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浅析
湖北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简介
湖北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闻名的畜牧业大省,长期以来畜牧业就是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第一产业中畜牧业GDP占三分之一,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畜牧业占五分之一,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门路。
近几年,畜牧业经受了重大动物疫情和市场价格低迷的严峻考验,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建设现代畜牧业已经起步,基础比较扎实。当前我省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区域化生产基本形成。依托小区建设和规模养殖,全省基本形成了汉江流域肉牛、汉江清江流域肉羊、长江流域生猪、江汉平原家禽、宜黄高速公路沿线城郊奶牛等五大产业带。
二是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目前全省有省级种畜禽生产企业82家、饲料及原料企业1432家、养殖企业776家、畜产品加工企业204家、畜产品销售企业和市场2678个,另有1.19万个畜牧业经营组织。在上述企业中有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2007年产值过亿的2家;有30万头以上生猪精深加工企业10家,千万只肉禽加工企业5家,万吨蛋品加工企业4家,万吨乳品加工企业11家。全省已形
成生猪屠宰加工能力1500万头,肉禽加工能力2亿只,蛋品加工能力32万吨。
三是科技兴牧步伐加快。近几年,全省引进了矮脚牛、波尔山羊等一大批优良畜种。截止目前,我省拥有全国大部分优良品种和30多个地方优良品种。湖北省畜牧兽医局自主培育的 “晒湖”牌种猪连续八年获湖北省种猪拍卖会冠军,为全国二十五大种猪品牌之一。2010年6月举办的第8届种猪拍卖会上,冠军种猪拍出8.9万元的高价。
四是疫病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当前国内外动物疫情形势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动物疫情频繁发生,但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多次扑灭了来势汹汹的动物疫病,成功阻遏了外来疫情的传入,同时强化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流通环节检疫监管,确保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真正做到了“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
五是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了《动物防疫法》、《畜牧法》、《草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我省一方面抓紧贯彻实施,一方结合本省实际,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和应急预案,为我省的畜牧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近年来,为了实现畜牧业经济科学发展,当前乃至今后
一段时期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做好“两个转变”:
一是转变生产方式。过去,农民千家万户的“房前屋后”散养模式曾为我省畜牧业生产总量提升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解决了城乡居民吃肉难的总量。但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以及动物疫病高发频发等问题的出现,过去的散养方式带来的防疫风险加大、生产能力不稳、市场波动加剧等问题愈加突出和明显。为实现我省畜牧业经济的科学发展,我们及时调整思路,狠抓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2004年开始抓以养殖小区为代表的适度规模化养殖,2006年开始抓以“正大150模式”为代表的标准化养殖,并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了适合湖北地区地域特色的各种标准化养殖模式,如“标准化养猪150模式”,年可出栏三批150头肉猪,户平增收10万元以上;“标准化养羊1235模式 ”,即1个农户建设1栋标准化羊舍,饲养20只能繁母羊,种植3亩优质牧草,可年出栏50只商品肉羊,收入达10万元;优质蛋鸡“1638”模式,即1个农户,饲养优质蛋鸡6000只,饲养300天,即可获利8万元。此外,还有“鸭鱼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稻鸭共育模式”等,实现了我省的畜牧业发展由传统散养向标准化和适度规模化的快速过渡,既加速我省的畜牧业发展,又为农民增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全省畜牧产业逐步由从属型副业地
位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由过去的基础产业向纵深加工型产业发展。目前,全省有各类规模化养殖企业776个,省级种畜禽生产企业82家,涵盖了生猪、蛋鸡、肉鸡、蛋鸭、肉鸭、肉牛、奶牛、山羊等各个品种。全省前37家饲料企业的饲料产量占全国饲料总产量的41%,国家级和省市级龙头企业达20多家,其中包括武汉味全、荆门金龙泉、广济药业、湖北安琪酵母、武汉新华扬等知名企业。还有畜产品加工企业204个,年销售收入达65.96亿元,其中知名品牌有:肉制品加工企业如中粮、双汇、正大等,肉类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如精武、飘飘等,禽蛋制品企业有神丹、鱼米乡等,蜂产品加工企业如康思农、蜂之巢等,羽绒加工企业有冰川等。乳制品加工企业除蒙牛、伊利等外来户,还有友芝友、扬子江等本地企业,机械化挤奶站占全国奶站总数的81.8%。
