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单元集体备课
魅力诗歌 愉悦轻叩
——《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集体备课的内容是:一种全新的教材形式,独立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轻扣诗歌的大门》正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探究去感受诗歌的神奇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诗歌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不仅带给孩子活动的快乐,更在精神上给孩子铺垫上一层恒久的文化底蕴。这是颇具创意的选择。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歌,也学会了一些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同时还在课余创作了自创诗,编成了小诗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知识和积累,有良好的探究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感受诗歌的魅力和内涵。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的能力,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制订研究计划,积极参与活动,勇于承担任务。能用恰当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悠久历史、神奇魅力和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对诗歌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创作诗歌的积极性。
(四)教学重、难点
制定计划,确定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
二、说教法,学情分析灵活运用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当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1、介绍法引路法:
老师为孩子们推荐一些读物,《唐诗三百首》等,介绍一些语言文字网站,还请“小老师”来介绍,很快大部分都入“诗歌的大门”了。
2、互动激趣法: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各小组学习的各项活动中去,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学生一样搜集、调查、查阅,同学生一起参加汇报交流。指导学生举办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自创诗歌、唱诗歌、表演诗歌等。如:一学生自创了一首《童年的水墨画》(桌前,天色已近黄昏,才摊开作业本。笔尖在本子上轻轻滑过,胶带舞起长长的袖子。当上面有了家长的签字后,靠在椅子上打起哈欠。)拿来与老师分享,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一个小举动引起小组同学极大兴趣,推动活动向前迈一步。
3、阅读借鉴法:
指导学生阅读导语是全组学习的纲,完成每一个活动都要以学习阅读资料为先导,但阅读资料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教学中也不能以学习阅读资料为主,而要把阅读资料作为学生搜集、查找相关材料的例子,利用阅读资料的学习为开展活动引路。本单元的阅读资料不拘一格,既有古诗又有现代诗,既有给诗歌分类的,又有儿童诗和诗歌故事。从第一个主题活动开始,阅读资料由易到难,渐入佳境。比如在诗歌欣赏开始时,可在小组内阅读《诗中的“秋”》,看作家是怎样欣赏诗歌的,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三、说学法,生动活泼积极参与
1、各小组明确目标指向后,小组各成员按照分工努力展开活动,全班可以分为以下6个小组,各组自选课题:
(1)、分门别类辑诗歌——诗歌分类(2)、激情扬抑诵诗歌———朗诵诗歌(3)、别出心裁品诗歌———品评诗歌(4)、小荷才露尖尖角———自创诗歌(5)、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知识竞赛(6)、千树万树梨花开———诗集展示
2、各小组进程相互了解,内容相互补充,查找到跨组的内容可以资源赠送或共享或交换来优化采集过程,以赢得更多时间。
3、各小组和小组之间、各小组成员和成员之间相互协调,人人积极参与展示汇报,形式内容不一。
四、说过程,优化组合提高效率
在综合性学习中,要重视课堂与生活相辅相成,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与任务贯穿始终,使活动有序地开展。因此结合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激趣引情,明确任务。
开课之初,我将采用激情谈话的方式,并且出示了一首很优秀的班级同学自创诗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对诗歌更进一步的兴趣。
二、小组研究,快乐同行
在活动之初,就要让学生明白有了计划,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增强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工作。
(一)制定和交流计划
计划制定完毕后师生共同评议,引导学生从活动时间是否恰当、活动内容的确定是否合理、人员安排是否得当等方面交流完善计划,以此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
(二)分组研究 在这一环节中,整合课内外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
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搜集、查找、调查等活动。在此环节教师对活动过程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
1、虚拟活动策略 除了为孩子们推荐一些读物,还要介绍一些相关网站,提供资源,使大部分孩子很快打开诗歌的大门。
2、生活实践策略 积极参与到各小组学习的各项活动中去。
诗歌分类小组的指导:先师生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大体了解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知道这6首诗都是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在此基础上用查找资料、采访等形式搜集诗歌。通过“阅读材料”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这一组诗歌是按内容分类的,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搜集诗歌。搜集诗歌的时候,要提醒学生不要局限于创作的诗歌,还要记录当地的民歌和童谣。诗歌可以先摘抄或记录,然后分类。
欣赏诗歌小组:在诗歌欣赏开始时,可在小组内阅读《诗中的“秋”》,看作家是怎样欣赏诗歌的,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自创诗歌:教师可以简单讲解诗歌创作的要点,如:内容联系实际就有话可说,方法有巧用比喻、妙用拟人、运用夸张、运用假设等,还可以补充几首贴近学生生活的诗歌让学生欣赏,学生是不难尝试写诗的。对学生的诗作要重在鼓励,着重看是不是写出了自己的情感,有童真童趣。鼓励学生朗诵、交流自己写的诗。
