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简介

时间:2019-05-15 06:5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大学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大学简介》。

第一篇:上海大学简介

上海大学于1994年5月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上海工业大学的前身上海工学院建立于1960年,1972年与上海机械学院合并,工学院院址为新上海机械学院总部,1979年两校分开,并经教育部同意,改名为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建立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负责筹建,时任校长是华东分院院长,各系系主任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兼任,学校与研究院、研究所关系十分密切;原上海大学建立于1983年,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这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复旦大学分校、合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校与上海机械学院分校、上海美术高专、合并的华东师大分校和上海科大分校、上海法律高专;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上海第二科技学校建立于1959年,1981年升格为高专。

在1994年四校合并时,江泽民总书记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李鹏总理为新上海大学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李岚清副总理也为学校题了词:“自强不息,砺志改革,发挥联合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题词含义深远。在上世纪20年代,上海曾经有过一所上海大学,它建立于1922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校长为国民党人于佑任,共产党人恽代英任总务长,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还有不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著名学者在该校任职任教。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强行关闭了该校。该校学风严谨、革命气息浓厚,虽然建校历史很短,但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其中包括李鹏的父亲--革命烈士李硕勋、曾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等。在当时,就有“武有黄埔(军校),文有上大”的盛誉。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现任党委书记是于信汇教授,常务副校长是周哲玮教授。

1922年10月,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这是一所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学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

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的广大师生立志继承与发扬 “老上大”的革命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作出更大贡献。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续任上海大学校长,他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上海大学现设有28个学院和2个校管系;设有71个本科专业、131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类别中含18个专业领域)、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专业、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教育部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2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由大师领衔、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国际化、高素质、基本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00余人,占专任教师的47.7%;教授486人,占专任教师的17.7%;副教授842人,占专任教师的30.6%。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400余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人。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招生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之一,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就业经验典型高校”之一。2003年10月,学校率先通过了由国家教育部举行的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学校现有学生38700余人,其中研究生8800余人,本科生25800余人,高职生4000余人。另外,还有成人教育学生12000余人。

上海大学的科研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个。近五年来,学校科研经费一直位于全国高校20位左右,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一直位于全国高校30位左右,专利申请与授权数位于全国高校20位左右。2010年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达132项,经费4300余万元。随着学校文科的快速发展,文科科研实力大为增强,2010年新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3项。上海大学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迄今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中外合作办学稳步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不间断地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和开展学术交流。学校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2800余人,其中学历生500余人。学校与海外高校共建了4所孔子学院,为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海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形成了以宝山校区为“一体”、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图书馆建筑面积5.4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近360万册,中外报刊3450余种,其中中文纸本报刊3000余种、外文纸本刊450余种。校园通信光缆连接三个校区以及所有大楼,建成了较完整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学校体育场馆功能最全、设施先进。学校还建成了一批先进的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多媒体教室。

上海大学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荣获全国“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1994年以来,学校已7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并且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08年上海大学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如今的上海大学,无论是办学水平与效益,还是整体办学条件,在全国高校中都已跻身前列。钱伟长校长倡导的“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和“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弘扬光大、生生不息。

上海大学正在制定学校“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展望未来,上海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优化富有上海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朝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055201 英语笔译硕士

翻译硕士(MTI)是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我院翻译硕士教学采用互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项目翻译、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学员应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可申请学位论文的写作。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

指导教师:朱振武、程琪龙、谢之君、冯奇、周平、唐述宗、庄恩平、庞好农、肖福寿、唐青叶、王晓元、尚晓进、朱巧莲、姚喜明等

研究方向:01、英语笔译(文学作品翻译、理论文献翻译、实用文体翻译)

招生人数:35

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11翻译硕士英语

3.357英语翻译基础

4.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5.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注:联系方式: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联系人:徐老师

邮编: 200444

联系电话:021-66133062 传真:021-66133058

电子邮箱:mti@shu.edu.cn

第二篇:上海简介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我们大家的土豆家园所在地.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至2006年末,上海有18个区、1个县,共106个镇,3个乡,104个街道办事处,3413个居民委员会和1862个村民委员会.到上海必须旅游的景点:

