行,路。一说大行即太行,太行山。湛(chén):同沉,垂,下垂。胕(fū)溃:汗水象决了堤的水在全身乱流。胕:同肤,皮肤。漉汁(lùzhī):液体往下渗滴。漉:液体往下渗。白:指汗碱,汗干后留下的白色痕迹。交流:指汗干了成为汗碱,汗碱又被汗水冲成一道一道的。纻(zhù)衣:用苧麻布做的衣。俛(fǔ):同俯,低下头。金石:指钟、磬(qìng,用玉、石或铜制成,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等响器。练习:
一.查工具书解释加点词:
1.夫骥之齿至矣: 2.服盐车而上大行 3.中阪迁延: 4.伯东遭之: 5.解纻衣以幂之: 二.翻译全文。
三.伯乐为何为马而哭?说说这个故事的寓意。
《孟子·公孙丑上》: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解:
耘(yún):除草。练习:
一.指出加点词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二.解释加点词:
1.今日病矣: 2.其子趋而往视之: 三.翻译第二段文字。
四.揠苗助长者犯了一个什么错误?我们自己是否犯过类似错
《庄子·天运》: 丑女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
1.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2.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3.挈妻子而去之走: 4.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二.丑女效颦引起的反响是什么?你能说说你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吗? 三.语言积累: 形容词用如动词:美
《战国策·魏策》: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解:
魏安釐(xī):魏国国君,公元前276-前243年在位。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
1.衣焦不申: 2.吾用多: 3.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二.辨析加点词不同的意思: 1. 2. 三.翻译: 1.方北面而持其驾 2.将奚为北面?
3.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四.故事中那个南辕北辙的人,现实中有没有?能举例说明吗?
五.语言积累:
形容词用如动:广地尊名。名词作状语:北行。
《战国策·燕策》: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能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注解:
苏代:战国时洛阳人,是当时联合东方六国抗秦的著名纵横家。惠王:赵惠文王,公元前298年至前266年在位。练习:
一.辨析“而”的不同意思:
①季梁闻之,中道而反;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③蚌合而箝其喙;④虎求百兽而食之;⑤渔者得而并禽之
二.选出与“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一句中“之”相同的一句()①渔者得而禽之; ②恃王国之大; ③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三.翻译:
1.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2.故愿王之熟计之也!四.鹬蚌蠢在什么地访? 五.语言积累: 通假字:禽
第五篇:预备班文言
预备班文言
一、《论语十则》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uè,愉快)
是知也(“知”通“智”,读zhì,智慧)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读rǔ,你)
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不耻下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安乐”)
句:
可以为师矣。[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是知也。[判断句]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倒装句,宾语前置]
不舍昼夜。[倒装句,状语后置]
何有于我哉?[倒装句,宾语前置]
常考名句: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韩非(?~前22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说难》《孤偾》《五蠹》《显学》等篇。《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中的《喻老》篇。
通假字: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读xuán,回转、掉转)
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读tàng,用热水焐)
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读jì,药剂)
词类活用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形容词作名词,没病的人)
句: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省略句,省略宾语,即“以(之)为功”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判断句]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省略句,省略主语,即(疾或病)在肠胃]
臣是以无请也 [倒装句,“是以”应是“以是”
常考名句: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三、狼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
有短篇小说491篇,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的第二则。
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读zhǐ,只)
词类活用:
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
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用,打洞)
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句:
投以骨[倒装句,状语后置,省略句,“以骨投(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倒装句,状语后置]
场主积薪其中[倒装句,状语后置]
一狼洞其中[倒装句,状语后置]
常考名句
1.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四、短文两篇
《两小儿辩日》《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撰。
《乐羊子妻》 范晔(398~445),字蔚宗。本文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读zhì,智慧)
当日知其所亡(“亡”同“无”,读wú,没有)
词类活用
孔子东游(名词做状语,到东方)
日知其所亡(名词做状语,每天,天天)
羊子尝行路(名词做状语,在路上)
句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反问句]
孰为汝多知乎[倒装句,谓语后置]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判断句]