诗歌知识竞赛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竞赛的题目一部分由教师准备,一部分由学生准备。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的,每个小组准备好题目,请别的小组来回答。除了在课堂集中展示,诗歌知识竞赛也可以分散进行,如“每日一题”,写在黑板或墙报上,每天更换,累计学生的答题情况,在小结时予以表彰。
3、延伸拓展策略
延伸拓展就是指以课文内容为核心,以与之相关的各种信息为背景材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项目。比如,画画好的学生在活动中还办了诗歌手抄报;唱歌好的还唱了诗歌(比如《清明》、《七步诗》等,学生都唱得很好)。对于学生的不同尝试,教师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各小组互动交流补充,全班展示成果汇报。
1、与你的伙伴一起探究完成你们的选题,选用自己比较内行的方式来表达。
2、组内成员提出修改意见,反复修改后最终定稿。
3、记录整个活动中你们小组每个成员对自己工作的完成情况以及在研究中的合作精神,进行组内评分。
4、选出一人代表本组,在班内进行研究成果交流。成果交流时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分门别类辑诗歌——诗歌分类
2、激情扬抑诵诗歌———朗诵诗歌
3、别出心裁品诗歌———品评诗歌
4、小荷才露尖尖角———自创诗歌
5、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知识竞赛
6、千树万树梨花开———诗集展示
设计意图: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循序渐进、与层次性进行的特点。这样的展示成果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有听、有说、有读、有演、有写等等,尤其是自创诗歌板块特别不错,将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之后,要写个活动总结。你在此次研究活动中有什么收获?请整理成文。
这一板块的设计是学生本次学习的反馈。重点写活动的收获,还可以谈谈这次活动的意义。收获有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如,了解了诗歌的特点,学习了诗歌的分类,提高了朗诵的技巧,学会了写诗,合作精神的体会和组织、策划能力的提高等等。
六、总结延伸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了,但是,因为学校诗歌经典诵读的活动还在继续,而且学生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还会生发出一些新的有意义的问题。所以在成果汇报的结束时,教师要表扬孩子们在此次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并且告5 诉学生诗歌之行才刚刚开始。把一项阶段性的活动延长,使之结出更多的成果,让自主的活动变成学生深入学习的自觉行为。
七、活动效果及反思
这次综合实践课程的本质特征也很好的结合了我校创诗歌校本课程的一个活动。通过这此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活动课的一种,但又不仅仅是活动课,而是“语文+实践+活动”的课程。因此,在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时,我们既将学生听、说、读、演、写等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机整合,又重视了学生收集、运用、创造信息能力的训练,还关注了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心理素质训练等,发挥了活动的多重功能,每项活动都将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遵循“在活动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指导下活动”的原则,让学生学有所获,其乐融融。这是一般语文课堂上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很感谢上级给我们这样一个可以一起交流探讨综合实践课的机会,也肯请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我们批评指正。
第二篇:单元集体备课
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一专题一集体备课
时间:2011.8.25下午 地点:学校集体教研活动室
参加人员:杜建海、秦荣平、王永杰、赵鹏连、曹海瑞、闫永霞、韩平、郭继全
组织主备:秦荣平记录人:韩平
活动内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一集体备课
模块一初备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法 本文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背景介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 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沁园春 雪》,《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五、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组织小组交流,加强感受。附:板书设计
相信未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遣词造句的艺术,培养独立鉴赏新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相信未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青春忧伤和对美好明天的不懈追求,培养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
【重点、难点】
1、通过解读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新诗鉴赏能力是重点。
2、初步理解自由体新诗的一些写作技巧是难点。【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 品读 诵读 讨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打出如下字幕】 请相信,青春是一首诗 【齐读】 【师】请相信:
【生】青春,是一首美妙绝伦的诗!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PPT投影】 【写作背景】
三、诗之美味在于读【幻灯片打出如下字幕】
1、自由读【可反复阅读自己喜欢的诗节】
2、配乐读【可只读前三节,也可读全诗】
3、全班读【限前三节,注意停顿和重音】
4、名家读【不看教材,全心投入倾听中】
三、揣摩语言、意象
4、自由阅读第一至三诗节,找出诸如“蜘蛛网”、“炉台”等诗歌意象,结合诗句,说说某句或某段,诗人想要表达何种情感?在今天读来,这种情感有普遍性吗?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的 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四、好诗不厌百回改【幻灯片打出如下字幕】 【改写】有人认为,全诗的第四至六诗节,“不太像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请大家讨论:
不同意,请说明理由;
同意,请大胆修改,并说明理由。
注意:不要改变诗歌的主旨以及情感基调。
五、结语:请相信,未来是一首诗【PPT投影】
无论高考写作是否“诗歌除外”,别忘了,要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诗心!要相信诗歌!
