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复习教案[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23:3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文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文复习教案》。

第一篇:古文复习教案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案

焦海霞

考纲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解读考纲:

09年全国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2005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④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②醵:聚集钱财;赆:临行时赠送礼物。③熟羊:地名。④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财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抵押)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

考查实词。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

A.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B. 其待侯君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 卖吾庐而不售 位尊而无功

考查虚词。A都是介词 B一表猜测语气,二是代词 C都是介词

D都是连词,表转折。

3.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D 宾语前置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

考查句式。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人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

B. 侯可任地方官政绩卓著。在巴州化城时,订立规约制度,基本上改变了当地“尚鬼废医”、“娶妇责财”等陋习。在华原时,打击富人的巧取豪夺;把贪暴的郡吏绳之以法,此举大快人心,得到百姓的佩服和拥护。

C. 侯可能妥善处理边境事务。西夏寇边时,使者派侯可巡视,侯可立即带领数十骑到了边境,突然与夏人相遇。他派人迷惑敌人,使夏人“不敢击”;又说服羌人首领献纳土地,并筑熟羊城来安抚他们,韩琦上报他的功绩。

D. 侯可轻财乐义,有朋友去世,他“鬻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馈白金”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办嫁妆;友人父病无钱医治,侯可把自己的财物全给了他。其义举获得人们交口称赞。

考查理解文意、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A错在“资助他人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另留下来显示他乐义的良好品德。

5.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译文: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还给它的主人。

(2)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译文: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3)可恻然,计橐中装略当其数,尽与之。

译文:侯可显出怜悯同情的样子,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和那数目相当,全给了他。

翻译要注意关键点,重要的词要解释到位。

三、关于实词、虚词。

实词数量众多,常见的120个实词,高中教材中列出的有348个,关键靠积累,这里仅仅是举例。

虚词重点掌握12个虚词的用法,这不是要求学生凭空地历数哪个虚词有哪几种用法,事实上,除了试卷中设置了考查虚词用法的试题之外,要读懂文言阅读材料,必须以丰富的文言词汇(包括虚词)知识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复习文言虚词不可过于狭隘。

1、阅读下文,答题。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统治者,丞相御史举(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⑴ 对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相称,成语“名副其实”可验证。A、二千石不能禽制 禽通擒,捉拿 B、上闻遂对,甚说 说通悦

C、丞相御史举遂可用 举:推荐 D、形貌短小,不副所闻 副通符

⑵ 与“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耳”的“之”用法相同的是F A 今欲使臣胜之邪 B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

C 辍耕之垄上 D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我)

E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F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G 宣帝即位,久之 H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

I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2 阅读下文,答题。

汉自中平(灵帝年号)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北迁,邈果叛操。

⑴ 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A 以为全身远害之计 保全自己 B 陈留太守与之亲友 亲戚朋友

C 不然其言 否则 D曹操牧兖州 放牧

⑵ 与“众皆以曹、张相亲”的“以”用法相同的是C

A 以啮人,无御之者(如果)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并列,又)

C 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D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因为)

⑶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 ”的“以”用法相同的是D

A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靠)B 无以,则王乎?(通“已”,止)

C 汝殁以六月二十二日。(在)D 虎见之,以为神 “以之为”的省略

E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依照)F 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例3 阅读下文,答题。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冀日,问濂昨日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交,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 明史》

⑴ 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冀日,问濂昨日饮酒否 第二天

B间召,问群臣臧否 褒贬,好坏

C 间召,问群臣臧否 暗中(应为“隔了些日子”)

D诚然,卿不朕欺 的确是这样

⑵与“其不善者,不能知也”的“其”用法相同的是E A 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

B 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D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

E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

⑶与“其不善者,不能知也”的“其”用法相同的是 C A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他的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的”或“我(自己)”。

C 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表远指。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

例4 阅读下文,答题。庄宗好田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赋税?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倡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译文】庄宗喜欢打猎,在申牟县打猎时,踩坏了老百姓的田地。中牟县的县令迎着庄宗的马头,替受损失的群众恳切地提出了意见。庄宗怒气冲冲地叱退县令,还要杀死他。一个做戏的人敬新磨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于是率领一班戏子跑去追上县令,把他抓住到庄宗的马前,斥责他说:“你当县长,难道不了解我们的天子喜欢打猎吗?为何纵容老百姓耕种庄稼,用来供给国家的赋税?为什么不让你县里的人民饿着肚子,空出这片土地,好让我们的天子骑马奔驰?你的罪是该死的。”于是到庄宗面前请求赶快执行死刑,一班戏子也都随声附和这样处理。庄宗明白了,大笑起来。县令才得免罪离开。

⑴ 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猎于中牟,践民田 踩 B 何不饥汝县民 饿(应为使动用法)

C因前请亟行刑 急迫,赶快 D乃率诸伶走追县令 跑

⑵与“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的“为”用法相同的是D A卒相与欢,为刎 颈之交 成为,变成

B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作为,当作

C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做,写

D 臣请为王言乐 给,替

⑶与“汝为县令”的“为”用法相同的是A A项燕为楚将 是,做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被

C窃为大王不取也 以为,认为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

E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F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因为

⑷与“乃率诸伶走追县令”的“乃”用法相同的是E

A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B 县令乃得免去。可译为“才”

C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第二人称代词,你的D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可译为“是”“就是”等。

.E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例5 阅读下文,答题。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不穷,其可得乎。” ——《韩非子•说林上》

鲁国有一个人自己很会编织麻鞋,他的妻子很会织绢。他们想迁移到越国去。有人告诉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困的。”那个鲁国人说:“为什么呢?”这个人告诉他说:“你们编的麻鞋是给人穿的,而越国人却是光着脚走路的;你们织的绢是用来做帽子的,而越国人却是披着头发,不戴帽子的。凭着你这样的技艺,迁到技艺用不上的国家去,想要不贫穷,那能做得到吗?” ⑴ 与“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C

A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D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E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⑵ 与“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的“而”用法相同的是E A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B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 修饰,即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不译。

C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作第二人称 “你的”

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E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音节助词 不译

⑶与“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的“于”用法相同的是D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对于。

B乃设九宾礼于庭。在C 燕王欲结于君。与,跟,同

D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

E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自。

⑷与“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的“于”用法相同的是

A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在......方面。

B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比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

D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向。

E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到

⑸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于是”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③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件事上。

④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在这种情况下。

⑤于是余有叹焉。对此。

四、【课后作业】《锁定高考》。

五、【教学反思】

文言文 •实词、虚词及翻译

(二)邱玉兰

课 题 文言文 * * 实词、虚词及翻译

(二)考纲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 学 过 程

一、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例

6、阅读下文,答题。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丘之地,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也。

⑴ 与“为我死,王则封汝”的“则”用法相同的是B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却,可是,连词

B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那么,就。连词

C徐而察之,则山上皆石穴罅。表承接关系,两件事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者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连词

D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连词

E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用法同D F 此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就是

G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中,引出假设的情况,相汉于如果、假使。(用在后一分句中则相当于“那么、就”)

⑵ 与“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的“所”用法相同的是 B A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名词,处所,地方

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也就是“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

C 父过里所,复还。——老人离开有一里路左右,又回来。

副词,表示大概的数目。

D、离宫别馆,三十六所。量词,套,座。

⑶解释句中加点的部分。

① 此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也。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③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所说的 ④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到处。

⑤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所在之处,处所。

7、阅读下文,答题。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执法官)。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臣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乃伏斧锧,头殁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⑴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还车而返,立于廷曰 退回(应读xuán,作“掉转”讲)

B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私,偏袒

C石渚追之,则其父也 认出(连词,可译为“原来是”)

D君令赦之,上之惠也 代词,他

(应指自己)

⑵ 与“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的“焉”用法相同的是C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从这里 B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代词,他们,指五人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也可用在句中,表停顿)

