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点和位移》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0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质点和位移》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质点和位移》教学设计》。

第一篇:《质点和位移》教学设计

质点和位移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大量实例,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抓住主要矛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并能说出质点的概念,会确定怎样运动的物体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2.通过大量实例和问题,每一个学生都会确定位移并会计算位移.3.通过对位移的学习,明确“像位移一样的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对矢量的更重要的性质将随着后面的学习而深入理解.过程与方法

通过老师或学生做演示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解释现象并从中提炼出知识,形成概念;会计算位移并能体会到位移的矢量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组合作学习能让每个同学体会到责任和义务以及尊重,学会从别人那里学到长处并体会欣赏别人和帮助别人的乐趣,学会倾听,为学生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点滴积累.二、教学重点 1.理想化的模型——质点.2.位移.三、教学难点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演示弹簧振子

2.老师从某位置走到另一位置

提示同学们注意观察并分析弹簧振子及老师的运动性质,怎样描述和确定研究对象的位置.[学生活动]

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找两个小组的两三位同学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性质并确定出他的位置,让其他同学补充完整.让学生的描述在多方努力的情况下尽量严谨,会用确定坐标系的方法表示出研究对象的位置.推进新课

[教师活动]在研究老师的运动的时候,通常说的老师的位置在哪,同学们是以老师的哪个部位来衡量的呢?(脚还是头?)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以老师的整体或任何一个部分为研究对象都可以,因为老师的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一样.对质点概念的形成,提出最初步的印象.[教师活动]

1.接着研究纸飞机的运动.2.观察陀螺的运动.提示学生分析纸飞机、陀螺的运动情况,会确定它们的位置,讨论纸飞机的各个部分运动是否相同.[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如果研究纸飞机飞行的路径很长的时候可以忽略各部分的差异,如果路线较短,则不可忽略各部分的差异;陀螺运动分析.得出一般平动或可以忽略自转影响的情况下,物体可以看成质点.一、质点: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物体之间的距离比物体大得多时

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比地球直径大得多,因自转引起地球各部分运动的差异对我们研究的问题不起主要作用,因而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状,把它当作质点.然而研究地球上昼夜交替时要考虑地球自转,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所以所谓的“大小”是相对要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而言的.物体的运动为平动时

此时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它的任何一点的运动都可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教师活动] 1.任意抛出乒乓球.2.再抛纸飞机.3.以学生自己从起床开始一天的运动为例表示物体的位置.方法引导

提示:已经可以确定出研究对象的位置,怎样表示出来呢?是用路径好还是用直线好?最好把方向、远近都表示出来.[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得出比较全面的概念,老师明确:位移、矢量.二、位移:在物理学中采用位移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位移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注意:先得出位移的概念,然后再给它加个“矢量”帽子,明确矢量和标量的区别和联系.教师精讲

关于位移要弄清以下几点:“位置”在几何图上对应的是点,位移就是针对始末这两个位置而言的,它与路径无关.位移具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直线长度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大小,直线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路程:物体(质点)运动过程中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叫路程.很明显: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路程是沿质点运动轨迹计算的实际长度,与路径有关.由此可见位移与路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教师精讲

[位移和路程的关系](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总是正值.(2)位移和路程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做直线直进运动,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位移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有了位移就可以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今后要讲的速度、加速度、功等都是建立在位移的基础上的.路程是建立在路径的基础上的.路径就是物体运动的轨迹,我们通常将物体运动分类就是以运动轨迹为依据的.矢量和标量

标量是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以及我们学过的功等.与它相对应的是矢量,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力、位移、速度、冲量、动量等等.[例题剖析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凡是轻小的物体都可看作质点

B.物体的运动规律是确定的,与参考系的选取无关 C.物体的位置确定,则位置坐标是确定的 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教师精讲

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与物体的大小无关,A不正确.物体的运动规律是相对参考系而言的,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如果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描述的运动规律是不同的,B不正确.只有先确定坐标原点,才能确定某点的位置坐标,C不正确.由以上分析得D正确.答案:D [例题剖析2]下列情况的物体,哪些情况可将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A.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推力推它,木箱可绕下面的箱角转动 B.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在木箱高的中点处用水平推力推它,木箱在地面上滑动 C.做花样滑冰的运动员 D.研究钟表的时针转动的情况 教师精讲