此外,我省因为地理和交通优势,还成为畜禽及畜禽产品的物流集散地,拥有大型畜禽及畜产品交易市场2293个,年成交畜禽30.5亿头只,年成交额达179.11亿元。
“十一五”以来,我省的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当前,产业地位提升为建设现代畜牧业创造了难得契机,国家扶持政策为建设现代畜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现代畜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公共卫生意义
已得到广泛认可,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健全为建设现代畜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可以预见,我省的畜牧业经济一定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敦化市畜牧业现状
敦化市畜牧业现状
XXX
XXXX大学,重庆 402460
摘要:本文概述了吉林敦化市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包括敦化市的畜牧资源状况,政府的畜牧业发展规划情况,畜牧业发展对敦化市人民经济增长的影响等;介绍了敦化市畜牧系统的具体情况,详细分工。从而为敦化市今后的畜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促进畜牧系统的完善和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敦化市;畜牧业;现状;
通过暑期在敦化市直属的畜牧兽医站为期一个多月的生产实习,我学到了许多在学校的根本学不到知识,对家乡敦化市的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也有了很深刻的了解。敦化市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4.9%,天然草场资源丰富,总面积19.2万公顷,优良牧草占60%以上,全市每年饲草和秸秆产量达16万多吨。境内“一江十七河”,使敦化市成为省内水资源状况最好的丰水区域之一,发展畜牧业潜力巨大。近年来,敦化市在提高种植业水平的同时,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举全市之力把畜牧业打造成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支柱产业。
一、敦化市畜牧业概况
2011年,敦化奶牛发展到6000头,黄牛饲养量30万头,生猪25万头,鹿发展到2万只,禽发展到300万只,狐狸、貂、貉等发展到4万头(只),畜禽养殖总量居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首位,畜牧业总产值实现6.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农民年均牧业收入达到19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8.5%。该市畜牧业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二、敦化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1、良繁体系初步建成 敦化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倾全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加速畜牧业扩能升级,畜牧业发展效果显著启动牧业产业园区建设,整合全市规模小区、养殖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资源,全力建设乳品、肉牛、有机蜂、鹿业、朗德鹅、森林猪等6大产业园区。敦化市是延边州乃至吉林省最大的延边黄牛养殖基地,敦化黄牛养殖历史久、基础优势强、农
民积极性高。为了迅速发展和壮大黄牛产业,该市因势利导,积极推广先进技术,鼓励养殖户实施规模化小区集中饲养,强势推进“延边黄牛”基地建设,目前,敦化市黄牛饲养量已达到30万头。同时,我市还有亚洲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以及在全省率先开展的朗德鹅养殖项目等。为加快这些新兴畜牧业的振兴与发展,敦化市坚持将养殖大户小区与龙头加工企业链接,依托宝利祥蜂业公司、敖东鹿业有限公司、肥肝鹅加工厂、众达肉鸡有限公司等龙头加工企业,相继重点建设成千吨有机蜂产品产业园区、2万头鹿业产业园区、百万只朗德鹅产业园区、百万只肉鸡产业园区、万头森林猪产业园区,以龙头加工企业为核心、规模养殖小区基地为保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集中配套投放资金、技术、政策、人才、服务等要素,加快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立并形成了完整、有市场竞争力的畜产品加工产业群,促进了畜牧产业的优化升级。
2、政府政策支持 敦化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敦化市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实施方案》及其相关配套政策,力争通过3年攻坚使全市畜牧养殖业产值突破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5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20%;农民人均收入突破22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为有效提高畜牧业新增生产能力,敦化市依托重点畜牧乡镇,积极抓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今年,敦化市已新建奶牛、肉牛、生猪等5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敦化市还通过政策扶持,优先安排畜牧业发展项目。