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第十二届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
第十二届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
会议通知
2014年汽车高峰论坛将汇聚政府官员、市领导、行业领袖及知名学者,共同把脉中国汽车产业:城市规划和交通运输将如何影响中国的汽车产业?中国是否需要培育新能力和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中国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并推动全球层面的行业变革?
智能城市与汽车产业:中国与世界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和管理将从根本上影响其宜居程度。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尤甚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要予以纾解,唯有多管齐下:让公交担纲主力,鼓励人们以多种方式拼车出行,出台各种私车限行措施等。
市政府和消费者固然是推动这一大势的主力军,汽车产业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货车和客车)更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汽车产业必须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持续对话,才能为城市提供恰当的交通运输工具,而城市也应致力于为新点子和新技术的涌现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中国是世界上大城市最密集的国家,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有88个,1500万人以上的超大型城市有6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和成都)。中国目前 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并已接近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为中国市场带来了冲击,而中国也应当有能力在城市化和交通运输维度上塑 造或影响这一趋势。
会议日程
会议门票
参会费
标准费用(Standard fee)RMB 6,800;USD 1,100
优惠费用(Early-bird fee)RMB 6,000;USD 950(2014年9月25日前付费)
注意事项
参会费包括参加所有会议和讨论、午餐、茶点以及所有会议资料的费用,但不包括旅行或酒店费用。参会费必须在会议召开之前交纳。
第二篇: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汽车消费者构成情况与消费行为,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认知与偏好。
调查时间2009年07月15日
调查地点:厦门汽车城
调查方法:搜寻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文件,访问相关人士统计方法:数据全部由
调查者:
由于汽车工业的重要性,中国政府比对任何其他工业都更加在政策上关注这
个工业。但是20年实践的事实证明,虽然汽车产业政策比对任何其他工业的政策都产生了更大的作用,但其结果却是失败的。失败的根本标志就是多年的产业政策使中国汽车工业没有发展起来自主开发能力,甚至连原有的开发能力也丧失了。导致这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汽车工业政策从来没有把培育自主产品开发能力作为重点,而是始终把主要的政策目标放在“产业集中度”和规模上。这种思维定势可以概括为:汽车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的工业,一个轿车项目如果不一次达到年产15万辆甚或30万辆的规模就没有经济可行性,而任何低于这种目标规模的轿车项目都是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由于单个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所以对于整个工业来说,少数大企业在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越高越好,即产业集中度越高越好。
从事后看,产生上述思维定势与历史背景有关: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工业与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巨大差距给中国政府和工业界以强大的冲击。当时,世界主要的汽车企业都具有年产百万辆的规模。相比之下,中国的汽车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低(小而全)。这种差距所产生的冲击直接导致了“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方针的提出,而在当时的条件下贯彻这个方针,就自然地倾向于依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从而逐渐导致合资模式的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并不致命,问题是在计划体制的惯性下,一旦中国政府决定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采用行政手段来贯彻这些原则,而长期坚持行政手段则导致了结构性的僵化。
汽车工业第一次被中国政府明确为支柱产业是1986年。1986年4月公布SPSS软件统计分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提到:“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按照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和联合发展的原则,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形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济南重型汽车制造厂以及军工部门等汽车制造基地,同时改建扩建一批技术比较先进的汽车零部件专业化生产企业。”
从那以后,政府在政策上对轿车领域给予了特别的注意。1987年8月,国务院北戴河会议明确建设一汽、二汽和上海3个轿车生产点。此后,进一步认定轿车生产应按“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原则,重点抓好零部件生产及相关工业,加速提高国产化率。1988年,国务院在《关于严格控制轿车生产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轿车生产部局的“三大三小”战略,即国家只支持一汽、二汽和上汽3个轿车生产基地(三大)和北京、天津、广州3个轿车生产点(三小),而不再批准任何其他的生产点。惟一的例外是军工系统的奥拓和云雀。1989年3月发布的《产业政策要点》把已经批准的轿车项目列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此后,1990年国务院颁布《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和1994年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仍然沿着相同思路,严厉限制定点企业之外的进入者。当然,这些政策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百分之百的执行,因为行政审批制度总是具有人为的灵活性。
