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的山水教案
《美丽的山水》
丹凤小学 孟明明
教材分析:
“地球哺育了我们”活动主体设计了“美丽的山水”和“丰富的资源”两个主题活动。“美丽的山水”这一活动主题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不同渠道搜集有关中国、世界美丽山水的图片,感受地球上的美丽风光。来激发学生探究更多的未知领域,更深入、更广泛地去了解人类的家园——地球,从而加深对地球母亲的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的展示,让学生获得更多对于地球的了解。2.调动学生热爱地球、珍惜地球的情感,加深对地球母亲的感情。
3.通过探究更多的地球知识以及撰写研究报告和交流等活动提高研究能力、交流水平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地球之美,运用科学方法探索地球的美好与珍贵。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设计思想: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课件。
教师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看看美丽的地球
1.课件出示美丽的地球航拍照片帮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
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当宇航员在宇宙中看到地球时,感慨万千,立刻为我们拍下了他的照片,请大家欣赏,并配乐。
(1)你看了这些照片有什么感受?(2)全班汇报交流。
评价:同学们说的真好啊!从同学们的表情和回答中,我看出了“地球是如此的美丽”,那么她在地面上又有多少迷人的景象呢?
(3)课件展示祖国大好河山。巍峨壮丽的山峰,冰雪茫茫的极地,广袤无垠的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蔚蓝神秘的海洋地球如此多娇,又是那么迷人。
活动二:寻找地球的美
我们的地球母亲如此的美丽迷人,那么你知道或者去过哪些美丽迷人的地方呢?
1.课前同学们,通过不同渠道搜集到了许多关于自然景观图片及文字资料,相信你一定迫不及待的要展示了,下面的时间交给你们!
2.汇报展示:在汇报之前老师还有个小要求:汇报时每个小组先给一个机会,可以先说一个方面,其他小组可作资料的补充。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汇报者要讲礼貌,表达清楚,声音洪亮。资料简单分类,如有重复只保留一份。
(2)汇报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学会倾听,并能积极作出适当评价。3.关于环境问题的探讨。课堂小结: 1.教师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收获颇丰吧!请把你的收获与小组成员一起分享一下吧!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养育我们的地球有了更深的认识,结合搜集的资料,课下做一份“多样的地形、地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的研究性报告。下周一上交。
第二篇:美丽的线描山水》教案
《美丽的线描山水》教案
课型:绘画课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用线画山水,初步理解各种线的表现,体会线的美感。
2、学习点、线、面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3、在绘画过程中体会家乡山水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各种线的特点。教学难点:绘画创作中各种线的运用。教具准备:录象片、范画、记号笔、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师:绘画最基本的造型元素是什么?(师在黑板上随手画出几种常见的线条)线是形体塑造的手段,用来塑造物体的轮廓,线有着无穷的魅力。板书:线
二、讲授新课。(15)、师:谁来说说这些线象什么?(生答---)
师归纳:一起一伏的线象波浪,旋转的线象蜗牛----
2、师:老师画了很多种线,还用它组成了各种简单的形状,请看:(出示范图)
3、师:试试看,你能画出多少种不同类型的线。包括用线组成的各种形状,画得越多越好,越新奇越好。
4、学生上台练习,师讲评。线在画面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的变化可以有粗细、长短及组合等变化。
5、师:短的线看起来像什么?,密集的线和点可以变成什么?师板书(点)(面)点、线、面三种形式,是绘画造型的重要手段。线条可以千变万化,那么点可以有什么样的变化?
6、学生讨论点的变化,并上台展示,师小结:点的单个形态有大小、方圆等变化,不同的点能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
7、大家想想面有什么样的变化?师用白纸示范,学生分析出黑、白、灰三种变化。
8、今天我们就用另一种绘画形式画一画家乡美景(板书课题)
线描山水
三、方法指导
1、欣赏桂林山水图片。
我们美丽的桂林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它不仅风景美丽,而且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各种古迹。
师:谁来说说桂林最美、最有特色的景点?(生答---)
2、分析绘画方法。
桂林的山水很美,我们不用漂亮的色彩也能表现。(出示范图)观察一下,这些作品里都用了哪些你认识的线?哪里用了点和面?