1.一大会址位于兴业路76-78号,中国gongchan党诞生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二大会址位于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

3.孙中山故居位于香山路7号,1920年至1924年为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的寓所。

4.鲁迅故居位于山阴路132弄9号,为鲁迅生前居住和工作的寓所。在这里,鲁迅进行了大量创作、翻译与编辑工作。

5.周公馆位于思南路73号,1946至1947年间为中央驻上海代表处。周恩来总理多次在这里举行重要的记者招待会,会见过许多著名爱国人士。馆内陈列着周恩来总理的墨迹及珍贵纪念物。

6.毛主席故居位于威海路583弄7号,1924年2月中旬,毛主席在上海工作期间,曾在此居住。

7.孔庙,位于嘉定区。

8.龙华寺,位于徐汇区,龙华寺是上海市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的佛教寺院。

19.豫园,位于市中心,豫园保存完整,是“奇秀甲于东南”的江南名园。

10.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之称,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江南水乡古镇。

11.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12.上海海洋水族馆

13.老城隍庙,汇聚具有浓郁海派文化特色的古玩商品和餐厅、茶楼。

14.南京路,是上海最早的一条商业街,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的美称。

15.外滩,是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从外白渡桥延伸至南浦大桥,全长4公里,是上海十大新景观和十佳旅游景点之一。外滩西侧矗立着各种风格迥异的中西建筑,堪称“万国建筑博览”,是近代上海历史的缩影。

第三篇: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教育简介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

一、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硕士点简介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以海商法的教学与研究为特色,有一批在航运界、保险界有影响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多名教师具有律师资格证书并参加法律实践,教学密切联系实际是该院办学特色。法学院现有国际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三个硕士点。海商法为上海海事大学的特色专业。2000年海商法专业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专业。2005年法学专业被列为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建设专业。2007年法学院所属海商法研究中心成为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学院招收的研究生超过90%是公费生。

※国际法学硕士点

上海海事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设有以海商法为核心的国际法学类课程,在海商法界权威魏文翰、魏文达教授的带领下,首开我国高等院校海商法教学与科研的先河。1979年,我校开始招收国际法学研究生,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获得国际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迄今已经培养毕业法学硕士一千多名,为我国的法学教育、海事审判、律师以及港航、外贸、保险等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本硕士点教学科研力量强,梯队结构合理,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前沿地位。尤其是本学科带头人於世成教授和蒋正雄教授、胡正良教授等积极参加我国航运法律的制定活动,对我国《海商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等海事法律的出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国际法学科具有历史悠久、基础扎实的明显优势。

※民商法学硕士点

上海海事大学民商法学硕士点于1998年获准设立,2000年开始招生。民商法学在我校的教学与科研始于著名的民法学家林我朋教授,其后高文彬教授对本学科的建设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我校民商法学硕士点注重自己的专业特色,目前有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教授2名、副教授5名,研究领域包括物权法、债权法、国际贸易法、保险法、破产法、票据法、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部门。民商法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为沈秋明教授。本硕士点的指导教师已经完成和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司法部等省部级项目,并出版和发表有相当数量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民商法学专业迄今共招收研究生一百余人,已毕业学生主要从事司法、律师、保险、金融、公司法务及大学教师等工作。

※经济法学硕士点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法学硕士点于2007年开始招生。依托上海海事大学法学教育和研究的悠久历史,基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积累和办学特色,借助人才流动所引进的新鲜血液,我校经济法硕士点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很强的研究实力。目前本硕士点共有6名硕士导师,教授2名,副教授4名,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法理论、金融法、航运法、公司法、物流法、法律与经济等内容。本硕士点研究实力雄厚,每位硕士导师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主持和参与过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知名法学刊物上发表过大量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出版过若干学术著作,并有多项省部级课题在研。

二、法学院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成果

确立教改项目8个项目已验收结题

主办全国高校海商法教学研讨会,全国31所高校参加 出版教学法研究论文集,教改论文30多篇

三、法学院科研成果

※出版刊物《海大法律评论》

自2005出版至今已经连续出版四年,一直坚持学术自主、自律的原则,秉承严谨、开拓、求真、务实的精神,按照学术期刊的要求,每年公开出版一卷。四年来不断创新,追求鲜明的特色,办刊质量和来稿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课题项目