无论人生之路是平坦还是崎岖,别忘了,要持久拥有一种乐观的心态!要相信未来!
【齐读】
相信诗歌,相信自我;
相信社会,相信生活!
模块一讨论交流
杜建海:本板块选择了一组吟唱青春的诗歌,让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实现精神的成长。应该指导学生富有感情的吟诵、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体验,应该在阅读鉴 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王永杰:要能够结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理解并说出这组诗的主要意象和思想感情;说出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性。理解《沁园春•长沙》创造的雄奇壮美的艺术境界,能说出雄壮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理解概括《相信未来》所表现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赵鹏连:还需要了解有关作家作品以及词和新诗的基本常识,积累整理一些词语,如百舸、寥廓、峥嵘等。本板块应围绕“吟诵”“思考”“体验”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体验。
曹海瑞: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朗诵诗歌能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吟诵,就是要以恰当的声音形式表现诗歌内在的情感旋律;思考,就是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体验,就是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对青春的认识。
闫永霞:在具体教学中,要分析相关作品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歌的意象,这有助于加深理解诗作内容,有助于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
韩平:另外,朗诵要防止纯技术性指导的倾向,也要反对任何形式主义的表达。课堂上既要听学生怎样读,也要让学生交流为何这样读,并把二者的统一性作为评价的标准。郭继全: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组朗读、朗诵会等都可以采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面向群体朗诵的机会。教师应该参与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总结诵读的心得。
模块二初备 十八岁和其他
教材研究
《十八岁和其他》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向青春举杯”这个专题里的一篇文章。它是台湾作家杨子在长子东东十八岁生日来临之际,以自己深刻而具体的人生感受,围绕十八岁所关涉的人生话题而作的一篇散文佳作。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在学习方式上需采用教科书建议的“活动体验”;同时编者的意图是想利用这篇课文创设两代人对话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以自我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与同学、教师、父母进行交流,加深对青春、人生话题的感受与思考,从而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基于这三方面的考虑,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分组交流,重点探讨;借鉴吸收,课外延伸。切实地将自主与合作、整体与部分、课 内与课外有机地相结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把握书信体文章的行文方式和语言特点。
2、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青春、人生的思考与认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父母对渐渐长大成人的子女的一份特殊的爱。
2、正确处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理性认识读书的苦与乐。
3、学习谈话式的行文方式以及运用小标题来组织文章结构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激情导入
十六岁是花季,十七岁是雨季,那么十八岁又是怎样的季节呢?当十八岁生日来临的时候,你想收到怎样的礼物呢?是一款时尚的MP3还是一双高级的运动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一位父亲在长子十八岁生日之际,送给儿子的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封充满关爱的生日贺信。这便是杨子先生的《十八岁和其他》。(板书课题和作者)2.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其目的在于通过柔和的音乐、动情的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3.概括说明课文四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二、分组交流,重点探讨
1.教学过程
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围绕教师提示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组内讨论时,要求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用记录关键词的方式写下相关的讨论内容。教师在学生讨论时,需倾听学生发言,并就一些问题给予相关指导。然后全班再就某些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探讨,真正做到师生、生生的信息互通、观点碰撞、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问题设计:
第一部分:
(1)面对步入十八岁的孩子,作者的心情是怎样?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了他的心情?
