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3 10:5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篇: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动的学说称为。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的学说称为“日心说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天体运行论》。(“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3.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是(倾斜)的。(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在地图上越是东面(右边)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

4.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北极星的位置并不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相当于1小时转动(15)度。

5.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

6.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经线)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我国采用的统一时间叫(北京时间)北京比乌鲁林齐先迎来黎明。

7.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恒星的周年视差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了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是如此,这可以说明地球在公转。

8.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9.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我知道:地轴的倾斜度大约是(23)度。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10.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在地球的同一地点,夏至时的太阳高度比冬至时(直射)与(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在地球的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11.在地球的南极、北极附近,太阳升起就不落下去的日子叫

日子叫极夜在北半球对着太阳时,南极附近会出现极夜现象。赤道地区不可能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2、地球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和地球自转:倾斜的; 地球公转: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一年一周,地轴倾斜方向不变,角度大小不变地球自转的依据:“傅科摆”、卫星观测天体东升西落。地球公转的依据:恒星周年视差、星座季节交替、卫星观测。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四季更换、极昼、极夜。毛泽东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的形状:(椭圆球体)

二、判断:

2、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3、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两边的树木、房屋在向后移动。()

4、世界各地新年的钟声都是同时敲响的。()

6、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7、人们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13、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4、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8、提出“地心说”理论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9、我们在地球上观看两颗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不同的季节两颗星之间的相对距离和位置是不会发生了变化。…………………()

10、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

11、北半球在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极。()

12、摆具有保持摆方向不变的特点。()

13、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

14、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

15、当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美国纽约的人们将会在上午通过电视直播观看到盛大的开幕式。()

三、选择:

1、下面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A、北京B、上海C、乌鲁木齐

2、“傅科摆”可以证明()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地球公转的同时自转

3、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A、赤道B、纬线C、经线

4、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伟大著作是()

A、《天体运动论》B、《天论》C、《八十天环游地球》

5、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是()。A、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C、地球自转D、地球围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

6、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之所以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断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7、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由南向北B、由西向东C、由东向西

8、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A、24小时B、一个月C、一年

9、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移动。

A、由西向东B、由东向西C、由北向南

10、不同时间,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A、方向相同B、长短不同C、长短相同

11、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A、24小时B、12小时C、1小时

12、在星星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A、月亮B、北斗星C、北极星

13、小冬在晚上9点钟看星座,10点钟在老地方再看同一个星座,发现它的位置()移动了一段距离。

A、向东B、向西C、向北

14、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

A、头顶正上方B、北极星C、北斗星

15、秋分时,太阳直射在()A、南极B、赤道C、北极

16、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移动。

A、由西向东B、由北向南C、由东向西

17、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个时区。

A、12B、24C、3618、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A、太阳B、地球 C、地球自转轨道

19、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造成的,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太阳的东升西落B、一年四季的变化C、昼夜长短的变化

20、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A、春季B、夏季C、冬季

21、傅科是通过观察()而发现地球在自转的。

A、星星B、摆C、水流

第二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沉和浮

一、填空:

1、石块放入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入水中,浮起来了。

2、从井中提水时,同样是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

3、在水中沉的物体如:橡皮、回形针、小石块;在水中浮的物体如:泡沫塑料块、带盖的空瓶、木块。

4、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的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5、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关,与它的重量有关。

6、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8、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9、造船计划包括:准备、制作、改进和完成。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11、静止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且方向(相反);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4、(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5、(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6、(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7、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8、(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9、物质世界中,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两个(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在,轻的物体容易浮;轻重相同时,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20、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简称控制变量法。

21、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有:(改变物体的材料,即改变物体的体积、改变物体的轻重)、(改变液体的性质)、(借助外力)。

22、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浮,有的沉。

23、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海水的含盐量比普通海水高出六七倍。

24、“沉浮子”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呢,它在瓶中的重量并没改变,那么改变的因素只能是体积。