2009年组织出版学术专著6部、学术论文出版20篇;2009年组织聘请多名校内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完成交通部立项项目《美国航运政策、法律与发展策略对我国航运法制定影响的研究》,达到国内同领域领先水平。基本完成交通运输部立项项目《<联合国统一运输法公约>的制定对我国的影响与我国应采取的对策之研究》,作为前期研究成果,向交通部和商务部提交了UNCITRAL《鹿特丹规则》有关工作建议的报告,作为中国代表团参加UNCITRAL会议的主要参考材料。

四、法学院学术交流

2010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孙宪忠教授访问法学院,为法学院师生们作了题为“民法典立法技术与逻辑问题研究”的讲座。

2009年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黄进教授受聘为我院客座教授并为法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2010年王国华教授应邀出席在新加坡召开的“中国新加坡海事仲裁研讨会”,并作了仲裁协议的准据法及司法实践中仲裁协议的相关问题的报告。

2009年法学院邹盈颖副教授应邀出席联合国《全程或者部分海上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公约》签字庆典并在国际海事委员会的论坛作主题发言

2009年与英国斯旺西大学联合主办“海上货物运输法律最新发展:《鹿特丹规则》与租船合同国际研讨会”,邀请中国大陆、英国、荷兰、比利时、新加坡、韩国、香港著名海商法专家作主题发言

五、法学院教学科研条件

※学院大楼

竣工日期2007年3月,占地面积6286平方米,建筑面积4712平方米,法学院楼建筑层数为4层,结构形式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造价为1790万元,设计车位12辆,临水一层为大空间用房,用于安排报告厅、模拟法庭、仲裁室和教室。

※海商法研究中心资料室

面积约180平方米,分为专业书籍陈列阅览区,期刊、报刊阅览区,网络信息查询区,共设有60席阅览座位,10组书架,1组珍品书橱,2组期刊架,4组报刊架,法学相关专业书籍四千余册,其中外文书籍近一千余册,法学类期刊三十多种。

六、法学院研究生教师和导师队伍

国际法学专业硕士点教授11名,副教授4名,博士讲师1名

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点教授2名,副教授5名,博士讲师3名

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点教授1名,副教授2名

国际法学导师名录:於世成教授、蔡存强教授、蒋正雄教授、胡正良教授、王国华教授、杨召南教授、姚洪秀教授、尹东年教授、李云章教授、徐国平教授、时平教授、邹盈颖副教授、★卢敏、★徐捷、★黄顺刚、★林源民、佘少峰副教授、唐兵副教授、于耀东副教授、章博博士讲师

注:打“★”的为外聘硕士生指导教师

民商法学导师名录

沈秋明教授、沈禹钧教授、沈晓明副教授、张江艳副教授、陈芳副教授、吴俐副教授、王铁雄副教授、蒋涛博士讲师、朱体正博士讲师、宋旭明博士讲师

经济法学导师名录 康锐教授、郏丙贵副教授、徐大梅副教授

※法学院名导简介

於世成教授

於世成,男,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博士生导师,海商法学科教授,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律师。主编“九五”现代法学教材《海商法》1997年法律出版社,《当代海商法的理论与实践》副主编,1997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公开发表“论欧盟的海运竞争法”1994年《中国海商法年刊》,“The Maritime Code: A legislative Landmar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ritime Code of the P.R.C”1998,Klnwer Law Int等论文十多篇;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起草工作,现正参加《港口法》、《航运法》的起草工作。1991年获中国海员工会第五届“金锚奖”,被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1997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同年又被选拔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蔡存强教授

蔡存强,男,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生导师。任职期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编著《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导论》、《国际海上避碰规则释义》、《值班与避碰》、《船舶运输安全学》、《碰撞案例》等教材与专著。公开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参加并完成〈船舶碰撞仿真及责任判析〉、〈交通行业执法综合实施模式研究〉、〈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长江江苏段水域适用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法律的研究〉、〈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宝山港区第四代集装箱船进出港池及掉头方案研究〉、〈中燃海滨油库码头外推对上海东方储罐有限公司的安全和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华能电厂码头航道安全评估〉等一系列交通部、上海市、江苏省以及航运企业等课题。

