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蓝海战略》读后感
蓝海战略读后感
题纲
-----------
一.蓝海战略一书的内容的理解
二.蓝海战略在中国企业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把握蓝海战略的核心)
三 蓝海战略在中国家电制造业的实施建议(结合冰箱制造业)
自2005年起全球刮起蓝海旋风,深刻波及到了中国企业,大家言必谈蓝海,仿佛蓝海是无往不胜的神话,正是因为企业对蓝海战略核心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差异甚至是误差和执行不利导致蓝海败局。最近我认真研读了该书也分析了国内的一些案例,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 蓝海战略核心内容的理解
1. 蓝海和红海的概念和特点
蓝海战略的概念是相对之前的红海提出的。所谓蓝海代表的是现今尚不存在的未知市场空间,而红海则代表现有的产业和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的特点是新的市场边界,新的需求,不可预测的高利润增长,无成型的竞争规则;而红海的边界是已划定的,竞争规则广为接受,市场拥挤,利空间有限。
2. 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实行蓝海战略
其实产业的发展史告诉人们,市场是运动的,发展的,新的产业和市场总是不断的开发出来,当今的产业数量和类型,已经数量繁多而且日趋健全。但这不能使企业满足与当前的的市场空间,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的贸易壁垒的拆除,供求关系的变化,让市场变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狭小。垄断市场在消失,缝隙市场(细分市场)越来越拥挤。这一切都要求有开创新的市场边界。上乘的企业长盛不衰和强大的产业也有发展的低谷。开创蓝海和深陷红海的根本区别在战略的不同。
3.红海中的竞争战略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是蓝海战略之前,企业最推崇的竞争理论他的竞争的五力模型和三个基本竞争战略是红海企业主要使用的战略工具。
所谓五力模型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企业在拟定竞争战略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竞争法则可以用五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这五种竞争力包括:新加入者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及既有竞争者。这五种竞争力能够决定产业的获利能力,它们会影响产品的价格、成本、与必要的投资,也决定了产业结构。企业如果要想拥有长期的获利能力,就必须先了解所处的产业结构,并塑造对企业有利的产业结构
竞争战略的第二个中心问题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位置。竞争位置会决定企业的获利能力是高出还是低于产业的平均水平。即使在产业结构不佳,平均获利水平差的产业中,竞争位置较好的企业,仍能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每个企业都会有许多优点或缺点,任何的优点或缺点都会对相对成本优势和相对差异化产生作用。成本优势和差异化都是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擅长因应五种竞争力的结果。将这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与企业相应的活动相结合,就可导出可让企业获得较好竞争位置的三种一般性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专一化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严格控制成本、管理费用及研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企业需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确实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差异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如设计名牌形象,保持技术、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等等。最理想的状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都具有差异化的特点。但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的目标不可兼顾,在建立公司的差异化战略的活动中总
是伴随着很高的成本代价,有时即便全产业范围的顾客都了解公司的独特优点,也并不是所有顾客都将愿意或有能力支付公司要求的高价格。
“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都是要在全产业范围内实现其目标,专一化战略的前提思想是: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公司或者通过满足特殊对象的需要而实现了差异化,或者在为这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或者二者兼得。这样的公司可以使其赢利的潜力超过产业的平均水平。
