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

时间:2019-05-12 23:2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

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①声音的产生原因;

②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③声音传播的快慢。

2.过程与方法:

①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②会综合分析声音与光传播的异同;

③会把学到的知识解释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把兴趣学习逐步提高到主动学习。

二、课时课型:科学探究,2课时

三、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如何传播。

难点: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思路:

本节是初二物理“现象篇”的第二章(前一章“光”)。从知识上应该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和声音的传播快慢三个问题。

但我认为教学不是为做题、解题,还必须使学生会学物理。为此我设计了综合分析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在现象上的异同(不涉及本质),让学生翻书、对比、思考,动脑得出规律。在讲清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一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要从气体、液体、固体中全面考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学完“三态”中都会传播后,学生自然想到“真空中”呢?(因为光传播中已经学到真空)。为此我把在真空中传播情况放到最后,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在知识学习中,我安排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在最后我又设计安排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从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是我安排的第二个教学目的。

我安排的第三个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爱学物理。即从新课引入的放音兴趣又点明主题。教学中间的设疑、讲故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放幻灯片等,结尾时的二个兴趣题,特别是在月球上如何通话一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爱学习物理。

另外我在整堂课的安排中,处处让学生思考、实验、复述、解释、小结、总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

五、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2.我讲的话同学们都听到了吧?这些都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声音。

3.请学生翻开课本第24页,老师板书《第三章声》接着请学生看第一段书,以了解本章学习的内容。

4.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今天先讲解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板书)

(二)新授: 第一层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

1.老师先演示实验:(1)重新用收音机播放音乐,大家听到了声音,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机身及扬声器在——振动。(2)拨动胡琴琴弦,听到声音,看到琴弦在——振动。(3)敲击锣时,听到声音,看到锣上放的纸片在——振动。(4)敲击音叉,听到——声音,将它放在水中——溅起水花——音叉振动。(5)请学生高声朗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时摸住喉头,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2.总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板书)

3.再请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4.老师在总结的基础上讲:“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请学生回答刚才的观察与实验中哪些物体是声源。

第二层次:“声音的传播”

1.那末声源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呢?板书:“声音的传播”。

2.先研究扬声器的振动是如何传入我们耳朵:(1)请学生看课本25页,图4-4及一段文字解释,并请学生说明:

扬声器纸盆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波动——向远处传播。(2)老师解释:这好像铅笔敲击水面振动形成一串水波向外传播。(板书:传递声音的波叫声波)(3)老师讲解:我讲的话是由于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疏密变化,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听到声音(4)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板书)

3.声音可否在水中传播呢?

请学生解释:(1)潜水员在水中可听见岸上人讲话;(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板书)

从以上事例说明:声音传播需要物质(板书)

5.问: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演示:“真空铃”实验:请学生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小结:真空中不能传声(板书)

第三层次:声音传播的快慢(板书)

1.老师先提二个问题:(1)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谁先让人们感受到?(2)百米赛跑时以枪声还是冒的烟作起跑标准?

(学生解答中可能正确,可能不全面)

2.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解释这里有一个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问题,因此我们一起来讨论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的异与同,请学生可以看书(特别是前一章光的传播),让学生发表各人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拨。

从以上列表中可知光的传播比声音的传播快得多,因而可以解释清楚以上二个问题(请二位学生再完整的解释一下)。

3.请学生看书,弄清在气体中声速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声速增大,并且大约是每升高1℃,声音每秒钟传播距离增加0.6米。

第四层次运用本节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老师提出二个思考题,请学生回答:(1)在一根长的钢铁管子中放满水,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2)在月球上如何通话?

让学生们尽量发表各自的见解。

2.老师在总结学生们的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传播情况如何?声音传播与光的传播情况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1.看书;2.做练习册中同步训练。

(七)、板书设计:

第4章声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3)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空气中(15℃)每秒钟传播距离约为340米

(八)、教学反思:

启蒙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要用简单的事例、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点明主题。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索、分析、总结。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然后指导讨论小结。

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来,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还要发现物理现象特征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良好的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使学生领会到学习物理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学会物理知识,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学会掌握有关的技能。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开发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从简单的概念出发,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概括总结,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都使学生处于动脑、动手、动口,真正起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能力。

物理教学是以概念和规律教学为中心,通过掌握一定的规律再进一步动脑、动手去建立更深刻的观念,把学到的理论为实践服务。并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师本节课教学的评估。一节课的结尾是教学的“高潮”,好象戏剧结尾的高潮。要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尝试学习的乐趣,更激起学习后续知识的迫切心。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范文)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相互合作的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最好为钢尺)、装有水的杯子或饮料瓶、白纸。教学思路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学生通 过利用身边现有的器材实验探究就可得出结论,因而这节课我采用学生自主性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进行教学的。教学中多举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例子,深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同时也体现出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导课

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学生熟悉的声音:鸟鸣声、蛙叫声、水流声等。

学生听后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音相关的哪些问题呢?(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老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同学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多媒体展示研究主题):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能在空气中、固体中、液体中传播吗? 3.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

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上网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究活动

(一):声音的产生

探究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1.学生实验:利用桌上的器材(橡皮筋、尺子、装有水的饮料瓶、纸)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并思考(多媒体展示问题):

(1)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何感觉?