蒋正雄教授

蒋正雄,男,法学教授,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远洋运输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海上货物运输法、租船合同、海上保险法、海事法。1985年起在上海海事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海商法教研室主任、法律系主任,2001年任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2002年8月-2003年8月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作访问学者。2008年,任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院长。主要著作:《集装箱运输学》(第一作者),《海商法大词典》多式联运卷主编,参编《中华法学大词典》。主要论文有:《集装箱运输十大法律问题导论》,《论发货人的法律地位》,《“零运费”与相关法律问题》,《FOB货物出口的风险及其对策》,《CFS交接—集装箱运输的一个弊端》等。

王国华教授

王国华,女,法学博士,法学教授,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海商法、国际私法和海事国际私法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1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0-2001年);香港大学访问学者(1996-1997年)。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海商法研究会理事,上海中夏旭波律师事务所律师。出版了《海事国际私法研究》等专著和教材多部,发表了“论海事的法律冲突”等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多篇。主持司法部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上海海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7-2009学年);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2008年)。

胡正良教授

胡正良,男,法学博士,法学教授、海商法研究中心主任,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1991-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1995-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法》(1995年至今)、《交通部水路货物运输规则》(1998-1999年)等法律法规的起草;2006年12月至2008年9月任长航凤凰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中国《海商法》、《港口法》、《航运法》、航运条例和规章的起草人之一,政府航运政策和法律顾问。1989年起从事海事律师工作,主要从事:租船合同与提单、海损事故(包括碰撞、海洋污染、人身伤亡、救助与打捞)、船舶抵押、船舶建造与买卖、多式联运与物流、港口作业、航运投资、航运政策、海事诉讼与仲裁。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海商法协会理事及海事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杨召南教授

杨召南,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上海海事大学国际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1986年至1987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杜兰大学法学院进修海商法。现任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航海学会会员,上海市律师协会会员。主讲《海商法》、《海事法》、《海上保险》等课程。担任《海商法大辞典》副主审,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条文释义》的编写。主要著作《海事法教程》(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海商法》(法律出版社)、美国《海商法》(译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海事法》(中央编译出版社)、《海上保险法》(法律出版社)等。

姚洪秀教授

姚洪秀,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远洋系,并留校任教。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专修海商法,纽约海利-贝利海事律师事务所实习。长期来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海商法教学与研究,其中提单法和租船合同法为专长,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英语熟练。多次参加国内外国际海商法研讨会,并发表和演讲论文,作为访问教授赴香港理工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海商法研究生学院、俄罗斯太平洋大学讲授中国海商法。出版学术著作《海商法条文释义》(合著)、《航次租船合同和租船实务》(合著)、《国际航运和海商法专业英语》(合著)等,参与编写《海商法大辞典》、《水运技术词典》、《英汉航海轮机大辞典》等。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的主要代表论文有《On Carrier“s Liability for Delay Damage Claims under the Chinese Maritime Law》(希腊第四届海商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浅谈海运提单所证明的权利属性》(1997年中国海商法年刊,获奖论文)等。主要科研成果有《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研究》(租船合同分项目负责人)。

尹东年教授

尹东年,男,教授,1960年大连海运学院毕业,1965年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任教,曾任国际航运系主任。1979.8~1981.4在挪威航运科学院访问学者、1984.11~1985.4美国旧金山选题事务所进修。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海商法、远洋运输业务。现任中国贸促会海事仲裁员、中国海商法协会海商会主任委员。主讲“海商法”、“国际货运法”、“租船实务与合同”等课程,出版《海商法概论》、《海运法规》、《中国海商法释义》等近十部著作和教材。科研成果主要有“中国海商法起草小组成员”以工作人员身份出席七届人大常委会26次、28次会议,中国港口法起草小组成员、中国水运法起草小组成员、中国航运法起草小组成员等十几项国家级、省市级项目。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徐国平教授