D于是余有叹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对这件事。

E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哪里,怎么

F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地”“......的样子” 例

8、阅读下文,答题。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泛指武艺兵法)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自伤年老失时 伤:悲哀

B学为文,文德成就 成就:取得的成绩(应为动词,取得成功)

C吾更为武 更:改

D是以未尝一遇 是以:因此

⑵ 与“人或问之: 何为泣乎? ”的“何”用法相同的是A A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疑问代词 译为 “什么” B 丞相祠堂何处寻? 疑问代词,何处、哪里

C徐公何能及君也 疑问副词(作状语)译为 怎么

D入门两眼何悲凉 副词,多么

9、阅读下文,答题。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乘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

⑴与“因如吴”的“因”用法相同的是B

A变法者因时而化。依靠,凭借。这里有随着的意思

B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于是,就。

C不如因而厚遇之 趁着,趁此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E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因为。

F 因遗策,蒙故业。沿袭

⑵ 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翻译:(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见到许国国君,问自己(该)去的地方。(所之,所字结构)

【方法指导】积累归纳,比较异同。无论是文言实词,还是文言虚词都应当有通过阅读 实践,结合典型例句,不断丰富。将常见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整理出来,集中比较,系统掌握。

二、正确理解并翻译句子。

【方法指导】“正确理解并翻译句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二是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要整体把握全文;要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要充分利用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开结构来理解句意;对复杂的句子可分析句子成分,分析句子间的关系。

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注意原句中有无特殊句式,注意词类活用,注意译文是否通顺。

翻译句子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五种技巧:留、换、补(补出原句省略的内容)、调、放(放弃无实在意义的助词、语气词)例

10、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句子。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⑴何以察之?

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

⑵此言也信矣!善进,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

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了。

1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而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⑴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⑵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1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意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有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⑴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去了又回来,曾子还是不接受。反,同“返” ⑵纵君有赐,不我骄,我能勿畏乎?

即使鲁君赠给我,这不是骄纵我,我又怎么能不害怕呢?

1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句子。

魏文侯问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以此亡者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汉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⑴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或……的原因在哪里呢?)

⑵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以此亡者何也?

多次发动战争又多次胜利,是国家的福气,(而)他们(却)因为这样而灭亡是什么原因?

⑶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所以喜欢发动战争而使兵力困穷,没有不灭亡的。

14、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句子。

廉颇既老,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可用,致困郭开之口,终不得召。汉武帝大击匈奴,李广数自请行,上以为老,不许,良久,乃许之,卒有东道失军之罪。宣帝时,先零羌(汉代羌族的一支)反,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曰:“无逾老臣矣。” ……光武时,五溪蛮夷畔,马援请行,帝悯其老,未许。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拒鞍顾盼,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

⑴上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曰:“无逾老臣矣。”

皇上认为他老了,派丙吉去问谁可以做大将,(赵充国)回答说:“没有人比我更合适。” ⑵矍铄哉是翁也。这老头精神健旺啊。

例15、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句子。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

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⑴⑵⑶

四、【课后作业】《全品练习》。

五、【教学反思】

第二篇:古文复习课

-游山西村

1.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2分)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2分)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l分)

1.○1村民的热情好客

○2优美的景色

○3淳朴的风土人情(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2.○1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答出一个方面,意思对即可。)3.(l分)“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丰乐亭游春

(1).诗歌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周围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2).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论语》八则

一、解释加点字。1、2、3、4、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6、7、8、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择其善者而从.

(10、可.以.为.师矣

(()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吾尝终日...不食

()13..、. 以.思,无益.()

二、给加点字注音

1、不亦说.乎()

2、论.语

()))()()()))

(3、4、5、6、7、不愠

().好知者().乐知者

().之后凋

().终日不寝

().

三、翻译句子。1、2、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孔子,名字,是 时期的家家是学派的代表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阐述了的学习态度。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不懂装懂的毛病,所以孔子这样教导他。

3、第三则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境界:

、、,由高到低,其中是学习的最高层次,它建立在和的基础上。

4、第四则阐述了要虚心上进、随处都要向别人学习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其中哪句话被后人频繁引用。

5、第五则阐述了学习方法。是知识的巩固和积累。是知识的吸收和接受。

6、第六则用的修辞手法阐述了为人为学的道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

7、第七则阐述了为学办事的方法和态度。这句话充满了辩证法,我们一定要按照规律办事,任何违背规律的急于求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行不通的。

8、第八则阐述,强调了躬身实践的重要。从两个字可以看出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从具体内容看,孔子认为比更重要。

《天时不如地利》

一、根据内容填空:

1、2、孟子,名,时期的思想家。本文选自《》。本文的中

句是:。

3、文中用“攻而不胜 ”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的观点。

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

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

二、解释加点字:

1、地.利.不如人.和.()()

2、七里之郭.()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5、委.而去.之(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8、以天下之所顺.()

9、攻亲戚..之所畔.

()()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1、环.而攻之.()()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3、寡助之.至(14、天下顺之.()))())())))()

())

15、攻亲戚之所畔().

三、翻译句子: 1、2、3、4、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橘逾淮为枳》

一、解释加点字或划线词。

1、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3、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4、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5、王曰:“何为者也?”()()

6、王曰:“何坐?”曰:“坐盗。()”

7、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8、缚者曷为者也?()()

9、齐人固善盗乎?()()

10、晏子避席对曰:()

11、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

12、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4、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二、句子翻译。

《螳螂捕蝉》

1、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吴王固执己见要攻打楚国,少年()决定劝说他改变主意。

3)()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劝阻他。

4)()少年的话很有道理,()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1)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劝阻呢?

2)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3、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固执己见 恍然大悟

4、成语积累宝库(读一读 背一背)

狐假虎威 亡羊补牢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鹤立鸡群 螳螂捕蝉 鹬蚌相争 狡兔三窟

虎背熊腰 兔死狐悲 画蛇添足 虎头蛇尾

兔死狗烹

龙飞凤舞

狼奔豕突龙凤呈祥鼠目寸光 龙马精神 九牛一毛 生龙活虎

第三篇:八年级古文专题复习

八年级古文专题复习

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4。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圣人非所与熙也()(2)齐人固善盗乎()..(3)吾欲辱之,何以也?()(4)晏子避席对曰()...(5)酒酣()

(6)左右对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

二、阅读《人琴俱亡》,回答下列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病笃()

(2)索舆()()

(3)都不哭()....(4)掷地()

(5)人琴俱亡()..6.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已不调。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7.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

8.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9.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文后问题。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潭西南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消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

10.用课文原句在横线处填空。

11.解释文中加点字意思。(1)许:_________________(2)去:________________ 12.按要求符号画出限定句子。

(1)用“~~~”画出第①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2)用“()”标出描写少游鱼动态的句子。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并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及被贬后凄苦心情的句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和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15-19题。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17、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_

18、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

19、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

第四篇:医古文复习整理

中药专业医古文知识点整理

考试可能情况:

单选(10个,每题1分,五选一)

多选(5个,每题一分)

有词语和语法,如词类活用

填空(15个,每空1分)

文章提要,或与工具书有关,如我国第一部字典,字的偏旁部首,查虚词,查笔画、工具书编排方法,汉字等

简答(10分,四道题)

主要出现在工具书和汉字部分,各两道,并有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的简答题。解词(15分)

翻译(20分,5或6个)

句读(阅读理解,25分)

解词,回答问题

古文部分

《扁鹊传》

《史记》,汉,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的三千多年的历史,一百三十篇,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1、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翻译: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到客馆入住,只有扁鹊认为他是一个奇人,时常恭敬地对待他。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普通人,他来来去去有十多年了,于是叫扁鹊和自己坐在一起。

2、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 翻译:扁鹊说:“他的血脉是正常的,你有什么惊怪的?从前秦穆公曾出现这种情形,昏迷了七天才苏醒。现在你们主君的病与他相同,不出三天一定会痊愈。”

