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音乐发展综述
中国音乐发展综述
摘要
任何历史都经过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阶段, 跨越了许多史学发展的阶梯, 写下了自己的历史,中国音乐史也不例外,从遥远的亘古到现代工业文明, 中国音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于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骨笛18 件。标本M282: 20, 保存完整, 长22.2 厘米。在管壁一侧钻有一纵列7 个直径3.6 毫米的圆形指孔, 第一指孔在上方加钻一个直径1.58 毫米的圆形小指孔。证明中国的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
萌芽与初步繁荣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这一时期中,器乐合奏相当发达,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编钟、鼓为主体的“钟鼓之乐”。“钟鼓之乐”到战国时期发展到较大规模。
交流和融合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乐器的发展适应鼓吹、相和歌等俗乐形式发展的需要,乐器的发展已经脱离了上古时代凝重、质朴的特点,纤细柔婉的管弦乐器更多的代替了“以钜为美”的钟磬乐。古琴、箜篌、琵琶等弦乐器的发展引人注目,吹管乐器以排箫、笛、羌笛、笳、角等更为突出。在音乐理论方面,汉代成书的《礼记·投壶》篇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谱,这当是最早的谱式记载。中原音乐文化还经历着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过程,使得北方的民歌、鼓吹乐,以及相和歌等艺术形式的南流为南方民族音乐注入新的发展因素。清商乐就是在两晋时因战乱由北方传入南方的相和歌的基础上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
高度繁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燕乐,又称宴乐,即宴饮之乐。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的大规模输入。唐朝音乐的特点是以弹拨音乐为主, 丰富了中国乐器的大家族,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隋唐音乐中的民间俗乐在社会底层广为流行,其中主要的形式有曲子、变文和散乐。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新兴的民间歌曲,可以填入各种歌词。民间歌舞戏和参军戏在隋唐时期十分流行,已向戏剧方向发展。隋唐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颇丰,专门性音乐著作的空前增多和乐律宫调理论的系统总结是隋唐音乐理论领域取得的两大突出成就。
向市民音乐的转型时期――宋、元时期
进入宋朝后,弹拨音乐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乐得到了了发展。宋代“ 贵人声” 的观念正是对此的深化。随着城市市民文化的勃兴, 音乐文化从唐代歌舞大曲的辉煌转向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 这无疑意味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新发展。所谓“ 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 , 可见这竹类气鸣乐器以其悠长的音调, 更接近于人声, 因而比“ 丝” 更受青眯 这里的“ 丝” 显然是指弹弦类乐器 为此, 才会出现将筝、筑、阮等逐出宫廷乐队的馗尬局面。宋元时期乐律学上的重要成就有南宋乐律学家创立的十八律理论。十八律理论是按照传统的三分损益法继续推算出六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宋元时期,许多文人的视角进入到音乐领域,编纂出丰富的音乐文献。
传统音乐五大类形成和发展时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传统音乐中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器乐五大类均已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这是本时期音乐发展的重要的特征。元代末期,风靡一时的北方杂剧逐渐衰落,南戏在流行中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派生出来的许多声腔得到了发展。至明代,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号称“四大声腔”。明末清初,起源于陕西、山西、甘肃的梆子腔已逐步形成众多的地方梆子剧种。
明清时期器乐得到了极大发展,古琴艺术、琵琶与三弦、各地的器乐合奏等。古琴艺术种在明清派别林立,影响较大的有虞山派、广陵派、川派等。明清时期,民间的鼓吹乐、丝竹乐等形式遍布全国,每逢节日或婚丧嫁娶,专业或业余艺人便会集会演奏。明清时期作为律学的重要成就,当首推朱载俼发明的“新法密率”。
新音乐的启蒙和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时期
20世纪新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新音乐启蒙阶段。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古老的昆曲艺术在近代的社会影响不大。而地方小戏的勃兴和一些小戏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戏曲艺术的重要现象。评剧、越剧、楚剧、沪剧、扬剧、花鼓戏、花灯戏、黄梅戏等在这一时期均有大的发展。中国近代创作的声乐作品是近代新音乐文化的主体。近代声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这就是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结论: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中国音乐的发展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综而观之,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多元的, 而非单一的, 是经过不断吸收、融合周围其他民族, 逐渐发展壮大,包括高丽、胡人、西域等地音乐开始传至中原,极大丰富中华民族乐器的品种。中国音乐的起源、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 其中始终伴随着中国本土区域内部文化互化和中国与周边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 从而反映出中国音乐文化主流的起源既是多元的, 又是本土的。
