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碰撞板书教案(范文模版)
内江师范学院微格教学教案(板书)
碰 撞
一、碰撞的特点
1.相互作用时间短 2.相互作用力大 3.作用力是变力
二、研究碰撞的方法
1.用牛二定律行吗?为什么?
因为碰撞受力是变力
2.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定律一般式:MV1+mV2=MV1+mV2’…(1)3.碰撞过程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
1/2m1v12=1/2m1v1’2+1/2m2v2’2 ……(2)
所以,研究碰撞的方法一般是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结合使用。
四、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1.弹性碰撞
a.定义:如果碰撞后两个物体完全恢复了碰撞前的形状,则这种碰撞没有机械能损失,碰撞前后系统机械能相等,这种碰撞叫做弹性碰撞。b.应用
只讨论一个运动物体撞击静止物体时的情况,即(1)式中v2为零的情况,得出:
’ MV1=MV1+mV2’ ……(3)1/2m1v12=1/2m1v1’2+1/2m2v2’2
……(4)
将(3)式和(4)联立求解得出:
v1=(m1-m2)v1/(m1+m2)v2=2m1v1/(m1+m2)’’
’ 讨论:① v
m
当m1=m2时 ’1=0 v’2=v1
说明发生了速度互换现象 ②当m1>>m2时 1-m2≈m1 , m1+m2≈m1 v’1= v1
v’2=2v1
说明了碰撞后第一个物体的速度没有改变,而第二个物体以2v1的速度被撞出去。③当m1< m1-m2≈-m2 , m1+m2≈m2 ’ v1=-v1 v’ 2=0 说明了碰撞以后第一个物体被撞了会去。以原来的速率向相反方向运动,而第二个物体仍然静止。 五、正碰和斜碰 1.正碰:一个运动的球与一静止的球碰撞,碰撞之前球的运动速度与 两球心的连线在同一直线上,碰撞之后两球的速度仍会沿着这条直线。 2.斜碰:一个运动的球与一静止的球碰撞,碰撞之前球的运动速度与两球心的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碰撞后两球的速度都会偏离原来两球的连线。 碰 撞 一.目的要求 1.用对心碰撞特例检验动量守恒定律; 2.了解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条件; 3.熟练地使用气垫导轨及数字毫秒计。 二.原理 1.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指出:若一个物体系所受合外力为零,则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若物体系所受合外力在某个方向的分量为零,则此物体系的总动量在该方向的分量守恒。 设在平直导轨上,两个滑块作对心碰撞,若忽略空气阻力,则在水平方向上就满足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即碰撞前后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m1u1m2u2m1v1m2v2(6.1)其中,u1、u2和v1、v2分别为滑块m1、m2在碰撞前后的速度。若分别测出式(6.1)中各量,且等式左右两边相等,则动量守恒定律得以验证。 2.碰撞后的动能损失 只要满足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不论弹性碰撞还是非弹性碰撞,总动量都将守恒。但对动能在碰撞过程中是否守恒,还将与碰撞的性质有关。碰撞的性质通常用恢复系数e表达: ev2v1 (6.2)u1u2式(6.2)中,v2v1为两物体碰撞后相互分离的相对速度,u1u2则为碰撞前彼此接近的相对速度。 (1)若相互碰撞的物体为弹性材料,碰撞后物体的形变得以完全恢复,则物体系的总动能不变,碰撞后两物体的相对速度等于碰撞前两物体的相对速度,即v2v1u1u2,于是e1,这类碰撞称为完全弹性碰撞。 (2)若碰撞物体具有一定的塑性,碰撞后尚有部分形变残留,则物体系的总动能有所损耗,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碰撞后两物体的相对速度小于碰撞前的相对速度,即0v2v1u1u2于是,0e1,这类碰撞称为非弹性碰撞。 (3)碰撞后两物体的相对速度为零,即v2v10或v2v1v,两物体粘在一起以后以相同速度继续运动,此时e0,物体系的总动能损失最大,这类碰撞称为完全非弹性碰撞,它是非弹性碰撞的一种特殊情况。 三类碰撞过程中总动量均守恒,但总动能却有不同情况。由式(6.1)和(6.2)可求碰撞后的动能损失 Ek(1/2)m1m21e2u1u2/m1m2。①对于完全弹性碰撞,因 2e1,故Ek0,即无动能损失,或曰动能守恒。②对于完全非弹性碰撞,因e0,故: EkEkM,即,动能损失最大。③对于非完全弹性碰撞,因0e1,故动能损失介于二者之间,即:0EkEkM。 3.m1m2m,且u20的特定条件下,两滑块的对心碰撞。 (1)对完全弹性碰撞,e1,式(6.1)和(6.2)的解为 v10(6.3)v2u1由式(6.3)可知,当两滑块质量相等,且第二滑块处于静止时,发生完全弹性碰撞的结果,使第一滑块静止下来,而第二滑块完全具有第一滑块碰撞前的速度,“接力式”地向前运动。若即动能亦守恒。 以上讨论是理想化的模型。若两滑块质量不严格相等、两挡光物的有效遮光宽度s1及式(6.3)得到验证,则说明完全弹性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且e1,Ek0,s2也不严格相等,则碰撞前后的动量百分差E1为: E1动能百分差E2为: E2P2P1P1m2s2t11(6.4)m1s1t22m2s2t121(6.5)22m1s1t2Ek2Ek1Ek1若E1及E2在其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则说明上述结论成立。 (2)对于完全非弹性碰撞,式(6.1)和(6.2)的解为: v1v2vu(6.6)2若式(6.6)得证,则说明完全非弹性碰撞动量守恒,且e0,其动能损失最大,约为50%。 s1。同样可求得其动考虑到完全非弹性碰撞时可采用同一挡光物遮光,即有:s2及E2分别为: 量和动能百分差E1m2t1P2P11 E1mt1(6.7)P1122Ek1m2t1'Ek E21mt'1(6.8)1Ek12显然,其动能损失的百分误差则为: 2m2t1 E211 (6.9)mt12及E在其实验误差范围内,则说明上述结论成立。若E1三.仪器用品 气垫导轨及附件(包括滑块及挡光框各一对),数字毫秒计、物理天平及游标卡尺等。四.实验内容 1.用动态法调平导轨,使滑块在选定的运动方向上做匀速运动,以保证碰撞时合外力为零的条件(参阅附录2); 2.