3、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翻译:知道疾病外在的表现就能推知内有的原因,知道疾病内在的原因就能推知外在的表现。人体内有病会从体表反应出来,在千里之内,确诊的根据有很多,难以详尽地列举。

4、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翻译:假使明智的人能预先知道没有显露的病症,能够让好的医生及早诊治,那么疾病就能治好,性命就能保住。人们担忧的,是疾病太多,医生忧虑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

《华佗传》

《三国志》,晋,陈寿,纪传体分国史(断代史)。

1、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翻译:(华佗)在徐州一带求学,通晓各种儒家经典著作。沛国的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任用,(他)都不去就任。

2、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系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翻译:就像华佗所说的那样,(病人)立即吐出一条蛇(寄生虫),把虫悬挂在车边,想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自言自语说:“像是遇见我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寄生虫就是证明。”

3、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系,宜含宥之。”

翻译:因此把华佗押解交付许昌的监狱,审讯验实(华佗)服罪。荀彧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应该包涵宽容他。”

4、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翻译: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只是不应当疲惫罢了。运动则水谷精气才能消化,血脉环流通畅,病就不会发生,如同转动的门轴不会腐朽一样。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汉书》,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刘向、刘歆父子根据《别录》和《七略》编纂,我国现存第一部官修群书目录,收书38种,596家,13200余卷,分类简述其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

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方技略: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

微言大义:多以精当的言辞阐述儒家经典的要义。

1、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肴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翻译:战国合纵连横,真假纷争,诸子百家的言论混乱。到了秦朝担忧这种状况,于是烧毁书籍,使人民愚昧。

2、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

翻译:医经,是推究人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的本源,用来阐述百病的根由和生死的界限,进而用来研究针刺、砭石、汤药、艾灸施用的范围,探讨各种药物的恰当配伍及其适宜的病症。

3、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翻译:经方,是根据药物寒温的特性,估量疾病的深浅,凭借药物的作用,依照人对四气感应的适宜情况,来辨别五脏六腑所适用的各种性味的药物,配伍成寒凉与温热的药剂,用以疏通闭塞、解除郁结,使病人恢复健康。

《<本草纲目>原序》

王世贞,明,文学家,戏曲理论家。

1、予窥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谈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

翻译:我观察他这个人,润泽的相貌,清瘦的身躯,言谈兴味浓厚,真的是普天之下仅有的一个人。

《大医精诚》

孙思邈,唐,医学家。《备急千金要方》,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精”指医技精湛,“诚”指品德高尚。

1、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

翻译:如果对最为精妙细微的事情,用最为粗浅的思维方法去探求,难道不危险吗。

2、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翻译:如果有生病受苦的人前来求救的话,不得询问他们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关系亲疏、是华夏之人还是四夷之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要完全平等,都像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

3、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翻译:自古以来高明的医生治病,常用活着的动物来救助危重的病人,虽然说动物低贱而人类高贵,至于爱惜生命,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伤害别的生命来使自己得益,万物在感情上共同憎恨,何况人类呢。

4、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翻译:心中怀着救世济民的志愿,所以也琐碎地谈了这些道理,学医的人不可以因我言谈粗俗而以这些道理为耻啊。

《医话四则》

1、又有医人工于草书者,医案人或不识,所系尚无轻重;至于药名,则药铺中人,岂能尽识草书乎?孟浪者约略撮之而贻误,小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可否相约同人,凡书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

翻译:又有擅长草书的医生,医案有的人不认识,关系到的问题还不紧要;至于药名,那么药铺中的人,难道能都认识草书吗?鲁莽轻率的人大概地抓药就会造成祸患,小心谨慎的人来回询问会造成拖延。能不能与同行约定,凡是书写药方医案,字字迹一定清爽,药名一定共识。

2、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啖,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翻译:(崔默庵)看见生病的人用手掰开眼睛,看着他吃喝,原来是他眼眶全都肿了,没法睁开。

3、细思其故,得毋来诊时日已西沉,行急而咳亦甚,因之气塞脉乱,乃有此象欤?然惟愈不敢自信矣。

翻译:(我)仔细地想其中的缘故,该不会是(患者)来看病时已经接近黄昏,行走急迫而咳嗽也加剧,因此气机闭塞脉象混乱,才有这种证象的吧?然而(我)思考到这里越来越不敢相信自己了。

工具书部分

定义:

工具书是为满足人们质疑求知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编排形式和查检方法,迅速提供某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资料线索的专供查检的图书。

作用:

解释疑难、辅助自学、指示门径、提供线索、搜集资料。

分类:

字典、辞书、书目、索引、文摘、类书、丛书、政书、年鉴、手册、年表。

字典:解释字的形音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简明中医字典》

辞书:即词典,解释词的意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

《辞源》、《中国医学大辞典》

书目:即图书目录,记录图书的名称、作者、卷数、版本,有的还包括学术源流、图书流传、内容评价、收藏单位等。

《中国图书联合目录》、《宋以前医籍考》

索引:又称通检、备检、引得,是把一种或多种书(刊)里的内容编成条目按一定方法编排,并注明出处,专供检索的工具书。

《医学史论文献资料索引》、《本草纲目索引》

文摘:论文摘要,将论文的主要论点简明扼要地摘录出来,以供读者阅读。

《中国医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

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资料的工具书。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太平圣惠方》

丛书:在一个总名称下,把原来单独印行的若干部书籍原封不动地汇编在一起的工具书。

《珍本医书集成》、《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工具书的编排方法:

部首编排法

普通字词典一般采用。《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

笔画编排法

中医药书籍一般采用。《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

音序编排法

《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

主题事类编排法

《尔雅》、《方言》等

查找中医文献:

善用目录、索引、类书、丛书。

常用工具书

字典:

《尔雅》,我国第一部训诂专书,第一部字典。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首创部首编排法,用“六书”理论解释文字。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陈廷敬编撰。

新《辞海》和《辞源》的区别

新《辞海》是用现代方法编写的大型百科性辞书,所收词目以解决一般读者在学习、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为主,并兼顾各学科的学术体系,不收古体字和冷僻字,古义的征引也较少。新《辞源》删去旧版中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方面的词语,增加古汉语词语,修改不正确的注释,抽换并增补较多例证,对出处加注作者、篇名和卷次,从而成为一部阅读古籍的专用工具书。

汉字部分

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现代简化字。

特点:

由图形到笔画,从形意结合到形意分离,从表义到形声,从繁复到简化。

六书:

汉字结构的理论体系,《说文解字》首次全面阐释,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字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即用简约的写意方法形象地描绘各别的对象。

日、月、人、女、心、手、止、木、鸟、鱼、龙、羊、牛等。

指事字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即在象形字的基础上用符号点明所要表示的局部,所加的符号即指事符号。本、末、朱、刃、叉、寸、亦、身、母、上、下、中等。

会意字

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即将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利用它们的形体或意义会合时产生的新义来表达。步、涉、即、既、得、秉、兼、采、益、陟、降等。

形声字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即由表意和表音两部分组合而成,表意者为形符,表音者为声符。

转注字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字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即利用同音字来记写意义上与其并无关系的字。

来、午、我、难等。

通假字:

古籍中,本有其字而未使用,却借写了当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其它字,而这两个字的意义并不相同,此用字方式称通假或假借。

确定条件:本字与通假字共存,读音相同或相近,要有足够的依据。

古今字:

在一个字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或改换形符另造新字,以分担原有字一部分义项的文字现象。

HeavenRain

第五篇:古文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

第一单元 文 选

九方臯相馬

《列子》

【題解】本篇選自《列子·說符》。文章通過九方臯相馬的寓言說明了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質,不可為表面現象所迷惑。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看到了一般人所不容易看到的東西,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①?”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②;天下之馬,若滅若明,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mǐ)轍③。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mî)薪菜者,有九方臯,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xiàn)之④。”