社会主义历史时期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复兴和新音乐的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通过了解中国音乐史的辉煌事迹 ,激发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心与自豪感,发展和推动当代新的民族音乐艺术 ,使中国音乐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洛秦.《中国古代乐器艺术发展历程》
[2]《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新世界出版社12 3 ,年版, [3]贺皖容,《浅谈中国音乐史》.2006
第二篇: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17年的创作歌曲
综述
1949年7月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并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广大音乐工作者热情迸发,音乐家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极大繁荣了新时期的音乐创作。1、1949-1956年的音乐发展
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坚持以歌曲创作为中心,产生了一大批以歌唱新中国、新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些歌曲作品迅速、有力地表现了新中国初期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和全国人民昂扬的工作、生活情绪。主要代表歌曲有《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小鸽子》、《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除歌曲的创作之外,器乐创作、音乐喜剧创作也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繁荣景象。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春节序曲》、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等。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戏曲工作者也热情参与传统戏曲和曲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尝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戏曲改革,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如:评剧《刘巧儿》、《志愿军的未婚妻》,吕剧《李二嫂改嫁》,黄梅戏《天仙配》,沪剧《罗汉钱》等。这些作品不但展示了解放初期戏剧改革的丰实成果,同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2、1957年至“文革”前夕在曲折中前进的音乐历程
建国后7年的音乐繁荣,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1958年“大跃进”及1959年的“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大跃进”时期的音乐除了少数作品又一定的艺术质量(如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草原之夜》、《戴花要戴大红花》等),在群众中传播广泛,大多数应时而写的具有明显概念化,终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除上述歌曲外,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有:管弦乐《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交响乐《抗日战争》,小提琴演奏曲《梁祝》,舞剧《睡美人》等。
1960年,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文艺政策随即得以调整。1961-1963年间,周恩来总理就文艺问题又做了多次重要讲话,在此背景下,全国文艺界、音乐界的形势有所好转,涌现出一批歌唱生活、歌唱部队建设、表现人民团结一致、坚韧不拔精神的优秀声乐和器乐作品。如:歌曲作品 《我们走在大路上》、《边疆处处赛江南》、《唱支山歌给党听》等;还有为毛主席诗词谱写的声乐作品《蝶恋花·答李淑一》、《西江月·井冈山》等;器乐创作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交响乐《长征》、《东方红交响诗》等;,电影音乐 《红色娘子军》、《李双双》、《上甘岭》等;民族乐队作品《初春》、《海上锣鼓》、《彝族舞曲》等。歌剧作品有《刘三姐》、《红珊瑚》、《江姐》等。此外,这一时期在大型作品创作方面成就突出、影响巨大的则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文革时期-音乐成为政治附庸
综述
文革时期的中国音乐事业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大破坏、大灾难。音乐变成了政治的附庸,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令人愉悦。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音乐是中国一个特殊的、反常的音乐现象。是非常政治形势下的一个艺术变种。在这十年里,中国的音乐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一样保守了磨难,音乐事业由原来的初步繁荣,百花齐放,转变为只符合野心家政治标准的艺术路线。可以说这十年浩劫是漫长中国音乐史上最灰暗、最悲惨的一页。
主要歌曲类型:
1、语录歌
“语录歌”是文革时期的特定产物,它较早盛行、也较快结束。“语录歌”兴起于“文革”的第一阶段,即1966年至1969年。语录歌就是将《毛主席语录》中的各个段落配上曲谱来演唱的形式。
2、四支歌
这一时期由于江青对歌颂毛泽东!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歌曲突然发难,“语录歌”狂潮戛然而止,当代中国的歌曲进入了一个沉默期,全国范围内只能演唱四首歌曲,它们是:《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国际歌》。
3、战地新歌
