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时间:2019-05-13 09:4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第一篇:浅谈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浅谈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文化旅游业是以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新兴产业。文化与旅游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活动本身即是寻求文化差异与满足文化消费的一种行为。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仅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宏观指导。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满足人民群众潜在的旅游文化需求,是旅游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县在制订和修订本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时,必须要注重或丰富旅游文化发展的内容;在指导A级景区创建、地方旅游工作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时,要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举魏源旗,打花瑶牌,善于运用我县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指导旅游产品开发时,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指导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中,要注重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

(二)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

一、深度挖掘我县历史文化名人对当代的现实意义。魏源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财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

古愈尽,便民愈甚” 对当前改革、科技、国防、财税、工业等诸多方面的建树具有重大的意义。邹汉勋父子作为湖湘八大家之一,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舆地学家,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为我国的舆地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谭人凤维护共和,倡导民主,提出的许多民主观点可为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借鉴。建议:一是在举办金银花节时举办魏源学术研讨会(暨魏源文化旅游节)对我县历史文化名人予以推广;二是安排经费在学术期刊、文史博览等学术期刊和时尚文史杂志上开设专版或增刊;三是在加强学习型党组创建中,将魏源、谭人凤和邹汉勋等隆回历史名人列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课程必学的项目;四是与教育教科部门衔接,将谭人凤纳入到中学的历史教材辛亥革命篇章中。二是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立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良性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镇、村)、旅游特色名镇(村)、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旅游资源,结合自然、人文资源,展示文化魅力,提升旅游审美价值。三充分发挥文广传媒的优势,调动文化专业队伍、民间艺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中介机构等方面的积极性,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在重要景点景区设立高等院校绘画和舞蹈基地,创作编排大型专题文艺节目,打造我县旅游文化的知名品牌。

(三)构建全县文化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一是融入长潭娄邵湖南精神文化旅游走廊。长沙有黄兴、谭嗣同,湘潭有毛泽东,彭德怀,娄底有曾国藩,邵阳有魏源、蔡锷、谭人凤,他们诠释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务实笃行、坚忍不拔”的湖南精神。按地域看,长沙是湖南省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湘潭韶山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区,娄底曾国藩故居为乡间侯府,邵阳则为改革(魏源经世致用与时俱变)和民主(谭人凤缔造、蔡锷维护共和)的发轫地。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前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交通优势,积极构建以长沙为中心,湘潭、娄底和邵阳为南北两翼的文化旅游走廊。在长沙、湘潭和娄底加大文化旅游开发力度的同时,加强项目的对接与拓展,拓宽我县文化旅游开发空间,在进一步完善魏源故居相关设施的同时,加强对谭人凤故居和邹汉勋故居的国保单位申报,有重点地进行保护性开发。

二是构筑湘西南文化旅游“桥头堡”。花瑶作为湘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东部楚汉文化及梅山文化结合地所反映出的独特文化资源,对提高湘西乃至整个湖南旅游的品位与层次不容低估。崇木凼古树林、花瑶古寨、大托石瀑和旺溪瀑布辅之以网络博客和摄影展览所描绘的自然山水与人的和谐,古风古韵纯正质朴,使之具备史上“最美的边城”之誉。此外,滩头年画具有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老鼠娶亲》为鲁迅先生珍藏,为大英博物馆收藏,作为文化旅游收藏品极具开发和推广价值。建议由文广新局和旅游局牵头,与专业设计公司和高校美术学院和艺术院所的美术设计、美工设计和创意设计人员联系,将我县的滩头年画和花瑶挑花的内容予以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

前,推出毛泽东和邓小平等领导人物漫画形象、中非会议万国来贺、世界政坛风云人物以及雷锋、袁隆平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时代先进典型人物四个题材的年画。