徐国平,女,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海上保险法/船舶污染法。主要学术著作为《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海商法问题专论》(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海上保险法》(合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4月,主要学术论文为“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基本原理”,《中国水运》2008年第4期,“船舶油污自然资源损害”,《中国航海》2008年第1期,“船舶油污中长期损失赔偿”,《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论船舶油污利润损失的因果关系判定标准”,《人民司法》2007年第19期,“对海上保险最大诚信的再思考”,《海商法保险法评论》2007年,“海商法专业体系和教育述评”,《海大法律评论》2006年,“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构想”,《中国水运》2006年第11期,“论船舶油污纯经济损失的赔偿范围”,《法学评论》2005年第1期,“船舶油污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法律制度障碍”,《武大国际法评论(第二卷)》,“试论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义务主体”,《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3期;主要科研项目成果为司法部“船舶污染法律制度研究”,上海市教委“海事环境法研究”,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船舶污染预防法律制度研究”。

时平教授

时平,男,教授,研究生导师,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军事理论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郑和研究中心主任。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兼江苏省暨南京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和研究》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主要从事海权和海洋文化研究。曾于2003—2005年担任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领导小组顾问、2004—2005年担任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大会专家组专家。出版《中华海权与历史文化》、《帆鼓西洋》等6部著作,海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十一五”《“908”专项浙江海洋文化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设计和制定、《上海海洋文化的塑造》等课题。

沈秋明教授

沈秋明,男,法学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民商法学、国际法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兼任上海市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上海市台湾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海商法研究会理事、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航运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上海市泛洋律师事务所律师、顾问。出版著作《海商法学》(合著)、《海商法案例评析》、《律师办案常见民事疑难指导》、《WTO法律规则与中国纺织业》、《中国涉外经济法》(合著)、《律师民商事代理实务全书(海商卷)》、《海峡两岸婚姻家庭继承制度的法律比较、《乡镇企业外向型法律问题研究》等。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的主要代表论文有《我国涉外海上货运合同法律适用问题探讨》《船舶抵押权若干问题探讨》《有关股东派生诉讼范围及诉讼当事人确定的探讨》《评美国海关CSI及24小时舱单规则》《特许经营法律问题探讨》等。主要科研成果有《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地方立法研究》(上海市建交委课题负责人)、《民商事惯例研究》(上海仲裁委员会课题负责“海事惯例”研究)、《乡镇企业外向型法律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特许经营法律问题研究》(上海市教委课题负责人)。

沈禹钧教授 沈禹钧,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主要著作有《国际金融实务与法律》、《中央银行概论》、《国际贸易法概论》。发表《股权转让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论“反向混淆”侵权的界定》、《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探讨和应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证券不实陈述民事责任归责方法》、《信用证下买方义务分析》等。重大研究项目有司法部《信托法在我国发展研究》课题、上海哲社《上海建设物流仲裁中心研究》课题。

康锐教授

康锐,女,经济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法、商法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9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法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2002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伦敦大学商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7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兼任民主促进会上海法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法学会金融法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出版著作《我国信托法律制度移植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独立专著)、《信托业发展困境的法律对策研究(1979-2007)》(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独立专著)、《当代中国金融法律制度及其运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合著)、《海商法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副主编)《律师制度与律师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副主编)、《房地产法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副主编)、《国际经济法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副主编)、《中国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实用手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副主编)、《保险法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撰写人)、《经济法辅助教材》(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撰写人)等。

七、法学院毕业生就业

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大都在港航企事业单位工作,这些单位包括中远、中海、中外运、天津港、青岛港、上海港、宁波港、广州港、上海航道局、长航、上海海事局、上海救助局、上海打捞局、马士基航运、美国总统轮船航运、铁行渣华航运、法国达飞航运、日本邮船航运、韩进海运、宜家亚太物流、敦豪快递、大新华物流、中国平安保险、中国太平洋保险、中国租船、上海海事法院、各大律所等。

八、法学院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第八届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中国)辩论赛于3月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落下帷幕。法学院09级研究生郝佳佳、熊卓钰、许燕南、张倾城和赵鑫星5位同学代表我校参赛,取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模拟法庭比赛,被誉为国际法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