这些线条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小结:线条组合整齐
画面黑白分明。
3、师:看来,这些美丽的线条确实能帮助我们画出一幅幅漂亮的风景画。
四、设计表现
1、师:接下来请每个同学画一幅线描桂林山水,作业要求是:
A、先画山的外形,充满画面。B、用线和形一部分一部分的添画。
同学们们多想象、多组合,看谁有耐心。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开始。
2、学生练习,老师指导。
五、师生讲评作业,小结(5)
1、学生自评。
2、分析“线”的其他作用,拓展“线”的外延——表现物体的质感。
3、结合实际,利用综合材料,为学生的课外创作思维铺垫,(出示范画——绳画),稍作解释。
第三篇:山水教案
中 国 山 水 画 教 案
(1)课程介绍: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三大画科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是美术学专业传统的教学科目和内容。
(2)教学目的:通过山水画教学,是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继承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及山水画学习的独特规律,加深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教学内容:本课程分两章,第一长为传统中国画学习;第二章为当代山水画学习及写生。(4)教学时数:72课时
(5)教学方式:使用光盘、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并结合山水画观摩、写生与创作、教师范画与技法演示等途径实施教学。第一章 传 统 山 水 画
教学要求:本单元是山水画学习的最主要部分.由于传统山水画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临摹,山水画学习同样由浅入深的临摹历代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结合中国美术史诗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流派,历史成就,各时期代表画家的艺术风格及传承.通过临摹是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笔墨发展,笔墨技法及美术要求.通过对历代名作的欣赏,提高学生的修养及鉴赏水平,是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特征和山水画中的美学理念有所认识和理解.教学时数:36学时 一 讲授要点
(一)山水画的演变及艺术成就
教学要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和各个时代山水画的不同特点.
1 发展与演变时期的山水画 2 成熟期的唐宋山水画 3 抒情写意的元代山水画 4 派别林立的明清山水画
(二)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领悟中国画笔墨技法的根本所在,从整体上分析笔墨技法笔墨符号的特点. 1 中国画的基本特点 2 中国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笔法 笔势
墨法 一笔浓淡法 破墨法 积墨法 泼墨法 笔形
(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具体表现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绘画技法. 1 树木法 2 山石法 3 云水法
4 人物 建筑 舟车 5 构图法 6 设色法 7 临摹 二 作业要求 1 树石画法5张 2 完整临摹明清山水画2幅
第二章 当代山水画的学习和写生
教学要求:对当代山水画的学习和研究结合写生,可以很大程度提高中国画的笔墨功夫,了解中国画用笔用墨技巧的丰富变化,进一步了解山水画在当代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几位画家,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了山水画写生的技法,创新了新的山水画风格.本单元教学结合写生使学生学会运用所掌握的笔墨技法与山水画形式语言. 教学时数:36学时
一 讲授要点
1 当代山水画发展简史
2 传统山水画与当代山水画的关系 3 山水画写生的意义和方法 4 太行山石头结构与笔墨表现 6 太行山写生
二 作业要求
1 完成当代山水画临摹两幅 2 完成山水画写生五幅 参考资料 《宋代小品》 《元四家画集》 《沈周画集》 《四僧画集》 《李可染山水理论》 《黄宾虹话语录》
张谷闵 《从写生走向创作》 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 陈传席 《中国绘画美学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山水画
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画中国传统山水画 要求
掌握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 重点 树石画法 难点 树的画法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范画
自宋代以来,中国山水画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主流。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国大地山川的雄伟与秀美,同时又反映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传统思想。生生不息的自然风光是中国山水画的依存和发展的源泉,对自然的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山水绘画技法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绘画的基础。