这种政策思维定势的形成还有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一,在计划体制下,任何固定资产投资都涉及国家财政(这种状况只是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之后才有变化),多个主体对生产同一种工业产品的投资所产生的“风险”总会造成国家财政的损失。第二,无论是80年代后半期还是90年代前半期,中国的经济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通货膨胀的压力之下。中央政府不得不进行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宏观调控,而调控的重点则是限制投资。这些因素都促使政府严厉限制国家定点企业以外的企业进入轿车工业。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爆发,世界各个国家越来越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因为原来的传统能源枯竭之后,能源危机将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起步较晚,能源危机对经济的制约将显得尤为明显。比如我们中国。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等。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
2006-200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我国自主研制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相继问世;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实现了规模示范;纯电动汽车实现批量出口;燃料电池轿车研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07年12月,长安汽车自主开发的中国首款混合动力汽车——杰勋HEV的量产下线。
2008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已呈全面出击之势。2008年或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08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366辆,同比劲增107.95%。仅仅在2008年6月一个月内就完成100辆的销售。2008年1-12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主要是乘用车的增长,1-12月新能源乘用车销售899台,同比增长117%,而商用车的新能源车共销售1536台,1-12月同比下滑17%。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如果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以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1.4亿计算,可以节约石油3229万吨,替代石油3110万吨,节约和替代石油共6339万吨,相当于将汽车用油需求削减22.7%。2020年以前节约和替代石油主要依靠发展先进柴油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实现。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节约石油7306万吨、替代石油9100万吨,节约和替代石油共16406万吨,相当于将汽车石油需求削减41%。届时,生物燃料、燃料电池在汽车石油替代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结合中国的能源资源状况和国际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25年后,我国普通汽油车占乘用车的保有量将仅占50%左右,而先进柴油车、燃气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将迅猛发展。
中投顾问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分类及各细分类别的相关概念等
内容,接着分析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和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甲醇汽车、二甲醚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发展。随后,报告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做了主要厂商运营分析、车用替代燃料分析和电池技术的研发分析,最后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前景趋势。您若想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综上所述:
能源危机的发展将成为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中国急需新型燃料来替代传统的车用化石类燃料,比如甲醇,乙醚等清洁型燃料。唯有如此,中国的汽车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否则中国的汽车业必将走进历史的死胡同。
第三篇:中国汽车产业人才匮乏现状
据专家预测,今年我国的汽车总产量将超过400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第四汽车生产大国。中国的汽车工业获得高速发展,汽车行业成为当前吸引人才流向的又一亮点。“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业将进一步加速发展,进行自主研发、创建自主品牌也将成为大势所趋。然而,与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生存空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汽车人才的匮乏状况。这一被前几年快速发展的表象掩饰起来的中国汽车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车市逐渐回归理性以及行业更为激烈的竞争浮出了水面。当前,人才匮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发展汽车产业的瓶颈。
汽车研发设计人才匮乏
随着自主研发的呼声越来越高,更多的国内汽车制造厂商愈来愈重视自主研发,以及更多的国外厂商陆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汽车零部件、整车方面的研发工程师需求迅速增长。汽车设计,尤其是轿车的整车设计原先几乎是国外公司的专利,而国内汽车设计过于模仿西方,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中国汽车业需要大批具有原创能力的从事原创性工作的设计工程师。据有关数据分析,奥迪汽车的研发部门有8000多人,而国内汽车厂商只有一汽、上汽的研发团队能超过1000人规模,其他厂商均不足1000人,大众汽车的研发部门也仅有700余人。汽车厂商要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的产品,现有的研发设计人员队伍远远不够。
汽车技能型人才匮乏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既需要能够进行研发设计的技术带头人,又需要懂得生产和组装的高级技工、技师。一线技术工人的整体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中国汽车制造业正面临着一场“技工荒”。如果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汽车技工”,一系列的如《高级汽车技工严重短缺》、《 银川汽修业高级技工不足3%》、《长三角地区汽车技工面临紧缺》、《京缺八万技术人才》、《中山:技工人才紧需两千空缺难求》等文章标题便会映入眼帘。以北京为例,根据调查数字,2008年前的几年中,北京汽车制造业每年仅中职人才缺口就达2700多人。而据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公布的《紧缺人才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在两年内至少存在80万的缺口。