明确:
文章第一部分有三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表达了作者一份特殊的心情。
第一段:矛盾、失落的心情。即“孩子长大了”的欣慰与似水流年的迷惘相交织。
第二段:担忧的心情。怕因自己的不经心或任性等,给 孩子造成伤害。
第三段:高兴、满意开怀的心情。即“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了”。
第二部分:
(1)作者认为造成两代人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办法?
明确解决办法:①孩子们要避免受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影响,避免轻率地对父母下评判。②父母要更新思想,追上时代的步伐。③双方要像朋友般把问题摊出来谈谈,共享喜乐,分担忧愁。
(2)在生活中,你们是否与父母发生过矛盾?当有了矛盾后,你与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处理的?
(3)朗读第二部分的第三、四段。如果将它改成:“我有错误,你也有许多错误,你必须在踏进反抗的年龄时,不要受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不要摭拾一些概念、术语、不要轻率地对父母下判断。……你们兄妹必须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你觉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第三部分:
(1)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2)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谈一谈你读书的苦与乐,想一想读书的苦和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第四部分:
(1)作者对步入十八岁的孩子提出了哪些希望?
(2)在第四部分的第一段中,作者用“十八岁使我想起……使我想起……”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他对青春的感受。你们能否也仿照上面的句式,写一段话来表达对青春的理解呢?
(3)读完全文后,你能否总结出这篇文章的行文方式和语言特点?
我的四季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总体把握文章的思路,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
2.体会文中形象、生动的词语及富有哲理的语句,从而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在充分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生命四季”的深刻寓意。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人说人生像一本书,从第一页写到最后一页;有人说人生像一部影集,满载着不同生命阶段的照片;有人说人生像一台戏,没有彩排,一开始便是正式演出;而在女作家张洁看来人生如同一年的四个季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洁的《我的四季》。(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介绍作者
三、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张洁的《我的四季》。(朗读后,可以适当提示一些值得注意的字词)
四、在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①文章开始就以“生命如四季”点明题旨,那么春、夏、秋、冬各用来比喻人生的那些时期?
②作者给“四季”赋予了深刻的含义,结合文章的内容,思考每个季节各自有怎样的生命特点?作者对各个季节又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前后左右小组讨论,填写关键词完成表格内容,然后我将请同学发表意见。
个性解读: 这篇文章中有不少富有生活哲理的句子,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请同学们划出自己喜欢的、有所触动或者启示的句子,然后前后小组彼此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读后又有怎样的启示或共鸣,之后向全班做汇报。(如果时间来不及就不讨论,思考几分钟直接请同学发言。)
五、经典语句揣摩: ①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作的土地。
②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决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
③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④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⑤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者是不值得。
(这五个句子最好都要得到解读,如果在课堂上未能完成,可以将部分留为学生的家庭作业。)
朗读:我们对张洁《我的四季》基本上有了一个较深刻的理解,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想请同学来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朗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读之中。
六、教师课末总结。
模块二讨论交流
杜建海:学习要求上,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十八岁和其他》一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说出 《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哲理、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王永杰 : 根据教科书编写的意图,《十八岁和其他》主要用来创设两代人对话交流的平台,期待用这一材料引发家长的共鸣,引导学生以自我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
郭继全:促成两代人就青春与人生的有关话题,真诚、平等而深入地交流,进而使学生获取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赵鹏连:《我的四季》也可以安排在课外阅读。应避免用“文本研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对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解读,想想自己对这些句子所蕴含的人生道理的真切体验。
曹海瑞: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两个方案中的“专题讨论”对加深理解、感悟有着重要作用。
韩平:教师组织“专题讨论”要预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发言,必要时可以要求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要点。
闫永霞:采用多种形式,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将小组讨论的要点向全班报告、交流;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班交流,都要求记录发言要点。
第三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第三
单元分析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三篇课文《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围绕人生和奋斗这个主题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段曲折的经历,塑造了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奏响了一首首生命的乐章,点亮了一盏盏人生的航灯。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学会本单元2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逆”、“毅”、“撰”、“膜”、“礁”等组成的词语。(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比喻句及名言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朗读课文,感悟伟人成功经历对我们的启示,拓展延伸阅读,课外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申诉;完成“家乡的一种美味”习作。
三
单元设计意图
一、逆境成才
——《小草和大树》教学谈《小草和大树》乍一看题目,以为是一篇寓言,仔细再看,发现尽管体裁不是寓言但是同样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逆境可以成才”。如果我们把它看作一个论点,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答案很简单,课文的第一小节直接告诉我们,夏洛蒂就是逆境成才的典范。夏洛蒂何许人也?她是一个女人,但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女人。在她之前,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妇女(甚至是全部妇女)毫无地位可言,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是彻彻底底的男人附庸。在她之后,女权运动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拉开了争取男女平等战役的序幕。夏洛蒂的自传体代表作《简·爱》是全世界妇女的必读之作,被誉为“世界女权运动的图腾柱”。