用物理天平校验两滑块(连同挡光物)的质量m1及m2; 2; 3.用游标卡尺测出两挡光物的有效遮光宽度s1、s2及s1 4.在m1m2m的条件下,测完全弹性和完全非弹性碰撞前后两滑块各自通过光电、t2。门一及二的时间t1、t2及t1五.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气垫导轨操作规则(见附录2),维护气垫导轨; 2.实验中应保证u20的条件,为此,在第一滑块未到达之前,先用手轻扶滑块(2),待滑块(1)即将与(2)碰撞之前再放手,且放手时不应给滑块以初始速度; 3.给滑块(1)速度时要平稳,不应使滑块产生摆动;挡光框平面应与滑块运动方向一致,且其遮光边缘应与滑块运动方向垂直; 4.严格遵守物理天平的操作规则; 5.挡光框与滑块之间应固定牢固,防止碰撞时相对位置改变,影响测量精度。六.考查题 1.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实验操作中应如何保证之? 2.完全非弹性碰撞中,要求碰撞前后选用同一挡光框遮光有什么好处?实验操作中如何实现? 3.既然导轨已调平,为什么实验操作中还要用手扶住滑块(2)?手扶滑块时应注意什么? 4.滑块(2)距光电门(2)近些好还是远些好?两光电门间近些好还是远些好?为什么? 高中物理 (2)质量为m的物块A以速度v与质量同为m静止的物块B发生正碰后粘在一起共同运动,试求它们共同运动的速度以及碰撞前后系统动能的大小。 4.引出概念: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明确弹性碰撞过程机械能守恒,完全非弹性碰撞机械能损失最厉害,是非弹性碰撞的极端情况。 二、理论分析、实验验证,寻找规律 1.建立模型: 质量为的m1小球A以速度去对心正碰质量为m2静止的B球,已知两球在碰撞过程中无能量损失,试求碰后两球的速度v1和v2 2.分析计算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求解: 3.讨论: (1)若m1=m2,则V1=0,V2=V0(等大的钢球相碰)(2)若m1>m2,则V1>0,V2>0(3)若m1»m2,则V1≈V0,V2≈2V(等大的钢球碰乒乓球)(4)若m1 (5)若m1«m2,则V1≈-V0,V2≈0(等大的乒乓球碰钢球) 三、自主阅读、归纳推广,总结规律 1.学生阅读课本“对碰撞和非对心碰撞”和“散射”部分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2)非对心碰撞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吗?(3)非对心碰撞有可能是弹性碰撞吗? (4)散射是碰撞现象吗?散射和宏观物体的碰撞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从速度和动量矢量性的角度解决P20“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3.引导学生总结碰撞现象的一般规律。(1)碰撞过程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2)碰撞过程机械能不能增加,要么不变或者要么减少。(3)碰撞要符合客观实际。 碰前:后面的小球1要追得上前面的小球2,要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碰后:如果两球同向: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四、针对训练,巩固知识,深化规律 1.课本“思考与练习” 4.两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沿同一直线运动,B球在前,A球在后,已知MA=1㎏, MB=2㎏,VA=6m/s,VB=2m/s。则当A、B碰撞后,A、B两球的速度可能是: A、VA1=5m/s,VB1=2.5m/s B、VA1=2m/s,VB1=4m/s C、VA1=-4m/s,VB1=7m/s D、VA1=7m/s,VB1=1.5m/s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碰撞的相关问题,知道碰撞的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且瞬间没有位移。根据碰撞前后有无机械能损失把碰撞分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根据碰撞前速度与球心连线的关系把碰撞分为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不管哪种碰撞类型,它们都要遵循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不增加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 七、作业布置 1.阅读课后“科学足迹”内容,了解碰撞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中的贡献。2.思考与练习中 《丰碑》教案及板书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500) 万泽波 邮箱:wanzebo1978@sohu.com 阅读目标 1、理解人物形象和他身上体现出的无私奉献、忘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2、理解小说贯穿的感情线索。 3、理解和掌握小说悬念的设置。课型:拓展阅读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把黑板上的这首诗齐读一遍。开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崕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描写什么的?诗的题目是什么呢? 明确:毛泽东《七律·长征》。(板书诗题)是描写长征的。对于长征,大家通过学习历史,观看影视作品,也有所了解。红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和福建出发,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军二万五千里,在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人类的奇迹,也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创造了条件。