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时间:2019-05-15 03:1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第一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时间:2011、10、20

地点: 连江四中

班级:初二(1)授课老师:邢光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南昌起义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认识这个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节日而引出-------“八一建军节”,这个节日是从何而来的呢?那就是为了纪念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指出为了纪念南昌起义。

一、南昌起义(板书)

1、历史背景:国民党“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

2、经过:

时间:1927年8月1号 地点:南昌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陈毅、朱德等

结果:占领南昌城,不久,革命军撤离南昌,但在南下广东途中,遭到失败,朱德等转战湘南。

完成动脑筋题: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过度: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领导以后的革命,必须要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制定方针政策。于是,党在汉口及时召开了会议,由于是8月7日召开的,因此史称八七会议,)。

二、八七会议(板书)

了解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P54小体字)(过度:随后按照会议精神,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三、秋收起义(板书)八七会议以后,1927年8月中旬,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从汉口回到湖南长沙组织武装起义。9月9号,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军虽攻占一些县城,但损失惨重,原因何在?-------由于城市里敌人力量比较强大,所以进攻一度受挫。于是毛泽东命令部队暂时退回到文家市,要考虑下一步行动。是攻打大城市长沙,还是进军农村呢?为什么?(从而完成P55动脑筋。)史称文家市决策。

随后按照决策精神,毛泽东率领部队进军井冈山。途中,由于个别人出现厌倦即将到来的艰苦的农村生活,因而出现了逃兵现象,纪律有些涣散,对此毛泽东为强化队伍,在三湾村进行改编,史称三湾改编,(学生阅读一下P55小体字。)

经过改编后,部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不久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它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根据地红军的生活如何呢?是不是开始安逸享乐呢?我们看一首歌谣(见课本P55)自由空间:从中你有何感想?

让学生认识到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红军仍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继续斗争。因而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过度: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不久,在此处出现了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那就是井冈山会师。)

四、井冈山会师(板书)

想想是哪两次起义中的队伍呢?--------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那么纵观这两次起义,在历史上产生什么影响呢?

意义:这两次起义虽一度失败,但在极度危险下仍坚持斗争,最终进行会师,壮大了力量。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面对着国民党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被吓倒,而是给予敌人一次次起义,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中,不仅沉重打击了敌人,而且也找到了符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唯一道路。为此,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力量。井冈山会师后,在它的影响下,各地先后发动起义,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建立了十多块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并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练习巩固

第二篇: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南昌起义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认识这个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认识到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重点和难点]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是本课的重点。

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照片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可以从“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入手,用“李大钊就义”图片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等形象资料增强学生印象,并激发学生的感情,引出毛泽东的一段话:“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然后导入新课。也可以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南昌起义》的电影,然后教师讲述朱德在起义前夕设鸿门宴的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3)讲授新课:

一、南昌起义

1.从起义的背景、经过(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意义三个方面把握,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朱德的枪》《南昌起义》和《南昌起义示意图》,并提问:《南昌起义》图片中讲话的人是谁?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重大意义?也可以用教室里的电视播放《南昌起义》电影中的精彩片断,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激发学习兴趣。

二、秋收起义

学习时,先布置学生阅读小字“八七”会议的内容接着悬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指出秋收起义时工农革命军从修水、钢鼓、安源分三路进攻,受挫后在文家市会合,南下途中三湾改编,最后落脚在井冈山并建立起中国农村第一个根据地。“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

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本课的难点。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要点归纳。农村和城市相比,条件是艰苦的,可是红军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下却充满了革命乐观精神。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的“红军歌谣”和“红军的军服”,并有机进行革命斗争传统教育。

三、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历史事件,学习时,可以利用《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和《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插图,加深印象。指出两军会师后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课的史实十分丰富,有相关的电视片,电影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写的许多回忆录;还可以补充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等史实,建议教师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1.中共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中共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在井冈山建立建立根据地的原因是: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最大革命根据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

五、巩固、小结:建议教师在板书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制作本课的知识结构表进行本课的小结。

六、练习:“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七、作业:议一议: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附:板书设计

一、南昌起义

背景、经过(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意义三个方面掌握

二、中共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

三、中共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四、在井冈山建立建立根据地的原因 备注:

课后记:(在第二页)

第三篇: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井冈山会师等历史事件的知识要点。

(2)秋收起义的部队为什么要向井冈山进军?

3、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创建者?

阅读和理解教材的“红军歌谣”,体会红军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下却充满了革命乐观精神,进行革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人物是谁?然后以课本内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吓到、征服。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击”,引出本课第一部分南昌起义的内容。

导学提纲: [自主学习]

1、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历史意义?

《南昌起义》图片中讲话的人是谁?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2、秋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

(1)秋收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损失严重,这说明了什么?

命斗争传统教育。

4、井冈山会师的时间、会师双方、会师后组建的部队?

