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聆听边缘的声音
聆听边缘的声音
--论《檀香刑》的民间化写作
摘要:我们在读莫言的小说时,总有一种强烈的阅读快感。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那样的酣畅淋漓,透着一股英雄侠气,《檀香刑》便是极好的一例。这一特质和山东的民风民情是有着很大关系的。莫言小说中的民间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他的内容主要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所营造的艺术氛围充满日常乡间的泥土气息,而少有现代繁华都市的浮幻感觉;坚持使用民间立场,而不是传统的阶级立场。《檀香刑》作为莫言民间气息浓郁的代表作品,它将民间文本和小说家文本完美结合,同时又是戏剧和人生完美结合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唱。
关键词:《檀香刑》 民间 吸收 西方 借鉴 融合一、精神上的永恒牵挂
莫言创作的一大特色就在于经常选择一种边缘的方式讲述历史, 而对于那些被经典化了的“革命历史题材”则进行反驳。他深受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同时又从自己生长的乡村世界起笔, 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超地理“高密东北乡”,从而形成了个性十足的民间立场。在莫言的小说中,民间的一切诸如野性、情欲、暴力都反映了历史最真实的面目,而这一切也构成了他所热情描绘的充满活力的民间世界。小说《檀香刑》对民间小戏进行整体结构的借用和表现形式的参照, 从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 借对民俗世象的刻画揭示小说情节展开的文化基础和人物行为发生的心理底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文化与文学的重要关系, 在文学和民俗学研究领域已经引起普遍关注和研究,而莫言在这方面的造诣更是让人望尘莫及。他既从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里吸取养料,又自觉借鉴了西方新颖的描写方式,并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景观。
莫言在《檀香刑》的后记中称这是一部关于声音的小说。他口中的声音,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留在他记忆中的关于火车的声音, 一是在高密一代广为流传的地方小戏猫腔(又称茂腔)。前者给《檀香刑》提供了叙事的时代背景, 这一条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包裹着西方强势文明和近代科学技术以暴力的方式戳入并蜿蜒在古老而混沌的中国民间大地之上,从而碾压并撕裂了中国民间传统的生活程序、心灵秩序和思维形式;而后者给《檀香刑》的叙事以区域化的民间韵味、腔调、风格、手段,《檀香刑》讲述的故事本身也来自同名猫腔。我们可以将《檀香刑》看作一部充分民间化带有地方小戏品格的叙事, 一部对于民间小戏猫腔《檀香刑》 的注释式的扩充和改写, 一部在外来的近代西方文明和本土的中国庙堂专制势力合力碾压、撕裂下的民间的婉转凄切的声音, 一部莫言式的 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民间叙事。
对于民间,莫言仿佛情有独钟, 他似乎要用他朴素的笔写尽民间的风采。在世纪之交的全球化声浪中推出的《檀香刑》就十分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在《檀香刑》后记中莫言还曾说过: “ 民间说唱艺术曾经是小说的基础。在小说这种原本是民间的俗艺渐渐的成为庙堂里的雅言的今天, 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
民间文学的继承的今天,《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檀香刑》是我 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的大踏步撤退, 可惜我撤退的还不够到位。” 他又言:“ 就像猫腔不可能进入辉煌的殿堂与意大利的歌剧, 俄罗斯的芭蕾同台演出一样, 我的这部小说也不大可能被钟爱西方文艺特别阳春白雪的读者欣赏。就像猫腔只能在广场上为劳苦大众演出一样, 我的这部小说也只能被对民间文化持比较亲和态度的读者阅读。”莫言似乎在明确向读者表态,他对于民间文化立场的强烈认同与回归, 同时还隐约带有一定的对现阶段全球化思潮的反抗意识在里边。一句“我撤退的还不够到位。”又显示出他的遗憾和无奈,莫言的民间立场其实是游离和不确定的。在我看来,《檀香刑》实际上是一个独特的、众声喧 哗的复调小说。它有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的叙述形式和结构模式, 采用民间戏剧道白的方式叙述故事, 将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模式来组织剧情, 设置了大量的具有民族民间风情的情节内容来展现民间生活的特质(比如打秋千、斗须、比脚、设神坛、找虎须等)。可以说,莫言是既是讲故事的高手又是个高明的说书人。莫言在《檀香刑》中采用了大量的俗语、俚语、民谣、谚语作为叙事的话语基调, 造成一种“ 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叙事效果”。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 莫言又通过眉娘、小甲、孙丙等主要人物的民间化的视角还原了乡村社会的生活景象。在这部小说中,莫言充分调动了他对民间社会的情感记忆和文化感知从而营造出了某种纯粹的民间审美风格。然而,我们在这种极致化的民间叙述策略的表面之下又可以看到某些解构性的力量。我们从他那些朴实而又热闹喧哗的民族语言背后看到了一个民族最为惨烈最为沉痛的历史悲剧, 在整个的民间氛围之下,我们似乎可以对这下历史悲剧作一些喜剧化的解读。