(四)推动县城旅游文化功能区建设。

建设相对集中的旅游文化功能区,既是国际上成熟的发展经验,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县是湖南省文化资源大省和旅游大省,在重点旅游城市发展旅游文化功能区,容易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议将以下两处作为开发重点:一是倾力打造桃花坪至狐狸岛沿江生态区历史文化风光旅游带。这是一个主要依托资江赧水河段,以历史文化和水上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带状区域。从桃洪八景到乐欢天主题公园,从元木山电站至中洲电站,再到抗日阵亡将士墓,无不体现着隆回古城文化发展清晰的脉络。二是不断完善以工商街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工商街是我县的历史商业老街,浓厚的商业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人居环境,是该区发展城市游憩商业区的优势。三是严格按照县城总规修编,按照功能分区,建设教育文化中心,力争隆回博物馆项目获得启动和投入建设。

(五)精心打造精品旅游盛会。

通过金银花节、瑶族服饰模特大赛和虎形山蜂人大赛的成功举办,我县已初步有效地整合了全县旅游资源,塑造了旅游整体形象,带动了全县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在节会活动的助推下,我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当前需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拓宽客源市场。旅游节会可将客源重点放在长株潭、衡阳、邵阳、怀化、娄底、张家界和永州的大批省内游客,找准适宜时机打入湖北,广东、广西和贵州以及港澳地区等。

二、打造精品线路。崀山申遗成功后前来踩点打造“崀山+花瑶”线路的旅行社和旅行商团络绎不绝,需着力引导旅行社应时开辟“花瑶—崀山”精品线路地接,将我县旅游资源纳入旅游圈。

三、丰富文化内涵。依托花瑶“讨僚皈”和“讨念拜”等传统节后等,规范和组织对山歌、篝火晚会,梅山绝技等民族民俗文化活动,提升民俗文化品位。

(六)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一是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以及旅游特色名镇、名村的申报管理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虎形山乡、滩头镇进行历史文化名镇申报,对符合条件的虎形山乡、金石桥镇和小沙江镇进行旅游特色名镇申报,对小沙江镇旺溪村进行旅游特色名村申报。加强对大托、崇木凼旅游特色名村的旅游文化管理。二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大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力度。对列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实施重点保护。三是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对民族民俗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使滩头年画、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和七江炭花舞等文化式样重新焕发光彩,精心打造民俗资源品牌和民俗文化品牌。

第二篇: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绛县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收费经营的旅游景点共有两处:一处是太阴寺,另一处是紫云寺。这两处景点规模都比较小,经营收入也十分有限。

太阴寺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存有全国最大的独木雕释迦牟尼涅槃像,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但由于原庙大部分建筑已经灭失,仅存的一个具有金代风格的单体建筑,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缺乏好的发展前景。

紫云寺是沸泉龙岩山旅游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景区内有山、有水、有庙、有竹,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休假旅游景点。每年“五一”、“十一”长假期间都能吸引不少观光游客。但景点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目前,这个景点也没有引起更多游客的重视。

东华山庙主要依托东华山森林公园经营开发。该景点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开发力度不大,目前,只是一个每年阴历三月十八庙会季节性的旅游景点。

二、发展目标

从长远目标分析,我县境内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都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价值。

东华山位于中条山北麓,绛县卫庄镇张上村辖区内,相传为沉香劈山救母溅石而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和文化旅游价值。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周边数省百县千万游客旅游朝拜的圣地。位于东华山脚下的太阴寺和东华山庙作为道、佛并融的旅游景点连片开发,可吸引一大批游客旅游观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沸泉龙岩山旅游景区独具南国特色。成片的状元竹林、初具规模的佛教寺庙紫云寺、神秘的沸水源头和风景秀丽的月牙湖,是北方地区罕见的一处旅游胜地。

我县是一个地上、地下文物都非常丰富的地区。现已公布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已经上报的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

地下文物以横北西周墓群的发掘为代表,引起了全国上下业内外的巨大轰动。横北西周墓群的发掘以揭开古倗国地理谜团而获得两项国家级大奖:一个是自上世纪70年代秦陵兵马俑考古发掘之后,时隔30多年出现的第二个国家田野考古一等奖,一个是2005“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目前,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部又正在对我县的周家庄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这是我县人文景点旅游开发又一个新的兴奋点。

三、发展思路

在旅游景点建设上,我们计划自然景观上开发好“一山一水”(东华山、沸水),人文景观上做好以不可移动文物修复为基础的“三路十二景点”(远古及晋文化旅游线路、三教文化旅游线路、古代精美艺术旅游线路)建设。