4.蓝海战略的核心基石的理解
蓝海战略的核心是“价值创新”这里讲的价值有两层意思买方获得的价值和企业获得的价值。买方获得的价值是效用和价格,没有新的效用和价格超过承受能力的产品和服务都不是买方想要的。同时企业也要从新的战略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得买方价值,他来源成本和价格,过高的成本无助与企业获利,企业追求高价格有又要在顾客的能够承受的空间能达到最大化的权衡。如何做到通过规模效应达到低成本,在考验着企业的创新能力,这里提到的创新不是小幅的技术改善和流程的优化等战术层面的创新,因为战术层面创新是为了强化已有的成本领先等竞争战略,不能改变产品的效用,这样的战术很容易被模仿,不能长期保持优势。
蓝海战略是既重创新更重价值,只有企业把价格,效用,成本整和为一体时,才是真正的价值创新。从战略要素上比较蓝海战略拓展非竞争市场,规避竞争,创造新的需求,打破价格成本互替定律,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这和红海战略天壤之别。从已经结构化的市场,开拓出新的边界,重建新的规则和商业模式,是蓝海战略的最大亮点。
5.蓝海战略的工具和分析方法
对应于红海有波特的三个战略模型和五力分析工具,蓝海战略提供了三个基本工具和框架:战略布局图,四步动作框架,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坐标格,卡塞拉黄酒的战略清晰的向我们如何使用这三个工具。
其中战略布局图是核心工具,它从产业竞争元素的罗列和买方获得的价值高低入手建立横丛轴来分析产业中的企业竞争元素的投入程度和买方获得的价值的关系,进而分析其战略,在此基础上重建新的战略布局图。这里的核心思想是重建战略中心,从竞争对手身上移开,转向他择市场(所谓他择就是功能形式都不同但目的却一致)转向按原有划分属于非顾客的群体,从非顾客和顾客的共性出发而不是区别,重新定义产业应该关注的元素和重建买方元素,从而开创新的产业边界也就是蓝海。
当然最难的应当是如何重建买方元素,对市场的研判是基础工作,但仍需要好的方法让这些变的清晰。另外两个工具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服务的。首先四步动作框架,提了四个问题,挑战原有的战略逻辑和商业模式。四个问题:哪些因素应当被剔除?减少?增加?创造?提出问题更应当解决解决问题,利用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坐标格回答上述四个问题,迈开开创蓝海的关键步骤。剔除减少无用于买方价值却能增加企业成本的元素投资,增加和创造能够带来买方价值的元素。在这四个动作中实现了差异化和低成本的和二为一的价值最大化。蓝海战略的作者在阐述工具的使用方法是,结合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和卡塞拉黄尾酒的战略成功案例指出良好的战略的三个特点:重点突出,另辟蹊径,令人信服的主题句。第二部分我会结合案例谈理解。
6.蓝海战略的制订
作者提出了四个制订战略的原则,解决了四个核心问题。重建市场边界,指导我们如何跨越不同产业系统的开发蓝海的途径,规避边界找寻的风险。注重全局而非数字,向我们提供如何利用四步走的方法进行战略规划,规避规划的风险。超越现有需求,告诉我们如何最大规模开发蓝海,产生新的需求,规避规模风险。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提供了建立可行的商
业模式,创造维持需求增长的方法,规避商业模式风险。在这四个原则中我个人认为核心是如何重建市场边界,作者提供了六个需要跨越的边界我的对这个原则的理解是: 寻找替代产业和他择产业间的空隙 传统的硬碰硬的正面竞争强调与产业内竞争对手的比拼,然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不仅要与自身产业内的对手竞争,而且还要和提供替代产品(Substitutes)、他择产品(Alternatives)的企业竞争。替代产品是形式不同但功能或核心效用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他择产品是功能与形式都不同而目的却相同的产品或服
务。例如电影院和餐馆在形式与功能上都不相同,但两者都能服务于消费者的同一目的,即消费者晚间出门散心,因而两者不是替代产品,而是属于他择产品。大多数企业都把精力放在产业内的竞争对手方面,如一个竞争者调整售价,改变产品款式,或者推出新的广告都会引起本行业内竞争对手的强烈反应,但在一个替代产业、他择产业里同样的举动却通常引不起多大的反响。殊不知,这种替代产业、他择产业之间的距离却可以为企业的市场创新提供许多机会。为此,企业所要做的就是,找出所在产业的替代产业、他择产业有哪些?分析顾客为什么会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取舍?并通过集中力量提供那些促使顾客跨产业权衡的关键元素,剔除或减少其它元素,从而开辟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超越战略集团的思维模式