《檀香刑》主要是通过刻画一场骇人听闻的极刑, 从而引伸出施刑者和受刑者两方各自的历史, 紧密围绕着刑场这种生死交接的特殊空间, 充分展现了中国古老而隐秘的官方刑罚文化和与之相当的民间猫腔文化。前者的代表人物是女主人公的公爹赵甲,后者的代表人物是女主人公的亲爹孙丙。显而易见,这二者具有姻亲关系,同时又他们传达出民间文化在不同地位上的不同形态,这些各具特色的形态共同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图景。赵甲是民间奴性人格的典型代表,对统治阶级忠心耿耿,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民间最为幽暗的嗜权变态心理。出生于社会底层的他,走上职业刽子手的道路完全是出于生计。只是他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至于他把杀人当成了一种爱好,成为了一门博主子欢心的特长。他倾尽毕生心血去研究杀人, 勤学苦练, 虚心求教,将杀人当作了一门艺术。他以自己是刽子手中的状元而感到十分自豪,他一生行刑数十年,杀人近千这就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权力对人性的摧残、扭曲,而 更令人感到沉痛的是民间社会对这种罪恶和恐怖的盲目反应, 每一次用刑似乎都变成了民间的节庆, 愚昧无知的人们在观赏行刑的过程中使他们的嗜血欲望获得了丰富的满足。在这些愚民眼中, 行刑表演既惊险刺激又赏心悦目, 它的精彩程度不亚于一场上好的大戏。而这种麻木的、疯狂的、扭曲的民间心理, 使整个民间社会既混沌又邪恶,仿佛人间地狱。作为猫腔戏的领导人, 魅力四射的孙丙可以说是民间文化中自由和反杭精神的象征。他为人豪爽放达, 不卑不亢,酷爱猫腔艺术,是一个典型的民间浪子的形象。他坚定地和害的他家破人亡的德国人作斗争上,这些可恶的德国人肆无忌惮的修铁路,坏了高密人的祖坟风水, 但清政府只是一味的忍辱退让。国恨家仇集于一身, 使得他身上的民间正义精神在这场抗争中充分显露出来。然而这场充满了民族正义色彩的抗争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强烈的迷信色彩,从而就注定了它是一场闹剧。孙丙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浓郁的戏剧化意味, 同时又带着癫狂的、浪漫化的、非理性的抒情色彩。
在一次访谈中,莫言曾说过,猫腔是他童年时代最热爱最熟悉的音乐, 正是这种古朴的民间音乐伴随了他整个的成长历程。莫言毫不避讳的说,他对这个的世界最初的感知正是来源于猫腔, 那是一种久久萦绕于怀的文化情结,以至于无论何时听到它都会感动的热泪盈眶。猫腔戏可以说是从生活中升华出来的心灵的呓语, 它与文化、历史、风物、人情紧紧联系在一起, 同时又包含着人们的爱恨情仇, 因此从一部猫腔戏中也就可以展现一部民间的历史。从这种古朴的民间艺术中, 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浪漫、激情、英雄、正义等因素的存在, 与此同时在封闭的宗法乡村社会这些因素却又很容易被权力、欲望、愚昧所异化、扭曲、消解。莫言乐于以民间化的姿态向读者讲述发生在他故乡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仿佛如此这般就可以寻觅自己的根基。然而莫言的民间立场似乎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这正好比他对猫腔戏的感情一样,无论他多么的魂牵梦萦,也永远不能成为剧中人。显而易见,莫言试图从民间寻找本真的人性和自由正义, 以此来唤醒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中迷失的灵魂。可以好不夸张的说,民间是莫言精神上的永恒牵挂。
二、文化上的颠覆超越
作为八十年代在文坛崭露头脚的青年作家,莫言的文学创作不可避免的受到那个年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感染。改革开放之初, 西方的文艺思潮蜂拥而来,他们仿佛一面功能强大的镜子, 照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落后景象。政治的伤痕, 文化的凋敝, 催生了独特的启蒙风潮,其热闹程度甚至不亚于五四运动。《檀香刑》便若有似无的体现这一启蒙思潮的影响,它的一个重要主题应该是对晚清民族命运的沉痛追念。故事是发生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时刻, 沉痛的历史背景和惊心动魄的血刑,既深刻揭示了晚清统治者的腐朽统治, 又生动展现了西方势力的蛮横霸道。在对中外统治阶级的抨击和对中华命运的悲思中, 莫言所体现的启蒙意识实际上是对五四传统的自觉赓续, 以及对八十年代新启蒙思潮的勉力坚持。换言之,它对封建主义以及帝国主义的强烈抨击,实际是和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思潮是一脉相承而又有所更新的。