1、拟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个集旅游、购物、娱乐、餐饮居住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区――东华山旅游区。

建成后的东华山旅游区由六个小区组成:

一是道教文化朝圣区。以标志性建筑浑元塔为轴心,分院建成玉帝庙、送子娘娘庙等十一座庙宇,满足道教信仰人士的朝拜需求。

二是佛教文化朝圣区。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阴寺为主区,逐步修复古寺山门、配殿、十八罗汉、四大金刚、舍利塔等佛教建筑,形成比较系统的佛教建筑体系。

三是生态景点观光区。以原始森林、白云洞、神仙脚印、石狮卧翠柏等景点开发建设为主,突显大自然的秀美神奇、峻险纯真,引导游客融入自然,陶冶性情。

四是红色遗址瞻仰区。建设高标准的中条山红军游击队纪念亭和绛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建成一个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是休闲娱乐区。投资建设水上公园、动物园、儿童乐园、避暑山庄、疗养院、影剧院、歌舞厅等游乐设施,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六是商贸购物区。以张上村为中心,建设固定的百货、餐饮、烟酒副食、工艺品购物大街和旅馆、交通等服务设施。

2、沸水自然风景区建设,将以原3543军工企业遗留下的保存完好的数万平方米旧厂房、办公楼、住宿楼为依托,突出南国特色,重点建设沸水源头和虹鳟鱼场观赏点、状元竹林观赏点、紫云寺佛事活动区、月牙湖水上游乐园、农耕文化园,以及相配套的旅游宾馆、饭店等设施。

3、文物修复和文物景点建设。主要是争取上级文物部门支持,县政府积极配套资金,重点修复元代以前古建筑太阴寺、景云宫、董封戏台(以上三处为已公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长春观、文庙、成汤庙、南柳泰山庙、东仇龙庆院寺、南樊石牌坊、乔寺砖碑楼(以上七处为拟报第七批国保单位)和明清精品民居博物馆、横北墓地出土文物博物馆等十二处景观,逐步形成以周家庄遗址、姜嫄墓、帝尧遗迹、晋都车厢城、范村将军庙、晋献公墓、晋文公墓、晋灵公墓为主要景点的远古及晋文化旅游线路;以佛教寺庙太阴寺、紫云寺,道教宫观景云宫、长春观、南柳泰山庙、东华山庙、成汤庙、龙庆院寺,儒教圣地文庙、月宫楼、探花府为主的三教旅游线路;以南樊石牌坊、乔寺砖碑楼、董封戏台、横北墓地出土文物博物馆、明清精品民居等为主的古代精美艺术旅游线路。

目前,在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东华山旅游景区的管

理体制已经理顺,由东华山森林公园统一管理并组织景区开发。紫云寺完成了第二期景区工程建设任务,二A级旅游景点国家旅游局已经授牌。元代以前文物本体维修工程已经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太阴寺、景云宫、长春观、董封戏台和文庙的维修,总投资810万元。南柳泰山庙、东仇龙庆院寺、成汤庙、南樊石牌坊、乔寺砖碑楼已经完成维修项目申报工作,南柳泰山庙、东仇龙庆院寺两处元代建筑去年11月编制完成了保护维修方案,今年可望开工建设。明清精品民居博物馆建设,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254处明、清民居基础上,集中迁建30处精品民居,目前已经完成了筛选工作。横北墓地出土文物目前正在整理阶段。

经过一个时期的基础建设,绛县将会迎来旅游经济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一○年三月十五日

第三篇:县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一、旅游资源概况

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山脉南端西翼,省西南部,临汾市西北边缘。县境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1212.89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梁峁层叠,3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排列,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土地支离破碎,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海拔最高1521米,最低511.9米,年均

气温9.5℃,年降雨量在500mm左右,十年九旱,是雨养农业县。全县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5.3万,辖2镇5乡,79个行政村,314个自然村。

1、文明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聚居、生息、繁衍,3000多年前即有建制。据专家考证,县境内芝河两岸有旧石器遗址,有罗仓、下退干等新石器遗址,商周墓葬遗址,汉代城堡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陶片,商周的青铜器、唐代的石佛头像、宋代的瓷枕等多件规格很高的文物被国家、省博物馆珍藏,楼山龙王庙、县城文庙大成殿为元代建筑全国罕见。