25、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26、一个杯子中装着油、水、糖浆,在最下层的应是糖浆。

27、将钩码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酒精中,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最小,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

28、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做比重计。

二、问答题:

1、把橡皮和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块,做在水中的沉浮试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课本P3)

答: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会改变。

2、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有什么规律?(课本P4)

答:答案同第一题。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课本P6)

答: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4、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潜水艇是改变轻重来改变沉浮的。)

5、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课本P7)

答:能。把物体做成实心的物体,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把物体做成空心形状、船形或盒形,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6、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改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是什么原因呢?(课本P7)

答:是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和受到的浮力大小发生了变化。【排开量变大了】

7、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如何解释呢?(课本P8)

答: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排开的水量就小,它受到的浮力就小。造成大轮船后浸入水中的体积大,排开的水量就大,它受到的浮力就大。所以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载货物。

8、我们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课本P9)

答:①在小船底部粘上一些橡皮泥;②将小船的底部做成斜锥体;③可以在小船的四周加上船沿,心量使小船的四周重量相等;④可以通过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来保持船的平稳。

9、泡沫塑料块受到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课本P14)

答:泡沫塑料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0、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把石块放入水中它就会下沉?(P16)

答:石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答:石块放主水中下沉了,是因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本身的重量。

11、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P14)

(浮在水面上时,泡沫浮力等于重力)

(压在水中时,泡沫浮力大于重力,若一松手,马上就会上浮)

答: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量,因此一松手,就会上浮。

12、你能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吗?(P16)

答: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3、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一个沉,一个浮,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P19)

答:用同一个马铃薯做实验,此时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只与所浸入的液体有关。马铃薯在清水的杯子里沉;在浓盐水(糖水)中浮。

怎样让它从沉变浮起来,加一定量的盐;怎样让它从浮变沉,加一定量的水。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P20)

答: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下沉,相反要上浮;

答: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要下沉;相反要上浮。

15、据说,船从大海进入江河时,船身要下沉些,而从江河进入大海时,船身要上浮些,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答:因为海水的浓度大于河水,轮船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会比河水中的大一些,所以船身要上浮些。

第二单元

1、我们平时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它很容易“跑来跑去”。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给另一个物体。

2、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热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互相磨擦产生了热。此外,食物能提供我们能量,太阳能为我们带来热量。

3、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不变,体积变大,放入冷水中会发生上浮现象。

【给冷水袋子加热后为什么会浮起来,原因是体积变大了,重量不变。】

4、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这两个容器中的水温度最终会一样高。

5、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6、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7、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运动加快了,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时,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8、大多数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胀,这两种金属就是锑和铋。

9、水、空气、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夏天架设电线时,一般要【松一些】;用水泥浇注路面时,用薄板隔成小块,目的是避免路面因热胀冷缩而损坏。

11、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1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13、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14、物体的材料不同,导热性能也不同,像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被称为热的良导体。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往往吸热快,散热也快。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生活中常见的热的良导体有:(铜、铝、钢、金、银)等金属,(大理石)等;常见的热的不良导体有:(木头、塑料、空气、橡胶、混凝土、耐热玻璃)等。热的不良导体,它吸热(慢),散热也(慢),保温性(好),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5、触摸导热性差的导体时(不会感到冷),因为它(不会很快把你手上的热量带走)。

16、饭锅的锅身多用铜铁铝制作;锅柄都用塑料或木头来做。

利用热传递:【烫斗前面部分用金属制成,很多机器的散热器,锅具的加热部分用金属制成】

防止热传递:【锅柄用塑料制成,夏天停电可用棉被包裹冰箱,羽绒衣等】

17、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可分成A、(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如晒太阳、烤火···;B、(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如吃热的食物;C、(自身运动产生热),如跑步、打球··· D、(保暖),如多穿衣服···。