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以后,周恩来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此期间他多次接见音乐工作者,对以往的歌曲创作方面提出了批评,并对大家提出了创作新歌曲的期望。此后,从1972年到1976年之间一共出版了五集《战地新歌》歌曲集。
4、知青歌曲
1968年后,大多数知识青年,在口号“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鼓励下上山下乡了,《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概貌五-建国后17年的音乐发展》 蔡梦
中国音乐教育 这些插队落户的知青,习惯了城市生活,来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农村,心理失去平衡,对故乡城市生活的怀念之情也油然而生。知青们内心的感受需要倾吐、宣泄。于是文革时期的另类产物:知青歌曲诞生了。例如一首名叫《等着窝头凉》的歌曲,便是根据苏联歌曲《红莓花儿开》的曲调填词的。任毅创作的《知青之歌》抒发了他对家乡南京的思念之情。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流行音乐起步阶段
综述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内地尚无原创的流行音乐,那时的中国歌曲只是从原有的“高、亮、硬”转向了抒情,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抒情歌曲带给他们的是心灵的解放,是十年来激情的释放。“文革”结束初期,高音喇叭开始播放曾经一度被禁播的《洪湖水,浪打浪》、《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一些抒发人们真挚情感的歌曲,这标志着中国的音乐开始逐渐走出“文革”时期音乐创作的单一期。在众多的歌曲之中,体现中国人民粉碎“四人帮”欢乐、喜悦心情的《祝酒歌》以其形象生动表达人民在70年代后期如释重负的解放感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喜悦感,而成为中国新时期歌曲创作的里程碑。
主要音乐类型:
1、电影歌曲的突出表现
解放思想后中国音乐有了大的转变,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电影歌曲在那个年代,电影歌曲的影响力巨大,《甜蜜的事业》中《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小花》中的《妹妹找哥泪花流》等都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电影《甜蜜的事业》中《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是一首反映爱情的歌曲,文革期间音乐中反映爱情的题材销声匿迹,这首歌可以说是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有轻松的爱情歌曲的时候诞生的,虽然歌词里有“比翼鸟”、“并蒂莲”、“亲爱的”等等在那个时代堪称巨大突破的词语,但是歌曲之中“革命的理想”、“长征路上”等词语也依然存在,这就很突出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在音乐创作上的顾虑"改变了传统电影中革命题材电影中音乐的风格,使人耳目一新。
2、中国音乐的突破
中国音乐真正的突破源起于中央电视台1979年录制的风光片《三峡传说》,这部风光片本身并没有引起巨大的轰动,但是作为其中插曲的《乡恋》引起了社会的轰动。《乡恋》是一首怀念故乡的抒情歌曲,这首歌是张丕基谱曲,由当时担任中央乐团独唱演员的李谷一演唱。2月25日《北京音乐报》在头版刊登的文章《不成功的尝试》提出,这首歌抒发的不是健康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怀恋之情,而是低沉缠绵的靡靡之音。
3、民族抒情歌曲成为主流
这段时期中国的流行音乐主要以民族风格的抒情歌曲为主,大多数都体现乐观昂扬的精神风貌,将人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对于祖国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的歌颂以及对于新生活的憧憬向往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爱你,塞北的雪》、《难忘今宵》、《我的中国心》等从表现手法上以柔性美代替了文革时期的刚性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为主。
4、邓丽君-划时代的歌声
改革开放不仅催生了中国大陆的流行歌曲,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港台地区的流行歌曲有机会进入内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台湾歌手邓丽君的名字家喻户晓,无数人听着《甜蜜蜜》、《小城故事》、《夜来香》等,透过邓丽君甜美的嗓音和极富感染力的演唱,释放内心的情感。
5、校园民歌传入内地
台湾的校园民歌给流行乐坛带来清新的风。在内地流行音乐复苏之际,校园民歌广泛传入内地,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复苏,极大地推动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主要代表作有:表现童心的《童年》、《外婆的澎湖湾,追求梦想的《橄榄树》,充满童趣与哲理的《蜗牛与黄鹏鸟》,还有体现个性情趣的《乡间的小路》、《踏浪》、《踏着夕阳归去》等等。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流行音乐繁荣期
综述
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真正崛起的标志是1986年百名歌星为纪念“国际和平年”而筹办的《让世界充满爱》音乐会。当时的中国内地,人们对于流行音乐总体上是不能接受的甚至还有排斥的心理,有关部门曾有过“三个流行歌手不能同台演出”的规定,这也使得中国的流行歌手们没有当众聚集在一起演唱流行歌曲的机会。流行歌曲还没有自己的名字,只称为通俗歌曲。起初歌手们大多数都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情去参加这次晚会的彩排的,而《让世界充满爱》在录音后不久,得到了文化部门的支持,这是文化部门第一次对流行音乐破例。这首歌改变了大众对流行音乐表现风花雪月、卿卿我我的印象,那种充满人间真情的呼唤,成为了大众心声的表达,之后的许多歌曲都沿袭了这首歌的风格,集中表达了中国大众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对人间真情的呼唤。
1、刮起“西北风”和“东北风”
