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化学3.2教案
第三章第2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5、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6、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知识结构】
1、开门见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结构。
2、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结构的示意图,真实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等。
3、由原子的质量描述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有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设想】
第1课时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内容比较抽象,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者用球棍模型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刚石、氯化钠的结构等,让学生感受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
第2课时原子的构成、离子
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联想与启示。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原子的质量
建议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X10-26Kg,m(氧)=2.657X10-26Kg,m(碳)/12=1.993X10-26Kg/12= 1.66X10-27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993X10-26Kg/1.66X10-27Kg=16。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巩固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分子、原子
〖引入〗
投影展示干冰、金属铜、氯化钠、金刚石等物质的微粒构成示意图。
〖教师小结〗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体积质量都很小,但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讨论〗
在“水的电解”和“水的沸腾”中,水分子分别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播放动画〗
播放“水的电解”和“水的沸腾”微观过程的动画。
〖引导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分子和原子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板书〗
在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的分子先分开,分成原子,然后原子重新组合,组成新的分子(生成物的分子);
在物理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间间隙变了。
〖设问〗
分子和原子的有何区别和联系?
〖小结〗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题〗
1、判断:分子大,原子小。
2、判断: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3、简答: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描述氢气燃烧的化学过程?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 3.2 制取氧气 教案 粤教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3.2 制取氧气(两课时)第一课时 催化剂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一、主要内容
①催化剂的概念;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催化剂的定义(了解),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理解)。
2.初步学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解释和结论,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难点: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催化作用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关键: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实验
本节教材从内容结构看,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突出的是反应原理,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突出的是实验方法。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应是突出原理教学,再此基础上,简要学习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方法(简单讨论装置),而在第二课时,则是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结合与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的对比,突出探究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方法,从而形成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的完整认识。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探究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 → 概括催化剂概念 → 简要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学习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
新课可采取复习导入法,首先复习氧气的性质,主要是化学性质。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上次课我们用到的氧气,都是纯净的氧气,我们可以看到,物质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要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得多,实际上,除了普通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等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就可以了,而在生产和科研等许多领域里,更多的是需要纯净的氧气,如何得到纯净的氧气?
给出课题和实验室制氧气的标题。
建议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实验由学生进行。
教师: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高能酸钾等方法制取氧气,这节课先学习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
探究活动:教师提出相关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3-4】,并将实验现象和推断填入教材66页表中。
建议补充用试管加热二氧化锰,并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的实验,此实验放在原实验(2)和(3)中间,现象和推断按顺序填入表格中。
实验结束后,要提问学生,反馈实验结果,师生共同进行评价,统一认识。讨论与交流:教师要求学生在对表格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①过氧化氢在什么条件下能分解放出氧气?
②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后,由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适度进行点拨,最后得到:①过氧化氢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放出氧气;若不加热,在有二氧化锰存在的条件下,也能分解放出氧气。②二氧化锰使过氧化氢在较低温度下很快分解放出氧气。