2、旅游资源奇特。全县有62处旅游资源单位有80%以上集中分布于县境西部沿黄河一带。特品级旅游景观有乾坤湾、黄河峡谷地貌,四级旅游景点有六处,三级旅游景点有23处,可以划分为八个旅游资源开发对象:关资源群、乾坤湾资源群、仙人湾资源群、楼山资源群、望海寺资源群、阁底资源群、芝河资源群和四十里山资源群,其中乾坤湾资源群为核心资源,位于全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晋陕大峡谷之中,是我国干流河道上蛇曲发育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是九曲黄河的核心景区。12月21日,国土资源部批准黄河蛇曲(乾坤湾)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被临汾市列为全市十大特色旅游景点,可开发形成核心旅游区。

3、红色文化厚重。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途径,在赵家沟、前龙石腰、上退干等地居住和战斗了十三个日日夜夜,是红军东征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毛泽东主席在临汾市境内唯一住过的地方。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建国前后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接纳和帮助了20多个省市逃荒求生的人民共渡难关。1971年将毛主席曾居住过的上退干村改名为东征村,并修建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当时的临地委在此召开了第一届全委会。5月12日重新修复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剪彩开馆,有霞光普照、阳光雨露、殉义柏等景观,境内还有回师西渡渡口、沙发石、红军井、红军石、红军崖、毛字石等红色旅游资源(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

4、生态资源丰富。境内盛产红枣、核桃、绒山羊、小杂粮、蓖麻、酸枣、野生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品质上乘,闻名遐迩。尤其是红枣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无虫、无公害、无污染而久负盛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奖章,是全国无虫红枣第一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称号,在我省干果类农副产品中率先获得了有机食品转换认证,目前,全县红枣树总量达到30万亩900万株。发展绿色观光、采摘旅游、建立果品加工基地,转化原枣为旅游商品,开展绿色生态旅游。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提出了“绿色产业富民、能源工业强县、旅游开发兴业”的发展思路,制定和出台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县打造以红军东征纪念馆为主的红色文化旅游,以黄河乾坤湾为主的黄河文化旅游和以红枣品尝采摘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三大精品旅游线路,牵动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1、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以红军东征纪念馆为主体,新建展览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建红军东征纪念塔,开展追寻红军东征足迹、寻访东征老红军及其后人,祭奠红军崖英勇牺牲的无名烈士等主题活动,努力把东征纪念馆打造成全省红色旅游重点景区。

2、打造黄河文化旅游景区。加大以乾坤湾为主体的重点景区建设,修建黄河地质博物馆、观景台、乾坤道、天脊台等景点,挖掘保护河会里民间艺术村、黄家岭民俗村等资源。开发黄河观光体验项目,开展水上漂流、黄河游艇、空中热气球等活动,饱览黄河地质公园奇特景观。开发游乐服务项目,修建服务中心、农家宾馆,推出特色产品、农家饭菜,开展黄河沙浴、黄河垂钓等休闲娱乐活动,打造全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3、打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绿色生态园,营造十里绿色果林带,开展生态观光、科普教育、采摘等旅游项目,建设绿色旅游林果超市,游客可在不同季节采摘果实,建设果品加工基地,培育品牌产品,打造成返璞归真享受自然的首选地。

4、打造文化旅游强县。全面推进文化搭台、旅游唱戏,谋划实施一批文化融合项目,将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旅游业发展中,把文化包装成项目,把资源整合成项目,积极招商引资。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文化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使旅游开发真正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创作反映我县黄河原生态文化及和谐文化的长篇文学作品,编辑反映文物资源现状、革命史志、民间艺术、民间风俗等系列丛书,自编自演富有我县黄河风情特色的文艺节目。夯实基础设施,做好景区内交通规划,修建沿黄干线公路、沿黄扶贫公路、高速公路等。完善道路标牌景点标识,建设星级宾馆和农家古窑洞客栈。开发生产具有鲜明特色的系列旅游商品,如枣产品系列、小杂粮系列、手工艺品系列、纪念品系列等。