中国山水画有着丰富的艺术遗产。自宋元以来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上水画作品,比较突出的有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明清两代以师承宋元为主,有保存了明清两代已形成的基本技法。出现了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清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清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四王继成了传统,而四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和创新。他们共同构成了清初画坛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观。四僧的绘画一起强烈的个性和艺术特色深深影响着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的画家,影响所及直至今日的中国。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
一、树木法
树法的基本内容是树干树枝树叶三个方面。
树干与树枝的画法以线为主,树叶的画法以点为主,往往先画树干然后画树枝,最后是点叶。树干以双线画出,略近平行而线条有所变化,然后根据不同的树种加以皴擦和描绘。宋元山水画对线的造型很讲究,树干的形态也很复杂而且富于变化,初学者对郭熙《早春图》、王蒙《青卞隐居图》中的树木加以学习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明清之后对树木的画法往往不太讲究,但“四王”中王翚的树木造型显得与众不同,是值得学习的。
树枝的基本形态以鹿角法和蟹爪法为主。树枝往往一笔画出,但要求用笔沉着。树干与树枝都以中锋为主的线条来表现,笔法和笔势的不同,形成了山水画中以南北宗为代表的不同流派和风格。明董其昌就崇南宗而贬北宗。
在用墨方面,树干树枝的画法比较单纯,以墨线的曲直长短和枯湿浓淡来显示变化。前代大师以破墨法来刻画树枝树干首推石涛。树枝的变化是表现树木风姿的主要手段,所以历代大师对树枝的表现尤为重视,尤其表现上部的树枝就像表现一个人的头部一样重要。同时用笔要流畅连贯,用笔的方法也要统一。
画树不点叶就是枯树,俗称寒林。树干树枝大致完成之后就可以点叶。树干树枝构成树的骨骼,树叶是依附于这个骨骼的肉体,树叶根据树枝的形态而变化,它们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
传统山水画的树叶以墨点和夹叶点为主,只有杨柳、竹子、松树的画法是比较特殊的。点叶要以攒三聚五法为基本结构进行重复延伸。这样可以疏密有变化又不显得混乱。点叶的用墨更为讲究,一笔浓淡法和破墨法是主要的表现手法,这样可以使浓淡相间,富有笔墨趣味。
理解了树枝树干树叶的基本画法,树干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独立树的造型要特别讲究树枝与树干的关系。丛书的造型以不同的树干树叶树枝加以形态构成美的整体造型。远树则取其势即可,所谓远取其势。二、山石法
画山石分为勾、皴、擦、染、点五个步骤。从山石的形态看,有石块、石坡、石壁、石崖、峰岳等。从山石的构造来说有土质山和石质山之分。不同的石质和构造决定了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有披麻、折带、解索、牛毛、卷云、斧劈、豆瓣、钉头等。这些都是古代画家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提炼出来的笔法符号。这些符号可以帮助我们主动得表现山石的形态。清代的王原祁、王时敏、王鉴一生只用了披麻解索两种皴法,却画出了那么多影响深远的画,可见笔墨技法的深邃。
但根据不同人的笔性对同一种皴法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比如黄公望和四王所使用的都是披麻皴,然而他们的画确格调不同,黄公望的风格和意境又更高一筹。这主要是由于画家的个性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笔势和笔性。另外相同的笔法在不同的纸质上所形成的风格是不同的,比如生宣和熟宣,宣纸和绢。同一笔法所呈现的不同形态还与行笔的快慢和节奏有关。山石的表现以重复为主,因此笔墨的浓淡变化更加重要,否则一定呆滞。皴法是表现山石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僵死不变的。这一点在写生中你就会体会到。
擦与点是补充山石的表现方法,以弥补皴的不足。点是在山与山,石与石之间的交界处以显山石的层次。
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铺陈在山石上,但并不是平涂,要根据山石的起伏、明暗、根据山石的笔势来铺陈,以显用笔的意义。
山石的造型以弧形和方形为主。前者南宗较多使用,而后者北宗较多使用。三、云水法
云水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以留白或勾线两种表现方式为主。留白是在画面留下空白,以虚写实。勾线法是以单线勾出云水的形态,当代陆俨少山用此法。在传统山水画中也有以留白为主又兼以勾线的方法,关键是活学活用。四 人物建筑舟车
传统山水画中多有表现,以线描为主,又有工笔写意两种表现方法。宋以前多有界画,元以后多一些以为主,石涛的画多用写意之法。人物建筑舟车在山水画中要合理安排,注意他们在整幅画中的比例,认真考虑好用笔的方法和位置的处理。五 构图法 1 主体明确 2 整体统一 3 笔墨和气韵 立意高远,形神兼备 5 诗书画印合一
