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让我和孩子共成长
读书让我和孩子共成长
陈海花
州城镇中心小学
读书让我和孩子共成长
州城镇中心小学陈海花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让我和孩子共成长》。孩子出生后,开始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杨文的《和儿子一起成长》让我认识到教育孩子竟然有这么的乐趣,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发现母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书籍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和升华。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从这一本本书中得到了诠释。我相信这些书给儿子的影响也是无穷的!
爱,好象是一种很简单的东西,与生俱来,甚至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学——因为她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读了《当代中国家长的99个困惑与应对策略》以后,才觉得这种认识太庸俗,太幼稚,太低级!爱,是需要学习的,是必须学习的!怎样爱,用什么方式去爱更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家长们,你们爱的方式对吗?你们的爱有效果吗?
说实话,《当代中国家长的99个困惑与应对策略》这本名著文笔并不优美,甚至没有以往的课外书那种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可是,他让我知道了一个答案——一个美丽的生命是如何走向成功的,作为家长应该做些什么!这本书以全新的教育和心理理论为指导,对众多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书中列举大量的事例、原理、经验、哲理,生动活泼、深入浅出、观点鲜明、感染力强,无不突出了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结合,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精髓,又有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形成了富有时代感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念。
如今是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努力成为学习型父母应该是为人父母的基本要求。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去读书吧,去学习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孩子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获得与孩子相处并打交道的特殊技能、技巧,才能对孩子的健康、幸福成长产生有效影响。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有时甚至是挫折。也许有的家长会说,现在工作的压力太大了,哪有那么多时间?作为家长,只要努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条件就行了,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生儿育女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事件。呱呱落地的孩子为我们带来了创造生命的喜悦,也给我们带来了将幼小生命抚育成人的沉重而神圣的责任。在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社会主体家庭的今天,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学习成绩。家长想尽了一切办法来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往往也正是中国家长人生和事业的巅峰时期,很多家长因为忙,通常顾不上和孩子对话。这方面,为人父母的应当转变观念:培养孩子,也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资。为了孩子,许多人舍得花钱,就是不舍得花时间和精力,特别是读书方面。另外,在磨炼孩子上,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心慈手软,是中国家长的一大“特色”。一切孩子能做的都越俎代庖,养成孩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散习惯。孩子吃点苦,受点累,心疼不已。子女长大了,工作了,成家了,还担心他们饿着、冻着、累着。在父母亲眼里,儿女永远长不大。“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有人说,如今当一个学生不容易,当一个家长也不容易,当一个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更不容易。其实,孩子是父母最好的书,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时,父母一定要有学习意识,从孩子的问题中看到