深受当时文化寻根热的影响,音乐界也开始卷起文化狂潮。1987年、1988年刮起的“西北风”和“东北风”堪称是中国歌坛的一个辉煌纪录,那时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播放着这些豪放的歌曲,这是大陆原创歌曲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典型歌曲有:《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信天游》、《山沟沟》、《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等。
2、中国摇滚的走红
参加过《让世界充满爱》晚会后,在众多歌星中并不起眼的崔健以自己的一首《一无所有》,唤醒了所有人沉闷的心灵。崔健的崛起标志着摇滚乐这种文化性极强的音乐在中国登场。摇滚乐是一种对现实的力度的表达,其中包括在思想上追求清醒的理性与深度,在感受上强化个体的独特经验,在批判的向度上针锋相对。《一无所有》用强烈的音符唱出了当时中国人的苦闷、仿徨、困惑和失落的矛盾心情。崔健至此开创了中国的摇滚音乐,开始抒发时代的苦闷,宣泄失落,之后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红旗下的蛋》等无不是在张扬这种迷茫与对抗的思想。
3、正式登陆内地的港台流行音乐
1988年,“卡拉0K”这一新的娱乐形式引入中国内地,并迅速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起来,“卡拉OK”的兴起吸引了众多的歌星,并带动了一大批乐队的产生,这为日后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港台原版音乐的流入使大陆的流行乐坛更加丰富多样。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故乡的云》让人们对流行音乐有了新的认识,童安格的《把根留住》喊出了现代人生活的压力,齐秦的《狼》和《外面的世界》唱出了在现代社会中的渴望与迷惘,而苏芮的《跟着感觉走》也轰动一时。
4、反映农民工思乡情感的歌曲
1992年一首《小芳》引起了社会的轰动,歌曲反映的是主人公作为知青返城后对自己曾经拥有的知青生活的一种怀念。这首歌掀开了“知识青年怀旧热”的序幕。在城市中拥有了新的生活,包括家庭、事业、婚姻、爱情,但是年少时曾经拥有的那段感情仍然弥足珍贵。这首歌在某种程度上也触及了一个新兴群体的生存境遇——农民工群体,之后抒发思乡情感的《一封家书》、《大哥,你好吗》、《走四方》、《九月九的酒》等都是以农民工的思乡情感为主题,侧面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反映出了流行乐坛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群体心理状态的关注。
5、“亚运歌曲”的诞生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中国北京举办了第11届亚洲运动会。整个亚运会筹备和举办期间,中国人的爱国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民族凝聚力得以增强。主要的亚运歌曲有《亚洲雄风》、《不要说再见》、《黑头发,飘起来》等。
6、MTV、排行榜的出现 MTV在中国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1989年,这一年广州成立了大陆歌坛第一个MTV制作中心。首都由歌星制作人独立策划的MTV专辑是《程琳新歌》。1993年,MTV在大陆歌坛红火起来。许多歌手不惜以重金制作MTV专题片,通过电视台播出。
1987年,广东电台音乐台主办的“广东创作歌曲排行榜”诞生,中国内地最早的排行榜出现。到了1994年,各地电台、电视台、报刊纷纷建立排行榜,仅广州一地就有“广东创作歌曲排行榜”、“广州新音乐十大金曲排行榜”等。甚至于有人称1994年是大陆流行乐坛的“排行榜”年。
90年代中到新世纪初——流行音乐新的发展期
综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更加丰富,内地流行歌曲的表现手法也更多是反映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在这个社会转型期里,中国流行音乐也体现了人们感伤、迷惘、不断寻找和追寻的心里。这一时期校园歌曲火爆一时,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也强势而来,摇滚音乐有所变化。
1、校园民谣展现激昂的青春
1994年,内地的流行音乐一夜之间崛起了一股校园力量,而正是这股清新的校园风给开始浮躁的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唤醒了每个人那份久违的感动。1994年的内地流行音乐校园民谣大部分是用简单的吉他伴奏,旋律简单,饱含着淡淡的感伤和怀旧情绪,将大学校园中的纯真爱情、友情,心中的理想和青春的无悔真实地表达出来。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等。这时,在台湾一个三个年轻男孩的组合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小虎队”这个震撼当时流行歌坛的组合曾创下了演唱会20多场场爆满的记录。他们成为第一支由学生组成的少年组合乐队,其代表作《爱》、《青苹果乐园》等歌曲将年轻人的心情表露无疑,大部分歌曲的内容充满了青春的激情,乐观积极,对生活充满希望。
2、流行音乐通俗化、民族化
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逐渐开始采用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给较为单一的中国流行音乐添加新的元素。这标志着中国大众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趣味有所提高,以及在社会变迁和价值失落时传统文化的回归倾向。主要代表作有:《涛声依旧》、《梦回唐朝》、《新鸳鸯蝴蝶梦》等。与此同时,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开始体现出来,《阿姐鼓》、《蒙古人》等一系列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扑面而来,掀起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风。
3、新民乐、新民歌的出现 2000年2月,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开播《新民乐》。大量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为基础,结合欧美流行音乐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和改编的“新民乐”作品出现。2000年,流行乐坛还出现了“新民歌”浪潮。这种多为的“新民歌”,并不同于传统民歌那单一的地域色彩,而是带着创作者对自然与音乐的主管理解,从云贵、西藏、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民谣中汲取灵感与素材,又大量借鉴了欧美爵士、蓝调、说唱乐等特点,使民歌在演唱中具备了强烈New Age的流行潜质。“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则把这股“新民乐”“新民歌”推向了高潮。
