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公开课教案2

时间:2019-05-13 00:3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与问》公开课教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与问》公开课教案2》。

第一篇:《学与问》公开课教案2

23《学与问》

]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第二篇:学与问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23《学与问》教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深入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2、理解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交流与探讨,教师适时点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教法与学法

引导点拨法,自读自悟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学与问之间的关系,引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生自读第二段,说说哥白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好问)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经常、缠、理解不懈追求)

3、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什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你认为沈括是个怎样的人。(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你从沈括的故事中懂得了什么?(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理解诗句“人间四月芬芳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五、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全班齐读第五自然段。联系第一段,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总结,呼应开头)

六、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相辅相成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学与问》

执教教师:

执教时间:2013-11-27

第三篇:公开课教案 2

张坂中心幼儿园公开教育教学观摩活动计划 时间:2013.12.20班级:小一班 地点:小一班活动室组织者:李秋萍

一、设计意图:

藏猫猫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活动和学习形式。《藏猫猫》这首儿歌把月亮、星星、云朵拟人化,通过月亮玩藏猫猫,把语言活动和游戏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富有趣味性。在《藏猫猫》语言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充分地体验了游戏的乐趣,而且在游戏中慢慢感知理解儿歌。

活动内容:小班语言活动:儿歌《藏猫猫》

三、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感知理解儿歌内容。

二、2、愿意学习儿歌,初步学会念儿歌。

3、乐意参与活动,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

四、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幼儿有玩藏猫猫游戏的经验。

(二)物质准备:

1、云朵,星星,月亮的场景图一张,布帘一条;

2、大云朵图片每人一份(云朵足够挡住幼儿的脸);

3、月亮手偶一个。

五、活动过程:

(一)以藏猫猫游戏引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老师藏,幼儿找。

师:“今天,李老师要和小朋友们玩藏猫猫的游戏,请小朋友们把眼睛闭起来,等李老师数到5,才能张开眼睛。”(藏在黑板后面,要露出脚。)

师:“哇,被小朋友找到了,小朋友们真厉害,你们怎么找到李老师的啊?”

2、幼儿藏,老师找。

师:“接下去小朋友们藏,李老师找,李老师把眼睛比起来,请小朋友藏起来,李老师数到5就去找小朋友们哦!”

师:“1、2、3、4、5,咦,小朋友们都不见啦,都藏在哪儿呢!我来找找。”

(二)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儿歌。

1、出示月亮、云朵、星星;

师:“有一些朋友看到我们玩游戏,也想来跟我们一起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谁来了?嘘——!小耳朵认真听,是谁在唱歌呢?”

(播放梦幻曲)在幼儿的好奇中慢慢地掀开布帘,露出月亮、云朵、星星。

2、教师边演示边朗诵儿歌《藏猫猫》。

(1)与月亮玩藏猫猫的游戏;

师:“哦!原来是小月亮和星星也想来玩藏猫猫游戏,小朋友们赶紧把眼睛闭起来吧。”

(把小月亮藏在云朵后,露出一个角。)

师:“1、2、3、4、5,呀,小月亮藏在哪里了,你是怎么发现的?”

(2)结合教具完整朗诵儿歌;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小月亮是怎么玩藏猫猫游戏的。”

教师边演示教具边朗诵儿歌《藏猫猫》。

3、通过提问动作表演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1)谁在天上飘呀飘? 怎么飘的?

(2)小月亮藏在哪里?

(3)小月亮把什么藏起来了?小脚呢?

(4)谁眨眼笑?做做、学学眨眼笑的动作。

4、集体学习儿歌《藏猫猫》。

师:“看着图片宝宝一起和老师来说说儿歌《藏猫猫》。”

师:“这次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来说说儿歌《藏猫猫》。

(三)《藏猫猫》游戏表演。

1、根据儿歌内容进行集体游戏表演。

师:“月亮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藏猫猫,它带来了小云朵分给小朋友,请小朋友先把小云朵藏起来吧!”(发给小朋友一人一张云朵图片)

师:“小月亮飘呀飘怎么做,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师:“云朵在哪里呢?李老师找到云朵了,宝宝们找到了吗?”