何谓逆境?词典中的解释为“坎坷不顺的境遇。”为什么逆境能够成才呢?作者以夏洛蒂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个论点。引导学生去看主人公都有哪些“坎坷不顺”以及是如何应对的。从而真正认识逆境,感同身受。明白“逆境可以成才”的道理。
二、强烈的对比 非凡的人生 ——《轮椅上的霍金》教学谈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人公是史蒂芬·霍金。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通过阅读能够找到这样一些词汇:宇宙之王,科学巨人,物理天才,生活的强者,非凡的科学家。这些都可以说明霍金的身份,但同时他还是一位终身禁锢在轮椅上的霍金,身体彻底变形的残疾人。身体的残疾和事业的伟大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轮椅上的霍金”。文章一共12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霍金经历的残酷命运以及顽强进行科学探索的事迹。这一段的叙述虽然较长,但是有一条十分清晰的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述。最后一部分,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说明霍金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第八自然段用了一个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这是第一层意思。霍金拥有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他没有去愤世嫉俗,面对苦难他报以“恬静的微笑”。能活着,就好。(2)“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这是第二层意思。告诉我们理想、亲情、友爱是人生存必需的精神力量,他超越了物质的层面让人生更幸福。能幸福的活着,更好。(3)“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第三层意思。“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知道活着的意义,真好。
三、好书伴我成长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谈《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女士为大家做的一篇阅读推荐。当然,男孩子必读,并不表示女孩子不要读。只不过男女有别,这本书对于男生的性格养成帮助更大罢了。这篇读书推荐出自杨老师的日记体小说《男生日记》,文中提到的“缅儿”正是《男生日记》的主人公吴缅。这篇读书推荐分为三个部分:
1、这本书的来历;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3、阅读这本书的感想。一般的读书推荐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明白这本书为什么是男生必读的书。第一部分,书的来历。首先揭示书名《鲁滨逊漂流记》,接着紧抓一个“旧”字,从“很久很旧”“封面已看不清颜色”“粘补过”等词语感悟书已经度过很多的春秋了。然后过渡到题词,毛笔和钢笔是爷爷和爸爸分别使用的书写工具,看似平常其实这里蕴含着一段书写工具的变迁史。钢笔的出现是书写工具进入现代信息社会的一次重大革命。(尤其是中国)第二部分,书的内容。《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主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这是一本面向儿童的小说,所以杨老师没有讲得过于深奥。作为老师了解一下是需要的。第三部分,读后感。这应该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作者的感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鲁滨逊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冒险的精神。第二是对主人公形象的“素描”和“提炼”,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愿望。
最后,作者的结尾也很耐人寻味,他准备把书往下一代继续传递。我们可以想一想,这里传递的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这一本“破旧”的书吗?不,这里传递的是精神,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要像鲁滨逊一样敢于冒险、勇于开拓„„
四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练习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语文与生活,能懂得“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2、通过第二部分诵读与语感,明白“从岩缝中长出来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并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记得上学期语文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有这样一个内容:文章不厌百回改。意思是------(生: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难怪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练习3(板书),先来聊一聊关于修改文章的话题,好吗?过渡:首先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黄晓明同学和他爸爸的一段对话。1)自读、指名分角色读。2)爸爸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交流:揭示了一种修改草稿的方法,即“放开声音去读你的草稿,草稿经你这么一读,好多毛病就能发现了”。(大致说出即可)4)齐读爸爸的话。过渡:爸爸是这么说的,那么这种方法有没有依据呢?下面,我们请几位大文学家来告诉我们答案。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2)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2、小结。
交流。
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
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谈话导入。(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
学生自由读散文。
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指名读,齐读
3、感悟
4、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
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学生自由读散文。
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个别读
齐读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
引导学生感知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与谦虚的美德。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能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明:
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练习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在“学会申诉”的口语交际中,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从而学会申诉。(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重点与难点: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学会申诉。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
指名背诵《从岩缝中长出的小草》
指名背诵
积累阅读感悟。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轮椅上的霍金》中的第八节。
2)引导学生读贴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学生练习描红。
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教师范写。
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学生读两句话
学生说出书写个格式
练习写
展示、评价
再次描红临写。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三、教学第四题
1、审题
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学会申诉”作启发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该及时想有关部门或学校申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板书:学会申诉
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并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的出申诉的方法?