如果物体的大小、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次要因素,可忽略不计,该物体就可看作质点.A项中箱子的转动,B项中花样滑冰运动员,有着不可忽略的旋转等动作,身体各部分运动情况完全不同,所以不能看作质点.同理,钟表的时针转动也不能当作质点.B项中箱子平动,可视作质点,故B项正确.点评:质点作为学生在高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模型,让学生仔细体会,只要把握问题的实质,一般不会很难.课堂小结

一、质点: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二、位移:在物理学中采用位移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位移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三、位移和路程的关系(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总是正值.(2)位移和路程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做直线直进运动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板书设计

一、质点: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二、位移:在物理学中采用位移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位移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三、位移和路程的关系(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总是正值.(2)位移和路程的联系

第二篇:高一 质点 时间与位移 教案

1.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教学目标】

(1)理解质点的概念;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与运动的关系;

(3)能正确的分析和建立参考系。【教学重点】

质点的概念、参考系的选取、坐标系的建立。【教学难点】

实际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质点参考系 坐标系

(一)主要内容

1、机械运动

(1)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巨大的天体,还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物体和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1.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2、质点没有体积,因而质点是不可能转动的。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化为质点。

3、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如果在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质点。

(3)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想化物理模型。

(二)问题与讨论

(1)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吗?(无关)

(2)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可以)要研究这辆汽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不能)

(3)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质点吗?(作为整体研究时才可以)

例1 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质点(ACD)

A.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

B.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的运动情况的车轮

C.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

D.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

课堂训练:

(1)下述情况中的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是(ACD)

A.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

B.研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

C.研究手榴弹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

D.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2)下列各种情况中,可以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的是(CD)

A.研究小木块的翻倒过程

B.研究从桥上通过的一列队伍

C.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的木箱

D.汽车后轮,在研究牵引力来源的时

3、参考系

(1)定义: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择另外的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考系。一个物体一旦被选做参考系就必须认为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例2:人坐在运动的火车中,以窗外树木为参考系,人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考系,人是静止的。

(3)参考系的选择: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选取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使之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的简单。在不说明参考系的情况下,通常应认为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的。

(4)绝对参考系和相对参考系:(看书)

例3:对于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

A.参考系必须选择地面

B.研究物体的运动,参考系选择任意物体其运动情况是一样的 C.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D.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考系

课堂训练:(1)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考系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考系是运动的,那么以乙物体为参考系,丙是(B)

A.一定是静止的B.一定是运动的C.有可能是静止的或运动的D.无法判断

(2)关于机械运动和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

A.研究和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定参照物

B.由于运动是绝对的,描述运动时,无需选定参照物 C.一定要选固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D.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地球为参照物

4、坐标系

(1)坐标系的建立:如果物体做直线运动,为了定量的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可以以这条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

5、科学漫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1.2 时间和位移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及区别,知道在实验中测量时间的方法;

(2)掌握位移的概念,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3)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4)知道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的关系。

【教学重点】

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和区别;位移的矢量性、概念。【教学难点】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教学过程】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

1、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和时间间隔可以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时间轴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个不同的时刻,时间轴上一段线段表示的是一段时间间隔(画出一个时间轴加以说明)。

(2)在学校实验室里常用秒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的方法测量时间。

例1:下列说法中指的是时间的有ACEF,指的是时刻的有BDG。

A.第5秒内 B.第6秒初 C.前2秒内 D.3秒末

E.最后一秒内 F.第三个2秒 G.第五个1秒的时间中点。

课堂训练:

(1)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物体在5s时就是指物体在5s末时,指的是时刻

B.物体在5s时就是指物体在5s初时,指的是时刻

C.物体在5s内就是指物体在4s末到5s末的这1s时间

D.物体在第5s内就是指物体在4s末到5s末的这1s的时间

2、路程和位移

(1)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2)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3)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4)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无往返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

例2:中学的垒球场的内场是一个边长为16.77m的正方形,在它的四个角分别设本垒和一、二、三垒.一位球员击球后,由本垒经一垒、一垒二垒跑到三垒,他运动的路程是多大?位移是多大?位移的方向如何?

