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课题:《19*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
教学主题:《秦兵马俑》
课时: 一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陈菲 郑州师范学院 级 班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会认本单元23个生字。读读记记24个词语,丰富词语的积累。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2.教材分析
作为本册第五组第三篇课文,本篇文章的学习是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篇课文学习中已建立一定的学文基础,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太困难,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朗读,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认读字卡,正确认读8个生字。正确认读“鸟瞰、统率、端详、匀称、配合、雕塑、气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身材魁梧、神态自若、久经沙场、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殊死拼搏”等词语。
2.通过个别读、分组读等多种读书形式,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评价任务
任务一:认读“誉、瞰、统、率、征、靡、魁、搏”8个生字。认读“鸟瞰、统率”等17个词语。
任务二:个别读、分组读等形式练习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读流利、带着理解读出感情。想象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有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
板书课题:
秦兵马俑
二、自学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字。学法提示: 1.朗读第1遍:(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出声朗读课文,圈出会认的8个生字,送回句子,再读一读。2.默读第2遍: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3.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学习情况。2.结合录像,感受风采。
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目睹这支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的古代帝国的雄兵是怎样的风采吗?(播放录相)
师:看着这一支支金戈铁马,这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3.了解过渡段的作用: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四、抓住重点,潜心会文
(一)体会规模宏大
预设1:交流第2自然段,通过文中的数据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秦兵马俑是怎样的规模宏大呢?请同学们拿起笔自由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圈画出相关词句。
2.交流: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出示句子: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7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62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2)作者是怎样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这段有什么特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等,采用了总分的结构)
师:这1节作者围绕“兵马俑规模宏大”这句话,采用了列数据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气势恢宏、规模宏大的兵马俑。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站在高处鸟瞰,„„一行行,一列列,„„(出示一号坑图片)3.如何读出宏大的气势?(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4.总结谈话:
师:是啊,我们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你瞧: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不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糜的大军吗?正是因为有如此高超的制作工艺,秦兵马俑才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二)体会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预设2:交流第4-9自然段,通过抓 “细节描写”,体会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特点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他们,与每一个兵马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去亲身感受它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的4-9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你们发现了多少种兵马俑?每种兵马俑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来介绍的?(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读一读,划出描写兵马俑外貌、神态、动作的词。 议一议,你喜欢哪一类兵马俑,为什么?
演一演,根据书上的描写摆一个造型,其他同学猜猜演的是什么俑。(2)交流:你们发现了多少种兵马俑?每种兵马俑有什么特点?
将军佣——威风凛凛、神态自若 武士佣——英勇无畏、威武凝重 骑兵佣——勇猛善战
车兵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奴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佣——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你最喜欢哪一种兵马俑?为什么?(重点交流将军俑、武士俑)
(抓住兵马俑的外貌、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朗读、表演体会兵马俑的个性特点)(4)哪几种兵马俑作者写得详,哪几种作者写得简单?(这就叫有详有略)
师小结:(出示兵马俑图片)这些兵马俑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将军俑威风凛凛、神态自若,武士俑英勇无畏,威武凝重,骑兵俑勇猛善战,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弓弩手神情专注,箭术高超。马俑形体健壮,跃跃欲试。真是个性鲜明啊!