通过省、州、市三级财政扶持、农民自筹、银行支持、吸纳民间资本等多种渠道筹措畜牧业发展资金,并依据各类养殖小区的存栏规模,分别给予2万至20万元补贴,同时奖励乡镇政府5万至20万元。对经国家、省批复的新建种畜场和种畜扩繁场分别补贴10万元。仅2010年,该市用于优惠政策的资金就达400万元,今年可突破450万元。丰富的自然资源、稳固的政策扶持,使该市畜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为加快发展奶牛产业,敦化市先后出台实施了3项奶牛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并将整合支农资金全部用于发展奶牛产业。重点是引进优质奶牛冻精,推广奶牛品种改良,提高奶牛产乳性能。对进入小区饲养的外购能繁奶牛,每头给予补贴千余元;对奶农交售的鲜奶,每公斤补贴0.1元;由市担保公司为奶牛小区奶农购买奶牛给予担保。截至目前,发放购牛贷款4000万元,并全额贴息一年;对新建榨奶站每个贷款25万元,并全额贴息3年。敦化市2009年新建的16处标准化奶牛小
区和17处榨奶站,已经全面完工,其中13处奶牛小区和榨奶站,已投入使用,多数奶农进入小区开展饲养,实行集中榨奶的奶牛已达5000头。
3、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多元化发展近年来,敦化市从发展农村产业化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出发,加快畜产品龙头加工业的发展步伐,发挥招商引资政策优势,积极引入名牌乳业入驻敦化。去年,杭州贝因美集团旗下的美丽健乳业公司到敦化安家落户,公司总投资1.9亿元,一期投资8000万元,新上了年产1万吨的婴儿配方奶粉生产线,于2009年6月末进入生产阶段。该项目全部投资完成后,敦化市奶牛饲养量将从此前的5000头发展到2.5万头,全市仅奶牛一项年产值可实现10亿元,税收7000万元,农民增加收入6000万元。重点围绕美丽健乳品有限公司建设万吨乳制品产业园区;利用国内先进的肉牛繁殖改良技术,建设肉牛产业园区;围绕宝利祥蜂业公司建设千吨有机蜂产品产业园区;围绕敖东鹿业有限公司建设鹿业产业园区;围绕敦化市肥肝鹅加工厂建设朗德鹅产业园区;围绕森林资源优势建设森林猪产业园区。
4、强化基础构建强有力的配套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敦化市遵循“保护、复壮、引进、育种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做好畜禽优良品种的引进、改良和扩繁工作,重点加强延边黄牛资源场和保护区建设、繁育基地建设,规划建设翰章乡、贤儒镇、额穆镇、大石头镇“延黄牛”繁育基地乡镇,形成7万头黄牛饲养规模。依托“国家秸秆养畜示范县”建设,加快推进饲料产业发展,抓好人工种草和草场围栏建设,推进草原生态建设。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及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构建安全网络,发展循环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各类畜牧产业协会的作用,该市改变过去各类协会“官办”的做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养殖场、企业及经纪人自主成立“户户联合、场户联合、企业场户联合生产经营型”的经济联合实体,提高了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养牛、养鹿、养猪等各类养殖协会达到23个,这些协会围绕畜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有效理顺了产业发展中各方面利益关系,成为敦化市畜牧业迅猛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三、敦化市畜牧系统基本情况
1、机构职能 敦化市畜牧局是主管全市畜牧生产、动物疫病防治、兽医兽药和饲料工业等工作的直属部门。主要职能为:编制畜禽品种改良、兽医兽药、饲
草料和乳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畜牧业结构布局调整,扶持龙头企业,推广畜牧产业化发展;负责全市兽医医政、兽药药政、饲料饲政等行政执法工作,组织实施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和重大动物疫情的扑灭工作;监督畜牧兽医、兽药、饲料标准的实施;负责种畜禽资源保护和草山草坡资源保护,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推广畜牧繁育、兽医、饲草饲料、品种改良、饲养管理等新技术。
2、机构设置 敦化市畜牧系统由市畜牧局机关、5个直属事业单位、16个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分站组成。局机关内设6个职能股室,即办公室、计财股、政工股、法规股、饲料工业股、生产科教股;局直属5个事业站为:市动物防疫监督站、市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市畜牧技术推广站、市饲料检测管理站、市畜禽良种站。16个乡镇管理站代市局管理所辖乡镇站。
3、财务管理 由内设股室计划财务股管理。由16个乡镇站负责职工管理、动物防疫检疫、畜禽发展、防检收费收入的解缴及支出初审等,乡镇站管理村级动物防疫员。乡镇站的“人、财、物”收归市畜牧局同意管理,在职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及工作经费等纳入了市级财政综合预算,按照市级事业单位标准给予预算,退休职工工资由市机保局按工资标准予以全额发放。
4、技术力量 具有专科以上蓄力的80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60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全市另有从事兽医诊疗等经营性业务的畜牧兽医协会23个。为畜牧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福祥.吉林敦化畜牧业加大投入扩能升级.吉林日报,2010(3).[2] 王继东.敦化畜牧业迅速发展.延边日报,2011(6).
