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5课第2站 做一个社会的人教案
课题:第五课第2站 做一个社会的人
教师寄语:社会是人群的集合体,而不是他们各自本身。---孟德斯鸠 【学习目标】
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注、了解、服务、奉献社会,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学习重、难点】
学会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学法指导】(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通过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积极展示,明确怎样与人交往、合作,融入社会。【小试身手】
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是我们的社会需要,也是我们向社会化迈出的第一步。()有助于我们建立有好的人际关系。
2、()是我们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体现了()。()是我们迈入社会、成为社会好公民的重要条件。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就是要关注社会的(),了解社会的()。
3、人生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我们自身的存在和需要能否在社会上得到()和(),更重要的在于我们能为他人、为社会作出什么样的()。
4、我们每个人的()、(),只有在社会中,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新知探究】
1、什么是人际交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社会化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A、生活条件的优越 B、生活的艰辛和曲折 C、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D、生活中的快乐和悲伤
3、请看漫画“我也要捐款”,漫画中小男孩的行为告诉我们()
① 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是我们社会化的最高境界 ② 为社会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的人生会变得丰富而有意义 ③ 人生的真正价值更重要的在于我们能为他人、为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④ 我们每个人的发展,只有在社会中,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是我们社会化的最高境界。服务和奉献社会,最主要的就是()A、踏踏实实,立足本职,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B、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着自己,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 C、以他人、集体利益为重,全然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D、要努力寻找机会为他人、社会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
5、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学习知识,同时也要()
①关注社会并了解社会②避免和别人的交往以影响自己的学习③多交社会上的朋友④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北师大版)第8课第2站教案做一个友善的人课稿
光盘教学课设计: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8课第2站(北师大版)
做一个友善的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助人和奉献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与人为善的能力。
3.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与人为善的方法,理解换位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会与人为善,以恰当的方式表现友善。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光盘):《盲人点灯笼》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在一条偏僻的小巷,一个行人急匆匆地赶路,心里却害怕得咚咚直响。突然,行人发现前面有一处光亮,似乎是一个人提着一个灯笼在走。行人急步赶了上去,正想打招呼,却发现他是一个盲人,一手拿着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个灯笼。行人很纳闷,忍不住问他:“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个灯笼走路?”
盲人答道:“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问过我,其实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别人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使我免去很多危险。我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所以,每到晚上出门,我总是提着一盏灯笼。”
学生阅后思考: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教师归纳同学发言并总结:人生在世,难免会有旦夕祸福。要想走好漫长的人生道路,就应当学习提灯笼的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处处先替别人着想,真诚地关爱他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也正符合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与人为善”?
板书课题:做一个友善的人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播放光盘):《懂事的小军》
小军是某校七年级的学生,父母下岗,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在学校,同学们都喝饮料,有雪碧、可乐、橙汁、矿泉水等,只有小军喝白开水。为此小军经常受到某些同学的嘲笑。小军的妈妈,很想也给自己的孩子买点饮料,避免孩子在同学面前没面子。小军看看妈妈的白发,想想家里的经济情况,决定还是喝白开水。
提问:小军的同学的做法对不对?你认为小军是个拥有什么品质的孩子? 学生讨论、教师分析:小军的同学盲目攀比,忽视了别人的家庭情况;小军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父母的难处。
归纳:由于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加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品性等,大家对他人的理解往往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某些情况下会以矛盾、冲突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板书:
一、做一个友善的人,就要学会站在他人(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各抒己见)(播放光盘):
(1)我为父母做了什么?父母为我做了什么?(2)我为家庭做了什么?父母为家庭做了什么?(3)比较自己和父母所做的,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出做法和感觉,教师及时指导。
归纳: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需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也就是将心比心、以对方的视角来看问题,了解他人的思想、感受、处境等。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角度来揣度对方的想法。不是以“我以为他(她)会„„”的心理考虑问题;而是能够以“如果我是他(她),我将„„”的心理,考虑问题。
板书:
1、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需要换位思考。(小品表演)
片段一:下课了,小明不小心反旁边同学小红的书碰到地上,小明帮小红把书拾起来,小红没在意。
片段二:小华把小强的计算器不小心摔坏了,小强请小亮帮他出主意,放学后,小亮把小华打了一顿。
学生分别表演片段,围绕以下问题分组讨交流。(1)小红的做法对吗?为什么?(2)假如你是小亮,你会怎么做?