莫言对五四以来一直到八十年代启蒙思潮的开拓创新更多的体现在,对西方后现代文艺思潮的颠覆超越。,表面看来,莫言似乎是无聊又粗俗且富于戏谑意味的当代作家。人的尊严和理性,以及人的本质在《檀香刑》中被他一概漠视、反讽和戏谑。而实际上,他却是深刻而痛苦且富于悲悯情怀的作家,有时我们似乎能感到他的绝望。这种深刻、痛苦、悲悯、绝望正源自于他对人、人性、人类文明,以及人的本质的深沉的审视和思考。
在世界文坛上,对人的思考和研究一直是文学作品的核心。然而这种思考和探究在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展开就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在西方,人为物所累,在文学作品中,人常常被异化,例如《变形记》《毛猿》这样的作品就是在深刻的思考如何解决人的异化问题。我们在欣赏西方这些作品的时候,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揭示人是如何让被异化的,又该如何摆脱这种异化的 问题。换言之,它们在共同探讨:人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做。而莫言对人的本质的思考的重点,不在于人应该做什么,而恰恰在于人是什么。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的生存本相。为了真实的还原人的生存本相,莫言常常用戏谑或反讽的方法去写人,从某种角度而言,他也是怕人的本质在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下失真。《檀香刑》的价值就在于它用尽可能客观的,接近本真的状
态向我们展示了“人是什么”的问题。在《檀香刑》中,莫言对人的本性的表现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展开的,首先通过刑法的进步来表明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其次通过行刑过程的冷酷来展现人的理性和人性,最后通过对情欲的描绘来体现人的生理属性。在《檀香刑》中,我们清楚的感觉到人永远也不可能战胜和超越自然,很多时候人类都无法摆脱被异化的悲惨命运,这也正体现了本书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参照。然而更加可悲的是,人类却总是对超越自然抱有太多幻想和希望,这似乎更加重了自然的不可超越性。正如罗伦特.路威所言:“希望破坏之后自然要有幻灭之痛⋯⋯那种浅薄的乐观主义我们是非舍弃不可的了。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而且永远不会成为自然的主人。”魏柴克在《自然的历史》中也曾说过“人只是自然的一小部分。” 这些话语提醒我们,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而不要过分去粉饰人的超越,否则,我们将成为一无所获的守望者。客观来说,人类欲图超越自然其实只是一个既美好又矛盾的幻想而已,然而也正是这个美好的幻想给了人类动力去超越和突破。莫言在《檀香刑》中,通过对人的生理属性的精细刻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人类本质的基点:人类无法摆脱的属于自然的属性正是人的生理属性。也正是人的生理属性证明了人的不可超越性,简而言之,《檀香刑》中颠覆超越的话语,也正体现在对人的属于自然的属性的描写中,莫言正是想借此告诉我们人永远也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檀香刑》具有极丰富的思想内涵,意义也十分深刻,就表面而言,小说貌似只是在写一种酷刑——垂死挣扎中的封建王朝所拥有的让人毛骨悚然的刑罚。而再深入一定看,它的用意却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性的痼疾进行深入剖析。在这部作品中展览了一系列酷刑,造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审丑”,一种不同寻常的“审丑”,形象的向人们展示了人性恶的黑洞有多深。小说中的酷刑展 览为我们透视腐朽清王朝的衰败进程提供了极为罕见独特的视角。以此类推,如果人类只有依靠残忍地消灭生命才能维持文明秩序时,人类自身便在受着檀香刑式的刑罚了,人类文明的末日便将来临。或者,檀香刑这种独特残忍的刑罚方式根本就是出自作者的虚构,但它所象征的精神实质却是令人感叹不绝的。这大概也正体现了《檀香刑》中展览酷刑的“审丑”的价值。把杀人当成艺术钻研锤炼、把杀人当成戏看的国民是何等无望的国民啊。作者为杀人状元赵甲安排了一个死于亲人刀下悲惨结局,末世王朝高级杀人机器就此被销毁了,这正体现了作者终结这种“审丑”艺术的愿望。檀香刑的看客已是带着愤怒的看客,猫腔班班主孙丙在刑台前的演出,是一种具有特别意味的抗争。当这帮盲目的看客们开始觉醒,这些往日的暴民便开始蓄积巨大的能量,不论这些看客是戏子、叫花子,还是其他的处在社会底层的无足轻重、自生自灭的草民,他们的觉醒与抗争是结束檀香刑的必要条件。小说的结局暗含着作者对历史的带理想主义色彩的想象,这理想主义的色彩权当是人类与人性黑洞斗争的一点星辉吧!