法学院还举办研究生创新基地学术论坛。2009年学术论坛研究生踊跃参加,分别就知识产权保护、农村信用社社员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规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海商法、反垄断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地探讨,展现了各自的观点和见解。特邀嘉宾专家学者为论坛作点评,给出了宝贵的意见,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法学院还举行模拟法庭活动。模拟法庭选择案件事实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又有研究价值案见,同学们可以通过学过的知识,全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持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在模拟法庭活动中,通过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将已有的知识学以致用,更锻炼了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

其他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有环滴水湖普法宣传、首届中国航海类院校研究生学术论坛、上海海事法院从我院研究生中聘请法官助手。

九、学院寄语

一千年前,在意大利北部诞生了人类第一所大学,这所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学院对社会科学产生了伟大而深远的影响,她的毕业生总是身披法袍,履行着历史的使命,用自己的良知去诊治社会的疾病,她就是法学院!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于2008年在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正式成立!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朝气的法学院,在继承和发扬上海海事大学“开拓、进取、求实、创新”校风的基础上,我们凭借严谨务实之治学作风,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前行!上海海事大学大学法学院坚持“入主流、有特色、建亮点”的发展原则,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明确教育层次,突出学科重点,强调专业特色,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海商法等作为法学院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优势学科。国家昌盛有赖于法治,法治确立则有赖于法学的繁荣和优秀法律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师资。法学学科发展至今,尤其是法学院建立以来,法学院的师资队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支由近50名全职教师、10余名管理人员组成的业务精干、敬业好学、务实求新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多名教授和副教授拥有国外的博士学位或具有旅欧多年的教育、学术背景,此外,还有若干教师正在攻读欧洲或者我国名校的博士学位,一批毕业于国内外知名法学院的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法学院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我们又聘请多位国内著名法学家为客座教授。目前,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已经形成了治学严谨、锐意进取的良好学术风气,在法学重要领域取得可喜成果,正在成为培育英才的摇篮和学术研究的基地。我们真诚地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报考我院研究生专业!

第四篇: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现任党委书记是于信汇教授,校长是罗宏杰教授。

1922年10月,上海大学创建,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这是一所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学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

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的广大师生立志继承与发扬二十年代上海大学的光荣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续任上海大学校长,他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上海大学现设有27个学院和2个校管系;设有71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74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3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工程硕士含18个工程领域)、2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79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1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2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其中两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高校之一。学校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大学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就业经验典型高校”之一,2011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66%。目前学校正在推进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建设,推行以按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培养为突破口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369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9100人,本科生24600余人,高职生3200余人。另外,还有成人教育学生11000余人。

上海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由名师领衔、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国际化、高素质、基本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教授510余人、副教授9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00余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400余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人;入选上海市“千人计划”3人,上海市“东方学者”25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

上海大学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个。近五年来,学校科研经费一直位于全国高校30位左右,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一直位于全国高校35位左右,专利申请与授权数位于全国高校20位左右。2011年新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6项,经费7343万。随着学校文科的快速发展,文科科研实力大为增强,2011年,“都市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入选上海市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项目,新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8项(其中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14项。

上海大学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稳步发展。学校已与29个国家134所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与14个国家的34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学生交流关系。学校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3000余人,其中学历生520余人,并已与北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大学合作建立了4所孔子学院。

上海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一体”、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图书馆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累积达370余万册,订购中外文报刊3200余种,数字资源总量逾60TB。学校信息化建设以覆盖全校、快速便捷的网络为基础,为教学管理、科研协作、学习交流提供了较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学校还建成了一批先进的教学实验中心和多媒体教室。

上海大学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荣获全国“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1994年以来,上海大学已8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009年1月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1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年3月被命名为上海市廉政文化示范点,2011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如今的上海大学,无论是办学水平与效益,还是整体办学条件,在全国高校中都已跻身前列。钱伟长校长倡导的“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和“求实创新”的校风在师生中不断弘扬光大。

展望未来,上海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抓住机遇、锐意改革,深入学习和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学科交叉战略、产学研联盟和区域合作战略,不断优化富有上海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朝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第五篇: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主管部门:上海教育厅 学校类型:综合类 学校性质:211大学