归纳:小明把别人的书碰到地上,不是故意的,小红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做的很好。小亮的做法不对,这不是真正地帮助小华,正确的做法应该劝小强与小华协调解决。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需要理解,要了解别人的处境、感受。
板书:2.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需要理解。(探究与讨论)
(播放光盘):情景:早晨的校园,宁静清新,操场上、教室里还没有什么人到来。只有你在树荫下读书。这时,你的同学小花来到学校,不知怎么咋回事,脚下踉跄,摔了一跤(恰巧你看到她摔跤,她却没看见你)……
讨论:这时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如果你是小花,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为什么?
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引导、归纳:在摔得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你可能希望没人看到,自己站起来,若无其事地进教室,避免在别人面前出丑。这时并不是冲上去扶别人一把,就一定会得到他人的认可、感激,结果可能适得其反。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谁都会有“摔跤”的时候,当初的尴尬、狼狈,暂时的脆弱、痛楚也在所难免。这个时候,一个人最需要的是有一个独自抚平创伤。恢复自尊的时间和空间。诚然,这世界需要爱,并因为爱而充满希望。但当你向对方表达善意、施与关爱的同时,千万别误伤了对方的自尊,哪怕他是你最亲近的人。所以,善心必须通过恰当的方式、容易被别人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才能达到助人的目的,否则会适得其反。
板书:
二、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就要学会表达我们的友善。
1、以恰当的方式表现我们的友善。(观察与思考)
(播放光盘):社会观察: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人给外地游客乱指路,卖高价东西给外地游客,排斥外来人员等不友好做法,也看到有人欺负残障人士、穷困者、年迈体弱的人。这种仗着自己是本土人或具有某种优势而欺负别人的行径,反映发部分人褊狭人优越感。他们缺乏爱心,对别人的疾苦没有同情心。
提问: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说出自己的看法并选一个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友好地对待陌生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品质。与不相识的人交往时,我们应该首先做到礼貌待人。礼貌是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也体现了对我们自己的尊重。
板书:
2、友好地对待陌生人。(亲临其境)
(播放光盘):《特殊作业》
老师布置了一道奇怪的作业:回家给爸爸妈妈洗脚。一个学生在家完成这道作业后,记下了当时妈妈的态度和自己的感受,还加了一小段评论:我感到妈妈的脚有我的手里颤抖,她眼里有泪,但脸上又有开心的笑容。今天我才明白:原来,爸爸妈妈也渴望得到我们的爱啊。
学生阅读上述材料,说出自己的感悟。
教师归纳: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父母、家人、邻居、好朋友等最学接触的人。其实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而我们任何一点爱的表达都能让他们感到温暖。
板书:
3、关心帮助身边的人。(探究与升华)
(播放光盘):《名医华佗的故事》
人国古代名医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的助人为乐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华佗行医不像当时其他医生那样,一定要病家寻上门来才给医治。他经常是主动去给病人治病。为减轻病人的痛苦,他常常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几生里上百里以外支给人医伤治病。有一次看病回来,天已经很晚,途中碰到一个人蹲在路边呻吟,他就主动走上前去询问。病人说:“肚子突然痛得厉害,什么东西也不想吃。”华佗就在路旁为他诊断,告诉他说:“你肚子里有虫,可向附近小店要三小杯醋酸,喝下去就会好了。”那人照办,果然肚子不疼了。当这位病人要感谢华佗时,华佗却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就走了。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华佗的一生中不知有过多少次,经他抢救而生存下来的病人不计其数。
提问:华佗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帮助别人,解危济困,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我们都应该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一次净化,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
板书:
4、与人为善的根本是乐于助人。
课堂小结:“友善”是人际交往中人们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如果人们都能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来担任善良大使,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真正友善的人。
板书设计:
(播放光盘):
做一个友善的人
一、做一个友善的人,就要学会站在他人(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1、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需要换位思考。
2、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需要理解。
二、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就要学会表达我们的友善。
1、以恰当的方式表现我们的友善。
2、友好地对待陌生人。
3、关心帮助身边的人。
4、与人为善的根本是乐于助人。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程目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资料阅读及想象,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批注:
教学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教学难点: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为什么是商王权力的象征。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学生在阅读、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自主得出历史结论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商朝是谁建立的吗?甲骨文和青铜器是商代文明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代表,今天我们就走进甲骨文和青铜器,来了解它们。【新课教学】
一、青铜工艺
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青铜工艺”。教师帮助学生落实青铜技术产生、发展和走向鼎盛的时间。
多媒体从多角度展示司母戊鼎,同时选择局部展示它的纹饰。观看后,要求学生谈谈对它的感受。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注意落实两点:①造型雄伟。②纹饰古朴。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铜象尊、大盂鼎图片,并适当补充材料,指导学生欣赏,说明青铜器的造型除了雄伟外,还有精美的一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归纳前面所见的鼎有司母戊鼎和大盂鼎,四羊方尊、象尊。在此,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归纳青铜器的种类,从而说明青铜器种类繁多。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看到的各种青铜器中,是不是见到了生产工具呀?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在商代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广泛地用于生产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这主要是由于青铜在当时还是稀少的,它比较贵重。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并提问:青铜如此贵重,为什么要拿这样多的青铜