4、流行音乐的国际交流
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国家交流活动也频繁起来,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大批国外流行音乐家在大陆举办演唱会,如1997年3月,“情歌王子”胡里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个人演唱会,1997年5月,雅尼在北京举办“雅尼紫禁城音乐会”等。国内大批流行歌手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如在第8届-第14届“亚洲之声”流行音乐比赛中,中国歌手都获得了不同规格的奖励。境外昌平公司与内地唱片公司的合作等,如1997年,上海声像出版社与蜚声世界的索尼音乐公司结成联盟,共同在内地制作、发行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流行音乐,刘欢、韩磊、毛宁成为首批与双方合作体签约的歌手。
5、摇滚乐的新发展
1998年,中国流行乐坛涌现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音乐新潮流。一大批新人组建的摇滚乐队出现,如“清醒”、“麦田守望者”、“花儿”、“新裤子”等乐队的作品成为媒体和乐迷关注的对象。与此同时,崔健、唐朝、黑豹等老一代音乐人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6、“韩流”在大陆的风靡
“韩流”的成因,首先是中国对外开放过程的必然结果,其中,政治原因、政府的扶持在这里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以及1994年两国签署文化合作协议后,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逐渐活跃——在中国,由韩国电视剧开始的韩国文化热潮逐渐扩大到歌曲,最终带来了“韩流现象”。
7、网络对流行音乐发展的影响(1)流行音乐网站的蓬勃发展
1997年6月,张秦创建了“高地音乐传讯”音乐网站。7月,“高地”转向境外付费申请国际顶级域名和独立网站,成为当时中国内地唯一一个拥有顶级域名的音乐网站。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其他众多的音乐网站,如网蛙音乐站。
1998年,国际互联网上登录的“东点流行音乐网”成为国内第一家专业的流行音乐网站,它的建立,标志着流行音乐传播的新革命。(2)网络给流行音乐发展带来的影响
流行音乐与网络的结合,带来了一场流行音乐传播方式、欣赏方式、创作方式的大革命。如:2001年,雪村创作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网络上广为流传,雪村也被称为“中国网络音乐第一人”。
与此同时,一些乐队和歌手也通过网络迅速提升知名度,歌手卢庚戌也是凭借新浪网的介入迅速走红,网络的介入使一个歌手的成名期缩短减半。
更有大量的原创歌曲通过网络的传播渠道在网迷中流传,如《猪之歌》、《老鼠爱大米》《丁香花》《大学自习课堂》等。
新世纪之后——流行音乐创新发展
综述
伴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民消费能力和娱乐休闲意识的增强,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不同别样的音乐概念。偶像时代已经步入,各种音乐类选秀节目也争相登场,网络神曲迅速蹿红,在这个复杂而又充满科技创新的社会里,音乐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享受。
1、成熟的偶像时代
如果说“金童玉女”的毛宁与杨钰莹是中国大陆自产的最早偶像,那么新世纪之后成熟的偶像时代才刚刚到来。不管是王菲、田震还是周杰伦、王力宏、梁静茹等都已经是这个时代的烙印。尽管周杰伦吐字不清的演唱、节奏并没有摇滚的强烈,歌词不按常规却尽现文字之美,但它却激起了无数人的狂热。这个时代偶像们的歌曲迎合了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心理——喜欢创意,拥有自己的想法。
2、民族风组合——混搭出现
近些年来,一些民族风混搭组合相继出现,并火遍全国。其中凤凰传奇就是典型一例。他们的《月亮之上》和《最炫民族风》节奏感十足、鼓点平稳,有着非常广阔的群众基础,大江南北,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哼唱几句,有人喜欢哼唱里面的蒙语,有人喜欢飙里面的高音,也有人喜欢跟唱里面的 rap。因此这两首也成为这几年热门的彩铃。
3、网络神曲迅速蹿红
网络的散播能力是强大的。2010 年 3 月,因为网络和王菲等歌坛大牌的力荐,本属于严肃音乐范畴由著名歌唱家龚丽娜演唱的《忐忑》经由网络视频竟然“被”流行音乐,被大众“围观”,像病菌一样在流行乐坛“肆虐”了起来。一时间,全国上下一片咿呀,哄笑成一团,被恶搞的同时,《忐忑》红了,或者说正因为被恶搞了,《忐忑》才有机会红了。
2012 年,风靡全世界的《江南 style》也是典型的神曲,它之“神”则彻底地不是因为“曲”,而是因为“舞”,韩国鸟叔边唱边跳着一种酷似人骑马时的动作的舞蹈,所以被人们称为《骑马舞》,一时之间,在大街上、在超市里,到处都在放《江南 style》的视频。
4、歌会类栏目——集体狂欢
2000年1月27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青团北京市委联合举办了一场堪称中国流行歌曲盛宴的大型歌会《同一首歌——相聚2000大型歌会》,此台歌会会集了两岸三地40多位在华语歌坛举足轻重的音乐人和歌手,以全新的方式演绎了中国歌坛,40多首经典名曲,可谓是新千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歌会。这次歌会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反响和好评,从此以后《同一首歌》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年时间,它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各地,甚至不断走进异国,而所到之处,演出场面都是超级火爆。在《同一首歌》良好效应的影响下,中央电视台的一《音画时尚》、《欢乐中国行》,湖南卫视的《超级歌会》等一拥而起,亦激起了相当的火爆,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5、选秀类栏目——层出不群
2003年,湖南电视台推出《超级男声》大型电视娱乐节目。2004年5月又推出《超级女声》,这一以流行音乐为外壳的娱乐性节目风靡全国,引起广泛影响,并创造了短期内打造明星歌手的神话,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随后,各路同行争相模仿,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上海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和《我型我秀》、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等音乐选秀节目纷纷出炉。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323 《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周晓燕 2013年博士论文