课堂训练: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B)

A.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相同,则它们的位移的大小也一定相同

B.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同,但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可能相同

C.一个物体在某一运动中,位移大小可能大于所通过的路程

D.若物体做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2)如图甲,一根细长的弹簧系着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桌面上,手握小球把弹簧拉长,放手后小球便左右来回运动,B为小球向右到达的最远位置,小球向右经过中间位置O时开始计时,其经过各点的时刻如图乙所示。若测得OA=OC=7cm,AB=3cm,则自0时刻开始:

A.0.2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7cm,方向向右,经过的路程是7cm B.0.6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7cm,方向向右,经过的路程是13cm

C.0.8s 内小球发生的位移是0,经过的路程是20cm

D.1.0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7cm,方向向左,经过的路程是27cm

(3)关于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

A.质点的位移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B.路程就是质点运动时实际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C.任何质点只要做直线运动,其位移的大小就和路程相等

D.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因而位移不可能和路程相等

(4)下列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正确的是(C)

A.位移就是路程

B.位移的大小永远不等于路程

C.若物体作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D.位移是矢量,有大小而无方向,路程是标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5)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运动的方向

B.路程是标量,也是位移的大小

C.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其位移的大小

D.位移的数值一定不会比路程大

(6)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C)

A.位移和路程的大小总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B.位移描述的是直线运动,路程描述的是曲线运动

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路径

D.运动物体的路程总大于位移

3、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在直线运动中,两点的位置坐标之差值就表示物体的位移。

1.2 时间和位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且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教学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变速直线运动s-t图象。【教学难点】 s-t图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该是“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面位移相等”的运动,现实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几乎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其特点是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即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关系。

2、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其图象为曲线。

(3)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不是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例1: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关于物体运动的以下描述正确的是(C)

A.只要每分钟的位移大小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匀速直线运动 B.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物体不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 C.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变速直线运动

D.无论是匀速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都跟运动时间成正比

3、位移--时间图象(s-t图)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移所用的时间。

4、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发生某段位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或某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倾斜直线则表示其作匀速直线运动。

(2)s-t图象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斜率(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3)s-t图象中直线倾斜方式(方向)不同,意味着两直线运动方向相反(4)s-t图象中,两物体图象在某时刻相交表示在该时刻相遇。(5)s-t图象若平行于t轴,则表示物体静止。

(6)s-t图象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7)s-t图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5、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为曲线

6、图象的应用:

(1)求各时刻质点的位移和发生某一位移对应时间;

(2)求速度;

(3)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例2:某同学以一定速度去同学家送一本书,停留一会儿后,又以相同的速率沿原路返回家,图3中哪个图线可以粗略地表示他的运动状态(B)

例3: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相对于同一原点运动的s-t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在0-t2时间内甲和乙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甲、乙运动的出发点相距S1

C.乙比甲早出发t1时间

D.乙运动的速率大于甲运动的速率

例4:如图所示为A、B、C三个物体作直线运动的s-t图。由图可知:B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A C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三个物体运动的总路程分别是14m,10m,10m。

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B)

A.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B.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是不变的 C.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2)关于质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图线代表质点运动的轨迹

B.图线的长度代表质点的路程

C.图象是一条直线,其长度表示质点的位移大小,每一点代表质点的位置

D.利用s-t图象可知质点任意时间内的位移,发生任意位移所用的时间

(3)如图所示,是A、B两质点沿同一条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由图可知(AD)

A.质点A前2s内的位移是1m B.质点B第1s内的位移是2m

C.质点A、B在8s内的位移大小相等

D.质点A、B在4s末相遇

课后作业:

(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作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AC)

A.甲、乙两质点在1s末时相遇

B.甲、乙两质点在1s末时的速度大小相等

C.甲、乙两质点在第1s内反方向运

D.在第1s内甲质点的速率比乙质点的速率要大

第三篇:2.2《质点和位移》教案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动,我们就可以得到如图2-12所示的投篮时的篮球运动,用这样的方法研究篮球的运动,虽然得到的结果并不是篮球真实运动,但是由于抓住了影响篮球运动的主要因素,忽略的只是一些无关的或者次要的因素,这个结果还是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篮球的运动情况。

二、质点

像上面研究篮球的运动一样,在探究物理问题时,为了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时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等因素,把物体简化成为一个具有质量的点,或者说用一个具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物理学上,把这种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板书:

一、质点

1、定义:不考虑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 2、理想化模型

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质点不是真实的物体,是人们为了使实际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化模型。引入理想化模型,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尽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物理学上经常用到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抽象。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可见,引入质点是为了使物体的位置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使物体的复杂运动转化成点的运动。

