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面试热点预测模拟题:硕士女本科男求职压力最大[范文]
2014面试热点预测模拟题:硕士女本科男求职压力最大
【热点概述】
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未签约毕业生感到求职压力大。其中硕士女本科男求职压力最大,期待签约“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毕业生求职压力最大。
从学历来看,在被调查的2014届未签约毕业生中,本科生认为求职压力大的比例最高,为72%,硕士和高职高专生认为求职压力大的比例均为68%。
从性别来看,通过对不同性别的毕业生求职压力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女硕士”和“本科男”的求职压力最大,分别为74%和73%。其中“女硕士”求职压力比“男硕士”(65%)高9个百分点。
从应聘对象来看,期待签约“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74%)和“国有企业”(71%)的毕业生压力最大,其次为“中外合资/外资/独资”(66%)、“民营/个体企业”(65%)。记者邓仲谋
【热点模拟】
请你谈谈“女硕士”求职压力比“男硕士”求职压力大的原因。
【参考解析】
从学历来看,在被调查的2014届未签约毕业生中,其中“女硕士”求职压力比“男硕士”(65%)高9个百分点,同样的学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女硕士”与“男硕士”求职压力大的现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从心理素质来看,女生的心理素质一般低于男性的心理素质。在相同压力面前,女性承受压力的能力要明显低于男性。
其次,女硕士生自身的问题。一般女硕士生毕业的时候差不多有二十五岁以上了,这时候正面临着结婚解决终身大事儿问题的时候,找工作和找对象碰到一起了,所以会导致压力比较大。
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有些行业确实对女性就业者存在歧视的现象。尤其是当女硕士生毕业的时候,年龄都较大,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企业会考虑到成本的问题,当有相同条件的男性出现时,企业大部分会选择男性而不会选择女性,企业的这种取向也是导致女硕士生压力大的原因。
第二篇:2014年厦门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预测模拟题:硕士女&本科男求职压力最大
中公教育·厦门分校
面试热点预测模拟题:硕士女&本科男求
职压力最大
【热点概述】
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未签约毕业生感到求职压力大。其中硕士女本科男求职压力最大,期待签约“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毕业生求职压力最大。
从学历来看,在被调查的2014届未签约毕业生中,本科生认为求职压力大的比例最高,为72%,硕士和高职高专生认为求职压力大的比例均为68%。从性别来看,通过对不同性别的毕业生求职压力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女硕士”和“本科男”的求职压力最大,分别为74%和73%。其中“女硕士”求职压力比“男硕士”(65%)高9个百分点。
从应聘对象来看,期待签约“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74%)和“国有企业”(71%)的毕业生压力最大,其次为“中外合资/外资/独资”(66%)、“民营/个体企业”(65%)。记者邓仲谋
【热点模拟】
请你谈谈“女硕士”求职压力比“男硕士”求职压力大的原因。
【参考解析】
从学历来看,在被调查的2014届未签约毕业生中,其中“女硕士”求职压力比“男硕士”(65%)高9个百分点,同样的学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女硕士”与“男硕士”求职压力大的现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从心理素质来看,女生的心理素质一般低于男性的心理素质。在相同压力面前,女性承受压力的能力要明显低于男性。
其次,女硕士生自身的问题。一般女硕士生毕业的时候差不多有二十五岁以上了,这时候正面临着结婚解决终身大事儿问题的时候,找工作和找对象碰到一起了,所以会导致压力比较大。
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有些行业确实对女性就业者存在歧视的现象。尤其是当女硕士生毕业的时候,年龄都较大,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企业会考虑到成本的问题,当有相同条件的男性出现时,企业大部分会选择男性而不会选择女性,企业的这种取向也是导致女硕士生压力大的原因。
内容来源:中公教育·厦门分校‹xiamen.offcn.com›【中公】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公教育·厦门分校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备考资料:
内容来源:中公教育·厦门分校‹xiamen.offcn.com›【中公】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三篇:2014年公务员面试热点预测模拟题手机红名单
2014年公务员面试热点预测模拟题:手机红名单
【背景链接】
垃圾短信、推销电话,想必每个人都深受其苦。来火归来火,你终究也没什么好办法免受骚扰。
但这个世界就是奇妙,原来电信运营商就有一份“红名单”,只要你被列上了这份名单,垃圾短信、推销电话就将远离你的手机。只不过,能够上这份“红名单”的,可不是普通人,你得是一定级别的领导才行。
这一内幕的曝光,源于广州的一场官司。市民杨先生不堪垃圾信息袭扰,将运营商告上法庭。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运营商方面律师表示,已将原告列入一份“红名单”,通知全体代理商不得再向杨先生电话推销、发送广告短信。而能够荣登那份红名单的,基本都是省领导、市领导级别的人物。杨先生如不是把运营商逼急了,是断然不可能享受这种“领导待遇”的。
【标准表述】
【表现形式】
第一,具有违法犯罪信息内容的短信,如办假证、卖枪支等违法信息。
第二,未经接受者同意的发布的具有广告性质的信息,如某某公司通过短信推销其新产品或服务。
第三,以具有骚扰、报复等性质的信息,如某人为报复某人恶意进行短信骚扰。因此其危害性是非常之大的。
【危害】
垃圾短信的危害
一是利用短信进行勒索、诈骗的违法犯罪的活动日渐猖獗(如以中奖、征婚、、敲诈等主要方式出现)。
二是由于一些居心叵测、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短信传播不实消息和谣言,在群众中造成大面积恐慌,搅得人心惶惶(如非典时期一些地方发生的药品、食品抢购风潮,就与短信中某些虚假消息的迅速传播有关)。
三是少数不法分子利用它传播黄色信息,毒化社会风气;
四是境外少数敌对分子企图利用它编造、散布各种谣言,引发社会恐慌,破坏社会稳定。
【深度分析】
所谓的“红名单”,是运营商为领导们度身定做的免骚扰名单,享有不受信息骚扰的特权。运营商因为这些垃圾短信、推销电话赚了大钱,“全体代理商”这样的表述,已经将其背后巨大的利益链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但此特权其实是正常的、基本的权利。
杨先生一个人的问题解决了,千百万用户被垃圾信息骚扰的问题却仍然存在。这几年,各运营商也常摆出一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委屈姿态,民众被垃圾信息骚扰的基本现实始终没能改变,各种垃圾短信、诈骗短信数量一直增加。此次“红名单”泄露的天机,运营商是垃圾短信源头,既然有技术让领导们免于骚扰,就一定有技术让全国用户免于骚扰,关键问题是:在诱人的利益之下,他们只是做一些虚与委蛇的“假动作”,应付民众罢了。免骚扰“红名单”的出现,不仅暴露了运营商的真面目,也让人们对特权阻碍民生改善更多了一份警惕。免受垃圾短信骚扰这样的特权,看起来不起眼,但却是大众免受骚扰的最大障碍领导免除了身受骚扰之苦,自然就不会有改变现状的紧迫感;监管运营商的部门,领导想必也是有此特权的,管起事来,自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此,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特权,成了普通人免受垃圾短信骚扰的一大障碍。
类似的特权:住房,一些地方想着法子给领导团购经适房或集资盖房;教育,领导的子女总是可以免除排队之苦,上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此之谓“权力择校”。在这些老百姓大呼吃不消的民生领域,一些领导却躲在特权编织的避风港里,民生改善往往也就因此受阻手握决策权、主导政策走向的领导们没有切身之痛,怎会有动力推动民生改善?更有甚者,现在一些地方往往是某个权力部门团购经适房,甚至以单位名义为孩子集体权力择校,让整个服务民生的部门都隔绝于民生疾苦之外。
【措施】
第一,“红名单”也是一种歧视,是一种特权,是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障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强制交易。运营商竟将垃圾短信视为为公众免费提供的便捷,而不经允许的强制推销,这个逻辑让人无语。
第二,对于网络运营商而言仍然只用一句话搪塞:我们只是平台的提供者,不负担任何责任。已经再无效力了。一旦弱化了网络运营商的义务,也就弱化了他们改进技术的积极性。应该明确网络运营商与各级代理商之间的连带责任,使他们之间建立连带的法律关系,从而实现权利义务的对等,加大网络运营商的监督义务。
第三,加强立法。利用短信犯罪的案件不断增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短信市场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
第四,加大技术投入。为手机安装防火墙软件,类似一种手机防火墙的客户端软件,可以根据黑白名单等关键字和号码段的设置,来自动拦截部分垃圾短信。让每一个公民享有公平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