铸这么大的一个鼎呢?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从这个鼎是用于祭祀的,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认识到商周时期权力的继承主要是通过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的。因而对祖宗的祭祀过程,也就是权力的认同过程。雄大的鼎也就是预示着权力的强大、稳固。教师解释“司母戊”三字的含义。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要求学生归纳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讨论后,教师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提示:①在青铜工艺方面;②在社会政治方面: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③在文字方面:它是甲骨文字的发展。教师总结: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二、甲骨文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找出本目的主要知识点。经过学生发言,最后确定本目有关甲骨文的主要知识点如下:①殷墟出土。②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③和今天的汉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④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多媒体打出《商朝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让学生找出殷墟的位置。补充材料介绍甲骨文出土的情况。提问:王懿荣为什么能发现甲骨文呢?学生经过讨论发言,教师可概括为:①王懿荣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是他平常刻苦学习、积累的结果。②王懿荣注意观察和思考,因而能够在很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
多媒体打出商代“全形卜甲”和“牛骨刻辞”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问:同学们在这些图片上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个代表发言。
综合后,得出如下结论:①形状不同,有的像龟甲,有的像兽骨。②上面有文字,而且不是写的,是刻在上面的。③上面有许多不规则的裂纹。④上面的文字有的多,有的少。
教师根据前两点得出“甲骨文”的概念,并强调文字是刻上去的。
用多媒体在商代“全形卜甲”和“牛骨刻辞”的图片中选出几个甲骨文字,放大后要求学生辨认;用多媒体打出它们相对应的今天的汉字后,请学生谈谈它们的造字方法。
多媒体显示一个刻有文字的甲骨,并打出其已被认出的文字,介绍甲骨文字的内容。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金文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本课第三目“金文”,了解金文的概念和价值。
教师利用多媒体就“夏”与“学”两个字,结合课本的小字部分,来介绍甲骨文、金文与今天汉字的联系。【本课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商代文明的两项重要标志:甲骨文和青铜器,了解了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成熟的文字,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充分体现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第四篇: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八课 第2站《做一个友善的人》教案 北师大版
《做一个友善的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识记怎样做一个友善的人;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故事、案例等方法,让学生懂得“以恰当方式表现友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友善的重要性,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学会感恩,做一个友善的人。
二、学情分析:
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需要和谐的生活,都希望得到他人友善的对待。想达到这点,讲礼貌、平等待人,理解、宽容、尊重他人必不可少。而如今,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孩子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怎样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问题,真诚、善良地对待他人?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有个“好人缘”,成为大家喜欢的人呢?本课从“换位思考”入手,让学生学会“与人为善”。
另外,七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思想行为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为此,根据七年级学生还具有乐于表现、擅长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将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为善,以恰当的方式表现友善。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和以恰当的方式表现友善。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
五、教学手段:除了传统教学手段之外,还特地加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更加直观更易懂的多媒体教学来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3-4分钟)1.复习上节课知识
善良的作用;善良的要求。
教师总结:善良的人最易赢得友谊和朋友,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赢得友谊和朋友,这就要求我们与人为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与人为善呢?
板书课题:做一个友善的人
2.多媒体播放上海世界博览会相关视频
(二)讲授新课(约30分钟)
1、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课件展示友善之旅第一站 学生阅读友善之旅第一站材料
(学生4人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教师巡视并引导,活动结束后小组派代表发言)(1)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充接下去可能发生的一些结局。模拟一段对话。(2)提问小宇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教师归纳:(1)游客和工作人员会发生冲突。模拟对话:教师给出一段可能发生的对话。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
0
教师归纳总结:(2)由于我们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加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品性等,大家对他人的理解往往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某种情况下会以矛盾、冲突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板书: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3)怎样做到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需要换位思考和理解(4)怎样做到换位思考? 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总结如下:
换位思考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替别人着想,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角度来揣摩对方的想法。
2、以恰当的方式表现我们的友善。课件展示友善之旅第二站内容 学生阅读友善第二站材料 提问小宇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学生4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引导,活动结束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提问并引导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对他人的友好态度不仅要发自内心,还要通过恰当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板书:
2、以恰当的方式表现我们的友善。
教师强调:在帮助特殊人群时,要特别注意爱心的表达方式,不要伤害他们脆弱而敏感的心灵。(PPT呈现)
3、友好地对待陌生人 课件展示友善之旅第三站 学生阅读友善第三站材料 提问小宇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学生4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引导,活动结束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提问并引导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与不相识的人交往时,我们应该首先做到礼貌待人。礼貌是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也体现了对我们自己的尊重。
板书:
3、友好地对待陌生人
PPT呈现描述志愿者的材料并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将如何做好一名称职的 “小白菜”?
