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钟山区中五班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
钟山区中五班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
家长会发言稿
各位家长好!
首先感谢各位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班的家长会,当前,正值手足口病传染的高发季节,手足口病更是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该病虽可防可控,但也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为了进一步提高家长防控手足口病的意识和能力,共同做好预防工作,所以在今天我们召开了这次家长会。
防控手足口传染病,幼儿园的做法:
(一)加强晨午晚检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排除、早报告、早防控。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我们的老师每天早上拿着棉签、手电筒在门口接待孩子,认真地对每一个孩子进行晨检。晨检时老师看的,就是您刚才听大夫介绍的那样,检查孩子的口腔,最容易现现的手足口传染病的主要症状的部位。在老师检查中,发现有一丝不确定时,就会建议家长再去保健室进行“二次晨检”。当遇到这个时候,家长们请您们理解我们的老师,也请您配合我们来做好这项工作。因为我们的原则是“早发现、早排除、早报告、早防控”。在这个过程中,请您注意一下几个细节:
1如果我们的保健大夫确认为无异常,她会签署一张“进班条”,您持条交给班级教师,就可以把孩子送进班级;
2如果大夫也无法确认,她会推荐您带孩子去相关医院进行进一步确诊,如果无异常,就请您持相关医院大夫给您的诊断证明到幼儿园交给保健医,再由保健大夫签署“进班条”方可进班。
3如果孩子被确诊为“手足口”,那就需要您尽快通知我们,以便幼儿园早做防控准备。在幼儿园,我们要求班级教师每天要分三个阶段对孩子进行检查,并有侧重点:晨检重点在口腔,午检重点在手足,每一位老师在完成检查后,还要认真记录“幼儿园晨午检记录表”,并签字,确保责任。
建议家长在家中也用这种方法检查孩子,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排除、早早报告、早预防”,形成家园合力,防控手足口。
(二)做好缺勤人员追踪登记工作,及时公示班级信息。
幼儿没有来园,我们的老师也要追踪孩子状况,这是区防控中心对幼儿园提出的工作要求,也是我们幼儿园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手足口防控工作的第一手资料。这里我们还有一件事情需要让家长知晓。那就是,凡是当日不来幼儿,班级要在公告栏中公示“缺勤幼儿情况”目的就是一个“早发现、早排除,早报告、早防控”。
(三)关注洗手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目前,每个班级中都张贴了“洗手步骤图”,班级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和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重点培养孩子洗手的意识,以及按步骤洗手的方法。大中班老师还开展,希望家长在家也按照这个标准来督导孩子洗手。
(四)幼儿园的消毒工作
1、班级中的物品与玩具消毒:
生活用品,一人一物,毛巾、水杯专人专用,不混放;餐巾、便盆一用一消;不忽视;班级中的幼儿玩具,我们分成AB两组,每天玩一组,消一组。图书也是分组发放,定期晾晒不少于6小时。
在这里,给家长一个提示:请协助教育孩子,不随便往幼儿园带玩具和食品,不便于清洁消毒。
另外,班级活动室中要保障通风,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不得少于两小时。
2、公共环境的消毒: 幼儿园的公用楼道、楼梯扶手、门窗每日要保证清洁消毒,尽量选择幼儿不在时段进行。也希望家长教育孩子上下楼时不随便摸触,同时要注意安全,不滑楼梯。兴趣班教师每日有专人开窗通风,保洁和消毒,避免交叉传染。
3、户外大型玩具分区及消毒:户外活动场地我们按照班级进行划分,晚间需要全面清洗消毒。因此需要家长带领和教育孩子,离园后不要在幼儿园院内逗留玩耍。
对于消毒工作,班级中也有记录,明确职责,不能忽视。
以上是幼儿园关于手足口防控工作的一些做法,它需要家长和我们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对于您在家庭中应该如何防预手足口传染病,我们要强调几个重点:平时多洗手,室内多通风,人多地儿不去,户外多活动,家居服和外出服要分开,尽量减少污染机会,少一些摸索别人用过的东西的行为(比如公共设施、玩具),多一些阳光空气的体验。真正做到:多喝水、吃熟食、洗净手、晾晒被、勤通风。家长要多观察,早防控。
感谢各位家长,抽出宝贵时间参加手足口防控知识的家长会,了解有关“手足口”,也知道了如何防控。幼儿园一周内出现20例手足口或两例中重症的幼儿园要关园,一个班级中出现2例手足口关班。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今年的手足口传染的局势严重性。接区疾病控制中心通知,手足口病防控标准虽有松动,防控措施不要松动,以免造成失控。
所以,今天的家长培训会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让我们达成一个全民意识,用积极的态度防控手足口,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排除、早报告、早防控”。也请今天来参加家长会的家长,回家给自己的家人做个培训。再次感谢各位家长的光临,让我们家园共同努力,积极做好手足口的防控工作。
班级:中五班
班主任:徐婷
时间:2014年4月17日
第二篇:手足口病防治简报五班
贵州省德江县楠杆乡民族中心完小五(1)班 2017年春期
学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简报
楠杆乡民族中心完小五(1)班---★---2017年5月25日
根据目前手足口病的流行形势,为落实上级领导部门的文件精神,我班开展了预防手足等传染病系列知识习。让学解手足口是一种轻传染病。口病可治、不可班还采取
口病的一的学生了病只度的手足防、可怕。我多种形式,图为班主任老师大力宣传手足口病的传染途经、症状特征以及预防方法。利用班上例会时间进行各种手足口病卫生知识宣传工作。
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发病特征,在教室里的墙壁上张贴有关手足口病宣传资料给学生看。就目前的严峻形势,还向全班学生提出了防控要求以及回家向邻居、亲朋好友宣传作好有关“手足口病”的防控方法和措施。要求学生提高认识,认真学习“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加强室内的通风,要求学生做好每天的晨检、午检工作,如有发现马上告诉老师。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教育学生注意用餐卫生,特别是强调学生要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识记15字防病口诀: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通过学习让我班学生掌握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做好各项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严格考勤制度,严格执行晨检、午检制度,由我班任课教师每日检查班级学生的出勤情况,有缺勤者及时联系明确原因。学生有事或生病不来学校者必须向老师请假。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上报、早治疗。杜绝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同时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等。
五(1)班 2010年5月25日
第三篇: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措施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措施
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21条
⑴每日晨检,逐一检查儿童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
⑵晨检后,儿童浸泡手、彻底洗手后入教室。
⑶饭前便后要洗手。
⑷上一堂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熟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的方法。
