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感悟《雨霖铃》中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句子,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其实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如江淹所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二、词人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少年时去汴京应试,为人放荡不羁,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一生仕途坎坷,终生穷困潦倒。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柳永平生专力写词,题材以都市风光、歌妓生涯以及羁旅行役为主,擅长白描手法,铺叙景物大都层次分明。音律谐婉,词意真切,喜用口语,一扫唐末五代词人雕琢习气。又大量创制慢词,对词体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雨霖铃》被称作“宋金十大曲之一”,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这首词。
三、初读文本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由地放声朗读两遍。
2、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注意朗诵者的语气与语顿,并用笔在词的字句下面用不同的符号作语顿或轻重音记号。(学生听录音)
3、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再自由放声朗读4分钟。注意:①要注意节奏与音步的停顿;②初步感受这首词的内容与婉约风格;③注意层次,尽量识记,争取背出来。
4、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放声读一遍。不要求齐读,但要读出自己的处理来。
四、赏析全词
(一)整体感知:
1、提示:《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感伤的情味。《雨霖铃》这首词,可以说是柳永婉约风格的集中体现。
2、这首词中哪三个字点明了词作的主旨,奠定情感基调?明确:伤离别。
3、从整体上看,全词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全词用了三个时间段来描摹抒情,我们可以概括为:离别前、离别时和离别后。
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摹和场面的描写来表达的。词在写恋人分别时按时段来分一共写了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各有侧重,分别是怎样的?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 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虚实结合,实写的那个时空是分别的场面,虚写的那个时空是词作者在分别时对茫茫前途的虚幻想像;
4、下面我们来学习词的上阕,重点学习离别时的场景,体悟诗人含蓄的情感时怎样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来表达的。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示例
1、“寒蝉。。歇”这句词写了蝉声切、日已晚、雨乍停、人将别、。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选取典型意象:“寒蝉”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加重凄凉感受。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长亭外,古道边。。);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而“骤雨初歇”写出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词人浓浓的悲哀凄凉烦恼无奈伤感的情绪。此句奠定了全诗悲切低沉压抑的感情基调。示例2:“都门。。催发”
提问:现在大家都发挥自己的想象,我们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时的情景。
——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雨也停了,不得不走了,尖锐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郁闷、无奈。
示例3:“执手„凝噎.”(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此句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这里引导学生想象分别时人们会说些什么—互相保重可离人要远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情到极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极言依依惜别和缠绵悱恻之情。真是 “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这种白描手法,通过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了。(这两处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描绘或者表演出来。)
示例
4、“念去去。。。阔。”——一个“念”,想到,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让学生读,一字一顿,显示出低沉的声情,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波”,曰“千里” “暮霭”,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作者在含泪执手难舍难分之际就想象自己接下来的路途景色:苍茫空阔的楚天下的是沉沉的暮霭,沉沉的暮霭笼罩在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是一叶扁舟,一叶扁舟上是渐行渐远的离人。行舟与游子都是那么渺小孤独,可背景却是远而又远高而又高,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和漂泊之感。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
6、请大家思考一下,从写法、内容、情感表达三方面归纳词的上阙。
总结:词的上阕用白描手法,通过三个场景的描写,刻划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含蓄地表达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难舍情感
(二)、下面我们来学习词的下阙,重点品读名句,体悟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含蓄地表达情感的。请同学们读下阕,选出最喜欢的句子赏析品味。示例
1、“多情。。节。”——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意义翻新。“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因为是在冷落的清秋之节,极写离别之痛。
示例2:“今宵酒。。。残月。”——千古佳句。
1、提问:“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表达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2、有三个意象,即杨柳、风、月,谁能再进一步地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的意境吗?