(三)体会神态各异
预设3:交流第10自然段,通过抓“有的„„好像„„”这个句式,体会兵马俑的神态各异。
过渡:兵马俑不只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而且每一件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引读第10节)作者描写了几种神态的兵马俑?(4种)兵马俑仅仅就这四种神态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省略号)
师:是的,已出土的八千件兵马俑,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8000个兵马俑就有8000种神态。你能模仿课文,用“有的„„好像„„”,来描述几种兵马俑的神态吗?能说几种就说几种。交流。
(四)感受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学习第11自然段
师述: 无论多少次,站在秦俑面前,和这些雕塑对视,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在这座规模宏大的地下宫殿中我们看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在每一个兵马俑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
五、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秦兵马俑的发现,震撼了整个世界。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自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对外展出以来,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无数中外宾客纷至沓来,一睹威武壮观的秦俑风采。并在参观后纷纷题词留言:
※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中华第一帝,世界第八奇。※国民党主席连战:游秦冢而悯万民,跨海峡为创双赢。※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秦俑坑真是世界奇迹,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名不虚传。※法国前总理希拉克: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六、布置作业,读写实践
身为中国人,面对这举世无双,旷世绝代的艺术群雕,你最想说什么?让秦兵马俑博物馆的留言簿上,也留下我们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请同学们把它写下来,准备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第二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给课文分段,了解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 文中生字、新词的含义。
2、了解过渡段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兵马俑图
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秦兵马俑)
师:兵马俑指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马的偶像。
2、简介资料
秦始皇不仅在生前建立统一的秦帝国,死后也想为自己营造庞大的地下王国,于是便有了“秦兵马俑”,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说;“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到中国。秦兵马俑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让人们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秦兵马俑,一起来赞叹。
带着你的赞叹一起读课题两遍。“秦兵马俑”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秦兵马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正音
(3)指导书写“靴、擎”
(4)齐读
(5)生描红
3、出示词语
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
惟妙惟肖
宏伟气势 昂首挺胸
张弓搭箭
跃跃欲试
若有所思 雄兵百万
战车千乘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1)自由读
(2)读出节奏
(3)读出画面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哪两方面的特点来介绍兵马俑的?找出最能概括秦兵马俑特点的一句话。
2、认识过渡段
(1)出示: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2)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3)课文哪几部分写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哪几部分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给课文分段
四、抓住“过渡”,感悟“规模宏大”
1、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描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
2、全班汇报、交流(1)出示句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平方米,足有()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个。
问:你们有什么发现?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你能读出它的规模宏大吗?(2)出示句2:在三个俑坑中,()最大,东西()米,南北宽()米,总面积有()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个左右。
问:你们又有什么发现?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从你的读中体现它的规模宏大。
3、师引读: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1)问:人们看到如此规模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2)你还从哪些词语中去体会到它的规模宏大?(3)你能读出兵马俑的气势吗?
(4)再次欣赏图片,感受规模宏大的气势。
五、小结
同学们,这支威武雄壮的胜利之师已跨过历史的硝烟,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让我们期待下节课与他们零距离接触,再去欣赏他们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第三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 4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 4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
/ 4
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
第四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图片资料、视频信息,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图片资料、视频信息,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出示课题,齐读。
2、看录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说说兵马俑给你留下的印象。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从整体入手,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将学生带入秦兵马俑的宏伟的情境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1段。
(1)“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是什么意思?说明了秦兵马俑的价值怎样?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导朗读。
过渡:课文从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秦兵马俑的?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四、感悟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第一句话在这小节中有什么作用?划一划能够看出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相关词句。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集体讨论、朗读,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2)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适时出现相关图片,理解“折服”和“鸟瞰”。
【设计意图:相关图片的出示可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同时渗透列数字的方法,提醒学生今后的游览、社会实践活动也要学会收集数据。】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这是什么句?换一种说法。
4、读最后一个长句子,作者为什么会有“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的想法的呢?(观察仔细,边看边想。)(能工巧匠把他们建造得惟妙惟肖,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让作者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5、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五、感悟“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4-9小节,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2、重点讲读“将军俑”