【注釋】

①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名任好,五霸之一。伯樂:姓孫,名陽。古代著名的相馬專家。年:年歲。子姓:指子孫。者:結構助詞,與“可使求馬”組成“者”字結構,義為“可以派去求馬的人”。

②良馬:指一般的好馬。形容筋骨:指馬的外部特徵,這裏作狀語,義為“根據形體骨骼”。形容,外表。

③天下之馬:指千里馬。若滅若明、若亡若失:二句意思基本相同,指千里馬的本質特點似隱似現,很不容易被發現。滅,無。晉人張湛注:“天下之絕倫者,不於形骨毛色中求,故髣髴恍惚,若存若亡,難得知也。” 絕塵弭轍:形容馬跑得非常快。絕塵,蹄不著地。弭轍,沒有足跡。弭:消失,不留。轍,這裏指蹄印。

④所與„„者:“所”字結構,義為“一起挑擔子打柴草的人”。擔纆,挑擔子運送貨物。纆,繩索,用於捆物。菜,通“采”。九方臯:人名,複姓九方,或作“九方堙、九方歅”。見:使動用法,使„„謁見。

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①。”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pìn)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lì)②。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③?”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④!若臯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麤(cū),在其內而忘其外⑤;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⑥。若臯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⑦!”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注釋】

①反:“返”的古字。報:回報,復命。沙丘:地名,確址不詳。②牝而黃:母馬,毛為黃色。牡而驪:公馬,毛為黑色。

③何馬之能知:還能相什麼馬。賓語“何馬” 前置,用代詞“之”複指。

④喟然:歎息貌。太息:長聲歎息。一:副詞,竟然。是:代詞,這。乃:副詞,正是。千萬句:比我強千萬倍還遠不止的原因。

⑤天機:指事物起決定性的要素。忘:忽視。麤:同“粗”。在:這裏義為注重,留心。張湛注:“精、內謂天機,麤、外謂牝牡毛色。”

⑥ 遺:拋棄,忘記。

⑦貴乎馬者:超過了相馬本身的意義。

黃帝生駱明

《山海經》

【題解】本文選自《山海經·海內經》,題目為編者所加。文中記述了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世系及各時代的創造發明。

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gǔn)①。

【注釋】

①是:指示代詞,这里义为“此人”。鯀:傳說中原始時代的部落首領,居於崇,號崇伯。曾被帝堯派去治水,历时九年而未能治好,结果被殺死在羽山,化為黃熊。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①。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②。

【注釋】

①帝俊: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清人郝懿行等以為就是帝嚳,號高辛氏。淫梁:淫字或作“經”。為:製造。

②奚仲:黃帝之後,任姓,春秋時薛國的祖先,傳說为車的創造者。

少皞生般,般是始為弓矢①。

帝俊賜羿(yì)彤弓素矰(zēng),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②。

【注釋】

①少皞:或作“少昊”,名摯,號金天氏,傳說中代太皞而兴起的東夷部族首領。

②羿:即后羿,夏代東夷有窮氏部族的首領,善射。矰:一種短箭,系有絲繩,以便回收射出的箭。去恤:幫助,扶助。下地:民間。傳說古时天上有十日,羿射落九日,同时殺死封豕長蛇,使民得以安生。

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①。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②。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巧倕(chuí),是始作下民百巧③。后稷是播百穀④。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⑤。大比赤陰,是始為國⑥。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⑦。

【注釋】

①是:據上下文,“是”后下脫“始”字。②是:指帝俊的八个儿子。

③始:当为衍文。巧倕:古傳說中的巧匠名。作下民:為下民發明创造。百巧:指各種製造技術。④后稷:周族的始祖,名棄,堯舜時的農官,善於種植各種穀物。⑤始作牛耕:開始使用牛耕作。

⑥大比赤陰:疑即“大妣赤陰”,后稷的母亲姜原。

⑦禹:鯀之子,以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布土:规划疆土。均定:平定。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yāo)生炎居①。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②。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③。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rǎng),以處江水④。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⑤。噎鳴生歲十有二⑥。

【注釋】

①炎帝:傳說中的上古姜姓部族首領,號烈山氏,或说即神農氏,与黄帝同出于少典氏,曾與黃帝戰於阪泉之野,被打敗。赤水之子:赤水族的女兒。子:女兒。聽訞:一作“聽詙”。訞,“妖”的異體。

②祝融:傳說為帝嚳時的火官,後人尊為火神。

③降:被貶。江水:地名,确址不详。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領袖,曾與顓頊爭帝,怒觸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維絕。

④方顛:頭顶方而平。顛,頭頂。復土穰:恢復了旧有的(其祖父祝融时期的)領土。穰,通“壤”。處江水:指仍舊居於江水。⑤后土:土地神。

⑥噎鳴句:噎鳴生了一年时间中的十二個月。噎鳴,傳說中的時間神。有:通“又”。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①。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②。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③。

【注釋】

①息壤:傳說中能自行生長的土壤。帝:天帝,一說即黃帝。堙:堵塞。②羽郊:羽山之郊。羽,山名。

③復:通“腹”。傳說鯀死後三年不腐,结果从腹中生出了禹。卒:最終。

景公射出質 《說苑》

【《說苑》介紹】《說苑》,西漢劉向撰。劉向,西漢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学家,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楚元王交四世孙,刘歆之父,官至中垒校尉,曾領校宫廷藏書,撰成《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作者同時撰有《新序》《烈女傳》等書。《說苑》是刘向根据自己校理过的图书及民间有关资料选编整理而成,共分君道、臣術、建本、立节、贵德、复恩等二十卷,旨在讽谏皇帝。其取材十分广泛,上自先秦经书诸子,下及汉人杂著,旁采街谈巷语,多为逸聞佚事,短小精煉,寓意深刻。全书反映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兼及墨、名、法诸家,但历代著录都把它归入儒家类。全书保留了许多值得珍视的史料,对于校刊古籍有重要的参证作用。

清人卢文弨、俞樾、孙贻让等曾校理过《說苑》,近人及今人的整理本主要有向宗鲁《说苑校证》、趙善詒《說苑疏證》以及臺灣盧元駿《說苑今注今譯》等。

【題解】本文選自《說苑·君道》。文章通過齊景公射箭脱靶而群臣齐声喝彩的故事,說明君主要听到真话很不容易,同时宣扬了人臣敢于犯颜直谏的可贵精神。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yìn)諸大夫酒①。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②。公作色太息,播弓矢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於今十有七年,未嘗聞吾過不善④。今射出質,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對曰:“此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顔色⑤。然而有一焉,臣聞之,君好(hào)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sì)之⑥。夫尺蠖食黃則其身黃,食蒼則其身蒼⑦。君其猶有食諂人之言乎⑧?”公曰:“善。今日之言,章爲君,我爲臣。”是時海人入魚⑨,公以五十乘賜弦章。章歸,魚乘塞塗。撫其御之手曰:“曩者之唱善者,皆欲若魚者也。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⑩。今諸臣諂諛以干(gān)利,故出質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輔於君未見於衆,而受若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固辭魚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遺行也⑪。”

【注釋】

①晏子:晏嬰,春秋時期齐国有名的賢臣,为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正卿,执政五十余年。沒:同“歿”。景公:齊景公,名杵臼,庄公弟。飲:使動用法。②出質:脱靶。質,箭靶。唱善:叫好。③作色:显出遗憾的神色。播:扔掉。