旅游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也是一项周期性很长的产业。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我们一方面积极争取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滞后,已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县财力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希望能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把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第四篇: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传承中创新,挖掘中发展,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培育文化品牌,是我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衡水湖和董仲舒是被誉为我市“不可复制的优势资源”。我市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历史名人效应,打造了“大儒之乡”董仲舒文化品牌,挖掘整理“九州之首”文化资源,广泛弘扬传播“鼎立五千年,华夏第一州”的文化品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衡水湖是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我市以衡水湖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历史文化、文化创意、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着力打造“生态湖城、休闲之都”。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衡水湖的旅游资源,打好“水”字品牌,使衡水湖成为全国知名的精品旅游景区。同时,加大对深州蜜桃园、阜城万亩森林民俗生态园等旅游项目的建设开发力度,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板块。叫响“九州之首”、“董子故里”品牌,充分利用宝云寺、窦氏青山、景州塔、中国景州(广川)董子园、周亚夫墓、封氏墓群、高氏墓群、庆林寺塔等文物保护单位,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以武强年画博物馆、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老白干工业园为龙头,挖掘独特文化底蕴,打造旅游产业品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板块。充分挖掘安平“两个第一”、衡水市烈士陵园、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等革命传统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打造红色旅游景点板块。

第五篇:发展成吉思汗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摘 要:成吉思汗文化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成吉思汗文化旅游的开发和推广将提升内蒙古旅游的品牌形象。本文分析了成吉思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以及在开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现阶段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的模式。关键字: 鄂尔多斯 成吉思汗陵

文化旅游

可持续发展

1、文化旅游定义

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其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2、成吉思汗文化概述

内蒙古是我国拥有草原面积最大的省份,草原东西延伸2000多公里,分布着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三种类型的草原,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草原闻名遐迩[5]。尽管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北京、河北、甘肃、宁夏等地的草原旅游已经对内蒙古草原旅游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想要获得草原旅游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升入挖掘草原的文化内涵,草原文化在国际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草原民族曾是欧亚大陆上最活跃的,因此也使得草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更加的广泛,而蒙古族文化更成为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5]。蒙古民族以其独有的草原文化特色,构成了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保护好以成吉思汗文化为代表的蒙古族文化资源,既是保护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也是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成吉思汗陵区作为蒙古族伟大祖先的陵寝、蒙古民族文化最完整保存地之一,在资源优势上是独一无二的,成吉思汗陵作为征服亚欧的大帝国首领形象深入民间,在现代西方世界与韩日等国,成吉思汗这一与拿破仑等比肩的世界征服者的辉煌历史及独特的大漠风光,对他们也是很具吸引力的,根据国际旅游的基本要求,完善成陵旅游游乐设施,住宿设施,进一步发掘蕴藏在其中的文化内涵,成陵无疑能成为国内外新的旅游热点之一,会成为中国最大的蒙古民族文化旅游园区,成为国家一级旅游景区[8]。

3、旅游资源优势

3.1 该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神秘的成吉思汗传奇以及绚丽的民族风情文化上。

就鄂尔多斯而言,近距离客源市场主要在呼和浩特、包头等大中城市,中距离市场在京、津等华北地区, 远距离市场在华东、华南、港、澳、台地区及日本、美国等国家。

市场定位决定了鄂尔多斯以草原风光去吸引不同距离市场的客源是不可能的, 因为 在近、中距离市场周边存在许多开发成熟并具有代表性的草原风光景区;相反,成吉 思汗传奇却是对近、中、远距离游客均具有恒定的吸引力, 应是很强的优势。

3.2 鄂尔多斯最具魅力的资源不仅有雄浑的大漠风光, 还应有在这个独特自然环境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的人地关系, 即该区域中所独有的人文文化景观。

这个景观以蒙古族文化为主导, 经历史上蒙汉文化的融合,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区域文化, 如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小调, 鄂尔多斯饮食文化等。

4、成吉思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

4.1 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空间分布

现在的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市的成吉思汗陵所在区域,其他地区的开发多是零散的。虽然成吉思汗有多次西征与南征的战绩,但这些都还没有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线路。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在空间上仍然以自治区西部为主,并且缺乏深度开发。