俗话说的好:“军不可无将,国无良将莫兴兵”。秦始皇之所以能横扫六国,与其拥有众多良将是分不开的。因此,课文首先就向我们介绍了将军俑。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将军俑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四小节,其它同学思考:将军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多媒体出示课文第四小节,指名朗读课文。(2)将军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否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他的个性特点。(3)请大家再读读第四小节,看看图,说说为什么将军俑给你这样的印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讨论,师相机引导点拨,可简要介绍秦时著名的将军。)(4)出示将军俑图片,你能通过朗读把你心目中的将军形象表现出来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课文及补充的相关图文资料的学习,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3、自学5——9小节
过渡:读了作者的描述,看了逼真的造型,听到同学们的朗读,仿佛这位秦朝的将军正威风凛凛地站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课文里说的“惟妙惟肖”。那么,武士俑、骑兵俑等等又有什么个性特点呢?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其它几种俑。可运用学习将军俑的方法,先读一读,再分别用一二个词概括某一种俑的个性特点,然后说说为什么给你这样的印象,并且把你的理解,感受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
(2)小组汇报交流,各小组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方法,可以读,可以演,可以说,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各种兵马俑的特点。
(3)小结:几位同学惟妙惟肖的模仿,展示出了这些兵马俑各自的特点,而且也让我们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了,这就叫“个性鲜明”。
4、听了你们的交流,让老师对秦兵马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请你挑选你最喜欢的有关段落读给同桌听,把你的理解,感受通过朗读让对方感受到。(学生互读)
5、这些俑虽然身分服饰不同,动作神态各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你发现了吗?引导学生比较这六种兵马俑的相同之处。
【设计意图: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喜好不同,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等特点不同,各有各的可爱之处,学生的选择就会有所不同,多媒体展示这六种兵马俑,感受秦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及鲜明的形象。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过渡:这些兵马俑不仅个性鲜明,而且个个忠君爱国、各尽其责、英勇善战,难怪秦始皇能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了。大战在即,让我们再靠近一点,近距离地去欣赏他们各自的不同神态,去静静聆听他们的心声吧!
6、(学习第10小节)(1)默读第10小节。(2)你能看懂它们的神态,听到他们的心声吗?为什么你能听到这些心声?(3)这里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呢。神态各异的兵马俑是写也写不完的,请你仔细观察,展开联想,学着文中的句式,用上“有的„„好像„„”的句式,继续写下去。
【设计意图:多媒体的教学要把握引发联想之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学生阅历之浅、经验之薄,必定给学生的想象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当学生处于“悱”“愤”之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一定的表象基础。播放一组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图片,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到秦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4)学生交流
(5)“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来参观时曾摸着马佣说:“我真担心它会不会踢我一脚!”多么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啊。这不正是我国古代制作工艺的高超和魅力所在吗?
(6)正如文中所说,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让我们再次感受它们精湛的制作工艺,学习作者细致的描写,感受他丰富的想象。引读第10小节。
(7)小结过渡:精美绝伦的秦兵马俑,在艺术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难怪作者在了解了秦兵马俑之后,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六、学习最后一段。
1、引读最后一段。(板书)
2、这一段和文章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3、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秦兵马俑以它恢宏的气势, 精湛的制作工艺吸引了无数的中外友人,他们在参观秦兵马俑后感慨万分,这是法国前总理、新加坡总理参观兵马俑后的留言,请你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5、请你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兵马俑写一句宣传标语,以吸引更多的世界各地的游客。
6、秦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瑰宝,一朝醒来,震撼了全世界。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为这雄心万丈的祖先感到骄傲,更为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而自豪!我们又仿佛看见那疾驰而来的军阵,听见战马的嘶鸣,让我们满怀激情,朗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抓住契机,让学生读补充的有关人士参观兵马俑后写下的感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全身心地投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七、总结延伸
1、总结:正因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所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兵马俑,模拟军阵的排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兵马俑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人类文明的共同宝贵财富。
2、延伸:同学们,学了课文,你对秦兵马俑又有怎样感受?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方面呢?秦兵马俑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遗产,值得我们去了解、去研究。关于秦兵马俑,还有许多未解的谜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
【设计意图: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八、布置作业。
1、回家去给你的家人当小导游,让他们也跟你一起“游览”一下兵马俑。
2、推荐几个比较好的网络,课后可自行到这些网站中去进一步查询,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了解研究兵马俑,可以和同学尝试合作完成一份电子小报。【通过网上探索,学生会发现有更多主题需要研究,激起了他们探索研究的兴趣。让学生继续研究,把学生的探索和热爱祖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情感推向高潮,拓展到课后。】
第五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一)揭题
1.师:同学们,听说过世界上有八大奇迹吗?哪位同学能说说呢?(学生回答,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提示。)
师:世界八大奇迹指的是埃及的金字塔、亚历山大港灯塔、爱琴海太阳神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阿尔特米斯月神庙、摩索拉斯陵墓、巴比伦空中花园和秦始皇兵马俑地下军阵。现除埃及金字塔和秦始皇兵马俑保护室完好外。其余六大奇迹已经毁坏。我们来看几张兵马俑图片。
2.教师展示兵马俑图片。
师:同学们,2200多年前,秦始皇动用70多万刑犯,耗时38年,修建自己的陵墓。作为统一六国的皇帝,他在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留下了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板书课题:秦兵马俑:)如今已成为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这个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读题:秦兵马俑 3.知道“俑”是什么意思吗?