一个产业是由一些采取相似战略的战略集团所构成的,多数企业注重改善他们在一个特定战略集团内部的竞争地位。例如,奔驰、宝马和捷豹这些品牌,一门心思想在豪华汽车的细分市场内卓尔不群,而经济型汽车制造商也把资源主要集中在自己的战略集团内与对手争夺高低。这两个战略集团都没有去关注对方的目标和战略,因为他们认为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的竞争关系。而超越战略集团的思维模式就是突破现有战略集团的狭窄的思维视野,基于对产业内不同战略集团及相关地位的分析,从中挖掘新的价值创新点。为此,企业所要做的就是,判断你所在的产业中存在哪些战略集团,分析顾客在不同战略集团之间作出选择的决定因素,并据此结合不同战略集团之间的优势,创造出顾客满意的新产品,从而跳出长期身陷集团“窝里斗”的格局。重新界定产业的目标顾客群 产品或服务的目标顾客是谁?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在很多情况下,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使用者和重要影响者各不相同,他们一起构成了一条所谓的顾客链。这条顾客链上的每一方对价值的定义都会有所不同。例如,购买者可能关心的是成本,而使用者却关心使用是否方便。一般地,每一个产业对本产业的目标顾客是谁都持有趋同的定义,结果都聚焦于单一的目标顾客群。
例如,制药产业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影响者——医生身上,而办公设备产业聚焦于购买者 ——公司的采购部门;服装业主要是针对使用者。其实,这种目标集聚只是产业长期实践的结果,在某些时候超越这种对目标顾客群的传统思维定势,挑战产业有关目标顾客群体的成规惯例,将关注点转移到那些曾被忽略的顾客身上,会使公司获得重新创造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为此,企业所要做的就是,识别你产业的买方链是由哪些价值主体构成,判断产业的目标顾客是其中哪个群体?分析当把目光从该群体移到另一群体以后,怎样才能为新的目标顾客群体创造新价值? 发掘互补性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很多时候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它一些产品或服务的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总是集中在本产业的产品或服务范围内进行竞争和创新。以影剧院为例,临时停车的方便与否以及相应的成本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顾客是否去看电影,虽然这些补充性产品或服务已经超出传统定义的影剧院产业边界,但很少有影剧院的经营者去关心和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在补充性产品或服务中蕴藏着许多尚未开发的需求,要将这种需求发掘出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思考顾客在使用你的产品之前、之中、之后还需要什么。停车位是在进影剧院之前需要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是在使用计算机之中需要的,对航空产业来说,地面运送则是飞行之后需要的。企业应善于从互补性产品或服务中寻找市场创新的空间。为此,企业所要做的就是,明确顾客在使用你产品之前、之中、之后存在哪些需求,找出顾客在此期间的烦恼之处,分析如何通过互补性产品和服务的完善来解决顾客的烦恼。重新思考产业的功能与情感导向
当今产业内的竞争导向有两种:一是基于价格和功能的理性式竞争,一是基于情感和关系的感性式竞争。一般地,企业一贯采取的竞争方式会以一种循环强化的方式向顾客灌输对一种产品的定向期望。由此,功能导向的企业会变得更加理性,情感导向的企业则变得更富有情感,两者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两者的产品同顾客的需求也越来越不一致,因为顾客已被企业看成所期望的、自我定义的顾客。事实上,企业如果勇于挑战这种功能——情感导向,将会发现新的市场创新空间。情感导向的企业如果抛弃一些成本较高但无助于性能增强的额外因素,将会创造一种简化的、低成本的、低价格并受顾客欢迎的商业模式。相反,功能导向的企业如果注入一点情感的因素,则会创造新的顾客需求。为此,企业所要做的就是,判断你的产业是在功能层面上竞争还是在情感层面上竞争?如果是在情感层面上竞争,分析去除哪些元素可以使之功能化?如果是在功能层面上竞争,分析添加哪些元素可以使之情感化?
以上分析,其意义不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创新模式,而在于其改变了企业的认识角度。这对于企业跳出传统的产业竞争范式,改变传统的依靠聚焦竞争者、打败对手的争夺市场方式,开辟更广阔更富有价值的市场空间提供了不同的思维视角
7.蓝海战略的执行
好的战略的效果是通过战略的全力推动和全方位的执行,对于任何新的战略实施,执行都是企业的挑战,这里所涉及的不单单是在给加西亚的一封信书中谈到的执行力问题。如何从内在动因中找到推行新战略的方法,也许能让战略的执行变的事半功倍公平的过程,邀请广泛的员工参与,尽力去解释战略实施的原委,明确所有层次员工的期望。力图创造一种充满信任和忠诚的文化去调动组织员工的行为和态度,鼓舞其去执行新战略。胡罗卜加大棒的老套方法只会导致战略在执行中崩盘。在充分调动内因后组织中的认知和动力障碍就克服了,资源和政治的障碍书中纽约警察局的案例展示了引爆点领导法克服上述障碍
8.蓝海的可持续性和更新
蓝海战略之所以被受推崇,是因为这个战略开创的市场可规避竞争的时间要长于竞争战略,被模仿的可能性要更小。但蓝海战略不能保证企业常胜,关键是蓝海给了企业一个确保长盛不衰的方法,只有不断的开创蓝海,才能避免蓝海泛红的一天。当然提倡蓝海战略,其实是让企业能够利用红海和蓝海两条腿走路,学会找到平衡,任何的冒进和裹足不前都是不可取的。
9.蓝海对于中国企业的意义