三、魔幻化的民间立场
我们知道,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 社会、政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各种外来思潮对文学观念和创作的冲击, 远远超出了人们当年对“未来”的预计。文学的分裂, 导致了创作和批评的分裂, 使一些关于莫言创作的评论经常处在矛盾、反复和不确定的状态。连莫言自己也毫不避讳的承认,自己钟爱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登陆”中国, 在学者们眼中通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创作摆脱文化社会干预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莫言小说来说, 如果说“ 本土化”更像一个笼统而无法把握的哲学命题, 有诸多难
以辨认、讨论的“歧义”和“ 难点”, 那么“民间资源”说则呼应了他创作的转移态势, 奠定了“大踏步撤退”的某种“合理性”基础。莫言喜欢用“民间写作”来界定自己的创作。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者, 他所写的内容, 都是和老百姓紧密联系的,换言之,他与社会上的民间工匠在本质上市没有区别的。《檀香刑》在结构上费了很多心思, 具体而言说就是借助了故乡的猫腔小戏的结构。他曾经说过, 关于民间, 他是存在许多误解的,但他又相信, 只有民间,才让他觉得真实。在我看来,他所指称的“民间写作”, 实际上就是一种强调个性化的写作。莫言的个性也正体现在,他将民间资源和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完美结合在一起。民间说唱艺术, 曾经是小说的基础,而如今的小说又重新回归了民间说唱艺术,使得民间的俗艺渐渐成为庙堂里的雅言。也正因为如此,莫言先生曾经谦虚地以为《檀香刑》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檀香刑》既是一部汪洋恣肆、激情迸射的新历史小说典范之作, 以“民间化的传奇故事”, 充分展示了“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叙事独特性”, 这种民间戏剧, 来自 “高密东北乡的民情、民性和民魂”(张学昕)。在很多熟悉莫言的学者眼中,, 《檀香刑》的出版显示了“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 甚至有人认为,它“是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反动”, 它是“真正民族化的小说, 是一部真正来自民间、献给大众的小说”。《檀香刑》的确是经历了当代中国文学二十余年来艰苦探索和诸多教训的重要之作, 它们不仅仅代表了中国文学的立场, 同时也是从作家个人立场出发的对纷纭复杂的文学思潮所作的反省。它反抗“理论符号”和“ 流行写作时尚”, 追求和标榜真正的“个性化写作”,同时又自觉去发掘隐藏在社会生活深处的个人经验, 而这一切正来自“感觉到还有许多让我激动的、跃跃欲试的创作资源”的巨大动力(莫言语)。实际上,发掘隐藏在社会生活深处的个人经验要靠锐利的眼光, 也不是“民间资源”都能概括的。《檀香刑》中最基本的叙事形态就是复调型的民间叙事形态,这里便显示出了莫言对西方创作手法的借鉴。知识分子的民间价值立场并不是虚拟的,他们通常寄寓了知识分子的理想, 而“ 现实的自在的民间只是我们讨论的民间文化形态的背景和基础”。
如果要想说明知识分子的民间价值立场, 只能通过作家的具体创作及其风 格来证明。莫言曾直言相告, “民间这个问题确实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民间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东西, 我看谁也无法概括出来”。他从来“没有想到要用小说来揭露什么, 来鞭挞什么, 来提倡什么, 来教化什么”。然而当有人问起“回到民间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时, 他又从容告之“ 它的意义就在于每个作家都该有他人格的觉醒, 作家自我个性的觉醒”。“ 莫言从直接的生存体验出发, 似乎随意抓取一些天才性的语言纵情挥洒”,“这种语言背景虽然没有鲜明的旗帜标志它具体属于哪一种语言传统”, 也许正因为如此, 他的创作“才显得十分自由, 从而更加有可能贴近他文学创作爆发期的丰富体验”。“ 在这个意义上, 我觉得他近来的创作相对来说是一种退步”, 即从“一种混合语言背景”退回到所谓 “民间语言的单一传统”, 他是在“刻意依赖一种非西方(非欧化)非启蒙的语言”。在此,我觉得我们应当警惕两个概念: 一是民间, 这是一个很大的文学史的或者哲学的概念, 不能仅仅理解为具体的文学创作;二是莫言口中的“中国风格” , 这是一个具有危险性和蛊惑力的概念。他曾明确表明自己的担忧:在某些文人学者呼吁对“全球化”做出反应的今天, 中国文学中仅仅出现了这种对声音的重视, 对民间的重视, 对“中国气派” 的追求, 这难道就是中国文学对“全球化”所能做出的惟一的回应方式吗?