4.“秦”指秦代,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马的偶像。
(二)初步感知秦兵马俑形象
1.通过预习,你对秦兵马俑有了哪些了解?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可以是收集的资料,可以是书上的介绍。)
2.你们能用一个词说说你所了解的秦兵马俑吗?
3.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秦兵马俑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词语)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绝无仅有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军吏士兵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身材魁梧 身披铠甲
足蹬长靴 神态严峻
目光炯炯
惟妙惟肖 久经沙场
昂首挺胸
殊死拼搏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课文,想一想这里的哪些词语能概括秦兵马俑的特点。试着来填一填下面的句式。
秦兵马俑不仅,而且。所以它是 的珍贵历史文物。(用上以上的四字词语来说一说,鼓励学生多种方法。)
大家用了这么多赞誉之词来介绍秦兵马俑,难怪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站在它面前人们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师诵读)*1976年5月,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有幸成为目睹秦兵马俑奇迹的第一位外国政府首脑,李光耀称赞“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中国这一伟大的历史文物,昭示着中国伟大的未来。”
*1979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在参观秦兵马俑后,感叹道:“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到中国。” *美国总统克林顿发感慨:“真希望到这里来当馆长。” 2.抓中心句,感知课文结构。
本文的作者是怎样评价兵马俑的?
在文中划出这句句子,想想这是一句什么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联系上下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规模宏大?(2),哪一部分写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3-9)
小结:这个句子是文章中心句,还是一个过渡句。像这样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理清课文层次,并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感受规模宏大
1.同学们,秦兵马俑是怎样的规模宏大呢?课文的第2自然段做了具体的描述,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具体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然后小组交流。2.小组汇报
交流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学生: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小结:作者用一系列的数字已充分让我们感受到了兵马俑规模之大,为了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已发掘的三个俑坑的面积,用了我们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
3.让我们走进拱形大厅,站在高处鸟瞰他们。鸟瞰是什么意思?(从高处往下看):现在你想说什么?是啊,我们都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指导朗读:(齐读)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齐读)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3)师描述:你听,在震天的铁蹄声,八千多个兵马俑组成的秦军军阵浩浩荡荡开始向前挺进。他们保持队形,凝为一体,在向前挺进。这是一支曾经扫荡六国,纵横天下的威武之师,这是一支曾经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王者之师!4.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兵马俑这种恢宏的气势读出来吗? 学生齐读,读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气势恢宏。
5、学习第二小节的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最好也能用上不同的说明方法。
6.小结:同学们不仅读出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更把我们的思绪又带回了两千多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古战场。这支在地下隐藏了两千多年的兵团,是一支浩浩荡荡、气势恢宏的雄壮之师,是一支军容严整、行动有序的威武之师,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胜利之师。是他们,在秦始皇的指挥下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下节课,我们将和他们来个零距离的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