自己的不足,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实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那离不开书。要将孩子当作自己走向完善和发展的“资源”。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现代社会,人生选择的领域越来越宽广,然而,人们对“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理解却越来越窄。邻居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同事的孩子上了北大、清华,亲戚的孩子出国留学,都会让为人父母者羡慕不已,似乎这是成功的“唯一标志”。倘若自己的孩子不能步其后尘,则认定自己是“失败的家长”,孩子是“不成器的东西”。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读,首先是由于本来就普通的父母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所有的无奈、尴尬,可能还有对命运的不服气,一股脑儿地转化成“拔苗助长”的巨大热情。孩子稚嫩的肩膀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爱你没商量”地压上了两代人的沉重期望。这种希望孩子实现自己破灭的人生梦想的心态,使许多家长情不自禁地对孩子提出他们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达到的要求,甚至断送孩子童年的幸福。这是家长的悲哀,更是孩子的人生悲剧。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所作为,但有所作为却不知该如何教育孩子来走好成长中的每一步。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人生第一课堂,孩子从呱呱坠地的第一天起,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所以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首先要学会检查自身的行为规范,学会读书,做到言传身教。
爱孩子就是陪孩子一起长大,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要给孩子一片信任和关怀的天空,从家长的个人行为到孩子的习惯养成,需要我们做家长的以身作则,耐心的引导,温馨的提示,在与孩子共同读书的过程中,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读书--让我和孩子共同成长
读书—让我和孩子共同成长
杨绛先生的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
很多人都爱追问读书的意义、读书的用处,其实真正手边不离书的人,很少这样问。因为读书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讲,就如同吃饭睡觉,必须却也平常,没什么特别需要追问的意义和用处。
我的孩子也很爱读书,自然也懂得很多,一次电视剧里主人公触景生情脱口说出了两句诗,孩子随口就跟出了后两句。说来惭愧,我竟不知道什么意思,忙追问,孩子告诉我,这是苏轼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哎,身边有这么一个“好老师”,我是既羡慕又佩服,决心向“小老师”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亲子阅读,说来不好意思,我家是小的带着大的,孩子看过的书我也会紧跟其后。有人会问,你和孩子看了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这很难回答,好像真的没什么用,不会给你黄金屋和颜如玉。
但我觉得至少有一点好处:读书,可以给我们好胃口。孩子小时候最讨厌吃白煮鸡蛋,觉得难以下咽,简直会噎死人,我总要每天早上塞一颗给她,结果不是被她偷偷丢掉,就是在书包里放两三天,滚得稀碎。
后来,一本畅销小说忽然改变了孩子的胃口,它就是《追风筝的人》。
那只是一段很简单的情节:主人公和父亲去野餐,他们坐在蓝蓝的湖边,吹着风,聊着天,吃着夹腌黄瓜和肉丸的馕饼,还有水煮蛋。
不知道为什么,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想象着主人公对着湖水,手里拿着一颗煮鸡蛋,一边吃一边聊天的情景,忽然觉得很馋。
有时候,你会在一瞬间忽然明白一种食物的好处。一颗剥好的蛋,白嫩、圆净,一口咬下去,它会微微抗拒你的牙齿,然后就破了,绽出溏心,这种食物不是很棒吗。
更何况,你几口吃掉它,回味着,再一想它居然只要几毛钱,这么平价的好东西到哪里找去?
慢慢地,孩子早餐爱吃白煮蛋了。她喜欢把它小心剥净,投入红汤的馄饨里,或是清汤的面条里,把它轻轻夹破,让汤汁浸润黄心。
除了鸡蛋,还有猪肝。
过去,每当有猪肝端到面前,孩子和我都会自动弹开一尺远:这种东西也能当作食物吗?人的味道,奇怪的质地,还有让人不舒服的颗粒感,我再缺血也绝不用这个东西补血。
居然也是一本小说拯救了我们,你大概猜到了,是《许三观卖血记》。
在小说里,人们每次卖了血,捏着收入的几十元钞票、两腿打着哆嗦出来时,总要找家饭店,点上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黄酒一定要温一温。
他们认为,吃着喝着,身体就会恢复,日子就会变美好,生活就有盼头。