莫言在《檀香刑》中对“创作资源”的思考、探索和艺术实验, 是处在分
裂性话语的巨大争夺之中。对具体的作家创作而言, 民间的经验从来都不是同质的, 然而也不是绝对异质的, 这已反映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纷纭复杂的有关“民间写作”的论述中。它的“中国气派”的艺术追求, 并不必然直接去回应“全球化”的宏大叙事。对莫言来说, 我觉得重点的不应该是讨论他所选择的语言传统本身如何, 而是应该仔细分析民间语言资源的引入为作家个人生存体验所带来的实际影响。莫言所引入的传统语言如说唱文学形式, 究竟是更加激发了他的创造力, 还是反而因此遮蔽了他自然、真诚而丰富的感觉和想象? 什么是“自然、真诚而丰富的感觉和想象”, 什么又是“语言传统”, 这些本来就缠绕不清的问题, 也需要拿到更严格的层面上来辨析和处理。
《檀香刑》令人印象深刻之处, 不在于他单凭个人才气、同时还借助丰富 渊博的“ 传统资源”加以转喻、提升和整合的非凡写作能力。仅就一个世纪而言, 乡村小说题材中恐怕还少有人如此从“大叙事”角度来揭示中国农村社会的 深刻变迁的,但它们也有“英雄主义”同时又是“农民意识”。关切莫言的读者 应当会明白, 《檀香刑》标志着一个重大转向,他不再只是一个小说家,他是艺术神话里的天才。《檀香刑》让他成为一个高明的说书人, 他对题材的处理仿佛是在同各种历史论述激烈争辩、讨价还价。《檀香刑》的后记中分明透露出对“整体历史”的自我警醒、自况, 又反映出希图“ 重返”那个被整体历史压抑、改写的原先的“大过去”、“大传统”时所投去的深情的一瞥和眷恋。而且从“火车的声音”、“我们村庄”、“地方猫腔”、“广场空无一人”等感性材料和重叠记忆中, 隐约看出作者力图复活和呈现各种历史。
参考文献:《来自边缘的声音》张文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莫言研究资料》杨扬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聆听课堂声音
倾听课堂上不同的声音
孙盛法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数学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学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境:
1、学生一边争先恐后高举小手,一边急切呼唤“我来!”“我会!”。教师请一学生发言,该生洋洋自得,其余学生无心聆听,或为自己未有发言机会而连声惋惜、抱怨,或迫不及待地轻声与同学交流。该生发言结束,其余学生要求发言的高潮再起。如此循环之中,学生心态浮躁,听讲浮躁,表面的灿烂下面是内在的苍白——轻学习交流,重表现自我。
2、学生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后,再请学生发言,学生不能归纳综述。有的学生还一再举手要求发言,结果还是简单地重复某个学生的回答,或是重复一些明显的错误。
3、更有甚者是听而不闻,把老师、同学的话当耳边风,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或是敷衍了事,嗯„„喔„„好„„似乎略有所思,其实是心不在焉。
其实,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学会倾听课堂上不同的声音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什么是倾听?《现代汉语小词典》注: 倾听, 细心地听取(一般指上对下)。而本文所言的倾听则是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细心地听取, 其特征表现为目的性、思考性和完整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数学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乐于分享。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做到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学会倾听”是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良好的指导。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诱发兴趣,激主动参与
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是无趣的。但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才可以使有目的的教学行为,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诱发学生主动倾听的兴趣。
1、营造宽松的氛围 学生渴求老师的爱,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这是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迫切需要,事实上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就会做到认真倾听他上的课。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应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乐意倾听,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活泼,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有趣的情境
学生在真实、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里会乐于倾听他人,一节课的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教师艺术的“窗口”。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三年级的《笔算乘法》时,我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引入,再借助三位主人公的话(每句话有12个字),引导学生以此内容提一个有关字数的数学问题,这样把教材中习题的内容加以创新,使相对枯燥的教学问题变得生动而有趣,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倾听。
3、选用身边的素材
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如在教学“估计”时,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了许多豆子,随便抓一把,先估一估有多少,再数一数,还让同桌学生比赛看谁估计得准确。这样,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倾听欲望强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运用多样的手段
上课要有节奏、有弹性,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学生喜欢挑战、喜欢有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倾听的愿望,使学生乐于倾听。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几个学徒修补椅子的事,分别模拟横着钉、竖着钉、斜着钉的旧椅子承受推拉的情境,在学生个个捧腹大笑的时候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斜着钉成三角形的椅子不会摇摆,而其它钉法的椅子修补后还是会摇摆呢?”“钉椅子”这司空见惯的事物,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时要求学生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由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倾听别人的想法,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二、组织引导,点细微之处
倾听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但不一定会听,因此,需要我们细化训练,使其学会倾听。
1、规范倾听行为
手势或身体动作最能反映学生是否在倾听,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想努力表现自己是认真倾听的,于是把双手放在课桌上,身子挺得笔直,眼睛盯着教师或黑板一动也不动。其实,这是一种假听,如果学生真的在认真倾听,就不可能会有时间注意手应该怎么放,身子应该怎么样。因此,在课堂上,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必须双手平放,腰挺直,关键要看学生有没有在真听。当学生在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做到神情专一,眼睛要注视着老师或发言人,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可通过一目了然观察学生听课的情况,即时得到反馈信息。
