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蒋凤玲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蒋凤玲老师
美术课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美的追求,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达到培养其全面发展的目的。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也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前提。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富有文化和生活气息的教学情景
我们的小学教材中关于学习生活经验的课题很多,如《我爱我家》、《快餐美食店》、《我家的菜篮子》、《节日的餐桌》等。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当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能为生活增添色彩时,学习就会变得欢乐有趣。课堂上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以种种途径创设情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的认知相适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学习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加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对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之情。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文化情景,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从而提高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二、走进童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画的内容、形象有强烈的兴趣,走进童心世界,观察学生的所思所想,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在头脑中有个鲜明清晰的形象,内心产生创作欲望。其次,可配合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认知活动,如: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能使学生逐渐从感知表面形式美过渡到理解作品的内在美,提高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创作欲。在春天,让学生去野外摸一摸柔软的小草,看一看花丛里的蝴蝶张着几个美丽的翅膀,翅膀上有什么美丽的花纹,在农民家看看小猫小狗,小猪小鸭、去动物园观察大象,长颈鹿等动物,去田野挖来泥巴做泥塑,用豆子、树叶、麦杆做手工,粘贴画等。再次,可配合教学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边学边玩。如:可把要画的人物或动物都做成活动的教具,让孩子们通过玩来掌握其结构;听配乐做事,说寓言,看录像,玩拼图等。开展多种活动来增强对所画内容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会走的小人》一课,通过制作指偶,再来玩指偶,做游戏,富有情趣的活动设计学生当然兴趣非常浓厚。
三、应用多媒体手段辅助美术教学,增加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美术教学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必然要求。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而言,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实施性强,有省时、省力、直观、灵活、生动、节奏快、容量大特点。比如:我们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资料来源往往局限于书本图片或几本书籍、杂志中的精彩图片,但那一张张小得可怜的图片使学生即使睁大眼睛,也看不清楚。如今,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各种信息,并有机结合,声形并茂,这样,学生无论在课堂的任何角落都能看清楚,也不会因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演示画面过小而对美术失去兴趣。远程教育的配备,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条件和方便。一个美术课件可以为多所学校下载,网上资源可以共享,使得美术课堂素材更加丰富,有限资源得到无限使用。
第二篇: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冀州市码头李第一小学
韩向群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而在现在农村美术教学存在程式化、简单化,教学过程死板,教学方法单调,受教材束缚,面对相对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行烦琐枯燥的教学,以本为本,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农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
一、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
二、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作为一线美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喜欢上美术课,乐于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看到诸如小溪边的卵石片、泥土、家禽羽毛、农家些柴禾堆的各种秸杆都是进行工艺制作的好材料。结合当地资源,可以通过剪、贴等手段进行工艺创作达到艺术设计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在上制作装饰画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平常的东西制作装饰画,我没有讲述装饰画的原理、色彩搭配等,而是将闲暇时从网上收集的一些精美的装饰画,一一展示给学生,那生动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那独具匠心的创意更是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受此感染,学生也跃跃欲试,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构思、讨论制作的内容,需要的材料,然后分头行动,一次手工制作热潮在校园里掀起……通过这节课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范例,对学生学习时仅有老师一个人说教,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最不受学生欢迎。.学生不仅具有启发、展示的作用,更是一种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三、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兴趣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徐悲鸿的《群马》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作者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作答时大家基本能各抒己见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兴趣,可以启发学生们对审美意境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四、关注自我体验,激发参与兴趣
从真正意义上说,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正因为儿童具有天真率直的心灵,没有拘束,尽管他们没有具备画家的技法水平,也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富有特点的美术作品。儿童个性和创造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决定了作品的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也不一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用独特地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应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和心态,轻声地个别交谈,给以恰当的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应是对学生渲泄个别独特情感的渠道的沟通,是美术课特有的提供给学生发现个性、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美术课有大量的练习时间,这时教师的责任是忙于不一样的个别辅导,这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重要特点,是美术老师在课堂练习时间应承担的责任。