18、我们用冰块冷藏食物的时候,把冰块放在食物的上面效果好。

19、拿一个试管,用气球皮把试管口蒙住,并用橡皮筋扎紧,把试管插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气球皮会胀鼓,把试管插入冷水中时,气球皮会凹进去。

20、水在4℃以上时,是热胀冷缩的,但是在4℃以下却会出现冷胀热缩的反常现象。

21、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而是(衣服能阻挡我们身体热量的散失)。

22、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23、体积相同,冷水(重),热水(轻);重量相同,热水(体积大),冷水(体积小)。

24、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25、(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所以可以做保暖材料。21、(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26、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27、在热传递现象中,热量绝(不会)真正消失。它只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外一个、两个或更多的物体。

28、(对流):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热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

二、问答题:

1、冬天里,我们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答:如运动(跑步)、晒太阳、烤火、加穿衣服、吃食物、取暖器取暖等。

运动可以使血液循环加快;取暖器、太阳等为我们带来热量;吃入的食物给我们提供能量;衣服能起到保温作用,可以阻止身体已有的热量散发出去,又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

2、为什么多穿衣服身体会觉得热起来?

答:衣服本身不会产生热,但它能保温,可以阻止身体已有的热散发出去,还可以阴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

3、晚上,我们钻进被窝,感觉被子是凉的还是热的?早上醒来时,被窝里又是什么感觉?晚上再去睡觉时被窝还热吗?为什么?(P27)

答:晚上,当我们钻进被窝时,感觉被子是凉的。当早上醒来时,感觉被窝里是热的。晚上再去睡觉时,被窝就不再热了。

这说明了被子不能产生热,如果被子能产生热,那被窝应该一直是热的。

4、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我们有哪些方法?(P28)

答: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放在火炉上加热;放在热水中。

5、把装有热水的塑料袋放入冷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我们对热水上浮的原因怎样解释呢?(P28)(P29)

答:装有热水的塑料袋会浮在水面上。

水受热后的体积变大了,受到的浮力也会增大,所以会上浮。

【同体积,冷水重。同重量,热水大。】

6、啤酒瓶或饮料瓶里的啤酒、饮料都不会装满,为什么?(P32)

答:瓶里的啤酒、饮料不装满是为了防止液体受热膨胀时把瓶子胀裂。

7、中午妈妈刚盛好一碗汤,可过了一会儿,大家还没有开始吃,汤却少了一点儿,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由于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汤冷后体积变小,所以感觉汤少了。

8、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P34)

答: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

9、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P35)(同填空7)

答: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运动加快了,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时,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10、怎样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P36)

答:①用一个铜球和一个铜球刚好能通过的铜环。②用酒精灯加热铜球;③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④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⑤铜球冷却后,又能通过铜环了。

这个实验说明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的实验中要注意什么?(P36)

答:要注意:①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②禁止触摸铜球,加热后的铜球会烫伤皮肤。

12、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P39)

答:靠近酒精灯那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1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热是怎样传递的?(P40)

答: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给另一部分。

14、铜、铝、钢这三种材料的传热性能怎样排序?哪一种是最好的导体?(P44)

答:铜的传热性能最好,其次是铝、钢。

15、日常生活用品中,为什么锅用铁或铝制作?而水杯、保温瓶却用塑料、玻璃制作?

答:锅用铁或铝制作是因为铁和铝是热的良导体,这样可以很快把饭煮好;水杯和保温瓶用塑料和玻璃制作是因为它们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便于保温和不烫手。

16、卖冰糕的阿姨为什么总用白色的棉被把冰糕包得严严的?棉被、羽绒服为什么具有较好的保暖效果?

答:因为棉被中有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不易把外界的热传进去,这样可使冰糕融化得慢些。

棉被、羽绒服中有棉絮、羽毛,它们蓬松多孔隙,内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棉被、羽绒服可以用来保暖。

17、明明家买了一只木桶,为了耐用,爸爸将木桶拿到铁铺去请师傅用铁环箍木桶,方法是先把铁环加热后再箍在木桶上。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利用固体的热胀热缩,铁环加热后胀大,箍在木桶上,冷却后收缩,很结实耐用。

18、水泥路面为什么要做成一块块的,而且块与块之间还留有缝隙?