羊子尝行路[倒装句,名词做状语后置]
得遗金一饼[倒装句,定语后置]
羊子感其言[被动句]
久行怀思,无它异也[省略句,省略主语“我”]
常考名句
1.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五、诗五首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过故人庄》 孟浩然(869~约740),唐代诗人。有《孟浩然集》。孟浩然是唐代诗坛上
负有盛名的诗人,也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字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杜甫之后,唐代的又一杰出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市)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游山西村》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通假字 茅檐长扫静无苔(“静”通“净”,读jìng,干净)
词类活用
开轩面场圃(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把酒话桑麻(名词用作动词,说、谈)
乱花渐欲迷人眼(动词使动用法,使……迷乱)
一水护田将绿绕(形容词用作名词,绿色的农田)
两山排闼送青来(形容词用作名词,青翠的山色)
拄杖无时夜叩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句
种豆南山下(倒装句,状语后置)
茅檐长扫静无苔(被动句“庭院经常被打扫”)
常考名句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为学 彭端淑
彭端淑,字乐斋,清代中叶文学家。著有《白鹤堂文集》
通假字
屏弃而不用(“屏”通“摒”,读bǐng,摒弃,排除)
词类活用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容易)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困难)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名词作动词,顺流而下)
句
何如[倒装句,宾语前置]
贫者语于富者曰[倒装句,状语后置]
子何恃而往[倒装句,宾语前置]
以告富者[省略句,应为“以”(之)告富者]
自败者也[判断句]
自力者也[判断句]
常考名句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七、木兰诗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代表作。它与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互相辉映,两首长篇叙事诗,一北一南,成为我国诗史上两颗璀灿晶莹的明珠,乐府诗中的“双璧”。这篇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或《木兰歌》。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能“贴”,读tiē,粘上的意思)
出门看火伴(“火”能“伙”,读huǒ,伙伴,同伴)
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记下)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动词作名词,读jì,战马)
句
问女何所思[倒装句,宾语前置]
可汗问所欲[倒装句,宾语前置]
愿为市鞍马[省略句,应为(我)愿为(此)市马鞍]
关山度若飞[倒装句,状语后置]
安能辨我是雄雌[反问句] 不知牧兰是女郎[判断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见义句]
常考名句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八、卖油翁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他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继唐代韩愈、柳宗元之后掀起了又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归田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名人轶事的著作。
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罢了)
词类活用
陈康肃公善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汝亦知射乎(动词作名词,射术)
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康肃笑而遣之(使动用法,使……走,打发)
句
尝射于家圃[倒装句,状语后置]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省略句,省略主语“油”]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省略句,省略主语“卖油翁”]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省略句,省略主语“卖油翁”]
尝射于家圃[省略句,省略主语“康肃公”]
常考名句
1.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九、宋定伯捉鬼 干宝
本文选自《搜神记》卷十六。《搜神记》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志怪小说,相传是晋干宝所撰。干宝,字令升,晋新蔡人。
句
我是鬼[判断句]
何如[倒装句]
何以有声[倒装句,宾语前置]
恐其变化,唾之[省略句,省略主语“宋定伯”]
我新鬼[省略句,省略谓语动词“是”]
常考名句
1.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
2.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
十、诗词五首
《观沧海》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代诗人。《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一五。
《望岳》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思想的传世佳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历来被称为“诗史”,后人也尊称他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传世。《如梦令》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她不仅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光耀史册的女作家。今有《李清照集》《漱玉词》。《西江月》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西江月,词牌名。
通假字
争渡(“争”通“怎”,怎么)
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
词类活用
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一览众山小(形容词意动,以……为小)
潮平两岸阔(形容词作动词,涨潮;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宽阔)造化钟神秀(形容词作名词,神奇秀丽的景色)
句
歌以咏志[倒装句,宾语前置]
七八个星天外[倒装句,谓语前置,即“天外七八个星”]
行舟绿水前[倒装句,状语后置]
乡书何处达[倒装句,宾语前置]
常考名句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