④弦章:齊大夫,名賓胥無,字弦章。過:衍文,《晏子》一书无此字。⑤不肖:不賢。知:“智”的古字。犯:冒犯。顔色:臉色。

⑥有一焉:有一個原因在其中。焉:兼詞,相當“於之”。服:服侍。嗜:嗜好。食之:向他進獻食品。⑦尺蠖:一種蛾科昆蟲的幼蟲,傳說这种虫食黃則体变黃、食青则体变青。蒼:草青色。⑧君其句:您可能还有食小人奉承话的嗜好把?其:表推測的語氣副词。諂人:諂邪小人。⑨海人:指掌渔业的官员。入:给宫中送鱼。魚乘:載魚的車子。塞途:堵滿了道路。⑩曩者:先前。若:代詞,這些。不掩:义即被指出。⑪固:堅決。遗行:流传下来的美德。

原憲居魯 《新序》

【《新序》介紹】《新序》是一部散文集,作者西漢劉向(詳《景公射出質》一文介紹)。全書共十卷,採集先秦至漢代史實分類編纂而成,但許多事實與《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的記載有出入。《四庫全書總目》評論該書“春秋時事尤多,漢事不過數條。大抵采百家傳記,以類相從。作者的編纂之意與《說苑》大致相同,旨在以史為鑒起到警示和諷諫作用,其中許多故事經過了作者的加工改造,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新序》原書共三十卷,後散佚較多,今本十卷由宋曾鞏整理校訂而成。今人趙仲邑的《新序詳注》(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注釋詳明,便于阅读。

【題解】本文選自《新序·節士》,題目為編者所加。文章通過原憲與子貢的會面及對話,對原憲身居陋室穷困潦倒而守志不移的表現给以肯定和褒揚,歌頌了儒家“貧賤不能移”思想情操。

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蒿,蓬戶甕牖,揉桑以為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子貢聞之,乘肥馬,衣輕裘,中紺(ɡàn)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原憲冠桑葉冠,杖藜(lí)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絕,衽襟則肘見(xiàn),納屨(jù)則踵決。子貢曰:“嘻!先生何病也?”原憲仰而應之曰:“憲聞之: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憲,貧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交,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tè),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子貢逡(qūn)巡,面有愧色,不辭而去。原憲曳杖拖屨,行歌《商》《頌》而反,聲滿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⑩。故養志者忘身,1。”此之身且不愛,孰能累之?《詩》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1○

⑨⑧⑦

⑥③

④①②謂也。

①原憲:字子思,又名仲憲、原思,孔子弟子,宋人(一說魯人)。孔子去世後,原憲隱居不仕,事蹟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②環堵之室:四面唯見土牆的小房子。堵,指房子的牆長寬各一堵,一堵長一丈。茨:用草苫房頂。生蒿:未及曬乾的青蒿。蓬戶:柴門。甕牖:用破甕做的窗戶。揉:通“煣”,烘烤木條使之彎曲或變直,這裏指將彎曲的桑木煣直。樞:門軸。匡坐:正坐。

③子貢:或作“子贛”,複姓端木,名賜,孔子弟子,時為衛相。事蹟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④乘肥馬:用肥壯的馬駕車。乘,四匹馬駕的大車,這裏用作動詞。紺:紅青色。中紺而表素:裏面穿著紺帛做的衣服,套著白絹做的外衣。軒車:大夫以上官員才能乘坐的有遮擋的高級車子。

⑤冠桑葉冠:戴著桑葉做的帽子。藜杖:用藜草莖做的手杖。這裏作狀語,用藜杖。藜,一種草本植物。杖(而):名詞活用作動詞,扶著。

⑥正:用作動詞,使端正,戴端正。纓:帽帶。絕:斷。正冠句說明帽帶不結實。衽:衣襟。這裏用作動詞用,整理衣襟。屨:草鞋或麻鞋。踵決:因鞋被撐破而露出腳後跟。踵,腳後跟。決:此處義為“露出”。

⑦ 嘻:驚訝聲。病:指窮困。

⑧之謂:謂之。希世:迎合世俗。希:望。比周:勾結,結黨。學以為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教以為己:教學是為了顯示自己。慝:災害。飾:裝飾品。

⑨逡巡:進退不得、尷尬難堪貌。《商》《頌》:宋國的兩種歌名。原憲屬宋人,故歌之。高歌旨在勵志。《禮記·樂記》:“愛者宜歌《商》,„„柔而正者宜歌《頌》。”反:“返”的古字。出金石:像從鐘磬等金石樂器重發出的一樣。

⑩天子二句:天子不能使他成為自己的臣下,諸侯不能和他交上朋友。二句表現了原憲不願和統治者合作的態度。

11匪:同“非”。引詩見《詩經·邶風·柏舟》○。毛亨傳:“石雖堅,尚可轉。席雖平,尚可卷。”鄭玄箋:“言己心志堅平,過於石席。”

工具書簡介

閱讀古書,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困難,比如一些字不認識,一些詞語、典故不知道它的意思或出處,一些典章制度、禮儀習俗、名物器用不熟悉等,這時就需要去查工具書。

工具書是將某一方面的知識或資料編排起來供人們翻檢查閱的書。用於學習古代漢語的工具書很多,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要熟悉一些常用工具書的內容和查檢方法。下面是對一些常見古漢語工具書的介紹,共分字典、詞典、類書、政書四類。

第一節 字典

字典主要是以解釋單個字的形、音、義為出發點的。“字典”一詞出現於《康熙字典》問世以後,在此之前,凡是解釋漢字形、音、義的書,都籠統地稱之為字書。古代的字書外 延較廣,與今天字典相當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常見的字書有以下幾種。

一、《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撰,這是我國第一部通過分析字形探求本義的字書。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但直至二十一年後,亦即漢安帝建光元年(西元121年)許慎病臥在床時才讓其子許沖將書獻給朝廷。《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獨體的稱“文”,合體的稱“字”。

全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說解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首創部首分類法,從漢字中歸納出五百四十個部首,將所收字按五百四十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謂“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五百四十個部首的排列順序是“據形系聯”,即大致以部首形體相近的特點為依據列次。各部內部的字,則是根據“依類相從”的原則排列,即按照字的意義,將表示同類事物的字或者意義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這就是段玉裁所說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後,以義之相引為次。”

《說文》對每個字的說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著解釋其意義,然後按“六書”分析其字形結構。部分字還用“讀若”這一術語注出讀音。《說文》專解釋字的本義和分析字的形體,而不涉及引伸義,這對於我們瞭解漢字本義和形體結構之間的聯繫極有幫助。例如:

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凡又之屬皆從又。下:底也。指事。

友:同志為友。從二又。相交友也。

瑤:玉之美者。從玉,聲。《詩》曰:“報之以瓊瑤”。

《說文》一書經過數百年的流傳,特別是經過唐代李陽冰的主觀竄改,訛誤相當嚴重。南唐時徐鍇做了一番整理工作,寫成《說文解字系傳》一書,世稱“小徐本”。北宋時徐鍇之兄徐鉉奉詔對《說文解字》進行校理,增列了四百〇二個“新附字”,對部分字條作了簡要的注釋,同時依據《唐韻》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稱“大徐本”。現在通行的本子是大徐本,有中華書局一九六三年影印一篆一行本,書後附有部首檢字和筆劃檢字表。

清代校理研究《說文》學者人數最多,成就也最大。其中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駿聲四人最為著名,世稱《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的主要著作是《說文解字注》。書成于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刊行于嘉慶二十年。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影印本,書後附有針對大徐本《說文解字》和《段注》的《說文解字四角號碼通檢》,極便檢索。《段注》以大徐本為底本,對《說文》一書作了全面精細的校勘。其注注重闡明許書的體例、申說引伸義和假借義、推求形音義的互相關 係以及辨析同義詞。全書於每字之後都注明了其在上古的所屬韻部,書後附有他的音韻學著作《六書音韻表》。

桂馥的主要著作是《說文解字義證》,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影印本(附新編四角號碼),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影印本,齊魯書社一九八七年影印本。《義證》旨在為《說文》的說解做取證群書的工作,其主要特點是臚列群書資料以證明許書,不下主觀斷語。具體內容有二,一是引證群書資料證明許慎的說解,二是詮釋每字的字義。所引的材料極為廣博,包括經、史、子、集、傳注、字書乃至鐘鼎彝器銘文。