《二十一世纪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类电视栏目传播批判》 党岱
2008年硕士论文
第三篇:中国音乐发展史
中国音乐发展史
一、萌芽与初步繁荣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可考历史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据考古资料显示,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即可以吹奏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乐律学家推论当时在乐律上已经形成五声音阶。根据10个墓葬的发现,均有骨笛作为陪葬物,说明音乐活动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经测定的骨笛年代为距今9000年。由此,我们可以有科学根据地说,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约有9000年可考的历史。这些骨笛比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骨哨早1000年,说明在我国广大国土上古代音乐发展的不平衡性。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一只距今约5000余年、有舞蹈图象的彩陶盆这是我国乐舞有悠长历史的确证,可与古籍上记载有关古乐舞的传说相印证。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唱和舞蹈具有重要地位,节奏因素较为突出。根据史籍记载,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时代,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蒦》;周的《大武》。
二、交流和融合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短暂的秦王朝揭开了封建大一统的序幕。它虽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方面并未留下很多业绩,但统一思想,包括开水渠、修长城、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力图规范化的政策措施,却给音乐思想和音乐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印迹。
秦汉时期,乐器的发展适应鼓吹、相和歌等俗乐形式发展的需要,乐器的发展已经脱离了上古时代凝重、质朴的特点,纤细柔婉的管弦乐器更多的代替了“以钜为美”的钟磬乐。古琴、箜篌、琵琶等弦乐器的发展引人注目,吹管乐器以排箫、笛、羌笛、笳、角等更为突出。
三、高度繁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
隋王朝自建立到灭亡只有37年时间,是我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然而,隋朝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的统一,它所建立的各方面体制和政策对后世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音乐文化的发展也从此步入极其辉煌的阶段。隋朝统治者创立了“教坊”机构;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歌方面的音乐文化成果,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造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上;民间散乐百戏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这些开放的文化政策,不论统治者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朝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世界性规模发展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显然是不容低估的。唐袭隋制。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100多年间,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也为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的突破。
四、向市民音乐的转型时期――宋、元时期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宋元时期市民阶层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适应着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市民音乐的蓬勃发展成为宋元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
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瓦子也称“瓦舍”或“瓦肆”,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宋元时期,城镇的瓦子勾栏非常普遍,规模也非常大。在其中表演的技艺也极为丰富,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末年汴京瓦子中与音乐有关的艺术形式就有小唱、诸宫调、杂剧、舞旋、影戏、说诨话、叫果子等。两宋京师瓦子勾栏与宫廷保持着极为密切地关系。一方面瓦子勾栏受宫廷管辖,瓦子勾栏中的艺人常到宫廷演出;另一方面宫廷艺人也经常到瓦子勾栏中献艺。勾栏艺人与宫廷乐工之间的交流表演,即对瓦舍技艺的提高促进很大,也对宫廷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元市民音乐活动场所除瓦子勾栏外,茶坊、酒肆、歌楼以及寺庙中的音乐活动也很活跃。被称为“路歧人”的流浪艺人的表演场所更为广阔,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自南宋时期就已出现了很多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书会是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或脚本的行会组织;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的行会组织。在这些行会组织中,由于文人的参与,对民间艺术的创作水平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传统音乐五大类形成和发展时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传统音乐中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器乐五大类均已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这是本时期音乐发展的重要的特征。