第一,我们是否可以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实现从“关注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通过对不同的市场客户的研究,把所有的价值重新排列,企业就可以重组市场和产业,开发巨大的潜在市场,从而摆脱残酷的“红海”.通过创造现有产业尚未提供的某些价值,剔除产业现有的某些价值,企业就有可能同时追求“差异化”和“成本领先”,即以较低的成本为买方提供价值上的突破.第二,企业从组织结构上也须从既定市场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本身结构转变.第三,确立“企业创新是价值的创新而不是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的理念,从而使企业能获得持续的利润增长.产品和技术上的创新只是创造新价值的工具.二. 蓝海战略在中国企业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把握蓝海战略的核心)
在切入蓝海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LG向高端转移的巧克力”—蓝海战略粗糙;“光友薯粉如何被白家超越”—管理水平低下市场扩展缓慢;“Ut斯达康进军IPTV受挫”—赌性思想,对蓝海的不确定性缺乏分析和准备;“土掉渣烧饼的迅速灭亡”—技术门槛低创新力不够易被模仿等等案例,这些企业无不是对蓝海战略的核心和原则出现的误解和偏差。其原因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点:1。蓝海定义似是而非,有的企业片面认为差异化就是蓝海忽略价值创新,有的企业价值创新路径不完整,寻找的蓝海忽略买方效用,不符合市场,甚至由于缺乏调研,闹出自己是跟风者的笑话。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所有企业都能实施蓝海战略譬如石化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于这类企业轻易开辟陌生的市场非常不明知。2。蓝海推行不利:出现诸如LG蓝海战略粗糙导致企业亏损,还有缺乏战略规划一心求快,更有光友粉丝效率底下,被白象抢的先机。另外在推行中的克服组织资源困难例如资金困难(分众传媒),由于缺乏公平过程导致人力和团队凝聚力缺乏,和国内某些行业门槛过高等问题。结合上述问题蓝海践行的经验提示我们:切入蓝海前要对自身、行业、团队要有清晰的认识,一旦定位准确就要有超越常人的自信和忍耐,开发中要持续创新,保持优势。企业要注意,剔除高成本地效用因素,真正创造买方关心的价值,要借助统计工具和市场调研预测蓝海的宽度甚至是存在性,要规避政策空白和垄断集团操纵,当然企业自身的人才物和管理是战略实施的支撑,内部的执行动力的缺乏和认知的不足,企业要尽可能提高蓝海的门槛来击推跟风者,要通过有效的商业模式和品牌的提升实现战略的持续性
三 结合本行业(家电制造业)谈蓝海的启发和建议
联系本行业现状说,各家电厂商纷纷以拼命减低生产成本的方式来维持惨烈价格战中的生存空间,这简直是一个恶性循环.企业发展壮大可以通过研究广义市场的方式,在现有即将饱和的市场外,独辟溪径,就有可能在现有市场中杀开一条血路,开辟一个崭新,至少是可以维持一段时间清静的消费市场,从而摆脱“红海”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市场空间。我的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可以跳出目前我们已有的市场,向目前二三级的市场寻找机遇,开拓出能够接受我们产品的市场.----重新界定目标客户群
第二,不要只瞄准目前市场中所谓的“高端”“中端”用户,而是要去考虑潜在需求的所有客户,从而制定战略计划.----利用共性发掘新的需求
第三,提供的不一定是最优质的服务,但必须是客户需要的特殊的额外的服务.---发掘互补性服务
第四,可以考虑在现有的产品的基础上改进和创造出一个市场能需要的产品,而不是单纯的去开发新产品----重建买方需求
第二篇:蓝海战略读后感
《蓝海战略》读后感
《蓝海战略》一书出版于2005年,作者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W.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该书推出后迅速在全世界引起热烈反响,先后获得了“《华尔街日报》畅销书”、“全美畅销书”、“全球畅销书”等称号,目前已经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打破了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售国际版权的历史记录。
初读此书,感觉文字的字里行间专业性很强,商业术语较多,认真看了大半部分,就我自己总结,这本书就是教我们认清市场的现状,活跃自己的思路,在竞争白热化,而需求却缓慢增长甚至停滞萎缩的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去瓜分和拼抢有限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无论采取我们已经采取的“成本化”和 “成本领先”战略,企业取得获利性增长的空间都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依靠本书中所提到的蓝海战略去打开自己的新局面,从血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本书中也给出了蓝海战略的具体定义,蓝海战略代表着战略管理领域的范式性转变,即从给定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的转变。如果用我们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呢,蓝海战略是我们在不伤害自己和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去开创的一条更能创造更多价值的道路,而红海则是我们不断拼杀价格和破坏双方即得利益的竞争方式。