1935年10月红军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自从红军创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奇迹后,描写红军长征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大家回忆一下,在以前都学过哪些关于长征的课文? 明确:《飞夺泸定桥》、《三人行》等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红军长征的小说《丰碑》。这篇小说和这首诗中都写到了雪,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 (二)学习课文(1)检查预习 这篇小说比较短小、简洁,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要以同学们自己学习为主。课前曾布置大家预习课文。要求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哪一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划分和概括。(抽问,同时完成板书情节部分) 明确:开端:(1-3)交代环境背景,引出将军担心。 发展:(4-10)一名老战士冻死,将军要找军需处长。高潮:(11-12)将军得知死者是军需处长,态度变化。结局:(13-14)将军坚信革命定会胜利,率领部队继续前进。(2)学习课文 现在请大家把书翻到88页,看思考和练习2,把将军心情变化的词语按顺序填好,并在课文中划出相对应的语句。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明确:抽问。板书。 开端部分,将军是担心。队伍的素质怎么样?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为什么担心?环境恶劣,装备差,任务重。 发展部分,将军心情先是着急,5段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为什么着急?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多逗留一分钟也就意味着多一分危险。 接着听到冻死人的消息,见到老战士死的情景,将军是愤怒,将军的脸上顿时„„十分可怕。“——听见没有„„”„„还是由于怒。为什么将军愤怒呢?军需处长失职,将军生气。 高潮部分,当得知死者是军需处长时,将军非常震惊,12段的1、2句。为什么震惊呢?出乎意料。将军在这一分钟里想了什么呢?自己对军需处长的误解,对他的敬佩,队伍的前途„„ 而后便对军需处长产生了敬佩之情,12段的3、4句。为什么产生敬佩之情呢?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感动了将军。 结局部分,将军担心消失,信心坚定,率领部队前进,14段的描写。为什么将军的心情坚定了呢?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必将鼓舞队伍的士气,这样的队伍一定会战无不胜的。(完成板书心情部分) 现在大家看一下,这篇小说是通过什么来贯穿情节的?也就是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就是以将军心情的变化作为一条感情线索来贯穿情节的。那么作者在通过这条感情线索贯穿情节的时候,还采用了什么技巧?大家考虑一下,我们为什么喜欢看侦探小说和推理小说。它们是通过什么来抓住读者的心理的? 明确:设置悬念。 小组讨论一下文中设置了哪几个悬念?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解除的? 明确: 文章开端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恶劣环境,(找出环境描写,让学生读一下)环境恶劣,装备差,任务艰巨,面对这个情况,将军非常担心。这种担心,既构成了小说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起点,也形成了小说的悬念。能不能完成任务?这个悬念的解除是在结局部分14段。(让同学读一下,同时板书。) 文章发展部分,听到冻死人的消息,死者是谁?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又产生了一个悬念。解除是在高潮部分11段,有人说死者是军需处长。 我们在学习《滑台轶事》的时候了解了什么是悬念和设置悬念的二种方法。分别是哪二种? 明确:抑制法和间隔法。 你认为本文制造悬念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呢?抽问。明确:抑制法。 作用:增强读者的期待心理,激发读者对故事发展的关切; 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作品产生一种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 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本文和《滑台轶事》在悬念设置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采用抑制法,上文采用间隔法和抑制法;本文是大悬念套小悬念,上文是连续设置几个悬念,使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学习《丰碑》这篇小说,重点是掌握悬念的设置,文章采用抑制法设置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理。大家在写文章时,也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读一下英国的侦探小说,比如《福尔莫斯探案集》,或者是日本的推理小说。 现在,想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旁白、将军、警卫员和战士)让大家感受将军心情的变化。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同时,思考小说为什么题目名为“丰碑”?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题义,将这句话找出来。 明确:评价朗诵同学,指出优点和不足,声音,感情,语气。(抽问)为什么小说题目为“丰碑”? “丰碑”本义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小说塑造了一位革命先烈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以“丰碑”歌颂了他忘我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大家思考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是不是将军?