第四篇:2011CCTV中国品牌高峰论坛
〖新闻通稿〗
“2011CCTV中国品牌高峰论坛”7月6日在京盛大召开
7月6日下午,由“CCTV中国品牌发布”组委会联合党、政、军、商、学、媒等多部委及机构,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了盛大的“CCTV中国品牌高峰论坛”。数位部委领导、国内外500余名企业家和品牌专家共聚一堂,一同探讨了中国品牌的未来发展之路。
“中国品牌高峰论坛”是“CCTV中国品牌发布”活动的主题峰会。“CCTV中国品牌发布”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主办,自2009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已成为中国品牌的最高荣誉殿堂,其权威性与影响力得到企业界和专家界普遍认同与广泛参与。据悉,“中国品牌高峰论坛”是对“CCTV中国品牌发布”主题的一次深入探讨与延展。很多与会者说,如果说“CCTV中国品牌发布”是中国品牌的“里程碑”,那么“中国品牌高峰论坛”就是通往这条丰碑路上的“风向标”。
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品牌来说,2011势必会成为历史性的“拐点”之年。“CCTV中国品牌高峰论坛”在“转型”成为时代主题,“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大背景下召开,势必会对中国经济和中国品牌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与推动。
聚焦三议题,五百企业家共话中国企业转型
“中国品牌高峰论坛”围绕“转型下的中国品牌发展之路”主题,分别从“企业经营”、“产品创新”、“品牌互动”三个层面,聚焦“企业经营战略抉择与政策导向“、”产品线升级与品牌高端之路“、”用户体验与品牌良性互动“三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获得了许多突破性的启迪与共识。
参加第一场主题论坛的厦门市泉州商会会长苏福伦、福建盘兴集团董事长黄忠义、江苏华扬新能源集团董事长黄永伟、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郭满金、漳龙集团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奋勉、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金富士集团总裁周子鹏等,认为:政府政策不仅影响企业经营方向抉择,而且决定企业的经营与模式创新。在“转型”背景下,这种模式上的创新,会成为企业发展中新的竞争力。
参加第二场主题论坛的方太集团总裁茅忠群、九牧集团营销总裁张彬、厦门全利婴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巫洪辉、优众网CEO陈啸、浙江年年红家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樟溪、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GMC环球市场集团总经理胡伟权等,认为:高端品牌的打造,一要靠自主的产品创新力,二要靠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三是要靠文化做品牌。高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文化。中国是文化大国,一方面要洋为中用吸收国际潮流元素,一方面更要坚守与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做到“创新同时有坚守,坚守同时有创新”。
参加第三场主题论坛的广东骏丰频谱实业有限公司全国销售总经理邹戈、四川平安都市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东列、净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舵、团宝网CEO任春雷、斐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昱桦、福建省古典工艺家具协会名誉会长何锦驰等,认为:在网络时代和全媒体环境下,消费者与传媒人已混合成了一个整体。消费者很容易就成为了网络意见领袖,传媒人本身也是消费者。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与消费者、意见领袖、媒体人等群体建立多个渠道、不同方式、深层次的良性互动与沟通,对于品牌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性价值与意义。
“论坛”对“2011CCTV中国品牌发布“主题”新模式,新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解读和立体的延展。与会者们普遍认为: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促使“转型与升级”成为中国战略主题,由此确立了新的产业政策,这导致了企业经营选择和未来发展的重大变革,从而催生出新的经营与发展模式,而新的模式产生后,又需要更加完善的政策环境给予有力支撑,这就形成了一个“模式创新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政策是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和推动力。
多位大佬现身,电子商务品牌酝酿集体发力
记者在论坛现场看到,团宝网CEO任春雷、优众网CEO陈啸、GMC环球市场集团总经理胡伟权、斐贝国际董事局主席李昱桦等互联网电子商务界诸多大佬悉数到场。任春雷说,“网络购物正在迎来继阿里巴巴淘宝之后第二轮消费热潮,庞大的市场弹性使得众多电子商务企业快速扩张,大量风投也趋之若鹜。新一轮电子商务的崛起,加速了网购泡沫的膨胀,但庞大的消费力依旧支撑着市场不断攀升。陈啸表示,这一轮电子商务网购模式的核心在于小众化和人性化,网购企业要牢牢抓住人性化的元素,一切从人性出发,反人性的东西会阻碍网购热潮的持续走高。
记者从“2011CCTV中国品牌发布”组委会获悉,截止目前组委会已经接到相当数量的电子商务企业的入围申请。电子商务企业集体参与“发布”活动,表明这一领域正在迎来从市场竞争到品牌竞争的全面升级。
聚焦品牌升级,构建“品牌生态圈”引发共鸣
参加论坛的嘉宾们反应:中国品牌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复杂。品牌要想良性发展,一方面需要企业修炼内功,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公众、媒体等社会各界与关联方,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发展环境。因此,品牌怎样与政府、媒体、消费者互动,如何构建“品牌生态圈”,一度成为论坛讨论的焦点。
同时,论坛嘉宾普遍认为:中国走过了高速发展的十年,未来十年,尤其是在“十二五规划”深入实施的未来五年,“转型与升级”成为战略主题,品牌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品牌战略”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方联合、抱团发展、共同成长”的品牌推进模式,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立主题推新规,“CCTV中国品牌发布” 着眼“明日品牌之星”
记者从“CCTV中国品牌发布”组委会获悉,根据当年国家经济形势推出主题,以主题作为“CCTV中国品牌发布”入围品牌的评审标准和考评方式,将会成今后这一活动的固定做法。
这一做法使“CCTV中国品牌发布”入围品牌更多地聚焦在“创新”和“高速成长”两个关键词上。组委会也将更多关注那些以创新推动企业高速发展的成长型、潜力型品牌。“2011CCTV中国品牌发布”入围品牌将成为“新模式,新价值”主题的代表。
第五篇:2017中国食品饮料信息化高峰论坛(本站推荐)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