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对于理解力和想象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有时会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衰减,日积月累数学学习成为他们的负担。于是逃避数学,讨厌数学,排斥数学。这样学生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这种状况,让学生真正丢掉包袱学数学,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始。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当学生一旦对某门课程产生了兴趣,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各种学习因素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最佳的状态,而在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就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对小学数学的浓厚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故事激趣
故事对于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不论家庭情况如何,每一个孩子在孩提时一有闲暇总会缠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给讲个故事,哪怕大人的故事编得破绽百出,他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沉浸其中,为主人翁的沉浮牵肠挂肚,更有甚者是跃跃欲试地为主人公出谋划策。我在上师范时教我代数的一位周老师就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数学课总是和故事穿插在一起的,因此上他的课总也感觉不累,而到最后考核的成绩在全年级也是名列前茅的。或许是浓榜样吧,我在工作中也就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统计图时,先设计了一个有四个生产车间的工厂,厂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四个车间进行比赛,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急得厂长几天都睡不好觉的故事。这时就有学生开始为厂长支招了:把每个车间的产量用一张表列在一起,每个车间不都能知道自己车间的生产情况,互相一比不就知道谁先进,谁落后了……有的学生也就七嘴八舌地为厂长想开了,有的学生也开始翻书找答案,有的开始讨论该想什么办法……在综合他们的意见后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图的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积极性也就不用提了,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游戏激趣
游戏是儿童最熟悉,最乐意参加的活动。儿童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符合儿童的游戏活动,启发学生在喜悦中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这部分知识时这样设计:充分利用教材第10―11页上的插图,将插图展示的游艺机园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活动背景,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利用“猜字谜”的活动巩固十几减9的算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谈话激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疑惑,尤其是面对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学生会产生迷茫的心态,在学习失去信心及前进的动力。这时就需要通过师生的直接交流,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教育他们正确面对当前的一切,树立读好书、立大志、做大事的崇高理想。
六、小组竞赛。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好胜心,而这在小学生的身上表现得更是突出。只要是力所能及的,能为集体作贡献的,小朋友们往往是有一份力出一份力,兴致特别高。教学中,都要把学生根据学习层次编成若干小组,这样每个小组中的学生水平虽然是参差不齐,但是总体成绩却差不了多少,并且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认识到这点。然后规定每一次的考核不是看你这个人做得怎么样,而要看你所在的这个小组的成绩如何。通过这种竞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而且小组中互帮互学生的气氛也热烈了。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提高,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激将激趣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激将法,使学生产生自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心态,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校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常常利用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收到奇效:当一道题在出示之后,装出自己不会解答的样子,然后对学生道:“这道题我咋解不出来了呢?”一下子就有学生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我来”学生解答出了,教师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啊!”学生通过思考学习了知识,教师的任务也很好地完成了。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作为教者,把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所有的学生都用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重要,也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前提和动力源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法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有动力,教师的数学教学才有活力。
第四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李美娴
莱西市城北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的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下面就语文教学谈一下我的教学体会。
一、设计导言,引发兴趣。
在导言设计中,若能在学生心目中设置某种悬念,使学生心存困惑,渴求解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杨修之死》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满兵退斜谷。”中的后半回,本文着力续写曹操杀死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杨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出身于官僚家庭,身为丞相,为什么会被杀死呢?他的死是怎么回事?他死后怎么样?如此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解谜之中体会人物性格。
二、电化教学,激发兴趣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因此,利用电教媒体教学,把语文教材中的无形变为有形,无色变为有色,把含蓄深刻的思想变为直观形象,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授鲁彦的《听潮》一文时,播放了一段大海涨潮的录相。将作者用优美抽象的文字描绘的大海雄壮的气势,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从未见过大海的内地学生,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不用老师阐述,学生也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优化了课堂秩序,提高了教学效率,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设计作业,调动兴趣
设计具有层次性、差异性的课后作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杨修之死》一课,设计作业为:
1、掌握好字词。
2、杨修的死因是什么?
3、小作文“杨修之死之我见”。要求:依据对课文的理解,写出个人对杨修之死的看法并略作分析,300字左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做不同层次的作业。对于学生的作业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或可取之处。这样,尖子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不断进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