第三篇:美国畜牧业畜牧业现状
美国畜牧业畜牧业现状
美国畜牧业
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8%,畜产品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高。美国是畜牧业生产的超级大国,各种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居前列。2003年肉类总产量为3910吨,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15.6%。肉牛存栏9610万头,居世界首位,牛肉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首位。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禽肉产量超过整个欧洲产量,鸡蛋产量列世界第二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均肉类的消费量开始达到100公斤,1997年为125公斤,2003年为140公斤。人均占有禽肉和禽蛋居世界前列。
畜牧业生产呈带状分布。与美国的种植业相似,畜牧业生产也呈带状分布,如东北部、北部、中部的乳用畜牧业带集中了全美70%的奶业生产,乳用畜牧业带以南及附近地区是肉用畜牧业带,集中了美国50%以上的肉牛生产和80%以上的生猪生产。德克萨斯州是美国最大的动物产品生产州,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其次是内布拉斯加州和衣阿华州。
畜牧业与种植业紧密联系。美国畜牧业生产的高产出主要靠资源的高投入,所以粮食消耗量大。为了减少生产费用,取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的经济效益,美国所有消耗粮食大的畜牧业生产都位于粮食产区。养猪集中的各州如伊利诺州、衣阿华州、印第安那州、密苏里州即位于种植业生产的玉米带上,全国70%的玉米出产在这里,为养猪生产提高了充足和廉价的饲料玉米。
畜牧业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数量逐年减少。随着美国畜牧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专业化,各类畜牧养殖场的规模都在扩大而数量却在减少。1984年全美有43万个猪场,到1996年已下降到不足20万个。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生产的生猪从上80年代占美国市场的34%上升到90年代的65%。美国三家最大的肉鸡公司已能生产美国42%的肉鸡。
集约化生产水平高。美国畜牧业生产在规模效益和利润的驱动下,全行业各畜种畜牧生产水平都很高。蛋鸡生产中每个鸡场的平均规模为20-25万只,最大的蛋鸡场饲养蛋鸡1800万只,最大的肉鸡场可以年产肉鸡上亿只。1/4以上的肉牛育肥场年出栏肉牛10万余头,最大的肉牛育肥企业年出栏30万头以上。
养牛业:美国牛的存栏数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到达1.4亿头的巅峰后一直呈下降趋势,80年代末、90年初曾下降到一亿头以下,后又回升到1亿头左右,1998年为1.012亿头,当年牛肉产量115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居世界首位。
肉牛:是美国畜牧业中最大的生产部门,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25%。美国的肉牛是16世纪由
西班牙人引进到佛罗里达州、密西西比河流域和美国西南部一些地区。17世纪时,英国和荷兰殖民者又将肉牛引进到美国大西洋沿岸一些地区。1805年第一批用玉米育肥的肉牛从俄亥俄州到巴尔的摩,开辟了美国国内的市场。1860年以后随着新修铁路不断延伸,肉牛饲养从大西洋沿岸延伸至伊利诺州、依阿华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由于具有广阔的优良牧场,温和的气候和大量的廉价玉米,使这里成为美国肉牛业的巨大中心。
2004年1月全美国有肉用母牛3286万头,育肥存栏牛1381万头,待育肥母牛1532万头,小牛1520万头,产牛肉1194万吨,肉牛业销售收入700亿美元。
美国肉牛业分布较广,存栏100万头以上的州占70%。集中产地一是中西部地区,包括堪萨斯、内布拉斯加、南达科他、俄克拉何马、科罗拉多等州。二是西部地区,主要包括加利福尼亚、华盛顿、俄勒冈等州。三是东部地区的田纳西、明尼苏达、宾夕法尼亚、佛罗里达等州。四是中南部的得克萨斯州,养牛业最发达,2003年肉牛存栏1400万头,约占全美国的14.6%,居第一位。第二、三位为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存栏数分别为635万和620万头,各占全国总数的6.5%左右。四到十位依次为俄克拉何马(540万)、加利福尼亚(525万)、密苏里(450万)、南达科他(370万)、依阿华(360万)、威斯康星(330万)和科罗拉多(265万),前10位的肉牛存栏数占全美的57.5%。
美国饲养的肉牛品种主要有安格斯牛、海福特牛、婆罗门牛、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此外还有短角牛、圣格鲁迪牛等品种,每个品种都有品种协会,实行良种登记,负责品种选育。肉牛大部分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杂交,利用杂交优势。杂种牛生长快,易育肥,肉质好。家庭农场饲养比较多的是安格斯牛和海福特牛的杂交一代,其生产性能好,后代适应性强,增重快,出栏率和出肉率高。南部地区多为安格斯牛或海福特牛与婆罗门牛杂交,其生产性能也很好。
