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院感染监测情况总结
2011年医院感染监测情况总结
一、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
1-10月份共监测出院病人12685 例,187人发生医院感染,感染例次数205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47%,例次感染率为1.62%。感染病人病原学送检率为62.96%.其中各科室的感染率如下:呼吸内科0.61%、消化内科0.83%、心血管内科1.96%、内分泌科1.1%、老干部病房3.55%、感染科0.6%、肿瘤科7.94%、神经内科1.8%、中西医内科0.65%、普内科3.24%、普外科1.65%、肛肠外科1.39%、普儿科0.51%、新生儿科2.65%、南院急诊2.35%,骨一科、妇科、产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均为0。
2011年监测ICU出院病人170人,11人发生感染,感染率为6.47%。
二、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
2011年共监测出院病人12685人,187人发生医院感染,漏报1人,医院感染漏报率为0.008%。
三、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调查: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15%,Ⅰ类手术切口Ⅰ期愈合率为99.85%。
四、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
2011年对全院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横断面调查,共调查病例3489份,使用抗菌药物的1822例,使用率52.22%;
其中一联使用1128例,二联使用632例,三联使用60例,使用
率分别为32.33%、50.44%、1.72%。
细菌学检查114例次,菌检率60.96%。
五、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调查:
2011年前三个季度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共调查42个科室,采集样本2159份,具体情况如下:
1、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情况:共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表面情况543份,合格数543份,合格率100%。其中空气270份,合格数270份,合格率100%;物体表面167份,合格167份,合格率100%;医务人员手表面106份,采集的对象主要是医生、护士、实习生、进修人员,合格数106份,合格率100%。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共监测使用中消毒剂286份,消毒物品201份,灭菌物品934份,内窥镜、活检钳、细胞刷共监测51件,合格率均为100%。
3、监测血透中心使用中的透析液、反渗水共33份,合格33份,合格率为100%。
4、生物监测灭菌器共223个,合格数223,合格率为100%。
第二篇: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必须对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和反馈。
3.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每年监测人数的10%,漏报率低于20%。
4.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
6.对重点部位医院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制定监控指标。
7.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7.1压力蒸汽灭菌
1、工艺监测: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消毒员等。
2、化学监测:每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粘贴3M指示胶带。
3、B-D试验:每日一次。
4、生物监测:每月一次。
7.2紫外线
1、日常监测: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
2、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
7.3消毒剂
1、生物监测:碘、酒精、过氧乙酸、氯每季一次,戊二醛每月一次。
2、化学监测:氯等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一次,每月一次滴定法测浓度。
7.4消毒或灭菌物品、手、物表、空气,每月生物监测一次。
7.5内窥镜
1、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应每季监测。
2、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必须每月监测。
7.6污水、污物
1、污水余氯每日2次监测。
2、每月进行粪大肠杆菌监测。
3、每月进行一次致病菌监测。
第三篇:2018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中医院2018年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医疗安全,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消毒灭菌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我院拟采取以下监测管理计划:
1、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病率低于8%)、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各临床科室对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时通过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确认。
3、医院感染管理科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编辑医院感染监控工作通讯,通报监测情况,反馈监测信息。每季度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上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汇报和反馈监测情况。
4、每年开展一次在院病人现患率的调查,调查人数达当日在床病人的96%以上,医院感染现患率≤8%;对出院病历开展医院感染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不少于每年监测人数的10%,漏报率低于20%。
5、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开展耐药菌的监测。
6、开展目标性监测,对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血液透析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制定监控指标,每月统计完善资料。
7、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严格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按要求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效果合格率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8、每月对血液透析室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严重感染时,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当检查结果超出规定指标时,必须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复查直至合格。
9、环境卫生学的监测,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产房、母婴室、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清洁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重点环节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增加监测范围,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监测方法及卫生标准符合国家规定。
10、污水污物排放处理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并定期进行污水相关指标监测。
每年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科室,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四篇:口腔科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口腔科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口腔科在日常诊疗过程中,由于各项操作直接接触患者的口腔膜、唾液和血液,器械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如不经严格的消毒处理,极易造成交叉感染。根据《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制定口腔科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一、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1、物理监测法
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2、化学监测法
⑴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⑵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法 ⑴每周监测一次。
⑵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⑶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制作生物测试包,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生物测试包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⑷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4、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
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对于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满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试验组培养阳性,判定为灭菌不合格。
二、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应当定期进行浓度和微生物污染监测。浓度监测:每日对使用中的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2%戊二醛等进行浓度监测。
微生物污染监测:使用中的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
三、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 监测时间 每季度
采样时间 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进行采样。采样方法 沉降法
1.布点: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处。
2.采样: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直径为9c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结果判定
非洁净手术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平皿)。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平皿)。
四、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监测时间 每季度 采样时间 在消毒处理后。
采样方法 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无菌检验用洗脱液的试管中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结果判定
洁净手术部、其他洁净场所,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五、医务人员手卫生效果的监测 监测时间 每季度
采样时间 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采样方法 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结果判定
卫生手消毒,细菌菌落总数≤10cfu/ cm2。外科手消毒,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
第五篇:医院感染病历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病历监测制度
一、为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医院感染病例的综合性监测和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
二、为及时掌握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开展医院感染散发病例24小时报告制度,定期总结、分析,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应妥善保存。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四、医院应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
五、根据本院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目标性监测,并定期总结、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监测结束,应有终结报告。
六、根据医院的耐药特点有选择的开展医院感染耐药菌的监测,并定期总结、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监测结束,应有终结报告。
七、当发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按我院《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控制制度》中的流程进行处理。
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报告制度
一、各临床科室必须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以掌握我院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并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三、感染日期的确定是以出现症状的日期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认定。
四、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并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六、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会同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作好讨论记录,讨论后能确定的按本制度第四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七、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八、在本科室建立的“感染病例登记本”上登记感染病人的信息。
九、对所经治的病人,如在相对较集中的时间内出现较相同的感染,除了向本科室负责人及时报告外,还应及时向感染管理科进行报告,共同查找感染原因,避免发生医院感染的暴发或流行。