元代末期,风靡一时的北方杂剧逐渐衰落,南戏在流行中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派生出来的许多声腔得到了发展。至明代,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号称“四大声腔”。其中昆山腔是四大声腔中流传最广、留存时间最长的戏曲音乐。昆山腔是元明时期在江苏昆山民间流传的南戏清唱腔调,明代已有昆山腔的称呼,它能对我国戏曲艺术产生深远影响,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因。魏良辅的昆山腔的改革,主要是把“平直无意致”的昆山腔改为清柔婉转的水磨腔,同时丰富了乐队配置。而昆山腔真正成为影响很大的戏曲声腔,剧作家梁辰鱼的传奇《浣沙记》也起到很大作用。
六、新音乐的启蒙和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时期
新音乐是指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此前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它是清末和近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前半叶,新音乐以其迅猛之势发展成近代中国音乐的一大潮流。
这一时期始自清代末叶的鸦片战争,在历经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百多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交织着传统音乐和欧洲传入的西洋音乐,但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以民主,科学为主要潮流的。
第四篇:中国音乐家协会
附件: 中音字[2011] 号
关于举办2011年首届阿炳音乐节—— 全国二胡少儿优秀选手(业余)展演的通知 各音乐家协会:
中国音乐家协会为了进一步提高二胡教学、表演水平,展示近年来我国民族乐器——二胡的发展成果,中国音协、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人民政府、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于今年10月2至6日在江苏无锡市举办全国二胡少儿优秀选手(业余)展演活动。
一、展演活动宗旨
此次展演将为全国优秀二胡选手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全国优秀二胡选手音乐水平、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此次展演活动,也为我国二胡演奏领域选拔储备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
二、活动组织机构
本届展演活动设立组织委员会,作为活动的组织领导机构。组委会由展演活动主办各方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组委会负责审定展演方案,聘请全国著名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组成评委会,承担展演的评审工作,确认、发布评选结果并组织颁奖活动。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落实展演方案,处理展演活动的日常事务及颁奖音乐会的组织筹备工作。
评委会将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评审。
三、展演活动安排 1.展演 本届展演按年龄段分组进行。各组别均参加半决赛和决赛两个轮次的比赛。
半决赛:根据各地优秀参赛选手的报送情况,经组委会办公室复审,约120名选手获得赴无锡参加半决赛的资格。
决赛:从半决赛中评选出60名选手进入决赛。具体名额分配见附件2 2.颁奖及音乐会
组委会对获等次奖的选手颁奖并推举获金奖的部分选手参加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比赛开幕式演出。
3.专家示范音乐会
展演期间,为扩展参赛选手的视野,组委会将邀请部分著名二胡演奏家,举办一场欣赏音乐会。
四、参赛选手范围:
业余组按以下年龄要求选择参赛级别:
按年龄分为四个组别,请按以下年龄要求选择参赛组别。幼童组:参赛选手为2004年10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社会艺术考级1—4级水平的选手;
儿童A组:参赛选手为2001年10月1日以后出生、不低于社会艺术考级4—6级水平的选手;
儿童B组:参赛选手为1998年10月1日以后出生、不低于社会艺术考级6—8级水平的选手;
少年组:参赛选手为1995年10月1日以后出生、不低于社会艺术考级8—10级水平的选手。
五、选拔报送
各报送单位组织优秀选手报名参加本届展演,并按组委会的规定和要求认真进行选拔,确定参加半决赛的选手;请各报送单位于8月15日前按规定名额(附件2)向组委会报送选手名单及登记表(附表3),地址:北京德胜门外北沙滩1号院32号楼B 座1220房中国音协,邮编:100083。
六、展演曲目
见附件1
七、奖项设置
1.选手奖:所有参加半决赛的选手,均颁发入围荣誉证书。进入决赛的选手,按决赛的成绩评出各组别的金、银、铜奖和优秀奖,组委会将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同时对获得等级奖的选手颁发奖杯和奖品。
2.优秀教师奖:对获得等级奖选手的直接指导教师,将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
3.各组别获得等级奖的部分选手,将参加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比赛开幕式演出。
4.此次展演比赛获奖选手的资料将进入中国音协优秀选手人才档案库,为今后国际、国内的文化交流及相关演出活动提供后备人选。
八、参赛费用
为鼓励各地二胡选手积极参与本届展演比赛,除选手及其家长、辅导教师的交通、食宿费需自理外,其它所需经费均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筹集,选手无需交纳参赛费。
中国音乐家协会 2011年5月16日
第五篇:论中国音乐史上琵琶发展的精神
论中国音乐史上琵琶发展的精神
专业:法律系(刑事司法方向)