学校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官方网址: 招生简章:admission.shu.edu.cn/

学校简介

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简称“上大”,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省部共建高校),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老上海大学创建于1922年,首任校长于右任。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四校优势互补,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截止2014年5月,上海大学学校占地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纸本文献370余万册。拥有宝山、延长、嘉定三个校区,设有28个一级学院,4个二级学院,拥有全日制学生共计37329人。全校设67个本科专业,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和英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共同评选的QS亚洲大学排名,上大连续多年排名全亚洲百强。在最新的QS2014亚洲大学排名中,上海大学位列全亚洲第72名,中国大陆前15位。

1994-2010年,蜚声中外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院士任校长,上大实践并延续了钱老的教育理念,是中国第一所引进“三学期”制高校,是采取国际通行学制的先驱。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

上大成立时,正值国父孙中山于广州蒙难脱险,留驻上海,筹划改组国民党,培养革命人才,对上大甚为关注。他希望上大办成“以贯彻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职责”的革命学校。上大集中众多共产党员,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一个重要活动据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称“上海大学是赤色大本营”。上大师生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上大因其历史功绩和地位,被称为“五四运动有北大,大革命时期有上大”。在当时的流行一句俗语:“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上大跻名当时的中国一流名校,培育出许多重要的国共两党领袖人物。

1922年春,牧师王理堂(烈士王霁初的伯父)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在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今青云路298号附近),创办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为创校校长。为加速培养更多的共产党干部,中共总书记陈独秀决定创办一所干部高等院校,他曾与李大钊等人多次酝酿筹划。此时正值东南高等师范学校事发,陈独秀力排众议,经主导党中央研究后,决定接受师生们的要求,将东南高等师范改建为上海大学。1922年10月23日,该校由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改组,邀请于右任出任校长。校舍为老式石库门2层楼房10余间。蔡元培、汪精卫、章太炎、张静江等人担任校董,邵力子为副校长(当时是共产党员,1924年4月起任代理校长),共产党人邓中夏任总务长,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校务工作主要由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所主持。

1923年12月校最高会议即评议会改为行政委员会,于右任为当然评议员,评议员有邵力子、叶楚伦、邓中夏、瞿秋白等10人。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于右任,委员邵力子、韩觉民,主席陈望道。校务长(总务长)先后为邓中夏、刘含初、韩觉民,教务长先后为瞿秋白、叶楚伦,学务长先后为何世帧、陈望道。美术科主任为洪野,中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张君谋、陈望道,英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何世桢、周越然,社会学系主任先后为瞿秋白、施存统、彭述之,附中主任先后为陈德徽、侯绍裘、张作人。

1923年期间,孙中山、李大钊、廖仲恺、汪精卫、刘仁静、胡汉民、戴季陶等曾来校演讲,在国内学界引起轰动,也为上海大学的发展注入巨大推力。校董由蔡元培、汪精卫、章太炎、张静江担任,校长由国民党人于右任担任(不主持日常校政),副校长由邵力子担任(1924年4月起任代理校长)。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每月补助上大1000银元为办学经费。

1924年2月,学生从160人增加到400人,学校迁至租界西摩路(今陕西北路)29号和时应里民房等处继续办学。其中有李硕勋,李鹏的父亲,革命烈士。

1925年5月30日,上海大学成为五卅运动的先锋队。参加上海“五卅”反帝运动的统一指挥机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的学生代表有:赵君陶(李硕勋的妻子)、关向应(共青团委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杨尚昆(曾任国家主席)、许乃昌(彰化人,1923年9月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系)、邱清泉(浙江永嘉人,上海大学社会系,国军将领,在昆仑关战役大败日军,死于淮海战役)、何秉彝(在参加罢工、罢课、罢市的斗争中壮烈牺牲)等。