《蓝海战略》为企业摆脱竞争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在这本颠覆传统战略思维的著作中,作者展现了一套经实践证明的分析框架和工具(为了重新构建买方价值因素,塑造新的价值曲线,作者开发了一套四步动作框架,利用四个核心问题挑战行业现有的战略逻辑和商业模式:(1)、哪些行业中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因素应该被剔除?(2)、哪些因素的含量应该减少到行业标准以下?(3)、哪些因素的含量应该增加到行业标准以上?(4)、哪些行业内从未提供过的因素应该被创造?)供企业成功的开创和夺取蓝海。通过各种产业中为数众多的战略行动的分析,作者还提出了成功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的六项原则。这些原则告诉企业,该如何重建市场边界、注重全局、超越现有的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克服组织障碍并把战略的执行建成战略的一部分。
对于当今的中国企业来说,蓝海战略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国内市场也前所未有地开放,中国企业如何从国际贸易的高附加值部分中获利,如何开创强有力的国际品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市场中,企业如何生存下来,并脱颖而出,走向获利性增长的道路,这就要求企业超越成本优势的境界,将目光投向买方价值的大幅提升上,从而摆脱价格站的陷阱,开创优秀的,持久的品牌。书中就举了一个国外企业太阳马戏团的例子,其他马戏团都集中精力推出动物表演秀,雇用表演明星,在马戏场设三个圆形表演场以同时进行多台演出,并且推行场内特许销售,太阳马戏团则把这些马戏生意的组成元素都去除了,他们超乎贯常的逻辑,同时为人们献上马戏表演的趣味和刺激以及戏剧表演的深奥精妙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因此太阳马戏团是把问题本身重新定义,通过打破戏剧和马戏的市场界限,他们不仅对马戏的新顾客有了新的了解,也更加了解马戏的非顾客,也就是那些光顾剧场欣赏戏剧的成年人,这种做法翻新了马戏的概念,打破了价值和成本间的权衡取舍关系,从而开创了新的市场空间—一片蓝海,开创蓝海就是要压低成本,同时提升买方所获得的价值。试想一下,如果太阳马戏团落入俗套地跟竞争对手拼价格,或者只是一味地在固定的表演模式上改变,既不能赢得自身所获价值的提升,也不能奉献给观众更好的表演。
任何一种战略思想的提出都需要实践的支撑和时间的检验。作者用15年时间对150多家企业进行了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形成了一整套摆脱竞争、开创蓝海的系统性方法,并构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分析框架和工具。
《蓝海战略》中处处流露出“创新”的字眼。深陷红海的企业采用的都是常规的方法,也就是在已有的产业秩序中树立自己的防御地位,竞相去击败竞争对手。令人吃惊是,蓝海的开创者根本就不以竞争对手为标杆,而是采用完全不同的一套战略逻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创新。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基石。只有当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值、成本整合一体时,才有价值创新。开创蓝海,就是要压低成本,同时提升买方所获得的价值。价值创新比仅仅是创新,而是一种战略,关系到一家企业各方面活动的一整套系统。价值创新要求企业让整套系统都朝着为买方和企业自身实现价值飞跃而运转。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产业的战略布局图,你就必须开始把你的战略重心从竞争对手移向他择市场上(“他择”与“替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使用“他择”而非“替代”的概念也是蓝海战略与基于常规的战略的关键区别之处。他择品则包括功能于形式都不同而目的却相同的产品和服务。),从产业的顾客移向非顾客上。
在讲述美国卡塞拉酒业时提到:卡塞拉酒业通过最大程度地减少库存量,最大程度地加大库存流量率,从而是仓储方面的投资减到最低。
《蓝海战略》中提到,良好战略的三个特点:重点突出、另辟蹊径、主题令人信服。另辟蹊径,要求企业不去以竞争对手为标杆,而是跨越他择性产业看市场。这三个特点可被用作蓝海创意的商业可行性最初的试金石。如:西南航空公司打破顾客在飞行的速度和汽车旅行的经济和便捷之间所必须做出的权衡取舍。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可行性。理论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现实社会实践中,我们不能照搬照抄理论框架,也不能离开理论的指导,而去开创“新世纪”。我们应有辩证性的取舍,从而减少我们在实践中那些不必要的失误,使我们走得更顺、更远、更好。中国企业应立足与国情,走一条符合中国企业发展的“蓝海之路”。
读完本书以后,我觉得对于我们的灵活思维能力应该有一个提升,改变我们的固有思考模式非常重要,虽然书中只是提到我们的工作,但是对于生活一样有用,有时候一个劲地往前走,不一定有美丽的风景,一味地跟对手拼杀或跟自己较劲,结果一定不好,有创新性的认识是必要的,最后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工作得精彩,生活得更精彩!