离别之际想酒醒后身在何处?是虚写之景。“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酒醒无异于愁醒,更加惆怅。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顿时怅然若失、落寞凄凉。而且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就会想起离别之前的柔情蜜意,可眼前自己孤身一人,(遥忆手双携,顾影又自怜)佳人不在,家乡已遥,心中就会涌起难言的愁怅失落和孤独。再加上眼前看到的是几株秋天叶落衰败的残柳在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中无助地飘摇,就会联想自己在江湖上漂泊的种种凄苦辛酸;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肌肤之寒立即引发离人的凄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偏遭凉风生,凉上加凉,心更凉。天上是一弯残月立即勾起词人想和佳人团圆却难圆之意。
3、“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是实写吗? 这一切都是执手分别时想象中的虚拟的,但因这样的离别情景和情感柳永体验了无数次,所以想象才会如此逼真。这正是:“杨柳留人不可留,晓风扑面寒心头,残月照人影孤单,酒醒之后愁更愁。”
示例5:末两句。——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这里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短井残垣。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似与情人直接对话,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一年之后痛楚依然不减反而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在词尾将离情推向高潮。
问:“良辰美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以乐景衬悲情。哀伤、惆怅、凄苦、悲凉。
这首词的感情脉络是:难舍——凄切——哀伤
教师小结语:
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2、告别了杨柳岸的晓风残月,你踏上兰舟向着暮霭沉沉的楚天驶去。依稀可望见的孤舟遥影在茫茫水天之际若隐若现。岸上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拭不去的泪水迷茫了整个江岸,连同这个令人伤感的秋。
3、忘不掉那一双泪眼中凝聚的爱意,拂不去被晓风吹在脸上的发丝。滔滔江水,清秋千里,你孤独漂泊的影子如惊鸿一般短暂,转瞬即逝般消失在梦中人的眼里。
4、犹记得当年意气风发十年寒窗夏雨冬雪,无奈你却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从此你便因为一时的少年豪气而踏上了一生的颠簸流离。你选择了词,词也选择了你,于是凡有井水处便得歌柳词。
背诵全词:下面我给大家4分钟时间,熟读这首词,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把它背出来。4分钟以后,我要以小组为单位,检验大家背诵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比较一下,哪个小组中的成员强记的本领最强。大家现在可以开始背诵了。
第二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语文建设
201301
教学板块
雨霖铃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在我们的心灵之谷中似乎依然回荡着“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的铿然之声。今天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另一个“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的婉约派词人, 柳永的《雨霖铃》。二﹑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 年一约1053年), 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 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 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首)。他的词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凡有井水饮处, 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 纪购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 诗当学杜诗, 词当学柳词”。可见, 柳永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三﹑词牌介绍
《雨霖铃》又名“ 雨霖铃慢”, 唐教坊曲名, 后用为词牌。相传, 唐安史之乱时, 玄宗西逃入蜀。贵妃在马嵬坡死后, 玄宗日夜思念。入斜谷后, 遇上连日霖雨, 在栈道中, 又听见铃声阵阵, 倍感凄凉哀婉, 于是作《雨霖铃曲》 , 寄托思念之情, 曲调极其哀怨。有前人称“ 一曲霖铃泪数行” , 可见一斑。四﹑写作背景
为了便于理解作品内容, 通常我们要了解写作背景, 那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呢?本词是作者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异在《花庵词选》 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摆柳永,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 其中“衰游凤晕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 仁宗感到不快, 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官职六品, 但无实权, 是虚职), 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 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 更何况还要与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 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 内心充满哀怨, 于是作此《雨霖铃》 以寄别恨。五﹑整体感知
这首词的基调:低沉﹑ 哀婉﹑悲伤﹑凄清。词的上片写在一个秋天雨后的傍晚, 词人和恋人在都门外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写词人想象离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六﹑ 品读鉴赏(串讲)(一)“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这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 一番秋雨之后, 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命在旦夕, 因此这寒蝉更增添了悲凉。“凄 切”一词为本词定下基调。长亭,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 十里设一长亭, 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时当秋季, 景己萧瑟, 且值天晚, 暮色阴沉, 而骤雨傍沱之后, 继之以寒蝉凄切: 词人所见所闻, 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 却暗含情, 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二)“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在“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的情境之下, 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 虽然有酒相送, 但也无心饮用,语文建设
201301
教学板块