而且,这一盘炒猪肝必须是这样加工的:
“猪肝先是切成片„„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肝倒进油锅,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
装盘后,先不忙吃,先斟上二两黄酒。黄酒从喉咙里下去时热乎乎的,像是用热毛巾洗脸一样,先把肠子洗干净了,然后再拿起一双筷子,夹一片猪肝放进嘴里„„
这本书让我恍然大悟:原来炒猪肝是一种可以把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美食,是让灰暗的生活变得有滋味的东西。
原来以前是我们不懂得它,不能领略它的好。
就这样,我们开始好上了爆炒猪肝这一口。
读书,还会让普通的菜变得美味很多。
《红楼梦》里的“酸笋鸡皮汤”,《西游记》里的醋浇白煮萝卜、嫩焯黄花菜,《水浒》里的“三分加辣点红白鱼汤”,说白了都是街边小店能做的东西,但书上美美地写过了,你吃起来总会觉得更鲜美一些。
可能我的见识有些肤浅,读书就读书,可以体验乐趣,不读书就不读书,一点儿也不丢人,人各有追求、各有所爱,很正常,但是不必去强调你是为什么才不读书(累、没时间、没精力、家里地方小没地儿摆书„)也更不要去否定读书这件事本身。
真正离不开书的人,书就是很平常的生活必需,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就像人处在什么境况下都会去吃饭睡觉,饭上餐桌,你落座,拿起筷子之前大概不会去特别地思考一下“我为什么吃饭?吃完了还要排泄,那么吃饭到底有用没用?吃饭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吃了这一口我能得到什么,下一口又能收获什么?”读书也是这样,如果必须问一个意义,那么于爱她的人来说,她最重要的意义或许就是“陪伴”以及“丰富”,手边有书,就永远不孤独、不乏味,书里有比眼睛里更生动的世界。
世间许多事从来都如此,当我们执着追寻它的意义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它所能带给我们的最珍贵的东西。
第三篇:我和孩子共读书共成长
读书让我和孩子共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读书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
读书不仅可以开拓视野,而且还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我们要正确引领孩子去阅读,让他们发现阅读是一件有趣的愉快的事情。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时,它将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从而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然而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非一日之功。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孩子,生下来就是陪伴、教育家长和他一起成长的。”
从孩子出生起,我就给他买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中外民间故事》、《英雄出少年》等书籍,利用晚上临睡前读一个给他听。等孩子识字后一有空闲,我就带他到书店看书并且给他买适合他看的书,还让孩子参与挑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书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由《看图识字》到《看图说话》到童话寓言故事再到经典名著……儿子很喜欢读书,以至于家里的书桌上、床头上、茶几上几乎都放有几本书,不论何时随手拿来很便于阅读,在家里他也有个专门的书柜,里面有几百本书,天文地理、上下五千年以及五花八门都有涉及。现在孩子已上小学六年级了,已经阅读了不少书,并且学会了快速阅读,他尤其喜欢杨红缨的一系列作品,一本《笑猫日记》很快浏览完毕,速度是我的几倍,刚开始我怀疑他囫囵吞枣,可当我拿书中的一些细节来考他时,才发现他读得很认真,原来儿子喜欢先略读,读完后再回头精读。有一段时间,儿子迷上了百科知识问答,每天晚上我们全家都会模仿电视有奖问答的形式进行比赛,答对一个问题加10分,互相考对方,在玩乐中掌握了新知识。书,已经成为孩子的好伙伴。
说来惭愧,孩子慢慢长大了。慢慢地我总是以工作或家务繁忙为理由,一次次缩短了看书的时间,以至于电视上知识问答出现时,很多东西我不知道,儿子却胸有成竹地说“这是什么什么东西,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惊讶“你怎么知道的呀?”“看书知道的呗”。每当他看了一本好书或是看到兴起之处,他总会忍不住推荐我看一下,有时也考考我:“妈妈,你知道……吗?”我说:“不知道呀,你说来听听!”于是,他就会滔滔不绝,详详细细地把内容复述给我听。我总是惊讶,孩子的记忆力真的惊人,居然讲得和书中相差无几。为了鼓励他,我总会故作惊讶地回上一句:“真的呀,我还刚刚听说呢!”
我常常对儿子说:“要好好看书,多看书,妈妈小时候可没那么多的书可看。”儿子也会规劝我:“妈妈,那现在有书了,你也跟我一起看呀!”说的也是,现在和儿子聊起来,我的知识好像有些短路了,羞愧之余,我常想,要赶紧多读点书,否则,将与孩子失去共同的话题,家庭中也就很快落伍了。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孩子的需要,我想还是多挤时间读书吧,与孩子一起成长!