王筠的主要著作是《說文解字句讀》和《說文釋例》。《句讀》成書于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今有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影印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影印本。此書彙集段玉裁、桂馥、嚴可均等人及作者自己多年研究《說文》的成果而成,類似“集解”,旨在為初學者指示學習和研究《說文》的門徑,故名“句讀”。《說文釋例》是一部專門探討《說文》體例的專著,共分五十多個大的條目。成書于道光十七年(西元1837年),今有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影印本。除《句讀》和《釋例》外,王筠還有一部《文字蒙求》,編成于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全書從《說文》中選取常用字二千〇三十六個,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類分卷編成,注釋簡明,是學習《說文》的入門書。今有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影印本。

朱駿聲研究《說文》的主要著作是《說文通訓定聲》,書成于道光十三年(西元1833年),今有武漢市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影印本和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影印本,均附有筆劃索引。《定聲》全書收字一萬七千二百四十個,除《說文》原有字外,增收七千多字。在編排上,該書打破了《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以形統字的格局,而代之以以聲統字。全書確定一千一百三十七個基本聲符作為字音之“母”以統率所有的字,稱之為“聲母”,同時又將這一千一百三十七個“聲母”分隸于朱氏自定的古韻十八部,這就是所謂 “定聲”。書中對每個字的說解,分為本訓、轉注、假借、別義、聲訓、古韻、轉音等項。其中“本訓”部分首列許慎《說文解字》原文,然後引例加以疏通證明,這就是所謂 “說文”。書中於“轉注”、“假借”用力最勤。朱氏認為“轉注”、“假借”為用字之法,許慎定義實誤,故他的解釋不但更改了許慎關於“轉注”“假借”的定義,而且連許慎的例字都改了。朱氏所說的“轉注”,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詞義引申;朱氏所說的“假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本無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在“轉注”、“假借”這兩部分中,朱氏徵引古書古注詳細說明文字的引申和假借,旨在“稽考群經子史用字之通融”,這就是所謂 “通訓”,是全書的重點所在。

二、《說文解字詁林》

近人丁福保等編。丁福保(1878—1952),江蘇無錫人,曾任京師大學堂及譯學館教習。此書匯輯《說文》徐鉉、徐鍇校訂本及清人研究《說文》的著作共二百餘種為一書,故名“詁林”。全書分正編和補遺兩大部分。正編一百八十二種,一千〇三十六卷;補遺四十六種,一百七十卷。其排序同于大徐《說文》,共分十一大類。各字頭之下以大徐本為經,將各書內容逐一剪貼。其材料豐富,極便使用。胡朴安曾評論此書有四善,即:檢一字而各家學說悉在;購一書而從書均在;無刪改,仍為各家原面目;原本影印,絕無錯誤。其不足之處在于未能充分採錄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成果。

此書正編、補遺分別於一九二八年和一九三〇年由上海醫學書局影印出版。一九八八年,中華書局曾據原書影印發行,另有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六年影印本。

三、《康熙字典》

清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撰。書成於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年)。今有一九五八年中華書局據同文書局原版影印本。二〇〇二年,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了標點整理本,使用方便。《康熙字典》是在明《字彙》和《正字通》兩部字書的基礎上增訂而成,收字四萬七千〇三十五個。全書按《字彙》首創的二百一十四部首列字,同部首的字以筆劃的多少為次,共分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書前附有“部首索引”。其釋字體例是先列本音本義,再列別音別義。注音以羅列《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洪武正韻》等古代韻書中的反切為主,輔以直音。釋義以引用古書及傳注中的解釋為主,所引一般都屬於時代最早的用例,且標明書名和篇名。凡別音別義均以“又”字標明。《康熙字典》的最大特點是收字量大,在《中華大字典》出版之前它是我國收字最多的字典。

《康熙字典》優點很多,缺點也不少。在釋義方面,由於拘泥於古書原有的訓詁,致使釋義往往失之簡略,不夠確切。有時幾個義項一起陳說,眉目不清。在書證方面問題更多,諸如書名篇名錯誤、引文錯誤或脫落、引文刪節不當、妄改引文,等等。清王引之曾作《字典考證》,糾正了其中的各種錯誤達二千五百八十八條。一九八一年,王力著《康熙字典音讀訂誤》,訂正出五千二百個字的錯誤音讀。

四、《中華大字典》

陸費逵、歐陽溥存等編纂,一九一五年中華書局出版,一九七八年出了縮印二卷本。該書收字四萬八千多個,比《康熙字典》多出一千多字。全書以部首筆劃列字。部首承用的是《康熙字典》的二百一十四部,但次序與《康熙字典》略有不同。

《中華大字典》的編纂目的是為了糾正《康熙字典》的錯誤,彌補其不足,試圖取而代 之,故每以《康熙字典》為借鑒,力求編得合理。在注音上,它一改《康熙字典》羅列韻書反切的作法,以《集韻》的反切為准,每音只加一個反切,《集韻》中沒有的字,再用《廣韻》或其他韻書中的反切。反切之後加注直音和平水韻韻目。在釋義方面,它避免了《康熙字典》諸義雜陳的缺點而分條釋義,眉目清晰,且引例簡明,一個義項只一般舉一條書證。各義項順序大致是先本義,後引申義,最後是假借義。在收字方面,它能注意收錄俗字、方言用字和反映當時科學發展狀況的用字。此外,書中還兼收了相當數量的複音詞,分別列於單字義項之後。

《中華大字典》注意吸收清人的研究成果,校正了《康熙字典》錯誤二千多條,不失為一部較好的字典。但它本身的疏漏也不少,《康熙字典》中存在的問題,有些並未能夠完全避免,諸如沿襲錯誤的舊說、徵引書名前後不

一、引用字書不標卷數、引用詩賦不列篇名、引文刪節失當,等等。該書自出版至今,與《康熙字典》並行於世,各有優劣,並未能夠取代《康熙字典》。

五、《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從一九八六年起,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和湖北辭書出版社陸續出版,共八卷,至一九九〇年十月全部出齊。其後又分別於一九九二、一九九五、二〇〇一年出了縮印本、三卷本和四卷本。

《漢語大字典》共收列單字五萬六千左右,是迄今為止收單字最多的漢語字典。全書按部首筆劃編排,所用部首同於《漢語大詞典》,共二百部。同部首的字按除去部首以外的筆劃數排列,同筆劃的字再按起筆一(橫)、丨(豎)、丿(撇)、丶(點)、乙(折)五種筆形的順序排列。各卷之首列有該卷的筆劃檢字表,末卷附有全書的筆劃檢字表。

《漢語大字典》對單字的說解一般包括解形、注音、釋義、引證四項。各字頭之下首先列出該字可能有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及出處,接著引《說文》以說明其本義和構型,然後依次注出該字的今音、中古音和上古音。如一字多音則分列。其中今音用中文拼音字母標注;中古音用《廣韻》或《集韻》中的反切標注,同時標明聲、韻、調;上古音只標韻部,採用的是近人考訂的古韻三十部。在釋義方面,對字義一般按本義、引伸義、假借義的順序排列義項。所分義項較細,兼收了一些生僻字的義項和常用字的生僻義項以及複音詞中的詞素義。對義項的確定既注重繼承前人已有的成果,也重視吸收今人新的研究成果。引證標明了書名、篇名或卷次,便於查檢。

《漢語大字典》力求全面地、歷史地反映漢字形音義的面貌和發展狀況,是到目前為止品質最高的一部大型漢語字典。但是,由於此書出於眾手,問題也較多,諸如有些義項漏收、部分義項分得過細、部分釋義或引證不准,等等。另外,檢索方法單一,也是該書一個不容忽視的缺點。