教师带领宝宝一起表演下面的儿歌内容:藏着头(云朵把脸遮住),露着脚(一

起小踩步),逗的星星眨眼笑。

2、以小月亮说再见的形式结束游戏活动;

师:“小月亮玩藏猫猫游戏玩累了,它们现在要休息了,我们也休息一会。”教师手拿布偶小月亮,亲一亲每个宝宝,并说再见。

附儿歌:

藏猫猫

小月亮,飘呀飘,找块云朵藏猫猫。藏着头,露着脚,逗得星星眨眼笑。

第四篇:《小河与青草》公开课教案2

《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河与青草》,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开火车读一读。(出示词语)

2、齐读生词(每个两遍)

二、新授

1、今天我们再次来到弯弯的小河边,看见河岸上长满了青青的小草。听。小河和青草还在说话呢!

2、出示:2-3小节,自己读一读

(1)找一找:哪句话是小草对小河说的?(请一到两个学生来读一读)(2)小草是在夸小河还是在批评它啊?怎么夸他的啊?(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谁来做一做小草,夸夸小河?

(3)这么清澈的河里,想想看你能够看见什么?(鱼虾、石子、泥土、水草„„)

(4)这么多的东西可以在河里看见啊?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叫“清澈见底“,就是说这个河水很清,能一望到底呢!(5)我们大家一起来夸夸这条河!

(6)听小河的夸奖,小河骄傲了吗?指名请学生来读一读第三小节。(7)小河骄傲了吗?它是怎么说的呢?

(8)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9)展示:小草把泥土抱住的图。请学生观察,小草是用什么来抱住泥土的?

(10)原来啊,小草是用细小的根须来抱住泥土的。否则,小河就会变成这样。展示:浑浊的水(理解:浑浊的含义)

我们再也不能看见河底的美丽的景色了,所以小河要感谢小草呢!谁再来学学小河感谢小草啊?

(11)下面,请三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女生当小草,男生当小河。

3、出示:4-5小节:自由朗读。

(1)指名读第4小节。(2)出示两句话。比较:

①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②你长得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你来说说看,哪一句话小草会更喜欢!为什么?(两个碧绿的,显示出小草长得很好,很绿,突显小河的功劳!)

(3)小草非常喜欢小河夸奖它的话。请小朋友模仿小河的话,也来说一说。

“朱老师的头发乌黑”,谁能说的更好些?

如果是其他的颜色呢?(雪白雪白、金黄金黄、湛蓝湛蓝)(4)谁来把小河赞美小草的话,读一读?

(5)听了小河的夸奖,小草也没有骄傲,他也感谢小河呢!(指名读第5小节)

(6)为什么小草“也”要感谢小河呢?

(7)我请同桌两个,一个做小草,一个小河,读一读4-5两个小节的话

(8)指名朗读。

4、把2、3、4、5小节连起来读读。男生是小河,女生是小草,朱老师是旁白,一起来读一读。

5、是啊,就是因为青草紧紧抱住泥土,所以小河清澈见底,就是因为小河给了充足的水分,所以才长得碧绿碧绿的,想想他们有什么样精神?(互相帮助,互相感谢,不骄傲)

6、所以“小河流得更欢了,小草也长得更绿了。”(第6自然段)

7、生活中,你们肯定也得到过别人帮助,你也来学学小草和小河来感谢他们。

“我感谢

,是

。”

8、齐读课文。

9、识字

“青:上下结构,第四笔较长。注意:第5笔是竖。草:上下结构。最后一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板书设计】 小河——青草

清澈见底——碧绿碧绿的

第五篇:《学于问》教案定稿2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学与问》,齐读课题。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说明事理的文章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围绕“学与问”一开始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生答,师及时出示课件1)讨论: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课文还有一处也说明了作者的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3、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那就告诉我们要喜欢学,喜欢问。齐读词语两遍

师:那么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了哪两个事例呢?