3、质点简化的条件

教师进一步提问:问题3:质点没有大小,是不是运动物体越小就可以视为质点,而物体越大就不能视为质点呢?一个物体某些情况下可视为质点,是否就总可以视为质点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呢?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关于

一个物体能否抽象成质点,并不是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大小,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①平动的物体一般可以看作质点

同学们看,比如装有粉笔的粉笔盒在桌面上平动时,由于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可以用一个点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物体的大小、形状就无关紧要了,可以把整个物体当质点。

②有转动但转动为次要因素

例如:我们前面研究篮球的例子时,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篮球在空中的整体运动情况,篮球自身的转动是次要因素,就可以忽略篮球的自转,将其看成是质点。

再如:乒乓球旋转对球的运动的较大的影响,运动员在发球、击球时都要考虑,就不能把乒乓球简单看作质点。

所以我们可以把前面这两点概括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可以看成质点的一个基本依据:该问题着重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是物体的转动。

例如: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运动的时候,就可以把汽车当作质点。当然,假如我们需要研究汽车轮胎的运动,由于轮胎上各部分运动情况不相同,那就不能把它看作质点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或者该问题着重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是物体的转动。当然这只是基本的依据,在具体问题中我们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物理学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必须从实际出发,撇开不考虑的(只能是与当前考察无关的因素),和对当前考察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

要注意的是:同一物体在不同情况下有时可看质点,有时不可以看作质点。研究地球公转时,尽管地球直径为

km,而且本身在自转,但由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

km,因而就地球相对太阳的公转来说,地球的大小和自转可以忽略不计,这时我们就可以把地球看作质点;但是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的大小和形状等是影响研究问题的重要因素,这是就不能把地球看作质点。书上讨论与交流:

沿一个方向推动桌面上的书本,如果测量书本移动的距离,是否可以将书本视为质点,为什么?可以,因为这个时候书本上的每一个点通过的位移都是相等的。

如果测定书本经过桌面A点所需要的时间,是否可以将书本视为质点,为什么?不可以

问题与讨论

(1)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吗?(无关)

思考:质点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吗?

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可以)要研究这辆汽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不能)

(3)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质点吗?(作为整体研究时才可以)例1 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质点(ACD)

A.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

B.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的运动情况的车轮

C.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

D.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 [例题剖析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凡是轻小的物体都可看作质点

B.物体的运动规律是确定的,与参考系的选取无关 C.物体的位置确定,则位置坐标是确定的

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教师精讲

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与物体的大小无关,A不正确.物体的运动规律是相对参考系而言的,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如果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描述的运动规律是不同的,B不正确.只有先确定坐标原点,才能确定某点的位置坐标,C不正确.由以上分析得D正确.[例题剖析2]下列情况的物体,哪些情况可将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A.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推力推它,木箱可绕下面的箱角转动 B.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在木箱高的中点处用水平推力推它,木箱在地面上滑动 C.做花样滑冰的运动员 D.研究钟表的时针转动的情况 教师精讲

如果物体的大小、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次要因素,可忽略不计,该物体就可看作质点.A项中箱子的转动,B项中花样滑冰运动员,有着不可忽略的旋转等动作,身体各部分运动情况完全不同,所以不能看作质点.同理,钟表的时针转动也不能当作质点.B项中箱子平动,可视作质点,故B项正确.二、位移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质点的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位移的知识。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用路程描述物体的运动。比如,这是A地,这是B地,两个人分别沿这两条不同的途径从A地到达B地,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人经过的路程相同吗?位置变化相同吗?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所走的路程不同,但是其位置的最终变化都是相同的,都是从A处到达B处。

又如:都从A处出发,经过了相同的路程,但是一个人到达B处,一个人到达C处,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人经过的路程相同吗?位置变化相同吗?