想必是一桌子的酒菜, 筷子动也没动。两人心中是百般留恋, 依依不舍。但是人要留, 船家却催促了:“天色已晚, 开船了”。“留恋处﹑ 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 一边是兰舟催发, 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正因为如此, 后面进发出:“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 为何却无言了呢?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三)“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承上启下, 全句写景, 又全句写情, 诗人想到前路茫茫, 自己将愈行愈远, 离心爱的人也越来越远, 心中的愁思也愈来愈深。这里, 浩渺无际的江水与词人心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 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从眼前所见写起, 又想象行舟后所见之景, 写法上是半虚半实。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这里的“ 自古” 似乎有自我安慰之意, 但紧接着用“更那堪” 翻进一层, 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 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突出当秋而悲, 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 只能借酒消愁, 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五)“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丽句” , 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品读)提示:切入点: 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 哪些景象?)美在: “杨柳岸” “ 晓风” “残月” 四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 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杨柳” “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 物, 但文人却赋予其特殊含义。“ 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 《诗经》 有: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况且“柳” 谐音“留”, 有不舍之意。“晓风” , 这里是秋天的晚风, 清冷, 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 这里“晓风” 两层意思兼有: “月”是“ 团圆”的象征, 而“残月”则是不团圆, 为孤身远行的词人心头添了一层凉意。而在这里的景纯为情设, 虚写, 营造了浓烈的愁思, 有“愁”则需“销” , 借酒吧, 可此时己是酒醒时分, 正应了李白的“举杯销愁愁更愁”。
(六)“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 也如同虚设。纵然有千种的风情, 万般的情意, 又与谁去诉说呢? 这两句道出了 “余恨无穷, 余味不尽” , 然后请学生谈谈感受。词人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 既突出了前景渺茫, 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下片在写法上是虚写。七﹑归纳艺术特色 1.白描手法。没有堆砌辞藻和大量用典, 以本色语言进行铺叙, 告别过程逐层展示, 离别之痛渐次加深。2.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合理意象的选择,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缠绵徘恻的离愁别绪。
3.虚实相济。前后呼应, 层层深入, 眼前实景﹑事。实情与别后虚景﹑ 虚事﹑ 实情相结合。八﹑课堂小结
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 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 落拓江湖, 辞别情人, 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它不是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
语文建设
201301
教学板块
面, 词人的情感也没有随着离别戛然而止, 而是被充分抒写并表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层层推进的过程。(千年风霜纵是无情, 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看来这首词不单纯是写一对恋人的分离, 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表达他的人生况味。九﹑ 布置作业
1.结合本课第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雨霖铃》, 鉴赏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按照词的一般常识鉴赏另一位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第三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海口一中 徐曼娜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悲凉凄苦的离别之情; 3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重点:吟诵成韵,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意境,体会情感。教学难点:通过细读品鉴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 点拨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语
“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在诗词中是一种经久不衰的主题。大家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描写离情别绪的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学生回答)“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情愫蔓延,怦然心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首词,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二、试读,准确流利。
朗读是鉴赏诗歌的不二法门,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沉醉,在朗读中光芒显现,今天我们就通过试读、评读、齐读、品读、范读、泛读六个环节走进诗人的记忆,首先是试读,请同学们尝试着将诗歌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次,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学生自由读)
三、个读,入情入境。
”诗歌有“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高低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
四、齐读,吟诵成韵。
(词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边读边思考最能表现诗歌内容主旨的是哪一句? 板书【伤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多有“悲秋”的传统,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五、品读,潜心涵咏。
每一个词的背后都有一份意味深长。要想更细腻准确地朗诵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下面让我们循着诗人哀婉悲凉的情绪一起走入到《雨霖铃》的更深处。请同学们来说
该词是如何表现“伤别离”这一主题的,诗人是借助一些什么景物、什么手法来表达这种离情别绪?
请同学选取一到两句感受最深的词句谈谈你的体会感悟。(学生自由谈完后教师补充)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板书【寒蝉、长亭】
寒蝉:蝉夏生秋死,叫声时断时续,短促,听上去像是临死前哀鸣,给人凄凉之感,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长亭: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供行人休息和饯别,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十里说明什么?”雨后黄昏的长亭更给人凄迷之感。
骤雨:急(速)雨刚刚停,分手在即。天在下雨,人在流泪。⑵开头三句: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学生个读】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次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板书【兰舟】 兰舟:兰舟,船的美称,往往比喻孤舟,表示漂泊之意。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请学生描述此情景并赏析:
特写镜头: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学生个读】请你带着这样一种情绪将该句再读一次
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语音激越,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山水迢迢路遥遥,风雨潇潇愁多少。
⑴词人此时是从哪里出发去到哪里?从汴京到很远的楚地去(2)词人不想走不愿走为何又偏偏要走?