答:因为水泥路面也有热胀冷缩现象,如果没有预先留下整齐的缝隙,水泥路面会因热胀冷缩被拉得四分五裂,整个路面就会损坏。

19、冬天里水管被冻裂是怎么回事呀?

答:这是因为水在4℃以下时会出现热缩冷胀的反常现象,是水受冷体积膨胀把水管胀裂了。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一、填空:

1、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的,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

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3、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为36个星座,一昼夜定为12个小时。通过观测这些星座在一年里横贯天空的情况,利用星座计算时间。

4、古代人还用光影来计时。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由晷针和晷面组成的,是根据阳光下直立物体影子移动的规律制作的。

5、在太阳底下,随着时间的变化,一根直立细棒的影子的【方向、长短】也会慢慢发生变化。

6、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是自东向西移动的,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自西向东移动的。

7、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水钟又叫刻漏,古代水钟有【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等类型。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使水流速度稳定的方法:(控制杯底孔的大小不变),且(保持水位在一定的高度)。

8、泄水型水钟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已经过去了多少时间。

9、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10、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水的快慢、水位的高低等。

11、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而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最精确——原子钟】

12、各种摆钟的摆每分钟都是摆动60次,摆钟的精确度与摆的长度有直接关系。

13、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辐度没有关系,但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越长,摆动的速度越慢;摆线越短,摆动的速度越快。

14、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是指支架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5、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16、滴漏的滴水速度与(漏水孔的大小),(滴漏中的水位)有关。在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水滴得快,后10毫升水滴得慢。

17.同一个单摆每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这就是摆的等时性。根据这个性质,人们制成了(摆钟),大大提高了时间的精确度。

18、要想把摆钟调快一点,就必须让摆锤上升;要想把摆钟调慢一点,就必须让摆锤下降。

1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20、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21、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22、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如(流水)、(蜡烛燃烧)、(沙漏)等。

23、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24、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25、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使水流速度稳定的方法:(控制杯底孔的大小不变),且(保持水位在一定的高度)。

26、复习作业本29页的机械摆钟的组成部分,并了解机械摆钟各部分是怎样工作的。

27、许多动植物都会精确记录它们的成长过程。以树为例,每一年都会增加一个新的年轮,我们可以从树干的横切面中清晰地看出它的成长记录。

28、最先发现了摆的秘密的科学家是意大利的伽利略。

二、问答题:

1、根据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P51)

答:不太准确;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的方法是用手表或钟表。

2、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什么因素有关?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

答: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滴漏流出水的快慢有关。

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与孔的大小和水的多少有关。孔大,水滴漏出得快;孔小,水滴漏出得慢;水多,水滴漏出得快;水少,水滴漏出得慢。

3、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P57)

答: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水的快慢、水位的高低等。

4、取两根长度分别为20厘米、30厘米粗细相同的木条做成两个摆,绳子的长度相同,摆动的快慢会一样吗?(P62)

答:不一样。短摆锤的摆摆动的速度快。(摆长不等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5、利用木条、金属圆片,我们能做成下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吗?金属圆片的位置如何调整?(P63)

答:我们可以调整摆长和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来实现。

6、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动的快慢有影响吗?(P63)

答:有影响。金属圆片固定的位置离支点越近,摆的速度越快。

7、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研究问题

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

摆的快慢与摆幅大小有关吗?

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吗?