第四篇:山水教案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彩陶图案中,就能找到起伏的山川纹、水波纹,这些纹样用笔飞动流畅,描线娴熟奔放,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装饰性,这是古代人们对自然山川的体验。
但从汉魏壁画看,山川景物还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只能约略窥见其形貌,画山石只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山石与任务大小比例不合,树木造型尚处于稚拙阶段。
东晋,山水画才得以发育滋长。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可见,此时山水画已与人物画并论,初步独立成为绘画的一个门类。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60年)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绘画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绘画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南北画家汇集京都,提供了相互切磋技艺的良好条件,不同题材和种类的绘画开始出现,一些画家开始从事独立的山水画创作。
这种画法的特色,发展到了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便形成了“青绿山水”,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
在唐代艺术整体繁荣的局面下,山水画也步入成熟阶段,并且形成风格不同的两大主要流派。一是以唐宗室武将李思训、李昭道(俗称大小李将军)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一是以文人士大夫王维(世称王右丞)为代表的水墨山水。李思训父子在形式上进一步发展了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的格局,采用青绿勾斫,开创了“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金碧山水”画,亮丽壮观,工致动人,把传统的色彩表现形式更进一步发挥得绚丽灿烂。
王维以文人士大夫的身份进行绘画创作,山水以渲染为主,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即便设色,也讲究自然清淡,追求含蓄、悠远、纯净的境界。多描写自身生活的环境,表现了恬淡闲居的生活理想,被苏东坡称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五代
荆浩为五代后梁时代的儒生,因避战乱隐于太行山洪谷,擅画云中山顶,四面峻厚,气势磅礴,深得北方气象。他运用坚劲而密集的皴法,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山石的凹凸明暗和纹理结构,并以虚实浓淡变化多端的水墨创造出富有质感的画面,表达了既雄伟又深远辽阔的意境,有“全景山水”之称。
董源的山水,好 以淡墨轻岚写出江南平淡天真只趣。尤擅长用披麻皴,线条圆润细长,如麻线下披,并缀以点子皴,描绘出江南山峦土厚林茂、草木花滋的特色。山水之中又以人物渔舟点缀其间,人物工细设色,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北宋时期,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空前兴盛。
北宋初年水墨山水画家的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的李成、关陕画派的范宽。李成善画烟林平远之景,变雄劲、深厚为清旷萧疏
范宽喜用全景式构图,常以雄壮陡起的巨峰为主景,环之以群山、坡地、林木和瀑流,点缀以行旅、渔舟、寺观、栈道和山居,气格雄阔壮美,深厚峻拔。笔法苍老势劲,树石刻画精谨,皴法多用雨点、解索,画面墨色森然,真实地再现了中原一带峻厚巍峨、土质干燥的山岳面貌。
北宋中期郭熙的山水,以幽奇神奥取胜,布置巧妙,变化多端,画山石形如“鬼面”,皴如“乱云”,写瘦树枯枝,妆如“蟹爪”。
中国古代的水墨山水画,由于北宋文人画家的努力,进行新的尝试,由以往注重写实、客观再现山川景物,逐渐向注重写意、忽视形似、强调表现艺术家主观感受的方向发展,创造出了新颖的风貌,从而使中国山水画艺术能更加细腻地表达出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更加充满了诗歌的抒情意味。
米芾、米友仁父子创造的“米氏山水”便是这种转化过程的重要表现。他们擅长“墨戏”,善用多层烘染和卧笔横点成块面,使水墨画的积墨、破墨、渍染、渲染等技巧得以充分发挥,达到云山空濛、烟云幻灭的效果。这种不求形似而求神韵的画法,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树立了楷模
南宋
李唐,北宋山水画风向南宋画风过渡性的关键人物。作品雄浑坚实、刻画繁复、细致精到。北宋亡后,辗转来到南方,画风也开始转变,以水墨淋漓一挥而就的“大斧劈皴”表现岩石雄壮坚实的形质,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简括、水墨苍劲的山水画风
宋室南渡,定都临安,江南秀丽的风景便成为宫廷画师们摹写的对象。
江南山水以疏淡奇秀见长,与北方雄浑壮伟之势不痛,为了展现江南烟笼雾罩、清旷空灵的美景,画家马远创造了布局简妙、以偏概全的方法,将复杂的自然景色进行大胆的概括、提炼和剪裁,使主题表现得集中而突出。
马远的画面上常留出大片空白,使之空旷邈远,给人以遐想的余地,具有诗一般的境界,突破了前人全景式的大山大水章法,人称“马一角”。在笔法上,马远以饱蘸墨汁的大斧劈皴法表现坚实奇峭的巨壁山崖,造型棱角分明、刚劲挺直。