3、练习
4、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训练内容做更深入的思考
教师点评
审题、谈话交流。
读口语交流的要求。
集体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应该怎样倾诉?
学生分组练习说。
分组推荐代表上台就某一侵权行为进行申诉
其他学生可以针对前面学生声速说出自己的申诉方法。
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从而学会申诉。
说明:
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习作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3、交代清楚自己喜欢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重点与难点: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交代清楚自己喜欢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美食,了解做法、品尝滋味、收集有关与美食故事和趣闻。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导入 出示图片,中国美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它与世界各国烹饪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美食
学生谈自己吃过的美食。
知道中华美食很多,有目的的选择美食。
二、创设情景,介绍美味
1、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
介绍:指名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讨论:听了他的介绍,我看见有人咽口水呢?谁来评一评,他介绍得怎么样?
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评一评。
能有条理地介绍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三、欣赏佳作,学习写法。
1、模拟在吃这一美味的场景。
介绍做法。
2、口头练习说
3、小结。
这么好吃的美味真让人垂涎欲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位同学的习作,读了他的文章,你有怎样的感觉?
指名朗读佳作《鸭血粉丝汤》
小作者从几个方面写了这一美味的?
这道菜不错!我也想
做一做可以吗?
3、小组讨论
(1)代表发言
(2)集体评议
欣赏佳作,仔细品味。
讨论品析
(味、色、香、形)
欣赏佳作,明确写作方法。
四、集体写作
指导方法。
指名说一说读了这篇习作后的感受?
教师小结:那么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介绍的美味。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板书:味、色、香、形)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它的做法或吃法。还有美味的做法。
还有吃法呢!
突出重点。
说一说读了这篇习作后的感受?
集体写作
明确要求后,能耐按要求习作。
五、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学生读习作,评议。
学生修改
交流习作,听取意见,修改习作。
六、佳作欣赏
教师指导。
读佳作。
欣赏佳作,并知道好在哪里。
说明:
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
第四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秦海啸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大自然的启示”专题,《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学生分析】
我想学生对于本组课文学生是有学习的欲望的。但学生的关注很可能会停留在表面,所以学习本单元,除了引导学生热爱自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会理性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要保护大自然,探索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服。因此,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
【重点课文示例】
《自然之道》一篇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课文。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一件发生在一群旅游者身上的具体事例来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揭示了“自然之道不可违”的自然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一、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握:
1.概括故事主要内容。课文故事的曲折性,为学生提供了提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练习机会。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尝试选用以下方法:①梗概叙述法。教师可以用“谁能简要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争取说得清楚、明白。”作为学生初读的要求,使学生自主关注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并择要概括。②人物关联法。学生初读后,可要求提炼出课文中的人物,理清故事中人物间的联系,使学生初步感悟到人类行为与动物命运的关系。③词串联缀法。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出示一些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或能体现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故事情节发展的词语,让学生以词语为依托,联词成句,概括内容。
2.理解课题,即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可以扣住课题中的“道”字质疑,引导学生抓住向导的话,明确“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中事物的规律,为深入读文打下基础。
二、精读课文时可从三个角度切入,抓住几个主干问题,构成教学的几大板块,对课文反复品味,多重解读。
1.“我”和同伴的行为是怎样的影响了海龟命运?从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时可抓住以下重点词句:
① “我的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问向导:‘你得想想办法呀!’” 我们的“紧张”与“焦急”是因为并不了解那只幼龟所担任的“侦察”任务,这也是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