控制不变因素

摆幅大小

摆绳长短

摆绳长短

摆锤轻重

摆幅大小,摆锤轻重

要改变因素

摆锤轻重

摆幅大小

摆绳长短

实验方法

做一摆,不改变摆幅大小,摆绳长短,改变摆锤轻重,分别测出一倍摆锤重量,两倍摆锤重量,三倍摆锤重量下,在15秒摆动的次数。

做一摆,不改摆绳长短

摆锤轻重,改变摆幅大小,分别测出大小幅度下,在15秒摆动的次数。

做一摆,不改摆幅大小,摆锤轻重,改变摆绳长短,分别测出一倍摆绳,两倍摆锤重量,三倍摆锤重量下,在15秒摆动的次数。

实验结论

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

摆的快慢与摆幅大小无关

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运动方式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周期

24小时

一年

特点

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地轴倾斜】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开始学说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

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天体运行论》。

证明人

法国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傅科,他用实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被世界所公认。

恒星的周年视差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了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带来的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2、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3、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星星每天都围绕北极星在【顺时针】旋转。

5、北极星的位置并不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

6、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7、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一周是一年。

8、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9、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是如此,这可以说明地球在公转。

10、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11、在地球的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12、在地球的同一地点,夏至时的太阳高度比冬至时大。

13、北半球夏季时,太阳长挂在北极天空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的白天甚至长达半年时间;而到了冬季,就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年的时间都处在黑夜之中。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极昼和极夜。

14、在北半球对着太阳时,南极附近会出现极夜现象。赤道地区不可能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15、现在人们已知道,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

16、毛泽东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17、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18、地球是一个自转的球体,不同纬度的地方,自转的线速度快慢不一样,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最大,两极自转的线速度最小,两个极点上线速度为零。

19、人们在不同的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是如此。这可以说明地球在公转。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周年视差,也能证明地球在围绕着太阳不停的转动。

20、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21、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不同。

二、问答题:

1、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几种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

答: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不自转);③地球自转(但不公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第④种解释是真实的。

2、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

答:是因为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形成的。

3、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哪些异同?这两种学说能否合理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呢?(P76)

答:两种学说的相同点是,地球是球形。

不同点:“地心说”认为地球不运动,处于宇宙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地球在运动,并围绕太阳运动,太阳处于宇宙中心。

这两种学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哪些证据能说明地球在自转?(P78)

答:①“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②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都东升西落的现象;③地球上南北方向水平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西的现象。这些现象都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5、北京、乌鲁木齐、东京、伦敦哪个最先看到黎明?

答:最先迎来黎明的是东京,其次是北京、乌鲁木齐,最后是伦敦。

6、地球上各国新年钟声会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为什么?

答:不会。因为地球的自转使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根据世界时区图的时间差,各国新年钟声不会同一时刻敲响。

7、对于北极星“不动”,我们如何解释?(P82)

答:这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假想的地轴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所以看上去北极星好像“不动”。

8、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P87)

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性的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造成了气温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

9、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P89)

答: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那么极昼现象发生的范围会更大了。

10、如图所示(见教材86页):当地球公转到A、B、C、D4个方位时,太阳的照射情况季节是

怎样的?

当转到位置A时,阳光直射赤道,北半球是春季节;南半球是秋季;

当转到位置B时,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极附近是极昼,南极附近时极夜

当转到位置C时,阳光直射赤道,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当转到位置D时,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北极附近是极夜,南极附近时极昼。

11、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因为地球在自转而且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2、本册中的星体转动方向小结:

答:地球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地球公转方向是由西向东;其他星星绕北极星也是自西向东(顺时针方向)旋转。

第三篇: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昼夜交替现象

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太阳不动,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2、(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了“地心说”,主要观点:①、地球是个球体;②、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③、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转动。

2、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主要观点:①、地球是球形的;②、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③、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等星体绕太阳转动。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证明地球在自转

1、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的底盘上,摆摆动时转动底盘,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底盘的转动而改变,而是基本不变。日心说发表300年后(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与摆的方向发生的偏移,由于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所以只能说明地球在自己转动。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已为世界所公认。

2、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谁先迎来黎明

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地球及其运动的特点:

地球的形状

自转的证据

自转方向

自转周期

球形

傅科摆、星体东升西落

自西向东(逆时针)

24小时

5、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6、从世界时区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于东经,向西180度属于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差一小时。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在地图上越是东面(右边)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知道东面的城市算西面的城市的时间,要减去时间差,知道西面的城市算东面城市的时间,要加上时间差。北京处于东八区,纽约处于西五区,相差13个小时,北京是白天时,纽约是黑夜。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1、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因为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它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地轴是倾斜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北极星是在偏向于北部的天空中而不是在头顶正中。在一年四季里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变的,因为一年时间里在天空我们看到的北极星都是不动的,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地轴一直指向于北极星。

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4、北极星为什么“不动”?5

答: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为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地球在公转吗

1、地球公转的证据是:①、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天空中的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如北斗七星。②、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证明地球在公转。我们在地球上观看两颗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不同的季节两颗星之间的相对距离和位置发生了变化。(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③、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365天/一年)。

3、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1、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正午,古人发现在同一地点的杆子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是不一样的。其中春秋季影子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这与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有关。

2、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春秋季阳光直射点在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最热,南北两半球阳光是斜射的,所以春秋季气温适宜。北半球夏天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在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北半球地夏天南半球是冬天。北半球是冬季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阳光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南半球是夏天,南北两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3、四季的成因: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关有规律性的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4、(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1、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是倾斜的,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的一端在地球自转时一直能被太阳光照亮。

2、地球的运动:①自转:自西向东、逆时针,绕着地轴且倾向于北方,大约24小时为一周期,用傅科摆来证明,产生了昼夜交替、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北极星不动等现象。②公传:自西向东逆时针绕着太阳转,一年为一周期,用恒星的周年视差、不同季节同一时间天空中星座的位置的移动来证明。产生了四季、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现象。

3、在认识地球的运动过程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日照冬短夏长、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等。

4、(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5、(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6、极昼和极夜是怎么形成的?

答: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倾斜大约23度,导致阳光有规律的直射或斜射南半球或北半球,形成了南极和北极的极昼或极夜现象。

第四篇: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介绍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一、单项选择题。

1、()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A、伽利略摆 B、惠更斯摆 C、布鲁诺摆 D、傅科摆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小时。A、顺时针 B、逆时针 C、24 D、12

3、()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A、流星周年视差 B、行星周年视差 C、恒星周年视差 D、卫星周年视差

4、()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关于地球与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理论。

5、()是波兰的天文学家。他不辞辛苦,克服困难,每天坚持观测天象,30年如一日,终于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提出了“()”,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A、哥白尼 B、托勒密 C、日心说 D、地心说

6、()有一位名叫傅科(1819-1868)的物理学家,在家中研究摆的规律时偶然发现: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底盘上,将摆摆动起来并且慢慢地转动圆底盘时,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圆盘的转动而转动,而是基本不变。

A、波兰 B、古希腊 C、法国 D、荷兰

7、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其它星体(太阳、星星等)()(或顺时针)运动的方向相反,是()(或逆时针)。

A、自西向南 B、自南向西 C、自西向东 D、自东向西

二、多项选择题。

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A、昼夜现象 B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

C、看上去北极星不动 D、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2、昼夜现象与()和()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A、月亮 B、太阳 C、地球 D、恒星

3、托马斯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是球形的 C、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D、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E、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F、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4、哥白尼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是球形的 C、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D、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E、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F、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三、填空题。

1、地球确实在()和();证据不仅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 试验的多种现象。

2、地球围绕()自转,()是倾斜的。

3、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和()现象。

4、地球是围绕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为()。北极星就处在()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因此,地球仪也都做成()的样子。

5、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四、判断题。

1、昼夜交替现象有一种可能的解释。()

2、在1851年,也就是“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3、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星星等)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反运动的结果。()

4、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在逆时针旋转。()