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大部分汉族文人士大夫在政治上难以施展抱负,只能寄情于诗文书画,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给元代绘画带来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重要转折。
元初以钱选、赵孟頫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形成了元画的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风气。
“文人画”不但强调以书入画,而且要求画家具有文学修养,把绘画作品变成实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使中国绘画艺术更富有文学气息和民族特色。钱选是位隐居的处士,绘画的题材广泛,具有创新精神,比较突出的是青绿设色复古山水画方面。
赵孟頫的画风大致有两种,一是工整秀雅的重彩画,一是豪放简率的水墨画,或强调书画同源,以书法入画,或博采晋、唐、北宋诸家之长,以气韵生动取胜。
元代中晚期的代表画家是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史称“元四家”。他们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文人画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山水画到了明代,画风更迭,画派丛生。
明代早期,宫廷院画和浙派盛行于画坛,形成了以继承和发扬南宋院体画为主的时代风尚,使得明代宫廷山水画一时呈现南宋院画的面膜。
明代中期,苏州地区崛起了吴门画派,他们主要继承了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影响逐渐扩大,一跃而为画坛主流。
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他们的山水画多描写江南风景和文人生活,抒写宁静幽雅的情怀,注重笔情墨趣,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明代后期的画坛中心人物是董其昌,他极力鼓吹纯“文人画”,写得一手好字,善于把书法渗透到画法之中,所作注重笔墨技巧,书画同体,讲究气韵,慕求风神,带有主观抒意,虚和萧散,追求似与不似。
在清代山水画家中,具有开拓性的画家是活动于清初的石涛、朱耷、髡残、弘仁四人,四人均出家为僧,故画史上并称“清初四僧”。
石涛和朱耷是明朝皇族宗室后代,清王朝取代明朝后两人都撑了明代遗民,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慨,宣泄抑郁的愤懑之气和对故国山河的炽热情感。
“四僧”之中以石涛的山水画成就最高,他的山水画富有创新精神,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酣畅流利,格调昂扬雄奇,在运笔用墨、设色构图上皆突破陈法,令人耳目一新。
第五篇:山水教案
国 画 山 水I
教学院系 美术学院 任课教师 王景艳
:通过山水画教学,是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继承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及山水画学习的独特规律,加深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山水画基本技法
教学时数:48课时
教学方式:使用光盘、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并结合山水画观摩、教师范画与技法演示等途径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山水画发展概况
自宋代以来,中国山水画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主流。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国大地山川的雄伟与秀美,同时又反映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传统思想。生生不息的自然风光是中国山水画的依存和发展的源泉,对自然的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山水绘画技法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绘画的基础。
中国山水画有着丰富的艺术遗产。自宋元以来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上水画作品,比较突出的有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明清两代以师承宋元为主,有保存了明清两代已形成的基本技法。出现了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清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清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四王继成了传统,而四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和创新。他们共同构成了清初画坛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观。四僧的绘画一起强烈的个性和艺术特色深深影响着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的画家,影响所及直至今日的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及艺术成就