第四篇:孩子,让读书伴你成长
孩子,让读书伴你成长
什么才是让孩子终生受用、在他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恒久闪光的礼物?是书!现代教育家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温家宝总理也强调:“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的确,书籍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生从小就应攀着这个“阶梯”,沉浸在书香园地中,从中陶冶高尚的品性,铸就美好的心灵,从而提升人文素养。
一、打造书香校园,让孩子“爱”上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培养学生对读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领悟到无穷的乐趣,学生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自觉自主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并乐在其中。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让孩子们对阅读产生兴趣首先是要让他们随时随地的感受到阅读就在身边。建设浓郁的书香班级,让学生处在一个催人奋读的环境之中,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推进策略。我利用班级墙报、读书角等布置一些关于阅读的标语,如“读经典的书,做有用的人”、“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等。还可以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和黑板报来标示每日天气、发布通知和信息等,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生活内容,初步激起学生读书的愿望,以
此激励孩子们每天坚持阅读。
(二)创设人文环境,推进师生共读
要让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到读书之美。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让学生每天都能看到教师阅读的身影,课余经常与孩子们交流读书的故事与体会,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朗读好书,让他们感受优美的语言,我相信,慢慢地,那些听觉词汇就会内化成孩子自己的语言。也将成为孩子读书的动力之源。
(三)要开展多彩的阅读活动,展示学生读书成果。
学校每学期可以有计划地开展“读书节”活动,并在活动中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阅读成果的舞台,比如:讲一讲印象最深的故事;说一说你最欣赏的人物;谈一谈感受最深的地方;侃一侃还有怎样的收获。让孩子们沐浴书香,快乐成长。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
二、想方设法指导孩子们“会”阅读
兴趣虽然是阅读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一)利用教材拓展读。
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例如:学习《丑小鸭》就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
学了《牛郎织女》,推荐《中外神话故事》等。教师既要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增加学生的阅读收获。
(二)读物要能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
让学生对读物产生亲近感也是提高他们阅读收获的重要一环,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但绝不能放任自流。毕竟孩子们辨别是非的意识及能力较弱,他们眼中所感兴趣的读物不免有一些是无益的,甚至有一些还是无稽无聊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努力在不留痕迹中引导孩子们转变他们的阅读兴趣。但我们万万不能简单而机械地要求孩子作出改变。因为那样无异于“强按牛喝水”,不仅不能如我们所愿,且极易适得其反。
(二)勤做笔记交流读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养成孩子们踏实认真地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我们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要求他们既然读书、就要动笔墨,可以在书上圈、点、评、画,也可以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的要求,不拘一格,可以摘抄佳词妙句,也可以摘抄精彩片断;可以写出读后感,也可以评点图书内容。在学生间开展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故事会等交流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孩子们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可以更好地巩固与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
三、亲子共读,促进孩子“坚持”读
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仅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要真诚邀请家长们参与到活动中来。首先,我建议家长,根据家庭条件,为孩子设立书房、书架、书柜、读书角等读书读报阵地,创设好读书读报的氛围;其次,时时注意给孩子一个安静、文明、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第三,每周尽可能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共享阅读的好时光,和他一起讨论书里的人和事,听孩子述说读书的内容和体会,分享孩子的快乐,热情地赞扬他(她)、鼓励他(她)。我一再鼓励家长,只要每天抽出哪怕是几分钟的时间去关注孩子的阅读情况,那么定能体悟到“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的美妙境地。
读书的人是幸福的,爱书的人是幸福的,与优秀的书为伴更是幸福的。我殷切的期望----让读书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让读书成为我们每天生活的一种习惯,让笔尖印刻出我们天天读书的痕迹。
孩子,我们一起读书吧,让书籍伴我们成长!