两个人走的路程相同,但是最终到达的位置却不同。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许多问题如果仅用路程能不能很好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采用路程很难描述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情况,路程与位置变化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了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必须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就叫做位移,板书:

二、位移

1、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2、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位移是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位移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位移的大小等于起点至终点的直线距离,位移的方向从起点指向终点。3、矢量和标量

学到这里我们发现,在物理学中,有一类物理量只用大小就能描述,如物体的质量,另一类物理量,不仅要用大小还要同时指明方向才能描述,如位移等。为了区别这两类物理量,人们把像质量、时间、长度、能量、温度这样用大小就能描述的物理量叫做标量。把像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我们以后会进一步学习矢量。板书:(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位移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对于沿直线运动的物体,我们可以借助一维坐标系,利用位移来描述其位置的变化。例如,一辆小车从x1位置运动到x2位置,根据位移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他的位移是从x1指向 x2的有向线段,位移就是这一段,那这时候位移的方向呢?是不是由x1位置直线x2位置,来,我们标上箭头。那位移怎么求呢?用物体运动后的位置坐标减去运动前的位置坐标,即物体的位移为S=x2-x1.下面我们用具体的数值来计算位移。如图2-17,红色小车从1m的位置运动到4m位置的这段运动的位移该怎么求呢?

同样的,我们知道这段运动的位移应该是从1m位置指向4m位置的有向线段,这时候位移的方向向正方向,位移s=4-1=3m,因为位移是矢量,在一维坐标系中,位移的正负表示物体位移的方向。如果位移s为正,说明位移的方向和规定的方向相同,如果为负,说明位移的方向和规定的方向相反。下面,请同学们算出蓝色汽车经过的位移,蓝色小车从-1m位置运动到-4m位置,先画出位移,位移应该是从-1m位置指向-4m位置的有向线段,即这一段,s=-4-(-1)=-3。负号表示位移的方向和规定的方向相反,正好与这段有向线段的指向相同,后面的数字3则是表示的是位移的大小。

那我们来总结一下,(1)一维坐标系:sx2x1,x1、x2分别表示物体的初、末位置坐标。若s0表示位移方向和正方向相同,若s0表示位移方向和正方向相反。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二维直角坐标系:如物体从原点O运动到坐标为x3m,y4m的A点,在上面的过程中质点发生的位移是多少?方向如何?

则这一过程位移sx2y232425(m),方向与x轴正方向成arctan53。

4、位移——时间图象

教师向学生指出:我们可以有多种方法来表述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如上述问题中我们用列表的方法表述了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在直线运动中,我们还可以用位移——时间图像来直观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大家看表格2-2,我们这样用位移-时间图像表示出,表格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呢。首先,我们先建立坐标系,以横轴来表示时间,纵轴来表示位移,并标上单位,接着,我们将表格中的个点标出来,最后将图中标出的个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得到的就是位移-时间图像了。它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从初中我们可以读出6秒内任意时间的位移,任意位移的时间,又由于它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我们还可以知道,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总之,位移-时间图像可以很直观的表示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这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吗?不是啊,那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什么呢?注意啦,刚才我们建立的一维坐标表示的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这是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用图象法描述物理现象及其规律,形象直观,它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将会接触到更多的图象知识。板书4、s-t图像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s-t图象,简称位移图象。(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 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思考:

1、一个400米跑道,运动员在这个跑道上跑了两圈。求运动员跑过的路程和发生的位移各是多少?

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位置”在几何图上对应的是点,位移就是针对始末这两个位置而言的,它与路径就是物体运动的轨迹无关.路程:物体(质点)运动过程中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叫路程.与路径有关

(2)位移具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直线长度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大小,直线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很明显: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路程是沿质点运动轨迹计算的实际长度,与路径有关.由此可见位移与路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

教师设疑:一般情况下,路程与位移大小不同,那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呢? 学生列举生活实例,并讨论交流。结论: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两者才相等。①位移是从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方向的线段,而路程是指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②位移与运动的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运动的路径有关; ③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

④一般情况下路程与位移的大小不相等,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两者才相等。课堂小结

一、质点: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43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二、位移:在物理学中采用位移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位移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三、位移和路程的关系(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总是正值.(2)位移和路程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做直线直进运动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P21作业2,3,4,5。

§2.1 质点和位移

一、质点

1、定义: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2、理想化模型

3、条件

①平动的物体一般可以看作质点 ②有转动但转动为次要因素

③所研究问题的尺度远远大于物体本身尺度。

二、位移

1、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2、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3、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位移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质量

4、s-t图像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s-t图象,简称位移图象。(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 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5、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

①位移是从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方向的线段,而路程是指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②位移与运动的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运动的路径有关; ③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

④一般情况下路程与位移的大小不相等,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两者才相等。

七、教学反思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四篇:时间和位移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1.2时间和位移