1925年6月4日,学校被英国军队占领、封闭。7月,迁回闸北中兴路,设临时办事处继续招生,后租闸北青云路师寿坊(今青云路167弄位置)15幢民房为校舍。

1925年9月10日开学上课,弄堂口挂于右任所书“上海大学临时校舍”的牌子。当时学生已增加到800人,还附设有平民学校和青云学校。

1926年9月7日,上海10万人参加“九七”国耻纪念大会,追悼各地死难烈士,上大许多学生参加并组织领导。担任全国学总委员的李硕勋主持大会,林钧主祭。上大师生周水平、刘华、贺威圣先后被军阀政府杀害。

1927年5月2日,军警借口搜查军械,闯入上大逮捕学生。5月3日,蒋介石指令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和陈群查封上海大学。上大被国民党军警当局取缔封闭而终止。部分师生转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并把上海大学的新校址改成了国立劳动大学。建国后

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创立,由中科院上海分院与上海市“共建”的一所多科性重点大学(全国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

1959年定名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书写校名, 时任校长是华东分院副院长--周仁,各系系主任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或副所长兼任。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上海第二科技学校创立。

1960年上海工业大学前身上海工学院创立。同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新校址落成,迁入嘉定南门城中路20号办学。1972年上海工学院和中国机械部所属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合并。

1979年上海工学院从上海机械学院分离,改名为上海工业大学。

1983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这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复旦大学分校、合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校与上海机械学院分校、上海美专、合并后的华东师范大学分校和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这是一所人文见长为特色的高校。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四校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合并成立了新上海大学。四校合并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李鹏总理为新上海大学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李岚清副总理也为学校题了词:“自强不息,砺志改革,发挥联合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1996年12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政府评审专家一致通过上海大学的“211工程”部门预审,次年通过上海大学“211工程”建设立项可行性论证。由此,标志着上海大学进入“211工程”全面建设阶段。学科建设 截止2014年5月1日,上海大学建有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3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工程硕士含18个工程领域);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2个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3个交叉学科博士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1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6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

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数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术学、设计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社会学、力学、应用经济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42个):数学、物理学、化学、系统科学、统计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生态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土木工程、设计学、社会学、力学、音乐与舞蹈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号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电气工程、新闻传播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国史、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美术学

国家重点学科(4个):钢铁冶金、机械电子工程、流体力学、社会学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钢铁冶金

上海市一流学科(11个):社会学、世界史、数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11个):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学、电影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无线电物理、固体力学、材料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环境工程、美术创作中心、公共艺术创作中心

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学科(第五期)(8个):数学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化学,计算机高可信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影学,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传播学 上海市教委本科教育高地(20个):会展技术与艺术,知识产权法,中国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学,影视传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物理光电子技术,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学,计算机,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档案学,社会学

“211工程”公共服务平台(3个):高性能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十一五”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12个):应用基础研究学科群、高新技术与工程学科群、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艺术类学科群和经管类学科群等 学科排名

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学科划分,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

此次评估中,上大共有39个学科参评,排名全国前五的学科有2个,前十的学科有8个,前十五的有11个。具体评估结果如下: 理学类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系统科学史 6 4 统计学 45 数学 25 5 化学 48 物理学 32

下载上海大学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大学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

    上海中期简介

    上海中期简介 上海中期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中期)成立于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的独立法人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2亿元人民......

    上海电机厂简介

    上海电机厂简介 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是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属下的一家具有现代生产规模的综合性电机制造企业,国家大型一档企业,企业连续三年通过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复审,连续六......

    上海马戏团简介

    [上海马戏团简介] 上海杂技团是世界上久负盛誉的杂技马戏表演院团,其豪华的演员阵容,齐全的节目品种,高超的杂技技巧,优美的综合艺术,在杂技界长领风骚,足迹遍布中国及世界各......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 我校2018届毕业生工作将继续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关于就业、创业工作的整体规划和要求,我校将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各......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 海 中 医 药 大 学 迎评促建工作简报 第7期 迎评促建办公室编 2006年9月30日 本 期 内 容 ●谢建群常务副校长在2006年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党委副书记、评建办主任......

    上海大学 怎么样

    上海大学怎么样 问:能客观的评价一下吗 包括软硬件方面 学风啊 等等听说是完全选课制?它的广播电视新闻学怎么样 落之间我觉得不错。 硬件么可以放心的。上海就上大一所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