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想念那那时的你杂文随笔
喜欢静静的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雨,时而缓慢,时而拥挤,肆意妄为的敲打着玻璃,一阵狂风呼啸而过,大树摇摆着它那高傲的头颅,小草也在静静的享受着雨儿带给它的欢声笑语,世间万物都在享受着雨带来的片刻安宁。听着听着雨声,仿佛我回到了那个熟悉而又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你拉着我,我拉着你,奔跑在雨里,那种兴奋,那种简单的快乐,那种不顾一切的开心,是我这么多年一直深深怀念的,不一样的城市,不一样的道路,不一样的雨,不一样的看雨心情,可是却少了那个陪我一起看雨的人,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那个陪我在风里来,雨里去的你过得好吗?
有的人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有的人远在天涯却近在咫尺,很多次梦里我们一起奔跑,一起谈天说地,一起背诵那呆板又古老的文言文,一起爬山涉水,一起哭,一起笑的影子总在我脑海里浮现,那样纯洁而又简单的友谊再也没有了,时间带走了它,现实遗忘了它,还有那一封封书信带给我的快乐,谢谢你老同学,让我想起那么多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雨儿替我带给你深深的问候,希望你幸福快乐!让雨儿替我陪你,替我照顾你!
第二篇:那时杂文随笔
1984年,在我上学的那个小村庄的南边,一条没有污染的河流,温暖而干净。在那里和一帮孩子学习游泳呛了不少水,但是平缓的河床清澈的河水,很多的体验,到现在,感谢那条干净的河流。那条河让我学会了很多,当然也学会了淘气,在这之前我是一个不怎么会淘气的孩子,应该说不是特别的淘气。
那个学校有个蓝球,在住校老师宿舍里放着。她的侄儿很方便就拿出来了。那时咱个矮东瓜,只好边上来回跑着转圈瞎兴奋。看着高年级的大个子左右前后争抢,突然球就过来了,砸在脑袋上。那硬梆梆的蓝球立马撞晕了我的大脑袋。故意的!不是,这是正常的,人家传球巧了。很快我就说服了自己,善良的想了想,就站到一边了。从此对蓝球有点小忌讳。从此我的行为就与众不同了,我一直认真的这样认为。真的。
那时每天听评书是一乐,父母和孩子们都乐。听还不过瘾,要找到印刷的书。大概盗版就是从那以后兴起的吧,市场太大太饥渴,能解决就是王道。尤其刘兰芳播讲的《杨家将》 那叫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可叫全国人民开心。夏天傍晚坐在院子里小桌前,一家人一边吃晚饭一边听评书,幸福!
拿到书更开心,倒着看正着看,随便。那任炳任堂惠为杨延昭舍命全交,两人盟兄弟你送我我送你惺惺相惜,这些情节轻易就影响了小小的心灵,甚至这一生的行为方式。为了忠义那种巨大的牺牲,巨大的快感,巨大的无畏,无与伦比。因为家庭教育的缘故盟兄弟之外的那些全部渗入到我的骨骼和血液里了,直到毫无察觉。那时不顾及不知道这背后这之后亲人会有什么感受,直到自己的儿女长大,我才明白那牺牲有多大。
那时高年级的学姐花儿一样的好看。春天和麦苗一样绒绒的,质朴温暖。一切都蕴藉着无限生机和秘密,未来旋转着、吸引着我在奔跑,风里雨里或者晴空万里怎么着都那么美好。现在用前半生使劲儿想想,原来一切皆有可能的日子就美好,就这么简单。
还有啊,那时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到期末不考试,考试完了,放假。反正放假了,开学再说呗。父母们都一样的,回来干活啊都,割草什么的,绝对嗨皮。一大帮背着箩头拿着镰刀割草回来,到生产队麦场上光脚开始凿杏核儿。这割草和凿杏核我是看客,至今外行。因为我从小就不想务农,觉得农业农村太吃亏那时候。我只觉得大家伙在一起快活无比,就这样快活的看别人养兔、喂猪甚至喂牛羊。好多年,好快活。不过光脚在地上跑的事始终没干成,这是做为一个农村孩子最失败的地方。
直到真正有了心事,才知道农村这么狭小,使劲蹦都蹦不出圈。这片土地给了我这样的血统这样的性格,给了我八零九零以及牛铃摇动的春光。
第三篇:想念你,我的瞌睡虫杂文随笔
最近早晨总是睡的不太沉,每到五点左右,意识便开始朦胧地想要觉醒。
半睡半醒间,支离破碎的梦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至意识真正的回笼后,虽梦境都已想不起,却依然感到疲累。
有时,就干脆直接起来了。不怕您笑话,这个“有时”说来也就那么两三次,毕竟,我的瞌睡虫早早离家的习惯刚养成,而“早醒”和我相交不深。
最近这几天室友不在。醒了,想起倒也就起了。比如今儿就早起40多分钟,但比平日多做了些什么呢,写了200多个字儿,洗手间“跳了个舞”,悠闲地吃了个早饭,又准备了午饭?