2、学会倾听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首先要让学生做到心静,这是倾听的前提条件,还要强化听的意识。新接到一个班级,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就会告诉学生: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在班级中,我对学生提出学会倾听要做到三心:一是专心听,无论是在听老师讲课,还是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同学所讲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当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问其他学生,刚才他(她)讲的你们听明白了吗?他讲的是什么意思?再请一位同学复述;二是耐心听,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再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三是细心听,当别人发言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有没有道理?谁还有补充?谁还有更好的意见?你能帮他解释得更清楚吗?„„ 用这些问题去换醒学生应该注意倾听,并把同学的发言经过选择、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还要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梳理、归类。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师: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
生 1:因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师:谁听清楚他所说的?你认为他说的怎样?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应该说三角形面积是拼成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谁能解释的更清楚一些呢?
生3: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形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可以说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
在这里,通过让学生补充同学的想法,评价同学的想法来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3、细听同伴发言
在动态、合作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们倾听最多的还是同学的发言。课堂上,一双双高举的小手是急切的,教师只能有所选择的叫几个同学发言,虽然指名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也有一定学问。
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后,在两个班级中各出示这样一道题: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米,它的长、宽、高的比是4:3:2,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当时这两个班都有学生做错,而且错的人数差不多。进行这样的讲评:在(1)班讲评时,让做对的同学直接讲一遍就结束了;而在(2)班讲评时,先让做错的同学说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知道他们做错的原因在于把72米误认为是一条长、一条宽、一条高的和,重点指出这里的“72米”到底指的是什么?再请做对的同学说说应该怎么做,而后同桌复述解题过程。过了一个星期,又在两个班中出示同一类型的题目,结果(1)班正确率76%,而(2)班正确率达到了得93%。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在课堂中不一定非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先回答,有时也可先让学困生或表达能力不够好的学生先来说,让这些学困生倾听错在哪儿?应该怎么去做,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疑惑之处,促使他们进步。
三、激励评价,树名人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表扬、被人尊重能使人感觉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如何在课堂中正确恰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因为我们的表扬能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对课堂上认真倾听的学生,我们可以即时进行口头评价,如:
“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听的多认真啊!” “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
“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言,并指出不足,我们要向他学习。”
“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多棒啊!” 这些评价语言没有更多的华丽词藻,也不会使学生感到飘飘然,但却给学生必要、及时、恰当的鼓励。在课堂中我除了表扬,还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当学生认真倾听时,我不一定用语言去激励,有时可用无声方法的激励,如竖起大拇指,脸上表现出赞许的神态;当有些学生不认真倾听时,为了不影响课堂的教学气氛,我一边讲课,一边很自然地走到这个学生的身边,用手摸摸他的头,轻轻把他玩的东西放好,或面带微笑,并用眼睛关切地看着他,提醒他注意认真听。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周下来,结合学生课堂上倾听的表现,评出班级倾听小明星。这样长期坚持从正面评价,激励,学生就更乐于倾听了。
四、持之以恒,促课堂生成
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到每一堂课中。倾听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可通过教师长期坚持训练,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完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听问训练、听记训练,听后复述训练等等,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写一个式子,让学生说出一个和它相等的除法算式。
师:12÷4
生1:24÷8
生2:36÷12
生3:6÷2
„„ 师:15÷3
生1:30÷6
生2:45÷19
生3:150÷30 „„ 学生只有认真地倾听别人的答题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就会不断地思索还有别的答案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能使学生静下心耐心听,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倾听习惯,更有可能出现创造性的课堂生成。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发火花”。只要我们去做有心人,一定能成为“荡水、击石”的高手。用力去做,只能合格;用心去做,方能成功。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更要学会倾听同伴的心声,教育就是如此,如果每一个课堂上,学生之间若都能用心去倾听,用心去体会,一定能听到更多真实而有灵性的声音;然后,用我们的智慧和诚意,把这些声音放大,与学生分享、讨论,就一定能让其更和谐、更有生命力和教育意义。倾听是一种本领,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素养,学会倾听,更是一种尊重。让我们来共同关注数学课堂学生的倾听习惯吧!