请个别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教材P93第二段。
4、关心帮助身边的人 学生阅读教材P93:《特殊作业》
老师布置了一道奇怪的作业:回家给爸爸妈妈洗脚。一个学生在家完成这道作业后,记下了当时妈妈的态度和自己的感受,还加了一小段评论:我感到妈妈的脚在我的手里颤抖,她眼里有泪,但脸上又有开心的笑容。今天我才明白:原来,爸爸妈妈也渴望得到我们的爱啊。
学生阅读上述材料,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归纳: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父母、家人、邻居、好朋友等最常接触的人。其实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而我们任何一点爱的表达都能让他们感到温暖。
版书:
4、关心帮助身边的人
5、乐于助人
课件展示友善之旅第四站及关于黄福荣的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义工阿福的事迹会感动这么多人?(2)小宇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学生4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引导,活动结束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提问并引导回答
教师总结:帮助别人,解危济困,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我们应该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一次净化,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
板书:
5、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根本)学生思考:青少年学生怎样帮助别人呢?
教师总结归纳:助人为乐不一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可以从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列举一些实际例子。
(三)课堂小结:(2-3分钟)
世博之旅让我明白做一个友善的人要(怎样做一个友善的人?)以学生为主角,让他们说说自己在这堂课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并完成友善树。
(四)作业布置:(1-2分)同步单元练习P70二、三题。
七、板书设计:
怎样做一个友善的人?
八、教学反思
通过案例分析、观看图片视频、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能学会怎样做一个友善的人,但课后仍有一些学生不会自觉地约束自己。这些可能都需要通过今后的课外实践来逐步完善。
第五篇:第5课教案
第5课
唐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交往很活跃,范围很大,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较频繁。如:朝鲜半岛诸国与唐朝往来较多;日本多次派遣使节、留学生、学问僧来中国学习;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玄奘西去天竺学习佛经以及唐朝对外交往带来的影响等史实。
2、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众多的地区、民族和国家共同发展构成的,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国家不论是先进还是落后,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有更快的发展,才能推动全人类共同的进步。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放映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的唐人街以及2001年APEC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门前的合影,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还引导学生分析课本22页的小诗,以此导入新课的教学。
2、多媒体课件与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新罗与唐朝的交往;日本与唐朝的交往(鉴真东渡);以及天竺与唐朝的交往(玄奘西行)等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从古至今对外开放政策既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唐代作为东亚文明中心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学习玄奘及鉴真身上坚忍不拔的品质,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3、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走对外开放的路线。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写教案,学生课外查阅相关史实。【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具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朗诵课本22页的小诗: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穿金门策。这首诗是顾云赠送给新罗朋友崔致远的一首离别诗。884年,在中国长期留学的崔致远即将回国。这首诗描写了崔致远12岁来到唐朝求学,6年后考中进士的情景。
放映世界上有名的唐人街图片以及2001年APEC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前的合影。
教师提问:唐朝时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唐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唐朝除了与新罗交往之外,还与世界上的哪些地区和国家有密切的往来?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为什么重视对外合作和交流?
学习新课:
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1、以崔致远为例介绍唐与新罗的交往。
2、引导学生对比新罗在唐朝时期的服装与唐装的异同,以及学生举例,总结唐朝的天文、历法、医学、艺术、服饰等都对新罗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展示遣唐使船图片,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
4、展示日本的服饰、茶道、文字、建筑、钱币等图片,再与中国相比,引导学生分析中日两国交流带来的重要影响。
三、鉴真东渡
1、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介绍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鉴真5次东渡都没有成功,第6次才成功,到66岁才到达日本,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大家去学习?”
2、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四、玄奘西行
1、展示《西游记》中的人物,提问: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主角唐僧的原型是历史上的哪个人物?
2、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3、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五、唐的疆域以及唐对世界的影响
1、展示唐朝疆域图,引导学生分析唐朝及其辽阔的疆域。
2、唐朝对世界的影响。巩固小结:
教师简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有关鉴真或者玄奘的人物小传记。
【板书】
第5课、唐朝的外交
一、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及遍及的地区
二、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三、唐朝与日本的交往:鉴真东渡
四、唐朝与天竺的交往:玄奘西行
五、唐朝的疆域以及唐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严谨,思路清晰,导入很深刻,板书安排恰当,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最后一个内容的时间安排不够恰当,没有留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消化巩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