⑸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⑹开展至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让儿童带回家,并请家长读给儿童听。
⑺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通风换气、消毒。
⑻每天对儿童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晾晒被褥等。
⑼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公共电话等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1~2次。及时消毒儿童粪便。
⑽儿童入托时,托幼机构校舍门前放置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⑾谢绝家长进入托幼机构,进入前洗手、消毒。
⑿家长接儿童时,先洗手。家长工作或外出回家,立即洗手。
⒀教职工入上班园时,首先浸泡消毒、彻底洗手。
⒁进行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手套。清洗结束后要立即洗手。
⒂家有手足口病患儿的教职工,不能上班,以免把病毒带入托幼机构。患儿痊愈2~3周后再上班、带课。
⒃晨检发现手足口病患儿,不能入托,立即去医院诊治。不让患儿接触其他任何儿童,患儿每次大便要消毒。痊愈2~3周后入托。
⒄对缺课儿童,立即追查原因。晨检结果报告相关部门。
⒅校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⒆托幼机构一个班出现一例手足口病患儿,本班儿童消毒洗手后停课2~3周。并对本班所有物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⒇托幼机构一周内出现两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病例分布于2个班以上)或出现一例重症、危重或死亡病例,幼托机构采取停课2-3周措施。
(21)在流行季节,当地有疫情发生时,避免不同托幼机构的学生或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
第四篇: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论文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论文
【摘要】从国内外手足口病流行概况、临床症状和中西医药治疗近况等方面对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 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其中以71型病毒最为严重)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手足口病虽然是上世纪70年代新定的病名,但同类疾病如麻疹、风疹等在历史上常见,病机、治则均有共性,暴发流行时中医统称为“疫疹”。中医学对疫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切实有效的防治法则。
一、国内外流行概况
自1974年Shcmidt等人首次报道从美国加利福利亚的脑炎患者中分离到肠道病毒71型(EV71),EV71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多次爆发和流行。1972一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发生EV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无菌型脑膜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共济失调、发热惊厥等,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1975年在保加利亚发生超过750例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EV71感染,无手足口病症状,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群体发病,其中报告无菌型脑膜炎545例、类脊灰样麻痹52例、脑干脑炎68例(死亡44例),其死亡病例主要是由于延髓受累导致呼吸衰竭而出现急性死亡。日本1973和1978年出现2次VE71感染流行,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1973年为24%,1978年为8%)。1997一2000年EV71在日本再度活跃,流行期间的皮肤和黏膜表现证明EV71有相当大的变异,毒株的基因型与以往不同,且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倾向,与EV71感染有关的神经系统表现因小脑、脑干和间脑等受累部位不同而各具特点。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共有2628例发病,29例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1998年台湾发生了129 106例手足口病的大流行,其中405名儿童发生了严重的合并症,包括有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和肺出血;其中死亡78例,83%死于肺水肿或出血,91%的死亡患儿小于5岁,分离出病毒的病人中,EV71占4.87%。2000年台湾又发生另一次手足口病爆发,80 677患病和41人死亡。2000年10月份新加坡发生几千名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和4名儿童死亡。1987、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71病毒。1999年厦门爆发由EV71引起手足口病,少数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2000年上海市某幼儿园爆发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分离到13株EV71病毒。我国香港地区1987年发生过EV71流行;2001年出现了首例死亡病例,1名2岁男童死于肺水肿、肺出血。深圳从1998年起监测EV71感染发现除了手足口病,还可有多种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感染、心肌炎、肺炎等。2001年广州从手足口病和下肢麻痹患儿中分离到21株EV71病毒,其中3株为急性下肢麻痹患儿病毒株。2008年以来,在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比去年同期明显上升,并正扩散到中国全国多个地方,如今已有超过9个省市报告发现手足口症病例,分别是:北京、重庆、陕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和广东。重庆市5月5日报告发现15例手足口病,其中5人住院观察。重庆市卫生局已经发出首个手足口病警讯,要求各医院对该病进行每日报告制,密切防控。广东省卫生厅5月3日宣布,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例925起,死亡3例。浙江省至5月6日共1198起,死亡1例。北京、陕西、湖南、湖北、江西也发现病例,但无死亡报告。作为这次手足口病的起源地和重灾区,安徽省的情况最为严重。目前公布的病例已经达到5151起,死亡22例。
二、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2~7d,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本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现西医临床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例如阿昔洛维(无环鸟苷)、利巴韦林(病毒唑)、病毒灵及更昔洛韦等,均有一定疗效。此外,由于细胞因子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中是最早出现的防御反应因子,也被广泛应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EV71具有神经毒性,累及神经系统的主要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小脑炎、脊髓灰质炎样肌麻痹、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合并脑疝的致死性脑炎。EV71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或永久性肌麻痹。EV71中枢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其次为皮疹、睡眠障碍、呕吐、肌痉挛、共济失调、乏力。中枢神经受累出现于皮疹后2~4d,早期中枢感染最重要表现为肌阵挛和睡眠障碍。