奶牛:美国奶牛头数为899万头,牛奶产量7502万吨,平均单产8吨,最高单产12吨,人均占有量达267公斤,居世界首位。奶牛主要分布在美国太平洋沿岸、五大湖地区、南部平原区和东北部地区,形成著名的“奶牛带”,这些地方生产的牛奶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加利福尼亚州167.2万头,威斯康星州126.5万头,纽约州67.5万头,宾夕法尼亚州59万头, 明尼苏达州48万头,爱达荷39.2万头,得克萨斯州32万头,新墨西哥州31.4万头,密苏里州30。2万头,俄亥俄州26万头,十个州的奶牛头数持续保持全国奶牛总数的70%以上。
美国奶牛的主要品种是荷斯坦牛、娟姗牛和其它一些乳肉兼用型品种。全国建有数量众多的奶牛育种中心和种牛公司,进行高产奶牛的商业性培育和奶牛的繁
育。无论是奶牛育种中心还是奶牛饲养场,都十分重视奶牛的后裔测定工作,对每头牛的血统和产奶量都作十分准确全面的记录,为培育高产奶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养猪业:美国是世界养猪生产大国,生猪存栏数和猪肉产量占世界第二位。2003年12月底生猪存栏6082万头,2004年3月生猪存栏5931万头,美国养猪生产原主要分布在玉米生产的集中地区(CORN BELT),北部平原区(NORTHERN PLAINS)和大湖区(LAKE STATES)附近的8个州,东起俄亥俄州、密执安州,西北到明尼苏达州,西南到密苏里州。这里生产了全国70%以上的玉米,为养猪生产提供了充足、廉价的饲料玉米,所以美国生猪生产的80%分布在这里,其中依阿华州占全美生猪生产的27%。生猪生产布局在饲料产地符合畜牧业经济效益原则。美国生猪生产在西部和新英格兰很少。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南部各州一些地方生猪生产数量上升,一些大企业从几百英里以外的州运输饲料来发展养猪生产,比如北卡来罗纳州、德克萨斯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威斯康星州,是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几个生猪生产量较大的州。以2003年出栏数计算,美国养猪生产排名前十位的州为:衣阿华(1484万头,下同)、北卡来罗那(900)、明尼苏达(590)、伊利诺(359)、内布拉斯加(253)、印地安那(280)、密苏里(261)、俄克拉何马(202)、堪萨斯(149)和俄亥俄州(136)。
美国饲养猪的品种主要有7个,其中5个为单一品种,2个为配套系种猪。5个单一品种为长白猪、大约克夏、杜洛克、汉普夏和皮特兰。2个配套系种猪为PIC和迪卡。猪的主体品种仍然是前4个单一品种。在全美700多万头存栏母猪当中,PIC 约占6万头,迪卡约占2万头,双品种杂交的母猪约占70%,而饲养的纯种母猪仅占17%。当然上市商品猪100%为杂交猪。PIC是美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猪育种公司,在26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和种猪基地,其种猪出口到世界54个国家,年营业额达670亿美元。PIC猪的生产性能为:产仔成活数9.43头,母猪年产2.23胎日增重750克背膘厚2.03厘米。迪卡公司是美国第二大猪育种公司,在美国有12个种猪经销中心、13个种猪场,并从中国进口梅山猪和东北民猪用于提高种猪产仔数。
禽肉禽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禽肉生产国和出口国,是世界第二大禽蛋生产国。养禽业是美国畜牧业生产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禽肉产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650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1610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5%,同期世界平均年增长率为4.8%。2003美国禽肉产量1735万吨,超过整个欧洲的产量,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美国禽肉产量中83%为肉鸡。
肉鸡:美国肉鸡生产集中在东部、东南部各州和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东起特拉华州向南直到左治亚州,然后向
西的亚拉巴马、密西西比和阿肯色州。左治亚、阿肯色州和亚拉巴马三州的肉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2%。其中左治亚州的肉鸡存栏量和产值最高,2002年分别达12.9亿只和21亿美元。生产前五位的州是左治亚、阿肯色(11.8;17.4)、亚拉巴马(10.5;16)、密西西比(7.7;12.2)、北卡罗来那(7.3;13.7)。美国的肉鸡品种主要是AA肉鸡、艾维因肉鸡、考伯肉鸡、哈巴特肉鸡以及海波瑞德火鸡。
火鸡: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鸡生产和消费国家,年生产火鸡2.7亿只左右。主产区较为分散,生产量前五位的州有东南部的北卡罗来那(4500万只)、北部的明尼苏达州(4400万只)、东部的阿肯色州(2950万只)、中部的密苏里州(2500万只)、东部的弗吉尼亚州(2000万只)和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1650万只)。年人均消费火鸡肉20磅左右。图27为美国火鸡生产分布情况,深绿色的六个州存栏量占全美的67%。