二、山水画基本技法
1、笔法:
(1)、正确的执笔方法应该是指实、掌虚,握笔略高为好,便于使转。(2)、正确的运腕方法应该是“腕平掌竖”。
(3)、运笔过程 包括“起笔”、“行笔”、“转折”、“收笔”四个方面。“起
是指笔画的开端,“收笔”是指笔画的结束,起笔和收笔是线条形成的关键。按照笔法要求,起笔要像书法楷书下笔那样,做到“竖笔横下、横笔竖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笔意;收笔要“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勾线至尽处,应把笔收回,通常称为回锋。笔的运行造成各种线的动势,直接关系到线条的气质和绘画的气韵。因此,行笔的过程中是很讲究波折的,通常称“一波三折”。所谓“波”是指掌握用笔起伏的形成,“折”是指行笔运转的方向变化。行笔中,要使笔锋始终在笔线的中间,用力要均衡、沉着,有分量、压得实,线条才不至于飘浮;行笔要自然流畅,洒脱自如,就要求在勾线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富有连贯性;行笔要富有节奏,富有弹性,笔画有轻重、缓急、起伏、顿挫的变化。总之,行笔要做到“快而不飘,重而不板,慢而不滞,松而不浮”,以追求自然流畅、生动灵变、沉稳有力的艺术效果。(4)、平、留、圆、重、变
平——是指行笔平衡稳健,(如锥画沙),用力均匀,处处着力; 留——就是要沉着用笔,(如屋漏痕)控制住线条的运行,不至于留不住而“滑下去”;
圆——是指圆笔中锋勾线,(如折钗股)线条圆润、有力、挺拔; 重——是指用笔厚重,如(高山坠石)要有力度,有分量;
变——这里一个“变”字很重要,“变”是灵活变化、不拘成法之意,要根据描绘对象的各种因素而有所变化,去追求用笔的气格、韵味。
(5)、笔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三种。由这三种运笔方法又变化出点、厾、皴、擦、拖等多种笔法。
中锋用笔,是指执笔端正,笔锋基本上在笔线的中间。这种线饱满、丰实、壮健,取其圆、厚、重,多用于表现结构的主线。
侧锋用笔,是使笔杆倾斜,甚至横卧,不但用笔锋,有时候也用笔身乃至笔根接触纸面,笔锋常偏向线的一边。这种用笔变化多,既同画出线又可画出面,具有表现力强、变化丰富生动的特点。
逆锋用笔,是笔锋在前逆向而行,与通常用笔方向相反,既了画中锋笔线,也可画侧锋笔线。这种用笔由于笔锋在推进中遇到阻力散开,就会产生变化较丰富的飞白效果。这种笔法比较滞涩、泼辣,多数是结合其他用笔运用的。、墨法
(1)、墨分五色
由于笔含的水墨多少不同,墨色从浓到淡五个层次——焦、干、湿、浓、淡(2)、实际运用起来,深浅的变化还会更丰富。墨的运用宜在单纯中求复杂,在统一中求变化。一般以一种墨色为主,兼用其他,局部的变化不宜过大,大了就会“花”而“乱”失去整体感。
(3)、对用墨的要求:干墨不枯,须腴润、不焦躁;湿墨不滑,不能涣漫、无笔力;浓墨不浊,不能呆滞,要笔迹分明;淡墨不薄,要有厚度,见骨力。常用的墨法有以下几种:(4)、墨法
浓墨法——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用浓墨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所以用浓墨必须沉着洗练。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处的景。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
蘸墨法——将干净的湿笔笔尖蘸墨,使墨由笔尖向笔根自然渗开,形成由浓到淡的丰富色阶。这种墨法丰富而自然,富于韵律。
破墨法——是指墨与墨重叠的方式,它是两种色度不同的墨、不同水量的墨在尚未干时的重叠,渗化处既分明又模糊,具有一种丰富、浑厚、滋润的美,墨韵随之而生。常取方式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形态上有点、线、皴、擦对面的破以及面对点、线、皴、擦的破。
积墨法——是指一种湿墨对一种干墨的重叠。通常是淡墨对浓墨的重叠,也有小面的浓墨对淡墨的重叠。积墨法在山水画中一般用在表现浑厚、浓郁的地方以及某些对比与气氛中的特殊效果,有时也藉以补救勾勒的败笔。
泼墨法——是泛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作品绘制方法。这种方法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之难在于形的概括,在于既不能混沌一片,又不能笔笔分明,要既分明又朦胧,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焦墨法——是指以浓墨渴笔来描绘自然物象的表现方法。因笔中水分少,勾出线来有“毛”的感觉,另有一番效果。此外还有宿墨法、胶墨法、没骨法等等,但
都要注意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墨自由渗透的特点。
3、树木法
树法的基本内容是树干树枝树叶三个方面。
(1)、树干与树枝的画法以线为主,树叶的画法以点为主,往往先画树干然后画树枝,最后是点叶。树干以双线画出,略近平行而线条有所变化,然后根据不同的树种加以皴擦描绘。
(2)、树枝的基本形态以鹿角法和蟹爪法为主。树枝往往一笔画出,但要求用笔沉着。
(3)、在用墨方面,树干树枝的画法比较单纯,以墨线的曲直长短和枯湿浓淡来显示变化。同时用笔要流畅连贯,用笔的方法也要统一。
(4)、画树不点叶就是枯树,俗称寒林。树干树枝大致完成之后就可以点叶。树干树枝构成树的骨骼,树叶是依附于这个骨骼的肉体,树叶根据树枝的形态而变化,它们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
(5)、传统山水画的树叶以墨点和夹叶点为主,只有杨柳、竹子、松树的画法是比较特殊的。点叶要以攒三聚五法为基本结构进行重复延伸。这样可以疏密有变化又不显得混乱。点叶的用墨更为讲究,一笔浓淡法和破墨法是主要的表现手法,这样可以使浓淡相间,富有笔墨趣味。