5、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西向东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是如此。()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A、伽利略摆 B、惠更斯摆 C、布鲁诺摆 D、傅科摆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B)(自西向东),周期为(C)小时。A、顺时针 B、逆时针 C、24 D、12

3、(C)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A、流星周年视差 B、行星周年视差 C、恒星周年视差 D、卫星周年视差

4、(B)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关于地球与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D)”理论。

5、(A)是波兰的天文学家。他不辞辛苦,克服困难,每天坚持观测天象,30年如一日,终于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提出了“(C)”,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A、哥白尼 B、托勒密 C、日心说 D、地心说

6、(C)有一位名叫傅科(1819-1868)的物理学家,在家中研究摆的规律时偶然发现: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底盘上,将摆摆动起来并且慢慢地转动圆底盘时,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圆盘的转动而转动,而是基本不变。

A、波兰 B、古希腊 C、法国 D、荷兰

7、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其它星体(太阳、星星等)(D)(或顺时针)运动的方向相反,是(C)(或逆时针)。

A、自西向南 B、自南向西 C、自西向东 D、自东向西

二、多项选择题。

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ABC)A、昼夜现象 B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 C、看上去北极星不动 D、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2、昼夜现象与(B)和(C)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A、月亮 B、太阳 C、地球 D、恒星

3、托马斯提出的主要观点是(ADF)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是球形的 C、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D、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E、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F、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4、哥白尼提出的主要观点是(BCD)。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是球形的 C、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D、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E、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F、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三、填空题。

1、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试验的多种现象。

2、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3、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4、地球是围绕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为(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因此,地球仪也都做成(倾斜)的样子。

5、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四、判断题。

1、昼夜交替现象有一种可能的解释。(×)

2、在1851年,也就是“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3、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星星等)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反运动的结果。(×)

4、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在逆时针旋转。(×)

5、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西向东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是如此。(×)

第五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第四单元)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转载

生字词语

跺duò脚狞níng笑放肆sì揪jiū住瞪dèng眼呻shēn吟 搀chān扶祭jì奠大嫂sǎo情谊yì噩è 耗血泊pō作zuò料和huò面背bèī转身着háo慌朝cháo鲜 混hùn进炮弹dàn宿sù营禁jīn不住乱哄哄hōng吞没mò水泵bèng兴xīng奋奔bèn上桥

战役、封锁、暂时、硝烟、情谊、噩耗、刚强、大嫂、篮子、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胸膛、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祭奠 抽噎、红锈、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 咆哮、搀扶、青稞面、宿营地、乱哄哄一声不吭

势不可挡、跌跌撞撞、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喜出望外 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迫不及待、辛辛苦苦

比一比组词

旬(中旬)祭(祭奠)挽(挽留)呻(呻吟)舔(舔一口)句(句子)葵(葵花)搀(搀扶)伸(伸手)添(增添)淌(流淌)摇(摇动)跨(跨过)瞅(瞅一眼)躺(躺下)谣(歌谣)挎(挎包)揪(揪住)

趟(走一趟)遥(遥远)垮(冲垮)锹(铁锹)

杆(旗杆)慌(慌忙)峻(崇山峻岭)狠(狠毒)竿(竹竿)谎(说谎)竣(竣工)恨(痛恨)

秆(麦秆)荒(荒地)俊(俊俏)粮(粮食)

衰(衰弱)洒(洒脱)叨(念叨)

哀(悲哀)酒(老酒)叼(叼走)

忠(忠心耿耿)

近义词

担心(担忧)休养(疗养)刚强(坚强)忘怀(忘记)

焦急(焦虑)崎岖(坎坷)情谊(友谊)看守(看管)

温暖(温和)封锁(封闭)特别(格外)收拾(整理)

增强(增加)爱惜(疼惜)信心(信念)分配(安排)

照料(照顾)安顿(安排)弥漫(充满)严厉(严峻)

咆哮(怒吼)惊慌(惊惶)拥戴(拥护)艰巨(艰难)