为了概括出催化剂的概念,教师可进行如下铺垫:若将过氧化氢分解后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回收、干燥、称量,我们会发现,不仅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且质量也没发生任何变化,二氧化锰只是起了改变了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的作用。化学上把具有这类特点的物质称为催化剂。由学生给出催化剂的定义,教师进行规范,并板书定义。
教师简要说明催化剂作用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介绍几种常见的催化作用现象,并阅读“知识视窗”,让学生感受催化剂作用的重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也可由学生板演)。教师简单强调催化剂作为反应条件在反应文字表达式中的标注方法。
接下来,对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用什么样的发生装置,进行暂短的讨论和介绍。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教师提出问题: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要想得到试管中产生的氧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点拨,从“怎么能把气体导出来”进行引导。最后形成“在试管口加带导管塞”的一致意见。接着,教师把这种装置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适用于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气体发生装置(包括有带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的,可展示实物、挂图或投影),简单说明一下各自的装置原理、优缺点。(如何收集氧气本节课不做讨论)
小结、练习、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分解反应 工业制氧气
一、主要内容
①用高锰酸钾的方法和原理、实验装置;②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③分解反应概念;④工业用空气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初步学习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理解)。
2.认识什么是分解反应,能识别具体反应是否分解反应(理解)。3.知道工业用空气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4.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分解反应概念及工业制氧气等的教学,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分解反应 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原理 关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实验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复习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方法 →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对照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探究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方法 → 介绍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 总结实验室制氧气的三个反应式,概括分解反应概念 → 阅读教材,总结概括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本课时突出实验室制氧气实验方法的教学。
上课后,首先复习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方法。结合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把催化剂概念带入复习。复习后,教师最好把上次课介绍的制氧装置的投影或挂图再给学生展示一下,更有利于学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方法。
复习后直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另一种物质制取氧气的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为了便于探究实验方法,先学习反应原理。
教师展示高锰酸钾样品,告诉学生,加热使高锰酸钾分解,除了生成氧气,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物质生成。学生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板演反应文字表达式,教师规范。
学生思考并讨论: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有什么不同?②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能否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什么?③你认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使用什么样的装置?
前两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后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出正确答案——试管加带导管单孔塞的加热固体制气的一般装置。
确定了用什么样的装置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70~71页的探究活动(按.....教材的程序进行)。
教师的指导包括实验的程序、方法、规则、注意事项及药品取用、装置装配操作等。在组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①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原理是什么?③试管口若向上倾斜会出现什么后果?④试管内不放棉花会出现什么现象?⑤加热前为什么要预热?⑥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什么时候收集氧气?为什么?⑦收集完氧气后,是先停止加热?还是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后再停止加热?为什么?⑧怎样证明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⑨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如何放置?等等。
实验结束后,提问学生总结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基本过程,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师提示学生,实验室还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由学生说出为什么?
教师向学生介绍,在实验室,还可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板书反应文字表达式。
分解反应的教学,可先提问学生回答什么是化合反应?问学生黑板上的三个化学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这三个反应与以前学习的那些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分解反应的定义,教师规范并板书。
工业制氧气的教学,由学生阅读教材后,提问学生说出方法和原理,教师做简要板书。
小结
课时内容小结后,对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原理、装置、收集要做简明、系统的总结。
练习、布置作业。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5)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
[设问]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结论]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1.原子的结构
原子
表1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
粒子种类
电性
质量
质子
1个单位正电荷
1.672
6×10-27
kg
中子
不带电
1.674
9×10-27
kg
电子
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质量的1/1
863
表2
几种原子的构成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0
碳
氧
钠
镁
氯
[思考]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质量可以忽略
(4)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是唯一没有中子的原子)