(2)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3)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2.学生实验完成后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并由代表作答 3.教师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4.师生小结: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5.扩展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

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1)动物的发声方法:青蛙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声?能否一试?(3)乐器的发声方法:笛子是怎样发声的?

6.启发思考: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演示实验:用音叉实验

敲击音叉使它发声,学生观察并思考:

(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你们刚才所做实验那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振动变明显呢?

启发学生: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紧挨着音叉放一轻小球,通过小球被弹起来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边说边演示)。这种方法叫做转化法,这是物理学中用到的研究方法之一。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二: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1.我说话你们能听得到吗?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说明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多媒体播放真空铃实验

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问题:那么液体、固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或设计实::验进行说明。交流(举手作答):隔墙有耳、钓鱼人不喜欢有人在旁边说话等。

3.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教师补充:物理学中把这种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三)声速

师: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探究三: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等中的传播速度。

多媒体展示问题:

(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声音在25℃空气和25℃煤油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 2.学生分组讨论并由每组派出代表作答

3.教师小结: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固体中的声速比液体、气体中大;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1.“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身受珠子的撞击()而发声的;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传入人耳的。

2.悠扬的琴声是由琴弦的()发声的;石块扔到水中引起水的()而发声,这时鱼会被吓跑,这表明()能够传声。

3.在宇宙空间站,宇航员可以互相交谈,是通过()传声的;而和地球上的工作人员交谈是通过(),原因是()。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三、声速

(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 ;

(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重点难点】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课

时】1课时

【教

具】音叉、玻璃钟罩、泡沫塑料球、橡皮筋、鼓、铁架台、电脑多媒体 【教

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

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

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

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 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

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看图3-13人耳的结构。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

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3.声音传播的快慢

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缘故。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空气传声与固体传声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在古代,战士休息时,常枕着箭筒睡觉,这有什么好处呢?原来他随时可以听到敌军有无动静。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体,固体传声快的缘故。

原来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声音快慢是不同的。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等因素有关。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 25℃的水中,大约是1500m/s; 钢铁中,大约是5200m/s;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介绍回声

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三.课堂练习: 看“请提问”讨论回答 四.小结(让学生小结)五.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

2、进行课本37页的实践活动

3、作业本上写P37 1、2、3三道题 【板书设计】

§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教学反思:

该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们都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低成本实验也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反思如下: 1.成功的做法:

适时的利用表扬的教育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既拉进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同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的利用身边简单器材在课下进行小发明,小创作。2.不足之处:

没能灵活运用科学探究的环节;没能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作为有趣的“声现象”的一节,要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美妙的声音。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会物理,从而由生活上升到物理,体现“生活——物理——社会”的理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能力。借助于体验、探究、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等方式,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章是学生构建“物理既有趣又有用”这一思想的重要章节,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声音特性”、“噪音”和“声音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基础。没有这一节有效的知识构建和能力储备,学生很难理解“声音传递能量”和“噪音的危害与控制”。

初三学生刚接触“声现象”,他们有大量关于声音的生活经验的见识与积累。但是他们缺乏对声音的理性认识。本节课就要试图为学生构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论基础;为他们构建“波”的概念打基础。他们特别乐于探究,所以我采用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欣赏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完成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复述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复述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能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声带振动的过程。

合作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认真观察和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更加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和沟通。

四、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六、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音频素材,有鸟鸣、羊叫、水流、汽车鸣笛、闪电雷鸣、鼓掌声……让学生听并区分是哪种声音。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音频中的声音,并说明听到的声音。

预期成果:学生能区分声源是哪个物体,回忆起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声音,对本节课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以兴趣引导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探究声音的产生,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

【环节1】体验和观察振动

教师活动1:让学生一手食指轻轻接触喉咙处,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的颤动,借此感受声带的振动。再让学生尝试不发声而让声带振动。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1: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声带振动与发声之间的关系。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2:找同学代表,演奏古筝或者吹横笛,让大家聆听并感受乐器的振动。

学生活动2:认真聆听,观察古筝的弦的振动和横笛笛膜的振动;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观察的结果。

预期成果:初步认识声源,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为猜想提供依据。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学会严谨的表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一方面增加学习自信,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使大家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环节二】合作探究中明白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师活动:给学生提供仪器:白纸、半盆水、音叉、小锤、尺子、橡皮筋等。要求学生用尽量多的方法使这些材料发出声音。给学生4min左右时间,完成之后准备展示。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的物体与它不发声时的不同。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使白纸、音叉、水、尺子、橡皮筋等发声。并为展示交流做准备。思考:声源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特征。