作者姓名:柴静芝
工作单位:鸡泽县小寨学区柴庄小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cjz0224@163.com
第五篇:读书让我成长
读书让我成长
— 读魏书生的书籍有感
很早就听说过“魏书生”这个名字,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何以成为一位享誉全国的教育改革家?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带着疑惑,今年假期,我翻开了一本本他的著书。
作为老师的我读魏书生的书,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享受,不由得我不感动,不由得我不佩服,不由得我不深思,那流畅的笔触、那朴实的语言、那发自内心的感想,流露的是一种深情,一种对教育的深情,一种对学生的深情,一种毫不掩饰的欢乐和幸福,如果问我,这些书让我学到了什么,最大的收获——它们促进了我的成长。
一、“遇事商量”
魏书生不只一次地说过“也许我其他方面不如一般人,但有一条是胜过他们的,就是遇事商量。”他有一句口头禅就是:“商量商量”。的确,这“商量商量”,就是一般人可以想到但却难以做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做领导的,总是命令下属去完成什么,做教师的,总是指挥学生去从事什么,做家长的,总是强求子女去服从什么。命令也好,指挥也好,强求也好,其中不乏正确的因素,但殊不如人这个万物之灵的心理是复杂异常的,弄得不好,你命令,他要抗命,你指挥,他要逆行,你强求,他要反抗,但是,如果我们改换一下工作方式,对人平等,遇事商量,于是,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心的琴弦就会和鸣,情的声波就会共振。由此看来,“商量商量”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法。
为什么“商量商量”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商量就是平等、商量就是尊重、商量就是沟通。
看了魏书生与学生商量的案例后,出乎我的意料,商量这一方法的结果比以往的“独裁制”效果好很多,商量让他拥有了8位得力的班委,他们也在的’老师带动下学会了与彼此商量,处理在班主任不在的情况下比较棘手的问题;商量让他获得了很多“捣蛋包”学生的信任,在与他们的商量中学生自己找到了自己进步的起点,看到了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寻到了自己进步的理由。
商量应该是师生之间的情感润滑剂,会让教师的脾气不再暴躁,会让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慢慢拉近,会让班级的管理越来越井然有序。
二、“道德长跑”
青年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所教的学生没有作文本,他也从来不批改作文,而是利用日记,领着学生开展“道德长跑”,这条经验实在是值得借鉴的。
关于“道德长跑”,还是魏书生老师论述精辟。他说:“一个人坚持长跑,数年如一日,身体一定健康。能不能有那样一件事,数年如一日地去做,使得心灵上也逐渐健康起来呢?我觉得写日记就有这种作用,绝大部分心理正常的人写日记时都说心里话,说真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绝大部分人写日记一般都劝自己上进,助人改过。绝大部分都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歌颂心灵美的人,歌颂美好的事,这便起到了教人爱美的作用。”
而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天天要学生写日记却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几乎很少学生可以有时间写教师布置的日记,而对自己的总结又是必须的,为此,我们班建立了“随意本”,每两个星期让学生对自己本两周的各方面进行总评,肯定自己的努力,承认自己的不足,除此,学生可以在里面自由的书写,内容随意,字数随意。这样我也有时间在这个本子里与学生很好的沟通,与他们探讨学习的意义,生活的真谛,以及与家人、同学怎样相处等他们需要指点的问题。慢慢的,我发现,学生的书写内容越来越广,字数越来越多,语言也越来越亲近。我想我会把这个随意本一直延续到他们毕业,这应该可以做为一本最好的同学录,也是他们的成长记录。
三、“心理病历”
魏书生与学生之间的故事,让我坚定了一个认识,虽然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然而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情感的主动发展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
以前,我很少让学生写检查,认为那是徒劳,总是按自己的意愿去说服教育学生,后来,我效仿魏书生的方法,让学生以病历或作文的形式写检查,让学生对所犯错误进行自主分析、点评,并附之以努力方向,对写的好的还可以全班范读,对其分析能力、文笔大加赞赏,这个方法尊重的学生的人格、尊重了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在犯错之时不仅认识到问题的所在,还得到老师的认可,使其在快乐中主动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读魏书生的书,不一定非得照搬他的具体做法和措施,我敢说,如果照搬他的方法,效果不一定好,而且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时间不同,环境不同,个人魅力也不同,读他的书,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精神,他给予每一位学生的关怀是永远值得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学习和效仿的,这让我慢慢感悟到了教师职业的根本道德,从而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