第三篇:蓝海战略读后感 范文
蓝海战略读后感
谁都想开发非客户啊,怎么做呢?该书教你四步动作:
1、找出现有产业供需要双方都认为理所应当的元素,看看需要剔除些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放弃现有市场或降低成本);
2、看看哪些元素可以降低标准;
3、看看哪些元素需要增加标准(另辟蹊径,吸引非客户);
4、看看要增加哪些新元素,蓝海战略读后感。——说起来好象挺容易——然后把这四步动作画在一张称为战略布局图的二维坐标图上。图画起来挺费劲的,就请同志们翻一下书吧,我不画给大家看了。但在这里,我有一个特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人家善于包装概念和形成工具,这个图,其实就是拉成直线的雷达图。洋咨询使用了一下雷达书,把许多企业整的一愣一愣,连写年终总结和同事对比优劣都用雷达图呢;而该书把雷达圈拉成一条直线(直线有利于增、减相关点,就是前面说的增加、或剔除元素),就又把咱全国人民搞的一愣一愣,真牛啊!——这种牛咱们真要学——纵使百年陈酒香,怎敌十米曲巷深,多冤啊!
以上是读第一章的感想,第一章是介绍蓝海战略;第二、三章分别是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读后感《蓝海战略读后感》。看来看去,就是一些企业另辟蹊径,创造成功的案例,和一些企业没辟成功的案例。其中成功者另辟蹊径的奇思妙想的确让人赞叹,让人称奇,但是我想,他们没有一个是遵照蓝海战略想出这些好主意的,而是蓝海战略作者研究了他们的案例,总结了他们的成功经验——另辟蹊径,放弃别人做烂了的,做别人没做的——如此而已。这是一个前后顺序的问题,如果这些成功者是遵照蓝海步骤想出好主意,另辟蹊径成功的,那这一战略工具应很有说服力了;但如果该工具只是总结了一些前人成功的经验,那就需要在心里多嘀咕两句了。我嘀咕一阵后得出的想法是:不知道当下的企业家们遵照蓝海战略教的四步动作是不是真的能开辟蓝海,只知道想另辟蹊径者千千万,成功者鲜,而把成功者的经验归功于另辟蹊径,似乎逻辑上似乎不那么成立。
第四篇:蓝海战略读后感
蓝海战略读后感
对于蓝海战略这个概念,在还没有开始念这本书之前我是完全不懂得它的意思的。在老师介绍这本书给我看的时候,我第一眼看见这个书名,也只能从字面上自己臆想。但是据作者讲,该书基于其15年的研究,所以光从一个书名肯定难以猜测这本书所蕴含的真正精髓,我也不可能光凭着“蓝海战略”这四个字就开始我的读后感,这完全就属于发挥个人想象力的胡诌了。
在我翻开书的时候,先看了前言,看到前言第一句话便是:“本书是友谊,忠诚和相互信赖的产物。”
书名和前言给我带来了对此书很大的好奇心,所以我并没有选择老师介绍的其他几本书去看,而是选择了蓝海战略,带着莫大的疑问开是了这本书的阅读。当然,我最大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个“蓝海”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其实蓝海战略用简单通俗的意思其实可以翻译成:另辟蹊径。
书中引入的蓝海概念是与红海对应的,所谓红海就是现今存在的市场空间,在这个市场上,企业进行着血腥竞争,企业流的血把海染红了,所以叫红海;而蓝海是现今还不存在的产业,是未知的市场空间,等待人们去另辟,因为还没有人开辟过这片海洋,所以它是原色:蓝色。
毋庸置疑,中国的企业注重价格上的竞争,这既是传统更是一种无奈之举,在核心技术缺失是条件下,产品缺乏特色,流为大路货,无法给消费者出高价的理由,最后被逼的只剩下走低价之路。现在的商场和诸多书本所传递的“商场如战场”的观念,将本应多赢的商场世界定位在你死我活的游戏上,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如何在现有模式下另辟蹊径,《蓝海战略》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现存的“红海”市场和未知市场空间“蓝海”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试图导出一些指导性的结论。
蓝海战略要求企业突破传统的血腥竞争所形成的“红海”,拓展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与已有的、通常呈收缩趋势的竞争市场需求不同,蓝海战略考虑的是如何创造需求,突破竞争。本书不仅仅对企业思维进行挑战,而且告诉它们
怎样达到目标。
首先,我们引入一整套分析工具与框架,告诉读者如何系统性地应对挑战;其次,我们阐明了若干原则,以区分蓝海战略和传统竞争性战略。目标是在当前的已知市场空间的“红海”竞争之外,构筑系统性、可操作的蓝海战略,并加以执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以明智和负责的方式拓展蓝海领域,同时实现机会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