2013年6月31日
第三篇:聆听窗外声音
聆听窗外声音
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里生活。他们虽然也接触世界,但是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经过选择了的世界,他们所听到的声音主要是老师和家长的声音,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从应试走上就业的教育。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去求“饭碗”的。但因为饭碗数本身有限,到最后把抢饭碗又归结教育的失败。但是,如果我们的毕业生中如果能够有百分之五的学生不是去抢饭碗而是去制造饭碗,那么他们就能够为另外的百分之五,甚至是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比尔•盖茨大学只上过三年,就创造了无数的就业岗位。
一、行动背景
“聆听窗外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开展“与大师对话”,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大型思想碰撞交流会,则可以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和欲望。这样,我们才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听到真实的声音,寻找到人生与社会发展的本真价值和意义。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社会,让他们学会崇拜,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激情,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聆听窗外别样的声音,能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大千世界,能让他们知晓域外的花样知识,能让他们感悟生活的五彩缤纷,能以饱满的姿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天。
二、指导思想
我校以“新教育实验”理论为指导,不断开发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富有成效的“聆听”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实验研究体系。
三、研究目标
1、用“窗外声音”改变和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一支师德修养高,教育思想先进,教学水平突出,科研能力较强,勇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2、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聆听”活动,扩大学生视野,让他们亲近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
3、用“窗外声音”丰富充实学校教育活动,提高办学水平。
4、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教育”理论。
四、主要工作
(一)通过“聆听窗外声音”拓宽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邀请一些教育专家来校做讲座指导,努力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新教育实验”有关活动,从而从“窗外”汲取力量,吸纳百家之长,形成自身特色来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学校组织工作室负责人和实验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每学期5次以上);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写1份实验交流材料。
2.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聆听窗外声音”活动。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观看学习教育名家的讲座、授课录像,吸纳百家之长,形成自身教育特色。全面开展校内听课活动,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互助互学。每学期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教研组长及中层领导不少于20节,听课教师不但要认真记录,而且要做一番思考与点评,通过听课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充分发挥网络教研功能。学校充分利用“教育在线”论坛,及时发布、展示、交流“新教育实验”信息,鼓励教师在“教育在线”上注册、发帖,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
4.聆听来自学生的声音。与学生同听报告、同写心得,与学生同交流;通过学生日记、与学生的书信、便签等走进孩子内心深处。
5.加强教师校本培训,要求教师做到“五个一”:每天坚持学习不少于1小时;每周进阅览室阅读不少于1课时;每半月听讲座(或听课)不少于1次;每学期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不少于1本;每位实验教师根据实验任务每周要写1篇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或教育案例,交校实验中心保存,质量较好的由学校专门机构挑选上传到新教育实验网站。
(二)通过“聆听窗外声音”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1.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广播、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拓宽学生“聆听窗外声音”的渠道,感受多彩世界。
2.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展示评比,营造氛围。
(1)好书推介:师生从阅读过的书籍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本或几本,推介给同事或同学。
(2)实践成果展示:展示学生实践中学会的一项技能,展示学生实践中完成的一件作品,展示学生“聆听窗外声音”的体会等。
(3)“倾听历史”诗词朗诵会:学生通过古诗词朗诵的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精神发育。
3.通过看影视作品聆听窗外声音。配合学期重点阅读书籍,观看相应影视作品,以班级为单位选择其中一部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观看爱国影片、专题片等,进行影评、时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4.通过举办主题报告会聆听窗外声音。
(1)通过各种渠道,请相关单位为学生做专题报告或讲座。如请公安局、派出所同志为师生作法律知识讲座,请医院的护士或者医生为师生作卫生常识讲座等等。
(2)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让有专长的教师或学校优秀职工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如请美术老师讲述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请音乐老师介绍著名音乐家的成长故事,优秀员工讲工作故事,优秀往届毕业生讲成长经历等。
(3)沟通家校联系。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映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每学期,各年级分别召开全体学生的家长会,邀请不同职业不同年段的家长讲课,介绍教育子女的方法,期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特别是让家长介绍自身的经历,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沟通与家长的思想感情。