六、《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編寫,一九七九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一九九三年出版第二版,一九九八年第三版,二〇〇五年第四版。

這部字典是專為初學古漢語的人掌握常用字的常用義而編寫的,其第四版所收古漢語常用字已增加到六千四百多個,另外酌收雙音詞約二千五百多個。其最大的特點是,義項基本上按本義、近引申義、遠引申義、假借義的順序列次,釋義簡明,用例典型,對用例中的有關詞語隨文作了注釋,釋義中指明瞭古今字、通假字和異體字,等等。另外,在一些字條之後還對同義詞進行了簡要的辨析。這些特點也就是這部字典的優點,它為初學者提供了較大的方便,故出版後受到了讀者的普遍歡迎,多次再版,重印。

七、《簡明古漢語字典》

張永言、杜仲陵、向熹、經本植、羅憲華、嚴廷德等六人編,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初版,二〇〇一年第二版。這是一部面向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閱讀古籍、解釋古籍語文問題的參考用書。全書共收古漢語常用字八千五百多個(不包括異體字),同時酌收了一些古漢語雙音詞,書前設有音序、部首兩種檢字表。其主要特點是,釋義簡明準確,用例較新,注意吸收近現代人的研究成果,義項劃分比較合理,義項的排列原則上按照詞義引申的順序,給古入聲字作了標記,等等。

八、《王力古漢語字典》

王力、唐作藩、郭錫良、曹先擢、何九盈、蔣紹愚、張雙棣等七人編,中華書局二〇〇〇年版。全書共收古漢語常用字一萬二千五百多個,同時酌收了一些雙音詞,以聯綿字為主,書前設有拼音檢字表。根據王力先生的《序》這部字典有以下八個特點:(1)擴大詞義的概括性。(2)僻義歸入備考欄。(3)樹立歷史觀點,注意詞義的時代性。(4)標明古韻部。(5)注明聯綿字。(6)在每部的前面先寫一篇部首總論。(7)辨析同義詞。(8)列舉一些同源字。其實,這部字典的特點還不止此八條,例如釋義中指出了古今字、通假字,注音中不僅標出了上古的韻部,同時標出了中古的韻部、聲母和聲調。總的來說,這部字典出了標注古音外,其特點與《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是比較接近的,只是字數、容量比後者大得多。

九、《經籍簒詁》

清人阮元主編,一〇六卷。始編于嘉慶二年(1797年),於次年秋完成。嘉慶五年初刊行。參編者是阮元任浙江學政時所挑選的經生數十人,實際總編是臧鏞堂。全書彙集了唐代 以前經史子集和訓詁專書中的各種訓詁資料,按平水韻韻目排列。每字之下,分義項釋義,引例豐富,並詳細注明了出處。

這部書為檢尋故訓和考察字義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前人評價很高,有“展一韻而眾字畢備,檢一字而諸訓皆存,尋一訓而原書可識”之說。其缺點是義項漏收較多,引文及出處中的誤字、脫字也較多。有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影印本和成都古籍書店一九八二年影印本,均附有筆劃索引。

第二節 詞典

詞典是以詞為解釋物件的工具書。詞典的類型有多種,如普通詞典、專科詞典、分類詞典等。可供學習古漢語的詞典主要有《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詞詮》、《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等。

一、《辭源》

《辭源》是我國現代第一部規模較大的語文詞書,不僅收錄普通詞語,而且廣泛收錄近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應用技術等方面的名詞術語,因重在溯源,故名《辭源》。一九〇八年開始編纂,由陸爾奎、傅運森等人主編。商務印書館一九一五年出正編,一九三一年出續編,一九三九年出正、續編合訂本,出版後就受到了文化教育界的好評。其缺點主要是引文出處只標書名不標篇名。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觀點錯誤、知識陳舊等方面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自一九五八年起,國家開始了對《辭源》的修訂工作,至一九八三年修訂出版完畢。根據與《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的分工,修訂本《辭源》成了一部閱讀古籍的專用工具書,故專收文言詞語和古代文化知識方面的詞目,而刪去了舊《辭源》中有關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應用技術方面的詞語,收詞下限是鴉片戰爭(西元1840年)。修訂本《辭源》分為四冊,一九八八年又出版了合訂本。

修訂本《辭源》共收單字一萬二千八百九十個,詞語八萬四千一百三十四條。在編排上採用《康熙字典》的二百一十四部首列單字字頭。說解包括注音、釋義、書證。注音同時採用中文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標注今音,用《廣韻》的反切標注中古音,同時標出了中古的聲調、韻部和聲母。釋義比較簡明,引例標注了作者、篇目和卷次等。全書採用繁體字排印,附有部首、音序和四角號碼三種索引,使用方便。和原本相比,修訂本《辭源》既繼承了舊《辭源》“強調實用,重在溯源”的基本特色,又改正了其錯誤,彌補了其不足,再加上收詞量較多,很受讀者的歡迎。

二、《辭海》

舒新城、沈頤、張相主編,中華書局一九三六年出版。這部書的內容、體例當初與《辭源》基本相同,屬於兼收百科知識的大型綜合性語文工具書。由於它比《辭源》晚出二十年,故有不少改進,例如增收了一些新名詞,引文都標出篇名等,因此在當時的文化教育界很有影響。但是到了五十年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舊《辭海》的內容和舊《辭源》一樣也顯得很陳舊,亟需修訂。修訂工作從一九五八年開始,直到“文革“結束後的一九七九年才完成。于當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共三冊。一九八〇年又出了縮印本。根據與《辭源》、《現代漢語詞典》的分工,修訂版《辭海》是一部綜合性的詞典,故仍然兼收語詞和百科詞語。****年、一九九九年,《辭海》又先後出過兩次修訂版。

《辭海》用簡體字排印,按部首筆劃編排,單字注音採用中文拼音字母,比較冷僻的字又加直音,釋義和引證都很準確。書中附有“筆劃查字表”和“中文拼音索引”,其後又出了單行本《辭海四角號碼檢字表》。一九九九年版的修訂本單字增收到一萬九千四百八十五個,字頭加詞目共十二萬二千八百三十五條,這樣的容量完全可以滿足一般讀者的需要,古籍中的用字和詞語一般都可以查到。修訂本《辭海》使用的是新定的二百五十部,對於熟悉二百一十四部首的讀者來說,可能不大習慣。要掌握這些部首,可參閱書前所附的“辭海部首表”和“部首查字法查字說明”。

三、《漢語大詞典》

這是一部大型的歷史性的漢語語文詞典,共收詞目約三十七萬條,五千余萬字。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聯合編纂,羅竹風任主編。始纂於一九七五年,一九八六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第一卷,其後各卷改由漢語大詞典出版社陸續出版,至一九九四全部出齊,包括正文十二冊,《附錄·索引》一冊。其後又分別於一九九七年、二〇〇一年出了三冊縮印本和第二版二十二冊本。

《漢語大詞典》的編輯方針是“古今兼收,源流並重”。在詞目的收錄上,突出語文性和歷史性,只收古今漢語的一般語詞,人名、地名等專科詞語不收,以與其他專科辭書相區別。全書單字條目按部首筆劃編排,部首採用的是與《漢語大字典》商定的二百部。多字條目按“以字帶詞”的方式列於單字條目之下。由於這部字典“古今兼收”的特點,所以採用繁體字、簡體字並用的排印方式。立目、引用古代書籍用繁體;釋義行文、引用現代書籍(1912年以後的)用簡體。單字注音分為二段式:用中文拼音字母注現代音,用《廣韻》的反切標注中古音,同時標明聲調、韻部和聲母。凡產生於近代的字,一律依近代韻書、字書中的反切標音,只標明聲調和韻部,不標聲母。《漢語大詞典》的釋義確切,層次清楚,引例豐富,文字簡練,檢索方便,而其最大的特點還在於收詞多,是迄今為止收詞最多的漢語語文詞典。古書中的詞語一般在這部詞典中都能找到。當然,它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詞條漏收、某些詞條的義項不完備、部分詞條的書證不是最早的用例,等等,但這些問題都是不可避免的,並不影響它是一部非常實用的優秀的大型語文辭典。