②“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海龟,把它放进大海。”
向导因为了解海龟的生存规律,表现得非常平静,却被同伴们误解为“冷淡”。此时在理解
“极不情愿“的词意基础上,想象同伴们都可能说了些什么,以此来凸显向导的无奈。③“然而,接着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
人们从嘲鸫口中拯救出一只海龟,但是更多的海龟因得到错误信息而被捕食,这适得其反的后果令人们极为“震惊”。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读书想象大量海龟遭到捕食的惨景,再扣住“天哪!看我们做了什么!”一句反复品读,注意两个 “!”地使用,读出短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人们顿悟、悔恨的复杂感情。
④“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这时,似乎一切都静止了体现了大家难过、悔恨的心情。表面的平静反应出内心极度的不平静,可引导学生想象人们的心里话,体会人们的心情。
2.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抓住第4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中向导的话,细细体味,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3.由体会太平洋绿龟的生存之“道”深入理解“自然之道”。
首先,可以由课文的最后一句向导的悲叹质疑:“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假如没有人类的干预,海龟会安全入海吗?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一说。
①“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欲进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句中“探”字以及“欲进又止”一词生动地描述出幼龟“侦察兵”形象,体现出幼龟出巢的谨慎。②“成群的幼龟争先恐后地从巢口鱼贯而出”
“争先恐后”写出了幼龟行动迅速;“鱼贯而出”写出了幼龟行动井然有序。可以想象,如果幼龟得到的出巢信息是正确的,他们将会很快越过沙滩,进入大海。
最后,可将向导的话“自然界就是这样的。”改为“自然界就是这样:是怎样呢”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自然之道”。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可以参考选用下面的话题,回到对课文的整体阅读上,通过语言训练深化对课文的理解。①为了保护加拉巴哥群岛上的幼龟,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请你给岛上游客写一份“旅游须知”。
2.走出文本,内化“自然之道”
1、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走入大自然,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2、读青少年知识普及读物《大自然的启示》
3、登录“人与自然”的相关网站了解自然之道。
4、有条件的地方,可带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等。
课内外知识的沟通,已悄悄拉开了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这次综合性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并从中获得启示,要注意与三年级下册第二组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有所区别。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这两种思路进行:一是直接去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特别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身边熟悉的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二是联系生活经验与阅读积累,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把观察、思考、查资料、提出创意,乃至动手实验紧密结合起来。
在教学综合性学习时注意要考虑与“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相结合,为习作提供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如观察大自然探究发现(某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动手实验、进行小发明等。
1、(学生制作昆虫标本、植物拼图、手编花环、泥人、泥车„„向同学们展示,并且介绍制作的经过)
2、学生进行一次调查汇报:陈述我们身边严峻的环境问题。行动起来,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
调查反映出来的环境问题:。
我的建议:。
3、去大自然中捡拾或者采摘一片你认为“不一样” 的叶子,同时详细记下你发现它的时候的时间、地点、周围的环境和当时的心情,尤其是你之所以要选择它的原因。请同学们去找寻一处令你感动的景物——一片叶子、一棵小树、一枚鹅卵石,以“心中的美景”为题
4、春游感受自然
5、我有一个“朋友”
小草、野花、树林、河水、游鱼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大自然朋友。我这样启发学生后,向他们提了些要求:⑴对花鸟草虫、河水游鱼的“生命观照”。⑵四至六人一组,自编一个游戏,进行物我之间的“心灵的对话”,可呼唤人们呵护自然,保护生态。再现“大自然的语言。”
6、读后感关于大自然的启示的相关文章
7、大自然的启示图片,说故事。
【教学进度】
见教研室进度。
第五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第四单元复习要点
沉寂 口哨 埋伏 凝神 烧毁 维护 沉浸 凯旋征衣阿姨 精通 呼吁 不慌不忙 以防万一
杂草丛生聚精会神模模糊糊 断断续续 永驻人间木屑 蘑菇 宛转 芦苇 苇絮 枕头 卓越 蓝盔 威胁 梦幻 弥漫 巡弋 阻挡 脊背 绿茵茵睁眼瞎 飘飘悠悠 歪歪斜斜 不速之客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围魏救赵 声东击西 四面楚歌 腹背受敌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兵贵神速 突然袭击 神出鬼没所向无敌
《夜莺的歌声》
1、文中体现小夜莺智慧勇敢的句子:
(1)“野兽来啦,野兽来啦”——(一语双关,谩骂敌人)
(2)小孩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迷惑军官)
(3)„„„„„.2、《小英雄雨来》
每一段落小标题
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书信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