这么罗列起来,倒真像多做了许多事情似的,只是细究起来又总觉着不太甘心,没有好好利用这早起的40分钟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比如读书,比如健身。
早起似乎失了早起的意义。以防东一锄头,西一耙子,做一堆儿杂事儿,头一晚或起床前还要提前做好规划才是,可不能让离家的瞌睡虫小瞧了!
只是,室友回来后,就无法起那么早了。她睡眠浅,吵着人家就不太道德了。大概也就只能躺在床上,用手机看看、写写了,只希望我的近视度数不要再加深,如今这镜片儿都已厚成瓶底。
说来,以前我与瞌睡虫倒是很要好,早晨7点时还缠缠绵绵难分离,恨不得就此相拥到天荒地老。
但自从不久前我换了住处,一切就都变了。
是瞌睡虫不喜欢我这新住处么,只是没道理啊,它可比旧居宽敞明亮多了。唔,一向更偏爱黑夜的瞌睡虫或许恰巧不喜的就是这明亮?但想我白天也时常困的厉害,便可见这想法多么有失偏颇。
而根据我过往的观察和从奶奶那儿习得的经验得知,小孩子和年轻人大都缺觉的厉害,总是怎么也睡不够;而到了一定年龄后,就再没有懒觉了,瞌睡虫总是趁着夜色就溜走了。这家伙也是个喜新厌旧的,必要的陪伴都那么敷衍。
说到这,不免想起往日在老家,六点钟睡眠正酣便被老爸喊起来吃早饭的痛苦;若放到现在,或许我们就可以起床同步了。
但如今我也才迈过三字头,说是中年我实难以苟同,青年而已,可怎么这睡眠状况就直奔老年去了呢?所以,年龄这一原因未免有些牵强。
那到底是什么,在天际第一道光还未降临时,就急慌慌地偷走了我的瞌睡虫呢?
再细想,又或许是近来危机意识的突然野蛮生长吓跑了我那喜静又脆弱的瞌睡虫。
钱包有些瘪,脑袋有些空。
房子无着落,工作太凑合。
哎呀,真是不能再细数了,再数就数到世界末日要来临。
其实,我有健全的四肢,我有兄弟姐妹的支持,我有良好的教育;刚过三十,风华正茂,我还有大把时间可以去努力,真的已经挺好了,而未来当然会更好。
时钟刚好走到5点有半,我的瞌睡虫又不知去哪儿了,你们知道吗?如果见到了它,请帮我告诉它我想它。
第四篇:你那该死的温柔杂文随笔
The Quiet American,相隔很久再看一遍,捡拾起很多细节。
本科的英美文化课老师,是个疑似文青的智慧小男人,课上得水分很大,常常播个小电影什么的,似乎特别为我们选过这片。倒流回去大一视听课的美女老师也是个女文青,似乎也爱插花放碟。在母校的好时光,那座已经夷为广场建起图书馆的旧电教楼兼电影厅,四五块一晚的梦境持续了一两年。回想真是神马都如梦哇。
我一度很迷这个故事,在河内还买来企鹅的盗版看,丫有广西出品海盗影碟店,连LP书的盗版都有,老街那还有二手英文旅游书店。不过最后没去成西贡,那才是东方的小巴黎,冒险家的乐园,一切故事发生的地方。后来要给小男人交一篇作业,就是安静的美国人的评论,写得不能再糟糕,拖到用中文写,要镜头语言分析没分析要文化立场没立场,所以一句不记得。(彼时未混豆瓣,不然。)
现在看电影,拍摄时间比想象的迟(2002),战争场面比记忆的小,室内戏心理戏对手戏是主要的。比记忆中还要精彩和复杂,除了左顾右盼或者手势过剩的越南演员,Michael Caine 和Brendan Fraser肢体语言利落,眉头眼风均是戏,连面瘫面抽表情都非常棒。
正如短评写的,战火,老之将至,阴谋,角逐,背叛,一等一的格林,一等一的间谍故事。老去的欧洲人占有不起的越南姑娘,年轻气盛的美国人背叛理想也无法搞定,这是一个完整的三角暗喻。最终还是写人性的复杂精妙,虽然格林冷血,不够勒卡雷高贵和治愈。结尾字幕很长,片尾音乐很剧院很史诗很悠远很凄清,夹杂女声吟哦,头尾呼应“越南是一个你来了就走不脱地方”之类旁白。作为一个前亚洲殖民地人,我深深的明白,soundtrack换个陕北信天游过黄土进了高粱地,打着灯笼在外婆桥摇出银币,再或者听个周璇小曲,在上海的百乐门观赏灯红酒绿,对西方人是一样的煽情效果。
安静的美国人也没法免俗,半故意为之的殖民地符号俯拾皆是,外国记者云集的洲际酒店,舞场,奥黛姑娘,荫凉小楼里的居所,红木床架,街市,因越战出名甚至进了魂斗罗游戏的芭蕉沼泽地。本地人也许吃饭会点一排蜡烛,但作为儒教影响下,充满世俗生活,历经战火的窄小发展中热带国家,殖民风味之美可能就像他们艺术街上的临摹油画,虚假,硬性呼唤解读。所以,毫无疑问地,这些殖民符号别名矫情。