四、《中文大辭典》

《中文大辭典》,臺灣《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由臺灣中國文化學院和中國文化研究所一九六八年出版。全書共四十冊,收單字約五萬個,詞目三十七萬多條,基本上按《康熙字典》的部首分類。所收單字包括正字、異體、古字、略字、俗字、後起字。所收詞語包括成語、術語、格言、人名、地名、年號、書名、職官、動植物、名物制度等。

該書於字頭之下同時列有甲骨、金文、篆、隸、楷、草諸體。注音先列反切,後列平水韻目,最後列國語字母和羅馬字母。釋義採用淺顯的文言,義項以本義、引申義、假借義為序,所屬詞類以名詞、動詞、形容詞、助詞等相次。引例注明詳細出處。其主要特點是內容廣泛,解說周詳,引證豐富,注重文字和詞義的源流關係。

由於意識形態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該書的解說存在著一些錯誤觀點或失實之處,另外引書和校對方面的錯訛也較多。

全書最後兩冊為總索引,包括筆劃索引和四角號碼索引。每冊卷首也附有部首及筆劃檢字表,故查檢比較方便。

五、《助字辨略》

清人劉淇撰,清代第一部研究虛詞的詞典。初刻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共五卷。全書收虛字四百七十六個,複音詞六百三十多個,按用法分為重言、省文、助詞、斷詞、疑詞、泳嘆詞、急詞、緩詞、發語詞等三十類,依詩韻分平上去入四聲編次。解釋分正訓、反訓、通訓、借訓、互訓、轉訓六種,取材相當豐富,引證除經、傳、事、史以外,尚旁及到詩詞、方言、俗語等。該書對古漢語虛詞的研究有奠基之功。一九二五年,出版了楊樹達的校刊本。一九四〇年,開明書店出版了章錫琛的校注本。一九五四年,中華書局據開明版重印,書末附有《筆劃索引》。

六、《經傳釋詞》

清人王引之(西元1766-1834)著,我國第一部專講虛詞的著作,書成于嘉慶三年(1798年)初刻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引之字伯申,號曼卿。王念孫之子,嘉慶進士。曾從學于阮元,精通音韻、文字、訓詁之學,另著有《經義述聞》、《字典考證》等書。該書選取周、秦、西漢古書中虛字一百六十個,一一解釋其用法及源流情況。體例嚴密,說解詳備,論斷多正確,影響很大。一九五六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標點本。其後嶽麓書社、江蘇古籍出版社又分別於一九八四、一九八五年出版了黃侃楊樹達眉批本和王氏家刻本。

七、《詞詮》

近人楊樹達著,十卷,是一部專門解釋古漢語虛詞的詞典,共分四百八十六個條目,含各類虛詞五百四十五個,初版於一九二八年。全書用注音字母編排,書前附有“部首目錄”,一九五四年中華書局用原版重印時在書後增附了中文拼音索引。

《詞詮》釋詞範圍包括古籍中常見的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以及部分代詞、內動詞和副詞的用法。釋詞體例是先指出詞性,其次釋義,最後舉例。其主要特點是釋義準確,引例得當,引例豐富,給每個詞都標明了詞性,便於初學,是一部很嚴謹的專著。其缺點是只收單音虛詞,忽略了複音虛詞。另外,比較缺乏歷史觀念和地區方言觀念,對於某種用法最初出現和消亡的時代以及用法的地區特點均無說明。

八、《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一九九九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一部旨在反映虛詞歷史面貌的古漢語虛詞詞典。編者從漢語史的角度出發,對每個虛詞進行了歷史的研究,力求既能反映出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又能反映虛詞的歷史變化。所收詞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感歎詞、助動詞、代詞、不定數詞等。其特點主要有四:

第一、對複音虛詞與單音虛詞同等重視。全書共收單音節虛詞七百六十二條,複合虛詞四百九十一條,慣用片語二百八十九條,固定格式三百一十三條,總計一千八百五十五條。對複合虛詞和慣用片語一般都指明了其結構類型。

第二、重視虛詞“史”的說明。對於單音虛詞,在釋義之前一般都先勾畫出了其虛化過程,指出了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用法。例如:

于 yú 《說文》:“於,於也。象氣之舒。”段注:“然則以於釋於,亦取其助氣。”本義為嘆詞,音xū。“於”的其他虛詞義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讀yú。可用作介詞、連詞、助詞和語氣詞。介詞“於”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現,西周以後,隨著介詞“於”的出現,“於”的一些用法逐漸被“於”所代替,魏晉以後,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於”字就很少出現了。“於”的連詞、助詞和語氣詞的用法只出現在先秦漢語中,漢以後逐漸消失了。第三、釋義力求擺脫傳統的辭訓式的解說,儘量從語法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描寫。第四、有些詞條設有辨析一欄,用來辨析該詞和其他詞古今用法或意義的差異等。全書按中文拼音字母順序排列。其檢索方法單一,只設有一個筆劃檢字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點。

九、《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

馬文熙、張歸璧主編,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出版。這是一部匯釋有關古漢語常見名詞術語和著作的專科工具書。內容包括總說、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附辭彙及古方言)、語法學、修辭學、文體學、文獻學、歷代語文學家、附錄等。其中文獻學又分目錄、版本、典籍注本。詞目排列大致以類相從,同類相關者,又按先總條後分條、先主條後輔條的次序排列。

這部辭典的撰寫態度嚴謹,內容全面,資料豐富,釋義準確,附錄多而實用,且同時設有“四角號碼”和“中文拼音”兩種索引,檢索方便,而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詳解”,總字數一百三十八萬多,所釋條目共三千九百六十八條,平均每條三百五十字左右,有些條目的釋義長達千字以上,可見確實是詳解。查檢這部辭典,對所查條目可以獲得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此書之前有周祖謨先生的序言。周先生認為,這部辭典不僅為讀者提供了必要的學識,而且由於它收錄了大量的相關書目,有似書錄解題,還可以從中略窺我國語言文字學發展的歷史和近代以來專門學科的研究成果。

據胡安順、郭芹納主編《古代漢語》(中華書局二〇〇六年)編寫

二〇〇七年六月

下载古文复习教案[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文复习教案[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古文综合复习

    初中古文综合复习初中古文复习是中招中复习中的难点,我认为按文体复习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类古文,效果会好些。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体大致有以下几种: 游记:是一种描写......

    初中语文古文复习之二----比较阅读

    初中语文古文复习之二----比较阅读 一、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中考第一轮复习教案《古文二则》,《陌上桑》

    复习四 《古文二则》、《陌上桑》 复习目标:1,能复述两个小故事,弄懂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了解乐府诗常识,积累文言实词,体会罗敷形象的特点和侧面描写的作用 复习过程: 一,《古文......

    古文教案b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杜甫《春望》 此诗为杜甫在长安时作,时长安为安史叛军焚掠一空。作者在此乱离时世,满目荒凉,诗中即景生情,抒写其忧乱伤时的感慨。 首联写作者即景......

    小古文教案

    虎与刺猬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隋朝笑话集《启颜录》,是一则幽默讽刺的寓言小故事。全文只有短短的四句话,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这个寓言故事的主旨其实很简单,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

    小古文教案

    《小小少年大智慧》教学设计 课型:小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复习学过的小古文。 2、阅读两篇小古文,理解其意思。 3、积累古文中常用字的意思。 4、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这两则小......

    《古文二则》教案

    《古文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2、 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3、结合文中注释,4、 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

    小古文教案

    1.程门立雪 教学内容:《程门立雪》【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译文】 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