以上形式的报告会和影视作品观看次数总和,每学期10次。
5.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聆听窗外声音。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开拓实验,转变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1)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参观活动。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工厂、医院、博物馆、街道社区等单位参观,撰写参观心得体会,增强学生关心家乡建设、关心社会的意识,进而激发学生为家乡、为社会的美好而努力学习的热情。本活动可以安排在周末、假期,由家长陪同进行,每学期不少于3处。
(2)组织学生进行社会体验活动。各班建立活动小组,积极参与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社会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才干,从而促使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使之把对文化知识的追求转化为一种自觉的需求。窗外,有书如氧气,有网络比天空还广袤,有学生、专家和朋友灿若星辰,还有那心灵的共鸣„„还是听听窗外的声音吧。我相信,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宽,其创造力就会有多大。
第四篇:聆听窗外声音
聆听窗外声音工作计划
随着新教育在我校轰轰烈烈的开展以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围绕“聆听窗外声音”这一主题,本学期将继续扎实有效地开展新教育实验行动研究,力争把我校新教育实验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服务。
1、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全体教师对新教育实验树立正确的认识,懂得开展新教育实验的真正意义,并深刻领会新教育实验精神实质,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新教育实验,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结合学校工作安排,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聆听”活动。通过“聆听”各种“窗外声音”,更新和完善师生知识结构,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成长。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方面:
将新教育实验与学校教研有机整合,让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引领教师走教、学、研三结合的个人专业化成长之路,通过学习、读书、上课、竞赛、活动等途径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⑴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使教师了解最新教育动态,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⑵继续要求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并要求教师撰写读书心得,定期召开教师读书心得交流会,提高教师理论修养。
⑶充分发挥网络教科研功能,要求教师每月在“教育在线”上发布日志两篇,可以是自己撰写的读书心得、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日志、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案例分析等。要求各个班级的教师上“教育在线”网站学习、借鉴、对照、反思等,总结教育教学得失,寻找差距,明白今后努力方向,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学生方面:
⑴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让学生聆听“窗外声音”。本学期将每月一次有选择地邀请在某些方面富有经验的人员来校开设讲座,以此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聆听到真实的窗外声音,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⑵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聆听窗外声音”的活动,成立棋类、球类、合唱、书法等各类“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各类兴趣、磨练意志、锻炼能力、发展个性等。
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聆听窗外声音”。结合少先队活动安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同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如蔬菜园艺场等校外德育基地,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聆听窗外声音”,增强各项教育实效。
⑷继续要求学生开展静态的聆听“窗外声音”活动。
各年级学生每月阅读课外书一本,开展“好书大家看”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各年级按要求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的指定篇目,期末评选出一定数量的“读书大王”、“书香之班”及各项星级优秀生等。
第五篇:聆听文明的声音
聆听文明的声音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一中学高一
(七)班 杨净慧
踏着暖风,翩然前行,花瓣纷飞,和谐柔美。方寸之间,轻踏石阶,步履清脆之声,为这美景再添音乐之美。一时间,竟有了“石径踏过千万载,茅舍柴扉依旧在”的诗意感受。
袅袅炊烟拨弄着夕阳温润的面孔,略带顽皮,又透出一种和谐之美。
文明的声音无处不在,却又“处处不在”,它已隐匿于斗转星移、花飞花落之中了。
依稀记得那个清晨,雾的浓遮住了日的明,凉润的空气笼罩了这片土地,置身其中,顿感心旷神怡,仿佛行于深山幽谷中,领略着心中那份固有的清明。
冰凉的雾像极了晚秋的山气,无时无刻不在用它的锐气将“梦境”中的你碰醒。向远处望去,朦胧之中,方寸之间,篱笆上的绿藤也变得勇猛起来,即使另一边是悬崖峭壁,也会通往直前地向前攀爬;即使没有条件,也要自己创造条件,其精神之可贵,又怎么不能与奏出文明之声者媲美呢?
更令人惊叹的是藤上开得镇定自若的小黄花,身处“绝境”也毫无退却之意,与嫩绿的叶相得益彰,显出一丝寒冷而忙碌的秋意。身处“大山”之境,周围“白云”环绕,手捧红宝石般的石榴,衔宝石,品果香,宛若神游仙境,初饮玉液琼浆,殊不知置身于田园之中。几只鸟儿飞落院中,鸟鸣打破了“仙境”之宁静,真有一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灵动之美。如此和谐美好的意境,又何尝不是文明之声飘落处的升华呢?
一时间,我竟不忍离开这“仙境”,直到日出雾散,一切尽收眼底,爬满绿藤的篱墙外,是茵茵的草坪,再向外,是小区的长廊,向前看,是林立的楼房。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本身就在城市之中啊!
原来,文明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在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文明的最高境界便是诗意中透出和谐的韵味,而最大的诗意,就是要从普通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它那深藏的美。
“上行,下效,存乎中,行于外。”当一个国家真正能够自上而下发自内心地追求和谐、追求美好、追求文明,那么这个国家文明的声音将更为浑厚而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