化。任何一家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是已有的行业企业,还是新进入该行业的企业,都不应,也不能过度冒险。
蓝海战略的核心是如何在单纯竞争的传统红海市场之外,创造复合性新需求,突破“零和游戏”的竞争极限,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高的商业利润,实现一枝独秀的终极目标。既“价值创新”这里讲的价值有两层意思买方获得的价值和企业获得的价值。与红海竞争战略相悖的蓝海战略,崇尚“价值创新”,摒弃红海战略的竞争目的,致力于开创课后和企业价值都出现质的飞跃。他给人类的智慧和企业的进步方向提供了一个有机的契合点,也给有志于改革的企业提供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机遇。
蓝海战略有两大亮点:其一,蓝海战略一反常规地提出了企业在创新与效用,价格与成本有机结合的平台上,实现价值创新,规避技术发明企业,无法产业化,孵化企业又不是专利发明者的怪异现象。蓝海理论将以上的现象归咎于企业没有微软价值进行创新的结果,这是对红海竞争型战略“价值与成本”不可兼得概念的颠覆。在大众传统的认知中,企业只能在差异化和低成本之间做选择,而没有其他的路可循。但是令人诧异的是,蓝海战略的研究者却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打造了鱼和熊掌兼得的非竞争型大环境。本书中作者举了太阳马戏团的例子,企业决策者没有因循守旧,将注意力集中在赶超其他马戏团的传统竞争上,没有一味地埋头寻找针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全新的“马戏”概念。创造了价值和成本兼得的模式,开辟了作为心事陈空间的蓝海领域。作者针对太阳马戏团成功的例子,将市场空间设想成由两种海洋组成:红海和蓝海,并且进行了“红海”和“蓝海”的对比分析,从中我们发现,当传统马戏团按照习惯思维,将目光聚焦在动物表演,明星大腕,复合式舞台时,太阳马戏团已经超越了这些陈旧作法,通过创造性的同时,向观众提供“马戏舞台剧”的差异化产品。由此可见,蓝海战略成功的条件是“价值创新必须在 整个企业的效用、价格和成本行为正确地整合为一体的时候才能出现。
其二:蓝海战略提倡的价值创新,涵盖整个企业行为体系,引导整体同时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自身价值的战略。这是超越在就框架内修修补补的子系统“创新”。对一个产业结构条件的设定,红海和蓝海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以竞争为基础的红海战略,机械地认为市场是不变的圈子。企业已经习惯于在这种固定条件下竞争;而蓝海战略则认为,市场的潜力和产业结构并非恒定不变,创造性的前瞻性思维,有能力重构产业结构条件,这就是蓝海战略积极主动的创新方法论。
在完全竞争的红海战略中,企业的经营思路雷同,都是在“差异化”和“低成本”两极徘徊,在戏份时称和售后服务等局部创新中摸
索,这种人尽皆知的传统战术,无法跳出红海而独树一帜。
蓝海战略之所以被受推崇,是因为这个战略开创的市场可规避竞争的时间要长于竞争战略,被模仿的可能性要更小。但蓝海战略不能保证企业常胜,关键是蓝海给了企业一个确保长盛不衰的方法,只有不断的开创蓝海,才能避免蓝海泛红的一天。当然提倡蓝海战略,其实是让企业能够利用红海和蓝海两条腿走路,学会找到平衡,任何的冒进和裹足不前都是不可取的在中国,蓝海战略对于中国的企业有着很大的意义:第一,我们是否可以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实现从“关注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通过对不同的市场客户的研究,把所有的价值重新排列,企业就可以重组市场和产业,开发巨大的潜在市场,从而摆脱残酷的“红海”。通过创造现有产业尚未提供的某些价值,剔除产业现有的某些价值,企业就有可能同时追求“差异化”和“成本领先”,即以较低的成本为买方提供价值上的突破。第二,企业从组织结构上也须从既定市场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本身结构转变。
第三,确立“企业创新是价值的创新而不是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的理念,从而使企业能获得持续的利润增长。产品和技术上的创新只是创造新价值的工具。
阅读这本《蓝海战略》使我受益匪浅,它使我从连“蓝海”的概念都不懂到现在粗略地懂得了蓝海和红海的概念以及区别,能够就书本的内容发表一些浅显的看法见解。通过作者对市场现状的剖析,产生对未来市场价值创新以及市场新型竞争模式愿景。