(6)、理解了树枝树干树叶的基本画法,树干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独立树的造型要特别讲究树枝与树干的关系。丛书的造型以不同的树干树叶树枝加以形态构成美的整体造型。远树则取其势即可,所谓远取其势。
4、山石法
(1)、画山石分为勾、皴、擦、染、点五个步骤。从山石的形态看,有石块、石坡、石壁、石崖、峰岳等。从山石的构造来说有土质山和石质山之分。不同的石质和构造决定了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2)、皴法:有披麻、折带、解索、牛毛、卷云、斧劈、豆瓣、钉头等。这些都是古代画家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提炼出来的笔法符号。擦与点是补充山石的表现方法,以弥补皴的不足。点是在山与山,石与石之间的交界处以显山石的层次。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铺陈在山石上,但并不是平涂,要根据山石的起伏、明暗、根据山石的笔势来铺陈,以显用笔的意义。
山石的造型以弧形和方形为主。前者南宗较多使用,而后者北宗较多使用。
5、云水法
云水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以留白或勾线两种表现方式为主。留白是在画面留下空白,以虚写实。勾线法是以单线勾出云水的形态,当代陆俨少山用此法。在传统山水画中也有以留白为主又兼以勾线的方法,关键是活学活用。
6、人物建筑舟车
传统山水画中多有表现,以线描为主,又有工笔写意两种表现方法。宋以前多有界画,元以后多一些以为主,石涛的画多用写意之法。人物建筑舟车在山水画中要合理安排,注意他们在整幅画中的比例,认真考虑好用笔的方法和位置的处理。
三、山水画的构图原则 1 主体明确 2 整体统一 3 笔墨和气韵 立意高远,形神兼备 5 诗书画印合一
四、临摹、写生与创作
从山水画的特点来看,造型能力的培养和笔墨表现能力的掌握。这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造型是通过笔墨来实现的,笔墨离开了造型就没有意义,充其量只是笔墨游戏而已。打好山水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巧的表现力,到大
去创造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这是学习山水画的关键所在,也充分体现了学习山水画的三个重要步骤: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
1、临摹
是传统的学习方法,临摹是学习山水画的必修课。只有通过临摹,才能真正地领悟古人的理法,才能真正地掌握传统山水画技法。
(1)、临摹首先是临本的选择。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临摹学习要选择古代名家、现代名家的代表作品。对临本的学习要认真咀嚼,静心研究。不但要对临,还要背临,要反复临画,找出表现手法的规律来。要先学一家之法,在掌握一家的基本之法后,更要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2)、在临摹时不要贪多求快,更不可粗枝大叶、似是而非、草率从事。临摹中心记最为重要,不要看一笔画一笔,要胆大心细,落墨不惧,一气呵成。这就是山水画临摹的要领。若遇到在临摹落墨时出现了败笔,应坚持画完,最后总结,切不可半途而废。
(3)、临摹是一种基本功,通过临摹练习笔墨技巧,向传统学习,同时也向现代优秀作品学习,这就叫做“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大不相同的,有天壤之别,有文野之分。笔墨技法和艺术修养,绝非旦夕所得。必须长期磨练,才能有所提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出成果。
2、写生
临摹只是学习山水画的手段,不是目的,从传统学来的技法,必须到生活中去印证,去衡量自己掌握技法技巧的程度,只有通过写生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技法的理解。传统技法不能完全适应表现现实生活的要求,只有到生活中去长期观察、体会,才能把传统技法用活。
(1)、对景落墨、速写、默写和整理。用毛笔在宣纸上直接对景落墨,虽难度较大,但可以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描绘对象,可以把从临摹中吸取来的各种表现技法,对照生活原型有机地加以运用。
(2)、速写是配合写生练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基础训练,它要求在环境既不安定、时间又很短的条件下,迅速、敏锐、简明扼要地描绘自然景象。
(3)、默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依据写生、速写、记忆重新整理而成的。
(4)、整理应追求写生的感受,在写生习作的基础上进行。
3、创作
创作的过程是调动、运用全部知识和生活积累,以及绘画造型、技能、技巧的实践过程。它既检验了画家基本功的深浅、基本功训练的方法对否,也检验了画家思想、阅历、知识、修养的深广程度。(1)、精心构思、结构复杂的大画,(2)、从造型到笔墨都非常简练而饶有意趣的即兴之习作,一般称为小品。(3)、学习山水画一般应采取临摹、写生、创作相合的方法,并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临摹、写生、创作既是三种学习方法,也是基本的学习步骤,而且要多次地反复地进行,广采博收,刻苦锤炼,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山水画的造型规律和笔墨技法。
五、作业安排
作业统一为四尺对开生宣纸,每周完成三张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