作品的主要人物不是以作品中人物出场次数和描写笔墨的多少为标准,而是以是否能体现出文章主题为依据。因此,本文中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 13段一语双关,点明了题意。 课文讲完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课下提也可以。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思考,勇于提问。 (三)布置作业 大家齐读一下课文第8段。 这里描写了军需处长冻死后的情景。请大家在随笔本上写一篇小作文。要求进行合理想象,描写一下军需处长冻死前发生的事情。 (先将此诗抄送在黑板上)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崕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丰碑》板书: 丰 碑 情 节 线索 一、开端(1—3) 担心 二、发展(4—10) 着急 愤怒 三、高潮(11—12) 震惊 悬念② 悬念① 敬佩 四、结局(13—14) 坚定 (心情) 思路:先提情节,再看线索,后讲悬念。 愚公移山 教案和板书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听赞扬愚公的歌。 学生欣赏美妙的乐曲。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强调生字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第一课时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chen 叟(sou) 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听示范朗读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6.教师总结有关知识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始一反焉 “反”通“返” 汝之不惠 “惠”通“慧” 亡以应 “亡”通“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厝”通“措” (2)虚词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且”的用法 汝 1、副词,“将”:年且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3.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5)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3、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且焉置土石? 4、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6)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 二、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三、探究讨论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年老体弱山高且大人力微薄路途简单 4、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愚公、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智叟。 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 5、这些人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智叟的讥讽: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妻子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对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态有什么不同? 妻子担心、想办法 智叟讥讽、嘲笑、阻止 7、愚公及其家人如何回答其妻献疑?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8、愚公怎样反驳智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第二课时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9、移山的结果怎样? 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10、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1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1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1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一定能够胜利。人定胜天 14、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四、深入探究 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工具简陋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敢于斗争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五、课外拓展 展开课堂辩论。你对愚公移山有什么特别的看法?或者你能否帮助愚公,想一个更好的方法? 六、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痛感迂塞之苦 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知移山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山不愚 深明可移之理第二篇:高一物理碰撞教案
第三篇:高中物理3-5碰撞教案
第四篇:丰碑教案及板书
第五篇:愚公移山 教案和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