但,故事本身是如此的天生丽质!就算三角关系过于突然,Pyle和记者大叔之间的情谊和信任简直有点过火,看到得意志满的美国青年在巷子里逃命,我能嗅到绝望;看到结尾老男人对那很傻很俗气的姑娘承诺说,我再也不离开你了,还是感动得心悸。更不用说片尾音乐的效果,脑子里过了一遍他们互相间的背叛和欺瞒,又满足又惊心。
我最近有个不切实际的人生念头,所以一部接一部的在看关于越南的电影。前天看了情人,已经被这种半真半假的故事感动过一次,你完全可以称作是被自己的情怀感动。造型无可挑剔的少女杜拉斯,为上学去横渡浊浪滚滚湄公河,遇见一个命定的中国男人,他们在闹市里有一个幽秘的房子,一切关于爱的亲近与疏离都在那里发生,云云。这和安静的美国人,还有德纳芙主演的印度支那,还有毛姆原作诺顿主演的面纱,某个程度上都相似——最好看的还是人的心,就算远在异国,也能充满七情六欲,拿贪嗔痴去毁掉亲人爱人的生活,或者参与历史。
以前无视的点,(小说好像没有这么明显的补充)结尾记者大叔一直留在越南了,暗示他经此一役,从此和越共搭上线,在美军人间地狱的历程里,持续发挥着他无冕之王的作用。和小美国佬的PK,他完胜,代价是牺牲了一个年轻的自己,又朝着坟墓走近了一点点。又有什么关系?他金屋藏的娇萝莉还在,也是他刻骨铭心相守,好生相待的。法国人的逃离,美国人的深陷,吴庭艳政权的建起和倾覆,成就了他老死在情人怀里的愿望。越南三角奇情,加持西方国家在越南的战史这条暗线,有着格林的品质保证,故事陡增厚度。而杜拉斯则是用刻骨深情与冷漠交替,足以征服多数人。殖民风格故事到底需要怎样的诚意,才能不被当作自辱的献媚?印象里,我不喜欢沉默然等同饶舌炫技炫文化的陈英雄,大概是因为他的故事,就没有如此抵死温柔。
没心情写完整评论,觉得但凡每一个点都好都有可观,可以咀嚼个没完没了。我那点家国意识历史沧桑感,好像找到了泄洪口。不可再沉迷,还是彻底沉迷下去好呢?
勒卡雷的锅匠裁缝士兵也要拍成电影了,卡司豪华。我多么期待啊。要是再票房好,和星战一样,有生之年能奢侈的看到三部曲,那真是该满足了。第二部,也有越南的影子,还有柬埔寨。
第五篇:想念你的吻的杂文随笔
痛苦是什么呢,对我来说痛苦是那触不到的无尽的想念。想念犹如在荒无人烟沙漠中的一杯苦茶,在你干渴时成为你唯一可以救命的玉水,即使味道不是那么美味,但最终结果还会一饮而下。苦味慢慢扩散,到最后留下的是那永久回荡在脑海中弥漫在嘴巴里难以忘记的味道。
记得有句歌词是这样写的:想念是会呼吸的痛。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我的脑海中充满了很多疑惑,想念真的会让人苦不堪言吗?而现在我得到的答案正是应对了那句歌词,想念就是会让人痛苦。想念似一根根针扎进你的心脏,大脑,针刺的痛感久久不能恢复。
还记得外祖父去世那一年,母亲在微信里发过一句话:世间最让人难受的不过是想念。我曾多次发现母亲老是在没人的时候偷偷的流泪。有时在一个情景下某一个事物触动到了母亲,让母亲怀念起从前与自己父亲的点点滴滴,把所有的过去都聚集成想念,母亲总是会小声的嘟囔:生死两相隔是真的痛。
爱一个人,总是会想办法知道他的生活是否过的愉快。可是我爱的人,与我是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在中国的深夜里,我总是会想起他,总是会想去见他,总是会为他在被子里掉落大颗大颗的眼泪。可是我是真的很想念他,我希望他过得好,希望他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希望他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希望他永远快乐。
我有多想见你呢,你应该不知道吧,你呀就光鲜亮丽的活下去吧,我愿意永远守护你。我的王子。
一切都变得虚无缥缈,而想见你这一说现在不过是异想天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