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德巴赫猜想》引录陈氏定理的三维透视

时间:2019-05-15 09:1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哥德巴赫猜想》引录陈氏定理的三维透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哥德巴赫猜想》引录陈氏定理的三维透视》。

第一篇:论《哥德巴赫猜想》引录陈氏定理的三维透视

陈氏定理与(1+2)

——《哥德巴赫猜想》引录陈氏定理的三维透视

集美大学 傅丽萍

“命Px(1,2)为适合下列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x-p=p1或x-p=p2p3 其中p1,p2,P3都是素数。用X表一充分大的偶数。

对于任意给定的偶数h及充分大的X,用Xh(1,2)表示满足下面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p≤x,p+h=p1或h+p=p2p3其中p1,p2,p3都是素数。

这是作者对陈景润论文的一段引录,即使是著名数学家,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这一个数学的分支的,也不一定能读懂。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作者知道这些公式符号的抽象性以及难懂性,为什么不把陈氏定理换成简单的(1+2),却要引录这些公式?这些抽象公式的引用又会不会减弱作品的文学性呢?其实不会,正相反,作者对陈氏定理的引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做不仅不会减弱作品的审美价值,而且会使文章,富有真实感,带有形象性,并且具有了一定的时代意义。下面,笔者将从作者,作品,读者这三方面对引录陈氏定理进行三维透视,论述引录陈氏定理对作品及时性,纪实性以及文学性的体现。

首先,从作家的方面来看,引录陈景润的论文是作家把握时代脉搏,结合时代特征所做出的正确抉择,体现了作品鲜明的时代性以及报道的及时性。第一,从作家的创作动机来看,当时,党中央即将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动员和组织科学家的力量,投入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因此,宣传陈景润这样不畏艰难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数学家的事迹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而作为报告文学,为全国科学大会做宣传就不能不提到具有世界意义的陈氏定理。第二,从选材的角度来看,作家对陈景润论文的引录是为了消除一些人对陈景润的误解,以更好地对陈景润进行宣传。当时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外国代表团来华访问,成员中有人提出要见中国一名大数学家陈景润教授。因为,他从一本权威科学杂志上看到了陈景润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学术论文,十分敬佩。而我国谁也不知道他取得的这一了不起的成果。可见,国内对陈了解较少。对陈景润进行宣传具有必要性。另外,文革期间有这样一段话,“让哥德巴赫猜想见鬼去吧!(1+2)有什么了不起!1+2不等于3吗?此人混进数学研究所,领了国家的工资,吃了人民的小米,研究什么1+2=3,什么玩艺儿?!伪科学!”,正由于这种误解,陈景润被冠以“修正主义苗子,安钻迷,白专道路典型,白痴,寄生虫,剥削者”之名,受到了批判。因此,引录陈景润的论文,区别(1+1)与1+1具有现实的意义。

其次,从作品出发,对陈景润论文进行引录对陈景润形象塑造,语言特色的形成,以及深化文章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第一,从文章的结构来看,文章是叙述数学家陈景润及其事迹的,因而不能不提到其最大的成就——陈氏定理。对陈景润论文的引录,起到了引出写作对象的作用,增加了作品的论证色彩。第二,陈景润痴迷于数学的世界里,不善言谈。当李书记要给他桌子,书架,接上线时,他回答,“不好不好,不要不要,那不好,我不要,不„„不„„” ;当李书记给他送水果时,他还是类似的回答,“不要水果,不要水果”,但在数学的世界里,他却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数学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符号和公式是陈景润更擅长的语言。因此,对陈景润的论文进行引录更能够将现实中的陈景润和数学王国中的陈景润进行对照,突出陈景润以自己的语言和方式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第三,无论是陈景润内向独来独往性格的形成,还是其不畏艰难向上攀登的精神,甚至在文革时期的不幸遭遇都和数学、陈氏定理息息相关,因此,对陈景润论文进行引录,利用高深的公式,写出研究的艰难性,以及陈的贡献之大,突出了写作的必要性,并且更好地塑造陈景润的形象以及突出其攀登精神。第四,从语言方面来说,对陈景润的论文进行引用,引入高深抽象的公式与作家诗化的语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作家的语言风格。

此外,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对陈景润的论文进行引录,增加了作品的知识性、纪实性以及新闻性。由于国内对陈景润了解较少,且对陈有很多的误解,因此,对陈景润的论文进行引录一方面可以对陈景润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宣传,增加了作品的新闻性,纪实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一些读者分清(1+1)与1+1的区别,拓宽视野,消除对陈的误解。另外,虽然数学公式和符号是数学家的语言,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难以理解,但是,通过这些公式和符号,读者却可以对陈景润所从事的事业以及事业的艰难有个感性的认识,增加了对陈的敬佩感。并且,在文学作品中引录数学的公式和符号,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能够引起读者的新鲜感和阅读的兴趣。

因此,通过从作家、作品、读者这三方面对引录陈氏定理的三维透视,我们可以看出对陈景润论文的引录不仅不会减弱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价值,而且会更加凸显作品作为报告文学所具有的纪实性,及时性,以及文学性的特征,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R].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J].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陈岳芬.报告文学与深度报道.[R].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 王颖.报告文学之门.[R].北京:昆仑出版社,1987-1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我的中国心).[DB/OL] http://www.sat

下载论《哥德巴赫猜想》引录陈氏定理的三维透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哥德巴赫猜想》引录陈氏定理的三维透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