【学习者分析】

本人所在学校属于省级示范学校,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有探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总结、提出并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及实验器材问题。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教材分析】

《时间和位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1章第2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两个重要的知识点:1知道什么是矢量和标量,2会区别位移和路程及时间和时刻。本节内容是对本章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知识点学习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3)初步了解矢量和标量.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2)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2)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重点难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与联系.【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物理难度有所提高,所以在初中与高中物理的转折点上,老师一定要低重心教学,重点把握基础知识。所以采取类比方式进行相关教学。

【教学环节】 一.课题的引入

提问一个走读生,上学是在什么时候离开家的?在路上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走的?什么时候到校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要想清楚的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仅仅只是用上节所学的内容是不够的,还有必要学习一些新的物理量。

二、新课内容

1、时间与时刻

在开始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中,学生离家和到校所对应的是时刻概念。而学生在路上所用的就是时间,即时间间隔,它是指两个时刻之差。

提问:那么对于高中物理中时间与时刻中说到的第几秒、第几秒初、第几秒末、第几秒内、前几秒、前几秒内意义分别应该怎样理解呢?

回答:⑴、第几秒,一般使用是指“时刻”,但也可以是指“时间间隔”(特指1秒种),要根据上下文具体情况来判断。如果含有“第几秒时”的意思,则指“时刻”;如果有“第几秒内”、“第几秒中”、“第几秒间”的意思,则是指具体某一秒钟的“时间间隔”。如“到达第5秒”,是指“第5秒时”、“第5秒末”这一时刻点;如“在第5秒中”,是指这一秒的时间间隔。可以用“第几秒时刻”和“第几秒时间”做区分。

 ⑵、第几秒初、第几秒末指的是“时刻”,与点有关。“第几秒初”和“第几秒末”是指具体某一秒的前后端点(时刻)。第5秒初指的是第5秒(时间间隔)这一秒钟开始的那一点,等同于第4秒末。同样,第5秒末就是第5秒(时间间隔)这一秒钟的最后一点,等同于第6秒初。

⑶、第几秒内、前几秒、前几秒内指的是“时间间隔”,与长度有关。“第5秒内”是第4秒时刻到第5秒时刻之间,时间间隔为1秒;“前3秒内”是0到第3秒(时刻),时间间隔为3秒。“前几秒”和“前几秒内”一样。

说明:“时刻”相当于坐标点,“时间间隔”相当于线段长度,“时刻”就是这线段的端点——用坐标来解释更易理解。“时间间隔”即为常说的“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见下图所示:

(关于时间与时刻的本质概念问题有专门的论著,见下面所列资料)

2、路程与位移

学生活动:

1、在教室内任意选择两个位置作为起始点和终点,请一位学生沿不同的路径从起始点走到终点,然后让其他学生思考回答这位同学在刚才的活动中的位置的变化。

2、根据图1.2-2,让学生指出由北京去重庆,可以选择哪几种交通路线,这些路线有哪些不同点,有什么相同点。

3、指导学生结合插图阅读教材,思考归纳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师小结:

如下图片,质点从空间的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它的位置变化叫做质点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的位移。位移是描述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起点至终点的直线距离,其大小与路径无关,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它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它是一个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而路程则是指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是一个标量。位移只与物体运动的始末位置有关,而与运动的轨迹无关。如果质点在运动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回到原处,那么,路程不为零而位移则为零。可见位移与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大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区别。

在国际单位制(SI)中,位移的主单位为:米。此外还有:厘米、千米等。

3、矢量和标量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阅读P13课文内容了解矢量和标量,知道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

2、探究P13思考与讨论问题,试着总结一下矢量的运算法则。教师归纳: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大小和方向性的问题上,而且它们所遵循的运算法则也是不同的。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师生互动:

1、直线运动的位置表示:坐标,如物体先处于A位置,后处于B位置

⑴ 试在图中画出物体的位移;

⑵ 指出位移的大小与方向;

如物体先处于B位置,后处于A位置,结果又如何?