【插入背景】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才情卓著,仕途失意,坎坷不济,放荡不羁,穷困潦倒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
(3)词人这里描写哪些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这些景物是如何表现他的心情的? 明确:描写了烟波、暮霭、楚天等景物。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
⑵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学生个读】请你带着这样一种情绪将该句再读一次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雨霖铃》中的千古名句,人皆知其“名”而不知其所以“名”,你能说说理由吗?
“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如愁肠化做相思泪”酒醒之后愁上心头,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杨柳:柳的姿态,招手挽留,“柳”—“留”谐音,有挽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代表依依惜别(相思与惆怅)之情。
晓风: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拂晓时的风更加凄冷。凄冷的风,冰冷的心。残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象征人的离合,残月说明人已分别。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月光更加清冷,而秋天拂晓时的残月就显得凄凉至极,该句无一字写情,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情。
参考: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凄风,天边残月!
六、范读,以声传情。【学生教师分别范读】
(音乐与诗文创设情境,相得益彰,配乐诗朗诵更能激发学生朗诵诗的积极性。)
(在诗词分析后范读很重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与自己的阅读、朗读进行对比的参照,表现出教师对诗词的另一种理解,不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而且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小结:
骤雨初歇寒蝉切,兰舟频催长亭别。烟波渺渺泪潋滟,暮霭沉沉语凝噎。惟恐独醒杨柳岸,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美景尽虚设,晓风残月锁眉睫。
《雨霖铃》就像一曲长亭送别的独幕剧,事中有人,情由事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深情宛然可绘,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至性。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紧紧抓住“寒蝉” “长亭”“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等主要意象,营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离别之境。全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全班齐读】诗歌不仅需要细致深入的精读,也需要泛读各种题材、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诗词,开阔视野。
七、泛读,拓展诗境。(作业)
梳理《雨霖铃》一词和其他送别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比如:月、水、舟等,展开比较。体悟这些“景语”对于表达“情”的作用。
第四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 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常人变词人,变官人、变仙人),字耆卿,福建崇安人(见61页注释⑤)。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三.整体感知
1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2学生齐读(第一次朗读,感情投入不够,学生大多读得直白,缺少感染力,这将和后面学生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本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3朗读指导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4教师朗读,伴音乐
5提问:老师的朗读《雨霖铃》时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明确:悲戚低沉。四.解读课文
1提问:这首词抒发了悲戚低沉的感情,请大家从词中找出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
2如词中“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说?”等句子均直接抒发了作者难舍、忧伤、失意的心情。
3、过渡:以上在抒情上是属于直接的来抒情,抒情还有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间接抒情。请问这首词中采用了什么间接抒情方式?
明确:借景抒情。
4问:那么词中有几处写景?请大家从词中找出写景的句子。
明确:有三处: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②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③杨柳岸晓风残月。
5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分析一下,这些景语是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的?
6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
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为了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进一步通过对比来体会景中之情,(见幻灯片)如下: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与“秋蝉声声,对长亭晚,夕阳无限”对比 7找一名朗读程度好的学生读出词句
8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②“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千里金波,暮霭袅袅楚天阔。”对比
继续问:这里仅仅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提示结合前面看到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8、过渡问:词人为何要抒发如此难舍、忧伤和失意的感情呢?
明确:这当然与词所表达的内容有关,或说是与主人公的遭遇有关,因为词中所写的是离别的事件,(全词都是写离别吗?)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想象离别后的思念。②“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千里金波,暮霭袅袅楚天阔。”对比。③“杨柳岸晓风残月”与“榕树边凉风圆月”对比。“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重点分析)
9好了,下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 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五、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话,鉴赏一下。
六、体会意境,播放歌曲。
七、把自己体会到的化为散文,展示出来
八、总结: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第五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3.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步骤。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诗句,大家知道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学过或在课外学习到的相关诗句。
二、讲授新课
1.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一点。
2.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v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3.整体感知
播放《雨霖铃》原声朗读,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整体感受,引导学生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请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词的意境和感情。从整体把握上阕写临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和下阕写离别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找出诗中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
4.名句赏析
赏析思路:手法+依据+作用,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例: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寒蝉、长亭、日暮、雨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进行赏析。
5.分析下阕中的典型意象
下阕词人撷取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哪些典型意象?(酒、柳、月、风。)
6.讲解虚实结合
实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联想:由此及彼。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三、诗词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四、布置作业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