三、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帕、玩具餐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3、易感人群:幼儿多发,小于三岁的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4、临床表现: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常拌咽痛。发热一至二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一至二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常见于手掌、足底,也可见与臀部。
四、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做好晨间检查,发现疑似病人,要及时送诊、居家休息,及时隔离治疗,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流行季节教室和场室等要保持良好通风;
4、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5、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清洗消毒;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7、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8、中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
【参考文献】.李丽;手足口病普通和重症病例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4期.黄守义;龚海政;唐慧文;;亳州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4期.匡永军;钟琳;娄底市15654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06期.陈益宏;陈瑞烈;手足口病142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23期.王桂贤;伊通县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9期.郑南红;70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2期.专家教你辨别真假“手足口病”[J];乡村科技;2011年05期.吴世新;王黎明;王步还;鄂州市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与防制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年04期.鲍新民;赵立欣;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10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年07期
10.鲁明龙;孙伟波;李旭光;唐冬梅;临湘市2008至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5期
第五篇:小学及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措施
张盘小学及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措施
(一)小学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12条
⑴每日晨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学生,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学生去医院就诊;同时做好缺课学生病因追查。晨检结果报告卫生室。
⑵发现患病学生,立即去医院诊治,患病学生不接触其他任何学生,痊愈两周后上课。
⑶立即对患病学生接触过的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
⑷每天早晚校舍通风或消毒半小时。
⑸上一堂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课,熟知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方法。
⑹不要让学生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不接触患病同学。
⑺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均需要立即洗手。洗手时肥皂液或洗手液在手上保持6秒钟以上。
⑻发现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⑼在学校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⑽每天用消毒液对学校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⑾每个学生带给家长一张宣传单,带回家读给其家长听,让家长了解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⑿在流行季节避免不同中学的学生或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
(二)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21条
⑴每日晨检,逐一检查儿童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
⑵晨检后,儿童浸泡手、彻底洗手后入教室。
⑶饭前便后要洗手。
⑷上一堂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熟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的方法。
⑸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⑹开展至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让儿童带回家,并请家长读给儿童听。
⑺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通风换气、消毒。
⑻每天对儿童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晾晒被褥等。
⑼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公共电话等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1~2次。及时消毒儿童粪便。
⑽儿童入托时,托幼机构校舍门前放置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⑾谢绝家长进入托幼机构,进入前洗手、消毒。
⑿家长接儿童时,先洗手。家长工作或外出回家,立即洗手。
⒀教职工入上班园时,首先浸泡消毒、彻底洗手。
⒁进行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手套。清洗结束后要立即洗手。
⒂家有手足口病患儿的教职工,不能上班,以免把病毒带入托幼机构。患儿痊愈2~3周后再上班、带课。
⒃晨检发现手足口病患儿,不能入托,立即去医院诊治。不让患儿接触其他任何儿童,患儿每次大便要消毒。痊愈2~3周后入托。
⒄对缺课儿童,立即追查原因。晨检结果报告相关部门。⒅校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⒆托幼机构一个班出现一例手足口病患儿,本班儿童消毒洗手后停课2~3周。并对本班所有物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⒇托幼机构一周内出现两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病例分布于2个班以上)或出现一例重症、危重或死亡病例,幼托机构采取停课2-3周措施。
(21)在流行季节,当地有疫情发生时,避免不同托幼机构的学生或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