蛋鸡:美国的禽蛋生产在统计上分食用禽蛋和孵化蛋,食用蛋占全部禽蛋生产量的85%,2003年全国生产禽蛋872亿枚,其中食用蛋744亿,孵化用蛋128亿。2003年生产量前六位的州有依阿华州(99亿枚)、俄亥俄州(79.4亿)、宾夕法尼亚州(65亿)、加利福尼亚州(61亿)、印地安那州(59.7亿)、得克萨斯州(47.7亿)。年人均消费禽蛋256玫,约合16公斤。
养羊业:美国羊的生产在整个畜牧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不大,其产值占畜牧业产值不到1%,占世界的份额就更小。2002年羊肉产量10万吨,仅占世界羊肉产量的1.6%。绵羊存栏数2002年668万只,2003年630万只。
养绵羊最多的州是德克萨斯,2004年1月存栏数为110万只;其次是加利福尼亚州68万只;排名第三至五的是怀俄明州(43万只)、南达科他州(37万只)、科罗拉多州(36万只);6-10名为蒙大拿州、尤他州、爱达荷州、依阿华州和俄勒冈州,饲养量都在20-30万只之间。
美国全国有奶山羊200万只,主要饲养在美国南部各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年产羊奶60万吨。奶山羊的主要品种有萨能羊、阿尔卑斯羊、奴比羊、吐根堡羊和美国拉曼查羊。
第四篇:广西畜牧业现状
广西畜牧业现状
广西,地处中国南疆,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东邻广东,经西江连通香港、澳门;西南连接云南、贵州;南濒北部湾;北接湖南;西南与越南交界。陆地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595公里,人口约4900万人。
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8%左右,其中,畜牧业总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6%左右,因此,广西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广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广西畜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拥有很多优势,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广西畜牧业现状
经济总量
2001年以来,广西畜牧业总产值以年均7.5%的速度增长,2005年达508亿元,约占当年广西农业总产值的36%,其中,肉类总产量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2005年总量达418.6万吨,居全国第6位;饲料工业和兽药工业总产值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2005年达80多亿元。(世界首例性别控制试管水牛2005年在广西诞生 产业结构
广西畜牧业养殖结构中,猪和家禽为主导产业,2005年,肉猪出栏量达3852.8万头,家禽出栏量达6.5亿只。近年来,广西在稳定发展猪和家禽生产的同时,突出发展草食动物,使牛羊等草食动物比重逐年上升,肉羊饲养量超过500万只,特别是水牛开发进展迅速,广西现在水牛数量已达480万头,居全国之首,并拥有全国最大的外来种——摩拉水牛、尼里/拉菲水牛种群。加工业有了较大发展,2005年,广西畜产品规模加工企业总数近40家,年加工能力近100万吨。广西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目前畜产品交易市场共有2400多个,其中批发市场近40个,专业市场370多个,综合交易市场2000多个年交易额达近百亿元
区域布局
目前,广西已初步形成几大优势产业区,即桂东和桂北生猪优势产区,桂北---桂中---桂西牛羊优势产业带,桂东南家禽优势产区。2005年底,优势产区的生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出栏量分别占广西总出栏量的60%、70%、75%和65%。生产方式
广西在全区各地已推广应用了“山地养殖”、“果园养殖”、“猪—沼—果”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模式;“规模小区养殖”、“牛、羊圈养”等新的养殖模式正逐渐兴起,全区各种规模养殖小区已达700多家。
第五篇: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现状
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现状社会调查报告
在国际国内复杂经济环境的影响下,煤炭业十年高速发展期的结束。2012年全年煤炭市场需求不振,价格持续低迷,煤炭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整个行业发展遭遇重大困难。