2、物体由A运动到B,通过计算说明: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3、方法归纳:下图中△ x =?(由A运动到B)

体会并记忆:“初-末” or “末-初” ?比如上图中

三.课堂小结及课外研究性课题布置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位置、路程与位移的概念

(1)位置:位置就是质点在某时刻时所在的空间的一点,其位置可由坐标确定,如图所示

xxBxA 为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A、B.(2)路程:质点位置发生变化时的径迹长度叫路程,其单位通常用米(m),另外还有千米(km)、厘米(cm)等。路程是标量。

(3)位移: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根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初、末位置间的直线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它与物体具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其单位与路程的单位相同。在直线坐标系中,常用x表示。求位移时必须回答方向。

注意:①位移与路程不是一回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除此之外,两者大小不会相等。

②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路径有关。

四、作业

1、关于时间与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息时间表上标出上午8:00开始上课,这里的8:00指的是时间 B.上午第一节课从8:00到8:45,这里指的是时间

C.电台报时时说:“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这里实际上指的是时刻 D.在有些情况下,时间就是时刻,时刻就是时间

2、书面完成P16“问题与练习”第4题(参看教材P15图1.2-5)。

【板书设计】

§1.2时间和位移

1.时间

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指一段持续的时间间隔。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于一段 2.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于一点 3位移

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改变,是矢量,与运动路径无关,只由初末位置决定 4.路程

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取决于物体运动路径 5.矢量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6.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标量相加遵从算术加法的法则 7.位置

用坐标表示位置 8.位移

用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物体位移 9.坐标系

(1)一维坐标;(2)二维坐标;(3)三维坐标; 10.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

(2)坐标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标度单位;(3)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

(4)用坐标的变化描述质点的位置改变。

【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的位移、路程等概念是运动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运动学知识的基础。

初步掌握位移的矢量性、画法及简单的一维运算,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积极进行讨论、加以区别.

第五篇:《位移和的关系》教学设计

1、引入课题设问

1、上节学过的质点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何种情况下物体可看成质点呢?设问

2、教师原地转一圈,后问动否?路程和位移的区别何在?师阐述: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它是科学的抽象与近似,用来简化、代替实际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应视具体的问题而定,不能以大小一概而论,因为大小总是相对的。路程虽可精确地反映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情况,但在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时却不成功,为此引入位移。注意路程与位移无可比性。但可比较路程与位移的大小,它们的关系是s路≥s位。阐述物理思想:物理学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采用分解的思想,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有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振动和波。我们首先研究在诸多运动形式中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直线运动描述图景:蜗牛缓缓地爬,清晨老人在散步,路上行人骑着自行车,汽车在奔驰,飞机在航线上飞行等等。这些运动有何相似的特点呢?

2、新授交待课本上研究的是汽车的运动,原因之一是运动的可测量性,二是汽车代表了社会的进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2第一段,当中提问:①研究目的是什么?(研究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②研究方法是什么?(通过测量s、t分析)③如何设计表格,记录数据?(两行五组数据)④对数据如何处理,数据反映了什么?师提示: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是列表法及逐差法。学生:感觉每通过100米所用的时间不一样,再一想又发现差不多。在差不多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相等。师启发:差不多的原因是由于运动本身所致,还是由于人的测量引起的呢?能否用科学的物理语言代替通俗的生活语言,这反映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结论: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

2、1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何相等时间内,质点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2)内涵与外延师强调指出:①指出知识定义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匀速直线运动实为一种理想化的运动形式,理论上的匀速直线运动,无论如何对时间进行划分,在任意小的时间标准内考察,质点通过的位移都要相同。故要精确判断汽车的运动,需增加测量的精度,但实际中测量到一定的精度即可。②研究汽车的意义在于找到了前面所述的几种运动间的本质联系。它们遵循相同或相近的规律。由特殊到一般、个性到共性,分析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便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③位移的矢量性使匀速直线运动可简称为匀速运动。匀速运动中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的时间成正比,这区别于变速直线运动。