(5)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相等)
二、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是Ar2、相对原子质量(Ar)=
[分析]
也可以用比较形象的方法解释。
[展示投影]
3、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单位是1通常不写。
[分析]
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
836倍,所以电子的质量与原子的质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近似地表示为我们刚才从表2中推导出的:
4、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三、课堂小结
原子不是实心球体
1、原子
2、原子不显电性原因:
3、在原子中,=
=。
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以一种
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的,叫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某相对原子质量
------------
2、在原子中,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
∴相对原子质量=
数
+
数
3、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比较
如:一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2.66×10
kg
一个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课堂练习]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和
构
成的。原子核由
和
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
与核外
数量相等,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3、氧原子中原子核内含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B
C
D184、已知硒原子质子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核外电子数为34
B
核电荷数为79
C
中子数为45
D
相对原子质量为795、原子是由
和
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
6、已知一个镁原子的质量为A,一个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为B,则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7、锌元素的核电荷数为30,相对原子质量为65,则锌原子的质子数为,核外电子数为,中子数为。
8、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
16g
B
2.66
X
10-26
kG
C
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思考和探究,教师重点在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和探究,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现了三维目标。
第四篇:湖南省高二化学《3.2 醛》教案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二化学《3.2 醛》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乙醛的主要化学性质 2.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了解醛的分类和命名
4.理解饱和一元醛的一般通性和同分异构现象 教学重点: 乙醛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乙醛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一、醛基和醛1.醛基O:::O:结构式—C —H电子式·C:H结构简式—CHO不能写成—COH2.醛分子里由烃基跟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饱和一元醛的通式:CnH2n+1CHO 或CnH2nO
3.常见的醛:甲醛:HCHO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的水溶液(又称福尔马林)具有杀菌、防腐性能。肉桂醛CH2=CH—CHO苯甲醛CHO
二、乙醛1.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有强烈的刺激臭味,易挥发熔点(℃):-123.5 沸点(℃):20.8 相对密度(水=1):0.78 能跟水、乙醇、乙醚、氯仿等互溶
二、乙醛2.分子结构:HHCH资料卡片OCHOCH3CHCH3CHO银氨溶液的配制AgNO3+ NH3·H2O=AgOH↓+NH4NO3AgOH+2NH3·H2O=Ag(NH3)2OH+2H2O Ag++NH3·H2O=AgOH↓+NH4+AgOH+2NH3·H2O=Ag(NH3)2++OH-+2H2O
3.乙醛的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a.银镜反应CH3CHO+2Ag(NH3)2OH →CH3COONH4+2Ag↓+3NH3+H2O△b.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 Oc.与氧气反应O2CH3 —C—H+ O2催化剂△2CH3 —C—OH(2)加成反应OCH3 —C—H+ H2催化剂△CH3 —CH2—OH同时也是还原反应还原反应:加氢或失氧有机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加氧或失氢
学与问(1)HCHO+4Ag(NH3)2OH →(NH4)2CO3+4Ag↓+6NH3+2H2OHCHO+4Cu(OH)2→CO2↑+2Cu2O↓+5H2O△△(2)在有机化学反应里,通常还可以从加氢或去氢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即加氢就是还原反应去氢就是氧化反应。(3)乙醛能发生氧化反应是由于醛基上的H原子受C=O的影响,活性增强,能被氧化剂所氧化;能发生还原反应是由于醛基上的C=O与C=C类似,可以与H2发生加成反应。氧化氧化总结:CH3CH2OHCH3CHO CH3COOH还原CnH2n+2OCnH2nOCnH2nO2
科学视野丙酮酮:羰基碳原子与两个烃基相连的化合物。>C=O称羰基,是酮的官能团,丙酮是最简单的酮。丙酮不能被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等弱氧化剂氧化,但可催化加氢生成醇。
第五篇: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3.2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3.2 第三单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苍山歌声永不落》《月光下的凤尾竹》《边寨之歌》《放马山歌》。教学准备
1.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2.民族乐器葫芦丝、巴乌,图片也可。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苍山歌声永不落》《月光下的凤尾竹》《边寨之歌》《放马山歌》,向学生介绍苗族、白族、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音乐风格。教学过程
1.欣赏《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苍山歌声永不落》
(1)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这两首歌曲在风格上有何不同。(2)老师介绍苗族和白族的风俗习惯、民歌特色。
(3)再听音乐,注意歌曲中的民歌色彩,如倚音、长腔、衬词等。2.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边寨之歌》(1)播放录音,感受乐曲勾画的情景。
(2)教师提问:是否有人可以听出《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伴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3)教师介绍民族特色乐器葫芦丝和巴乌。
(4)再听录音,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乐曲的主题思想、音乐风格,并作比较。3.欣赏《放马山歌》
(1)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歌曲的体裁和主题内容。(2)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调式、结构。(3)再听录音,注意旋律进行的特点。(4)请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衬词“呦哦”在歌曲中的作用?怎样唱才能体现出歌曲的情绪?(5)请学生跟着录音或钢琴伴奏哼唱这首歌曲,要唱出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