生:一个是哥白尼小时候爱问为什么的例子,一个是沈括写诗的例子。师:你概括得真好,既简洁又清楚。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一位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好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默读第2小节,想想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哥白尼的好问。

3、交流:经常,说明他的好奇和好问不是偶然一次;缠着,①什么叫缠着?(指名表演缠)

②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打破砂锅问到底对问题的不懈探求。相机理解词语:懈:松懈。(3)省略号:说明了什么?(看书,不仅要抓字词,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向日葵为什么向阳开?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这里的省略表示什么?

省略号省略了许多其他的问题,也和本自然段的哪里相照应?(非常喜欢问)

3、指导朗读。从“经常”、“缠着”、省略号都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下面我们来朗读这段话,注意读好这些词。

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师:“问”是哥白尼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是哥白尼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我想同学们都想和哥白尼那样获得成功,“成功始于足下”,那么我们该向哥白尼学习什么呢?(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同学们要想获得真知,做到了好问就行了吗?还要怎样做呢?

1、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板书:观察思考

2、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为我们列举了我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默读第4节,想一想,从哪你读出了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

3、学生交流:

(1)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引导学生体会沈括的善于思考)沈括有了问题后问谁了呢?(妈妈)妈妈的模糊的回答沈括并不满意。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2)从“仍然”知道了他一直在思考。追问:想象一下,他是怎样一直在思考?(看书时思考,赏花时思考,遇到别人继续请教等)所以后来去山里时才能有所发现,明白诗中的道理。原来是山上的温度比上下的低得多的缘故。(重点品读善于观察思考)这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啊!

4、正因为沈括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他才在科学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补充沈括的材料 可见,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5、是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光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所以我们要把——(生接答第一句话)

6、过渡: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文中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平时我们有了问题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都应该向他请教。也就是说,要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齐读。)

A.朗读 B.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C.什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学到这里,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重温一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两句名言,指名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学生理解大意: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5、古今中外在科学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无不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人,哥白尼、沈括、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在问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所以说: 再读:【问是„„问是„„】

是呀,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问是金钥匙,问是铺路石,我们还可以说“问是。”(问是登上知识顶峰的阶梯,问是遨游知识海洋的巨轮,问是探索科学奥秘的飞船„„)(问是照亮成功之路的明灯,问是驶向大洋彼岸的巨轮·······)师:勤学好问还可以比作什么呢?(生有困难)师(点拨):有时候我们碰到疑惑,就好像晚上走路看不清,我们需要什么来照亮?

生:手电筒,指路的灯,我们可以把勤学好问比作黑暗当中的指路灯。师:再想想,如果你在大海中航行失去了方向,这时你需要什么? 生:指南针。

师:那我们可以把勤学好问当解决疑惑的指南针。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1、那么,怎样才能使“问”成为打开知识的金钥匙,使问成为通向成功的铺路石呢?课文的最后一小节作者给我们作了很好的总结。课件出示“学问学问……学习的主人”

2、自由读思考:怎样才能使“问”成为我们打开知识的金钥匙,是问成为我们通向成功的铺路石?(生反馈时板书:问中学,学中问,养成好习惯)(师: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篇课文,划出课文中揭示学与问关系的语句)(反馈后继续追问:“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句话为什么用上“常常”?你们现在明白了没有)

3、指导朗读

这段话该如何读呢?师:老师用两种颜色将这段话分为两部分就是想提醒读这段话感情基调要有所变化?(前两句应读出较深的感悟,如黑色一样深刻;后两句是作者的号召,同学们应该读出决心,如红色一样坚定,富有热情。)指名读

4、同学们想不想成功,有没有决心做学习的主人,最后让我们将红色的这句话中的“你”改成“我”表表我们做学习的主人的决心吧!(读出你的热情,读出你的坚定的决心)

七、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2、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齐读名言)(出示名人名言)(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5)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每事问》

八、作业建议(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下载《学与问》公开课教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与问》公开课教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与问》教案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

    学与问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

    学与问教案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者:实验小学 朱桂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

    学与问教案

    《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

    《学与问》教案

    23 学与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说理文的文体特征。 3、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4、能凭借课......

    学与问教案

    《学与问》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

    《学与问》教案

    23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

    教案---《学与问》

    课 题:《学 与 问》 (六年级语文上册) 授课教师:刘伟光 单位:纪台镇中心小学 《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