4.2成吉思汗陵建设现状

随着草原文化的开发,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历史文化旅游景区—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也得到了国家的开发,它的开发建设是成吉思汗文化开发的必要步骤。

2002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投入8亿多元,完成了成陵旅游区建保护工程。目前景区总面积10平方公里,可控面积80平方公里。现在的成陵旅游区规划布局是在维持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基本按照2001版《成陵旅游区总体规划》、《成陵旅游区详细规划》的“三区、两道、八景”的总体格局来进行规划和资源开发的。[6]

其中“三区”即:(l)文物保护观光浏览区,该区的主要功能是文物保护和观光旅游;(2)生态恢复保护区,在文物保护观光浏览区外层,面积约20平方公里,该区范围内停止农业和牧业生产活动,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恢复生态植被并严格保护,实行禁区管制;(3)视觉景观控制区,在生态恢复保护区外围,面积约50平方公里该区范围内的农牧业生产与人民生活保持原状,逐渐向职业种草植树过渡,现有建筑物逐步还原为蒙古包外型。

“两道”即:(l)成吉思汗大道,从成吉思汗中心广场到陵宫大殿,;(2)风景道,是围绕着巴音昌呼格草原及现陵园四周约18.62公里的仿石路。

“八景”即游客活动中心(入口广场门景、铁马金帐群)、游客教育中心(亚欧广场、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成吉思汗中心广场)、祭祀观光浏览区(牌楼、陵包、苏勒德祭坛)、蒙古民俗村、休闲渡假中心(包括大汗行宫酒店、帐篷营地)、那达慕马术活动中心等。[6] 4.3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成吉思汗陵祭祀、鄂尔多斯婚礼、察罕苏力德祭祀等一大批民俗文化旅游精品被开发并显示出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如,鄂尔多斯婚礼表演每年在鄂尔多斯市内各旅游景点演出达 2 000余场次,观看的中外游客约 200 万人次,已经成为鄂尔多斯旅游文化的主打品牌[3]。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也已逐渐显现,民族文化得以挖掘、保护、传承,生态意识得以增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鄂尔多斯市采用多元化投资、企业化运作、科技化开发、科学化管理、立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措施,开发形成了以成吉思汗陵祭奠、查罕苏力德祭祀等为代表的祭祀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系列,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社会游艺民俗旅游产品系列;以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那达慕大会等为代表的节庆民俗旅游产品系列。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已经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产业前景广阔。

5、存在问题

现阶段,由于对成吉思汗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缺少组织性,没有对自然环境进行应有保护,以致成吉思汗形象有所破碎,让旅游者感受到的是时间序列性和空间线路性的杂乱无章,而非完整的文化形象。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基础,是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和民族文化的有序传承。

现在的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市的成吉思汗陵,其他地区的开发多是零散的。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在空间上仍然以自治区西部为主,但是开发的内容不够丰富,缺乏深度,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新陵投入、建设规模虽然很大,民族特征也较为明显,但是游客在参观完之后的反馈都不是很满意。如景区许多展品,只重视外观,不重视内在;只重视实物物品,因而造成文献和古籍善本资料的严重缺乏。

旅游资源整体开发不够,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市内在部分旅游景区的综合开发不够,旅游产品单调,旅游形象模糊,旅游景观亟待整治,市内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忽视了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少景区未能深入挖掘积淀极深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和品味,缺乏创新与设计,从产品生命周期上讲,多数旅游产品仍处于导入期,没有完整的体系。2.2 基础设施不足的表现

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基础硬件不完备。由于内蒙古地区处于我国西部,经济的欠发达导致旅游地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这也成为制约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的关键。草原往往地处城市深处,而交通设施的不便利,造成渴望一览草原文化美景的游客无法到达,使得已开发的成吉思汗文化旅游产品不能更快捷地展示给旅游者,因而也无法为地区经济带来有效的拉动。2.3 建设资金不足

当前,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依然缺乏资金投入,资源开发受限。成吉思汗民族文化资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现实的旅游产品,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由于建设资金不足,成吉思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至今还“躲在深闺人未识”。