放肆(放纵)逼近(迫近)祭奠(祭祀)发抖(颤抖)

干净(洁净)梦想(梦幻)爽快(直爽)请求(恳求)

讨论(高论)喜出望外(喜从天降)

反义词

干净(肮脏)污染(净化)奖励(惩罚)放弃(坚持)

困难(容易)热烈(冷淡)幸福(痛苦)惊慌(镇静)

沙哑(清脆)放肆(约束)脆弱(坚强)粗糙(细腻)

严厉(慈祥)饱满(干瘪)增强(减弱)低沉(响亮)

衰弱(强壮)崎岖(平坦)温暖(寒冷)坚定(动摇)

雪中送炭(雪上加霜)刚强(脆弱、软弱)

词语搭配:

洗补衣服解开绳索钻进屋里混进敌占区

皱着眉头搂到身边收敛笑容拧成疙瘩

坚持走路服从分配增强信心安定情绪

舒展皱纹露出笑容长满红锈

狠狠地说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喜出望外地跑

悄悄地跟着目不转睛地看着轻轻地摇摇头

严厉地说焦急地等待沙哑地喊话

慈母般的温暖唯一的亲人刚强的孩子崎岖的山路

热气腾腾的热汤无边无涯的草地粗糙的手贴身的衣兜

白茫茫的世界灿烂的光芒受惊的野马放肆地舔着

痛苦地呻吟迫不及待地冲爽快地答应热烈地鼓掌

词语意思

战役: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是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是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拥戴:拥护推戴。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本课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阻挡。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下旬:每月二十一日到月底的日子。

募捐: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颠簸:上下震荡。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一声不吭:吭,出声,说话。“一声不吭”是指一直沉默不语。

佳句赏析:

第14课《再见了,亲人》

①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课文开篇便以志愿军战士这段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语言渲染离别的气氛。作者首先以恳求的语气劝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一句话把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快回家休息吧!”一个问句和一个感叹句,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的关心体贴,其间的深情不言而喻。“为什么摇头呢?”作者虽未直接去描写朝鲜老妈妈,但联系前面几句话可以想象到,一定是在志愿军劝她回家休息时,她摇头了,坚持一定要送,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一个反问句和一个重复否定句,更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永不忘怀的深情厚谊。

②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这里是说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危急关头,朝鲜老妈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给予战士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使这次战役取得了胜利。这里的“雪中”是指志愿军战士所面临的困境。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大娘和村中妇女为志愿军送来急需食物的情景,也充分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③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这是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时的表情,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④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是指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本文多处使用反问句,以形式上的否定达到内容上更加肯定的目的。无论是在情感的抒发,还是在语意的加重上,其表达效果都胜过了陈述句。

⑤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登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战士心中的万语千言,只能反复地用呼唤方式来表达。“再见了”,说明“依依惜别”;呼唤“亲人”,表现“关系亲密”;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深深的眷恋”。这里的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第16课《桥》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课文简说

《再见了,亲人》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金色的鱼钩》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桥》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梦想的力量》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 000块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

背诵默写:

1、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次阻击战。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情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日积月累:

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艰苦卓绝、百折不挠、千里迢迢、肝胆相照

风雨无阻、坚贞不屈、赤胆忠心、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扶危济困、赴汤蹈火、冲锋陷阵

下载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代。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3的种子;要将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处;种子放在深......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案五篇

    第四单元 岩石和矿物(目录)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四单......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教科版)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 一、 热起来了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到(保暖)的作用。 3......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精排】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能够帮助人们或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做。2、机械可以分成和两类。机械的两个特点是和。3、复杂机械是由组成的,复杂......

    五年级下册单元复习资料

    五年级八班下册复习资料姓名学号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一、易错字 婉转、口干舌燥、清澈、包袱、隐蔽、安葬、凄凉、披毡、嫉妒、山寨、盗贼 ............二、形近字 唉(唉声叹气)躁(急躁)澈(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