评价策略: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合理评价。从操作规范性、解说是否详细准确等方面评价。

预期成果:学生知道声源的概念。通过合作活动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理的振动。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充分动手,在合作中学会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物体的振动。有效的评价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剂,所以无论生生互评还是教师的评价都给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环节三】通过逆向思维活动理解声音产生于记录振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如果需要记录声音,是否可以记录下振动呢?让学生自学教材第35页最下面一段文字。再演示机械音乐盒循环播放音乐的过程(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并打开音乐盒后面的振动振子。让学生看到记录有规律的声音的方式其实就是记录有规律的振动。

学生活动:逆向思维思考振动与发声的关系。自主阅读教材领悟早期木纹唱片记录声音的方式。观察音乐盒的`振子与发声之间的关系。

预期成果: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引导,理解振动与发声的关系。知道记录下有规律的振动就会记录下有规律的声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机械音乐盒,并揭示其中奥秘,会让学生赞叹物理的有趣有用性。)

模块二: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环节一】知道气体、固体、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教师过渡语:声音由声源产生,靠什么传播到远方呢?

教师活动1:演示真空罩内的闹钟发声(或者播放视频)。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通过这个实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说明自己的发现,感受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介质。

学生活动2:同桌两人合作,做“桌子传声”实验。做完实验后交流讨论:这个实验说明声音传播需要物体(或物质)。

教师活动2:得出气体和固体都能传声的结论后,教师转问:液体能传声吗?你能用什么例子来说明?

学生活动3:列举简单的事例说明:钓鱼时,鱼儿怕大声说话。

如果学生没有列举出相关事例,就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潜水员在水中听到远处的动静;在水中跳舞的运动员,可以听到岸上的音乐声。

预期成果:学生得出规律: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明白物理学里把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即: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必要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介质对声音传播的重要性。在客观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视频教学。让学生领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环节二】知道声音传播的形式

教师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36页,第三段。播放视频,展示声波的传播方式。引导学生依据导学案整理笔记。

学生活动:完成自主学习和观看视频,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并整理笔记。

评价策略:把优秀的笔记在班级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整理笔记的方法,并给予鼓励性评价。找1——2名学生代表对展示学生进行评价。

预期成果:学生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设计意图:培养良好的抓重点、会整理、擅长总结的习惯。

模块三:了解声速、回声

教师活动1:讲解: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过一会听到回声。这说明:声音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一段时间。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距离与时间的比值,我们叫声速。教师呈现声速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出2—3条规律,教师随时准备评价和补充。

学生活动1:针对数据分析一分钟,再交流一分钟。完成之后交流分享意见和结论。

评价策略:学生得出规律后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也鼓励生生互评。

预期成果:通过讨论,学生明白(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声速与温度有关。

教师活动2:出示例题:小明面对山崖喊话,2秒后听到回声。小明距离山崖多远?

学生活动2:分析题意,正确解答。并总结通过回声计算距离的方法。

预期成果:学生明白根据回声计算距离问题需要总路程除以二。并且,计算中学生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交流和自学中学会声速的知识。教师的及时评价给学生以正确引导。有效的例题讲解,对学生规范做题是很好的示范。)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以相互提问的方式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学得不明白之处。学生有疑惑,就让其他学生来解答,不完善之处教师点拨。

没有疑惑后,学生整理课堂笔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和总结;并养成及时整理学习笔记的习惯。

(四)课堂反馈:

1.(A)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发声体的 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2.(A)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3.(A)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 不能传声.4.(B)一名同学对着一口枯井大喊一声,经过0.6秒听到回声。则这口枯井多深?(环境气温15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布置,让学生检测自己学习状况。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吃饱、吃好。)

八、板书设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源

二、声音的产生: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三、声音的传播:介质

四、声速:声音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比值

回声

九、教学流程图

十、教学反思

学习《声现象》就应该让各种生动、美妙的声音充满课堂。可以让学生吹拉弹唱,可以让学生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还可以截取自然界的一些典型声音……让学生体会到声现象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多种方式并存,就为课堂构建了和谐的背景。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体验声带的振动来感知声音的产生;通过合作探究知道声音产生于振动、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观看视频和自主学习了解声波等概念;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过师生构建规范的做题步骤来理解回声问题。多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必然是高效的。

同时,我的评价手段也是多元而有效的。通过师评、生评等方式,通过合作探究式评价以及课堂检测式评价,让学生有效的把握自我成长的进度和速度。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学生成长的气息。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3.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4.《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5.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6.《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反思

7.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8.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9.《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下载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 站 中 学 王 丽 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中,课前我准备了几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杯子、音叉和一个小鼓等。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蔡忠实 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为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为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内容。此节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有些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过,也有些是学生已有的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反思 王浩丽 一:课堂教学中体验探究教学的一点感悟 (1)、在学习中要利用好图片,力图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本章的章首图是一些物体发出是声音,让同学们......

    2018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现象 一、内容概述 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同学们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是人们在生活中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说明如下: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