第五篇:蓝海战略读后感 [范文模版]
想大家最想知道的是何为蓝海战略吧?其实如果把它翻译为:另辟蹊径,可能就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有理解困难了,但也许那样它就抄不热了吧——这个市场好象很奇怪,一个创新且有智慧的概念不一定会被抄热(如陈祥星博士的著作《股东、经理、人力资本——有限公司治理的永恒主题》中提出的“管理利润”概念,我个人认为是相当独到的见解和创新),但一个古老的概念翻个新花样,进行一下名词创新,可以很快被抄的很热很热(如蓝海战略,六顶思维帽,现在又进行了名词创新了,叫“水平思考”),蓝海战略读后感。
言归正传,继续读后交流:书中引入的蓝海概念是与红海对应的,所谓红海就是现今存在的市场空间,在这个市场上,企业进行着血腥竞争,企业流的血把海染红了,所以叫红海;而蓝海是现今还不存在的产业,是未知的市场空间,等待人们去另辟,因为还没有人开辟过这片海洋,所以它是原色:蓝色。
你可能会想,哪里还有蹊径等我另辟啊?作者指了个方向:从和对手竞争现有客户,转向开垦“非客户”这块处女地——别总盯着现有市场争的你死我活,要满足现有客户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付更少的钱,取得更大的效用,这种客户把许多企业的血都快放干了,海都染红了。
谁都想开发非客户啊,怎么做呢?该书教你四步动作:
1、找出现有产业供需要双方都认为理所应当的元素,看看需要剔除些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放弃现有市场或降低成本);
2、看看哪些元素可以降低标准;
3、看看哪些元素需要增加标准(另辟蹊径,吸引非客户);
4、看看要增加哪些新元素。——说起来好象挺容易——然后把这四步动作画在一张称为战略布局图的二维坐标图上。图画起来挺费劲的,就请同志们翻一下书吧,我不画给大家看了,读后感《蓝海战略读后感》。但在这里,我有一个特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人家善于包装概念和形成工具,这个图,其实就是拉成直线的雷达图。洋咨询使用了一下雷达书,把许多企业整的一愣一愣,连写年终总结和同事对比优劣都用雷达图呢;而该书把雷达圈拉成一条直线(直线有利于增、减相关点,就是前面说的增加、或剔除元素),就又把咱全国人民搞的一愣一愣,真牛啊!——这种牛咱们真要学——纵使百年陈酒香,怎敌十米曲巷深,多冤啊!
以上是读第一章的感想,第一章是介绍蓝海战略;第二、三章分别是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看来看去,就是一些企业另辟蹊径,创造成功的案例,和一些企业没辟成功的案例。其中成功者另辟蹊径的奇思妙想的确让人赞叹,让人称奇,但是我想,他们没有一个是遵照蓝海战略想出这些好主意的,而是蓝海战略作者研究了他们的案例,总结了他们的成功经验——另辟蹊径,放弃别人做烂了的,做别人没做的——如此而已。这是一个前后顺序的问题,如果这些成功者是遵照蓝海步骤想出好主意,另辟蹊径成功的,那这一战略工具应很有说服力了;但如果该工具只是总结了一些前人成功的经验,那就需要在心里多嘀咕两句了。我嘀咕一阵后得出的想法是:不知道当下的企业家们遵照蓝海战略教的四步动作是不是真的能开辟蓝海,只知道想另辟蹊径者千千万,成功者鲜,而把成功者的经验归功于另辟蹊径,似乎逻辑上似乎不那么成立。
点滴愚见,恐多有不妥,欢迎切磋
读完《蓝海战略》一书之后,受益良多,对固有的思维方式冲击很大。
“红海”“蓝海”在战略上进行区分,让我们的眼光不再仅仅停留在原来认为必须攻克占领的堡垒上,我们可以“无中生有”,通过一系列创新、炒作,引导、开发消费者新的需求,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实际上,我们已在运用《蓝海战略》,比如我们推出塔扇系列。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随着“蓝海”的发现、占领,竞争者的跟进,“蓝海”也会变成“红海”,而原来的“红海”也有可能转化为“蓝海”。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可以引导的,市场空间无限大,总会存在“蓝海”,只是缺少“发现”。
企业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冲锋陷阵的枪弹,才是企业的根本。在“红海”中取得领先份额,才是真正的王者,提升核心竞争力,不逃避、直面竞争,并最终取得竞争者的尊重,才是用兵的正道、王道。个人认为“蓝海”是剑走偏锋,是“奇”道。奇正结合,方能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