成吉思汗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惊天动地的一生,与鄂尔多斯结下了生死之缘。坐落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成为中外游人心往神驰的圣地。令人遗憾的是.声名远播的成吉思汗陵作为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旅游业发展却不容乐观。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受到国内外游人冷落,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六要素落实不到位。就“吃”和“住”而言.旅游区既没有星级宾馆,也没有民族特色宾馆。餐饮住宿条件上不了档次,也没有特色,无法留住游客。

6、发展文化旅游的重大意义

鄂尔多斯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西部大开发为发挥利用鄂尔多斯文化资源,建设新兴的特色旅游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西部大开发利用鄂尔多斯文化资源为建设新的特殊旅游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开发利用鄂尔多斯文化资源,发展地区特色旅游经济的重要意义

3.1.鄂尔多斯人民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第二次创业的必然要求;

3.2.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3.4.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开发人力资源,发展新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客观需要;

3.5.对加快地区基础实施建设,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使鄂尔多斯地区在新世纪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的历史意义。

7、成吉思汗旅游资源的发展构想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互相渗透融合,共同演绎了鄂尔多斯草原文明史。而今,各民族又将在这块物华天宝的土地上创造现代文明[4]。7.1

按照旅游六要素的要求,全面提升成吉思汗陵的文化旅游产业品位,要将蒙古民俗风情同鄂尔多斯地域人文融合起来,精心打造“蒙古族风情园 ”新品牌,不但可以使成吉思汗陵将蒙元历史文化展现给全世界,同时也可利用风情园把历史悠久、韵味独特的鄂尔多斯地域文化和蒙古族民俗文化呈现给世人,二者相辅相成,亦可推动成吉思汗陵景区向多元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快速发展,使得成陵旅游区在国内外旅游中的含金量大幅提高;蒙古族风情园大体可设计为:[4](一)美食文化村

蒙古饮食品种和生产的优雅,独特的口味,符合现代人的饮食要求,有强烈的吸引力。美食村建设,主要是旅游展示和出售蒙古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二)服饰文化村

鄂尔多斯文化是蒙古宫廷文化与汉文化、藏文化通过数百年融合成的,蒙古族服饰文化也形成了以骑马民族文化为主体,汉藏文化为辅助的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鄂尔多斯服饰形成了实用的生活装和礼仪装,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色彩,也赋予了时代性,对游人颇具吸引力,有利于充分展示和推销蒙古服饰文化的璀璨绚丽[4]。(三)敖包文化村

鄂尔多斯敖包种类是蒙古各部中最多的,分为成吉思汗征夏敖包、成吉思汗陵敖包、蒙古族圣物敖包、蒙古族英雄敖包、家族敖包、家庭敖包、旅游景区敖包等众多种类。敖包村的建设,让游人尽博大精深的敖包文化,无疑将成为成陵旅游区一道靓丽的风景[4]。(四)那达慕村

鄂尔多斯那达慕,既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又有广泛的群众意义。活动内容丰富,在风情园里修建那达慕村,平时对游人开放,召开那达慕时用于各种比赛娱乐活动,也是一道很好的人文景观。(五)末代王府公园

清代,满清政府对蒙古各部实施盟旗制度,鄂尔多斯部被称作伊克昭盟,下设七旗。各旗王爷府是封建王权统治的象征,荟萃了当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的精华。目前已是残缺不全,在风情园中建设微缩的七旗末代王府公园,也是一个良好的旅游看点。(六)狩猎场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拥有良好的天然牧场,如果将其围护起来,一方面可以使游人观赏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迷人风景。同时人工放养一些野生动物和禽兽供游人狩猎娱乐 也是马背民族向游人开放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4]。7.2 7.2.1 直接利用型

直接利用型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开发模式,指除增添必要的旅游设施、设备外,对原有的资源不再进行加工改造,而是保持其资源原貌,将现实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 的开发模式。如民族传统的宗教活动、节事活动、传统婚俗、民俗表演活动等直接成为旅游产品。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旅游者可以领略到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拥有较强的真实感,增添了旅游的体验性,这也是直接利用型开发模式最大的优点所在。