随着2012年年报披露完毕,从年报数据来看,作为煤炭行业代表的煤炭上市公司的业绩不容乐观。数据显示,39家煤炭上市公司2012年盈利能力明显下降,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创5年最低,33家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增长率为负值;33家净利润增长率为负值,占全部煤炭上市公司85%。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表示,数据清楚的表明,煤炭行业经营状况迅速恶化,企业营利能力迅速下降,整个行业的经营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在市场需求不旺的形势下,2012年煤炭行业主动进行了限产,全年煤炭产量为36.5亿吨,增速为3.8%,低于去年同期的8.7%的增长速度。由于需求持续疲软,煤炭价格持续低迷。去年年初至年底,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平仓价从805元跌至625元/吨,跌幅达22%,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从797元/吨跌至633元/吨,跌幅达21%。秦皇岛煤炭库存从年初的687万吨增长到7月中旬的860万吨,最高时的6月中旬高达945万吨,几乎为10年之最。
针对目前的煤炭经济形势,我们通过对中煤大屯煤电集团公司做了调查。中煤大屯煤电集团公司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上海市开发建设,前身为原煤炭部直属企业,现为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二级企业。主要从事煤炭生产贸易、洗选加工、煤矿建设、坑口发电、铝加工、铁路运输、机械制造、职业技术培训以及相关工程技术服务等。1999年以大屯煤电集团公司为主发起人设立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上海能源1.1亿股A股股票在上海证交所发行上市。2006年5月上海能源为中煤股份公司控股子公司。近年来,大屯煤电集团公司坚持“稳中求进、实中求效、创新发展、做精做强”工作方针,牢牢抓住“安全、发展、民生”三件大事,实施外延式扩张和内涵式增长战略,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加快走出去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管理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实施民生工程,生产经营取得良好业绩。2012年,原煤产量944.86万吨、洗精煤量464.79万吨、发电量26.87亿度、铁路运输量1506.65万吨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结合目前煤炭经济形势,中煤集团通报公司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并对下半年主要经营工作提出建议。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原煤、洗精煤产量及设备制修量超进度计划,同比增加,发电量、电解铝产量和铁路货运量超进度计划,同比减少;铝材加工未完成进度计划,同比增加。
(二)煤炭产品销量未完成进度计划,精煤销售比重环比下降
(三)煤炭、电解铝价格持续下跌,低于预算和同期
(四)销售收入扣除贸易煤收入后低于进度计划和同期
(五)成本费用低于预算和同期,降本增效初见成效
(六)存货库存、应收账款、资金占用居高不下,公司经营风险加大
(七)主要产品盈利能力进一步减弱,公司利润低于进度计划,同比减利较大
2013年是公司推进“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年,是煤炭生产和基本建设任务最为艰巨的攻坚年。综合分析国家经济形势、煤炭行业情况、集团公司发展趋势和大屯公司现状,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煤价持续下跌,产量增加难以增效,“以量补价”策略难以维继
(二)硬性投入需求和预算外增支项目较多,降本难度加大
(三)原煤生产条件日益复杂,煤质下降,精煤回收率降低,洗煤效益下降
(四)(五)回款承兑比例加大,现金流下降,资金支付压力增大
受需求不足和宏观环境的影响,预计煤价、铝价将持续下滑。下半年,公司将面临经营亏损和现金流入大幅减少的严峻考验,受新疆建设、姚桥煤矿村庄搬迁、研发中心建设等影响,公司现金流出将大幅增加,公司不得不靠借款来维持生产和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如何把握应对当前的严峻形势,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对此要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公司度过经济难关,为下一步发展积蓄力量。下半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煤炭产运销组织,确保全年产销目标;
(二)加强煤质管理,实施“以质补价”的策略提升公司效益;
(三)最大限度提升公司电力效益;
(四)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努力降低公司财务风险;
(五)广泛深入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困难考验的是毅力、是责任、是智慧,大屯公司有43年的光辉发展历史,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忠诚员工队伍,有追逐“企业梦”的美好奋斗方向,只要上下同心、步调一致、顽强拼搏、努力奋斗,咬定目标不放松,就一定能够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推进企业走向成功,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