2、2图像表述(1)作图的规范化要求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第四段及方框内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归纳学生回答后,师总述:①作图步骤:建坐标,标箭头、原点、物理量符号、单位;对坐标轴标度;描点并连线。对课本中的图象还原,一步一步展示作图的过程并提出要求。②强调:描点后,观察点的分布规律,发现几乎都在一条直线上。此时应用一条直线尽可能多地串起点,实在画不到线上则应该使点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实质是取了平均值。个别较远的点可能是测量错误,应予以舍弃。不能迁就个别的点,将射线画成折线或曲线。当然,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将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相连的情形。交待作图中采取的这些措施是为了减小实验中人为测量引起的误差。这是处理数据时作图法优于列表法的原因之一。③描出的点是有限的,但反映出了点的分布规律,组成线后延伸至无穷远处,点就是无限的了。从有限到无限,此时就能对未知的运动作出科学的预见。(2)渗透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它以定量的可重复的实验为依据,抓住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的因素,使实际问题抽象为理想化的模型,对实验的现象、数据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借助于图象分析,再推理形成系统的理论,使之概括化、公式化,并进行科学预言,为新发现提供指导性线索。可见,质疑、分析、归纳与概括、内插和外推,由个性(个性现象)高度抽象、概括出具共性普遍特征和一般意义的东西,再用之去指导实践,分析个别的事物和现象,便是物理学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程序。科学方法论中还包含:科学需要证据、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结合体、科学需尊重实验数据、科学是一种预见和假设、科学不依赖权威并避免偏见等。(3)图象特点分析讲授:由数据到图象,由图象再到公式,是将由实验结果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过程。①启发同学们思考:能否把刚才描出的图线写为数学上的函数形式?学生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表述:s=vt②让一位学生上黑板在汽车位移时间图线上定性作出老人匀速散步的位移图线。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两图线的特点:(1)共同点(过坐标原点的直线)(2)不同点(倾斜的程度----斜率)设问:(1)图线直否意义?图线是否一定过坐标原点?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图线的本质特征?(2)斜率大小的意义?小结:图线直不直反映了运动的匀不匀,而如果出发时不在坐标原点,则图线可不过原点。倾斜程度反映了运动的快慢。越斜则说明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越大,即运动越快。(3)图像的识别→分析物理过程讲授:位移-时间图象反映的是物体的位置坐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或位置与时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而位置对坐标原点来说就是位移,这与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是不同的。时间轴无负轴,而位移轴有正负,因位移是矢量,故t轴上方的位移表示正方向,t轴下方的位移表示对坐标原点的另一方向即负方向。故位移图线只能描述直线运动。图线上每点对应一坐标(t,s),由图线可求出某一时刻质点所处的位置或到达某一位置的时刻。图线上一截线段的含义则是在时间(t2-t1)内质点发生(s2-s1)的位移。由此可知,若图线是弯曲的,则说明在相同的时间内质点发生的位移是不同的,表明质点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图线若是平的,则表明位置不随时间变化,物体是静止的。图线若是向下倾斜,则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大,质点的位置离坐标原点越来越近,质点在做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的直线运动。2.3师生活动(为帮助学生理解图象,做如下游戏,可将抽象的图象变得形象和生动。)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由理性认识再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在讲台的正面画一直线,在讲台的中央标上坐标原点,规定向右为位移的正方向。后在黑板上画下几个s-t坐标。(1)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运动情况,后在图中画出位移图线。①教师从讲台中央分别向左和向右匀速走②教师从讲台的左边匀速走到右边③教师从讲台的中央走到右边后站住(接着往回走到中央)对学生作出的图给予评定,图线从略。(2)在黑板画出如下所示的图象,要求学生上讲台表演与图象相对应的运动。其后在图的下面用简洁的文字总结。另外,也可画出两条图线,让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追及和相向运动问题。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接触、了解图象,一方面兴趣大增,同时由于亲自参与,对图象理解得非常深刻。

3、典型例题例

1、汽车作直线运动,向东以100m/s行驶2秒,停2秒,又以200m/s向前运动1秒,最后以200m/s往回运动2秒。作出汽车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

下载《质点和位移》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质点和位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 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201411141929 赵霞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 2017.4.10 赵霞 一. 教育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时间和位移》,位于课本P1......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设计

    《高中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设计(5篇模版)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最......

    《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设计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设计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艾田中学 蒋显翠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要描述物体......

    2 时间和位移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

    《1.2 时间和位移(一)》教学设计(★)

    《1.2 时间和位移(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及区别,知道在实验中测量时间的方法; 掌握位移的概念,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是矢量,可以用有向......

    《1.2 时间和位移(二)》教学设计

    《1.2 时间和位移(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s-t......

    1.1.质点时间空间参考系教学设计

    第 1 页 共 5 页 1.1.质点 参考系 空间 时间 成都市新都区升庵中学 林从富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起始课,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起始课.学生对高中物理有着很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