成吉思汗文化旅游的直接开发利用中,其发展重点在于加强宣传,强调特色,确保游客体验质量。节庆会展旅游的竞争力集中于活动的特色和会议的规模影响,这是保证游客的体验质量的关键。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体验环境。一个安全舒适的体验环境是游客获得快乐体验的基础。目前,鄂尔多斯市的成吉思汗陵区旅游项目的开展,在部分程度上就是采用的直接利用型开发模式。直接利用适合于居民自发的小规模开发经营活动,既让居民获得了经济收入、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又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文化。3 7.2.2复原历史型开发模式

对已失传的成吉思汗民族文化,按照历史记载,挖掘题材,恢复历史面貌的开发,可以让游客更好体验成吉思汗文化的历史原貌,以人造景观的方式历史地再现民族文化。成吉思汗文化旅游资源在运用复原历史型开发模式时,可以根据各种文献、历史记载或者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深入挖掘成吉思汗文化内涵,在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更新上做文章;还可以探索、开发出一种崭新的成吉思汗民族文化持续旅游模式——成吉思汗民族生态博物馆,把蒙古民族自然、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传承和研究的生态博物馆。3

就鄂尔多斯而言,可以加强以成陵为代表的祭祀民俗旅游产品、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婚庆民俗旅游产品、马文化为切入点的游牧生产民俗旅游产品、那达慕为代表的游艺节庆民俗旅游产品的产业转化,形成品牌效应,以品牌带动民俗旅游的产业化发展。7.2.3创新

要改变以往鄂尔多斯民俗开发中到处“蒙古包、手把肉、草原白酒喝个够”的状况,将视野扩展到鄂尔多斯蒙古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民俗旅游产品丰富度,优化民俗旅游产业结构。对鄂尔多斯市各地区民俗进行深度挖掘,找出各地区民俗的差异性并对其进行重点开发,从而形成产品的独特性。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化过程中,要注意民俗本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将时尚元素、科技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民俗旅游之中,增强其旅游吸引力与核心竞争力。在今后的民俗旅游中,必须重视创意竞争策略的运用,加强挖掘文脉、提炼文脉、升华文脉的过程,创新民俗旅游开发的主题。

6、总结

旅游业的发展与兴盛,已成为世界趋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迅速推出了旅游文化战略。以草原文化和沙漠资源为依托的鄂尔多斯旅游文化产业必然会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兴产业。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发展旅游业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地区和民族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整合基础资源,以“天骄圣地”为主题,优化产业布局,打造旅游精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大市的战略性跨越,以旅游业的大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

参考文献

[1] 何雨、王玲 《内蒙古沙漠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2] 贾铁飞 《鄂尔多斯地区旅游资源配置与旅游发展增长极问题》 [3] 张玉香 《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模式探索》 [4] 张燕翎 《提升成吉思汗陵文化旅游产业品味》 [5] 许海清 《以草原文化推动内蒙古特色草原旅游发展》

[6] 越圆 《基于生态足迹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7] 王爱军 《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产业转化

秦 兆 祥

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王爱军 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模式探索

张香玉

下载浅谈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西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西安市规划展览馆、曲江新区规划展 览馆,大唐不夜城、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西安美术馆、明代城墙遗址等文化......

    吐鲁番文化旅游产业如何发展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来分析:文化市场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动机的生成要素,是旅游资源的重要构成;从文化产业发展的......

    新世纪艺术馆发展旅游产业思路

    湖南新世纪陶瓷有限公司新字„2012‟08号新世纪艺术馆关于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路为积极推介本土文化和产业特色,促进醴陵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落实市委提出的“学赶浏阳......

    妈祖文化旅游发展思路研究(精选)

    摘 要:我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妈祖文化作为福建地区特色的文化,在旅游现代化开发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中如何挖掘妈祖文化的旅游价值,加强妈祖文化的......

    关于加快中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关于加快中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 思路和对策建议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调研工作的通知》(宁党办发[2011]52),我县组织开展了专题......

    浅析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浅析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摘 要:洛阳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也需进一步推进发展。本文围绕《关于加快我市......

    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根据**安排,最近,我们先后深入**、**县,通过视察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听取情况汇报,与有关专业人士座谈等形式,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2013.3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一、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威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