学号:100808223
姓名:王国英
论中国音乐史上琵琶发展的精神
摘要:中华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独具特色,内涵深刻,内容丰富,有着巨大的艺术价值。琵琶作为民族乐器中的一员,历史悠久,演奏与音乐形式独特,形成了传承不绝的琵琶文化。本文通过对琵琶的发展史的介绍,阐述琵琶文化,鉴赏琵琶名曲,达到对琵琶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独特地位的认识,提高对琵琶曲音乐鉴赏的能力,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找到新的思维途径,将琵琶文化传承发扬。
关键词:中华民族乐器琵琶琵琶文化琵琶的发展琵琶的精神朝代 一,琵琶的发展
琵琶,作为乐器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琵琶最早记载于《释名,释乐器》一书中,名为“批把”。琵琶经历了秦代、五世纪时期、唐代后期三次大的改革,逐步形成现在的琵琶。琵琶的发展一方面是琵琶艺术的自觉性;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琵琶与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息息相关,体现了它的社会性。琵琶,这件起端于丝绸之路上古老的乐器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最早出现的是秦汉时期的弦鼗,后演化成秦琵琶也称秦汉字——阮咸。接着张骞和班超的两次西征打开了一条丝绸之路。汉魏以来由波斯、印度通过佛教传来了四弦曲项琵琶和五弦直项琵琶,就这样琵琶在我国延绵发展,逐渐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并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这里如果我们将琵琶放置在以西亚为起端,经中国大陆,至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为终点的丝绸之路上来看的话,琵琶的发展还在延续、展开。至少在《隋书》音乐志的高丽乐的条目中就已经明确地记载着“琵琶和五弦”等乐器;之后琵琶又经日本遣唐使之手将其带到了日本;
唐以后琵琶又传入越南等地。这样琵琶这件极富生命力的乐器又在东亚诸国的不同地区展演、开花,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展示出绚丽多彩的文化样式。
秦汉时期之后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从中亚地区传人一种曲颈琵琶,其形状为曲颈,梨形音箱,有四柱四弦,很想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这种琵琶在当时很流行,连皇室都开始热衷于听“胡乐”。后来人们结合胡琵琶,对原来的“秦琵琶”进行改造发展而形成今天还有保存的唐代琵琶。此后又进一步改造,使其从音色到造型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现代琵琶就是由这种唐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唐代(公元7-9世纪)是琵琶的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器,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随着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有宽变窄,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两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两个系统:一是轮指系统,二是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按指系统二是推位系统。
到了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御甲》为
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点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而且还出现了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琵琶已经开始走向国际论坛。
二,琵琶文化
琵琶流传于世,韵闻千年,一是自身的艺术魅力,二则是演奏者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其自身的魅力还是演奏者的高超技艺,蕴含其中的都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而音乐文化又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琵琶五音互感,化作万曲,正是体现中国文化中的“和”。音乐中的“和”进而去提高个人素质与审美品味。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琵琶女的绝妙演奏,使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将心中的感情通过手拨动的琵琶传递出来,感染听众,使之感同身受。白居易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而形成的完美音乐效果用了极度详细而夸张描述,展现出琵琶作为乐
器在音乐上的表现力,体现出琵琶作为乐器与演奏者感情的合二为一,产生优美的艺术效果。敦煌壁画作品中的飞天,描绘的是弹奏着技艺的高超,展示了琵琶与人和谐的美,是揭示琵琶文化的重要材料。琵琶自身艺术魅力与演奏者技艺的高深体现了艺术的自觉性,这是琵琶文化繁荣昌盛的基础。
三,结语
琵琶从古至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包括琵琶在内的民族传统音乐有一个低谷。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的精神追求日益提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得到了弘扬,中华民族音乐的精华又展示出它的勃勃生机、作为文化使者,琵琶传播了友谊与文化,走出了国门,在世界音乐文化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对琵琶文化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寻找中华民族音乐的形式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为民族音乐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找到新的思维途径,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