[合作探究]

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质疑问难]

[学有所获]

[达标测试]

1、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C 秋收起义 D 红军长征

2、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 陕北革命根据地C 湘西革命根据地D 中央革命根据地

3、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农村进军的客观原因是(A 农村有较好的革命基础B 中心城市敌强我弱的形势C 进攻城市遭到失败的教训D 农村便于游击战

4、井冈山会师,使红军取得较大发展。这次会师发生于()A 1926年B 1928年C 1927 年D 1924年

5、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建立于()A 井冈山会师后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后C 秋收起义后D 南昌起义后)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请学生播报中华新报的一则社会新闻。思考是什么害死了仅有19岁的唐氏?

师:封建传统礼教要求妇女遵守三从四德,导致这一青年女子的死亡,这也说明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仍被封建思想所禁锢。怎样革新人们的思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

一、新旧冲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展示历史图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和袁袁世凯尊孔复古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历史图片,结合教材,说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师:一边是中华民国的成立使西方传入的、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观念,受到知识分子的欢迎。而另一边是袁世凯为复辟提倡的尊孔复古思想,这两种思想形成强烈的冲突。

过渡:这种冲突使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过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知识结构2,了解这场新意盎然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意盎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学生展示,快问快答。)

1、这场运动是怎样兴起的?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除了陈独秀,这场运动还有哪些代表人物? 胡适、李大钊、鲁迅。

3、他们聚在一起要做什么?

热情地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4、他们是怎样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

(1)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在《新青年》发表文章。(引用毛泽东的材料,说明《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2)通过在北大授课,宣传新思想。(引用图片北大的钟声介绍,北大的兼容并包的特点,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

过渡:有了运动的阵地,要发挥新文化运动的作用,解放人们的思想。就要找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旧毛病。

三、除旧布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思想革命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分析当时的社会存在哪些思想上的旧毛病?(小组讨论一)展示三则材料

旧思想一: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帝德乾坤大 皇恩雨露深

旧思想二:鲁迅在《药》中给我们描写了华老栓为了治儿子的痨病,听信康大叔的话,买人血馒头来为小栓治病,但服用后无效死亡。

旧思想三: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 旧毛病一:封建专制思想仍盛行。

旧毛病二:封建迷信思想泛滥,民众愚昧至极。旧毛病三:封建礼教,旧道德根深蒂固

过渡:怎么治疗这些旧毛病,你们可有什么好办法? 陈独秀先生为了治疗这些社会的旧毛病,他请来了两位先生。是哪两位先生呢?请同学们读材料: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

师: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呢?(德先生:民主 赛先生:科学)

过渡:要彻底治疗这些旧毛病得在民众当中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宣传呢?(写文章、贴广告)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是不是只要贴了广告,做了宣传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呢?让一起我们透过一个秀才娶妻的故事来了解了解。

出示两则征婚广告:(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长得乌黑,没有头发,满脸麻子,脚还不大周正。)

师:你们认为秀才会娶谁?为什么?

公布结果:有个秀才看到张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不错,就把她娶回去了……可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师:秀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你们看出这两则广告的文体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文言文的缺点:表意不明确

新文学:白话文;

特点:直白、通俗、易懂

师:哪种文学形式更有利于向民众传播新思想呢?(白话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们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要进行文学革命。

2、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师:阅读教材,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文学革命的?

生: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倡导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第一人。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号召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主要形式。

生:陈独秀也是白话文运动的极力推动者,发表《文学革命论》;鲁迅写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师:在他们的推动下,白话文和新文学逐渐普及开来,大大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小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关上书,完成导学案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听课效果。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 2 旧文学。

师:前面的三提倡三反对是思想革命,后面的提倡反对是文学革命。由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革命,请说说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生: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过渡:这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当时的中国出现万象更新的局面。

四、万象更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二)进步性材料:

材料三: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陈独秀

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的作用。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师: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十七大报告说说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 【课堂小结】

师:一份《新青年》打开了近代中国思想进步的闸门,一场新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批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引领中国历史走进了一个新时代。今天,让我们继续发扬他们留下的民主、科学的精神,好好学习,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导学案讲评】

第五篇:三年级 上册语文第12课教案

12、《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

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感情朗读。

扩展,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板书:

12、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 蟋蟀 大雁 田野 匆匆来去

下载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2课

    课题:美丽的花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画五颜六色的花,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培养学生对画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如何通过观察,引导学生......

    第12课教案

    1 题目: 第十二颗民族团结之家: 教学目标: 一、交际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以课文为材料,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扩展口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雷雨前》教案北师大版

    第12课《雷雨前》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练习把握文章脉络,整体感语文章思想内容; 2.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课文语句表达,积累汉语言词汇句式,训练朗读,培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甜甜的泥土》教案 苏教版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甜甜的泥土》的听课与评课 一.教学实录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坐在大家身后的是来自哈尔滨、牡丹江、大庆市四县五区的领......

    第12课 团结互助 教案

    第12课 团结互助 教案 第1站 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团结互助的感受和对团结互助意义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团结互助是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要......

    第12课《采蘑菇》教案

    《12采蘑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五个生字:树、草、地、去、采。复习单韵母i、u、ü,学习认读它们的四声。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草、个”。 2.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

    第12课教案页面设置

    第12课 《Word页面设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使用“文件”菜单打开“页面设置”对话框,并对纸张类型和页边距进行设置。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页面......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阮桥镇中心学校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